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糖果屋

原文書名:The Candy House


9786263964303糖果屋
  • 產品代碼:

    9786263964303
  • 系列名稱:

    大師名作坊
  • 系列編號:

    AA00208
  • 定價:

    550元
  • 作者:

    珍妮佛.伊根Jennifer Egan
  • 譯者:

    何穎怡
  • 頁數:

    392頁
  • 開數:

    14.8x21x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0821
  • 出版日:

    20240821
  •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
  • CIP:

    874.57
  • 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文學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普立茲得獎小說《時間裡的癡人》精彩續集。

「只要上傳個人的潛意識,他人的內心也能一覽無遺。」這就是未來。
人人上傳意識。量變產生質變。

走進別人的大腦,尋找真實的自我。

流量使人上癮,製造虛假幻覺。我是誰?我曾經是誰?
新智慧來敲門。一本直面「數字語言」時代的歐威爾式預言。
人們預感會受騙為何仍無可自拔?「糖果屋」代表一種更潛意識的誘惑。

你願意與人共享私密回憶嗎?社群媒體上的你真的是你嗎?
當人人上傳記憶,意謂著人類的一切回憶和意識都將失去神祕。

作家寺尾哲也 專文推薦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推薦年度選書
✷「媽的多重宇宙」製作公司A24即將改編影集

科技巨頭畢克斯•布登,創辦當今最熱門的科技公司「曼荼羅」。四十歲這年,他亟需想出一個新點子突破公司發展瓶頸,在偶然參加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聚會上,意外得知專家們利用腦部感應裝置幫助人類了解動物的感受,為他帶來驚人的洞見。六年後,畢克斯推出全新產品「擁有你的潛意識」,讓人可以將記憶自腦中輸出,上傳至雲端,既可預防失智,又方便重訪回憶,還能觀看他人的記憶,一時之間蔚為風潮,在這個人人都用Spotify、Napster免費聽歌的時代,沒人想吃虧。年輕人甚至將使用這項產品視為一種成年儀式。然而,並非所有人都願意上傳記憶,畢克斯的兒子更在一次共享記憶的示範中,找到逃脫科技的辦法……

三萬年前,智人憑藉「討論虛構的事物」,締造無數傳說和人類燦爛的文明。今日「數字語言」一步步取代文字語言,珍妮佛.伊根強烈感受並預見當代社會將長久「停滯」,企圖用「虛構」召喚虛構,帶我們掙脫停頓,走出困境。

2011年《時間裡的癡人》,囊括普立茲小說獎及美國國家書評人獎,作為一部「後911事件」作品,在珍妮佛.伊根筆下,「停頓」是人生的必然,音樂是純淨的語言,藝術能昇華時光中的創傷和遺憾。十多年後推出續作,故事線主要聚焦身為數位原生世代的子女身上,比如輕微自閉的霖肯長大搖身一變成為工程師,還有計數者、遊戲玩家、新創投資客,還有間諜,生活充斥著社群媒體及AI科技應用,看似便利,實則讓每個人更孤獨、更不自由。

全書分作四個章節共十四篇故事,依舊每篇角色各自獨立,但彼此相互關聯。一項全新科技所帶來的結果,反應在書中各個角色幾十年的人生變化。在一個看似AI科技充滿必然的未來,這本小說探索人與人之間使用文字語言和溝通的必要,展現人們對於真實和深度情感連結的渴望。

「糖果屋」的概念出自格林童話《漢塞爾與葛麗特》,被遺棄在森林的姐弟,被滿屋子的糖果吸引,卻險些被女巫吃掉。糖果屋的故事背後尚有家族成員的背叛、成人世界的黑暗,個人欲望和人性考驗,珍妮佛.伊根有意為無意識走入現代誘惑陷阱而迷路的人們,沿途灑下營養的麵包……

集體就像萬有引力,幾乎無人可擋。
「快樂結局的祕訣在於懂得何時走開。」

《時間裡的癡人》被作家吳明益譽為書寫「重逢」最好的小說之一。在人人使用數位科技如網成囚的沉悶時代,這一次,作者再度刻劃一群多采多姿的靈魂人物,聰穎、尖銳、狡猾又令人振奮,每章不斷改變面貌,展現伊根的高度品味,讀者們將會再一次愛死書中的角色。

《時間裡的癡人》當年囊括普立茲獎和國家書評人獎。2020年榮獲《時代雜誌》十年來最好的十本小說之一,《娛樂週刊》直接在它的榜單封為十年來最好小說的第一名,被譽為「後後現代小說」,推崇本書是「對於在數位時代成長和老去最新穎的調查報告,並展現在高速變革的文化現象下開放的好奇心」。

作者簡介


珍妮佛•伊根Jennifer Egan

出生於芝加哥,在舊金山長大。著有《霧中的曼哈頓灘》、《時間裡的癡人》、《塔樓》、《Look at Me》、《The Invisible Circus》,以及短篇小說集《Emerald City》、《Black Box》。作品散見《紐約客》、《哈潑》、《Granta》文學季刊、《McSweeney’s》文學季刊以及《紐約時報》雜誌。
《Look at Me》入圍國家圖書獎決選,《時間裡的癡人》榮獲2011年普立茲獎、國家書評人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入圍國際筆會╱福克納獎決選,因此榮登《時代雜誌》年度百大影響人物,被譽為當代最勇於挑戰創新、最出色的小說家。2021年結束美國筆會主席任期。《霧中的曼哈頓灘》榮獲2018年安德魯卡內基文學獎,並獲選為紐約城市之書。目前為賓州大學駐校作家。作者網站http://jenniferegan.com/

譯者簡介


何穎怡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婦女學研究,現專職翻譯。譯有《在路上》、《裸體午餐》、《阿宅正傳》、《時間裡的癡人》、《行過地獄之路》、《林肯在中陰》、《如夢的一年》、《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背叛者》、《夜空穿透傷》、《蠻骨猶存》、《我們收割的男人》等。

書籍目錄


第一部 立
    親緣魅力
    個案研究:沒有人受傷
    城裡來了陌生人
    韻法

第二部 破
    我們母親的謎
    森林記得的事
    燦日
    i,主角

第三部 落
    周界:之後
    間諜露露,二○三二
    周界,之前
    詳見附信

第四部 立
    金牌恍悟
    中間兒(細節範疇)

致謝

推薦跋 反抗者的逃生路線 文│寺尾哲也

推薦序/導讀/自序


「有時候……拿起一本小說會讓皮膚發麻,不是因為它是偉大的小說,而是讀到最後你才知道是它微觀感知的速度。你彷彿進入了某種類型的精英腦袋。珍妮佛•伊根的新作《糖果屋》就是其中一部小說。」──《紐約時報》

「對失落、記憶和歷史的美麗探索。」──《舊金山紀事報》

「這是極簡主義的極簡主義。就像伊根將一本十九世紀的長篇小說壓縮存進隨身碟裡。」──《紐約時報》

「這是一部複雜且引人入勝的讀物,展示了伊根傑出的敘事技巧。」──《時代雜誌》

「對我們這個日益互聯、受到監控的社會,以及個人對隱私和意義的渴望進行了巧妙、無盡的創新的探索。」──《衛報》

「令人難忘且充滿歡鬧的奇妙、狂熱創意的科幻作品。」──《書單雜誌》(星級評論)

「一個可能到來的駭人未來,既有思想上的嚴謹,還有形式上讓人印象深刻,伊根的另一個里程碑。」──《圖書館雜誌》(星級評論)

「令人興奮,超越獲得普立茲獎的前作。伊根迄今最好的作品。」──《出版人週刊》(星級評論)

「當伊根運用她強大的天賦檢視網路和社群媒體對社會和個人的改變時,她簡直是光彩奪目……一本緊張刺激的作品,需要一讀再讀。」──《柯克斯評論》(星級評論)

「一本震撼人心的書,充滿技術人員、藝術家和精明的企業家,故事從1960年末橫跨2030年……當你深陷一個故事時,另一個故事展開,這真是一本糖果盒般的書。」──《The Gloss》雜誌

「一部節奏快的多聲嬉戲,通過一種讓他人進入你內心的險惡的技術,縱橫美國。唉呦!」──瑪格麗特•愛特伍,《使女的故事》作者

文章試閱


森林記得的事

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有個森林。現在沒了(燒光了),走在森林裡的四個男人也不在了,因此,它才那麼遙遠。兩者皆不存。
但是一九六五年六月,紅木森林有毛茸茸的原始風貌,讓人聯想小精靈、巨靈、仙子。四個男人中有三人從未來過這樣的古老森林,看起來像空靈世界,遠離妻兒、事業的日常景觀。年紀最長的盧.克林才三十一歲。他們都出生於一九三○年代,成長的時候沒有抗生素,未上大學前就服完兵役。那個時代的男人直接進入成人世界。
所以:四男人行走於林木間,大樹的肌肉紋理好像巨人的膝蓋。當他們仰頭搜尋樹梢間的陽光,感到暈眩。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抽了大麻;一九六五年還不流行這個,正經人物更是不碰。毫無疑問,他們是眾人眼中的正派人。至少其中三人是。當男人離開習慣的環境,便會出現領導者。今天他們的領頭是昆恩.戴維斯。他寬臉,膚色古銅,配戴原住民飾品,他希望祖先是原住民。平日,昆恩會跟其他人一樣穿運動上衣,今日的打扮像演戲:紫色天鵝絨外套與笨重鹿皮靴。事實證明,鹿皮靴比其他人足下不斷打滑的牛津鞋更適合這種鬆軟的林下土地。只有盧勉強跟上昆恩的步伐,儘管這需要他展現小鹿的跳躍本事。盧寧可看起來像抽筋,也不想落到隊伍後面。
這四人都是最近搬到加州,老城市的淡淡歐洲味、馬車與歷史再也無法滿足他們對空間的渴望。加州的山、沙漠與狂放海岸有種不受拘束的況味。昆恩.戴維斯是唯一的單身漢,男同志,早就想逃離家族住了數個世代的康乃狄克州橋港,優雅說掰掰。海軍退役後,他追隨「垮掉的一代」 來到舊金山,到了後才發現他們瘋狂、難以捉摸。當然有些「水手」型 的朋友同意昆恩的論點:人可以有很多面貌,端視環境而定。他對今日一名同伴懷抱微弱希望:班.哈伯特,來自明尼蘇達州,跟高中戀人結婚,三個孩子。不過,尚難判斷。
四人都在舊金山銀行界工作,為擴張盡一己之力,吸引更多像他們這樣躍躍欲試的人前來這個城市。幾個星期前,他們在蒙哥馬利街喝酒,談到大麻,有人稱之為「麻」,就連沒見過的人也這麼說。他們知道市面有麻,但是它究竟是什麼?有什麼作用?他們都愛喝酒。班.哈伯特喝酒,因為它會壓抑一股他在妻兒身上都找不到出口的貪婪精力。提姆.畢思黎喝酒是因為沮喪,但是他不會這麼說,他會說喝酒讓他快樂。他喝酒,因為幾杯波本下肚後,他就被急速上升的輕飄快感征服,似乎放下他並不自覺的一對沉重包袱。提姆.畢思黎的老婆愛嘮叨抱怨,四個女兒也愛嘮叨抱怨。在他位於湖畔街的小房子裡,他漂浮於刺耳的女性抱怨狂潮中,來自苦惱疲憊的老婆,來自尖叫的嬰兒。提姆堅信有個兒子便會大不同,但是喝酒也有幫助──噢,大有幫助,值得賠上他的凱迪拉克兩度保險桿彎曲、尾燈破裂,還有無數凹陷。
不管盧.克林喝多少(他喝很多),他總有一部分是遙遠的,以淡淡的疏離注視周遭爛醉的男人。盧在等待。他以為自己等的是愛情,直到他跟愛慕萬分的克莉絲汀結婚;然後他認為等的可能是生兒育女;然後以為是搬到西部,兩年前終於實現。等待的感覺持續不去:那是即將到來的某種變化,與克莉絲汀、孩子無關,也和他們在蒂伯龍人工湖畔的房子無關。他每天在湖裡晨泳一哩,駕駛單帆小帆船。他成為社區環形胡同的社交人物,會籌辦野餐郊遊、雞尾酒會,去年夏天還辦了一場夜間舞會,數十對鄰居夫婦在湖邊赤腳跟隨法蘭克辛納區、披頭四的歌聲搖擺。在克莉絲汀的催促下,他撈出薩克斯風吹奏。他在愛荷華大學時加入一個爵士小樂隊,這是他畢業後第一次表演。眾人鼓掌,電流微竄他的身體。生活真的很好──堪稱完美,真的──糾纏盧的是:生活的後面一定有什麼,某種他欠缺的東西。
今早,他的六歲女兒查琳(大家叫她查莉)聳聳太陽曬傷的鼻頭檢視他,問:「你要去哪裡?」
他說:「到北邊旅行個幾天,釣魚,獵鴨,或許……」
查莉說:「你沒槍。」她直視盧,陽光耙過她的糾纏金色長髮。
盧發現自己逃避她的眼光,說:「其他人有。」
小兒子羅夫在門口抱住他。蒼白,黑髮;那是克莉絲汀的髮色,眼睛同樣有虹彩。非常奇怪,盧抱住羅夫就覺得兩人開始黏合,放開兒子就好像扯掉自己的皮膚。他知道他愛羅夫勝過查莉,因此內疚。這有錯嗎?男人對兒子不都是這種感情──如果他們運氣好,有兒子的話?可憐的提姆.畢思黎!
此行不會釣魚也不會狩獵。那天下午他們在蒙哥馬利街喝酒、抽百樂門、大聲說笑,開豪車回到妻兒懷抱前,昆恩透露他認識幾個「波西米亞人」,在靠近尤里卡的森林中央種麻。歡迎訪客。昆恩說:「我們可以挑個週末到那兒過夜,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
他們有。

我怎麼可能知道這些?當時我才六歲,超想跟著去,卻被綁在家裡──老爸去的地方,我都想去。回想起來,我似乎早就發現要引起老爸的注意,只有待在他眼前。我既不在現場,那森林也早就焚毀如黑炭,散發焦肉的氣味,我怎麼描繪這些事?我怎敢跨越性別、年紀與文化壕溝,捏造這些事情?相信我,我不敢。我記錄的一切思想與刺痛全來自紮實的觀察,雖說搞到這些資訊的手段比捏造它們還過分。選擇你的毒藥──如果不准天馬行空,那就只能求諸灰色擷取塊。
我運氣好;這四個男人的記憶都在「集體意識」裡,至少是部分。以他們的年紀來說,這實在是奇蹟,尤其是我老爸。他死於二○○六年,「曼荼羅」的「擁有你的潛意識」十年後才推出。老爸怎麼可能用到呢?是這樣的,請記住:畢克斯的長才在改善、壓縮、大量生產原本已經存在的粗糙科技,變成難以抗拒的甜美產品。二○○○年代初期,心理學界便在耳語「記憶外顯化」技術,討論它是否有潛能成為革命性技術,用來治療心理創傷。究竟發生何事?知道自己壓抑了什麼,是否有幫助?就拿我來說吧,為何我心頭總是縈繞幼時爸媽帶我去舊金山參加家庭派對的事?這件事約莫發生在老爸去森林的那一年,我跟一大堆孩子在老樹下玩耍;然後獨自在閣樓上,站在柳條椅旁。這畫面一再出現:跟小朋友玩耍,然後獨自在陌生的閣樓。或許我不是一個人,誰帶我去的?為什麼?我看著那張椅子時有發生什麼事嗎?許多次,我想過搞清楚答案會讓我的生活比較不痛苦,比較快樂嗎?當老爸的看護說波莫納學院有個心理系教授把實驗對象的記憶上傳,我卻太過患得患失,不敢參加。老爸的事業整個內爆教會我一件事──科技,有得必有失。但是老爸沒啥好失去的;他已經中風五次,生命在我們眼前消失。他想參加。
菈娜跟蜜蘿拉那時忙著挽救老爸的唱片王國,蘿曦搬去舊金山,琪琪住在康乃狄克。羅夫過世好幾年。因此二○○六年某日早晨,是我迎接波莫納大學的年輕教授(穿了紅色高筒球鞋)與他的兩名研究生,還有U-Haul搬家卡車載來的機器。老爸留著衝浪選手那種多層次髮型,我撥開他剩下不多的頭髮,把十二個電極片貼到他頭上。然後他必須躺直,連續十一小時,睡或醒都可以,那個時候對他已經沒差別。我把他的病床推到池邊,讓他聆聽人工瀑布的聲音。多數時候,我坐在旁邊;那種私密過程讓陌生人陪他似乎不妥。我握住他軟綿綿的手,大如衣櫥的機器在旁邊嗡嗡響。十一個小時後,「衣櫥」儲存了老爸意識的完整副本;他從出生那刻起經歷過的所有認知與感覺。
一個研究生拿手推車推走「衣櫥」,我說:「它可比一個腦袋大多了。」老爸腦袋上仍貼著電極片。
教授說:「腦袋有神奇壓縮功能。」
順道一提,我完全不記得那次對話,是觀看老爸那天回憶的所見所聞。透過他的眼睛,我注意到──或者該說他注意到──我是個短髮無趣,開始堆積中年肚皮的女人,我聽到他在想(「聽」不是精確字眼;我們無法大聲聽到自己的思想),那個漂亮小女孩怎麼變成這麼平凡?
二○一六年,當「擁有你的潛意識」推出,我終於能把「衣櫥」裡的東西存入一呎高、黃色透明的「曼荼羅意識立方體」。我選擇黃色,因為它讓我想到太陽,想到老爸的游泳。存入立方體後,我終於能觀看。一開始,我沒想過要把它分享出去;我不知道可以。「集體意識」不是「曼荼羅」的早期市場重點,當時的宣傳是「找回你的記憶」、「知道自己的一切」。擁有老爸的意識似乎就夠了,應該說是排山倒海。或許因為如此,伴隨時間過去,我想知道其他人的觀點。代價是分享出去。我是父親的意識的法定監護人,授權將它全部匿名上傳到「集體意識」。回報是我可以設定日期、時間、經度、緯度,搜索一九六五年那天森林裡其他人的回憶,無需捏造。

(待續)

得獎紀錄


✷安德魯卡內基文學獎入圍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娛樂週刊》年度十大好書
✷《出版人週刊》年度十大好書
✷《費城詢問報》年度十大好書
✷Slate年度十大好書
✷《時代雜誌》年度選書
✷《紐約客》雜誌年度選書
✷《衛報》年度選書
✷《浮華世界》年度選書
✷《歐普拉日報》年度選書
✷《今日美國》年度選書
✷《Vogue》年度選書
✷全國公共廣播電臺年度選書
✷《舊金山紀事報》年度選書
✷《波士頓環球報》年度選書
✷《西雅圖時報》年度選書
✷Bustle網站年度選書
✷BuzzFeed年度選書
✷《Vulture》雜誌年度選書
✷《愛爾蘭時報》年度選書
✷《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BBC年度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