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宋詞三百年:宋詞,如何從難登大雅的豔詞,蛻變成文學巔峰?文學是現實的投射,偉大作品背後原來是自己的故事。

原文書名:宋词三百年


9786267448304宋詞三百年:宋詞,如何從難登大雅的豔詞,蛻變成文學巔峰?文學是現實的投射,偉大作品背後原來是自己的故事。
  • 產品代碼:

    9786267448304
  • 系列名稱:

    TELL
  • 系列編號:

    DL0065
  • 定價:

    430元
  • 作者:

    艾公子
  • 頁數:

    432頁
  • 開數:

    17x23x2.15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0502
  • 出版日:

    20240502
  •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CIP:

    820.93
  • 市場分類:

    中國文學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文學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描寫男女豔情的文體,竟是偉大宋詞的開端──溫庭筠的《菩薩蠻》。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聖賢還是大儒說的?是宋代神童汪洙。
◎北宋被金人滅、南宋無力反擊,將民心從靡麗引向悲憤,是李清照、辛棄疾。

宋詞,與漢賦、唐詩、元曲並列為中國四大韻文,
直到一千年後的現代,仍對當今文學乃至於流行音樂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李宗盛、林夕、方文山等知名音樂人創作的經典歌曲,
常見宋詞的語言和意境融入其中。

過往研究宋詞的書,總用文學鑑賞角度,告訴讀者這詞好在哪,
卻忽略了一個作品誕生背後的訊息──
可能是追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或暗喻一次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
也可能是描述美味的宴飲食記,或一段哀傷痛悟的生死戀情。

本書作者艾公子,是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的團隊筆名,
由鄭煥堅、吳潤凱和陳恩發三個人共同創作。
這是一個擁有500萬粉絲的自媒體,其文章更創下6億閱讀量,

本書以歷史軌跡作為敘事主線,將宋詞分為
興起、變革、北宋亡國、北伐、南宋終局共五個階段,
解析宋詞如何從難登大雅的豔詞,蛻變成文學巔峰,揭露作品背後的時代故事。

◎從難登大雅,蛻變成文學巔峰

.宋詞的開端── 描寫男女豔情的花間詞
 溫庭筠是花間詞鼻祖,「攬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菩薩蠻》是其代表作。
 這種充滿豔情的文體,直接影響歐陽修、柳永、南唐李後主等人的創作。
 特別是宋朝「流行歌詞創作人」柳永,過世時竟有眾多青樓女子為他送行。

.宋仁宗時代,宋詞的第一個高峰
 北宋詩人汪洙作品「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說明了當時文治興盛。
 在重文輕武的環境下,著名詞人范仲淹、蘇軾、王安石等紛紛登場。
創造出宋詞的第一個高峰。

◎黨爭與詞聲,此起彼落
 
 19歲就登基的宋神宗,一心變革,大力推動王安石變法,
但推行得太急促,造成新舊黨爭。
 
時任太守的蘇軾見改革對人民造成嚴重負擔,忍不住寫詩諷刺新法。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
就是他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反觀蘇東坡的弟子秦觀就沒那麼豁達了,他因不願和老師切割,
被貶到橫州時,寫下「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說明新舊黨爭讓他的精神幾乎崩潰。

◎南歸與北伐,字字血淚

.靖康之變,宋朝皇室被金人擄走,北宋滅亡,宋詞從清新靡麗得字字帶血。
 前衛女詞人李清照寫下「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
 諷刺南宋畏縮,無法指望收復北方,道出了國破家亡的哀痛。

.與蘇軾並稱的南宋詞人辛棄疾,為了抗金提出作戰方案《美芹十論》、《九議》,
 但在當時,主戰等於要破壞社會安定,不被朝廷重視。
 他最著名的作品《破陣子》,抒發了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悲憤心情。
 
 宋詞,如何從難登大雅的豔詞,蛻變成文學巔峰?
文學是現實的投射,偉大作品背後原來是自己的故事。

作者簡介


艾公子
艾公子(原筆名最愛君),是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創作團隊的集體筆名。本書三位作者為鄭煥堅、吳潤凱和陳恩發。
鄭煥堅、吳潤凱為《南方都市報》原高級記者,其中鄭煥堅系華中科技大學文學碩士,吳潤凱系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艾公子團隊目前已出版《活成了帝王將相》(大是文化出版)、《疑案裡的中國史》、《一看就停不下來的中國史》等暢銷書。
「最愛歷史」公眾號自 2017年5月創辦以來,堅持深度報導式的歷史寫作模式,聚攏百萬粉絲,躋身微信原創歷史類公眾號前三名。曾榮獲 2018 年度新榜「人文自媒體」、2019年度UC大魚號「U 創大獎」、2020 年度今日頭條「優質創作者獎」、2021 網易「年度影響力創作者」等稱號。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宋詞,如何從難登大雅的豔詞,蛻變成文學巔峰?
文學是現實的投射,偉大作品背後原來是自己的故事。

書籍目錄


自序 宋詞裡被遺忘的故事

第一章 宋興:花間詞到宋詞
1. 亂世花間詞:宋詞的先聲
2. 帶血的宋詞:九個亡國之君被消滅以後
3. 宋詞的第一個高峰,宋仁宗時代
4. 宋夏百年戰爭與邊塞詞
5. 二晏:盛世詞人的理想模樣


第二章 詞聲與鬥爭
1. 北宋黨爭與士人詞聲
2. 蘇軾:千年一遇的妙人
3. 秦觀:一代情種死後,人間寂寞五百年
4. 賀鑄:俠骨與柔情並存

第三章 南歸與北伐,字字血淚
1. 宋徽宗時代:北宋亡國曲
2. 周邦彥:「結北開南」的集大成者
3. 李清照:一個前衛的女詞人
4. 朱淑真:一生荒涼,一生斷腸

第四章 南宋詞人被辜負的青春
1. 一蹶不振的,何止一個揚州城
2. 張孝祥:狀元、刺頭與英雄
3. 辛棄疾:酒、劍、白髮
4. 范成大:國民英雄的歸隱之路
5. 姜夔:一代鬼才,浪跡江湖
6. 開禧北伐:宋詞裡的抗金抱負

第五章 最後的宋詞
1. 理宗時代:國脈微如縷
2. 吳文英:一個底層人,粉絲遍天下
3. 周密:故國、詩詞與野史
4. 最後的宋詞:宋蒙戰爭及其結局

第六章 宋人生活的側面

1. 開封往事
2. 兩宋繁華消亡史
3. 宋朝人吃什麼?
4. 杯茶盞水也風流
5. 宋代狂歡節,到底有多狂歡
6. 宋詞的故事,始於長江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
透過宋詞,一探詞人的生命歷程與所處時代

時空偵探、歷史作家╱宋彥陞

相信大家都知道,擁有曲子詞、長短句、詩餘等別稱的宋詞,堪稱最能象徵宋代文化精神的文學體裁。
事實上,宋詞不但與漢賦、唐詩、元曲並列為中國四大韻文,直到一千年後的現代,仍對當前的流行音樂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舉例來說,包含李宗盛、林夕、方文山等知名音樂人創作的經典歌曲在內,時常可見宋詞的語言和意境融入其中,進而以觸動人心的強大渲染力感動無數聽眾。
不過,社會大眾縱使有機會透過流行音樂間接親近宋詞,卻未必知道這些歌曲蘊含的文學養分;另一方面,多數讀者對於宋詞的共同記憶,無疑來自求學期間在課本學到的名家之作。受限於授課節數和考試導向,學校的國文課程不得不將宋詞的教學重點放在派別風格、重要作者、著名作品等層面,往往缺乏全面認識宋詞源流、作者乃至所處時代的機會與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宋詞非但是宋代最具時代特色的文學形式,它的盛衰興廢實與兩宋三百餘年的歷史息息相關。鑑於眾人對其認識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作者艾公子在《宋詞三百年》中不光介紹宋詞的起源與演變,並將目光放在宋代創作者身處的時代背景,以細膩而精闢的筆觸帶領我們一探詞人究竟歷經何種生命歷程,最後得以完成令我們為之動容的曠世傑作。
不同於以往的書籍多從文學角度分析知名作者及其作品,本書以歷史軌跡作為敘事主線,將宋詞分為興起、變革、北宋亡國、北伐、南宋終局共五個階段,再逐一回顧各階段最有代表性的創作者與作品,從創作者的生命歷程解讀這些宋詞何以誕生,同時反映什麼樣的人格特質與時代意義。
就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東坡居士蘇軾來說,很多朋友知道他的作品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讓人神往與感動的千古名作,卻未必知曉這些創作是在蘇軾官場失意時所作,原因在於我們對其印象多側重他的才氣與灑脫,從而較少留意這些詞作完成的時代背景。
是故,我們若能深入了解蘇軾的生平事蹟,會發現黨爭對於他的仕宦與作品帶來極其深遠的影響,繼而體認在生活如此困頓之際,能以豁達人生觀寫出「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等詞句的蘇軾是何等瀟灑和超脫。
正如同文學作品常是現實生活的投射,《宋詞三百年》從一個更開闊的觀察視角,邀請讀者走進詞人的生命歷程。翻閱本書,你不只是閱讀宋詞,更是神入宋代創作者的所處時代,誠摯推薦給喜愛宋詞、宋人乃至於宋代的讀者朋友。


前言
宋詞裡被遺忘的故事

明崇禎3年(1630年),江蘇常熟,藏書家毛晉刊刻出版了《宋六十名家詞》。這套書只是他一生輝煌刻書事業的其中一種而已,但對整理和流傳宋詞起到了極大作用。在清代,這套書被人一刻再刻,廣為流傳,成為無數人欣賞和學習宋詞的啟蒙書籍。
毛晉平生別無所好,就喜歡藏書和刻書。為了搜集宋元善本(按:指古籍、手稿、文獻等紙質出版物)、孤本(按:指僅存一本別無可求的書籍,後常被用為指較罕見的書本),他張貼告示:「別家出一千,我出一千二百」,以高出市場20%的收購價,將江南一帶的好書盡收囊中。他家的藏書樓「汲古閣」,最終藏祕本珍籍多達8.4萬餘冊。毛晉搜羅這麼多好書,苦心校勘,又雇刻工、印工等多人,進行刊刻出版,造福天下讀書人。
毛晉去世後兩百多年,晚清有個廣西臨桂人,花費近三十年刻成出版多種宋元詞集,包括《四印齋所刻詞》24種、《匯刻宋元三十一家詞》31種等。這些刻本,保存了善本詞集的原書真貌,十分難得和珍貴,故被學界專稱為「四印齋刻本」。
這個人名叫王鵬運,雖然官做得不大,但思想頗進步,曾多次替康有為代上奏摺,屢次抗疏(按:上奏章直言其事),幾罹殺身之禍。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詞學上,被譽為「晚清四大家」之首。
清光緒22年(1896年),王鵬運在京師創立詞社,期間,一個名為朱祖謀的四十歲浙江湖州人,開始跟著他學詞。由此機緣,大器晚成的朱祖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此後亦躋身晚清四大家之列,並成為王鵬運之後領導詞壇近三十年的領袖。
朱祖謀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號,上彊村民。如今最為流行的宋詞選本《宋詞三百首》,就是他在1924年編的,上面署名「上彊村民編」。在《宋詞三百首》中,他收選宋代詞人88家,選詞標準有神致、渾然天成,選擇廣泛且深入,該選本對後世影響極深。
至此,作為宋代文學代表的宋詞,歷經數百年的流傳、保存與刊刻,終於不至湮滅佚失。而且,隨著一代代出版家、詞學家的不懈努力,宋詞跟唐詩一起,日漸走入普通讀書人的閱讀範疇,成為無數人的精神食糧。但相比早在康熙44年(1705年),由皇帝出面組織刊刻,對後人影響深遠的《全唐詩》,宋詞直到二十世紀還在等待一個集大成的時機。
直到唐圭璋的出現。
「我讀大學時,曾在圖書館瀏覽清康熙年間由彭定求、沈三曾等十人奉旨編校的《全唐詩》,《全唐詩》有十二卷,共收入唐五代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我由唐詩想到宋詞,宋詞的數量雖不如唐詩,但宋詞的藝術品質完全可以媲美唐詩,因此我心中升起一個想法,我來編一部《全宋詞》,留給喜愛宋詞的讀者。」回憶起編《全宋詞》的動因,唐圭璋如此說道。
在戰亂年代,從搜集、整理、考證、校勘到編輯,唐圭璋憑一人之力,積十年之功,終於在1940年出版《全宋詞》。此間艱辛,難以為外人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宋詞》又經過王仲聞修訂、孔凡禮補輯,總共收錄有姓氏可考的詞人達1493家,詞作達兩萬零五十五首,是迄今為止收錄詞人詞作最為完備的宋詞總集。其中,1493家詞人,唐圭璋一人就輯佚939家,是《全宋詞》編纂中當之無愧的第一功臣。一代詞宗,實至名歸。
回顧宋詞流傳的歷史,對於網路時代的人而言,或許難以體會前人與時間賽跑的文化焦慮感。但只要想一想,在進入電子資料化時代前,人類為了保存精神食糧,耗費諸多心力,但每出現一場戰爭、一次藏書樓大火,抑或是蟲咬水浸,多少經典就灰飛煙滅,永遠消失在歷史的暗夜中,就像那些美好的文字從未出生過一樣。是的,每想至此,你就會知道,無論是《尚書》、《史記》,抑或唐詩、宋詞,我們今天還能讀到,無疑是十分幸運,甚至有些僥倖了。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有更多的經典,我們已經永遠無法讀到和聽到了。
在有限的幸運和僥倖背後,其實是人力對抗經典流失的結果:如果不是司馬遷本人的傳世意識,其外孫等人的精心保存,我們還能看到多少《史記》篇目?如果不是伏生的捨命護書與傳書,我們還能看到多少今文《尚書》?如果不是胡震亨、季振宜、康熙皇帝等人的用心整理和掛念,傳世的5萬首唐詩還要湮滅多少?若沒有毛晉、王鵬運、朱祖謀、唐圭璋等人的跨代努力,傳世的2萬首宋詞會消失多少?
所以,我們今天講宋詞,第一要感謝兩宋時期的詞人,寫下了它們;第二要感謝每一首宋詞在長達千年的流傳過程中,那些默默傳抄、校勘和刊刻的幕後功臣。
詞從小道、豔科,難登大雅之堂,到上升為「一代之文學」,中間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是哪些人使宋詞完成了蛻變?是哪些事在宋詞中留下深刻印痕?而宋詞又是怎樣與一個王朝的興衰相始終?這背後,大有故事可講。
可惜的是,許多研究宋詞的書籍,更喜歡沿著文學鑑賞的老路,告訴讀者這首詞好在哪,而往往忽略了作品誕生的時代訊息——這背後可能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可能是一次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也可能是一次賓主盡歡的宴飲,或是一曲哀傷痛悟的臨終寄語。
一個作品,誕生的歷史資訊,有時更能引起我們的興趣。這也是我在前面花了這麼多筆墨去追述宋詞流傳過程的原因,每一次整理保存都攜帶著那個時代的資訊,從而超越了詞作本身的意義與內涵。
有鑑於此,擺在您面前的這本書,或許是獨特的:我們不從文學角度解析宋詞的美與痛,而是嘗試著從歷史角度,走進宋詞的時代氛圍,讀取深藏其中的興衰起落,生老病死,輝煌、深沉、熱鬧與沉默。
現在,請跟著我的腳步,一起開始這趟宋詞之旅吧。

文章試閱


1057年春天的那場科舉,人才輩出,光耀千古。21歲的蘇軾與19歲的弟弟蘇轍雙雙中第,脫穎而出。
蘇軾的當場作文《刑賞忠厚之至論》,差點使他成為當年的科舉狀元。當時實行糊名制,主考官歐陽修懷疑這篇好文章是自己的學生曾鞏寫的,為了避嫌,將此文降了一個名次。等到揭榜,才發現原來是蘇軾的大作。
不過,蘇軾兄弟上榜後,輿論爭議很大。跟同時上榜的曾鞏不同,蘇軾兄弟此前並無名氣,很多讀書人表示不服,開始抗議。關鍵時候,還是文壇盟主歐陽修出馬了。
歐陽修在各種場合猛誇蘇軾,說後浪凶猛,老夫當避此人(蘇軾)。還表示,30年後不再有人記得他歐陽修,文壇將是蘇軾的天下。
當蘇軾去拜見並答謝歐陽修時,歐陽修問:「你的文章中說,遠古堯帝時,皋陶為司法官,有個人犯罪,皋陶三次提出要殺他,堯帝三次赦免他,這個典故出自哪裡?」
蘇軾答,在《三國志.孔融傳》注中。
蘇軾走後,歐陽修趕緊找來《三國志.孔融傳》重讀,卻未發現這個典故,很是鬱悶。之後見道蘇軾又問了一次。
蘇軾答:「曹操滅袁紹後,將袁紹的兒媳賞給自己的兒子曹丕,孔融對此很不滿:『當年武王伐紂中,將商紂王的寵妃妲己賞賜給了周公。』曹操忙問此事出自何書。孔融說:『並無所據,只不過以今天的事情來推測古代的情況,想當然罷了。』學生也是以堯帝的仁厚和皋陶執法的嚴格來推測,想當然罷了。」
原本是蘇軾杜撰的一個典故,卻被他解釋得如此清新脫俗,歐陽修聽完十分欽佩,事後多次跟人讚賞蘇軾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一定獨步天下。
3年後,為了準備由宋仁宗親自主持的制科考試,蘇軾兄弟一起搬到一個驛站中複習。一天晚上,下起大雨,兩人正好讀到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句:「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彼此十分感慨,他們知道,眼下兄弟倆形影不離,但一旦踏上仕途,就將各自宦遊,面臨長別。當晚,兄弟兩人約定,日後功成名就,一定及早歸隱,一起回故鄉眉山。
在以後的歲月裡,他們都對這個風雨之夜的約定念念不忘,可是,人在仕途,身不由己,他們終歸無法實現這個簡單的夢想。
蘇家兄弟的考試算比較順利,由此開始進入仕途。宋仁宗主持完考試後回宮,掩不住內心的喜悅,頗為得意的對曹皇后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蘇軾的第一個官職是大理評事,到鳳翔府任簽判,蘇轍則申請在汴京侍奉父親。1061年,一個寒冷的冬日,蘇軾帶著妻子王弗及尚在繈褓中的長子出發了。蘇轍騎馬一路跟隨相送,直到數十里外才返回。二十多年來,他們第一次分別,兩人都很傷感。

路人行歌居人樂,僮僕怪我苦淒惻。
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
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

蘇軾看著弟弟返回的背影,想起他們一年多前的風雨之約,提筆寫詩,希望兩人都不要為了追求官位而忘記初心。
蘇軾在鳳翔任職三年多。宋英宗想破格將他召入翰林院,讓他擔任皇帝的祕書,負責起草皇帝詔書或修起居注—歷史上很多宰相都是從這個職位升上去的。但宰相韓琦反對宋英宗的決定,他說蘇軾還年輕,缺少歷練,驟然提升不能服眾。
最終,蘇軾參加館閣考試,以優異成績成為一名直史官,專門編修國史。
就在這時候,蘇軾的妻子王弗病逝,年僅27歲,留下不滿7歲的兒子蘇邁。王弗16歲過門,跟蘇軾過了10年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惜這段姻緣就此戛然而止,兩人生死殊途。
蘇軾想起王弗剛過門時,自己讀書,她只是坐在一旁做針線活,沒有人知道她其實知書識字。直到有一次,蘇軾背書,背著背著卡殼了,在一旁的王弗悄悄提示一句。這讓蘇軾大吃一驚,拿起書逐一考問王弗,結果她都能答出來。
蘇軾做官後,王弗陪同到了鳳翔。每次有客人來找蘇軾,她都躲在屏風後聽雙方談話,客人離去後,再幫丈夫判斷此人值不值得深交。王弗知道丈夫心直口快,吃了不少苦頭,所以希望自己能幫助丈夫在複雜的人性面前少栽跟頭。蘇軾回憶,她的觀察和判斷,大多得到證實。
王弗死後,蘇軾很長時間都感覺失去依靠,頗為失落。在王弗去世十年後,他還夢到了她,醒來悲痛欲絕。他披衣下床,寫下了流傳千古、感人至深的悼亡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王弗去世第二年,1066年,蘇軾的父親蘇洵病逝。朝廷派了官船,護送蘇洵的靈柩回眉山老家,蘇軾兄弟扶柩返鄉守制。這也是兄弟兩人最後一次還鄉。
當蘇軾從家鄉返回朝廷時,朝廷已起了變化。
1069年,熙寧2年,年輕的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變法,揭開影響北宋歷史的新政序幕。但變法從一開始,朝廷上的士大夫就沒有達成共識過。這導致此後的朝廷政治走向撕裂、攻訐與黨爭。
後人回顧這場變法,很難用對錯來評判各方的選擇與作為。簡單來說,王安石眼光向上,主張變法是對皇權和國力負責。經過這場變法,北宋確實強盛了一些,尤其是國庫收入有了大幅提升,但他看不到背後的代價。而蘇軾看到的,恰恰是變法的代價。
與王安石相反,蘇軾眼光向下,看到了變法的具體執行和落地過程中,一步步演變成對老百姓的盤剝。這種認識跟蘇軾的情懷、出身和地域都有關係。蘇軾來自四川,四川在北宋開國後的半個世紀內,是全國最亂的地區,先後爆發了王小波、李順、王均等多次起義。原因在於朝廷征服四川後採取深度盤剝模式,逼得當地底層人民沒有活路。
這段歷史,離蘇軾生活的年代不過三、四十年,他對此肯定感觸頗深。所以當他目睹底層民眾在王安石新法的搜刮之下痛苦呻吟時,就本能的站在了弱者的一邊。
蘇軾曾對好友說:「我性不忍事,心裡有話,如食中有蠅,非吐不可。」於是,政治鬥爭的黑暗很快撲向了他。
御史謝景溫彈劾蘇軾,說蘇軾在五年前父親病逝時乘官船歸蜀丁憂,趁機滿載貨物,販賣私鹽和瓷器等。針對這一莫須有的罪名,朝廷竟然煞有介事的派出六路兵馬,追查此事。鬧得沸沸揚揚,結果卻不了了之。這起誣告風波,使蘇軾的名聲嚴重受損,天下人不問是非,只知道蘇軾涉嫌「販私」罪。蘇軾只能請求外放,到杭州擔任通判。
至此,那些對變法持有異議的人,包括歐陽修、司馬光、范鎮等,退休的退休,歸隱的歸隱,離京的離京。變法派取得了人事上的全面勝利。
去往杭州任職的路上,蘇軾過陳州與弟弟蘇轍一家相聚,住了兩個多月。隨後,蘇轍送哥哥到潁州,在那裡,他們一起拜見了退休定居於此的恩師歐陽修。歐陽修年過六旬,鬚髮皆白,步履蹣跚。他一生歷經宦海波瀾,受到無數次攻擊和造謠,人家把許多不可啟齒的汙蔑之辭扣在他頭上。蘇軾經歷了這兩、三年的政壇風波,深刻體會到恩師的不容易。
蘇軾兄弟與歐陽修飲酒賦詩,暢談終日。這是他們的最後一次相見,隔年,歐陽修病逝。
在杭州,新法的執行依然讓蘇軾不吐不快。他在詩裡諷刺新法不顧底層死活,而這為他後來遭遇文字獄積累了「證據」。
新法實行後,官府收稅要錢不要米,造成米賤錢荒。以救濟農民青黃不接為名,由官府放貸的青苗法,這時順理成章的給下層民眾設了一道「陷阱」。雖然其本意不壞,但執行過程中卻變成了強制。地方官為了多賺取利息,邀功請賞,在規定的利息外又附加各種名目的勒索。本利相加,遇上天災人禍,農民根本無法償清國家貸款,在官府催逼之下,只得付出加倍的利息向豪強富戶借錢償還官債,最後弄得傾家蕩產。
蘇軾在一首詩裡諷刺青苗法:

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山村五絕》第四首

農民跟國家貸了款,到頭來卻兩手空空,破了產。而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青苗法手續煩雜,農民為了辦理這些貸款手續,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時間耗在城裡,耽誤了生產勞動。唯一的「好處」是讓孩子學會了城裡人的口音。
這些破產的農民,最終鋌而走險,做起了私鹽生意,導致杭州官府的監獄裡,人滿為患。即便到了除夕,蘇軾還在忙著將獄中囚犯一個個點名過目。他知道這些囚犯都是被逼無奈,很想將他們釋放。但他終歸沒有這樣的膽魄,只能在內心罵自己太慫:

小人營餱糧,墮網不知羞。
我亦戀薄祿,因循失歸休。
不須論賢愚,均是為食謀。

承認自己太慫的蘇軾,這段時間開始了他的填詞生涯。從此,一個偉大的詞人上路了。

行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