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你的4分33秒
原文書名:당신의 4분 33초
產品代碼:
9789869795180定價:
350元作者:
李書修譯者:
謝麗玲頁數:
304頁開數:
13.5x21x1.5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11202出版日:
20211202出版社:
一人出版社CIP:
862.57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文學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你知道人在什麼時候變老嗎?」
「不知道。」
「知道沒希望時,瞬間就老了。」
寂靜並非無聲,空白也非無色,每個人都在譜寫屬於自己的4分33秒。
大膽挑戰既定觀念的音樂天才,與大學不斷重考、畢業即失業、懷抱文學夢卻始終寫不出一本書的庸才,在此跨越虛實與時空奇妙交會,為無言的當代青年碰撞出新聲。
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的代表作《4分33秒》,是一首無聲的樂曲,演奏家靜靜坐在鋼琴前,沒有彈奏任何音符,表達寂靜也是一種創作。對凱吉來說,「噪音」與「寂靜」看似相對,但實為一體。讓樂音靜默,噪音才能自然而生,這不是一首作品,而是一種狀態。
李起同的爸爸不務正業,媽媽靠著海苔飯捲拉拔他長大,一心盼望他日後當醫生光耀門楣。只是李起同重考三次才勉強進入法律系,畢業後卻找不到工作,虛度光陰之餘偶然發現離家出走的父親遺留的小說創作稿,修改後投稿得獎,因此躋身文壇,但期盼中的作家夢因始終沒有出版社邀稿出書而破滅。在韓國社會飽受挫折和失望的他,有一天在圖書館偶遇凱吉的書……
約翰.凱吉是百年一見的天才,在尋找自我、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以個人才華顛覆世俗觀念,引領整個時代的藝術創作潮流。李起同身處現代社會的激烈生存戰,在尋找自我、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因為平凡備受冷落,不斷遭受挫折與失敗。兩個社會環境、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人物,在並置、比較和對照敘事下,對於「我是誰」的質問,以及存在價值的領悟,意外地不分你我。
「在我們的人生中,大多數音樂都是在寂靜中演奏。試著側耳聆聽,會發現不是完全沒有聲音。……有無數的李起同在某個地方生活,正辛苦地演奏無聲的〈4分33秒〉,這毫無疑問。……因此我要再三叮囑,請持續那辛苦的演奏,必然會有人聽見你的演奏,那甚至連你的雙耳都沒聽到的演奏。這本書是為這樣的你而寫的。」──李書修
「你知道人在什麼時候變老嗎?」
「不知道。」
「知道沒希望時,瞬間就老了。」
寂靜並非無聲,空白也非無色,每個人都在譜寫屬於自己的4分33秒。
大膽挑戰既定觀念的音樂天才,與大學不斷重考、畢業即失業、懷抱文學夢卻始終寫不出一本書的庸才,在此跨越虛實與時空奇妙交會,為無言的當代青年碰撞出新聲。
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的代表作《4分33秒》,是一首無聲的樂曲,演奏家靜靜坐在鋼琴前,沒有彈奏任何音符,表達寂靜也是一種創作。對凱吉來說,「噪音」與「寂靜」看似相對,但實為一體。讓樂音靜默,噪音才能自然而生,這不是一首作品,而是一種狀態。
李起同的爸爸不務正業,媽媽靠著海苔飯捲拉拔他長大,一心盼望他日後當醫生光耀門楣。只是李起同重考三次才勉強進入法律系,畢業後卻找不到工作,虛度光陰之餘偶然發現離家出走的父親遺留的小說創作稿,修改後投稿得獎,因此躋身文壇,但期盼中的作家夢因始終沒有出版社邀稿出書而破滅。在韓國社會飽受挫折和失望的他,有一天在圖書館偶遇凱吉的書……
約翰.凱吉是百年一見的天才,在尋找自我、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以個人才華顛覆世俗觀念,引領整個時代的藝術創作潮流。李起同身處現代社會的激烈生存戰,在尋找自我、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因為平凡備受冷落,不斷遭受挫折與失敗。兩個社會環境、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人物,在並置、比較和對照敘事下,對於「我是誰」的質問,以及存在價值的領悟,意外地不分你我。
「在我們的人生中,大多數音樂都是在寂靜中演奏。試著側耳聆聽,會發現不是完全沒有聲音。……有無數的李起同在某個地方生活,正辛苦地演奏無聲的〈4分33秒〉,這毫無疑問。……因此我要再三叮囑,請持續那辛苦的演奏,必然會有人聽見你的演奏,那甚至連你的雙耳都沒聽到的演奏。這本書是為這樣的你而寫的。」──李書修
作者簡介
李書修
1983年於首爾出生,檀國大學法律學系畢業。
2014年經由《東亞日報》新春文藝開始發表小說。
長篇小篇《你的4分33秒》獲得2020年第六屆黃山伐青年文學獎。
短篇小說〈美昭的時代〉(音譯)獲得2021年李孝石文學獎。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第六屆「黃山伐青年文學獎」得獎作品
#韓國小說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
#巧妙融合真實與虛構,映射出當代韓國最真實的心靈風景
#吳家恆、焦元溥、陳夏民、陸穎魚齊聲推薦
「黃山伐青年文學獎」是培育青年作者的獎項,於2015年創設。《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趙南柱,在2016年以《獻給柯曼妮奇》獲獎。第六屆共有160部長篇小說參選,《你的4分33秒》獲得評審團壓倒性好評,一致認為將韓國文學提升到新境界,展現韓國小說前所未見的獨特風格。
「許多韓國影視作品映照出一個極為競爭、壓力極大的社會,一步一步、一關一關,沒有銜接好,就是滑落到社會底層,受到輾壓、歧視、羞辱。那樣巨大的代價足以讓大部分人乖乖就範,寧可選擇一條安穩卑微的路。凱吉對於傳統的違抗,可能在今天的韓國社會中實踐嗎?我不認為李書修這麼樂觀,因為,凱吉(Cage)的意思是「牢籠」,就已經充分說明了今天的韓國社會,以及置身其中的無望。」──台中古典台「音樂達文西」節目主持人╱吳家恆
「如果你的人生高峰存在於兒時那篇「我的志願」作文,隨年歲過去卻長成一個普普通通總覺得走在社會邊緣的人,你會在《你的4分33秒》讀見同類──小說家以理性乾淨的筆觸,描繪普通人(也包含了你我認定的天才)於生活中面臨的小小地獄,在頹廢與積極中他們掙扎喘息,卻也讓讀者興起一股想要朝著遠方狂奔而去的勇氣。文字自帶光源,字裡行間散發秩序與透明感,一本如護身符般庇佑當代邊緣心靈的小說。」──逗點文創總編輯╱陳夏民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為噪音奮鬥 吳家恆
當一人出版社的劉霽與我聯繫,希望我為《你的四分三十三秒》寫推薦序時,我有點驚訝。文學並非我所擅長,說來沒什麼資格推薦小說;但我曾翻譯過《心動之處:先鋒派音樂宗師約翰.凱吉與禪的偶遇》,這應該是中文世界出版過最厚的一本凱吉傳記,或許是這個原因,劉霽想到了我。
很多人可能知道,〈四分三十三秒〉是凱吉最著名(或說惡名昭彰)的作品,即使對古典音樂或現代音樂沒有太多認識的人也知道這首作品。這本小說把曲名放入書名,想來有所關聯。至於是什麼關聯,那是讀者的工作,我不想代勞,也是讀者的樂趣,我不能剝奪。我在這裡能做的,就是介紹一下我所認知的約翰.凱吉。當然,讀者可以略過這篇推薦文,從小說去認識、想像凱吉。
「為什麼找我?」這個疑問稍平,另一個疑問又起:「為什麼是凱吉?為什麼不是貝多芬?為什麼不是梅湘或史托克豪森?」
想一想,對一位東方的小說家、韓國的小說家,選擇凱吉有其合理性。凱吉曾上過鈴木大拙的課,鑽研印度《拉摩克里希福音書》和黃檗的《傳心法要》,他的「機遇」概念是從《易經》發展而來,日本、印度、中國的「東方」傳統智慧,都在凱吉身上烙下痕跡。
此外,韓裔美籍藝術家白南準也深受凱吉啟發。一九四七年,還在首爾讀高中的白南準聽到荀白克的音樂,大受震撼。他後來聽到凱吉的演出,如大夢初醒,把初試啼聲之作命名為〈向約翰.凱吉致敬:為錄音機與鋼琴所寫的音樂〉(Hommage à John Cage: Music for Tape Recorder and Piano)。而《你的四分三十三秒》也可說是向凱吉致敬之作。
一九一二年,約翰.凱吉出生在太平洋之濱的洛杉磯。加州地廣,當時人稀,洛杉磯還是個人口可能不到五十萬的城市。美國的移民是從東岸漸次往西,先來的人落腳東邊,後來的人就往西邊尋找機會。在凱吉邁入成年的一九三○年代,不容於納粹或是躲避納粹迫害的猶太移民來到美國,很多人落腳西岸,其中包括拉赫曼尼諾夫、史特拉汶斯基,以及凱吉的老師荀白克。在美國幾波移民之中,這是素質最高、最敏銳、最前瞻的一波,是希特勒送給美國的大禮,也為剛成年的凱吉提供了思想的養分。
二次大戰,美國戰勝,牢牢控制住日本,也提供了日本文化流入美國的機會,鈴木大拙在美國弘法,宣揚禪宗,深入藝術、流行文化,這一點只要看看《星際大戰》就知道,絕地武士從裝扮到思想,都取自東方文化,尤達大師根本就是一位禪師。
凱吉身逢難得的歷史機遇,先後得到歐洲與東方文化的浸潤。西方從文藝復興以來,發展神速,其他文明難望其項背,但是此一優勢文明竟然會在二十世紀發生兩次毀滅性的大戰!人凌駕於神之上,機械科技突飛猛進,最後竟是一片斷垣殘壁?肉身遭到毀滅,心靈受到戕害,如此得來「進步」,有何意義?凱吉這一代美國人即使遠離戰火,也難以置身於「文明終結感」之外,加上發生了經濟大蕭條,與凱吉年紀相差不遠的詩人金斯堡、凱魯亞克(《你的四分三十三秒》主人翁讀了他的《達摩流浪者》)被稱為「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不是沒有道理的。
上帝信用破產、不再值得信賴,值此心靈空虛之際,印度、日本、中國的思想成為寄託,而鈴木大拙英語流利、具有個人魅力,能直接以英文著書講課,更直接刺激了美國的年輕人。一九五二年,鈴木大拙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講課,凱吉聽過鈴木在班上講世界的不確定性:存在的樣態不拘於一時一地,不只有一種面貌。一切都是變動不居,無法定義,無法掌控,甚至「動念即乖」(只要動了去掌握的念頭,就已經有所違背)。《傳心法要》即言:「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縱跡對待。」
鈴木所帶來的衝擊、由此牽引出的東方經典,為凱吉提供了源源不絕的思想養分。過了兩年,一九五四年,凱吉「創作」了〈四分三十三秒〉。
〈四分三十三秒〉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它的背後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凱吉一直在思索寂靜與噪音的問題,這一種陳述或回應方式。凱吉日後回憶他與荀白克:「雖然相處了美好的兩年,但對我來說越來越清楚──對他也是如此──基本上,他嚴肅看待和聲,而我不是如此。過了十或十五年後,等我嚴肅看待和聲學的時候,我甚至有更多的理由不學和聲學。但是當時看起來,我是錯的,而我感興趣的是噪音。我對和聲學沒興趣的原因是,關於噪音,和聲學根本說不上話。完全不行。」
甚至,凱吉認為荀白克提出的「十二音列技法」有太多的控制。「十二音列技法」的基本規則是,一個八度有十二個音,作曲家可以任意排列這十二個音,但是要在每一個音用到之後,音才可以重複使用。荀白克此舉是為了打破調性音樂的宰制,建立某種民主平等。在調性音樂中,最重要、最常聽到的就是do,荀白克要打破這種宰制,但他又造成了另一種專斷。這很耐人尋味,文藝復興是以希羅神明打破基督教上帝的壟斷,由此發展的科學文明經過幾百年,又形成另一種壓迫,荀白克在音樂上要打破此一「暴政」,結果形成另一種「暴政」。凱吉以《易經》為師,用隨機來破壞「十二音列」的限制。
我們必須把凱吉放在歐洲千百年來基督教控制下,反覆出現的順從與反抗的循環來看(凱吉的祖父是牧師),才能看出他的意義與顛覆性。如果我們斷章取義,以一種看馬戲的心態來看他的〈四分三十三秒〉,把它當成標新立異的噱頭,那麼,我們會看不到凱吉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因為凱吉不是只會操作音樂的技術而已,他做了很多思想的努力,所以他也能欣賞當代的前衛藝術家,並與之對話。二十世紀視覺藝術的大人物,如杜象、馬克斯.恩斯特、馬克.托比、佩姬.古根漢,凱吉都過從甚密。
對凱吉來說,「噪音」與「寂靜」看似相對,但實為一體。凱吉曾進入哈佛大學一間隔絕一切噪音的房間,他以為自己會感受到絕對的寂靜,相反地,他聽到自己身體的聲音。寂靜並不存在。這次經驗直接促成凱吉提出〈四分三十三秒〉。讓樂音靜默,噪音才能自然而生,這不是一首作品,而是一種狀態,凱吉在去世前三年對訪談者表示:「在我的生活和作品中,我沒有一天不用到那首作品。我每天都聽那首作品……。我不是坐下來彈它;我是注意到它。我知道它是不斷繼續著。所以我在上頭放的心力愈來愈多。它尤其是我享受生命的泉源。」
也正因為〈四分三十三秒〉是一種狀態,而且不被凱吉所壟斷,所以每個人都得以詮釋這首作品,或許這是小說取名為「你的」四分三十三秒的原因。〈四分三十三秒〉是支持噪音的宣言,光是這一點就足以引起主流的撻伐,凱吉注意到:「噪音一直受到歧視;我身為感性受過訓練的美國人,要為噪音奮鬥。我喜歡站在弱勢的一方。」這樣的訊息,對於小說家李書修來說,應該格外有吸引力吧?
許多韓國影視作品映照出一個極為競爭、壓力極大的社會,一步一步、一關一關,沒有銜接好,就是滑落到社會底層,受到輾壓、歧視、羞辱。那樣巨大的代價足以讓大部分人乖乖就範,寧可選擇一條安穩卑微的路。凱吉對於傳統的違抗,可能在今天的韓國社會中實踐嗎?
我不認為李書修這麼樂觀,因為,凱吉(Cage)的意思是「牢籠」,就已經充分說明了今天的韓國社會,以及置身其中的無望。
文章試閱
—最後,李起同為了從人生所面臨的所有問題中解脫,決心變成約翰.凱吉。
—約翰.凱吉的老師阿諾.荀白克回想和凱吉一起度過的兩年時間時這麼說:
「比起傑出的作曲家,他更是傑出的發明家。」
這句話日後被證實真偽不詳。
1
—李起同在十歲那一年,開始學徹爾尼百首鋼琴練習曲,卻一直無法升上徹爾尼三十。鋼琴教室院長每教他一首曲子都要花上兩個月,最後終於失去耐心。他的學費總是拖欠三個月才交,這一天院長打定主意問他什麼時候才能補齊學費。他一時想不到適當的藉口,只好說媽媽生重病才遲交,院長佯裝相信,卻沒繼續教下去。
—一九九二年夏,約翰.凱吉逝世。
—一九九二年夏,李起同的房間裡放了一台中古直立式鋼琴,他每天傍晚都會練習。有一天,住在他家前面棟的一位婦人,以手勢招呼他過去,並且對他說:
「實力進步不少啊。」
第二天,一隻死掉的貓躺在公寓大門前。除了嘴邊有血跡之外,沒有其他傷痕。由於是一隻黑貓,社區裡的小孩都來圍觀,大人也不敢碰觸貓屍。
他期待黑貓復活,黑貓卻始終一動也不動。
黑貓足足在大門前躺了一整天,後來用鏟子把黑貓拿起來的,正是前面棟的那位婦人。
婦人把屍體放進垃圾袋,綁好之後,對一直站在旁邊凝神注視的他問道:
「認識的貓嗎?」
「不認識。」
他坐在階梯上,等待每天傍晚都會來的垃圾車。過了一會兒,垃圾車就在吵雜聲中開過來。他眼睜睜看著婦人把垃圾袋丟入垃圾車壓縮槽,死掉的貓就和其他垃圾混在一起,被壓縮截斷。
那天之後,他總是避開那婦人。
鋼琴也不再彈了。
—約翰.凱吉十二歲開始學鋼琴。
—李起同上小學期間,家裡一直都有訂英文的「訪問學習評量」。每次沒寫作業,時間一到他就跑到外面躲起來。有一天他正從二樓跑上三樓時被逮個正著。學習評量老師大聲喊叫他的名字,他假裝沒聽到一直跑向屋頂露台,女老師也一路追到屋頂。
「沒聽到老師叫你嗎?」
「……聽到了。」
「趕快下來,今天不檢查作業。」
他開心地往樓下走。
那天,女老師的作業檢查特別嚴厲,他感受到了什麼是羞恥。
—受腰痛之苦的媽媽,經常去韓方醫院,總是挨了針才回來,卻完全沒起色。又因為擔心醫療費用太高,沒去西醫院治療。即使如此,媽媽總是說他以後必須當韓醫或西醫,並且把其他職業說得一文不值。他在學校的未來志向欄中,寫下「醫師」兩字,媽媽也在父母意見欄位中,大大寫下「同感」兩字。
—李起同的爸爸,給老婆留下一紙離家出走信後,就不見蹤影。信中的語氣就像上班族給公司的辭職信,寫著今後再也不想來這個家出勤。
—班導問他父親的職務是什麼,他的「家庭環境調查表」上面沒填寫。他只好隨口回答是課長。
媽媽填寫的家庭環境調查表,全部都是假的。租的房子變成自有住宅,失去音訊的爸爸,職業欄是舅舅任職的食品公司。
媽媽把爸爸留下來的皮鞋拿出來放在玄關,說家裡必須看起來有男人在。
—阿姨們經常到家裡來。媽媽租房子時,當時經濟狀況很好的阿姨們出借了一大筆錢。他一邊吃阿姨們買來的零食,一邊偷聽她們講話。只要他擺出天真的表情,就沒有人覺得他的理解力有多好。阿姨們主要是說他爸爸的壞話,這時候媽媽總是沉默不語,直到話題轉向批評姨丈們時,媽媽才會加入聊天話題。阿姨們經常問媽媽什麼時候還錢,媽媽會指著他這麼回答:
「我還不了的話,這孩子會還,還信不了我兒子嗎?他的志向是當醫生。」
「你功課好嗎?」
二阿姨滿臉驚訝地問道,他紅著臉低下頭。
他的學校成績通常是平均六十分左右。
—十三歲時,房間裡的電話響個不停,他接聽後傳來爸爸的聲音。他並不知道是爸爸,但對方說是爸爸。爸爸著急地說有事情要他幫忙:
「你把媽媽床上的床墊掀開來看看。」
他照做了。
「有看到最上面貼著存款簿嗎?還有圖章吧?」
「看到了。」
爸爸突然出現讓他驚慌不已,心臟撲通撲通跳不停。
「你可以拿來給我吧?你們還住在那裡嗎?」
「那裡是哪裡?」
「幸運超商附近嗎?」
「不是,搬家了。現在住在公寓。」
「公寓?你媽賺大錢了?」
「阿姨們借的錢。」
「這樣呀。你可以帶上存款簿和圖章,今天晚上七點到幸運超商來吧?一定要來。」
「為什麼?這是媽媽存的錢。」
「不是,是爸爸留下來的錢。一定要拿來,如果你有零用錢的話,也一起帶過來。」
「不去的話呢?」
「不來的話……搞不好你就有弟弟了。」
他嚇了一大跳,隨即把電話掛上。電話鈴聲雖然再度響起,但他沒接。他對媽媽隱瞞了這件事。
—約翰.凱吉出生的那一年,他父親發明了潛水艇。那艘保有最久潛水紀錄的潛水艇,由於氣泡會上升到水面,因此無法投入世界大戰。凱吉的父親目睹戰爭的慘狀,宣布再也不研發武器,此後集中心力發明讓孩子歡笑的玩具。凱吉坐在倉庫的角落觀察父親,父親只有在思路堵塞時才會抬起頭,然後注意到兒子坐在那裡。
—念中學的時期,李起同轉過兩次學。一開始他上男校,只念一個月,接著轉到男女同校度過夏天和秋天。在第一個轉學到的學校,他瘋狂暗戀同班的女同學。
依照成績順序重新排座位時,他坐在那名女同學後面。女同學一邊哭一邊換位子,除了他之外,周邊的同學都低垂著頭。
女同學沒跟他講過話。每當女同學梳頭髮時,他愣愣地望著她掉落的頭髮,失神地目不轉睛。
「真的要做嗎?」
他趴在桌上假裝睡覺,偷聽女同學和朋友的對話。兩人壓低音量說話,並且省略核心用語。他一邊假裝睡覺,一邊集中精神偷聽。她朋友再次追問:
「要做嗎?」
女同學沒回答。他知道女同學和聖經聚會中認識的男學生在交往,兩人會在大人不在場時牽手然後放開。每當這種時刻,他的視線總是看向他們的手和臉。
「要怎麼做呢?嗯?」
朋友催促她回答,女同學好一陣子沒說話。他心裡想著女同學到底想做什麼?
「不行吧?」
「不行啦,當然不行。不過,我不知道啦,聽說有些人已經做了。」
他的臉逐漸發熱,想像力朝向他所不願意的方向飄去。上課鐘聲一響起,朋友回到座位上,他才把頭抬起來。額頭留下又紅又圓的印子。
—李起同曾經短暫上教會,因為他暗戀的女同學負責教會的鋼琴伴奏。他充滿熱忱地唱詩歌,但女同學沒注意到坐在信徒座位最後排的他。就算在學校裡,他一樣只能盯著女同學的後腦勺。他努力背誦詩歌,彷彿那樣就能和女同學對話。
在他背誦詩歌第八十八篇時,女同學和同班的男同學開始交往。
他一邊哭一邊唱第八十八篇:
「即使全世界都拋棄我,主耶穌也不會拋棄我,會照看我到最後……」
—曾經暗戀凱吉的女同學,最後還是沒辦法向他告白。對十多歲的少女來說,凱吉就像難以靠近的小大人,加上他的成績總是獨占鰲頭,臉上充滿自信。
—男女同校中學的班導,是頂著一頭爆炸捲髮的女老師,教授科目是英文。臉上雙眼細長、鼻梁尖削、顴骨突出,總是像搖滾樂團主唱一般活力充沛。
放學前的班導時間裡,班導拿起一張紙說:
「有下面這些情況的舉手。」
同學們抱住書包,等候老師接下來的話。
「曾經被同學、學長姊搶過錢和東西的人舉手。」
沒有人舉手。
「曾經被班上同學霸凌或欺負的人舉手。」
沒有人舉手。
「曾經霸凌或欺負過班上同學的人舉手。」
沒有人舉手,一片沉默。
「曾經出入青少年禁止進入場所的人舉手。」
沒有人舉手,兩個同學打了哈欠。
「知道哪裡販賣禁止出售給青少年物品的人舉手。」
沒有人舉手,男同學無聊得抖腳。
「曾經被誘導加入暴力組織的人舉手。」
沒有人舉手,女同學拿出鏡子打量自己鏡子裡的模樣。
「曾經吸過瓦斯或強力膠的人舉手,只有一次也算。」
沒有人舉手,男同學們嘆一口氣,雙手環抱。
「知道衣著不整、態度不良青少年祕密基地的人舉手。」
沒有人舉手,有四名同學開始趴在桌上睡覺。
「持有刀子或其他銳利凶器的人舉手。」
沒有人舉手,班導嘆一口氣說:
「其他就大致跳過……好啦,最後一個,趕快回答完就放學吧。」
班導這麼一說,大家都端正坐好。
「在校園內曾經遭受性暴力的人舉手。」
男女同學同時間一起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