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閱讀羅智成

原文書名:


9789863235279閱讀羅智成
  • 產品代碼:

    9789863235279
  • 系列名稱:

    當代觀典
  • 系列編號:

    F032
  • 定價:

    480元
  • 作者:

    劉正忠、廖咸浩、翁文嫻、陳俊榮、李癸雲、陳芳明、田運良、鄭智仁、張馨云、須文蔚、鄭政恆、余欣娟、佘佳燕、陳大為、曾琮琇
  • 頁數:

    384頁
  • 開數:

    14.8x21x1.8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1218
  • 出版日:

    20231218
  • 出版社:

    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CIP:

    863.2107
  • 市場分類:

    文學總論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文學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閱讀羅智成》一書的編輯,起源於聯合文學出版社周昭翡總編輯的提議,由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全球華文寫作中心舉辦「2022全球華文作家論壇:羅智成詩學研討會」,會後編選論文出版專書。
編選本書的論文時,批閱歷來的研究羅智成的評論文章,不難發現相較於前行詩人余光中、洛夫、楊牧、商禽、林亨泰等人的研究成果,鎖定羅智成作品為題目的碩博士生學位論文,尚不多見。加上羅智成持續出版作品,跨足多媒體劇場的製作,不斷開創新的研究議題,更讓研究者目眩神迷,《閱讀羅智成》一書的出版,展現出一群詩學專家正跋涉在詩的微宇宙邊緣,無論從心理分析、空間詩學、夢想詩學、意象論、敘事詩、後設詩學等研究框架,企圖深入羅智成作品的意義與指涉,宣示著一場華麗的研究歷程將啟航。
——須文蔚主編

羅智成秉賦一份傑出的抒情脈動,理解純粹之美,詩和美術的絕對權威,而且緊緊把握住創造神祕色彩的筆意。他珍惜人情和愛戀的詩意,一唱三歎無不極端動人;他多識草木鳥獸之名,通過象徵來揭發人際關係的美好和晦暗,動人和無奈。這些已充份足夠支持一個重要詩人的氣度。向前探索追尋,為生命和社會下定義,去讚揚,去批判……
——楊牧

作者簡介


田運良
佛光大學中國文學碩士、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聯合文學》總經理、《印刻文學生活誌》總經理、外交部《臺灣光華雜誌》總編輯。現任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
曾獲:臺北文學獎、臺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佛光山佛光文學獎、國軍文藝金像獎、文化部金鼎獎、中國文藝獎章等五十餘座獎項;並入選多次年度詩選、臺灣散文選、兩岸詩選。
著有:詩集——《個人城市》、《單人都市》、《我詩鈞鑒》、《在,沉思》等六部;散文書——《我,他、妳。》、《佛我對望:人間觀我望己》等五冊;學術論著——《軍旅書寫、詩人和時代:臺灣軍旅詩及其時空寓意隱喻》、《文學鋒芒.詩光華》;編有詩選、文學創作集、散文選等八書。

佘佳燕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現為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學術研究領域除中國古典美學外,兼擅現代詩、現代散文、跨領域文藝研究。著有專書《二十世紀中國傳統繪畫四大家美學觀念及其實踐研究》、《中文經典100句:左傳》(合著);期刊論文〈論楊牧譯洛爾伽詩的動機及意義〉、〈我仍然不能忘記我的完整──論王鼎鈞鄉愁散文中的斷裂意象〉、〈論王鼎鈞自傳體散文對自由的嚮往與體認〉、〈從「跨藝術創作」角度論龐熏?與倪貽德文藝成就及現代畫特點〉等。

余欣娟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現任教於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著有《心遊萬仞:現代詩的觀看模式與空間》、《一九六○年代臺灣超現實詩──以洛夫、?弦、商禽為主》、《明代「詩以聲為用」觀念研究》、《風櫃上的演奏會:讀新詩遊臺灣》(合著)、《走入歷史的身影:讀新詩遊臺灣》(合著)。

李癸雲
現任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研究領域為臺灣現當代文學、現代詩學、性別論述。著有《詩及其象徵》、《結構與符號之間》、《朦朧、清明與流動》、《與詩對話》等學術論著,以及期刊論文數十篇。曾獲臺北文學獎新詩評審獎、臺中縣文學獎新詩獎、南瀛文學獎「南瀛新人獎」、臺灣文學獎散文獎、清華大學校傑出教學獎等。

孟樊
本名陳俊榮,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博士,曾獲中國文藝獎章,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曾長期於傳播界任職,擔任報社主筆、副刊編輯,雜誌社主編與出版社總編輯,並於國內外各大報刊開設專欄長達十數年。曾任佛光大學文學系暨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系主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訪問教授。著有《我的音樂盒》、《旅遊寫真》、《戲擬詩》、《當代臺灣新詩理論》、《臺灣中生代詩人論》、《從覃子豪到林燿德──臺灣當代詩論家》、《用散文打拍子》、《臺灣新詩史》(與楊宗翰合著)等,包括詩集、散文集、文化評論、文學評論、學術論著與翻譯著作,凡三十餘冊。詩作收入兩岸各類詩選集,並入選九歌版《評論20家》、《評論30家》、《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評論卷》。

唐捐
本名劉正忠。現為臺大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詩人、散文家及文學評論者。出版有《意氣草》、《暗中》、《無血的大戮》、《金臂勾》、《蚱哭蜢笑王子面》、《網友唐損印象記:臺客情調詩》、《大規模的沈默》、《世界病時我亦病》、《王荊公金陵詩研究》、《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噢,柯南》等著作。

翁文嫻
詩名阿翁,香港出生,臺灣念大學,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東方語文系博士,現任成功大學退休兼任教授。專研現代詩「語言結構」上的美學變化,長期鑽研中國古典,再經歷法國詩學的洗禮,又是語言實驗的詩人,為臺灣最前衛詩刊《現在詩》五人編委之一,因此詩學多能疏解自白話文運動後,由於語言混雜(中國古典語法、西文語法)而生的各種美學與思維現象,挖掘被質疑、被誤解、卻真正具原創力的詩人。出版詩集《光黃莽》、散文集《巴黎地球人》、詩學論文《變形詩學》、《創作的契機》、《李白詩文體貌之透視》、《間距詩學: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張馨云
任教於臺南女中,著有碩士論文《羅智成夢意象運用之探究——以「夢中三書」為考察範圍》。

陳大為
196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臺北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著有:詩集《治洪前書》、《再鴻門》、《盡是魅影的城國》、《靠近 羅摩衍那》、《巫術掌紋》;散文集《流動的身世》、《句號後面》、《火鳳燎原的午後》、《木部十二劃》;論文集《中國當代詩史的典律生成與裂變》、《馬華散文史縱論》、《神出之筆:當代漢語詩歌敘事研究》、《鬼沒之硯:當代漢語都市詩研究》、《無常之璽:當代香港文學研究》。

陳芳明
1947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輔仁大學歷史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並於美國華盛頓州州立大學歷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後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任教,同時受委籌備、成立該校臺灣文學研究所。著作多樣,如政論集《和平演變在臺灣》等七冊;散文集《風中蘆葦》、《夢的終點》、《時間長巷》等;詩評集《詩和現實》、《美與殉美》;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等;學術研究《探索臺灣史觀》、《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等;傳記《謝雪紅評傳》。2011年完成歷時十二載的《臺灣新文學史》,為全世界的中文讀者打開新的臺灣文學閱讀視野。

曾琮琇
新竹人,現為臺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曾參與詩議會、我們這群詩妖等文學社團,著有詩集《陌生地》、詩論《臺灣當代遊戲詩論》、博士論文《漢語十四行詩研究》。

須文蔚
詩人、理論家、文學評論家與文化評論者。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文學院院長,臺灣中文學會理事長。東吳大學法律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博士。創辦臺灣第一個文學網站「詩路」,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研發長、共教會主委、系主任、《創世紀》詩雜誌主編,《乾坤》詩刊總編輯等。出版詩集《旅次》與《魔術方塊》、文學研究《臺灣數位文學論》、《臺灣文學傳播論》,報導文學《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時報文化)、繪本《月牙公主》(秀威少年)等。

楊牧(1940-2020)
本名王靖獻,筆名葉珊、楊牧等,臺灣花蓮人。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華盛頓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臺灣大學、東華大學、政治大學等,曾任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兼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楊牧一生戮力耕耘文學,著有大量詩、散文、戲劇、評論等中英文類,有數十種外文譯本在國外出版。曾獲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瑞典蟬獎(Cikada Prize)等。

廖咸浩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史丹福大學文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曾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等。2018年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著有《愛與解構》、《美麗新世紀》,《紅樓夢的補天之恨》等書。目前正撰寫《臺灣電影中主體的僵局與超越》、Deleuze and Taoism等書。

鄭政恆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聲韻詩刊》及《方圓》編委。著有《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記憶前書》、《記憶後書》及《記憶之中》,主編有《沉默的回聲》、《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五○年代香港詩選》、《香港短篇小說選.2004-2005》、《2011香港電影回顧》等,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等。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

鄭智仁
臺南人,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周夢蝶詩獎,寫詩,教詩,也研究詩,現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著有詩集《時間的節拍》。

書籍目錄


む編者序め跋涉在詩的微宇宙邊緣╱須文蔚
異教詩學——詩的定義或信仰╱羅智成
羅智成小傳

む輯一め拆解微宇宙——心理分析與現象學
走向洛陽的路╱楊牧
羅智成詩中的情人形象╱孟樊
論羅智成詩中的「寶寶」╱李癸雲
永恆的鄉愁——論羅智成的夢想詩學╱鄭智仁
夢中輪迴——從七寶樓臺到夜半駛遠的垃圾車╱廖咸浩

む輯二め異教徒符碼——意象與象徵論
初生星球的能量——讀羅智成詩╱翁文嫻
詩密室的黑與亮、囚與逃——羅智成詩作的空間意象探究╱田運良
美好的思想,是最好的修辭╱張馨云

む輯三め總愛說故事——敘事、寓言與故事雲
倚著鯨魚顎骨討論文明的救贖╱唐捐
虛擬與神入——論羅智成詩中的先秦圖象╱陳大為
因為透明,所以無限╱陳芳明
詩人晚期風格的潛意識迷宮——評羅智成詩集《荒涼糖果店》╱須文蔚

む輯四め無窮跨界——評論、跨區域與跨藝術
從自轉到公轉——論羅智成《黑色鑲金》中的後設美學╱曾琮琇
羅智成——微宇宙教皇的光華╱鄭政恆
剪影現實之光——論羅智成《個人之島》的地景書寫╱余欣娟
超乎現實的詭譎感——羅智成插圖意涵探析╱佘佳燕

羅智成年表
羅智成作品提要
作者介紹

推薦序/導讀/自序


導論(節錄)
壹、評論界注目的天才詩人
羅智成還在師大附中就讀時,在1971年就已經開始構思「鬼雨書院」詩學世界,典故出自李賀〈感諷五首•其三〉:「南山何其悲,鬼雨灑空草。長安夜半秋,風前幾人老。低迷黃昏徑,嫋嫋青櫟道。月午樹無影,一山唯白曉。漆炬迎新人,幽壙螢擾擾。」原詩抒寫死亡的墓葬的悲愴,更感慨生命的脆弱,以詭奇的意象抒發生存的焦慮感受,羅智成則進一步想在亡靈降下瀰天大雨的空淨草野,打造一個神秘的心靈與文字世界。
1976年6月,還在台灣大學哲學系就讀大二的羅智成,就入選《八十年代詩選》 ,羅智成也提出了詩觀:

詩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必須讓動機與生活維持健康的聯繫。因為詩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合情的詩、合理的生命,都是智力上的成就。不需要那些儀式。為了肯定人的尊嚴——這是我創作觀?一根本預設――對於絕對價值體系之存在,我合理地信仰。相信透過人性(雖然他可變的範圍 正在不停擴展),我們和本體界的絕對法則互通聲息。我在詩中所尋求的,往往是那長久深賦於情緒之中的人性被偶而覺察到所產生驚喜,這雷同於一般對象的求知,但它意蘊了當下的改良――把自己更多的情緒納入意識領域。而且把我們的個性投入普遍人性?,向它表同,而我們擴大 。

展現出他追求結合生活、經驗、知識與普遍人性於創作的理想,也展現出側重思維的詩學理念。隨後在1979年蕭蕭編選《現代詩導讀》,就將〈觀音〉一詩選入,並加以評論與詮釋 。
最早以專文評介羅智成的是楊牧,這段文學因緣肇因於1981年,羅智成參加時報文學獎敘事詩獎,長詩〈問聃〉僅得到佳作,楊牧是該屆決審評審,對於其他評審的不支持與不理解〈問聃〉一直很介意,於是答應寫下《傾斜之書》的序〈走向洛陽的路〉 ,文中回顧了羅智成的在詩壇起步的身影,作品多半受到悲壯和淒美的情緒感動,更點出在羅智成起筆時,就重視「戲劇角色」 (dramatic personation),也就是能以思想抽繹現實現象,以寓言式的筆法,虛實互換的手法,開創出具有自身生命情調的詩篇 ,預言了未來羅智成不但以抒情詩見長,更以敘事詩與故事雲系列,驚艷詩壇。而楊牧也精確描述出:「羅智成曾經以詩和美爲自己設計了一個小型的宇宙,在那宇宙中,他是全能全知無所不在的主宰,神秘智慧的自滿的哲學之王。」充分彰顯出羅智成青年時期的風格與特色。
林燿德在一九八○年代開始,就曾多次以專文評介羅智成,特別是1985年在《文藝月刊》中所發表的〈微宇宙中的教皇—初窺羅智成〉一文最著稱,此文標舉出羅智成〈畫冊〉時期受到紀德「蕪音累氣」的特質影響,隨後在〈傾斜之書〉中,則將自我隱身於中世紀基督教僧侶的意象,轉而呈現出深沉不迫的風格,並以俄羅斯頹廢派與神秘主義精神,剖析自我,展現深刻、陰森與善於哲思的性情,最著稱的論斷應當是轉化了楊牧的評價:「喜直覺、善隱喻的羅智成正是微宇宙中的教皇。他語言的驚人魅力,籠罩了許多八○年代詩人視野。 」其後「微宇宙中的教皇」就不斷獲得其他評論者與媒體引用。
在1980年代新生代詩評家中,董雅蘭在《曼陀羅詩刊》上,以兩期的專文評論與推介羅智成的《畫冊》與《光之書》,充分彰顯出羅智成青年時期的作品在形式上,能夠用詞典雅精緻,以縝密理路,深度表達人事物的內在精神,董雅蘭發現:「《畫冊》之風格,有著深厚的原創力,處處顯示流利精確的思索工夫,意識的搜尋、意象的描寫,皆可看出其創作人格與實際人格之調和,唯有技巧地執掌每一瞬間的生命情象,做完善的觀照及思考,才能有清晰明暢的表達。 」董雅蘭在評價《光之書》時,肯定了羅智成有著長足的進步,能以強大的自覺、省思與創造力,寫出精美的篇章,但也指出,羅智成的詩偶而沉溺於個人神秘經驗,奇句詭奧,不免困擾讀者,難以進入詩心 。董雅蘭明確指出,羅智成掌握了孤獨的思考,不斷省思自我,縱使不免因為生活領域的拓展,精神世界的躍升,文字不免力有不逮,依舊能以豐厚的原創動力,創造了思想馳騁的奇蹟 。董雅蘭的評論正反具陳,理路清晰,是難得一見的佳作,也展現出新生代詩人對羅智成的肯認與期待。

文章試閱


從2005年開始啟動「故事雲」書寫計畫,羅智成從吳興華的「古事今詮」,楊牧的「戲劇獨白體」的文體實驗中出走,捨棄他在《諸子之書》中所建構以現代思維品評人物,向漢語詩抒情傳統亦步亦趨的精美書寫,試圖開拓敘事與戲劇詩的邊界。繼《問津》之後,羅智成再接再厲推出了《荒唐糖果店》,希望能以展現細節敘事的豐美,敘說具有轉折的故事情節,乃至於導入劇場、電影、電玩或是虛擬真實(VR)的藝術形式,相較於《問津》中存有大段落的散文化句型,《荒唐糖果店》語言又回復到羅智成虛實並濟,寓哲理於詩情盎然的精緻文字狀態中,可說是他詩藝成就的另一高峰。
《荒涼糖果店》不妨視為羅智成開啟「晚期風格」的起點,薩依德提及「晚期風格」的概念時就強調,當死亡觸及大師之手,將死亡作為深層美學體驗的主題,折射在晚期作品中。詩人或藝術家固然呈現出死亡到來的必然,生命有限的無奈,但更重要的特質,莫過於藉由創作體驗、諷刺與超越死亡,灌注其哲學與情感,創造新的特徵或作風(a new idiom)。羅智成自少年時就敏於思索生死議題,隨著跨越自身的青春與中年,這本詩集原本取名為《忘川之旅》,正是他的一場詩(思)想實驗,如同詩中所說:
對,那是
我們實驗室的產品
一部想像的
死亡的過度之旅
最早是一首長詩
或一個電影故事
加上桌遊的結構
後來發展成VR技術
與催眠針劑的複合體
以文字打造一個滋味多樣的「糖果屋」,帶領讀者體驗潛意識迷宮,在層層疊疊的夢境中,體會生命、情愛、死亡以及其後的荒涼。羅智成以充滿智慧的定義方式界說「荒涼」:「它比死亡更後面╱所以在死亡之前╱認識它很困難」,也點出了詩人企圖挑戰的議題是超越死亡的狀態與情狀。
《荒涼糖果店》敘述主角「我」如同攸里西斯(Ulysses)一般,飄泊異鄉,生死疲勞,但這場奧德賽無盡的旅程,羅智成採取詹姆斯•喬伊斯的《攸里西斯》一書筆法一樣,以主角一日的遊蕩,透過意識流手法,帶領讀者在交錯與層疊的夢境中,與糖果店女主人麗昔(Lethe)相遇。麗昔是敏於將回憶、空間、情感乃至滄桑收納到糖果中的女子,她神秘且迷人,侃侃而談,出入哲學、藝術與豐富的情感史,她羈絆住了造訪糖果店的旅人,帶領他們跨越死亡,望見死亡之後的荒涼。羅智成在詩中慨嘆:
啊這麼親密有趣的對話
為什麼只發生在我們之間?
為什麼我們的豐盈美好
永遠無人見證?
為什麼我們的心事
永遠無人見證?
如是親暱又隱密情愫,藉由將希臘神話冥界中流動的遺忘河女神麗昔延聘到詩中,更增添了更多懸疑的氣氛。
由於《荒涼糖果店》是一個層疊與交錯的潛意識遊程,讀者剛開始會跟隨主角與麗昔深談,隨後會見到優雅、聰明而友善的紳士R,他陷溺在荒涼糖果屋中,與麗昔熱戀,不忍離去,也逐漸失去記憶。當主角把珍惜的記憶拋去後,變得無比輕鬆,彷如新生,麗昔告訴他這一切的記憶其實來自詩人R,於是主角開始追索一位一直安居在自己詩作中的詩人,一度轉醒,望見關愛自己的女子「她」,解釋一切不過是一場三十分鐘的夢。隨後,又沈入另一場拜訪詩人R女助理Mnemosyne的旅程,記憶之神更像人工智慧一樣,朗讀了許多青年詩人R的詩篇,進一步探索人們對死亡的無知與無謂的恐懼。
羅智成過去擅長從中國古典傳統中,與古人比肩對話,辯難各式各樣哲學、政治、美學與文化的議題,在《荒涼糖果店》中他多以希臘神話為底色,以現代都會生活為架構,將現代人精神世界中的情愛、成就、記憶與生死等議題匯集在戲劇化的詩篇中。這讓人聯想起袁可嘉在「新詩現代化」與「新詩戲劇化」的系列主張中,就曾強調唯有將戲劇「從矛盾到和諧」的因素導入詩中,才能帶來「新詩現代化」的發展,而羅智成的故事雲實驗,確實引進了戲劇「包含衝突,矛盾,而像悲劇一樣終止於更高的調和」元素,也就是從過去的中國抒情傳統,趨向西方的敘事傳統,在詩中納入了更多華語罕有的悲劇性格。
《荒涼糖果店》也不斷吸納新穎的科技現象,無論讓人炫目的虛擬真實(VR)或AI人工智慧,也毫不留情地批判網路對於記憶的侵襲,無藥可解,進而導致文明逆行,詩人感嘆:
某種關於遺忘的病症
稱為DEF,或DMS
經由網路傳染的病毒
後來開始人傳人
患者會迅速忘記、
混淆特定的記憶
自己與他人甚至
整個人類的記憶
羅智成把嘲諷的對象疾病化,並不嚴詞咒罵,也不具體控訴,而不斷出入網路使用對人生與文明的連結,以哲學的沉思默想,轉而將數位的危害投射到人類精神世界危機的探索上,十分發人深省。
最讓人目眩神迷的是,羅智成不斷自我揭露創作的心靈機制,他稱之為「腦巢」(BRAINNEST),形狀如極簡風的現代美術館,以全息投影展現出各種光怪陸離的創作,以及未完成的奇思妙想。羅智成更企圖揭開死亡神秘的面紗,去除魅惑與恐懼,改變人們對於死亡的態度與想像,提出了改良死亡的宣言:
美滿的死亡
或將啟程於
一段不可知的旅行
途中是對未竟之夢
最後的實現與巡禮
但這些夢境都是在
逐步逐步消除旅者
原先的記憶
排除畏懼,讓人們相信這是以新經驗取代舊記憶的旅程,一場又一場置入的夢境,啟動了旅人的遺忘,就在臨終的剎那放下牽掛,羅智成的設想無異是令人震動的。
《荒涼糖果店》展現了羅智成不受拘束的文體實驗精神,汪洋閎肆的哲思語文采。少數較為扞格之處,如孟婆何以出現在一個以希臘神話為背景的故事中?是一時的失誤?還是要提點讀者故事終究發生在華語語系的國度?無論如何,《荒涼糖果店》既回顧了詩人過往的成就,突出了當下前衛跨界的努力,也展現許多未完成構思的光芒,期待作為羅智成「晚期風格」的起點,這本詩集讓讀者堅信:「唯有創作與自欺╱可能帶我們擺脫╱死亡預先投影的╱黑暗」,也讓讀者期待「故事雲」端浮現更多新奇的長篇佳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