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最親近的陌生人:楊照談宮本輝(日本文學名家十講9)

原文書名:


9786263103542最親近的陌生人:楊照談宮本輝(日本文學名家十講9)
  • 產品代碼:

    9786263103542
  • 系列名稱:

    GREAT
  • 系列編號:

    RC7211
  • 定價:

    380元
  • 作者:

    楊照
  • 頁數:

    248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0206
  • 出版日:

    20230206
  • 出版社:

    麥田(城邦)
  • CIP:

    861.57
  • 市場分類:

    東方文學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文學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在他的小說中,我們終究要面對──
比命運更難破解的是人心裡的祕密。

【首刷限量贈送 文豪雋永書籤】

從戰後崛起至今堅以寫實主義耕耘小說
從描寫外在時空到往內探究人性
始終願意帶讀者勇闖黑暗盡頭的宮本輝式寫作
一位最會說故事的文學名家如何以樸實的文字,一筆筆寫入人心最深處?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用文學探究「日本是什麼」
▍楊照帶你從10位經典作家通讀日本文學史、思想史
夏目漱石 谷崎潤一郎
芥川龍之介 川端康成
太宰治 三島由紀夫
遠藤周作 大江健三郎
宮本輝 村上春樹
•從明治到令和,橫跨三個世紀
•第一套以經典文人為軸,深度導覽百年日本的重量全書
•每冊皆附系列總序、前言、作家年表

▍全新系列.樹立日本文學新史觀──各界名家一致推薦
「石川ロレэ的日本時事ネシバ翻譯」版主
一頁華爾滋Kristin
戶田一康(作家、真理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副教授)
王盛弘(作家)
江淑琳(文化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李靜宜(作家、東美文化總編輯)
周慕姿(心理師、《作家的靈魂腳本》podcast主持人)
林廷璋(私人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文藝誌《圈外》總編)
林福益(城邦媒體集團業務總經理兼書虫公司總經理)
洪維揚(「幕末.維新史」系列作者)
馬欣(作家、影評人)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社長)
梅用知世(「就算知道了也對人生沒有幫助的日本小知識」版主)
章蓓蕾(日本文化譯介者)
葉美瑤(新經典文化總編輯)
詹正德(有河書店店主、影評人)
蔡瑞珊(青鳥書店創辦人)
蔡詩萍(作家)
蔡增家(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
蔣亞妮(作家)
【按推薦人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 為什麼讀宮本輝?
「我必須承認並面對:能說動人的感情故事,能夠用文字的連綴來探入角色的性格與經驗,是宮本輝的最大本事,也是他的小說最精華之處,我沒有辦法、也不應該避開這點,不能體會、領略這項特色,也就不能算是真正進入宮本輝營塑的小說世界了。」
「他堅持寫實,堅持寫明白立足於當下日本社會的具體人際關係,又不刻意追求奇情戲劇性,也不走殘酷驚悚的路線,每一項立場特性都使得他逆反當時流行,讓自己的作品不容易討好,不容易受歡迎。然而他卻總能在作品中別出心裁,堂皇地示範、證明了寫實主義這條路,至少在小說的領域中,並未走盡走絕。最難創新的擁擠舊空間裡仍然有尚未被發現的,可以去開發的可能性。」──楊照

與村上春樹同期的宮本輝,甫出道便拿下太宰治獎、芥川獎兩大文學獎,
身為日本戰後文學的新世代,堅持以傳統的寫實手法寫出小說新高度。
他的小說傳達出什麼樣的時代精神與社會訊號?

──堅守寫實路線的時代眾生相
宮本輝以〈泥河〉拿下太宰治獎,於七ま年代末在文壇展露頭角。他跳脫七、八ま年代瀰漫日本文學界的後現代色彩,堅持寫實主義的精神,將之發揮到新的境地,在文壇樹立無可取代的位置。宮本輝的成長過程適逢日本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宛如巨流快速前進,使其特別擅長捕捉在濁流中力爭上游的市井小民群相風采。〈泥河〉描繪了在船屋中的庶民生活困境、〈道頓堀川〉中寫出身處繁華大阪城的小人物哀歌,《流轉之海》則道盡東山再起生意人的拚博與困境……在時代的底色上成功描繪出一幅幅宮本輝式的人間拼圖。

──層層解開故事裡的人性「謎」網
宮本輝有意識地在創作中帶入大眾小說元素,承繼且超越私小說傳統,經常在故事中埋藏引人好奇的謎團。《錦繡》、《月光之東》中失婚的女性,藉由探究丈夫與情人的祕密,解開主要謎團,但也在謎題之外,覺察到另外一層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命題。宮本輝擅長運用引發親近感的敘事口吻,令讀者對角色感同身受,隨著故事視角尋求答案,在他人的故事裡一步步深入角色的內在,最終獲致情感滿足與精神淨化。他不追隨後現代主義風潮,不追求奇情,持續走在寫實的路上,藉由尋找人生解答的小說人物,為讀者一次又一次開展人性深邃的內裡。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經典十人書單

01 理想的藝術家生活:楊照談夏目漱石
02 陰翳的日本美:楊照談谷崎潤一郎
03 小說裡的人性羅生門:楊照談芥川龍之介
04 壯美的餘生:楊照談川端康成
05 走在人生的懸崖邊上:楊照談太宰治
06 追求終極青春:楊照談三島由紀夫
07 如何成為真正的信仰者:楊照談遠藤周作
08 曖昧才是真理:楊照談大江健三郎
09 最親近的陌生人:楊照談宮本輝
10 以愛與責任重建世界:楊照談村上春樹


日本在台殖民距今已落幕超過半世紀,
為何至今這個國家仍宛若幽靈,潛伏於台灣的集體意識?
面對這個孕育絕美文化,卻又曾發動殘酷戰爭的民族,
今日的我們可以如何重思「日本是什麼」,並再次量度與其緊密而矛盾的關係?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系列共分十冊,一冊讀一位經典日本作家,
進而綜觀百年日本文化。
作家楊照回歸年少原點,融貫逾四十年的學養思索與東西閱歷,
剖析經典十人,以其作品為核心,找到作家畢生主體關懷,
試圖瞭望日本難解的全貌,也映照今日的台灣文學風景。

「從十五歲因閱讀《山之音》而有了認真學習日文、深入日本文學的動機開始,超過四十年時間浸淫其間,得此十冊套書,藉以作為台灣從殖民到後殖民,到超越殖民,多元建構自身文化的一段歷史見證。」──楊照

作者簡介


姓名:楊照
本名李明駿,一九六三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News98電台「一點照新聞」、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公共電視「人間相對論」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天下文化人文空間」開設長期課程。擔任麥田「幡」書系策畫人,選書並主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別具代表性之作品。


長篇小說──
《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
《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
《軍旅札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為了詩》、《故事效應》、《尋路青春》、《我想遇見你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文學文化評論集──
《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霧與畫:戰後台 灣文學史散論》、《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想樂》、《想樂2》,與馬家輝和胡洪俠合著《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彙》與《忽然懂了:對照記 @1963》。

現代經典細讀系列──
《還原演化論:重讀達爾文物種起源》、《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推理之門由此進:推理的四門必修課》、《對決人生:解讀海明威》、「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系列叢書」、《忠於自己靈魂的人──卡繆與《異鄉人》》、《矛盾的美國人:馬克.吐溫與《湯姆歷險記》、《哈克歷險記》》、「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叢書」、「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系列叢書。

譯作──
《老人與海》。

相關著作:《以愛與責任重建世界:楊照談村上春樹【限量親簽扉頁版】(日本文學名家十講10)》《以愛與責任重建世界:楊照談村上春樹(日本文學名家十講10)》《最親近的陌生人:楊照談宮本輝【限量親簽扉頁版】(日本文學名家十講9)》《如何成為真正的信仰者:楊照談遠藤周作【限量親簽扉頁版】(日本文學名家十講7)》《如何成為真正的信仰者:楊照談遠藤周作(日本文學名家十講7)》《曖昧才是真理:楊照談大江健三郎【限量親簽扉頁版】(日本文學名家十講8)》

書籍目錄


總序 用文學探究「日本是什麼」
前言 寫實大家的終極關懷

第一章 日本戰後文學的世代更迭
宮本輝與新世代小說的崛起
石原慎太郎的《太陽的季節》
松本清張的社會派推理
司馬遼太郎的歷史小說
安部公房與大岡昇平
被戰爭摧毀又重生的文學
大眾小說的技巧
意識形態的鬆綁
村上春樹與「井底經驗」

第二章 宮本輝的大河小說──讀《流轉之海》系列
執筆三十餘年的系列巨作
戰後政治經濟的轉折
兼具戲劇性與文學性的人物描繪
從麻將館到中古車經銷
比自尊心更重要的信念
戰後的教育環境
羅馬拼音害慘了英語學習?
黑社會的形成
脫衣舞孃的身世

第三章 庶民奮力與沉淪──讀〈泥河〉、〈道頓崛川〉
底層小人物的拚鬥
〈泥河〉的船屋生活
少女的自尊與自卑
少年與雛鳥
溫手的米櫃
燃燒的螃蟹
〈道頓堀川〉的大阪夜色
大阪庶民的魅力
日光下的黑色爛泥大溝
起起落落的生命經歷
水瓶與愛戀
撞球間的勝負
父子的對決
琉璃水瓶之謎
底層庶民的悲歡

第四章 愛與恨的和解──讀《錦繡》
後現代主義與寫實主義
十年後的重逢
單戀的少年
殉情之謎
莫札特的音樂
祕密的告白
臨終的體驗
所謂的「業」是什麼?
自殺與輪迴
「業」與殘疾
生與死是同件事

第五章 解心之謎──讀《月光之東》、《優駿》
小說的意義
在虛與實間反覆穿梭
人的複數性
「月光之東」的象徵意象
大衰退社會下的「異人」
感官意識的逆轉
私小說與告白體
塔屋米花的祕密
加古慎二郎的祕密
理所當然的「了解」
那個不認識的我
壓抑歧異的集體性
台灣寫實作家王定國
親密私語的寫實技法
賽馬產業與職人文化
複雜的三角情誼
可解與無解之謎
加古美須壽的日記
塔屋米花的幻夢
到月光之東來找我
加古慎二郎的死因
因果相連的人間戲劇
失去自己的形狀
命運的鞭痕
角色與時代文化的共感

宮本輝年表

文章試閱


總序

用文學探究「日本是什麼」
文╱楊照

就像吉朋(Edward Gibbon)在羅馬古蹟廢墟間,黃昏時刻聽到附近修道院傳來的晚禱聲,而起心動念要寫《羅馬帝國衰亡史》,我也是在一個清楚記得的時刻,有了寫這樣一套解讀日本現代經典小說作家作品的想法。
時間是二○一七年的春天,地點是京都清涼寺雨聲淅瀝的庭園裡。不過會坐在庭園廊下百感交集,前面有一段稍微曲折的過程。
那是在我長期主持節目的「台中古典音樂台」邀約下,我帶了一群台中的朋友去京都賞櫻。按照我排的行程,這一天去嵐山和嵯峨野,從龍安寺開始,然後一路到竹林道、大河內山莊、野宮神社、常寂光寺、二尊院,最後走到清涼寺。然而從出門我就心情緊繃,因為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氣溫陡降,而且有幾個團員前天晚上逛街走了很多路,明顯腳力不濟。我平常習慣自己在京都遊逛,合理的做法應該是改變行程,例如改去有很多塔頭的妙心寺或東福寺,可以不必一直撐傘走路,密集拜訪多個不同院落,中午還可以在寺裡吃精進料理,舒舒服服坐著看雨、聽雨。但配合我、協助我的領隊林桑告訴我帶團沒有這種隨機調整空間,我們給團員的行程表等於是合約,沒有照行程走就是違約,即使當場所有的團員都同意更改,也無法確保回台灣後不會有人去觀光局投訴,那麼林桑他們旅行社可就吃不完兜著走了。
好吧,只好在天候條件最差的情況下走這一天大部分都在戶外的行程。下午到常寂光寺時,我知道有一、兩位團員其實體力接近極限,只是盡量優雅地保持正常的外表。這不是我心目中應該要提供心靈豐富美好經驗的旅遊,使我心情沮喪。更糟的是再往下走,到了門口才知道二尊院因為有重要法事,這一天臨時不對遊客開放。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意味著本來可以稍微躲雨休息的機會被取消了,別無辦法,大家只好拖著又冷又疲累的身子繼續走向清涼寺。
清涼寺不是觀光重點,我們去到時更是完全沒有其他訪客。也許是驚訝於這種天氣還有人來到寺裡拜觀吧?連住持都出來招呼我們。我們脫下了鞋走上木頭階梯,幾乎每個人都留下了溼答答的腳印,因為連鞋子裡的襪子也不可能是乾的。住持趕緊要人找來了好多毛巾,讓我們入寺之前可以先踩踏將腳弄乾。過程中,住持知道我們遠從台灣來,明顯地更意外且感動了。
入寺內在蒲團上坐下來後,住持原本要為我們介紹,但我擔心在沒有暖氣仍然極度陰寒的空間裡,住持說一句領隊還要翻譯一句,不管住持講多久都必須耗費近乎加倍的時間,對大家反而是折磨。我只好很失禮地請領隊跟住持說,由我用中文來對團員介紹即可。住持很寬容地接受了,但接著他就很好奇我這位領隊口中的「オモオゆ」會對他的寺廟做出什麼樣的「修學說明」。
我對團員簡介清涼寺時,住持就在旁邊,央求領隊將我說的內容大致翻譯給他聽,說老實話,壓力很大啊!我盡量保持一貫的方式,先說文殊菩薩仁慈賜予「清涼石」的故事,解釋「清涼寺」寺名由來,接著提及五台山清涼寺相傳是清朝順治皇帝出家的地方,是金庸小說《鹿鼎記》中的重要場景,再聯繫到《源氏物語》中光源氏的「嵯峨野御堂」就在今天清涼寺之處。然後告訴大家這是一座淨土宗寺院,所以本堂的布置明顯和臨濟禪宗寺院很不一樣,而這座寺廟最難能寶貴的是有著絹絲材質製造、象徵內臟的木雕佛像,相傳是從中國浮海而來的。最後我順口說了,寺院只有本堂開放參觀,很遺憾我多次到此造訪,從來不曾看過裡面的庭園。
說完了,讓團員自行拜觀,住持前來向我再三道謝,竟然對於清涼寺了解得如此準確;接著轉而向我再三致歉,我一時不知道他如此懇切道歉的原因,靠領隊居中協助,才弄清楚了,住持的意思是讓我抱持多年的遺憾,他今天一定要予以補償,所以找了人要為我們打開往庭園的內門,並且準備拖鞋,破例讓我們參觀庭園。
於是,我看著原未預期能看到的素雅庭園,知道了如此細密修整的地方從來沒打算要對外客開放,那樣的景致突然透出了一份神祕的精神特質。這美不是為了讓人觀賞的,不是提供人享受的手段,其自身就是目的,寺裡的人多少年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日復一日毫不懈怠地打掃、修剪、維護,他們服務的不是前來觀賞庭園的人,而是庭園之美自身,以及人和美之間的一種敬謹的關係。那一絲不苟的敬意既是修行,同時又構成了另一種心靈之美。
坐在被微雨水氣籠罩的廊下,心裡有一種不真實感。為什麼我這樣一個台灣人,能在日本受到尊重,取得特權進入凝視、感受著這座庭園?為什麼我真的可以感覺到庭園裡的形與色,動中之靜、靜中之動,直接觸動我,對我說話?我如何走到這一步,成為這個奇特經驗的感受主體?
在那當下,我想起了最早教我認識日語、閱讀日文,卻自己一輩子沒有到過日本的父親。我想起了三十年前在美國遇到的岩崎春子教授,彷彿又看到了她那經常閃現不信任、懷疑的眼神,在我身上掃出複雜的反應。
我在哈佛大學上岩崎老師的高級日文閱讀課,是她遇到的第一個台灣研究生。我跟她的互動既親近又緊張。親近是因她很早就對我另眼看待,課堂上她最早給我們的教材都立即被我看出來處。一段來自村上春樹的《聽風的歌》,另一段來自海明威《在我們的時代》小說集的日文翻譯。她要我們將教材翻譯成英文,我帶點惡作劇意味地將海明威的原文抄了上去。她有點惱怒地在課堂上點名問我,剛發下來的幾段還有我能辨別出處的嗎?不巧,一段是川端康成的掌上小說,另一段是吉行淳之介的極短篇,又被我認出來了。
從此之後岩崎老師當然就認得我了,不時和我在教室走廊或大樓的咖啡廳說說聊聊。她很意外一個從台灣來的學生讀過那麼多日文小說,但另一方面,她又總不免表現出一種不可置信的態度,認為以我一個台灣人的身分,就算讀了,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這些日本小說。
每次和岩崎老師談話我都會不自主地緊繃著。沒辦法,對於必須在她面前費力地證明自己,就是令我備感壓力。她明知道我來修這門課,是為了不要耗費時間在低年級日語的聽說練習上,我的日語會話能力和我的日文閱讀能力有很大的落差,但她還是不時會嘲笑我的日語,特別喜歡說:「你講的是台灣話而不是日語吧!」因此我會盡量避免在她面前說太多日語,但又堅持用英語與她討論許多日本現代作家與作品。
她不是故意的,但是一個台灣學生在她面前侃侃而談日本文學,往往還是讓她無法接受。愈是感覺到她的這種態度,我就愈是覺得自己不能放鬆、不能輸,這不是我自己的事了,對她來說,我就代表台灣,我必須替台灣爭一口氣,改變她認為台灣人不可能進入幽微深邃日本文學心靈世界的看法。
那一年間,我們談了很多。每次談話都像是變相的考試或競賽。她會刻意提一位知名的作家,我相對提出我讀過的這位作家作品,然後她像是教學般解說這部作品,我卻刻意地鑽找縫隙,非得說出和她不同,卻要能說服她接受的意見。
這麼多年後回想起來,都還是覺得好累,在寒風裡從記憶中引發了汗意。不過我明白了,是那一年的經驗,在日本殖民史的曲折延長線上,我得以培養了這樣接近日本文化的能力。我不想浪費殖民歷史在我父親身上留下,再傳給我的日文能力,更重要的,我拒絕因為台灣人的身分,而被視為在日本文化吸收體會上,必然是次等的、膚淺的。
於是那一刻,我得到了這樣的念頭,要透過小說作家及作品,來探究日本,如此之美,卻又蘊含如此暴烈力量,同時還曾發動侵略戰爭的複雜國度。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外國」,而是盤旋在台灣歷史上空超過百年,幽靈般的存在,一直到今天,台灣都還依照看待日本的不同態度而劃分著不同的族群、世代與政治立場。
在清涼寺中,彷彿聽到自己內心的如此召喚:「來吧,來將那一行行的文字,一個個角色,一幕幕情節,一段段靈光閃耀的體認,整理出意義來吧。不見得能得到『日本是什麼』的答案,但至少得以整理出如何叩問『日本如何進入台灣集體意識』的途徑吧。」我知道,毋寧是我相信,我曾經付出的工夫,讓我有這麼一點能力可以承擔這樣的任務。
回到台北之後,我從兩個方向有系統地以行動呼應內在的召喚。一是和麥田出版合作,選書主編了「幡」書系,那是帶著清楚的日本近代文學史概念,針對台灣引介日本文學作品的混亂偏食狀況,特別找出具備有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的思想、理論代表性的作品,希望讓讀者在閱讀中藉此逐漸鋪畫出日本文學的歷史地圖。
另外,先後在「誠品講堂」和「藝集講堂」連續開設解讀現代日本小說作品的課程。必須誠實地說,我對台灣一般流通的現代日本小說譯本,以及大部分國人所寫的解說,不得不抱持保留態度。最嚴重的問題顯現在:第一,完全不顧作品的時代、社會背景,將小說架空地用自己主觀的心情來閱讀。最誇張的,例如翻譯、解說遠藤周作小說,可以對基督教神學完全無知,也不去查對《聖經》和天主教會固定譯名,而出於自己望文生義臆測。這樣一來,讀者讀到的怎麼可能還是虔信中與信仰掙扎的遠藤周作作品呢?
第二,翻譯者、解說者無法察覺自己的知識或感性敏銳度,和原作者到底有多大的差異。這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表現得最明顯,光從字面上去翻譯、閱讀,不能找到方式試圖進入從極度纖細神經中傳遞出來的時序與情懷交錯境界,那就錯失了川端康成文學能帶給我們的最重要感動了。
第三,讀者囿於一些通俗的標籤,產生了想當然耳,而非認真細究的閱讀印象。例如台灣有一陣子突然流行太宰治的「失格」、「敗類」文學;一陣子又轉而流行谷崎潤一郎的「奇情」文學,但對於「失格」或「奇情」到底是什麼意思沒有認識,對於太宰治與谷崎潤一郎的完整文學風貌也沒有進一步的興趣。如此讀來讀去,都只停留在感受「失格」或「奇情」而已,無從讓太宰治或谷崎潤一郎的作品豐富讀者自身的人生感知。
在「誠品講堂」與「藝集講堂」的課程中,我有意識地採取了一種思想史的方式來面對這些作家與作品。簡而言之,我將每一本經典小說都看作是這位多思多感的作家,在自己所處的時代中遭遇了問題或困惑,因而提出來的答案。我一方面將這本小說放回他一生前後的處境來比對,另一方面提供當時日本社會、時代脈絡來進一步探詢那原始的問題或困惑。如此我們不只看到、知道了作者寫了什麼、表現了什麼,還可以從他為什麼寫以及如何表現的人生、社會、文學抉擇,受到更深刻的刺激與啟發。
另外我極度看重小說寫作上的原創性,必定要找出一位經典作家獨特的聲音與風格。要綜觀作家大部分的主要作品,整理排列其變化軌跡,才能找出那條貫串的主體關懷,將各部小說視為這主體關懷或終極關懷的某種探測、某種注解。
在解讀中,我還盡量維持作品的中心地位,意思是小心避免喧賓奪主,以堆積許多外圍材料、高深的說法為滿足。解讀必須始終依附於作品存在,作品是第一序、首要的,目的是藉由解讀,讓讀者對更多作品產生好奇,並取得閱讀吸收的信心,從而在小說裡得到更廣遠或更深湛的收穫。
我企圖呈現從日本近代小說成形到當今的變化發展,考慮自己進行思想史式探究可能面臨的障礙,最後選擇了十位生平、創作能夠涵蓋這時期,而且我還有把握自己有能力進入他們感官、心靈世界的重要作家,組構起相對完整的日本現代小說系列課程。
這十位小說家,依照時代先後分別是: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太宰治、三島由紀夫、遠藤周作、大江健三郎、宮本輝和村上春樹。
這套書就是以這組課程授課內容整理而成的,每位作者我有把握能解讀的作品多寡不一,因而成書的篇幅也相應會有頗大的差距。川端康成和村上春樹兩本篇幅最大,其次是三島由紀夫,當然這也清楚反映了我自己文學品味上的偏倚所在。
雖然每本書有一位主題作家,但論及時代與社會背景,乃至作家間互動關係,難免有些內容在各書間必須重複出現,還請通讀全套解讀的讀者包涵。另外因為源自課堂講授,有些延伸的討論或戲說,我還是保留在書裡,乍看下似乎無關主旨,然而在認識日本精神的總目標上,或是對比台灣今天的文學現象,應該還是有其一定的參考價值。
從十五歲因閱讀《山之音》而有了認真學習日文、深入日本文學的動機開始,超過四十年時間浸淫其間,得此十冊套書,藉以作為台灣從殖民到後殖民,甚至是超越殖民而多元建構自身文化的一段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