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3438941系列名稱:
大家講堂系列編號:
1C29定價:
220元作者:
朱光潛頁數:
148頁開數:
21x15x0.7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30707出版日:
20230707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CIP:
180.1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無言之美〉
朱光潛先生從一九一八年寫美學文章〈無言之美〉到留學歐洲期間為《一般》雜誌寫十二封給青年朋友的信時,已陸續撰寫《文藝心理學》、《談美》等書。信中談讀書的方法、談動靜、談在羅浮宮的一點感想、生活抉擇,以及可以領略的趣味等等,對青少年所關心或應該關心的話題提供指引,以美感經驗,循循善誘、旁徵博引,正如同《談美》所言:「以美感的態度推到人生世象方面」,字裡行間充滿「篤熱的情感」。
詩人余光中在「豫臺作家座談會」中提到:朱光潛的書不但內容、觀點啟發了我,而且他的語言很流暢、不油滑,典雅而不冷僻,對當時的我非常有幫助。
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無言之美〉
朱光潛先生從一九一八年寫美學文章〈無言之美〉到留學歐洲期間為《一般》雜誌寫十二封給青年朋友的信時,已陸續撰寫《文藝心理學》、《談美》等書。信中談讀書的方法、談動靜、談在羅浮宮的一點感想、生活抉擇,以及可以領略的趣味等等,對青少年所關心或應該關心的話題提供指引,以美感經驗,循循善誘、旁徵博引,正如同《談美》所言:「以美感的態度推到人生世象方面」,字裡行間充滿「篤熱的情感」。
詩人余光中在「豫臺作家座談會」中提到:朱光潛的書不但內容、觀點啟發了我,而且他的語言很流暢、不油滑,典雅而不冷僻,對當時的我非常有幫助。
作者簡介
作者 /朱光潛(1897.9.19—1986.3.6)
字孟實,安徽桐城人,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談美》、《談美書簡》、《談修養》、《談文學》等。他在著述的同時,翻譯大量美學方面的經典著作,如克羅齊的《美學原理》、黑格爾的《美學》、萊辛的《拉奧孔》、《柏拉圖文藝對話集》等。
書籍目錄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序╱夏丏尊
一 談讀書
二 談動
三 談靜
四 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
五 談十字街頭
六 談多元宇宙
七 談升學與選課
八 談作文
九 談情與理
十 談擺脫
十一 談在羅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
十二 談人生與我
附錄
無言之美
悼夏孟剛
朱光潛給朱光潸—為《給青年的十三封信》
作者自傳
代跋:「再說一句話」
推薦序/導讀/自序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序 夏丏尊
這十二封信是朱孟實先生從海外寄來分期在我們同人雜誌《一般》上登載過的。《一般》的目的,原思以一般人為對象,從實際生活出發來介紹些學術思想。數年以來,同人都曾依了這目標分頭努力。可是如今看來,最好的收穫第一要算這十二封信。
這十二封信以有中學程度的青年為對象。並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學程度的青年,就誰都是受信人,誰都應該一讀這十二封信。這十二封信,實是作者遠從海外送給國內青年的很好的禮物。作者曾在國內擔任中等教師有年,他那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度,豐富的學殖,無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他的赴歐洲,目的也就在謀中等教育的改進。作者實是一個終身願與青年為友的志士。信中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在深知作者的性行的我看來,這稱呼是籠有真實的感情的,絕不只是通常的習用套語。
各信以青年們所正在關心或應該關心的事項為話題,作者雖隨了各話題抒述其意見,統觀全體,卻似乎也有一貫的出發點可尋。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作者用了這態度談讀書,談作文,談社會運動,談愛戀,談升學選科等等。無論在哪一封信上,字裡行間,都可看出這忠告來。其中如在〈談在羅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一信裡,作者且鄭重地把這態度特別標出了說:﹁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對於現代青年能發生毫末的影響,我尤其虔心默祝這封信所宣傳的超「效率」的估定價值的標準能印入個個讀者的心孔裡去。因為我所知道的學生們、學者們和革命家們都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類似美國旅行家看《蒙娜•麗莎》了。」
「超效率!」這話在急功近利的世人看來,也許要驚為太高蹈的論調了。但一味亟於效率,結果就會流於淺薄粗疏,無可救藥。中國人在全世界是被推為最重實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懷一個極近視的目標:娶妻是為了生子,養兒是為了防老,行善是為了福報,讀書是為了做官,不稱入基督教的為基督教信者而稱為「吃基督教」的,不稱投身國事的軍士為軍人而稱為﹁吃糧﹂的,流弊所至,在中國,什麼都只是吃飯的工具,什麼都實用,因之,就什麼都淺薄。試就學校教育的現狀看罷:壞的呢,教師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學生目的但在文憑資格;較好的呢,教師想把學生嵌入某種預定的鑄型去,學生想怎樣揣摩世尚畢業後去問世謀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總之都免不掉淺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顧的,但只顧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為國家社會的生力軍,如果不從根本上培養能力,凡事近視,貪浮淺的近利,一味襲蹈時下陋習,結果縱不至於「一蟹不如一蟹」,亦只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國家社會還有什麼希望可說。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對於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徵之現狀,不禁同感。作者去國已好幾年了,依據消息,尚能分明地記得起青年的病象,則青年的受病之重,也就可知。
這十二封信啊,願對於現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一九二九年元旦書於白馬湖平屋
文章試閱
三 談靜
朋友:
前信談動,只說出一面真理。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這兩個字涵義極廣。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比方路邊有一棵蒼松,你看見它只覺得可以砍來造船;我見到它可以讓人納涼;旁人也許說它很宜於入畫,或者說它是高風亮節的象徵。再比方街上有一個乞丐,我只能見到他的蓬頭垢面,覺得他很討嫌;你見他便發慈悲心,給他一個銅子;旁人見到他也許立刻發下宏願,要打翻社會制度。這幾個人反應不同,都由於感受力有強有弱。
世間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固然由於具有偉大的創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強烈。比方詩人和美術家,你見不到的東西他能見到,你聞不到的東西他能聞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請伯牙向他彈琴,他也只聯想到棉匠彈棉花。感受也可以說是﹁領略﹂,不過領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漢只管滿口吞咽,會喝茶的人卻一口一口的細啜,能領略其中風味。
能處處領略到趣味的人絕不至於岑寂,也絕不至於煩悶。朱子有一首詩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種絕美的境界。你姑且閉目一思索,把這幅圖畫印在腦裡,然後假想這半畝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這首詩比擬人生苦樂多麼恰當!一般人的生活乾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雲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略得的趣味。
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於天資,一半也由於修養。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條定律說:兩物不能同時並存於同一空間。這個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說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靈。我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或者我還可以進一步說,你的心界愈空靈,你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所以習靜並不必定要進空谷,也不必定學佛家靜坐參禪。靜與閒也不同。許多閒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閒。在百忙中,在塵市喧嚷中,你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
我這番話都是替兩句人人知道的詩下一注腳。這兩句詩就是「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大約詩人的領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來看周作人的《雨天的書》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
不要打哪,蒼蠅搓他的手,搓他的腳呢。
覺得這種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這一句詩就懂得我所謂靜趣。中國詩人到這種境界的也很多。現在姑且就一時所想到的寫幾句給你看: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古詩,作者姓名佚
山滌餘靄,宇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
—陶淵明〈時運〉(其一)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飲酒〉(其五)
目送飄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稽叔夜〈送秀才從軍〉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王摩詰〈贈斐迪〉
像這一類描寫靜趣的詩,唐人五言絕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細玩味,你便可以見到這個宇宙又有一種景象,為你平時所未見到的。梁任公的《飲冰室文集》裡有一篇談「煙士披里純」,詹姆斯的《與教員學生談話》(James: Talks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裡面有三篇談人生觀,關於靜趣都說得很透闢。可惜此時這兩部書都不在手邊,不能錄幾段出來給你看。你最好自己到圖書館裡去查閱。詹姆斯的〈與教員學生談話〉那三篇文章(最後三篇)尤其值得一讀,記得我從前讀這三篇文章,很受他感動。
靜的修養不僅是可以使你領略趣味,對於求學處事都有極大幫助。釋迦牟尼在菩提樹陰靜坐而證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許多偉大人物常能在倉惶擾亂中雍容應付事變,絲毫不覺張惶,就因為能鎮靜。現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這潮流裡,自然也難免跟著旁人亂嚷。不過忙裡偶然偷閒,鬧中偶然覓靜,於身於心,都有極大裨益。你多在靜中領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們看著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你對著有趣味的人,你並不必多談話,只是默然相對,心領神會,便可覺得朋友中間的無上至樂。你有時大概也發生同樣感想罷?
眠食諸希珍重!
你的朋友 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