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春花秋月何時了:唐宋詞鑑賞辭典【第一卷】唐、五代十國、北宋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4931538系列名稱:
On Basic系列編號:
NB0004R定價:
990元作者:
葉嘉瑩/夏承燾/俞平伯/唐圭璋/繆鉞/施蟄存/宛敏灝/周汝昌等頁數:
960頁開數:
17x23x4.45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31116出版日:
20231116出版社:
啟動文化-大雁CIP:
833.4市場分類:
詩詞曲賦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唐宋詞最佳入門,三十餘年經典
名家導讀,傾囊相授
最全面、最專業的詩詞素養
輕鬆掌握、檢索唐宋詞精華
第一卷《春花秋月何時了》,收錄唐、五代十國至北宋詞人
包括:李白、白居易、溫庭筠、韋莊、柳永、馮延巳、李煜、范仲淹、張先、晏殊等七十餘位詞人,三百五十首詞。
因為有這些天才洋溢的詞人,唐宋詞一誕生便膾炙人口:
【溫庭筠與韋莊】開創了此時期最重要的「花間詞派」,從此鏤玉雕瓊、裁花剪葉,看不盡的綺筵公子,繡幌佳人。
溫庭筠的「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韋莊的「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你喜歡哪一首?
【南唐的李後主(李煜)】的風格和花間派不同,亡國之痛,刻骨銘心。「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王國維《人間詞語》評李煜詞:「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
【北宋柳永】是當時民間最受歡迎的詞人,據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多少人在他的詞中理解了感情世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北宋晏殊】是婉約派的早期代表詞人,這位太平宰相寫起感情,不僅有富貴氣象,也是風流蘊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以刻板印象大概很難想像,「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也曾意氣消沉,寫下「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總是正經八百的司馬光,也懂作豔詞:「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妝成。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另外,近世才出土的「敦煌曲子詞」在市面上很少見,雖然已佚失作者姓名,但是選錄的詞作都非常生動有趣,例如描寫武將和儒生爭執的這一首:
「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
「霸王虞姬皆自刎,當本,便知儒士定風波。」
其他如花間派的張泌、歐陽炯、李珣等人,南唐「吹皺一池春水」的馮延巳,或是婉約派擅寫詩酒生活「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張先,都是此時的重要詞人,也奠定了往後宋詞的發展基調。
※本書為改版書,原書名:《【每日讀詩詞】唐宋詞鑑賞辭典(第一卷):春花秋月何時了──唐、五代十國、北宋》
【本書特色】
★最全面的唐宋詞選集。讀唐宋詞,這一套就夠了。
全套五卷共收錄三百三十位詞人、一千五百餘首詞作。
★葉嘉瑩、唐圭璋、繆鉞、周汝昌、俞平伯、施蟄存、夏承燾、宛敏灝等二百二十餘位學者專家共襄盛舉。
★每首詞皆有詳盡專業的鑑賞解析文章,並廣採歷代詩詞評家的精闢見解。
★臺灣版全新校訂增修。包括詞人最愛引用的各種典故,皆列出詳細出處及原文。
★每位詞人附有小傳,下列一首至百餘首的詞。
第一卷《春花秋月何時了》 唐、五代至北宋詞
包括──李白、白居易、溫庭筠、韋莊、柳永、張先、晏殊、馮延巳、李煜、張先、晏殊等七十餘位詞人。
第二卷《大江東去,浪淘盡》 北宋詞
包括──蘇軾、歐陽修、王安石、晏幾道、黃庭堅、秦觀、賀鑄、晁補之、葉夢得等四十五位詞人。
第三卷《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北宋至南宋詞
包括──李清照、周邦彥、朱敦儒、岳飛、陸游、范成大、楊萬里、朱熹、張孝祥、朱淑真、陳亮等八十三位詞人。
第四卷《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南宋詞
包括──辛棄疾、姜夔、史達祖、劉克莊、黃昇等六十九位詞人。
第五卷《問世間,情是何物》 南宋、遼、金詞
包括──吳文英、陳人傑、劉辰翁、文天祥、蔣捷、張炎、元好問等六十二位詞人。
【詩心推薦】
★26位臺灣作家X高中老師X大學教授
張曼娟(教授、作家)
陳安儀(閱讀寫作老師)
陳茻(國文教師)
曹淑娟(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謝佩芬(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歐陽宜璋(臺灣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王基倫(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優聘教授)
林佳蓉(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徐國能(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許俊雅(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王力堅(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偉勇(成功大學名譽教授)
林淑貞(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
祁立峰(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馬寶蓮(臺北大學中文系教授)
鄭元傑(北一女中國文科教師)
吳玉如(北一女中國文科教師)
區桂芝(北一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幼君(蘭陽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曜裕(蘭陽女中國文科教師)
張馨云(臺南女中國文科教師)
王依文(高雄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秋燕(高雄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雋弘(高雄女中國文科教師)
楊子霈(高雄女中國文教師╱作家)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以上推薦者按學校及姓氏筆畫排列)
唐宋詞最佳入門,三十餘年經典
名家導讀,傾囊相授
最全面、最專業的詩詞素養
輕鬆掌握、檢索唐宋詞精華
第一卷《春花秋月何時了》,收錄唐、五代十國至北宋詞人
包括:李白、白居易、溫庭筠、韋莊、柳永、馮延巳、李煜、范仲淹、張先、晏殊等七十餘位詞人,三百五十首詞。
因為有這些天才洋溢的詞人,唐宋詞一誕生便膾炙人口:
【溫庭筠與韋莊】開創了此時期最重要的「花間詞派」,從此鏤玉雕瓊、裁花剪葉,看不盡的綺筵公子,繡幌佳人。
溫庭筠的「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韋莊的「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你喜歡哪一首?
【南唐的李後主(李煜)】的風格和花間派不同,亡國之痛,刻骨銘心。「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王國維《人間詞語》評李煜詞:「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
【北宋柳永】是當時民間最受歡迎的詞人,據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多少人在他的詞中理解了感情世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北宋晏殊】是婉約派的早期代表詞人,這位太平宰相寫起感情,不僅有富貴氣象,也是風流蘊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以刻板印象大概很難想像,「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也曾意氣消沉,寫下「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總是正經八百的司馬光,也懂作豔詞:「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妝成。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另外,近世才出土的「敦煌曲子詞」在市面上很少見,雖然已佚失作者姓名,但是選錄的詞作都非常生動有趣,例如描寫武將和儒生爭執的這一首:
「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
「霸王虞姬皆自刎,當本,便知儒士定風波。」
其他如花間派的張泌、歐陽炯、李珣等人,南唐「吹皺一池春水」的馮延巳,或是婉約派擅寫詩酒生活「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張先,都是此時的重要詞人,也奠定了往後宋詞的發展基調。
※本書為改版書,原書名:《【每日讀詩詞】唐宋詞鑑賞辭典(第一卷):春花秋月何時了──唐、五代十國、北宋》
【本書特色】
★最全面的唐宋詞選集。讀唐宋詞,這一套就夠了。
全套五卷共收錄三百三十位詞人、一千五百餘首詞作。
★葉嘉瑩、唐圭璋、繆鉞、周汝昌、俞平伯、施蟄存、夏承燾、宛敏灝等二百二十餘位學者專家共襄盛舉。
★每首詞皆有詳盡專業的鑑賞解析文章,並廣採歷代詩詞評家的精闢見解。
★臺灣版全新校訂增修。包括詞人最愛引用的各種典故,皆列出詳細出處及原文。
★每位詞人附有小傳,下列一首至百餘首的詞。
第一卷《春花秋月何時了》 唐、五代至北宋詞
包括──李白、白居易、溫庭筠、韋莊、柳永、張先、晏殊、馮延巳、李煜、張先、晏殊等七十餘位詞人。
第二卷《大江東去,浪淘盡》 北宋詞
包括──蘇軾、歐陽修、王安石、晏幾道、黃庭堅、秦觀、賀鑄、晁補之、葉夢得等四十五位詞人。
第三卷《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北宋至南宋詞
包括──李清照、周邦彥、朱敦儒、岳飛、陸游、范成大、楊萬里、朱熹、張孝祥、朱淑真、陳亮等八十三位詞人。
第四卷《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南宋詞
包括──辛棄疾、姜夔、史達祖、劉克莊、黃昇等六十九位詞人。
第五卷《問世間,情是何物》 南宋、遼、金詞
包括──吳文英、陳人傑、劉辰翁、文天祥、蔣捷、張炎、元好問等六十二位詞人。
【詩心推薦】
★26位臺灣作家X高中老師X大學教授
張曼娟(教授、作家)
陳安儀(閱讀寫作老師)
陳茻(國文教師)
曹淑娟(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謝佩芬(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歐陽宜璋(臺灣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王基倫(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優聘教授)
林佳蓉(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徐國能(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許俊雅(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王力堅(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偉勇(成功大學名譽教授)
林淑貞(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
祁立峰(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馬寶蓮(臺北大學中文系教授)
鄭元傑(北一女中國文科教師)
吳玉如(北一女中國文科教師)
區桂芝(北一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幼君(蘭陽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曜裕(蘭陽女中國文科教師)
張馨云(臺南女中國文科教師)
王依文(高雄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秋燕(高雄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雋弘(高雄女中國文科教師)
楊子霈(高雄女中國文教師╱作家)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以上推薦者按學校及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簡介
本套書由二百二十餘位專家學者合著,茲介紹數位如下:
夏承燾(1900∼1986)
詞人,曾任杭州大學教授、《詞學》主編,著有《唐宋詞人年譜》、《唐宋詞論叢》等詞學重要作品。
俞平伯(1900∼1990)
於北京大學就學時投入新文化運動,並與同學傅斯年、羅家倫等人成立新潮社,後任教於清華大學及北京大學。與胡適同為新紅學專家。
唐圭璋(1901∼1990)
詞人,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編著《全宋詞》、《全金元詞》等重要作品。
繆鉞(1904-1995)
曾任河南大學、四川大學教授,專精於魏晉南北朝史學與唐宋文學。
施蟄存(1905∼2003)
曾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新感覺派」的重要作家。
宛敏灝(1906~1994)
詞人,曾任合肥師範學院、安徽師範大學教授,著有《詞學概論》。
周汝昌(1918∼2012)
曾任教於四川大學外文系,後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編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作《紅樓夢新證》為胡適之後最重要的紅學研究。
葉嘉瑩(1924∼)
曾任教於臺灣大學、哈佛大學,並獲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書籍目錄
撰稿人
凡例
序言(一) 宛敏灝
序言(二) 周汝昌
◎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憶秦娥(簫聲咽)
◎韓翃╱章臺柳(章臺柳,章臺柳)╱楊柳枝(楊柳枝,芳菲節)
◎張志和╱漁父(西塞山前白鷺飛)
◎戴叔倫╱轉應曲(邊草,邊草)
◎劉長卿╱謫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韋應物 ╱調笑令(胡馬,胡馬)
◎王建╱宮中調笑(團扇,團扇)(楊柳,楊柳)……
◎釋德誠╱撥棹歌(千尺絲綸直下垂)……
◎劉禹錫╱憶江南(春去也) ╱瀟湘神(斑竹枝)
◎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 (江南憶)(江南憶)╱長相思(汴水流)(深畫眉)
◎竇弘餘 ╱廣謫仙怨(胡塵犯闕衝關)
◎杜牧╱八六子(洞房深)
◎皇甫松╱天仙子(情野鷺鷥飛一隻)╱浪淘沙(灘頭細草接疏林)……
◎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水精簾裡頗黎枕) (蕊黃無限當山額)(翠翹金縷雙鸂鶒)(杏花含露團香雪) (玉樓明月長相憶)(寶函鈿雀金鸂鶒)(南園滿地堆輕絮)(夜來皓月纔當午)╱更漏子(柳絲長)(星斗稀)(玉爐香)╱酒泉子(楚女不歸)╱望江南(梳洗罷)……
◎韋莊╱浣溪沙(清曉妝成寒食天)(惆悵夢餘山月協)(夜夜相思更漏殘)╱應天長(綠槐陰裡黃鶯語)(別來半歲音書絕) ╱荷葉杯(記得那年花下)╱清平樂(春愁南陌)(野花芳草)(鶯啼殘月)╱思帝鄉(春日遊)╱女冠子(四月十七)╱河傳(何處,煙雨)……
◎司空圖╱酒泉子(買得杏花)
◎韓偓╱生查子(侍女動妝奩)
◎李曄╱菩薩蠻(登樓遙望秦宮殿)╱巫山一段雲(蝶舞梨園雪)
◎張曙╱浣溪沙(枕帳薰爐隔繡幃)
◎李存勗╱一葉落(一葉落) ╱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歐陽炯╱三字令(春欲盡) ╱南鄉子(畫舸停橈)(暗遠沙平)(路入南中)……
◎孫光憲╱浣溪沙(蓼岸風多橘柚香)(半踏長裾宛約行)……
◎和凝╱天仙子(洞口春紅飛簌簌)╱江城子(初夜含嬌入洞房)……
◎馮延巳╱鵲踏枝(誰道閒情拋棄久)(梅落繁枝千萬片)(煩惱韶光能幾許)(幾度鳳樓同飲宴)(幾日行雲何處去)(六曲闌干偎碧樹)(花外寒雞天欲曙)╱采桑子(小堂深靜無人到)╱謁金門(楊柳陌)(風乍起)╱長命女(春日宴)……
◎李璟╱應天長(一鉤初月臨妝鏡)╱山花子(菡萏香銷翠葉殘)……
◎魏承班 ╱訴衷情(銀漢雲晴玉漏長) ╱生查子(煙雨晚晴天)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風回小院庭蕪綠)╱烏夜啼(昨夜風兼雨)╱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無言獨上西樓)╱望江南(多少恨)(閒夢遠) ╱清平樂(別來春半)╱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謝新恩(秦樓不見吹簫女)╱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耿玉真╱菩薩蠻(玉京人去秋蕭索)
◎徐昌圖╱臨江仙(飲散離亭西去)
◎薛昭蘊╱浣溪沙(紅蓼渡頭秋正雨)(傾國傾城恨有餘) ╱謁金門(春滿院)
◎牛嶠╱柳枝(吳王宮里色偏深)╱更漏子(星漸稀)……
◎張泌╱浣溪沙(馬上凝情憶舊遊)(晚逐香車入鳳城)╱臨江仙(煙收湘渚秋江靜)……
◎牛希濟╱臨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生查子(春山煙欲收)(新月曲如眉)
◎尹鶚╱臨江仙(深秋寒夜銀河靜)╱菩薩蠻(隴雲暗合秋天白)
◎李珣╱南鄉子(煙漠漠)(乘彩舫)(雲帶雨)(漁市散)(相見處)╱菩薩蠻(迴塘風起波紋細)……
◎毛文錫╱更漏子(春夜闌)╱甘州遍(秋風緊)╱醉花間(休相問)……
◎顧夐╱虞美人(深閨春色勞思想)╱楊柳枝(秋夜香閨思寂寥)……
◎鹿虔扆╱臨江仙(金鎖重門荒苑靜)
◎閻選╱浣溪沙(寂寞流蘇冷繡茵)╱八拍蠻(愁鎖黛眉煙易慘)
◎毛熙震╱臨江仙(幽閨欲曙聞鶯囀)╱清平樂(春光欲暮)╱菩薩蠻(梨花滿院飄香雪)
◎敦煌曲子詞╱鳳歸雲(征夫數載)╱天仙子(燕語鶯啼三月半)╱拋球樂(淚珠紛紛濕綺羅)╱魚美人(東風吹綻海棠開)(金釵釵上綴芳菲)╱定風波(攻書學劍能幾何)(征戰僂儸未足多)……
◎無名氏╱醉公子(門外猧兒吠)╱菩薩蠻(牡丹含露真珠顆)……
◎呂巖╱梧桐影(明月斜)
◎王禹偁╱點絳脣(雨恨雲愁)
◎寇準╱踏莎行(春色將闌)╱江南春(波渺渺)
◎陳堯佐╱踏莎行(二社良辰)
◎潘閬╱酒泉子(長憶西湖)(長憶西山)(長憶觀潮) 420
◎林逋╱長相思(吳山青)╱點絳脣(金谷年年)
◎楊億╱少年遊(江南節物)
◎錢惟演╱玉樓春(城上風光鶯語亂)
◎陳亞╱生查子(相思意已深)
◎夏竦╱鷓鴣天(鎮日無心掃黛眉)
◎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御街行(紛紛墜葉飄香砌)╱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 ╱迷仙引(才過笄年)╱歸朝歡(別岸扁舟三兩隻)╱婆羅門令(昨宵裡恁和衣睡)╱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卜算子慢(江楓漸老)╱浪淘沙慢(夢覺、透窗風一線)╱破陣樂(露花倒影)╱二郎神(炎光謝)╱錦堂春(墜髻慵梳)╱集賢賓(小樓深巷狂遊遍)╱少年遊(長安古道馬遲遲)(參差煙樹霸陵橋)╱引駕行(紅塵紫陌)╱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鶴衝天(黃金榜上)……
◎張先╱惜雙雙(城上層樓天邊路)╱蝶戀花(移得綠楊栽後院)╱訴衷情(花前月下暫相逢)╱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木蘭花(龍頭舴艋吳兒競)╱畫堂春(外湖蓮子長參差)╱青門引(乍暖還輕冷)……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小閣重簾有燕過)(一向年光有限身)(玉碗冰寒滴露華)╱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清平樂(金風細細)(紅箋小字)╱采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喜遷鶯(花不盡)╱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少年遊(重陽過後)╱木蘭花(燕鴻過後鶯歸去)(池塘水綠風微暖)(玉樓朱閣橫金鎖)╱訴衷情(青梅煮酒鬥時新)(東風楊柳欲青青)(芙蓉金菊鬥馨香)╱踏莎行(細草愁煙)(祖席離歌)(碧海無波)(小徑紅稀)╱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
◎張昪╱離亭燕(一帶江山如畫)
◎石延年╱燕歸梁(芳草年年惹恨幽)
◎李冠╱蝶戀花(遙夜亭皋閒信步)╱六州歌頭(秦亡草昧)
◎宋祁╱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蝶戀花(繡幕茫茫羅帳捲)……
◎葉清臣╱賀聖朝(滿斟綠醑留君住)
◎梅堯臣╱蘇幕遮(露堤平)
◎王琪╱望江南(江南月)
◎解昉╱永遇樂(風暖鶯嬌)
◎韓琦╱點絳脣(病起懨懨)
◎杜安世╱鶴衝天(清明天氣)╱菩薩蠻(遊絲欲墮還重上)……
◎李師中╱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
◎蔡挺╱喜遷鶯(霜天秋曉)
◎司馬光╱阮郎歸(漁舟容易入春山)╱西江月(寶髻鬆鬆挽就)
◎韓縝╱鳳簫吟(鎖離愁、連綿無際)
◎阮逸女╱花心動(仙苑春濃)
文章試閱
〈相見歡〉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1),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註〕(1)一作「相留醉」。
南唐後主的這種詞,都是短幅的小令,況且明白如話,不待講析,自然易曉。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飾裝做,扭捏以為態,雕琢以為工,這些在他都無意為之;所憑的只是一片強烈直爽的情性。其筆亦天然流麗,如不用力,只是隨手抒寫。這些自屬有目共見。但如以為他這「隨手」就是任意「胡來」,文學創作都是以此為「擅場」,那自然也是一個笑話。即如首句,先出「林花」,全不曉畢竟何林何花;繼而說是「謝了春紅」,乃知是春林之紅花,──而此春林紅花事,已經凋謝!可見這所謂「隨手」「直寫」,正不啻書家之「一波三過折」(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語),全任「天然」,「不加修飾」,就能成「文」嗎?誠夢囈之言也。
且說以春紅二字代花,即是修飾,即是藝術,天巧人工,總須「兩賦而來」方可。此春紅者,無待更言,乃是極美好可愛之名花無疑,可惜竟已凋謝!凋零倘是時序推遷,自然衰謝,雖是可惜,畢竟理所當然,尚可開解;如今卻是朝雨暮風,不斷摧殘之所致。名花之凋零,如美人之殀逝,其為可憐可痛,何止倍蓰!以此可知,「太匆匆」一句,嘆息中著一「太」字;「風雨」一句,憤慨中著一「無奈」字,皆非普通字眼,質具千鈞,情同一慟矣!若明此義,則上片三句,亦千迴百轉之情懷,又匪特一筆三過折也。講說文學之事,切宜細心尋玩,方不致誤認古人皆荒率淺薄之妄人,方能於人於己兩有所益。
過片三字句三疊句,前二句換暗韻仄韻,後一句歸原韻,別有風致。但「胭脂淚」三字,異樣哀豔,尤宜著眼。於是我想到老杜的名句「林花著雨胭脂濕」(〈曲江對雨〉),後主此處分明從杜少陵的「林花」而來,而且因朝來寒「雨」竟使「胭脂」盡「濕」,其思路十分清楚,但是假若後主在過片竟也寫下「胭脂濕」三個大字,便成了老大一個笨伯,鸚鵡學舌,有何意味?他畢竟是藝苑才人,他將杜句加以消化,提煉,只運化了三字而換了一個「淚」字來代「濕」,於是便青出於藍,而大勝於藍,便覺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無限。
「淚」字已是神奇,但「醉」也非趁韻諧音的妄下之字。此醉,非一般飲醉、陶醉之俗義,蓋指悲傷淒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末句略如上片歇拍長句,也是運用疊字銜聯法:「朝來」「晚來」,「長恨」「長東」,前後呼應更增其異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量。先師顧隨先生論後主,以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其美中不足在「恰似」,蓋明喻不如暗喻,一語道破「如」「似」,意味便淺。如先生言,則竊以為「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恰好免去此一微疵,使盡泯「比喻」之跡,而筆致轉高一層矣。學文者於此,宜自尋味,美意不留,芳華難駐,此恨無窮,而無情東逝之水,不捨晝夜,「淘盡」之悲,東坡亦云,只是表現之風格手法不同,非真有異也。(周汝昌)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詞人把飄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戀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來寫,採用「曲徑通幽」的表現方式,抒情寫景,感情真摯。
「佇倚危樓風細細」,全詞只此一句敘事,其餘全是抒情,但只此一句,便把主人公的外在形象像一幅剪紙那樣凸現出來了。他一個人久久地佇立在高樓之上,向遠處眺望。「風細細」,帶寫一筆景物,為這幅剪影添加了一點背景,使畫面立刻活躍起來了。他「佇倚」樓頭做什麼?「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極目天涯,一種黯然魂銷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點明了時令。但這「愁」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麼?詞人只說「生天際」,可見是天際的什麼景物觸動了他的愁懷。從下一句「草色煙光」來看,是春草。芳草萋萋,?盡還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愁恨的連綿無盡。柳永是借用春草來表現自己春愁的無限?春草,容易引起他鄉遊子思歸的感情。《楚辭.招隱士》曰:「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柳永是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經倦遊思歸了?春草,也容易使人懷念親愛的人。南朝江總妻〈賦庭草〉云:「雨過草芊芊,連雲鎖南陌。門前君試看,是妾羅裙色。」柳永是「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在思念他的意中人?那天際的春草,所牽動的詞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種呢?詞人卻到此為止,不說了。要想知道究竟,還須再往下看。
四、五兩句,寫主人公的孤單淒涼之感:「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前一句用景物描寫點明時間,聯繫首句「佇倚」二字我們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在樓頭眺望,時已黃昏還不忍離去。「草色煙光」寫春天景色極為生動逼真。春草,鋪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陽的餘暉下,閃爍著一層迷濛的如煙似霧的光色。這本來是一種美麗的景象,但加上「殘照」二字,便帶上了一層感傷的色彩,為下一句抒情,烘托出和諧的氣氛。「無言誰會憑欄意」,因為沒有人理解他登高遠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無言。這一是說明他眼前沒有知心人,很孤單寂寞;二是說明,他太痴情,在樓頭「佇倚」太久,超出常情,不能被人理解。有「春愁」又無可訴說,這雖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內容,卻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煞是奇怪,他並沒有說出他的「春愁」是什麼,卻又掉轉筆墨,埋怨起別人不理解他的心情來了。詞人就是這樣故意閃爍其辭,讓讀者捉摸不定。
詞人的生花妙筆真是神出鬼沒。讀者越是想知道他的「春愁」所為何來,他越是不講,偏偏把筆宕開,寫他如何苦中求樂。「愁」,自然是痛苦的,那還是把它忘卻,自尋開心吧!「擬把疏狂圖一醉」,寫他的打算。他已經深深體會到了「春愁」的深沉,單靠自身的力量是難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助於酒:借酒澆愁。詞人說得很清楚,目的是「圖一醉」,並不是對飲酒真的有什麼興趣。為了追求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跡,只要醉了就行。不僅要痛飲,還要「對酒當歌」,大有非抑制住「春愁」不可的氣勢。結果如何呢?「強樂還無味」,他失敗了。沒有真正歡樂的心情,卻要強顏歡笑,這「強樂」本身就是痛苦的一種表現,哪裡還有興味可談呢?故作歡樂而「無味」,正說明「春愁」的纏綿執著,是解脫不了、排遣不去的。
為什麼這種「春愁」如此執著呢?至此,作者才透露這是一種堅貞不渝的感情。他哪是真的想忘卻「春愁」另尋歡樂呢?要是那樣,他的「愁」就不會無法排遣了。他的滿懷愁緒之所以揮之不去,正是因為他不僅不想擺脫這「春愁」的糾纏,甚至還「衣帶漸寬終不悔」,心甘情願為「春愁」所折磨,即使漸漸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也絕不後悔。至此,已經信誓旦旦了,卻依然不肯把「春愁」這層窗紙捅破,詞人可真沉得住氣。究竟是什麼使得抒情主人公鍾情若此呢?直到詞的最後一句才一語破的:「為伊消得人憔悴」──原來是為她!
我們可以看出,詞人的所謂「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但他卻遲遲不肯說破,只是從字裡行間向讀者透露出一些消息,讓讀者去猜。眼看要寫到了,卻又煞住,掉轉筆墨,遠遠發來;迤邐寫到之時,又煞住,另起筆墨,更端發來,如此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迴百折為讀者設下一個迷魂陣,讓這個懸念引導讀者沿著曲曲折折的路走下去,直到最後一句,才把詞人精心捆結起來的「包袱」抖開,使真相大白,構思巧妙,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在詞的最後兩句相思感情達到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迴盪,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全詞成功地刻畫出一個志誠男子的形象,描寫心理細膩充分,尤其是詞的最後兩句,直抒胸臆,畫龍點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被王國維稱為「專作情語而絕妙者」,「求之古今人詞中,曾不多見」(《人間詞話》)。(張燕瑾)
定風波(二首) 敦煌曲子詞
攻書學劍(1)能幾何,爭(2)如沙塞騁僂(3)?手執綠沉槍(4)似鐵,明月,龍泉(5)三尺斬新(6)磨。 堪羨昔時軍伍,謾誇儒士德能多。四塞忽聞狼煙(7)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
征戰(8)僂儸未足多(9),儒士僂轉更加(10)。三策(11)張良非惡弱(12),謀略,漢興楚滅本由他。 項羽翹據(13)無路,酒後難消一曲歌(14)。霸王虞姬皆自刎(15),當本(16),便知儒士定風波。
〔註〕(1)攻書學劍:漢代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擊劍」,見《史記》本傳。後遂以「書劍」為士子的特徵。(2)爭:怎。(3)騁僂:騁,逞。僂,聰明伶俐、機靈能幹。(4)綠沉槍:古代名槍。唐殷文圭〈贈戰將〉詩:「綠沉槍利雪峰尖。」綠沉,深綠色。(5)龍泉:相傳春秋時名匠歐冶子、干將作鐵劍三枚,其一曰「龍淵」。見《越絕書》。後用為寶劍的泛稱。唐時避高祖李淵諱,改稱「龍泉」。(6)斬新:嶄新。(7)狼煙:即烽火。古烽火用狼糞為燃料,取其煙直而聚。(8)征戰:原鈔件作「征後」,不辭。任二北校改「征戰」。筆者以為「後」當是「役」的形訛。「征役」即應征從役者,指軍士。南齊謝朓〈從戎曲〉:「自勉輟耕願,征役去何言。」(9)多:稱道、讚許。(10)轉更加:轉,反而。加,超過、在上。(11)三策:原抄件作「三尺」,任校改「三策」。按《禮記.玉藻》載古代士人束腰絲帶長三尺。唐王勃〈滕王閣序〉:「三尺微命,一介書生。」「三尺」正與張良的儒士身分相符,可通,不必改。說見蔣禮鴻先生《〈敦煌曲子詞集〉校議》。(12)惡弱:原鈔件即如此。「惡」疑是「愚」的形訛。(13)翹據:原鈔件即如此。「翹」疑是「竊」的音訛。(14)一曲歌:《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被漢軍圍困在垓下,飲酒於帳中,對愛姬虞美人、駿馬烏騅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15)《史記》《漢書》均無關於虞姬自刎的記載,其事當出自後世傳說。(16)當本:原本。
這兩首詞的原鈔件今藏巴黎。由於鈔寫者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錯訛甚多,幾乎不可卒讀。此處所錄,是任二北先生校理過的文字(見任著《敦煌曲校錄》)。
從文義來看,它們應是兩個人的對唱。當我們司空見慣了文人詞中占百分之九十九的獨唱歌曲,再回過頭來讀一讀這兩首詞,不禁耳目一新:原來,民間詞裡還有這樣一種生動活潑的藝術表現形式!
揣想當年演出時的情景,很可能是這樣的:甲乙兩人分別扮作文武二士,粉墨登場。「武士」斜眸白了「文士」一眼,露出鄙夷而不屑一顧的神態,挑釁地唱出了第一支曲子。他的唱辭可真夠尖刻的,一開頭就把文士們所致力從事的學業貶了個一錢不值──你們這些儒生成天價攻讀詩書,學兩下子劍術,能有什麼大不了的出息呢?貶低他人,目的當然是抬高自己,故順勢帶出第二句──你們哪兒比得上我們這些在邊塞沙場上大顯身手的武士啊!接下去三句,進一步炫耀自己的勇武:瞧,我們武士手持像鐵一般堅實的長槍,寶劍磨得簇嶄新,寒光閃閃,好似天上的明月,那才叫威風哩!十六個字只寫兩件兵器,不著一語去描畫人的形象,但武器精良如此,人物的剽悍更不待言了,這便是側筆的妙用,比正面寫人要來得精彩。上闋得意洋洋,風頭出足,相形之下,文士已顯得寒酸、局促,黯淡無光;但「武士」似乎還覺得不夠盡興,下闋又加倍跌宕,換頭處再次折回去用直筆貶抑儒生:往昔立下戰功的軍人們才值得羨慕,別瞎吹噓什麼儒士的德行和能耐如何之大了。末三句更變本加厲,改用詰問的口吻:聽說眼下四方邊塞都燃起了烽火,請問你們這班儒生,哪位有勇氣去平息戰亂?!這一「軍」「將」得極狠,蓋上文云云,還不過是說文學不如武藝,本領高低,前途大小,見仁見智,無關宏旨,「文士」盡可笑而不答,以示自己的雅量;而一旦問題牽涉到敢不敢挺身而出,為國家戡亂,則事關儒士的人格和榮譽,非同小可,容不得裝聾作啞了,勢必予以回答。然而,這問題又實在不好回答:倘若硬充好漢,投筆從戎,以書生文弱之軀去衝鋒陷陣,即無異於犬羊之入虎口;如果自認怯懦,作龜縮之狀,那麼從此再也別想抬頭見人:真是進有所不能,退有所不甘,進退兩難,在觀眾看來,「文士」已被逼到了牆角,無路可遁了。演出至此已進入高潮,人們當饒有興致地等著看那「文士」如何下臺。這時,只見他不慌不忙,脫口唱出第二支曲子來。
「你們武士那點本事沒什麼值得稱道的,我們儒士的能耐更在你們之上呢!」──反脣相譏,「文士」一甩手,也拋出兩句大話。何以見得?自有歷史為證:君不見漢高祖手下的頭號謀士張良乎?那張良體弱多病,從不曾率軍作戰,但他「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史記.留侯世家》),楚漢相爭,楚強漢弱,而終究漢興楚滅,可全虧了張良的謀略。「文士」拉出這面大旗只輕輕一晃,便化解了「武士」其來勢也洶洶的進攻招數。腳跟既已站穩,下闋就勢反擊:楚霸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史記.項羽本紀》載霸王〈垓下歌〉),武功不可謂不高吧?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張良的謀略面前,他還不是四面楚歌、走投無路,落了個烏江自刎的下場?──弦外之音不啻是說:你們武士誰還狠得過楚霸王?什麼綠沉槍、龍泉劍、「沙塞騁僂」之類的話頭快快收起,休要再提了,匹夫之勇,何足道哉!一段為人們所熟知的歷史,正面的啟示,反面的教訓,都已說盡,最後便自然而然地遙應前篇,以直截回答「武士」的詰問作收:以古例今,從來就是儒士平息戰亂!我們書生最「善於」定風波,豈止「敢去」而已?那「文士」成竹在胸,辯口捷給,眼見得這場「舌戰」是他贏了。如若曲子詞也援雜劇之例,須用小字注出演員臨場發揮時的表情和動作的話,此處必定是以「『武士』垂頭語塞科」而告結束。
從這兩首詞的創作傾向來看,作者當是下層社會的一位士子。創作動機也很明顯,大抵當時的社會風氣重武輕文,詞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刺激和傷害,因而借歌伶之口為書生們吐氣,到娛樂場上去謀取精神勝利。關於它們的寫作年代,任二北《敦煌曲初探》推斷為唐玄宗開元、天寶之間(七一三∼七五五),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但看其中充滿著為國靖邊戡亂、建功立業的自信心,格調豪健爽朗,確實是有些「盛唐氣象」的。
平心而論,安邦定國自必須文武並重,相輔相成,這兩首詞持論都不免失之於偏頗;然而「武士」既自負沙場野戰之勞在先,「文士」又何妨轉而標榜一下帷幄運籌的業績,以「過正」來「矯枉」呢?詞中喜劇式的爭執氣氛,活脫脫表現出「文」「武」二士好強鬥勝的個性,質樸可愛。
儘管這兩首詞的筆觸還顯得稚拙,但它們的藝術構思卻是很精巧的。玉蘊璞中,連城之價並不因表面的粗糙而掩沒。(鍾振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