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倫敦雜記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3668355系列名稱:
掌中書系列編號:
1CAZ定價:
250元作者:
朱自清頁數:
132頁開數:
17x11x0.8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0131出版日:
20240131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CIP:
741.719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作者朱自清透過他的眼對倫敦進行細膩觀察,以精鍊的文字,寫出他所感受到的倫敦古老又神祕的風情。這本遊記不僅有倫敦人事物的記載,更體現出英國人生活方式與態度。
寫這些篇雜記時,我還是抱著寫《歐遊雜記》的態度,就是避免「我」的出現。「身邊瑣事」還是沒有,浪漫的異域感也還是沒有。並不一定討厭這些。只因新到異國還摸不著頭腦,又不曾交往異國的朋友,身邊一些瑣事差不多都是國內帶去的,寫出來無非老調兒。異域感也不是沒有,只因已入中年,不夠浪漫的。為此只能老老實實寫出所見所聞,像新聞的報導一般;可是寫得太認真,又不能像新聞報導那麼輕快,真是無可如何的。
朱自清在本書記錄了自己在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二年在英國七個月的生活,是他繼《歐遊雜記》後第二本出版的遊記。全書從對博物館、海德公園的觀察,和房東太太的相處,記述了在倫敦遇見的「人」、「情」、「味」。
作者朱自清透過他的眼對倫敦進行細膩觀察,以精鍊的文字,寫出他所感受到的倫敦古老又神祕的風情。這本遊記不僅有倫敦人事物的記載,更體現出英國人生活方式與態度。
寫這些篇雜記時,我還是抱著寫《歐遊雜記》的態度,就是避免「我」的出現。「身邊瑣事」還是沒有,浪漫的異域感也還是沒有。並不一定討厭這些。只因新到異國還摸不著頭腦,又不曾交往異國的朋友,身邊一些瑣事差不多都是國內帶去的,寫出來無非老調兒。異域感也不是沒有,只因已入中年,不夠浪漫的。為此只能老老實實寫出所見所聞,像新聞的報導一般;可是寫得太認真,又不能像新聞報導那麼輕快,真是無可如何的。
朱自清在本書記錄了自己在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二年在英國七個月的生活,是他繼《歐遊雜記》後第二本出版的遊記。全書從對博物館、海德公園的觀察,和房東太太的相處,記述了在倫敦遇見的「人」、「情」、「味」。
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實秋,後改名為自清,字佩弦。其幼年受傳統的古典教育,大學時即開始創作新詩,一九二三年發表長詩〈毀滅〉,在當時的詩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九二五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古典文學的研究。抗戰爆發後,曾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享年五十一歲。
民初散文家郁達夫曾說:「朱自清雖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然能夠貯滿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葉聖陶則說:「現代大學裡,如果開「現代本國文學」的課程,或者有人編《現代本國文學史》,論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全寫口語,朱先生應該是首先被提及的。」可見朱自清在當代受到推崇的程度。
作品有詩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你我》等,著作二十餘種,約兩百萬字。
書籍目錄
學識新知.與眾共享
「掌中書系列」出版例言
序
三家書店
文人宅
博物院
公園
加爾東尼市場
吃的
乞丐
聖誕節
房東太太
推薦序/導讀/自序
序言
一九三一到一九三二年承國立清華大學給予休假的機會,得在歐洲住了十一個月,其中在英國住了七個月。回國後寫過一本《歐遊雜記》,專記大陸上的遊蹤。在英國的見聞,原打算另寫一本,比《歐遊雜記》要多些。但只寫成九篇就打住了。現在開明書店惠允印行;因為這九篇都只寫倫敦生活,便題為《倫敦雜記》。
當時自己覺得在英國住得久些,尤其是倫敦這地方,該可以寫得詳盡些。動手寫的時候,雖然也參考裴歹克的《倫敦指南》,但大部分還是憑自己的經驗和記憶。可是動手寫的時候已經在回國兩三年之後,記憶已經不夠新鮮的,興趣也已經不夠活潑的。—自己卻總還認真地寫下去。有一天,看見《華北日報》上有記載倫敦拉衣恩司公司的文字,著者的署名已經忘記,自己在《吃的》那一篇裡也寫了拉衣恩司食堂;但看了人家源源本本的敘述,慚愧自己知道的真太少。從此便有擱筆之意,寫得就慢了。抗戰後才真擱了筆。
不過在英國的七個月畢竟是我那旅程中最有意思的一段兒。承柳無忌先生介紹,我能以住到歇卜士太太家去。這們老太太如《房東太太》那篇所記,不但是我們的房東,而且成了我們的忘年朋友。她的風趣增加我們在異國旅居的意味。《聖誕節》那篇所記的聖誕節,就是在她家過的。那加爾東尼市場,也是她說給我的。她現在不知怎樣了,但願還活著!倫敦的文人宅,我是和李健吾先生同去的。他那時從巴黎到倫敦玩兒。有了他對於那些文人的深切的嚮往,才引起我訪古的雅興。這個也應該感謝。
在英國的期間,趕上莎士比亞故鄉新戲院落成。我和劉崇鋐先生、陳麟瑞先生、柳無忌先生夫婦,同趕到「愛文河上的斯特拉福特」去「躬逢其盛」。我們連看了三天戲。那幾天看的、走的、吃的、住的,樣樣都有意思。莎翁的遺蹟觸目皆是,使人思古的幽情油然而生。而那安靜的城市、安靜的河水,親切的旅館主人、親切的旅館客人,也都使人樂於住下去。至於那新戲院,立體的作風、簡樸而精雅,不用說是值得盤桓的。我還趕上《阿麗思漫遊奇境記》的作者加樂爾的紀念—記得當時某刊物上登著那還活著的真阿麗思十三歲時的小影。而《泰晤士報》舉行紀念,登載《倫敦的五十年》的文字,也在這時候。其中一篇寫五十年來的男女社交,最惹起人今昔之感。這些我本打算都寫在我的雜記裡。我的擬目比寫出的要多一半。其中有關於倫敦的戲的,我特別要記吉爾伯特和瑟利文的輕快而活潑的小歌劇。還有一篇要記高斯華綏的讀詩會。—那回讀詩會是動物救濟會主辦的。當場有一個工人背出高斯華綏《法網》那齣戲裡的話責問他,說他有錢了,就不管正義了。他打住了一下,向全場從容問道:「諸位女士,諸位先生,你們要我讀完麼?」那工人終於嘀咕著走了。—但是我知道的究竟太少,也許還是藏拙為佳。
寫這些篇雜記時,我還是抱著寫《歐遊雜記》的態度,就是避免「我」的出現。「身邊瑣事」還是沒有,浪漫的異域感也還是沒有。並不一定討厭這些。只因新到異國還摸不著頭腦,又不曾交往異國的朋友,身邊一些瑣事差不多都是國內帶去的,寫出來無非老調兒。異域感也不是沒有,只因已入中年,不夠浪漫的。為此只能老老實實寫出所見所聞,像新聞的報導一般;可是寫得太認真,又不能像新聞報導那麼輕快,真是無可如何的。遊記也許還是讓「我」出現,隨便些的好;但是我已經來不及了。但是這九篇裡寫活著的人的比較多些,如《乞丐》、《聖誕節》、《房東太太》,也許人情要比《歐遊雜記》裡多些罷。
這九篇裡除《公園》、《加爾東尼市場》、《房東太太》三篇外,都曾登在《中學生》雜誌上。那時開明書店就答應我出版,並且已經在隨排隨等了。記得「七七」前不久開明的朋友還來信催我趕快完成這本書,說免得彼此損失。但是抗戰開始了,開明的印刷廠讓敵人的砲火毀了,那排好的《雜記》版也就跟著葬在灰裡了。直到前些日子,在舊書堆裡發現了這九篇稿子。這是抗戰那年從北平帶出來的,跟著我走了不少路,陪著我這幾年—有一篇已經殘缺了。我重讀這些文字,不免懷舊的感慨,又記起和開明的一段因緣,就交給開明印。承他們答應了,那殘缺的一篇並已由葉聖陶先生設法鈔補,感謝之至!只可惜圖片印不出,恐怕更會顯出我文字的笨拙來,這是很遺憾的。
朱自清 三十二年三月,昆明
文章試閱
三家書店
倫敦賣舊書的鋪子,集中在切林克拉斯路[1](Charing Cross Road):那是熱鬧地方,頂容易找。路不寬,也不長,只這麼彎彎的一段兒;兩旁不短的是書,玻璃窗裡齊整整排著的,門口攤兒上亂烘烘擺著的,都有。加上那徘徊在窗前的、圍繞著攤兒的,看書的人,到處顯得擁擁擠擠,看過去路便更窄了。攤兒上看最痛快,隨你翻,用不著「勞駕」、「多謝」;可是讓風吹日晒的到底沒什麼好書,要看好的還得進鋪子去。進去了有時也可隨便看、隨便翻,但用得著「勞駕」、「多謝」的時候也有;不過愛買不買,決不至於遭白眼。說是舊書,新書可也有的是;只是來者多數為的舊書罷了。
最大的一家要算福也爾[2](Foyle),在路西;新舊大樓隔著一道小街相對著,共占七號門牌,都是四層,舊大樓還帶地下室—可並不是地窨子。店裡按著書的性質分二十五部;地下室裡滿是舊文學書。這爿店二十八年前本是一家小鋪子,只用了一個店員;現在店員差不多到了二百人,藏書到了二百萬種,倫敦的《晨報》稱為「世界最大的新舊書店」。兩邊店門口也擺著書攤兒,可是比別家的大。我的一本《袖珍歐洲指南》,就是在這兒從那穿了滿染著書塵的工作衣的店員手裡,用半價買到的。在攤兒上翻書的時候,往往看不見店員的影子;等到選好了書四面找他,他卻從不知哪一個角落裡鑽出來了。但最值得流連的還是那間地下室;那兒有好多排書架子,地上還東一堆西一堆的。乍進去,好像掉在書海裡;慢慢地才找出道兒來。屋裡不夠亮,土又多,離窗戶遠些的地方,白日也得開燈。可是看得自在;他們是早七點到晚九點,你待個幾點鐘不在乎,一天去幾趟也不在乎。只有一件,不可著急。你得像逛廟會逛小市那樣,一半玩兒,一半當真,翻翻看看,看看翻翻;也許好幾回碰不見一本合意的書,也許霎時間到手了不止一本。開鋪子少不了生意經,福也爾的卻頗高雅。他們在舊大樓的四層上留出一間美術館,不時地展覽一些畫。去看不花錢,還送展覽目錄;目錄後面印著幾行字,告訴你要買美術書可到館旁藝術部去。展覽的畫也並不壞,有賣的,有不賣的。他們又常在館裡舉行演講會,講的人和主席的人當中,不缺少知名的。聽講也不用花錢;只每季的演講程序表下,「恭請你注意組織演講會的褔也爾書店」。還有所謂文學午餐會,記得也在館裡。他們請一兩個小名人做主角,隨便誰,納了餐費便可加入;英國的午餐很簡單,費不會多。假使有閒工夫,去領略領略那名雋的談吐,倒也值得的,不過去的卻並不怎樣多。牛津街是倫敦的東西通衢,繁華無比,街上呢絨店最多;但也有一家大書鋪,叫做彭勃思(Bumpus)的便是。這鋪子開設於一七九○年左右,原在別處;一八五○年在牛津街開了一個分店,十九世紀末便全挪到那邊去了,維多利亞時代,店主多馬斯彭勃思很通聲氣,來往的有迭更斯[3]、蘭姆、麥考萊、威治威斯等人;鋪子就在這時候出了名。店後本連著舊法院,有看守所、守衛室等,十幾年來都讓店裡給買下了。這點古蹟增加了人對於書店的趣味。法院的會議圓廳現在專作書籍展覽會之用;守衛室陳列插圖的書,看守所變成新書的貨棧。但當日的光景還可從一些畫裡看出:如十八世紀羅蘭生(Rowlandson)所畫守衛室內部,是晚上各守衛提了燈準備去查監的情形,瞧著很忙碌的樣子。再有一個圖,畫的是一七二九的一個守衛,神氣夠兇的。看守所也有一幅畫,磚砌的一重重大拱門,石板鋪的地,看守室的厚木板門嚴嚴鎖著,只留下一個小方窗,還用十字形的鐵條界著;真是銅牆鐵壁,插翅也飛不出去。
這家鋪子是五層大樓,卻沒有福也爾家地方大。下層賣新書,三樓賣兒童書、外國書,四樓五樓賣廉價書;二樓賣絕版書、難得的本子、精裝的新書,還有《聖經》、祈禱書、書影等等,似乎是菁華所在。他們有初印本、精印本、著者自印本、著者簽字本等目錄,蒐羅甚博,福也爾家所不及。新書用小牛皮或摩洛哥皮(山羊皮—羊皮也可仿製)裝訂,燙上金色或別種顏色的立體派圖案;稀疏的幾條平直線或弧線,還有「點兒」,錯綜著配置,透出乾淨、俐落、平靜、顯豁,看了心目清朗。裝訂的書,數這兒講究,別家書店裡少見。書影是仿中世界的抄本的一頁,大抵是禱文之類。中世紀抄本用黑色花體字,文首第一字母和頁邊空處,常用藍色金色畫上各種花飾,典麗矞皇,窮極工巧,而又經久不變;仿本自然說不上這些,只取其也有一點古色古香罷了。
一九三一年裡,這鋪子舉行過兩回展覽會,一回是劍橋書籍展覽,一回是近代插圖書籍展覽,都在那「會議廳」裡。重要的自然是第一回。牛津、劍橋是英國最著名的大學;各有印刷所,也都著名。這裡從前展覽牛津書籍,現在再展覽劍橋的,可謂無遺憾了。這一年是劍橋目下的辟特印刷所(The Pitt Press)奠基百年紀念,展覽會便為的慶祝這個。展覽會由鼎鼎大名的斯密茲將軍(General Smuts)開幕,到者有科學家詹姆士金斯(James Jeans)、亞特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還有別的人。展覽分兩部,現在出版的書約莫四千冊是一類;另一類是歷史部分。劍橋的書字型清晰,墨色勻稱,行款合式,書扉和書衣上最見工夫;尤其擅長的是算學書、專門的科學書。這兩種書需要極精密的技巧,極仔細的校對;劍橋是第一把手。但是這些東西,還有他們印的那些冷僻的外國語書,都賣得少,賺不了錢。除了是大學印刷所,別家大概很少願意承印。劍橋又承印《聖經》;英國准印《聖經》的只劍橋、牛津和王家印刷人。斯密茲說劍橋就靠《聖經》和教科書賺錢。可是《泰晤士報》社論中說現在印《聖經》的責任重大,認真地考究地印,也只能夠本罷了。—一五八八年英國最早的《聖經》便是由劍橋承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