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一本書讀懂經濟學:50個經濟學關鍵概念,教你想通商業的原理、金錢的道理

原文書名:50 Economics Ideas You Really Need to Know


9786267099797一本書讀懂經濟學:50個經濟學關鍵概念,教你想通商業的原理、金錢的道理
  • 產品代碼:

    9786267099797
  • 系列名稱:

    藍學堂
  • 系列編號:

    WBBB0159A1
  • 定價:

    360元
  • 作者:

    艾德.康威Ed Conway
  • 譯者:

    林雲
  • 頁數:

    272頁
  • 開數:

    17x2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20818
  • 出版日:

    20220818
  • 出版社:

    商業周刊
  • CIP:

    550
  • 市場分類:

    經濟商學(一般大眾)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商業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最簡單、最全面的經濟學入門書
★暢銷全球13國
★財經達人用零基礎就能懂的語言
將最核心的經濟概念濃縮一冊,讓你
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秒懂商業動態!

一顆茶葉蛋從十元變十八元,是誰決定的?
去吃到飽餐廳為什麼狂吃才划算?
媒體都在說的經濟衰退是為什麼?
為什麼大家都在關注央行升息╱降息?
這些問題,你知道答案嗎?
經濟相關新聞、資訊每天洪水般湧來,你知道發生什麼事、對未來的工作及投資的方向有什麼影響,或是看不懂、想不通,平白讓機會溜走?
大部分的人答案都是:「經濟學那麼難,公式那麼複雜,我即使想學,也不知道從哪開始……」
《一本書讀懂經濟學》正是教你看懂、學會用經濟學思考的好幫手。與充斥公式、函數、運算的教材不同,本書避開繁複的公式,從建立觀念開始,透過淺白的文字、貼近生活的例子,完整的解說看不見的手、供需法則、比較優勢、通貨膨脹╱通貨緊縮、股市、政府赤字……等50個經濟學基本觀念,帶讀者掌握經濟學的思維架構,從而活用經濟學。
本書是曾預警2008金融危機的資深財經編輯艾德•康威為經濟學零基礎讀者所撰寫,不僅風行英美,同時翻譯成德文、西班牙文、葡萄文牙、土耳其文等13國語言,堪稱推廣經濟學普及化的世界級暢銷書。
你可以學到:
供給與需求→買方的供給和賣方的需求相互作用,決定了商品價格。
例如∥MacBook規格相同的黑白兩款,黑色款是特殊版(對果粉有吸引力,即製造需求),可以賣比白色貴200美元。
機會成本→做某件事所花的時間、精力或金錢,可能花在另一件事上更值得。
例如∥選擇先唸書還是先就業?唸書能儲值知識和學歷,但要花學費,還少了就業可以賺錢、賺經驗的好處……你要綜合評估才完整。
誘因→誘使人們做下某些決定的原因,一切事物都有隱藏的誘因。
例如∥超市提供會員卡,誘因是(1)給折扣能黏住客戶一再回購,營收更多;(2)追蹤客戶購買狀況作為精準上架的依據。
GDP→衡量一國在一年內所生產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總價值。
例如∥GDP是衡量一國經濟表現最常運用的指標,一般認為GDP萎縮10%或連年衰退就是蕭條。
央行升╱降息→央行提高╱降低銀行的基準利率。
例如∥升息是一種緊縮貨幣的手段,當通貨膨脹(物價持續上漲,即貨幣供給大於需求),央行為了穩定經濟,就會採取升息政策。
股票→擁有公司部分所有權的證明。
例如∥股東作為公司的所有者,有權分享利潤。當股票價值上升時,股東也可以獲利;如果股票價值走跌,他們就可能賠錢。
《一本書讀懂經濟學》為商業社會的上班族、投資人、管理者……提供了解經濟運作原理,進而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基礎知識。只需一本書,就能洞悉商業世界的真實運作,跟上商業發展趨勢,為未來的競爭力做好準備。

◎本書特色
1. 經濟學:商務、投資、職場必備,人人必修
每個人一生中,每一天都會遇到經濟學:購物、買屋、投資、繳稅,乃至職涯選擇,都需要經濟學的思考,才能做出最佳選擇。經濟學可說是商業社會人人必修的通識課。
2. 零基礎、無門檻、無痛學習
從生活常見事例出發,用淺顯易懂的說明、比喻方式,省卻繁複公式及數學計算,不落入太多術語而無法理解的窠臼。對入門者而言是親切度高、好讀好懂、可自學的好書。
3. 涵蓋完整面向,經濟學一本就懂
內容架構完整,涵蓋最關鍵、最常見的基礎概念與知識、重點議題、未來趨勢,最適合想掌握經濟學整體視野的讀者。
4. 簡單扼要,繁忙的現代人都學得快、用得上!
以五頁篇幅講完一個概念,精要的整理與提點,句句都是精華。方便忙碌讀者學習及吸收。
◎專業推薦
朱楚文|財經主播╱主持人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楊少強|商業周刊副總主筆

作者簡介


姓名:艾德•康威Ed Conway
哈佛大學公共管理碩士(MPA),曾任職於《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和《星期日電訊報》,現為天空新聞台(Sky News)的經濟學編輯。曾於2008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擔任媒體負責人,經常參與電視和廣播節目。目前住在倫敦。

譯者簡介


姓名:林雲

商業管理書籍資深主編。

書籍目錄


導言
第一部∥基本觀念
1 看不見的手
2 供給與需求
3 馬爾薩斯陷阱
4 機會成本
5 誘因
6 分工
7 比較優勢
第二部∥經濟學思潮
8 資本主義
9 凱因斯主義
10 貨幣學派
11 共產主義
12 個人主義
13 供給面學派
14 邊際革命
第三部∥經濟如何運行
15 貨幣
16 總體和個體經濟學
17 國內生產毛額
18 中央銀行和利率
19 通貨膨脹
20 債務和通貨緊縮
21 稅賦
22 失業
23 貨幣和匯率
24 國際收支
25 信任與法律
26 能源和石油
第四部∥金融和市場
27 債券市場
28 銀行
29 股票和股份
30 風險生意
31 繁榮與蕭條
32 退休金和福利國家
33 貨幣市場
34 泡沫
35 信貸緊縮
第五部∥經濟議題
36 創造性破壞
37 自有住宅和房價
38 政府赤字
39 不平等
40 全球化
41 多邊主義
42 保護主義
43 技術革命
第六部 ∥各種主題的經濟學
44 發展經濟學
45 環境經濟學
46 行為經濟學
47 賽局理論
48 犯罪經濟學
49 幸福經濟學
50 21世紀經濟學

詞彙表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你還在想,真的需要知道經濟學嗎?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一本書讀懂經濟學》的英文原著出版於2009年,當時全世界遭遇嚴重的金融危機。很多人應該還記得,那時政府為了因應需求衰退,發放「消費券」。十年之後,全世界因為新冠病毒的疫情又一次陷入經濟危機,我們的政府雖然換了政黨執政,也發了同樣的東西,只是換了名稱。為什麼不同政黨面對重要經濟問題,會採取類似的作法?那是因為這些政策的經濟學理論基礎是相同的,藉由鼓勵消費,帶動生產,創造所得。
誠如作者在導言裡所說,經濟學概念來自於日常生活行為的理解,然而往往在出現經濟問題的時候,才會受到重視。這半年來美國的物價大漲,所以聯邦準備理事會連續調升利率,連台灣的股市投資人都緊張兮兮的等待美國利率決策會議宣布結果。為什麼利率與通貨膨脹有關?為什麼美國的利率升降會影響台灣的股市?我在這裡沒辦法說清楚,答案在經濟學裡。
你真的需要知道經濟學嗎?也許最好不要,一方面希望沒有經濟問題,另一方面很多人覺得經濟學很難。然而,現實中就是會發生經濟問題,經濟學也確實並不容易,不過,總是會有辦法。這本書提供了50個經濟學的關鍵概念,用單元化的方式介紹給讀者,你可以從頭閱讀,也可以挑主題了解。雖然有許多概念的標題看起來仍是教科書的專有名詞,但內容其實易懂好讀。像我這種常年在大學教經濟學的人,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字表達能力。如果你想知道經濟學,有這樣的書籍出版,現在你就可以知道經濟學了。

文章試閱


【摘錄1】2供給與需求Supply and demand
「經濟學和人際關係的關鍵在於供需法則。這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店家的商品價格、公司的利潤,以及某個家庭如何變有錢而另一個家庭仍然貧窮。」
供需法則解釋了為什麼超市的高檔香腸賣得比普通品牌貴得多;為什麼某家電腦公司覺得筆記型電腦可以用換個顏色來向顧客多收一點錢。數學和物理學是依據某些基本法則運作,供需之間的簡單相互作用也一樣,而且隨處可見。
供需法則會出現在厄瓜多爾奧塔瓦洛擁擠的小巷,也會出現在紐約相連華爾街的寬闊大道上。儘管表面上有差異:南美擠滿農民的塵土飛揚街道,以及曼哈頓到處都是穿著西裝的銀行家。在最基進的經濟學家眼中,這兩個地方實際上是相同的。仔細看一下你就會明白:它們都是主要市場。奧塔瓦洛是拉丁美洲最大、最著名的街頭市場之一;另一方面,華爾街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所在地。它們都是人們去買或賣東西的地方。
市場把買家和賣家聚集在一起,無論是賣東西的實體攤位,還是在華爾街之類的虛擬市場,在此大多數交易都是藉由電腦網路做成。供需之間是以價格聯繫。供給、需求、價格這三個看似無害的資訊可以告訴我們許多與社會有關的事情。它們是市場經濟的基礎。
需求代表人們願意以特定價格從賣方那裡購買的商品或服務的數量。價格越高,想購買的人就越少,直到拒絕購買為止。同樣地,供應表示賣方將以一定價格出售的商品或服務的數量。價格越低,賣方想要出售的商品就越少,因為生產商品要花錢和時間。
●這個價格對嗎?
價格是一種訊號,告訴我們特定產品的供應或需求在上升還是下降。以房價為例,在二十一世紀之初,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受便宜的抵押貸款的鼓勵,積極購屋,使得購屋者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購屋需求促使建商蓋更多房屋,特別是邁阿密和加州的部分地區。最終當房屋完工時,突發的供應過剩導致房價下跌,而且跌速很快。
有個關於經濟學的公開秘密,實際上,價格很少處於均衡狀態。玫瑰花的價格全年漲漲跌跌,當夏去冬來,超市和花店不得不從更遠的國外採購,玫瑰的供應量下降,價格上漲。同樣地,在二月十四日之前,價格基於對情人節鮮花的需求而飛漲。
經濟學家稱之為「季節性變動」或「雜訊」(noise)。然而,有些經濟學家試圖看得更長來計算均衡價格。再看看房價:還沒有經濟學家能計算出平均房價應該值多少。由歷史看來,房價應該是買房者年薪的數倍(平均在三到四倍之間),但沒有辦法確定。
人們可以從某些商品的價格中學到一些關於人的基本知識。幾年前,電腦製造商蘋果公司推出了新款Macbook筆記型電腦,共生產了黑白兩色,黑色款是比較貴的特殊版。儘管在速度、硬盤空間等方面都與白色版相同,黑色版零售價貴兩百美元。然而,黑色款仍然熱銷。如果沒有足夠需求,就不會發生這種情況,所以很明顯地,人們很樂意多付一點錢,純粹是為了把自己的筆電與普通的白色筆電區隔開來。
●神奇的彈性
有時供需得花一段時間才能對價格變化做出反應。如果電話公司提高通話費,消費者往往很快就會減少打電話的次數,或者轉而選擇另一家電話公司。用經濟術語來說,他們的需求有價格彈性,亦即隨著價格的變化而改變。
在某些情況下,消費者對成本變化反應很慢——他們缺乏價格彈性。例如,當本世紀初油價大幅上漲時,面臨高油價的消費者沒有其他選擇,也不一定買得起新的、昂貴的電動或混合車來降低成本。同樣地,石油密集型公司只得承擔額外的成本。漸漸地,有些消費者改搭公共交通工具。這種轉換被認為是昂貴物品被替代品所取代。然而,許多家庭別無選擇,只能盡可能長時間地承擔更高的燃料成本。
當然,對需求產生的影響同樣影響了供應,供應也可以有彈性的或缺乏彈性。許多企業已經變得很能調適或有價格彈性,當對產品的需求下降時,會裁員或削減投資來回應。然而,有些公司則缺乏彈性,因此不太容易辦到。例如,如果加勒比地區的香蕉生產商被較大的拉丁美洲生產商強行驅逐,或者消費者比較不願意購買他的香蕉,他可能會發現很難縮減業務。
無論是厄瓜多爾小攤商、華爾街銀行家還是其他任何人,經濟決策背後的主要力量始終是價格與決定價格的買賣雙方之間的相互作用;換句話說就是供需法則。
【經濟學一點通】實務上的供需法則
在厄瓜多爾,瑪麗亞在她的市場攤位上賣精美、手工紡織的彩色安地斯風格毛毯。她知道每條毯子賣十美元或更低價格是沒意義的,因為以這個價格她付不起毯子成本、也租不起攤位。第一步,她先將價格定為五十美元,以這個價格她可以生產八十條毯子,但事實證明這對潛在客戶來說太貴,而且一條也賣不掉,因此她開始降價來清庫存。她每次降價,就會招來更多顧客。對毯子的需求緩慢但明確地增加。賣四十美元時,她賣了二十條,賣三十美元可以賣四十條。降價到二十美元時,她意識到價格定得太低了。隨著庫存清空,她意識到新毛毯的生產速度不夠快,無法滿足需求。她體認到賣三十美元時,生產的毯子數量與人們購買的數量剛好一致。
她剛剛畫出了所有經濟圖表中最重要的一個:供需曲線。她剛剛發現了毯子的均衡價格。
實線表示人們對瑪麗亞毯子的需求;虛線代表供給。當毯子的價格為零時,對毯子的需求是一百條,但沒有供應(因為收入不敷成本)。當價格為二十美元時,潛在需求是六十條,但瑪麗亞只能生產二十條。根據圖表,毯子的均衡價格是三十美元。如圖所示,這是供給等於需求的時候。

【摘錄2】18中央銀行和利率Central banks and interest rates
「小威廉•麥克切斯尼•馬丁(William McChesney Martin)曾說,央行行長的工作是『在派對開始時拿走酒杯』。這位傳奇性的美國聯準會主席意味著,負責一個國家的貨幣政策(利率)的人要確保經濟既不會過熱,也不會陷入蕭條。」
當經濟蓬勃發展,企業利潤創新高時,通貨膨脹就有失控的危險,而中央銀行通常會升息(提高利率),試圖以有禮貌的方式結束派對,這是央行的一項不讓人羨慕的任務。如果派對出了問題,經濟委靡不振,央行的工作就是再透過降息來防止經濟的宿醉太嚴重。如果這聽起來已經很難了,請記住,即使是中央銀行也無法明確知道經濟在特定時刻擴張的速度。
●中央銀行如何運作
問題在於,中央銀行做出決策所依據的大部分統計數字在發布時,明顯已經過時了。通貨膨脹這項世界上產生最迅速的數字,是指上個月的數字。更根本的是,由於某些經濟變化的實際影響需要時間才能表現在統計上(例如,石油或金屬價格上漲需時數週、甚至數月,才會推高消費者價格),中央銀行駕馭經濟這輛車時必須看後照鏡,而不是前面車窗。
每個有自己的貨幣、能夠徵稅的政府的國家,幾乎都有中央銀行,包括聯準會(美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實際上決定全英國的利率)到備受推崇的瑞士國家銀行和創新的紐西蘭儲備銀行等等。歐洲中央銀行為所有使用歐元的歐盟國家設定利率。
大多數中央銀行的運作獨立於政治,儘管央行高層通常由政府任命,或至少由其審查。為了確實監督這些非經選舉產生的人選,通常會賦予他們一個職權範圍,可以很具體,例如英國和歐元區(消費者價格指數通膨目標為二%)或較模糊,例如美國(鞏固經濟成長和繁榮)。
●利率如何形塑經濟
目標隨著時間改變。例如,在八○年代貨幣學派盛行時,有些央行試圖將貨幣供應量的成長保持在特定水準;如今大部分的央行更關心控制通膨。無論用哪種方式,中央銀行影響經濟的主要工具都是利率。
較低的利率通常意味著經濟成長更快,因此可能導致更高的通膨,因為儲蓄的利息較低,相較之下貸款和支出是更具吸引力的選擇。利率提高則情況逆轉。
一般來說,大部分中央銀行都會設定一個基準利率(在美國稱為聯邦資金利率,在英國稱為銀行利率),一般銀行會以此基準制定自己的利率。為了設定這個利率,央行決策者可以使用各種工具。首先,央行宣布正要改變利率,一般銀行通常會跟進,並相應改變自己的房貸、貸款和儲蓄利率。其次是公開市場操作,意味著央行買賣政府公債以影響整個債券市場的利率(參見第二十七章)。第三是存款準備金制度,所有商業銀行都有義務提存一部分自有資金放在央行(意即準備金)。央行可以改變為這些準備金支付的利率,或者可以命令銀行提存較多或較少的準備金(意即法定存款準備率),從而影響銀行能借給客戶的金額,進而影響利率。
央行絕大多數的工具中消費者都看不到;重要的是其所引發的立即連鎖反應,導致全國各地銀行改變貸款成本水準。只有當一個或多個工具失效時,具體的細節才真正要緊,就像貨幣市場失靈時可能發生的那樣(參見第三十三章)。
儘管銀行傾向每個月或幾個月決定利率,但銀行有數百名員工長期在監控市場上的實際貸款利率,以確保他們開出的藥確實有效。在二○○○年代後期的金融危機期間,世界各地央行不得不想出許多新方法來為經濟注入更多資金。
然而,通貨膨脹並不是唯一受利率影響的因素,還有貨幣(匯率)。高利率通常會讓一國的貨幣走強,因為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將資金投入該國換匯。不利的一面是,貨幣走強會使一國的出口商品對外國顧客而言變昂貴。
●支持金融體系
央行的作用不僅僅是控制利率,更廣泛地說,是確保一個經濟體的基礎金融體系處於健康狀態。因此,在經濟動盪時期,央行也是最後貸款人。例如,當華爾街和倫敦市一切順風順水,就不太需要這樣的角色,因為銀行通常可以更便宜、更容易從同行借到錢。然而,在情況不順遂的時候,中央銀行的緊急貸款成為不可少的救生衣。
二○○八年金融危機的眾多影響之一,是迫使央行強化最後貸款人的作用,以拯救受災銀行。例如,打破幾十年的慣例,聯準會開始直接向避險基金借現金,因為除了政府,所有人都幾乎不可能借到錢。央行還開始購買資產並透過所謂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的過程向經濟體注入更多現金(見第 20 章)。
然而,與經濟學一樣,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對銀行都一項。出手變大方是以未來更嚴格的監管為代價。利率仍將是央行的主要政策工具,但監控和規範金融體系的權力也非常重要。
【經濟學一點通】央行四巨頭
• 聯準會(美國):主要決策機構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這個由十二名成員組成的小組由鮑威爾(Jerome Hayden Powell)擔任主席,由地區準備銀行和聯邦任命代表組成,決定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利率。前任主席艾倫•葛林斯班非常受人尊敬,以至於在他將近二十年的任期結束時被暱稱為「神諭」和「大師」。
• 歐洲中央銀行(歐洲):其利率由二十一個成員組成的管理委員會決定,但實際上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做最終決策。
• 日本銀行:設定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利率。儘管日本銀行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一直獨立,但有些經濟學家懷疑它比其他央行更受政治力的影響。
• 英格蘭銀行:儘管是歷史第二悠久的中央銀行,但它是在一九九七年財政大臣戈登•布朗決定將其不再受政府控制、最後才獨立於政治的中央銀行之一。利率由貨幣政策委員會(MPC)的九位成員決定。英格蘭銀行暱稱為「針線街的老婦人」,指的是它所在的倫敦市內的針線街。

【摘錄3】29 股票和股份Stocks and shares
「只要世界上有錢,就會有人想拿來投資。在金融投資的早期,從義大利文藝復興到十七世紀,現金的主要投資途徑是政府債券,但隨著世界上頭幾家公司的問世,一切都變了。它們開啟了新世界:股票、投機、數以百萬計的財富來來去去,當然還有最早的股市崩盤。」
每天,投資人在從倫敦、巴黎到紐約、東京的股票市場買賣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股票。股價可以決定一家公司能不能作為獨立的實體繼續生存,會不會被接管,或者更極端是會不會破產。股價可以創造一個人的財富,也可以輕而易舉毀掉一個人。
然而,股市不是賭場。人們投資的錢直接挹注公司的發展,進而對更廣泛的經濟有助益。繁榮的股票市場通常是經濟蓬勃發展、快速成長的證據。從頭一批成立的公司(或者全整稱為股份公司),是為了快速擴張的歐洲殖民帝國累積資本,自其成立後公司就一直為累積資本而存在。
●最初的公司
雖然第一家知名公司是維吉尼亞公司(Virginia Company),成立的目的是為和美國殖民者貿易提供資金,但第一家大公司是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政府特許該公司擁有亞洲英國領土貿易方面的壟斷權。緊 接著的是位於阿姆斯特丹的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這頭一批公司與其前輩組織——行會、合夥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區隔,包括以下三點:

1.如何籌集資金。新公司發行股份(shares),或者說是今天更常見的股票(equities,權益)來籌錢。與債券不同,股票賦予了股東正式的公司股份所有權,因此對公司的命運影響更大。股東可以決定公司是應該透過併購賣給競爭對手,並且可以就董事薪酬等關鍵問題進行投票。
2. 賦予股東將其股權出售給其他投資人的權利。這創造了所謂的次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即股票市場;相對的,政府或公司是在初級市場(primary market)裡直接向投資人出售債券或股票。
3. 行使所謂的有限責任。這意味著如果一家公司倒閉,其股東只會失去個人投資到公司中的錢,而不是房子、車子及除此之外的所有財產。公司的身分是法人,擁有類似人的權利,得以簽署合約、擁有財產和自行納稅,其行為獨立於股東。

作為公司的所有者,股東有權分享利潤。假如公司有盈餘現金,在預計的營運成本和投資計畫之外,股東可以獲得年度股利(dividend)或分紅。當股票價值上升時,股東也可以獲利;如果股票價值走跌,他們就可能賠錢。如果公司倒閉,比債券持有人,股東獲得償付的排序居後,因此股票通常被視為比債券更高風險的投資。
從廣義上講,公司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有些是私人公司的或未上市公司,其股票不在公開市場流通。這些公司通常較小,其股份通常由董事以及創辦人的家人、銀行和初始投資人單獨擁有。另一類就是公開上市公司——換句話說,股票在公開市場流通。
●股票市場
股票市場的傳統形象是熙來攘往、混亂的交易大廳,交易員氣勢洶洶的大喊著「買進」和「賣出」。事實上,世界上幾乎已經沒有所謂的公開喊價市場了,現有僅存的主要市場包括倫敦金屬交易所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這些交易大廳已被電腦系統取代,投資人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直接進行交易。
投資人認為股票市場將上漲稱為多頭(bulls,牛市),認為將下跌則稱為空頭(bears,熊市)。當投資人看好特定公司的前景,會蜂擁購入其股票,從而推高價格;相反,如果某家公司陷入困境,投資人通常會出售其股票,從而將價格壓低。
總的來說,投資人是由恐懼和貪婪兩股力量一起驅動,有時貪婪會壓倒恐懼,導致股市泡沫(價格被高估);有時恐懼戰勝貪婪,導致股價回落時免不了崩盤。在過去的百年裡,紐約、倫敦等地方的股市曾經歷嚴重的泡沫。儘管最惡名昭彰的是一九二九年的華爾街崩盤,但股價在一九八七年的黑色星期一跌幅更大,當時道瓊指數單日下跌二二•六%。在二○○○年至二○○二年的達康泡沫(dot-com crash)以及二○○八年的金融危機,全球市場也承受大幅下跌。
●投資大戶
股票市場的參與者分為個人投資人(例如擁有投資組合的家庭)和機構投資人(包括退休基金、保險集團、基金經理人、銀行和其他機構)。由於退休和保險基金在股市中擁有龐大股份,股價的變化間接影響到幾乎每位公民。
投資者中還有最受詬病的是避險基金,它們不僅做多股票(押注股票價值上漲,買入股票等待上漲後賣出),還做空股票,意即押注股票價值下跌(做空的過程包括以某個價格從另一位投資人那裡借入股票,例如一百美元,以該價格賣到市場上,等待股票跌至例如八十美元,然後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入,將二十美元的價差還給投資人)。還有一種類型的投資者是私募股權公司(private equity firm),其目標是收購並徹底改革陷入困境或被價值低估的公司。
許多人開始視私募股權公司、避險基金等新型投資者為對市場的威脅,因為它們高度機密,並且經常看似在敲詐公司。然而,這類投資人自認,藉由收購被低估或表現不佳的公司、並進行全面改革,是在發揮珍貴的市場功能。畢竟,大眾可以到股市購買公司股份,本質上是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