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無處不風華

原文書名:


9789866102837無處不風華
  • 產品代碼:

    9789866102837
  • 系列名稱:

    文訊書系
  • 系列編號:

    19
  • 定價:

    300元
  • 作者:

    鍾吉雄
  • 頁數:

    248頁
  • 開數:

    15x21x1.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0417
  • 出版日:

    20230417
  • 出版社:

    文訊雜誌社
  • CIP:

    863.55
  • 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文學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本書收錄作者近年來發表於報章雜誌的文章,或記生活瑣事,或憶故園風情,或道濃情厚誼,或評時論事;談掌故,論人心,講故事,說新愁。雖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生風景,然因慧眼靈心,是以無處不風華。

細讀本書三十六篇文章,充分感受到出身於內埔六堆客家的吉雄老師,一生精采經歷流露出屬於客家子弟認真、善良與勤儉的硬頸精神。
──陳永森(國立屏東大學校長)


作者簡介


鍾吉雄
一九三八年生,祖籍廣東梅縣,出生地台灣屏東。
學歷:屏東縣內埔國小,內埔初中,省立屏東師範普通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國文研究所結業。
教職:屏東縣霧台國小,力社國小,潮州國中教師共七年。省立屏東師範、屏東師專、國立屏東師院(今屏東大學)語文教育系教授計三十四年。
經歷:屏東市教育會理事長,六堆文化學會理事、顧問,六堆文教基金會副祕書長,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實習輔導室主任、總務長、主任祕書。
文集:《在風雨中成長》、《迎向開闊人生》、《槐廬天地寬》、《風華大地》、《槐廬散記》、《大學國文選精析》、《呂氏春秋故事二百則》等。
得獎:教育部六十七年度青年研究著作甲等獎(獎金一萬元),國科會七十四學年度研究成果獎助(獎金八萬四千元),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獎助出版《呂氏春秋的政治思想》。


書籍目錄


〈序〉屏大校園最美麗的風景╱陳永森
〈自序〉人生長路.點滴心頭

《槐廬散記》自述
老校長的故事
情義人生──悼長治鄉長邱維河兄
人間情死而不已
想念──悼屏師四六甲班長李文雄兄
老頑童.六堆客影特輯與我
這個人老不休
永遠的影像
這個家團員難
藏情納愛無怨尤
少小印象
看見老
這是啥字啊?
奇言妙語
無處不風華
眼鏡遺失記
老婆的遠距教學
家有鳥事
真相
多看一眼,關係大
善心新解
咖啡加糖,然後呢?
能「容易」,就容易了
名實論
你貴姓?
驚奇西伯利亞
霧台憶瑣
美濃好山水
故園舊夢.山高水長
別開生面忘年會
屏東師專語文組精彩記
老子談生死論有無──和光同塵
莊子的人生觀──韜光養晦
開合人生──內聖外王
感時,花濺淚──時事偶感三則
恨別,鳥驚心──與其仇中不如識中
【附錄】
著作目錄及生平記要


推薦序/導讀/自序


〈序〉
屏大校園最美麗的風景
隨著新冠疫情逐步解封,社區民眾也慢慢恢復在屏東大學校園散步的情景,而其中最讓我注目的就是吉雄老師與守濤老師這一對相互扶持的身影。
能認識這對神仙伴侶實為「不打不相識」,數年前我甫自高雄師範大學借調回屏東大學擔任總務長,校園環境的維護與改善為當時重點任務之一,殊不知這對老教授就是當年屏東師院擴大校區時重要的校園規畫推手,給了我相當多的具體建議,迄今仍天天幫學校守護著每個角落,就像是土地公與土地婆一般。
屏師四六級在木瓜園授業,鍾吉雄教授將人生最精采的階段全然奉獻給母校,於教育界付出超過四十載,作育英才無數。近年來,他將人生的體驗與感受著述彙集成書,從同學的友情、求學與就業經歷、家人親情互動到旅遊紀錄,以平實的文字、雋永的意涵,字字珠璣真誠呈現,著實令人動容。細讀本書三十六篇文章後,充分感受到出身於內埔六堆客家的吉雄老師,一生精采經歷流露出屬於客家子弟認真、善良與勤儉的硬頸精神。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吉雄老師與守濤老師鶼鰈情深的身影,永遠是屏東大學校園最美麗的風景。

國立屏東大學校長 陳永森
於屏東木瓜園


〈自序〉
人生長路.點滴心頭
記得一○六年,七十九歲時,出版《槐廬散記》一書,並於是年三月二十九日主辦屏東師院(今屏東大學)四六級畢業六十周年同學會時贈送同學,作為見面禮。當時不認為還會有畢業七十周年、八十周年同學會,因為到時同學們已經是高齡九十、一百,真正變成「老同學」了。就算命長還活著,恐怕未必命好,也許只是「半活」,行動不便或臥床不動。所以認定這是此生最後一次同學會,自認也可能是這輩子最後一次出書。因為八旬高齡夠老了,老眼昏花,手腳不靈,活著不過是拖日子而已,只是在苟延殘喘,悲涼無奈罷了!但求能平安平靜,得過且過,過一天算一天就好,不想耗神費事,寫啥撈什子,更別說出書了。
可是我,人是老了,腦子似乎退化得慢,沒有痴呆,還有心情,常睹物思情,也愛胡思亂想;有喜怒哀樂,有七情六欲;能辨是非,尚知憂樂,還懂愛恨。面對讓人反胃噁心的事,不會視若無睹;聽到離經叛道的言論,無法無動於衷;看到荒腔走板的施政,很難心如止水。於是按捺不住,又敲鍵盤了,不吐不快啊!
多絞腦汁,常敲鍵盤,發現肢體老化並不可怕,只要腦髓沒轉化成澱粉、漿糊,便能思考、想像、回味,甚至可評頭、論足、談心,快意揮灑,讓人活得深刻、豐富、精采。
事實是,一○六年開完同學會以後,不多久就陸續發生了許多事情,震撼心緒,教人魂牽夢縈,無邊無際的感傷,想無言也難啊!
譬如知心交,莫逆友,情義相挺的老友接連奔赴天國;血濃於水,同甘共苦的家兄、舍弟相繼長逝人間,當然哀傷逾恆,殊難平靜!
稍後漫遊空曠得雄渾無比的呼倫貝爾草原;遊觀苦寒得耀眼亮麗的西伯利亞;覽賞深邃迷人,風情萬千的貝加爾湖。這些位於接近地球盡頭,僻遠、荒涼,景觀獨特的極地異域,是生平首遊,也許是此生最後一次出國旅遊,更是教人刻骨銘心,迄今難忘。
曾經陰差陽錯,意外地回到六十多年前,當年(民四十六)從屏師畢業即被「流放」到必須跋涉八小時的霧台(國小),再遙望綿綿青山中還要徒步兩小時的大武(分校)。那一年甫畢業,人生首次就職,便在雲深不知處的深山部落裡來回跑,像苦力,似行僧一般,過著難捱又難忘的日子。
若將今日現實與昔日往事,聯綴起來超過半個世紀,算是走過千山萬水,譬如人生長路,既漫長又遙遠,一路走來踉蹌不已,點滴心頭,能無感嗎?於是和盤托出,抒發出來吧!
一○八年底爆發新冠肺炎,肆虐迄今,沒完沒了,攪亂了生活常態,不能在鬱鬱翠樹、萋萋芳草的母校屏東大學校園晨運、散步,無奈改為早晚漫步於屏東大學民生校區、屏師校區及屏東水廠周遭。這附近有演藝廳、鐵爐寺、善導寺、福德祠、福德宮、圓音精舍等。有的廟小香火卻盛,有的雄偉但香客稀,甚至有的重門深鎖不見人影。寺廟大小、盛衰,竟活生生反映在人間,神仙、凡人遭遇竟然都一般?
源於長治的殺蛇溪蜿蜒到屏大北側,由東朝西再折向南流淌。有時溪水悠悠,鳥飛魚游,優雅清淨,像溼地公園,美不勝收;有時濁流滾滾,湍急奔騰,神似「怒」江,雖名叫溪,溪者細也,可是脾氣卻大,變臉如翻書,又急又快。有時溪水清澈得幽黑,像「黑」龍江;有時濁得土黃像「黃」河,就是不甘自居小溪。殺蛇溪的性情跟它的名字一樣,有點古怪,卻予我許多省思。
屏東水廠圍裡牆外,景觀殊異,讓人遐想無限。有人好心,餵貓餵鳥餵野狗,或坐輪椅,或騎單車,每天定點定量定時餵食。餵食的婦人甚至知道哪隻貓牙痛,無法享用她的愛心,令她不捨;也知道哪條狗腳痛,心情不好,教她心疼。如不是真心關懷,怎能觀察入微?婦人之仁,不也可貴?
誰料到屏大、水廠外圍周遭,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風景,卻風情別具。環境尋常,感觸卻深刻,於是撰出〈無處不風華〉。
民國七十一年春,生我、養我,茹苦含辛,畢生勞碌的母親,過世了;同年冬,教育我,影響我一生至深、至鉅的母校屏東師範學校張效良校長,辭世了。今年一一一年,賜給我生命的至親,豐潤我人生的大師,恰好都逝世四十周年,撫今思昔,不能無感,於是娓娓細訴〈少小印象〉,侃侃暢談〈老校長的故事〉,算是追思悼念吧!
其實,邁入八十高齡以後,就變得多愁善感,動輒異想天開。偶然看到一幅溫馨畫面,驚喜鏡頭,或意外聽見一句奇言妙語,往往教我盡情回味,反復思索,乃至漫天聯想。那怕一縷輕煙,可以遐想千古;就是一抹彩虹,也能遙想萬空。什麼前塵往事,新愁舊怨,紛至沓來,吹皺一池春水,攪翻滿頭腦海,久久不能自已,好似心有千千結,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就這樣,因情應景,隨機抒發,竟也胡謅出近四十篇即興拙作。全是對心情、思緒交代的「贖金」,既非道德說教,也無關經國大業;對不相涉的人看來,或許是無病呻吟,干卿底事?但對我來說,我寫我思故我在!我說了想說的,想寫啥便寫啥,無負我心,不欠我情,「贖金」付了,「無債」一身輕!
本文集或記生活瑣事,或憶故園風情,或道濃情厚誼,或評時論事;談掌故,論人心,講故事,說新愁。看似拉拉雜雜,瑣瑣碎碎,彼此無關,其實與書中〈無處不風華〉一文意涵神似。姑以篇名為書名!是為序。

鍾吉雄 於屏東槐廬
一一一年十二月


文章試閱


少小印象
算是彌補春節期間因疫情嚴峻不克回家過年,今(民一一一)年二二八連假日,兒子、媳婦由中壢專程回屏東團聚。
晚餐時,兒子感嘆的說:「老爹八十四了,以十二生肖論,算歷經七輪,是不是?」我回應說:「是啊!屬虎,今生第八個『福虎生風』啦!」
接著又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老爹還能清楚記得的,最小時候的記憶是什麼?」
我知道兒子的試題是:「此生年齡最小的時候,還記得清楚的是哪件事?試詳述之。」
這意外的問題,像在測試老頭兒腦袋是否還靈光,有無失智?我既快又明確的說:「記得啊!大概三歲吧!你祖母外出幹活,頭頂著大毛籣(按:竹篾編製的農具,狀如超大型的臉盆,手提不便,只能頭頂。)撿稻穗去了,留下我和弟弟倆在家。小兄弟倆見不到媽媽,悲從中來,不由自主的哭成一團啦!」這就是我小時候能清楚記得的,最古早的事情。
隨意提出的一個小問題,卻教我回憶起少小時,許多「最」有感的往事,細細冥想,慢慢回味,既溫馨有趣,也感傷無限,甚至愧疚不安。
最懷念的美食
是四歲吧!有一天傍晚,爸爸忙著敲敲打打,修理單車。這是爸爸養家活口的工作,我卻無所事事的閒晃著。媽媽端來一碗飯,就是一碗飯,什麼也沒有,像是炒完菜,順便摻些醬油、豬油炒的飯吧,要我先吃。這是此生有關吃食,能記得,最早的印象。這碗飯吃得津津有味,既滿意又滿足,覺得媽媽廚藝高明。
初中(按:民國五十七年起改制為國中)一年級,有一天,第四節課即將結束,往窗外一看,瞥見媽媽拎著飯盒,攜著三歲的阿銀小妹,就在教室外草坪上,一棵蓮霧樹下等候我下課。
遠遠的望去,看見阿銀有時揮揮手,偶爾抬抬腳,面對媽媽,指指點點的,母女倆似乎在聊天。這畫面靜裡有動,無聲似有聲,美妙極了!距今已七十年,竟然印象鮮明,迄今難忘。
下課了,衝出教室,飛奔而去,就是想融入那畫面。接著在陰涼的樹蔭下快樂的享用午飯。清楚記得飯、菜都還是溫熱的,飯盒裡只是酸菜、蘿蔔乾、煎蛋和地瓜葉,沒魚沒肉。這是我畢生難忘的午餐,原因是溫馨、好吃,吃得香,認為這是人間美味。
最難忘的綽號
自有記憶以來,就體認到我家窮得與眾不同。念小學時,腳下沒有鞋子,頭上沒帽子,腰部卻經常綁著一塊布巾,包裹課本、文具上學。鉛筆短到勉強套上毛筆套再寫,實在無法寫了,才能再買一支新鉛筆。
用來營生的瓦房和膳宿的茅屋,一南一北並列。兩座屋舍都用竹篾敷以石灰、碎稻稈、水泥作為牆,再隔成兩間。陋牆的上頭留個小洞,各掛著一盞六十燭光燈泡,夜間全家就僅用這兩個燈泡照明。家中做菜、盥洗、清潔用水,是媽媽從百公尺外的水井,一擔一擔,來來回回,挑回來的。
念小學時,從五年級開始,我有一個綽號:「烏印度」。原因是,嘴饞想吃肉,可是家窮,吃不到肉,買不起魚。於是假日、課餘就冒著烈日,到處打小鳥,釣青蛙。曬多了,比同學顯得更黝黑。這綽號當然不是讚美,半揶揄,半調侃吧!我坦然,認命、接受。反正鳥照打,蛙照釣,可以解饞就好,無懼大太陽,就是為一飽口腹之欲。
直到考上初中,「退休」了,不再打鳥、釣蛙。膚色稍退,失去「特色」,同學們幫我另取一個綽號:「阿吉仔」。這個綽號友善、親切,使用期三年。
最迷你的農場
我家房舍,原本一前一後兩座,各約十坪大,中間的空地是院子。前、後房舍各隔成兩間。前屋西側是腳踏車修理鋪,東側是臥室。後屋西側是房間,東側是廚房、餐廳,廚房北端再隔出小小浴室。家裡沒有廁所,小解較容易解決,大號只好自尋出路了。記得有一回,一腳踩空,整個人掉進糞坑裡,糞坑如再加一個人頭的深度,我勢必變成「小屎鬼」。這是我此生最「有味道」的回憶了。
稱院、鋪、房、廳、室,是為敘述方便,其實全是因陋就簡,不堪其陋啦!「寒舍」真正寒酸得僅僅是防風、避雨、遮陽而已。
中間的院子也約有十坪大。後來在東側勻出一小空地,搭成豬圈,媽媽竟養起豬來了。前屋西側與鄰居之間有狹長的小空間,也豢養家禽,前後養過雞、鵝和火雞。媽媽每天清理豬圈,及雞、鵝糞便,再挑到菜園施肥。記得是小四開始,每天下課便和二哥到姑媽家合力扛洗米水和廚餘回來做豬食。稍後我異想天開,挖個小洞洞,將釣來的青蛙養著,如此「農場」便多元化了。
剩下的空間不多了,除了曬衣,主要是媽媽將菜園所種的地瓜葉,一刀一刀細細的剁,做成豬食,於是成為豬食加工場了。
媽媽對家畜的處理是,大豬直接賣給豬商,家禽則逢年節偶爾「奢侈」一下外,多數是到市場擺攤。
媽媽是「農場」的董事長、總經理,也是職員、工人。買、養、賣所有業務獨力辦理。擺攤時還得照顧年幼的小妹。
記憶中的媽媽,大半人生就像陀螺般的不停的轉著、耗著。
最難過的後悔
考上初中,變成中學生了。上課時用打鳥專心,釣蛙專注的態度,全神上課。除了唱歌,竟然數學、英文、理化、作文,甚至體育樣樣行。每學期總成績不是第二,便是第三,就是沒拿過第一名。
初中畢業,報考屏東師範和潮州高中,都考上了,而且都是第一名錄取。兩個狀元,連我都意外,當然這是榮耀,值得高興。但總覺得有點僥倖,不該自滿。但媽媽好得意,一旦有述說機會,便為我宣揚,吹噓。似乎恨不得讓左鄰右舍,所有認識的人,都知道她有個優秀的兒子,這是窮人的一種虛榮吧!
可是我不樂意媽媽遇到熟人,碰到機會就嚷嚷,怪不好意思的。於是建議媽媽不要炫耀,沒想到二哥也認同我,甚至說重話:「別讓人笑話了。」
就讀屏師時,離開溫馨的家之後,想家更想念媽媽。覺得人人都望子成龍,媽媽因我而高興、快樂,有錯嗎?
等到升格做父親了,兒子高中畢業,經甄選獲保送清華大學。同事、朋友,談起這件得意事,我不也津津樂道,欲罷不能?這時才體會到當年媽媽的心情。
如今退休了,老了,某日,一位屏東大學老同事,跟我聊起近況,興奮的說,他的孫子高中畢業了,在美國已有七所一流大學接受他,包括哈佛、耶魯等名校。越說越得意,這情景跟當年母親誇我、讚我,多麼類似啊?祖父對孫子已是如此,母親對兒子豈不更殷切期待?想到這裡,不禁潸然淚下,太不懂事了,勞苦一生的媽媽,難得的快樂心情,我竟然狠心剝奪。
最分明的文盲
跟著媽媽到市場買菜,一眼瞧見糖果攤子,可興奮了。開口向媽媽要一毛錢。媽不給,任我哀求就是不理。情急之下竟脫口說道:「壞阿姆,阿姆壞。」我太小了,小到除了「壞」,還不知道其他罵人的詞彙。第一次罵人,竟然是罵媽媽,天啊!難怪忘不了。
民國四十九年,二十二歲,考上淡江文理學院(今淡江大學)。第一學期用自己的存款繳學費沒問題,第二學期就難了。家裡原本便窮,根本不可能供我讀私立大學。不得已建議向旗山外婆家求救。結果媽媽繃著臉,噙著淚水回來。原來那位沒血緣的親戚不屑地向媽媽說:「私立大學?給錢就可以入學啦!沒啥了不起,有本事就讀公立大學啊!」
媽媽幾乎是被轟回來的。最後向鄰居、熟人借貸,湊足了一千七百多元,勉強讓我讀完大一。
媽媽在我不懂事,不該給的時候,一毛不給;在我懂事,該給的時候,要多少給多少,甚至不惜捱罵、被辱,硬著頭皮借貸。媽媽的教育程度是:不識字。可是媽媽的忍功、耐力與愛心發揮得淋漓盡致,絕對是博士級。
最糟糕的是,媽媽究竟怎麼償還這筆借款,我竟然不聞不問。甚至到底有沒有償還?也沒有關心過。想想我這個教聖賢書的教授,面對親情的處理,看來比不識字的媽媽還不如,差太多了。這該是此生我最傷心、愧疚的事了!

少小時的「回憶盒」,一經啟開,思緒紛飛,往事如絲似縷,盡是艱、辛、愁、苦,紮紮實實的纏著、繞著苦命的母親,也撩起我無邊無際的傷感、懷念、難堪、不安。
兒子不經意的一問,才幡然覺悟,虧欠母親太多,卻遺憾永遠無法償還、彌補,因為母親已辭世四十年了。
原刊《六堆雜誌》第二一一期(一一一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