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找一個解釋:穿越時空的36則古文之旅,關於愛的選擇、人生境遇與對世界的詰問

原文書名:


9786263103788找一個解釋:穿越時空的36則古文之旅,關於愛的選擇、人生境遇與對世界的詰問
  • 產品代碼:

    9786263103788
  • 系列名稱:

    中文好行
  • 系列編號:

    RC4015
  • 定價:

    400元
  • 作者:

    凌性傑、吳岱穎
  • 頁數:

    336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0309
  • 出版日:

    20230309
  • 出版社:

    麥田(城邦)
  • CIP:

    863.55
  • 市場分類:

    中國文學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文學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穿梭古老雋永的情致,以現代語言柔韌詮釋

詰問愛的抉擇、生命的困惑

還有忽近忽遠的政治大局與戰爭情勢

藉著這諸多對世界的疑問

鍛造全新的文學與閱讀質地,再度叩問人生



中文經典閱讀力超級推手──凌性傑X吳岱穎 聯袂重新定義經典





作家 徐國能

高雄女中教師 陳雋弘

——專文作序



思辨推手 Taco老師

腦洞天師 吳慧貞

高中教師、作家 陳怡嘉

語文教育書籍暢銷作家 高詩佳

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蔡淇華

「Life不下課」節目主持人 歐陽立中

——好讀推薦(按照姓氏筆畫排序)



我不曉得什麼原因,讓他們不僅沒有前中年期感傷竟然還再一次闖入了青春期。在那已日漸褪色至蒼白的古老語言世界,重新與千百年前飄盪的靈魂對話,進而找尋彼此的意義與關係。——陳雋弘



吳岱穎和凌性傑一直是我們師大國文系引以為傲的絕代雙驕,他們的成績是那樣的好,教學是那樣的投入,以才子、真儒而為良師,無怨無悔地將才情化作灌溉青秧的春雨,同時永遠那樣謙和地保持進步。——徐國能





深受中學師生讀者喜愛的凌性傑、吳岱穎,兩位是詩人,也是作家,更是教師,亦是人文儒者。他們為了幫助中學生找到閱讀古典文學的興味,按照課綱欽定的必讀古文篇章,以此為中心輻射,對應現代生活經驗,進行詮釋書寫,隨書附上延伸閱讀的書目。在這三十六篇文章,看他們來回逡巡人生,複問自我、天地,關於教育現場所見,塵世中的愛恨掙扎或是遠方的戰火與苦難,更有充塞滿懷的愛與美好的過往回憶。



從〈大同與小康〉回望春秋戰國,探問現代人怎麼對生活保持熱情,不被日常輾壓

在〈燭之武退秦師〉揣想於險惡的政治情勢中如何掙扎自保

〈訓儉示康〉揭示人必須學會節制欲望,否則無限擴張的結果將是難以承受的屈辱

再如以〈傷仲永〉對照古今資優生的處境,將人放在對的地方是有多麼困難

走入〈赤壁賦〉與蘇東坡一起滿眼江風水月,感受「活著與在著」的存在奧義

藉著〈晚遊六橋待月記〉感受精確細緻的天地有大美,還有真正恣意的快樂……



他們將古代經典作為自我生命的注腳,替距離我們百年、千年的古文賦予血肉生命,把文字打磨拋光,拂去塵埃,帶領著讀者們穿越古今,與古人相呼應唱和,雖是老舊的瓶身但注入潺潺新酒,讓沉睡的古文再度靈魂復活,並飄出濃郁的陳厚的果香。





=精彩摘錄=



多麼美好的世界--讀〈大同與小康〉



孔子要學生說說自己的志向,曾點希望:「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在暮春三月春服已成的時候,走向天地,簡單的洗浴、乘涼,體觸生活的安穩定靜。那樣活著,便十分美好。

天地同和,萬物各安其所,孰能不樂?王安憶〈烏托邦詩篇〉裡頭說:「一個人在一個島上,也是可以胸懷世界的。」「我只知道,在一個人的心裡,應當懷有一個對世界的願望,是對世界的願望。」我們當下能做的,就是走向生活,真誠的面對一切而已。面對,並且選擇。選擇我們可以選擇的。

在生活的角落,我喜歡清晨醒來,享用早餐、啜飲咖啡之際,對著落地窗外的藍色大洋發呆。客廳裡反覆播放路易斯阿姆斯壯,What a wonderful world ! 這個世界的美好,越發可以想像。他是這樣唱的,「看見樹的翠綠和玫瑰的紅艷,它們為你我綻放。我心中想著,多麼美好的世界啊!我看到了藍天白雲,明亮、幸福的一天。夜晚向人們道晚安,我心中想著,多麼美好的世界啊!……我聽著嬰兒哭泣,看著他們長大。他們學習著許多我從不知道的事物。我心中想著,多麼美好的世界啊!」

那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禮記•禮運》中記載,子游問道老師為什麼嘆氣,孔子不禁感嘆自己未能趕得上那大道通行、天下為公的時代。他提了這樣的願望,一個對世界的願望:「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我隱約看見,人性的輝光,多麼的溫暖。個人與集體,懷有對一美好世界的理想。我也願意相信: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是我不相信,權力在無情的政客手中,生活在制度的刀俎之上,我們可以保有多少人性的美好。





機關算盡——讀〈燭之武退秦師〉



根據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的記載,燭之武當年作的是「圉正」,乃是類似於孫悟空「弼馬溫」一類的小官。此說大概只是揣測而來,小說家者言,實不可信,但燭之武不受重用是可以確定的,否則也不會說出「臣之壯也,猶不如人」這樣自暴自棄又意含諷刺的話。然而面對鄭文公以國家大義相脅,再怎麼不情願,還是得勉力一試,否則亡國之罪名,一世人都難洗刷得清。

後來事情的發展我們都清楚了:燭之武在夜晚偷偷來到秦軍大營,鼓動如簧巧舌挑撥秦晉之間的矛盾,終於說服秦穆公放棄攻打鄭國,甚至留下三名將領助鄭戍守,達成了不可能的任務。這下燭之武可成了保全鄭國的大功臣,在國內終於有了地位,直到鄭穆公十六年,燭之武尚代表鄭國與太子夷同往朝晉,仍活躍在鄭國政治舞台之上,可見官運從此亨通,而當年說的「今老矣,無能為也矣」有一半是氣話,另一半則是推託之詞罷了。

然而我試圖揣想那個夜晚,燭之武端坐秦軍大營之中,對面是老謀深算野心勃勃的秦穆公,帳外人影雜遝,帳內燈火通明。燭之武請穆公偋退左右,言有要事相商。兩人心下皆自雪亮,儻有一言不合,燭之武人頭落地,連同鄭國舉國傾覆!但燭之武老神在在,竟是沒有絲毫驚慌神色,因為在他夜縋出城之前,對秦晉之間微妙脆弱的關係早就洞若觀火,此行若不能說動秦穆公,也就不用回去了。於是腦中千頭萬緒,前因後果昭然若揭,不管今日密商結果如何,秦國東侵中原之心終究不會平息。選擇,問題是選擇,怎樣才能幫秦穆公作出最有利的選擇,這才是此行最大的重點,至於明天的事,就留到明天再說。





發現--讀〈晚遊六橋待月記〉



晚明社會對品味的追求,應該也是奠基於自我意識的樹立。李贄宣講童心,提倡真性情,算是開了時代先聲。袁宏道(西元一五六八-一六一○年)等人追繼在後,精彩的論述與實踐不遑多讓。袁宏道萬曆二十年(西元一五九二年)中進士,歷任吳縣知縣、吏部驗封司主事等職務。他與其兄宗道、其弟中道並有才名,人稱「三袁」。在文學方面,三袁反對王世貞、李攀龍等人擬古、復古之主張,主張文學必須「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他們的作品一派清新俊逸、趣味盎然,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袁宏道的文字給了美最最精確的解釋。不論看見什麼,他體察到美本身正在於「別是一種趣味」。我因而更可以確定,生活的享樂化與藝術化,從來不是互相矛盾的事。晚明的程羽文在《清閒供》裡指出文人六病,分別是:癖、狂、懶、痴、拙、傲。這六病正是名士派的個性與習氣,不同於俗人之處。他們並非真的病,而是執迷於自我喜愛的情趣,不能戒除而已。拒絕讓自己庸俗化,這姿態本就美感盎然。

 "

作者簡介


姓名:凌性傑
高雄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班畢業,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肄業。現任教於建國中學。曾獲台灣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男孩路》、《島語》、《海誓》、《自己的看法》、《彷彿若有光》、《陪你讀的書》、《文學少年遊:蔣勳老師教我的事》、《慢行高雄》、《年記1974:飄浮的時光》等。編著有《九歌一ま八年散文選》、《2018臺灣詩選》、《青春散文選》(吳岱穎合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楊佳嫻合編)、《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石曉楓合編)、《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范宜如合編)等。

相關著作:《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島語(限量親簽珍藏版)》《島語》《海誓》《男孩路》《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陪你讀的書──從經典到生活的42則私房書單》《彷彿若有光:遇見古典詩與詩生活》《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自己的看法--讀古文談寫作》

姓名:吳岱穎
台灣省花蓮縣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首獎,及花蓮文學獎、後山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曾獲全國語文競賽中學教師組作文第一名、朗讀第一名。先後任教於花蓮縣花崗國中、台北市立建國中學。著有個人詩集《明朗》、《冬之光》、《群像》,與凌性傑合著散文《找一個解釋》、《更好的生活》。編著有《2017飲食文選》,與凌性傑合編《青春散文選》、《青春小說選》,與孫梓評合編《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

相關著作:《群像》《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

書籍目錄


推薦序 從感覺出發 徐國能
推薦序 時間之鏡 陳雋弘
試著了解——《找一個解釋》新版前言 凌性傑

01多麼美好的世界――讀〈大同與小康〉
02機關算盡――讀〈燭之武退秦師〉
03給一個解釋――讀〈勸學〉
04你被什麼說服――讀〈諫逐客書〉
05問號之後――讀〈漁父〉
06討債密笈一○一――讀〈馮諼客孟嘗君〉
07什麼是靠得住的――讀〈過秦論〉
08誰來晚餐――讀〈鴻門宴〉
09不能遺忘的遠方――讀〈登樓賦〉
10約定――讀〈答夫秦嘉書〉
11與我同行――讀〈典論論文〉
12難言之隱――讀〈出師表〉
13給春天一個解釋――讀〈蘭亭集序〉
14桃花源頭一座山――讀〈桃花源記〉
15他們是這樣說的――讀〈世說新語〉
16為春天寫一首歌――讀〈春夜宴桃李園序〉
17站在高崗上――讀〈師說〉
18悶――讀〈始得西山宴遊記〉
19往上看、往下看――讀〈虯髯客傳〉
20洞――讀〈阿房宮賦〉
21偽造旅行――讀〈岳陽樓記〉
22酒後的心聲――讀〈醉翁亭記〉
23買出個未來――讀〈訓儉示康〉
24資優神話的破滅――讀〈傷仲永〉
25月亮代表我的心――讀〈赤壁賦〉
26萬里路行不行――讀〈上樞密韓太尉書〉
27她們的房間――讀〈金石錄後序〉
28政治是高明的騙術――讀〈郁離子選〉
29世界病時――讀〈指喻〉
30所有事物的房間――讀〈項脊軒志〉
31發現――讀〈晚遊六橋待月記〉
32對權力說真話――讀〈原君〉
33身為一個人――讀〈廉恥〉
34潛入獄中記――讀〈左忠毅公軼事〉
35人才養成遊戲――讀〈病梅館記〉

附錄——古文
那些有你的風景——讀〈與元微之書〉(代後記)

推薦序/導讀/自序


從感覺出發
╱徐國能

我們常常譏笑現在的年輕學生是「草莓族」,意思大約是他們外表光鮮可人,但抗壓性極低,容易因為輕微的碰撞而損傷。不過據我觀察,現在的大學生,對於生涯發展的憂患意識似乎遠在我們當年之上,他們很早就在為「未來」準備,每天忙東忙西,檢定這個申請那個,當學生的那種快樂似乎是很淡薄的。不像我們當年做學生時就安安心心地做學生,終日嚮往的是楊牧在《葉珊散文集》裡的那種生活方式,實況大約就是徐志摩筆下「看天、聽鳥、讀書,倦了時到草綿綿處尋夢去」那樣。回想起來,當時的悠遊有著一個重要的背景,那就是文史科系的學生,縱使在社會上屬於百無一用的書生,但是最起碼可以到中學教教書,足以養活自己,有一個尊嚴且小康的開懷人生。學校是是我們的桃花源,可以適性而生的一塊夢土。
曾幾何時,「當老師」竟成為一種奢侈,即便搭上了這個已過份擁擠的班車,仍然有著不足為外人道也的辛酸。我過去認為當老師是極喜樂的,一開始的時候是知識、技術上之傳遞,每見學子日起有功,如苗之抽長茁壯、欣欣榮榮,想其日後蔚然成蔭,而自己也是那清涼的灌溉者其中之一,此生畢竟不虛,其樂足以浮一大白。為師之樂次在教學相長,學生無論賢愚,以其生命之經驗、生活之感觸回應師者所教,其中必有可思可悟之處,一時靈感泉湧,忽透天機,其樂正是捻花而笑的瞬間。為人師而最樂者,莫過於找到志業的傳人,雖說人生營營世間無異於螻蟻,茍求生活之安適滿足便堪稱成就,但我以為人人心中多少還有一分理想的執著,或許還存一絲淑世的盼望,但限於生命,那卻總是每個人的未竟之渡,倘若有一修養和能力皆堪信任的後生承傳了那理想的薪火,為人類文化保留了一點質量,其樂便是孟子所說「王天下而不與焉」的至樂了。
不過在我的觀察中,現下大多數為人師表者往往未蒙其樂,先受其苦。日日須早起,言行必端莊,太嚴足至謗,過鬆則不安,外有行政工作之摧逼,內有週記考卷之折磨,勞神傷心,鬱怒傷肝,永無富貴榮華之日,常有案牘勞形之時。不過,這些都是其次,學生對教師悉心所授嗤之以鼻,或以欺騙的方式利用了教師的善良而遂其不堪之目的;乃至於行為失當,以至社會對其師有未盡職責之物議,都是對教師嚴重的傷害。最悲哀者,乃是見一門可貴學問日漸凋零而無能為力,一種純粹品格為時代所棄而回天乏術,孤燈寒夜,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頓生天喪斯文之嘆,不免悲夫悲夫!
回顧我的生涯,真要感謝那些勤於付出而不計回報的老師。近年來雖然世風日下,但仍有不少朋友懷抱著理想投入這個行業。現在的學生早慧,家長的教育程度也普遍提高,學生與家長對班級該怎麼經營和書該怎麼教都有自己的見解,同時面對多元社會的多元價值,老師一方面要傳達某種「正確」,但亦須尊重與包容那些另類或非主流的思想言行,其中分寸的拿捏,真是需要智慧與用心。同時現下的教育政策搖擺不定,考試題目刁鑽靈活,為了學生的成績,做老師的更須煞費苦心地與時具變,將學生訓練成能征慣戰的考場英雄。在這種環境下,那些寫在教育學課本裡的崇高理念,頓時顯得陳義過高、不切實際。大家見面聊起,都是不免感嘆「書是愈來愈難教了」。
當老師本來就很困難,張愛玲就曾經說過,那難處在於「又要做人,又要做戲」。在我的朋友中,有幾位在中學任教是極為成功的,所謂成功,並不是得到了什麼「優良教師」的獎狀,而是我曾聽見表現卓越的大學生,很自豪地說某某是我的高中國文老師,而我也知道在升學主義掛帥的今日,他們並不是那麼在意學生在升學考試中國文科的分數有多高,而是努力讓學生懂得文學、真心愛上文學,從此人生便比別人有了多一些的風景,因此他們並非得到學生的喜愛,而是得到學生的尊敬;他們從不弘揚自我,而是傳遞文化。近來我漸漸體會他們成功的秘訣,那就是「真誠做人絕不做戲」,我認為他們以實踐,將教育工作推向了一種新的高度。
吳岱穎和凌性傑一直是我們師大國文系引以為傲的絕代雙驕,他們的成績是那樣的好,教學是那樣的投入,以才子、真儒而為良師,無怨無悔地將才情化作灌溉青秧的春雨,同時永遠那樣謙和地保持進步。
在他們之前,師大出身的散文名家有:顏崑陽、龔鵬程、劉墉、鍾怡雯等,詩人有席慕蓉、羅任玲、陳義芝、陳黎、陳大為等,另外羅位育與陳燁都是極有名氣的作家兼高中老師。岱穎和性傑先後從師大畢業,繼承了光榮的傳統,他們是深情而精緻詩人,是從容與深刻的散文家,也是以學問和才氣,將「國文老師」這個角色詮釋得非常圓滿的高中老師。印象中,國文老師總有點食古不化且自命清高,用嚴肅的面容隱藏空虛脆弱的心,還記得夏宇的詩是這麼寫的:

住在小鎮
當國文老師
有一個辦公桌
道德式微的校園
用毛筆批改作文:
「時代的巨輪
不停的轉動……」 (一生)

詩中曲盡「國文老師」的老朽之悲。不過岱穎和性傑卻永遠充滿了理想與活力,永遠走在時代的前面。對「教師」一職的認知,岱穎借用了大江鍵三郎的話說:

所謂的老師……並不是一個知道怎麼去教未知者的人,而是可以把學生心中的某種問題,重新再創造出來弄清楚,以此為工作的人。……
《孩子為什麼要上學》

「把學生心中的某種問題,重新再創造出來弄清楚」絕非易事,但也是教育中,最可貴的部份,尤其是中學的文學教育,除了語文的訓練外,一篇作品在學生心中所形成的朦朧風景或稀薄的意象,其實是通往美與藝術的走廊,也是藉以窺探人生的幽窗。但很惜的是,許多中學的文學課程,或許礙於時間,或許因為考試的壓力,一篇作品的解讀往往側重於主旨大意或語文常識及修辭技巧等,那些因為文字或情感所形成的點點滴滴,似乎是被刻意遺忘的房間,永遠塵封。
在我的學習生涯中,國文課並不能激發對文學的興趣,因為一篇篇優美的作品,最後都變成了考卷上的關隘,成長中的絆馬索,我相信大多數的人很難在國文課上找到文學的美麗與哀愁。因此雖然經歷了了中學六年的國文課,但一般人並很難從一首詩中找到寧靜,也無法在一篇小說裡產生想法而照見真理,也因此我們的社會對於文學,總是流露出不解、淡漠、輕忽、譏嘲或敵對等不友好的態度;這使得我們的社會總是對淺薄煽情的議題特別感興趣,對什麼事情都只有一時激情而缺乏更多的深思與感動。
《找一個解釋》是深深震撼我的作品,岱穎和性傑將高中課本裡,學生視為畏途的古文作品,用現代的眼光重新詮釋,可以說是用自己的生活與情感對古文作箋疏;也可以說是將古代經典,拿來當作自我生命的注腳。那不僅是一種將古文賦予血肉生命的教材教法,我認為其中更具有一種暗示:那些歷經了重重時光,偃臥在國文課本裡的作品,其實背後都有一個更巨大的存在,都有一些更直得追索的情懷,那才是文學的目的,也才是老師的價值。
回首我高中二年四班的教室,那時我也曾在讀完〈桃花源記〉後,隱約感到某種惆悵;也曾在假日走過繁華的西門町而深深覺得寂寞;也曾在夜行的校車上感到千言萬語抑塞胸口………但是,這一切並沒有「被重新創造出來弄清楚」,原來在我們的教育中,「感覺」是被刻意忽略與簡化的東西,這讓所有的人日漸粗礪,終至茫茫於大千。《找一個解釋》的可貴之處便是在這裡,他透過課文,鼓勵學生面對自己的感覺,追索生命裡零落卻華麗的每一個片段,那些如潮如浪難以把握的生活碎片,其實是完整人生所不能遺落的,且惟有文學藝術能捕捉它們、編織它們,讓這些「感覺」永遠成為我們心底對生命的答案。今日許多人奢談寫作的教學,然而對一切的「感」與「覺」不正是創作的根源嗎?性傑與岱穎對待這些課文的態度,也揭櫫了寫作的原則。在他們的閱讀世界裡,「古文」不再是鐵板一塊,而是等待你彈奏的黑鍵與白鍵,性傑與岱穎用敏銳的心來探索讀書寫作的方法,以燦爛的筆觸寫下國文教學的可能。這讓我相信,只有藝術才能致敬藝術,文學才能解釋文學。
我深深欽佩他們對教學的真誠與對文學的熱情,不然不會有這麼讓人感動的作品,而且裡面的句子與段落往往是那麼的睿智與灑脫:

流水十年,恍若一瞬。如今我無法想像自己的晚景,也無法想像我們究竟要面對怎樣的世界?戰爭與疾疫最容易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最容易扭曲好不容易累積的文明與教養。(凌性傑〈多麼美好的世界〉:讀〈大同與小康〉)

窗外一片昏昏,似有即將落雨的跡象。聽說芒種的雨水是豐收的預兆。這時稻子已經抽穗結實,成為種子。榖粒上會長出細芒,所以才把這個節氣叫做芒種。如果可以,我希望在秋天與你見面,知道你終將擁有一季的豐收。(凌性傑〈給一個解釋〉:讀〈勸學〉)

如果真有所謂的終點,那必然是在夢裡,而不是眼可觸手可及腳步可以勘履的某個地方。(吳岱穎〈桃花源頭一座山〉:讀〈桃花源記〉)

雨幕轉為疏淡,山谷中雲霧逐漸退卻,巷子裡傳來車輪壓過積水柔軟的聲響,引擎聲繞過角落遠遠的去了。或許我該出去走走,或許,該坐下來,好好地寫一首詩。(吳岱穎〈悶〉:讀〈始得西山宴遊記〉)

每一句話都美得孟浪,雅的嬋娟──那正是國文課上應該教的而一直未曾教的。
「德不孤,必有鄰」,有時這麼講不免流於陳腔,但作為一個難免時感孤寂的國文老師,的確在《找一個解釋》這本書中,為許多殘夜的孤燈、許多掩卷的長嘆,找到了馨香一瓣的答案。
敬謹為序。

文章試閱


多麼美好的世界
—讀〈大同與小康〉

記得在不斷奔馳的列車車廂中,我們談到這個世界,也談到很久很遠的未來。這小小的移動空間,最容易令人傷感,因為在其中有忽忽的奔逝、微微的希望。親愛的D,我突然察覺你年輕的聲音裡有過多的憂患。記得我們是那樣說的嗎?如果世界願意讓我們快樂一點,我們應該就會快樂一點的。社會要有秩序,文明需得進展,我們只能亦步亦趨的向前不是嗎?
往古來今,在島上,或是其他地方,各樣的牢籠始終會困住一些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處難關,年紀相隔十餘歲,我們看著彼此奮力面對這個年紀必須面對的一切,同情而能共感,這便令人珍惜。因而我們渴望一個美好的世界,心中鬱壘有以銷卸的理想國度。所有的渴望祈求,不都來自於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與灰心?從前讀批判理論,思想家認為人之所以(自我)異化實乃大眾文化工業的殘害所致。馬克斯的信徒不也以創造美麗新世界為務,意欲摧毀讓人變成鬼的資本主義體系?活在體制之中,我則以為,陋劣的體制才是讓我們活得人不像人的可怕怪物。透過體制,權力得以細緻地展布、施為,控制於是無所不在。政令與律法輕易的改變我們的生活,權力者往往任性的決定了我們的快樂不快樂。
然而不快樂啊,我們就是不快樂。親愛的D,我多麼想讓你看見我所經歷的美好時代。跟侯孝賢一樣,我心中亦有屬於自己的,「最好的時光」。那時的我,正是你這樣的年紀。島上經濟起飛了,股市破萬點。我的母親憑著一攤小吃,可以養活全家六口人。那時的教育部不會屢出奇招,要我們把台灣地圖躺著看,也不會任意的把制度改了又改。每年寒暑假,我們歡喜的參加教育部文藝營,免費的文學養成教育。我們盡情享用國家資源,一天三餐外加早午茶與消夜,快樂是無須擔憂未來,快樂是知道自己怎樣都可以安身立命。
流水十年,恍若一瞬。如今我無法想像自己的晚景,也無法想像我們究竟要面對怎樣的世界?戰爭與疾疫最容易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最容易扭曲好不容易累積的文明與教養。那天我聽著你說未來,心中小小的心願。誠然,我們有自由決斷的權力,可是我們的生活模式往往又是被這個體制決定的。親愛的D你說你好累,升學的路上由不得自己,我說想太多的人要受苦了。問題是,我們不得不想那麼多。想著想著,幾乎就是途窮而哭的那個人了。那就撐著點,你說。我暗自慶幸,我們尚有這撐著點的勇氣與理想。我們不是快樂的讀過《論語》嗎?孔子要學生說說自己的志向,曾點希望:「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在暮春三月春服已成的時候,走向天地,簡單的洗浴、乘涼,體觸生活的安穩定靜。那樣活著,便十分美好。
天地同和,萬物各安其所,孰能不樂?王安憶〈烏托邦詩篇〉裡頭說:「一個人在一個島上,也是可以胸懷世界的。」「我只知道,在一個人的心裡,應當懷有一個對世界的願望,是對世界的願望。」我們當下能做的,就是走向生活,真誠的面對一切而已。面對,並且選擇。選擇我們可以選擇的。
在生活的角落,我喜歡清晨醒來,享用早餐、啜飲咖啡之際,對著落地窗外的藍色大洋發呆。客廳裡反覆播放路易斯阿姆斯壯,What a wonderful world ! 這個世界的美好,越發可以想像。他是這樣唱的,「看見樹的翠綠和玫瑰的紅艷,它們為你我綻放。我心中想著,多麼美好的世界啊!我看到了藍天白雲,明亮、幸福的一天。夜晚向人們道晚安,我心中想著,多麼美好的世界啊!……我聽著嬰兒哭泣,看著他們長大。他們學習著許多我從不知道的事物。我心中想著,多麼美好的世界啊!」
那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禮記.禮運》中記載,子游問道老師為什麼嘆氣,孔子不禁感嘆自己未能趕得上那大道通行、天下為公的時代。他提了這樣的願望,一個對世界的願望:「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我隱約看見,人性的輝光,多麼的溫暖。個人與集體,懷有對一美好世界的理想。我也願意相信: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是我不相信,權力在無情的政客手中,生活在制度的刀俎之上,我們可以保有多少人性的美好。
我們又嘆了氣,輕易想起陳黎的詩句,「這世界教我們希望,也教我們失望;╱我們的生命是僅有的一張薄紙,╱寫滿白霜與塵土,嘆息與陰影。」朱天文《荒人手記》裡一再提及幸福的時刻,對美好秩序的追念肇因於它已然消逝。在不可逆的時間裡,我們理應大踏步向前,繼續保有熱情與希望。親愛的D,我們始終相信能夠愛是件好事。不只愛自己,也能愛他人,更愛這個世界萬事萬物運行不休歇。每個人知道自己應當去哪裡,年老的能夠安養餘生,青壯年的才能得以發展,兒童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如果有一天,我們的世界溫厚和諧,有詩歌有音樂,沒有偷盜與搶劫……
我們任意看著草色青青,萬物欣有託。這樣,世界就多麼美好。

延伸閱讀
王安憶,〈烏托邦詩篇〉,收錄於《冷土》,印刻。
朱天文,《荒人手記》,新經典文化。
愛因斯坦,〈我心目中理想的世界〉,收錄於《人類存在的目的》。


機關算盡
—讀〈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這是燭之武作選擇的時刻,在險惡的政治環境裡掙扎求生,是得有些自保之道。然而他心知肚明,無論此時作了什麼決定,國家的命運恐怕也無法改變了。故事很長,我們得從頭說起。
西元前六三六年,秦穆公護送晉公子重耳回國即位為文公,並且將女兒文嬴嫁給他。這是秦穆公東進中原計畫的第一步,打算藉著婚約來控制晉國,影響晉國內政,擴張秦國在中原地區的勢力,以達成稱霸天下的野心。只是晉文公並非甘心受人指使的傀儡,而是飽經歷練,智慮深沉的花甲老人。出奔在外的十九年間,早見慣大風大浪,春秋國情了然於胸。在楚之時,便與楚成王約避三舍,對於天下共主之位自有所圖,此刻即位為國君,正是大展身手之時。之後的城濮之戰、踐土之盟,顯示晉文公霸主的地位已然確立,對於秦穆公東進中原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兩國的關係雖仍維持巧妙的平衡,但情勢卻日漸緊張。
俗話說「有仇不報非君子」,晉文公既然身握大權,那些曾在流亡生涯中侮辱過他的國家自然成了報復的對象。當初公子重耳流亡至鄭國時,鄭文公並不禮遇,有人甚至這麼勸文公:

鄭叔瞻諫其君曰:「晉公子賢,而其從者皆國相,且又同姓。鄭之出自厲王,而晉之出自武王。」鄭君曰:「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叔瞻曰:「君不禮,不如殺之,且後為國患。」鄭君不聽。
—《史記.晉世家》

加上城濮之戰中幫助楚國這件事,鄭國遂成為晉文公下一個目標。西元前六三○年,晉國發兵圍鄭,這次來的不僅只有晉國的軍隊,連遠在西方的秦國也一併派兵前來,兩大霸主強兵壓境,鄭國可說是面臨空前的危機。楚國剛吃了大敗仗,暫時得休養生息,難以相助,眼看著國家就要整個覆滅了,鄭文公怎能不急得跳腳?於是在大夫佚之狐的介紹下,這一段的主角燭之武終於心不甘情不願的登場了。
根據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的記載,燭之武當年作的是「圉正」,乃是類似於孫悟空「弼馬溫」一類的小官。此說大概只是揣測而來,小說家者言,實不可信,但燭之武不受重用是可以確定的,否則也不會說出「臣之壯也,猶不如人」這樣自暴自棄又意含諷刺的話。然而面對鄭文公以國家大義相脅,再怎麼不情願,還是得勉力一試,否則亡國之罪名,一世人都難洗刷得清。
後來事情的發展我們都清楚了:燭之武在夜晚偷偷來到秦軍大營,鼓動如簧巧舌挑撥秦晉之間的矛盾,終於說服秦穆公放棄攻打鄭國,甚至留下三名將領助鄭戍守,達成了不可能的任務。這下燭之武可成了保全鄭國的大功臣,在國內終於有了地位,直到鄭穆公十六年,燭之武尚代表鄭國與太子夷同往朝晉,仍活躍在鄭國政治舞台之上,可見官運從此亨通,而當年說的「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有一半是氣話,另一半則是推託之詞罷了。
然而我試圖揣想那個夜晚,燭之武端坐秦軍大營之中,對面是老謀深算野心勃勃的秦穆公,帳外人影雜遝,帳內燈火通明。燭之武請穆公摒退左右,言有要事相商。兩人心下皆自雪亮,倘有一言不合,燭之武人頭落地,連同鄭國舉國傾覆!但燭之武老神在在,竟是沒有絲毫驚慌神色,因為在他夜縋出城之前,對秦晉之間微妙脆弱的關係早就洞若觀火,而此行若不能說動秦穆公,也就不用回去了。於是腦中千頭萬緒,前因後果昭然若揭,不管今日密商結果如何,秦國東侵中原之心終究不會平息。選擇,問題是選擇,怎樣才能幫秦穆公作出最有利的選擇,這才是此行最大的重點,至於明天的事,就留到明天再說。
但當明天到來,世事的發展卻總是出人意料。晉文公想不到自己已然油盡燈枯,陽壽僅剩兩載,大限一到便得撒手人寰;秦穆公也想不到晉文公死後,國內居然還有足夠的軍事力量,殽函之戰打得秦師全軍覆滅,也粉碎了他東進中原的計畫;鄭文公更想不到自己居然能逃過一劫,還看著這兩名霸主從秦晉之好到秦晉交惡,而自己卻作壁上觀。當中最感慨的應該算是燭之武了,只因他活得比他們都久,而旁觀者總是神清智醒,卻又無能為力。
我放下左傳,轉頭打開電視,鏡頭前伊朗外長振振有詞談論發展核能之必要,而字幕打出來的卻是以色列打算對伊朗核子設施進行轟炸;轉至他台,又是德國女總理訪美商談如何抑制伊朗擴張,這個整容後英姿颯爽的新一代鐵娘子心裡一定有好多盤算,關於世界局勢、國家大政、個人政治前途……啊!念念相續無有斷絕處;下一段則是國內新聞,總統、閣揆、新閣揆、黨主席,一個個跑馬燈似的輪番上陣,或忿怨、或黯然、或竊喜、或言諷,他們心裡一定也有好多好多盤算,有的要明說、有的得暗示,還有的得在說與不說之間、告人與不可告人之間……
兩千六百年前如此,兩千六百年後依舊如此。那麼,再過兩千六百年呢?
我嘆了口氣,關上電視,準備上床睡去。選擇,問題從來就是選擇,此刻我選擇暫不聞問,明天的事,還是留到明天再說。

延伸閱讀
加西亞.馬奎斯,《沒人寫信給上校》,志文。
金庸,《連城訣》,遠流。
黃凡,《大學之賊》,聯合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