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詩集傳

原文書名:


9789574302123詩集傳
  • 產品代碼:

    9789574302123
  • 系列名稱:

    中華語文叢書
  • 系列編號:

    H2055
  • 定價:

    350元
  • 作者:

    朱熹 集註
  • 頁數:

    264頁
  • 開數:

    14.8x21x1.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190617
  • 出版日:

    20190617
  • 出版社:

    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CIP:

    831.12
  • 市場分類:

    中國文學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文學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本書是朱熹研究《詩經》的著作,成書約於淳熙十三年(1186年),全書共20卷。其內容主要根據前作《詩集解》(今已亡佚)加以刪改,帶有理學家觀點,又兼采各家之說,並繼承鄭樵《詩傳辨說》「疑序」精神,開創訓詁學新局。明朝永樂中,《詩集傳》成爲朝廷取士的標準,其對後世之影響可見一班。

作者簡介


朱熹(西元1130-1200年),南宋理學家,程朱理學集大成者,世人尊稱為朱子。十九歲中進士後即入朝當官,歷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後於「晦庵」草堂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又因朱熹別號「紫陽」,故世稱「紫陽學派」。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繼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是中國唯心主義體系確立者。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1. 本書是朱熹研究《詩經》的著作,成書約於淳熙十三年(1186年),全書共20卷。
2. 其內容帶有理學家觀點,又兼采各家之說,並繼承鄭樵《詩傳辨說》「疑序」精神,開創訓詁學新局。
3. 明朝永樂中,《詩集傳》成爲朝廷取士的標準,其對後世之影響可見一班。

書籍目錄


序(朱熹)
詩卷第一
國風一
周南一之一
召南一之二
詩卷第二
邶風一之三
詩卷第三
鄘一之四
衛一之五
詩卷第四
王一之六
鄭一之七
詩卷第五
齊一之八
魏一之九
詩卷第六
唐一之十
秦一之十一
詩卷第七
陳一之十二
檜一之十三
曹一之十四
詩卷第八
豳一之十五
詩卷第九
小雅二
鹿鳴之什二之一
白華之什二之二
詩卷第十
彤弓之什二之三
詩卷第十一
祈父之什二之四
詩卷第十二
小旻之什二之五
詩卷第十三
北山之什二之六
詩卷第十四
桑扈之什二之七
詩卷第十五
都人士之什二之八
詩卷第十六
大雅三
文王之什三之一
詩卷第十七
生民之什三之二
詩卷第十八
蕩之什三之三
詩卷第十九
頌四
周頌清廟之什四之一
周頌臣工之什四之二
周頌閔予小子之什四之三
詩卷第二十
魯頌四之四
商頌四之五

推薦序/導讀/自序


自序
或有問於予曰、詩何為而作也。予應之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於咨嗟?歎之餘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族(音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曰、然則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於言之餘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聖人在上、則其所感者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為教。其或感之之雜、而所發不能無可擇者、則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勸懲之。是亦所以為教也。昔周盛時、上自郊廟朝廷而下達於鄉黨閭巷、其言粹然無不出於正者、聖人固已協之聲律、而用之鄉人、用之邦國、以化天下。至於列國之詩、則天子巡狩、亦必陳而觀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後、寖以陵夷。至於東遷、而遂廢不講矣。孔子生於其時、既不得位、無以行勸懲黜陟之政、於是特舉其籍而討論之、去其重複、正其紛亂、而其善之不足以為法、惡之不足以為戒者、則亦刊而去之、以從簡約、示久遠、使夫學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師之而惡者改焉。是以其政雖不足以行於一時、而其教實被於萬世、是則詩之所以為教者然也。曰、然則國風雅頌之體、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聞之、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親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發於言者、樂而不過於淫、哀而不及於傷、是以二篇獨為詩之正經。自邶而下、則其國之治亂不同、人之賢否亦異。其所感而發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齊、而所謂先王之風者、於此焉變矣。若夫雅頌之篇、則皆成周之世、朝廷交廟樂歌之辭、其語和而莊、其義寬而密、其作者往往聖人之徒、固所以為萬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於雅之變者、亦皆一時賢人君子、閔時病俗之所為、而聖人取之、其忠厚惻怛之心、陳善閉邪之意、尤非後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詩之為經、所以人事浹於下、天道備於上、而無一理之不具也。曰、然則其學之也當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之於雅以大其規、和之於頌以要其止、此學詩之大旨也。於是乎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察之情性隱微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始、則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於此矣。問者唯唯而退。余時方輯詩傳、因悉次是語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