書名:復仇女神的正義(上+下)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4711099772124系列名稱:
套書系列編號:
SE227定價:
710元作者:
譚劍相關作者:
插畫:森森頁數:
640頁開數:
14.5x20x3.9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0301出版日:
20240301出版社:
蓋亞文化有限公司CIP:
857.81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首獎
讀墨「這本超好推!」年度選書TOP1得主
譚劍又一力作
如果沒被發現,他們就是執行正義。
世界雖有其黑暗醜陋的運作方式,
但堅持正義的人也有祕而不宣的對抗方法。
★收錄剖析式專文後記〈幾乎放棄的小說〉
私家偵探是客戶最後一個可以求援的對象,也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如果我們拒絕,客人就求助無門,可能會走上絕路,自尋短見。
一個彼此未曾謀面,卻陸續有人失聯的網路群組,
七人、六人、五人⋯⋯在他們還一無所知時,成員們就開始接連死去。
他們不知道誰是命運相同的同伴、誰是虎視眈眈的敵人;
甚至不知道還有誰活著,接著是否就是自己⋯⋯
一個坐過牢的更生人私家偵探,
擁有強大科技知識的「社會底層」,
在面對來訪客戶總是有所保留的「一面之詞」,
查訪過程中愈是深掘,愈是迷惑。
在茫茫數據海裡,他該如何奔赴向自己所認同的真相?
推理作家譚劍前作《姓司武的都得死》,甫出版即蟬聯暢銷榜第一名,並榮獲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首獎,引起各界熱烈好評。本作《復仇女神的正義》更可視為他在寫作篇幅、視野廣度與社會觀察程度上的集大成野心之作。書中以冷峻銳利的筆調領著讀者,逐步追查物聯網與性犯罪的數位足跡。諷刺又精準地勾
勒出跨越多種面向的人性抵抗,以及對罪與罰、正義與復仇的深入詮釋。
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首獎
讀墨「這本超好推!」年度選書TOP1得主
譚劍又一力作
如果沒被發現,他們就是執行正義。
世界雖有其黑暗醜陋的運作方式,
但堅持正義的人也有祕而不宣的對抗方法。
★收錄剖析式專文後記〈幾乎放棄的小說〉
私家偵探是客戶最後一個可以求援的對象,也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如果我們拒絕,客人就求助無門,可能會走上絕路,自尋短見。
一個彼此未曾謀面,卻陸續有人失聯的網路群組,
七人、六人、五人⋯⋯在他們還一無所知時,成員們就開始接連死去。
他們不知道誰是命運相同的同伴、誰是虎視眈眈的敵人;
甚至不知道還有誰活著,接著是否就是自己⋯⋯
一個坐過牢的更生人私家偵探,
擁有強大科技知識的「社會底層」,
在面對來訪客戶總是有所保留的「一面之詞」,
查訪過程中愈是深掘,愈是迷惑。
在茫茫數據海裡,他該如何奔赴向自己所認同的真相?
推理作家譚劍前作《姓司武的都得死》,甫出版即蟬聯暢銷榜第一名,並榮獲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首獎,引起各界熱烈好評。本作《復仇女神的正義》更可視為他在寫作篇幅、視野廣度與社會觀察程度上的集大成野心之作。書中以冷峻銳利的筆調領著讀者,逐步追查物聯網與性犯罪的數位足跡。諷刺又精準地勾
勒出跨越多種面向的人性抵抗,以及對罪與罰、正義與復仇的深入詮釋。
作者簡介
譚劍
生於香港,自小喜歡說故事。曾擔任程式設計、系統分析、項目管理等講究邏輯和分析的工作,從中悟出條理分明的故事創作技巧。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國際成員。《偵探冰室:香港推理小說合集》參與作者。2019年香港書展「科幻與推理」主題作家。2023年秋季臺灣文學基地駐村作家。
年輕時寫科幻奇幻和輕小說,獲倪匡科幻獎(〈免費之城焦慮症〉)、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金獎(《人形軟體》)、可米瑞智百萬電影小說獎、BenQ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等,入圍九歌30長篇小說獎(《黑夜旋侓》)及台北文學獎年金獎助、入選《華文文學百年選.香港卷2:小說》(〈斷章〉)及台灣文化
部「年度推薦改編劇本書Top 20」(《貓語人》系列)。
2019年起開筆寫推理,短篇〈重慶大廈的非洲雄獅〉獲改編成音樂劇 。首部長篇《姓司武旳都得死》甫出版即引起矚目,獲讀墨「2023這本超好推!」華文作品第一名和2024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
整理資料成癮,因此編寫「香港科幻小說發展史」(收錄於《免費之城焦慮症》)及在個人網站整理〈香港推理書目(2001年至今)〉。近年去中學和大學主持講座和寫作班推廣推理和科幻小說,把知識和經驗傳授給下一代。
好奇如鯊魚,喜歡動物和大自然。與家人和一隻愛撒嬌的狗住在西太平洋一個小島上。
個人網站:www.mysterytam.com
臉書: albertam72
IG:albertam72
推薦序/導讀/自序
「《復仇女神的正義》以龐大的篇幅和野心傾注了譚劍最擅長的資訊科技知識和對香港社會現實的觀察。本書相信是華文推理中首次全方位地使用新科技殺人,早已滲透日常生活的科技產品,像應用程式、物聯網、智能家居統統可以殺人於無形,使人細思極恐。與此同時,書中全面地刻劃了香港不同階層和世代的
眾生相,以至穿插近三十年來香港變遷,在工筆浮世繪中對社會世相時有世故辛辣的批評嘲諷之餘,同時滲出對弱勢社群的憐憫關懷。書中對何謂自由、正義的思考,極富警世意味」
——盧敏芝(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人文、語言及翻譯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