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夾縫中的競爭力:看懂職場運轉的17個決勝計畫

原文書名:


9786267148907夾縫中的競爭力:看懂職場運轉的17個決勝計畫
  • 產品代碼:

    9786267148907
  • 系列名稱:

    Smart
  • 系列編號:

    Smart122
  • 定價:

    280元
  • 作者:

    任康磊
  • 頁數:

    208頁
  • 開數:

    14.8x21x1.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1214
  • 出版日:

    20231214
  • 出版社:

    大樂文化
  • CIP:

    494.35
  • 市場分類:

    職場工作、成功法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商業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國際認證高級經理人 × 線上管理課程名師,傳授持續成功的秘訣
★17個法則讓你看透懂職場運轉,學會精準選擇、競爭取勝……

【全球百萬粉絲支持】
從月入數萬到百萬的蝶變戰法,
帶你突破困境、有效解決問題!

★★17個蝶變決勝計畫,對新人老手都管用
作者任康磊曾在街上發傳單、擺攤,從行政助理起步,當上世界500強企業人力資源總監,而且出書、授課,為上市公司和專業人士提供輔導諮詢,更擁有百萬粉絲……。他如何累積實戰力,獲取成長複利,從月入數萬攀升到年薪千萬?
平凡不是絆腳石,他公開自己在夾縫中競爭的「蝶變戰法」,提煉出17個「決勝計畫」,帶領你釐清工作上的棘手難題,並掌握具體解方。只要善用這些思維和技巧,你將破繭而出、邁向成功!

★★啟動獲利循環的第一步:選對領域和模式
  當發展主業或副業,甚至尋求創業,如何選擇產業領域和商業模式?流量、產品、品牌等環節都需要自己做嗎?待在家鄉還是出外闖蕩比較好?
◎【循環法則】抓住3個特點,打造持續賺錢的飛輪
工作或事業的前提不對、邏輯不通,必定導致窮忙,若符合可行、可擴張……3個特點,便能有效利用時間和資源。
◎【聚集法則】做商品定位時,瞄準競爭者多的領域
在網路時代,為產品找出定位時,不論市場大或小、領域冷門或熱門、線上或實體,都要思考使用者的應用情境。

★★轉換角度看懂職場運轉,塑造你的競爭力
在職場上加薪升職,要靠聰明方法。新人怎樣超越老手獲得高績效?如何以一份努力獲得多份回報?怎麼讓興趣愛好成為專業技術的加分項?
◎【錯位法則】在飽和市場避開同質性,發揮獨特優勢
競爭並非擂台比武,與其硬碰硬不如換個角度。你可以在主戰場裡,找出細分領域創造藍海,依然能夠贏。
◎【複合法則】將不同能力融合延伸,讓自己脫穎而出
如果單一能力無法提供足夠競爭力,可以運用疊加效應,得到1+1大於2的成果。具體上該怎麼做?本書將告訴你。

★★想翻身擺脫困局,掌握方法才能解決問題
競爭中必定碰到難關,用什麼方法提高自信增加成功率?失敗者與成功者到底有哪些差異?如何將目標轉化為具體行動?
◎【牛頓法則】在正確的地方施力,破解忌妒和排擠
力量在哪裡,結果就在哪裡,必須將力氣用在對的地方。而且,不要被負能量的人牽著走,可以為自己創造正向加速度。
◎【三段法則】解決問題有3步驟,最重要的是提出方案
面對難題時,成功者總是有辦法,失敗者總是說藉口。成功者會樂觀積極地說:「問題也許很難,但有可能解決。」

★★拋棄成見、提供價值,找到優質夥伴共創勝利
如何讓客戶、高手、競爭對手都樂意與自己共事?是不是應當依照批評意見改變自己?短期合作看利益,長期合作要看什麼?
◎【捨得法則】願意退一步,建立並維持良好關係
共事者有所付出,拿到報酬不是天經地義嗎?讓別人賺錢,自己才能賺錢。此外,合作貴在專注,考量成本、行銷……3個面向。
◎【價值法則】開啟高手合作之門,必須採取3種方法
如果時間成本不對等,不要期望對方有什麼回應,因此要明確提供足夠的合作價值,讓高手也難以拒絕。

作者簡介


任康磊
  曾任上市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後來從一人公司開始創業,擁有近20年職場經驗。不僅是國際認證高級專業經理人(CISPM, ACI認證)、國際認證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ICSHRM, AIVCA認證)、國際認證高級職業培訓師(ICSPL, AIVCA認證),而且是大學生實習就業指導師、喜馬拉雅等平台百萬人次線上學習課程講師。
  長期為上市企業提供管理諮詢服務,為創業者、自由業者、自媒體工作者及專業人士,提供商業模式、創業及就業輔導,成功輔導不同領域的百萬粉絲IP,幫助多位諮詢對象實現年收入450萬元。自身也在10年間,從月收入數千元躍升至年收入1400萬元。
  著作有《競爭力變現》、《溫暖管理課》、《117張實戰圖解教你成為誘導高效團隊的管理高手》、《200張圖教你勇敢ソ問,一天進步一點點!》等。

書籍目錄


前言 蝶變戰法的17個計畫,讓你在夾縫中茁壯強大

第1章 一開始就做對選擇,邁向千萬年薪之路
01【循環法則】把握3個特點,打造持續賺錢的飛輪
發展副業要弄對前提,否則不務正業
做事邏輯不通,會導致低等勤奮
抓好循環中的2個端,高效利用時間
02【生態法則】你的發展變化,決定你創造價值的能力
生態棲位決定價值,關鍵在你是否優秀
小城市也能有發展,資源不受時空限制
生存方式可以選擇,不要總抱怨環境
03【後進法則】選擇商業模式的第一步:學習和借鑑
理想主義很美好,小心別踏入陷阱
答案在成功者背後的模式,如何找到?
不要一開始就談顛覆,先模仿再創新
04【聚集法則】做商品定位時,瞄準競爭者多的領域
小的不一定美,但發展規模一定有限
競爭激烈的地方,更有市場和機會
從使用者應用情境,找到商品合適定位

第2章 看透職場運轉,競爭激烈也能站上頂端
05【錯位法則】在飽和市場避開同質性,發揮獨特優勢
競爭並非擂台比武,硬碰硬不如換角度
避開主要戰場,機會藏在細分領域
新人想贏老手,在3個面向追求領先
06【突破法則】為了跳脫困境,運用3方法開闢新局面
破解零和賽局,難事越做越簡單
身在局外,無法體會局內人的感受
當局者迷,透過2種方式走出迷局
07【邊際法則】擅長規劃成本,一份努力獲得多份回報
最保值投資標的是自己,能終身獲利
寫作是我擴展多份收入的利器
為何能與投資大師蒙格,建立人際網絡?
08【複合法則】將不同能力融合延伸,讓自己脫穎而出
你的興趣愛好,可以為專業技術加成
如何發揮疊加效應,強化競爭力?
透過多面向複合,建構強勢能與影響力

第3章 把逆境化做助力,就能勇敢突破困境 
09【牛頓法則】在正確的地方施力,破解忌妒和排擠
力量在哪結果就在哪,怎麼用對方向?
遠離負能量的人,為自己創造加速度
怎麼應對無良同行?切記力會相互出現
10【信念法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成敗都操之在己
相信自己能做到,可以提高成功率
俞敏洪屢次失敗,終究讓公司在華爾街上市
決定結果的不是命運,而是自證預言
11【延伸法則】擴展知識體系,能加速實現事業目標
知識無法變現,主因是一知半解
從輸出反推輸入,輸入更能落實目標
如何讓知識呈指數成長?用5種擴充方法
12【三段法則】解決問題有3步驟,最重要的是提出方案
反成功學讓人覺得痛快,但沒有用
失敗者vs.成功者,有5個決定性差異
面對問題,樂觀與阿Q精神大不同
13【燈塔法則】時間和資源有限,聚焦於更有價值的事
當機會來臨,沒準備的人抓不住
以社會公平報酬體系,衡量付出與回報
層層拆解目標,才能精準採取行動

第4章 不畏懼任何挑戰,與夥伴合作共創勝利
14【個性法則】發揚自己的特性,不必迎合別人做改變
別浪費時間,讓討厭你的人喜歡你
是批評還是改善?從對方著眼點來判斷
錢可以少賺,原則和底線不容侵犯
15【捨得法則】願意退一步,建立並維持良好關係
懂得互相成就,夥伴就離不開你
合作貴在專注,要考量3個面向
長期共事不能只看利益,要注意什麼?
16【價值法則】開啟高手合作之門,必須採取3種方法
合作失敗是因為沒準備、模式不明……
時間成本不對等,別期望對方回應
提供明確合作價值,高手也難以抗拒
17【相容法則】包容範圍越大,發展空間就越寬廣
人都期待完美,但要容許他人會犯錯
得讓別人認識你,他們才願意聽你說
擴大相容範圍,將如蝴蝶破繭而出

結語 想走對路少繞彎路,你得先跨出腳步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蝶變戰法的17個計畫,讓你在夾縫中茁壯強大

所謂的天才,都是從哪來的?
我曾看到一段影片,其中有個四、五歲的孩子談論高階物理學,講得頭頭是道。這個小孩掌握的物理學知識量,顯然超過很多理工科學生。許多人看了這段影片,紛紛感嘆他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前同事的小孩也是這種別人家的孩子。他剛學會說話不久,就能背出一大段《三字經》,三歲時背誦十幾首古詩,五歲時學會加減乘除。相較之下,有些小孩五歲時,連一首完整的古詩也背不起來。
這種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得天獨厚嗎?他們的父母是恰好生出天才嗎?我不清楚別人的狀況,但知道前同事的情況。他喜愛文學,能出口成章、妙筆生花,家中藏書就像一座小型圖書館,孩子的玩耍內容通常是詩詞歌賦。
在那個短片中講解高階物理學的小孩,不可能一出生就精通這門學問。他的父母至少有一位熟悉高階物理學,他有很高的機率是在與父母相處時耳濡目染習得。假設只看結果,我們會以為這些孩子是天才,但看到過程後,我們會發現並非孩子天生聰穎,而是父母使用正確的教育方式。
人的智商呈常態分布,高IQ的人若是沒有接受過正確的智力開發方法,不會比普通人強多少,而別的孩子若是有前述天才兒童的學習經歷,則可能變成天才。
方法是最重要的,個體差異是其次。人的成長也是同樣道理,掌握正確的成長方法,能更好更快地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終身學習的概念已經被廣泛認可,無論是上班、創業,還是發展副業,人們想要獲得競爭力,學習和成長都是必須的。成長需要學習,但學習不一定能帶來成長。如果學習沒有益處的內容,或是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仍然無法成長。
任何成長都不是偶然,我從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成為一個領域的佼佼者,經歷過一波三折,我踩過的陷阱、掉過的坑很多。圖書策劃人「寫書哥」做網路社群後,開設終身成長訓練營,邀請我分享成長經歷。藉著這次機會,我審視自己的經歷,發現一路走來起起伏伏,做對很多事,也做錯很多事,有很多值得總結的法則。
每個人的成長速度,會因為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很多人有成長的願望,但沒有掌握成長法則,或是使用錯誤的方法,結果難以達成期望。方法對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對,努力白費。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十七個成長法則,以及我和許多人的真實案例。如果讀者遵循這些法則,也能高效學習和發展、實現目標,在職場中擁有更大的價值。祝福各位讀者不論是上班、創業還是發展副業,皆能如魚得水。本書若有不足之處,請讀者不吝指正。

文章試閱


第1章 一開始就做對選擇,邁向千萬年薪之路

人生無時無刻不在選擇,不僅決定方向,也決定事情值不值得、能不能做。很多人只會低頭做事,不會抬頭看天,最後事情沒做好,才發現是自己一開始選錯了。學會做選擇,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 01【循環法則】把握3個特點,打造持續賺錢的飛輪
循環法則:商業世界的任何選擇,只有在商業邏輯形成循環後才值得實踐。循環法則的特點有三個。
1、可行(Feasible):商業模式的邏輯合理,有基本的獲利機制,能獲得利潤。
2、可持續(Sustainable):商業模式的邏輯持續運行,能持續不斷地獲利。
3、可擴張(Scalable):在商業模式中投入越多,利潤會越多。
這個法則不僅適用在發展副業,也適用在選擇創業項目、決定定位領域、設計商業模式等。

◎發展副業要弄對前提,否則不務正業
發展副業的前提是先把主業做好,如果連主業都沒做好就投入副業,那叫不務正業,副業大概也做不好。主業沒做好,說明還有成長空間,應該先把精力用在做好主業。等到主業沒有成長空間,再考慮發展副業也不遲。
滴滴出行(注:一款能預約某個時點使用或共乘交通工具的手機應用程式)剛允許私家車兼職時,辦公室同事聊起另一位同事A時,都很羨慕他每天下班後,兼職開計程車到晚上九點多,一個月的副業收入與主業薪水差不多。
有一次,我和A的主管討論事情時談起A。該部門主要負責產品的品質檢測工作,主管說A在工作上做事俐落,但沒有上進心,只做自己負責的事,而且沒有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若同事沒做完事情也不會幫忙。
產品品質檢測工作似乎是機械化的內容,每天只需要按部就班完成任務,但其實延伸性很廣。首先,透過品質檢測,發現已出現的產品品質瑕疵,可以推導出生產、工藝、採購、技術、風控等方面的問題,從而在更高層次為公司解決問題創造價值。不過,這需要品質檢測人員具備這些方面的基本知識,掌握相關環節的運作原理。
其次,提高產品品質是體系上的事,需要建設品質體系,從人員、機械、用料、方法、環境等各方面入手。這對負責人員有更高的要求,他們得具備更大的格局和更廣闊的視野,以及更強的內部資源整合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
另外,產品品質檢測需要使用各種儀器設備,以及多種檢測方法。這些儀器設備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注意事項,這些檢測方法的信度、效度、成本各有不同。想要熟練運用品質檢測的設備和方法,也需要學習。
A每天工作時,抱著做完就好的心態,沒做到可延伸的事情,所以A的主管把他列入縮減人員的清單。
我不理解,A為什麼把很多精力放在副業,難道家裡有經濟困難嗎?我抱著這樣的疑問,找A瞭解情況。
A出身小康家庭,沒有經濟困難,他做副業純粹是不想閒著,還能增加收入,有更強的消費力買喜歡的東西。為什麼不先做好主業?因為做好主業需要漫長的學習過程,短期見不到回報,而且A認為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不能把精力都放在主業,做副業是分散風險。
A這樣兼職開計程車,是簡單且重複的勞動,本質上是用時間和體力換錢。雖然工作不分貴賤,但A本來有能力發展得更好。他的學習能力不差,做主業可以在管理或技術面持續升遷,持續學習會讓他在主業上獲得競爭力,提升市場價值。我好言相勸,他仍不以為然。
最後,雖然A的主管沒有在部門裁減人員時請他離開,但A的主業應該不會有更好的發展。原本可以在主業大放異彩的人,為什麼要把精力用在發展副業呢?

◎做事邏輯不通,會導致低等勤奮
很多人羨慕別人成為網紅後風光無限,於是在什麼都沒想好的情況下,一頭栽進網路洪流中做自媒體。不說那些被洪流淹沒的人,很多努力後獲得大量粉絲的人也不過虛有其表,最後沒有賺到錢。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朋友,想盡辦法做大自媒體的流量,卻沒想好如何變現。
有一次,我對朋友B說:「你要不要先想好再開始做?」
他說:「網路時代是流量為王,我先做出大流量的自媒體,到時再想變現的方法也不遲。」
於是,他空有百萬粉絲的帳號,一個月接幾個業配,收入幾千元,與投入完全不成正比。而且,自媒體需要持續生產內容,如果停止更新,就馬上掉粉。後來,他陷入一個投入遠大於回報的局面,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只能苦苦堅持。
我說:「流量做起來了,現在有變現方法了嗎?」
他說:「還沒想好,還在摸索……」
我知道B做自媒體不是為了玩,而是真心想利用辛苦做起來的帳號變現,可惜一直沒想好持續的、穩定的變現模式。對於自媒體最常見的三種變現模式,B覺得都不適合自己。
1、業配變現。B最想透過業配變現,但他是被動接業配,業配時多時少,很不穩定。而且,如果找他業配的單價較低,他也不能不接,因為他不知道去哪裡找穩定的大單。雖然賣減肥藥、美容針或理財產品的業配很多,但他不敢接,因為這些產品很容易出問題。
2、知識變現。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自己講課、賣課程,第二種是賣別人的課程,第三種是開設一個知識付費的社團。B的自媒體平台是抖音,內容偏大眾生活化,而知識產品通常是為了解決某個特定領域的問題。同時,他的粉絲黏著度低,多數人關注他只是為了看他發布的內容,根本不會加入他的社團。
3、團購變現。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直接提供網路商店連結;第二種是做直播,既可以賣自己經營的商品,又可以賣別家網路商店的商品。B試過放合作的網路商店連結,但成交量極低。他直播過幾次,發現沒多少人看,逞論做團購;至於經營自己的商品,他根本沒做過這類生意,連選品都不懂。
B成功做出高流量的自媒體,已經比沒做出來的人強了,但沒有滿足可行、可持續及可擴張的循環法則,則邏輯不通,他的一切努力必然是低等勤奮。
B最想做的業配變現目前相對穩定,但他沒有找到穩定的接業配方式,都是被動接受,收入不穩定,因此難以持續。雖然他的粉絲數目破百萬,但黏著度低。他現在的方式不具備較大的成長空間,也不具備可擴張的特性。
我當然不是說做自媒體不對,而是在沒有想好如何形成循環的情況下貿然行動,投入與產出容易失衡,使努力變成低等勤奮,導致資源浪費。
很多人建議我做自媒體,因為做好自媒體等於抓住流量,有很大的好處。我沒有放棄自媒體,我有社群帳號,而且都在經營,但是毫無起色。社群帳號經營不好,是因為我缺乏行動力或是沒有能力做好嗎?當然不是,做任何事都有相應的方法論,方法對了,只要投入精力一定能做好,而且我有一定基礎,做起來並不困難。
但是,我還沒想好做自媒體的循環。自媒體是需要持續投入的工作,前期必然存在一段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的時間,以後的存續很難說,也會出現靈感枯竭的情況。未來我或許會投入時間做自媒體,但要先想好如何形成循環。

◎抓好循環中的2個端,高效利用時間
有些人學時間管理,表現得很懂得管理時間。一段時間後,這些人雖然沒有浪費時間,但在價值創造上沒有進展。為什麼?因為會管理不代表會利用,管理時間是「不讓時間浪費」,利用時間是「提高時間的單位價值」,也就是在單位時間內創造更高的價值。
花時間做事可以理解為對未來進行投資,而有效利用時間能讓投資最大化。那麼,什麼樣的事最值得投資?
這些事最好能同時滿足「可行、可持續及可擴張」這三點。滿足這三點,代表邏輯上說得通;沒有滿足這三點,邏輯上說不通,即使做了也注定失敗。對時間管理的理解再高明,如果沒有認識這一點,很難讓自己增值。
以寫書為例,很多人問我,寫書不賺錢,為什麼把大量時間用在寫書?相較於很多行業,寫書算不上賺錢的事,但完美契合循環法則。
1、可行:寫書確實賺得不多,但賺得不多不等於不賺錢。「寫書→出版→稿費」這種傳統的經濟模式,不僅符合薄利多銷的邏輯,而且能有效增強勢能(注:它是存在於物理系統內的一種能量,作者將它喻為人們儲存的個人資本,累積越多越能展現價值)。
2、可持續:寫書無法一夜暴富,而是細水長流,這是可持續的事。暢銷書的生命週期一般是三至三十年,而百年暢銷書的壽命更是比多數企業都長。
3、可擴張:無論從寫書數量或是圖書銷量的角度來看,寫書都可以擴張。如何增加圖書銷量?如果一本書的平均銷量只有十萬冊,那就寫十本、二十本、三十本。
這時候,一定有人想,寫三十本可行嗎?可能嗎?
我有個思維習慣,當發現別人能做到一件事,我接下來考量的,不是我做這件事可行或不可行,而是我一定要做,也不是我可能或不可能做到這件事,而是如何做到。對於五年寫三十本書,我只專注於如何做到。
做IP的最終目的是賺錢,要有恰當的商業模式(透過一系列行動,最後獲得利潤的模式)。商業模式最關鍵的,是要在邏輯上形成循環,才能增加IP勢能,提升個人價值。如果不能形成循環,我們就沒有方向,做著做著便會迷茫。
針對知識型IP,什麼是循環?主要有五個端,包含流量端、產品端、經營端、轉化端、品牌端,但不一定都要自己做。對於大多數的個人IP來說,最重要的是產品端和品牌端,一定要抓好這兩個端。至於其他的三個端,可以與別人合作,或者在更長的供應鏈上尋找合作,在更廣的價值鏈上找準位置。
術業有專攻,透過合作,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並提供對方應得的報酬,是效率最高的策略。很多人不懂得合作,什麼事都想由自己做,結果不僅浪費精力,還可能做不好。
我和同事買了同社區同房型的屋子,我找裝修公司全權負責裝潢,而同事則親自上網下載設計圖、雇工人、跑建材市場砍價、買材料……。結果,我花二十萬元,裝修出三十萬元的效果,同事花三十萬元,只裝修出十五萬元的效果。
在產品端,我透過「出書→讀者反饋→設計課程→繼續出書→讀者回饋」,形成良性循環,實現螺旋式上升。在品牌端,我透過「出書→影響力增強→個人品牌價值提升→繼續出書→影響力增強→個人品牌價值提升」,形成良性循環,持續增強影響力和個人品牌。
我仍然不斷學習更多成功案例的做法。方向和方法對了,該做的都做了,才可能做成。如果邏輯不通,行動會變成低等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