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原來你非不快樂

原文書名:


9786269787951原來你非不快樂
  • 產品代碼:

    9786269787951
  • 系列編號:

    ZJ0805
  • 定價:

    450元
  • 作者:

    林夕
  • 頁數:

    296頁
  • 開數:

    14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0701
  • 出版日:

    20240701
  • 出版社:

    亮光-希代
  • CIP:

    855
  • 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文學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原來你非不快樂》,是林夕第一本心靈散文,一本跟讀者分享快樂真意的散文的。

林夕寫了4千首歌詞,
快樂,只寫了這本書。
自出版以來,銷量逾四十萬冊,經典重現。

是次重印,新增了三場林夕主講有關快樂的分享會文字記錄。

在煩擾的世道裡,都市人藉外物追尋片刻開心,卻在歡笑過後更感寂寞。

快樂的源頭原來近在咫尺,只是自己一人沒發覺。

終日埋首寫詞、寫文章的世界裡,浸淫在多少的悲傷情歌後,林夕卻反過來跟讀者一起學快樂、修快樂。

他前言提及:
這本書沒有列出一千種快樂的方法,一萬個快活逍遙遊好去處。還沒放下心裡的包袱,逍遙得往哪裡去?沒提供心靈的雞湯,湯只能補身,作者卻謙稱不自量力的試圖扮神農嚐草藥,所以選擇殘忍地嘗試把這包袱打開,理解痛苦的來源,才能為心把關,只有心無挂礙,才能讓煩惱與痛苦貶值到視而不見,才能找回快樂的生母:安樂自在。

再說白點,舉例,關於愛情,因安樂而快樂,就是做到「不錯過任何挑逗,也不為任何人等候」,「不給我的我不要,不是我的我不愛」。

書名為《原來你非不快樂》,還隱含了一個副題:得你一人未發覺。如他前言道: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快樂本由心決定,一如空氣存在,用力呼吸才會發覺,但用力呼吸到喘息,便生了害怕失去之心,執著於快樂,便不快樂。」

本書分為八章,最後一章講死亡,因為作者深信「未知死焉知生,正如未知苦焉知樂」。對終極結局忌諱,沒有想過探索之後的出路,之前的快樂都是一場快活的幻覺罷了。

快樂不可能從外境追求,因為現實挫敗難免,只能往自己內在的心靈修煉,才能無敵無懼於外在遭遇。不用找,不要追。

特別呈獻 封面題字|林夕

作者簡介


林夕
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修翻譯,曾任港大中文系助教、快報編輯、亞洲電視節目部創作主任╱節目部副經理、音樂工廠創作總監╱總經理、商業電台廣告創作及製作部主管╱商業電台創作顧問╱商業電台顧問。現全職寫字。

書籍目錄


詩序|「如果說,我快樂在於……」
前言|未知苦焉知樂
自語|我的快樂時代

聽心跳放下靜如禪
風景不轉心境轉
心如工畫師
當無閒事挂心頭
江河萬古流
獨恨當時已下山
這不是我的眼耳鼻舌身意
不是太早,就是太遲

拋得開手裡玩具 先懂得好好進睡
安樂與快樂
李白的理財哲學
我們擁有的
多不過付出的一切
誰都很想富有,誰都不必富有
任何售價不買都便宜
足夠,便足以忘記
車會駛進月臺
捨了風景得心境

仰望到太高 貶低的只有自己
摘星危害健康
都是勵志片惹的禍
堅強的迷思
人望高處
水向低流 一追再追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功堅強者莫之能勝
老三的哲學
天生我才不要用
哥前哥後三分險
做一個普通人

王子挑選寵兒 外套尋找它的模特兒
紅顏薄命
魚的聯想
選一張合適的椅子
找一個自己的佈景
風會吹過露臺
十二少
戒又何歡吃又何憾
凱琳的抉擇
人板
為幸福?想
水族與音樂族

臉色放在一旁 內心反而寬廣
蟑螂的臉孔
沒情人鼓勵沒情人
忘我則柔
利他而忘我
挑撥別人自卑的過客
好人難做
求知才能守望相愛
健康政治正確
以人為本的不幸

湧湧聲浪撞睡蓮 拈花帶笑靜默無言
天啊天神啊神
中國的《聖經》
苦海中慈航的船票
何足道
真理越辯越昏
世界不是平的
只看見別人眼中的沙石
福由心生
如果東京不快樂
與內心無關的冷熱知識
與麥玲玲對戰
假面的紀念

人造衛星圍繞這地球 我們卻圍繞? 快樂哀愁
好好活下去
從特寫到長鏡
萬暗中光華射
應節不過是替國民生產總值效勞
一無所求故一無所懼
有病呻吟
兩忘於江湖
當我不知道原來你摔了一跤的遺憾
一件睡衣的污垢
溫馨的小人
眼淚贊

住客請記得 總有某天租約將滿
你可以不怕死
多見一面少見一面
未知死焉知生
超生破障寂滅忘言
順變有理,節哀無謂
笑喪
倘若喬峰不死
去你的傳奇
無名氏的遺書
生有涯
我們都是傻孩子

後話 | 原來你非不快樂


講座主題|我的快樂年代(節錄)
講座主題|就算天空再深 原來你非不快樂(節錄)
講座主題|《原來你非不快樂》讀者分享會(節錄)

跋 | 我的快樂 會回來的

推薦序/導讀/自序


詩序|「如果說,我快樂在於……」

別不斷問我
快不快樂
怕會猛地驚醒
或開始造夢

不必嘗試定義快樂
或努力區別幸福喜悅高興開心之不同
哲學只能解釋人生
學問不必然創造樂園

微笑不一定來自 拈花
那麼玄奧
哭著哭著就笑了
何嘗不痛快

如果說 我快樂在
不令人難過
也不逃避自己難過
這是目標而不是手段

如果說 我快活在
活在
情緒高高低低間
這是用無數焦慮換來的平和
是為有血有肉的感覺 歡呼
而不是對偶爾無名的不適 投降

不可說 不可說
也說了那麼多
雖然說
哲學只能解釋人生
學問不必然創造樂園
我卻因為
學會問
不到答案
解釋不到人生
所以不斷創造了渴望以至於希望

在樂園外流連忘返
因忘我而開心
為這樣的我而
欣喜
大概 把一滴一滴歡愉串連
就成為有所間斷的幸福
一種追而不求的狀態
---------------------------------
每個人最大的欣慰
莫過於任何人不必抄襲任何人
所以 別問我
快樂的定義
昨日是 珍惜還有所牽掛
今天是 無罣礙中無聊而有趣的空洞
空虛中得以容納所有實在
至於明天
明天
不用打算無從規劃
是何等奢侈的被動式自由

別急於問我
快不快樂
你們快樂所以我快樂
我快樂所以我快樂
有些人醒過來所以我安睡了
世界在下雨所以我的天空了
真的
就是如此瑣碎得
隆重
如拈花
將笑未笑

前言|未知苦焉知樂

如果你寄情於許冠傑所唱:「快樂,是回家往浴缸裡的一浸。」擦乾身後呢?那只是用肉身的享受減壓。那是一時的快感。

假若你把快樂寄託於每晚的節目,節目完畢後呢?那是一時高興。樂極不可能永遠忘形。

要是你將快樂交託於愛情,以至結婚生子,那是長期替歡愉幸福賣力的豪賭,付出代價後贏了快活,萬一輸了呢?

即使你天生樂觀到對老病生死視若無睹,總難逃幸福並非必然的現實。

的確,快樂有太多近親,開心、放懷、高興、快活、狂喜、興奮、喜悅,在生活逼人及時行樂的大勢中,很容易令人忽略了快樂的母親,安樂,心境不能安樂,如何可保飄忽無常的快樂?

其實,快樂的天敵比近親更多,不用佛家的三毒五欲五蓋無明又長又深奧來嚇人了,這些人性帶來的,就簡稱煩惱與痛苦。從寫作的思考過程,生活成長的經驗,以及我的信仰,都告訴我,不面對認識痛苦,找到滅苦的方法,就只能靠逃避來享樂,依然與快樂無關。

說白了,這本書沒有列出一千種快樂的方法,一萬個快活逍遙遊好去處。還沒放下心裡的包袱,逍遙得到哪裡去?沒提供心靈的雞湯,湯只能補身,我不自量力試圖扮神農嚐草開藥,所以選擇殘忍地嘗試把這包袱打開,理解痛苦的來源,才能為心把關,只有心無掛掛礙,才能讓煩惱與痛苦貶值到視而不見,才能找回快樂的生母:安樂自在。

再說白點,舉例,關於愛情,因安樂而快樂,就是做到「不錯過任何挑逗,也不為任何人等候」、「不給我的我不要,不是我的我不愛」。

書名叫《原來你非不快樂》,副題該是「得你一人未發覺」。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快樂本由心決定,一如空氣存在,用力呼吸才會發覺,但用力呼吸到喘息,便生了害怕失去之心,執著於快樂,便不快樂。

本書分為八章,小心的是,最後一章講死亡,因為我深信未知死焉知生,正如未知苦焉知樂。對終極結局忌諱,沒有想過探索之後的出路,之前的快樂都是一場快活的幻覺罷了。

可能,這都是講得出還未完全做得到的一些體驗,看完讓大家失望,那麼,在這裡補充一個資料,原來快樂並不抽象,美國威斯康辛州有一間實驗室,採用最先進的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技術,居然能捕捉腦部深層電流活動的微細變化,測出一個人對抗情緒痛苦的能力。實驗中勝出者全是禪修有道之士,我看過他們的書,最重要的得著是:快樂不可能從外境追求,因為現實挫敗難免,只能往自己內在的心修練,才能無敵無懼於外在遭遇。不用找,不要追。


自語|我的快樂時代

該是九五年,曾在報章專欄道:「我寫過最悲的歌詞是原來我非不快樂,只我一人未發覺。」寫〈再見二丁目〉的時候,是衷心覺得,即使原來自己在眾人眼中本該快樂,遺憾在,當事人無知無覺,那對於快樂,還有甚麼希望可言。

時間,是最幽默的,十三年後回看這曾讓我驚心動魄的兩句歌詞,如今看來,竟然讓我對快樂開了竅。

不是因為時間令我遺忘當時的心情,而是在時間中希望又失望又希望,循環往復,終於證明快樂的確不用發覺,是正覺,「原來」兩個字,提醒了我,所謂感覺,是隨心境而生滅,並無絕對的真相或事實的概念,原來為同一遭遇,可以快樂也可以不快樂。

聽聞性格決定命運,所以將自己性格來一次檢閱。自問擁有在世俗主流觀念中認為是優點的一些性格:不惜代價追求理想,意志堅強不達標不死心。加起來,原來只落得個偏執。

有所熱愛,本來是莫大的幸福。但熱愛變酷愛,就成了偏執,酷愛歌詞到對自己殘酷的地步。曾經在車禍後縫了十幾針,回家還是繼續寫;堅強意志,不睡就不睡,換來創作的快感,然後為那快感而不斷追求更痛快的快感,與酷愛別人一樣,忘了以堅強意志跟煩惱憂心不安硬碰,會抵消所得的快樂,其實那也不是快樂,是興奮或諸如此類。與嗑藥一樣,會越服越多,永無止盡,直至效應遞減到因興奮泡沫爆破而失落。

弔詭的是,寫歌詞逼我對感情及生命的問題,為寫得更深入而不斷思考,如何有效地安慰失戀的人,如何讓人把悲傷看透,那過程等於對著水中月,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些因執著而生的失望,真如水中的月光,既不是月球,又何必執著於可實可虛的美麗。

要滅苦,先破執,不固執於追求,不以堅強為手段擁有為目標,心才能沒有牽掛,沒有負擔故無重,才能自由自在。所謂心事,不過是不如己意,那就是我執,執著於自己描畫的理想,一有落差,即生煩惱。

現在回看對過去因堅持而收集到的回憶道具,雖然無悔,只是如果能放開一點,實戰經驗其實早告訴我知,沒有壓力隨心而寫,反而容易出彩,越逼人太緊越兩敗俱傷。早點把性格微調,可能,我隨心的快樂時代會得早點來臨。

感謝佛法,讓我知道每個人都是自己心的工畫師,對自身所感,對周遭的環境,既然都源於我見而生出聲色香味觸法,都沒有必然的形態,為何不可隨心而塗改,刪除?

感謝《道德經》的箴言,若能心如流水,流到哪裡是哪裡,隨自然環境而改變形狀,心無所住而不假外求,與自然成為一體,不為擁有而擁有,內心的空間任我行,無需向天問,於江湖笑而不傲。

於此等道理,我還是個練習生,成績大概可以舉個例子。從前越美麗的東西我越想碰,但貪痴的我,摔破了深愛的琉璃藝術品,弄花了如命的傢俱,如今都可以一笑帶過。沒摔破,也不過安靜地存在,少見身外物,更加逍遙。給弄花的,都是時間的痕跡,有瑕疵不等如不美,再完美的身外物,都將消失,看比我的生命長還是比天地長。

萬物溶爛,一念無限,一個人的生命全是因緣和合而成,生老病死出於巧合,喜怒哀樂何必固執,把自己看得太大,在天地面前慚愧猶恐不及,何苦之有。

文章試閱


風景不轉心境轉

一零八二年,蘇東坡途中遇雨,沒帶雨具,常人只有狼狽二字,雨聲打在竹林上發出巨響,不是不寒心的。好一個蘇軾,就這樣寫下宋詞中我的最愛: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不用不聽,而用莫聽。
不聽,那種堅決,就要運用意志力,跟雨聲抗衡,莫聽,是你可選擇聽,但聲音也只是外物,你的心可以決定聽不到,聽不到,著一「莫」字,境界就從容自主起來。
何妨吟嘯,那何妨也是一派優悠,反正落湯雞的現實無法改變,倒不如吟起當時的流行曲。無法改變的事情,就讓它自然存在吧。
蘇老當時只拿著竹拐杖,穿 《倩女幽魂》  內那種草鞋,從頭到腳盡濕,沒有坐馬,真是一步一生。但他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從負面自嘲發掘出樂趣,雨中持杖穿輕便草鞋,比騎馬還輕便。
雨停了,金句來了。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境界較低的是,好了,雨停了,身乾了,雨後自有晴天,做人無需在逆境中頭髮亂了。
蘇東坡卻更通透無礙,雨可以不是雨,逆境中憑心境自樂,於是,晴也不是晴天,萬法無常之變已與他心境無關。
我常常想,萬一時運低見鬼,也會學蘇老,心裡無鬼,於是,看不見,看不見,然後轉身走開,吟嘯:「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七個字的境界,值得我們在無常變化的處境中用來做口頭禪。

獨恨當時已下山

有誰去過廬山?蘇東坡去過,並且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總是在言論自由受到威嚇的關頭,才知道任意說話也是一種特權。在眾聲喧嘩的環境下,誰了解胡說八道是種福氣,呼吸到發言的舒暢。
總是在發覺睡床長期只用得上一邊的時候,才體會到有愛人的好處。熱戀之中,誰還去聽情歌。
總是在告別的時候,才發見床單的圖案原來是一朵朵玫瑰。翻騰在床中央,如何遠觀床單的皺紋?
總是在沒有激情下來往,才省悟勉強相愛比孤獨更痛苦。勉強著幸福,如何看見內心的明鏡臺鋪滿了灰塵。
總是在悲哀的時候,才有足夠的距離審視著快樂的條件。樂不思蜀,便忘了自己身在何處。不斷理性地知道當下是如此快樂,就會擔心失去,又如何快樂起來。
總是在快樂過後,紅塵落定,才得到安樂,安樂的時候,才有機會在山腳,看見高處實在如何勝寒,想起一步一生的驚心動魄,照見安樂平和比快樂更快樂。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原來我非不快樂,只我一人未發覺。獨恨當時已下山。

天生我才不要用

莊子講無用之大用,一個體積太小的瓜,好像無大用處,破開來兩半,就成為可取一瓢水的器具。好在莊子的比喻,都不作興加上一個規範的尾巴,說這個故事教訓我們甚麼甚麼,就由後人如郭象等做權威性的註釋。
這可以是一個發掘商機的故事,對,腦筋急轉彎,每樣看似平凡的東西,都有機會為它增值,一條細鐵絲,把它扭幾個彎,就成萬用夾,註冊後世世富貴。
這也可以是一個對弱小社群的勵志故事,天生我才必有用,做不成載人的船,也可以替人取水。
這也可以是一個相對論的啟示,有用無用,在於你怎樣看,取一瓢水的功能,不一定小於一葉扁舟。我寧願從這角度看,跟老子的高下相生,大小相形前後呼應,才有老莊之稱,否則,一則則寓言都成為生財寶鑑,莊子就不再那麼迷人了。
看著內地國學興起,動不動就誰誰誰看莊子老子,但都變成一段段入世的實用教條,再看下去,老子所謂天長地久,以其不自生的道理,就會成為天地滅絕的罪人之一。
莊子很多類似的寓言,有一種藥膏,本來是一些漁戶用來防皮膚乾燥的,有人發現從中有商機,買下配方,再賣給國王的軍隊打水戰,結果升官發財。
叫我想起最近上釣的黃鰲魚,釣魚郎不識貨,以二萬元賣給船家,船家以五十八萬賣給酒家,酒家再以百萬之價賣給內地。莊子的故事在港聞版活生生真人上演。
但這不是生財之道,這故事教訓我們,生而為一株紫檀木,對自身的價值,比一個枯瓜殼並沒有高下之別,只不過在人類的手中死得更值錢,也所以死得更快,絕種得更快,釣魚人、船家、酒家的收入有大小之別,黃鰲魚因有用而死,無用的煙灰反成永續的護身符,所謂有用,都是有利於他人,為別人所用,「我要做個有用的人」這大志,可能要想清楚是利己還是利他?
我們做了別人的鯨魚,得到世上體積最大的哺乳類動物這桂冠,先別沾沾自喜,永遠有人等你浮上水面呼吸,你才明白無用之大用。

如果東京不快樂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沒有讀過十本書,行萬里路,得出的體驗的確不一樣。
還記得人人來不及朝拜的東京,我在一九九零年才第一次踏足,是在亞洲電視工作時要出差,主要活動是買影片劇集的播映權,因為地點偏遠的關係,要坐計程車,但見滿街一如香港機場的車龍,苦候乘客。這幾里路,我體會到甚麼呢?
之後,每年都往東京幾次,但覺城市一片華麗,霓虹光管流瀉五光十色的彩霞,在名店購物,單是李碧華常常稱道的精緻包裝,已價值不菲,值回本價。南青山時裝總壇,不光顧單看建築設計,便覺得這就是張愛玲所謂的昇華或是浮華了。
再然後,真是掃興,多讀了幾卷書,才知道日本經濟從八十年代開始衰退,銀行呆壞帳一如現在美國次按問題成為過熱發展的後遺症,日本人在最富有的時候大買美國貴重資產,結果虧損天文數字,至今還未復元。
從此,東京遊就自自然戴上了另一副眼鏡去看,計程車正是民生的指標,經濟不景氣自然滿街都是,最掃興的是,到了美麗的台場,摩天輪不再幸福,因為立時想到這是日本政府用大型基建挽救經濟的大白象,結果並不如理想。
逛著逛著,還擔心起香港當時大有作為地說要起甚麼甚麼港的成效來,東京在我眼中從此不再浪漫。
雖然我曾在此有過太多的經歷,滿布了我的個人回憶,可惜,那些純美的時光再不能回頭。
回頭,我放下萬里路,在財金報刊看日本,在早幾年日圓日股可看好的情況下,大買日本基金,在日經指數低潮左右入貨,果然賺了一筆,有助於再聽〈再見二丁目〉時的傷痛。
讀萬卷書,其實得看你看甚麼書,假如我一直像未進入社會做事只偏吃地看文學,於另一面的現實一無所知,那最初的日本還是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