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10 種洞察:洞察,認清世界的真實面目,當個聰明人。直觀真相,裝糊塗也別真糊塗。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7377178系列名稱:
Biz系列編號:
DB0448定價:
399元作者:
王可越頁數:
304頁開數:
17x23x1.5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0201出版日:
20240201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CIP:
177.2市場分類:
職場工作、成功法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商業類- ※缺書中
商品簡介
◎主管:「我簡單說幾句。」女友:「我最近胖了。」他們的用意?這是人心的洞察。
◎怎麼做才能影響他人?講道理沒用,得定規則,大家就會遵守或刻意不遵守。
◎物有裂痕,卻是「光」照進來的地方。這就是反轉視角的洞察。
把笑臉當愛情、把挫折當末日,什麼都當真,或什麼都不當真,
都是缺乏洞察力(說白了,就是犯蠢)的表現。
什麼是洞察?洞察就是遇到問題先別急著解決,先觀察,
這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把問題的本質弄明白,避免愚蠢、減少偏見。
人為什麼要學洞察?因為生物天生都有局限性:
鳥明明可以飛往遠方,卻往往落回同一棵樹上;
人可以自由探索,但大部分的人只在熟悉的圈子兜兜轉轉。
唯有強化洞察力,你身處的世界才可以變寬又變大。
本書作者王可越,是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美國波士頓愛默生學院訪問學者,
他從10種角度:人心、自我、感受、故事、趨勢……提出世人司空見慣的洞察,
協助你看清世界的真實面目,你可以裝糊塗,也別被人認為真糊塗。
◎人心的洞察:跳過習以為常想當然,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
老婆說:「隨便,都行」,意思是不行。
主管說:「這方案好,但是……」,其實是不好。
有錢人自嘲窮,好看的人總說自己醜……這些話背後的潛臺詞,你聽懂多少?
聽懂對方的弦外之音,才能理解人心的真情假意。
◎「我可以,為何你不行」──洞察別人的感受
「你的學歷這麼好,連這個都不知道?」
「這麼簡單的事,為何你做不到!」
記住,這世界不是靠你一個人的感受在運轉,
你覺得重要,別人不一定覺得;你覺得新鞋好,但有人覺得舊鞋不磨腳;
洞察別人的感受,才能避免「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的一廂情願。
◎避免自己與人、與環境格格不入──洞察規則,先融入才能突出
為什麼同一個笑話,換個場合就不好笑?
為什麼我做了不少事情,老闆卻沒有替我升職加薪?
因為你沒有弄懂各種場合的遊戲規則。
規則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標準,選工作其實就是在選規則。
為什麼要學習洞察?
可以避免犯蠢、當個聰明人;可以減少偏見、直觀真相,看清世界的真實面目。
◎主管:「我簡單說幾句。」女友:「我最近胖了。」他們的用意?這是人心的洞察。
◎怎麼做才能影響他人?講道理沒用,得定規則,大家就會遵守或刻意不遵守。
◎物有裂痕,卻是「光」照進來的地方。這就是反轉視角的洞察。
把笑臉當愛情、把挫折當末日,什麼都當真,或什麼都不當真,
都是缺乏洞察力(說白了,就是犯蠢)的表現。
什麼是洞察?洞察就是遇到問題先別急著解決,先觀察,
這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把問題的本質弄明白,避免愚蠢、減少偏見。
人為什麼要學洞察?因為生物天生都有局限性:
鳥明明可以飛往遠方,卻往往落回同一棵樹上;
人可以自由探索,但大部分的人只在熟悉的圈子兜兜轉轉。
唯有強化洞察力,你身處的世界才可以變寬又變大。
本書作者王可越,是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美國波士頓愛默生學院訪問學者,
他從10種角度:人心、自我、感受、故事、趨勢……提出世人司空見慣的洞察,
協助你看清世界的真實面目,你可以裝糊塗,也別被人認為真糊塗。
◎人心的洞察:跳過習以為常想當然,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
老婆說:「隨便,都行」,意思是不行。
主管說:「這方案好,但是……」,其實是不好。
有錢人自嘲窮,好看的人總說自己醜……這些話背後的潛臺詞,你聽懂多少?
聽懂對方的弦外之音,才能理解人心的真情假意。
◎「我可以,為何你不行」──洞察別人的感受
「你的學歷這麼好,連這個都不知道?」
「這麼簡單的事,為何你做不到!」
記住,這世界不是靠你一個人的感受在運轉,
你覺得重要,別人不一定覺得;你覺得新鞋好,但有人覺得舊鞋不磨腳;
洞察別人的感受,才能避免「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的一廂情願。
◎避免自己與人、與環境格格不入──洞察規則,先融入才能突出
為什麼同一個笑話,換個場合就不好笑?
為什麼我做了不少事情,老闆卻沒有替我升職加薪?
因為你沒有弄懂各種場合的遊戲規則。
規則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標準,選工作其實就是在選規則。
為什麼要學習洞察?
可以避免犯蠢、當個聰明人;可以減少偏見、直觀真相,看清世界的真實面目。
作者簡介
王可越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美國波士頓愛默生學院訪問學者,也是設計思維創新領域的導師。他與團隊一起率先將設計思維創新體系引入中國,致力於為不同人群開啟創新之道,透過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諮詢,幫助企業、組織和個人實現創新轉型並取得成功。
擁有豐富的創新實戰經驗和深厚的專業知識,在商業、藝術等領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是備受矚目的創新推廣者和領導者。
書籍目錄
推薦序一 解決問題前,更重要的是如何覺察、發現╱陳政廷
推薦序二 洞察能力,決定一切的結局╱林郁棠
序章 洞察,就是看穿事情的能力
01跳過想當然,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人心的洞察
字面意思不是字面意思╱為什麼我們既想睡,又想醒著╱老年人的叛逆╱親密關係中,情大於理
02 人生就像一場戲,你演誰——表演的洞察
跟別人一樣,比較安全╱看似隨意,其實暗藏心機╱人穿衣服,還是衣服穿人╱一切帶有「應該」的造句
03如果錢不是問題,你想做什麼——自我的洞察
今天,你又騙自己了嗎╱我為什麼火氣這麼大?╱只要活著,好事總會發生╱成功就說自己棒,失敗就怪環境爛
04我可以,為何你不行——感受的洞察
感受決定東西的價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實╱誰偷走了你的視覺震撼?╱餓了?為什麼不吃肉
05宇宙不是原子構成,是共鳴——故事的洞察
名字為故事訂基調╱不了解內情前,一切都很神奇╱看戲,但別入戲╱一個產品要攜帶一個特別的故事
06當局者迷——全局的洞察
如果我是魚,是否能看見水╱心隨境轉,環境塑造行為機制╱每個母親都有力不從心的時候╱哪有那麼多便宜可占
07避免自己格格不入——規則的洞察
開玩笑要看場合╱工作的本質是價值交換╱買東西,「感覺」很重要╱規定不能做的事,更有吸引力
08真相很少純粹,也絕不簡單——簡化的洞察
圖釘原理╱非黑即白不是簡化╱我們相信什麼,就會強調什麼╱憑什麼成功只有一種
09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視野的洞察
透過紙窗破洞看銀河╱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我消費、我擁有、我有用╱專業是一套道理,不一定合理
10我們和股神的差別——趨勢的洞察
手裡拿了槌子,你就會去找釘子╱從不起眼的細節找改變╱讓人不舒服的事,就是商機╱無限猴子定理
序章 洞察,就是看穿事情的能力
你看見了曲折的影子,意味著有一條蛇嗎?
也許只是一條麻繩。
你聞到了茉莉花的味道,意味著有茉莉花開放嗎?
也許只是茉莉味的薰香。
老闆不幫我加薪,意味著我不夠好嗎?
暗戀對象不理我,意味著他不喜歡我嗎?
你是否把假戲當成了真情?
把短片裡的致富故事當真了?
有翅膀的不見得是天使;
騎白馬的不見得是王子。
我們看到了一種現象,意味著有若干種可能,而不僅是一種。
什麼是洞察?洞察是在觀察之後做出的敏銳判斷,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幫助我們探索究竟、分析本質,追問真正的原因及其意義。
無論面對一句話或一條線索,還是一個人或一件事情,當我們太過流暢的說:「我知道」時,就值得我們懷疑。我知道什麼?也許我根本不知道,「這世上的問題,是智者遲疑而愚者自信」。過於順利的了解,往往就是在想當然。搞不清真實情況卻盲目自信,反而會讓我們做出愚蠢判斷、把事情搞砸。把笑臉當愛情,把挫折當末日;什麼都當真,或什麼都不當真;感情用事,衝動行事,這些都是缺乏洞察力的表現。
要想讓自己的觀點更有穿透力、利用認知把握潛在機會,就需要擁有不同的思想框架、廣闊視角,更有深度的領悟。這些就是洞察的邏輯。
為什麼要去洞察?我要活得明明白白,而不是糊裡糊塗。有人反駁我:「想太多幹什麼?難得糊塗!」可是所謂的「難得糊塗」,並不是真糊塗。明白的人可以裝糊塗,但真糊塗的人沒辦法把事情搞清楚。
明白,意味著知道問題的關鍵所在,是解決問題的前提。而洞察,就是為了搞清楚問題究竟是什麼。
拓展視野,找出價值與機會
為什麼要學怎麼洞察?因為世上很多生物天生都有局限性。比如,即使撤掉魚缸裡的擋板,一天到晚游泳的魚仍然會在老地方折返;鳥可以飛去任何地方,卻往往回到同一棵樹上;人可以自由的擁抱遠方,但實際上,大部分的人只在熟悉的範圍裡兜兜轉轉。如果我們缺乏洞察力,認知就浮動、避重就輕;僅與「英雄所見略同」的人惺惺相惜,排斥不同想法,我們的視野就會越來越狹窄,觀點會越來越淺薄。即便看到了新啟發,我們也無法識別其中的價值和機會。
認知的深度與廣度,決定了我們的世界有多大。洞察力,限制或拓展了我們的潛能, 也塑造著我們的未來。同樣遭遇一件事,有人感到意味深長,有人覺得不過如此。在危機中,有人痛苦難過,有人卻抓住機會。在日常生活中,無論讀書、工作、談戀愛還是投資,如果缺乏洞察,不想明白各種現象背後的規律,我們往往會吃虧或錯失良機。
我們如果種地,就需要有看穿事情的能力:「如果大家都種蔥,那我們就種蒜;如果大家都種蒜,那我們就種蔥。」大家都種的品種,市場供應量會增加,價格反而會降低;反之,則價格上漲。如果我們談戀愛,分析「我愛你代表什麼意思」也需要這項能力。我愛你,也許是愛過你的總結;也許是將要愛的承諾;或是一個愛的邀約,意思是「我等著你來愛我」;也有可能只是逢場作戲,客氣一下而已。缺少洞察力,不明白語言背後的真實意圖,就無法行動。
世界廣闊,洞察無限。本書涉及日常生活中洞察相關的話題。
洞察自己(自我的洞察、感受的洞察):正在減肥的我運動了五分鐘,卻多吃了一碗飯,我在自我欺騙嗎?我認為舒服的事,對其他人適用嗎?究竟是我擁有了奢侈品,還是奢侈品控制了我?
洞察他人(人心、表演的洞察):人們在腦海中認為不,但最終為什麼會說是?為什麼年輕人標榜自由,卻更怕失去安全感?網路暱稱叫做「雲淡風輕」的人,真的什麼都不在乎嗎?
洞察世界(故事、全域、規則的洞察):為什麼在餐廳花越多錢,吃到的食物越少?為什麼我們靠運氣賺回來的錢,又靠實力虧了回去?
本書還涉及洞察的基本方法(視野的洞察、繁簡的洞察、趨勢的洞察),幫助我們看得更遠、更深,找到新的思考角度,突破理所當然的想法。例如:孩子一定純真嗎?老人的經驗都有道理嗎?果汁就很健康嗎?隔夜水真的不能喝嗎?世界上有純粹的好人或壞人嗎?看起來很好的事,為什麼後來忽然變壞了?為什麼極簡主義會流行,又會過時?這些話題並不孤立,它們彼此關聯,相互交織。比如,我們透過洞察他人,也觀察了自己;我們洞察世界,同時清楚了解自己或他人所處的位置。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洞察,幫我們找到一件事的深層原因,解開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的難題。
如果你正困惑於如何選擇工作、規畫未來,或搞不懂如何與伴侶、父母溝通,你可以在本書中找到一些啟發。如果你覺得自己運氣不佳,受困於兩難境地,難以做出抉擇,你也需要學習這個能力,分析一下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洞察力也是一種實用的創新性工作技能,我在數百次經理人的工作坊中講授過它。無論你從事產品或品牌設計,還是營運或銷售,你都需要這種見微知著的基本能力。透過它, 我們將打破理所當然的預設,看到未被滿足的使用者需求,用新的產品和服務打造開拓性的解決方案。如果你是團隊的管理者,當社會發生任何變化時,你也能看到輪轉的趨勢,捕捉新變化帶來的新機遇。
對我來說,洞察是一種自我修練。我來到世界走一遭,如果難以變得更智慧,至少要讓自己避免愚蠢、減少偏見。因此,我時刻磨練思考力,努力讓我的思想之刃更銳利一些。親愛的讀者,我邀請你一起,用洞察之刃,劃開日常生活的表象。當我們見識到世界的本來面目時,我們仍有可能愛它。
洞察之後,我們會知道世界的真面目,擁抱自由生活的同時,也清楚自由的代價。那才是一種明白的愛。我不希望不明所以,活得糊塗。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一
解決問題前,更重要的是如何覺察、發現
創識智庫執行長、國內知名企業輔導顧問╱陳政廷
我因為工作的緣故,經常需要協助企業客戶發現自身問題、解決目前所遇到的障礙,不管問題有多複雜、牽涉面向有多廣泛,能否適當處理問題,關鍵往往不只是在如何解決,更重要的是如何覺察、發現,而其背後所運用的核心能力,就是此書所談論的洞察力。
我認為洞察力,就是對事物敏銳的覺察與判斷,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保持清晰且獨立的思維,進而掌握事物本質與意義。一個人如果能培養良好的洞察力,在如今這個VUCA(按:取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開頭字母簡稱)的混沌時代,絕對是一個超級重要的能力!
尤其在淺碟文化(按:形容人們在虛擬世界中快速瀏覽或參與各種主題、資訊、趨勢,卻不深入了解的現象)、專注力不足、不求甚解的世界中,擁有洞察力的人就像開了外掛一般,能領先同儕,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創造亮眼成果!
我很榮幸能向各位推薦《10種洞察》這本書,因為市面上專門探討洞察力的書籍真的太少了,本書不僅深入淺出,而且書中很多例子皆讓人頗有共鳴,這也是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地方。
我總結了三個最大的收穫,也是最容易落實在生活與工作當中的處世智慧:
1. 完整接收訊息,並開始覺察話語中的更深層意涵
斷章取義,一直是許多人溝通上的通病,往往也會造成不必要的困擾。而我特別喜歡書中第一章所提到的改善方法:溝通時,要了解對方語境與前後文,避免自己輕妄下判斷。
也就是說,從自身開始做起,對於重要的事情,不用模稜兩可的言語來陳述,同時願意去探索他人話語中更深一層的意圖,理解他人沒說出口的心聲。例如,我從〈老年人的叛逆〉當中,反思我跟長輩相處的情況,十分有共鳴。
我承認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但如果加強這項能力,絕對可以幫助自己提升溝通品質,進而做出更好的判斷。
2. 釐清自我意志,覺察集體意識如何影響自我判斷
俗話說「棒打出頭鳥」,在從小到大的教育環境中,我們彷彿被制約了一般,不知不覺習慣壓抑自我、順從集體觀點,因為這麼做,會讓我們感到安全,也是最省事的做法。
書中第二章第一節有一段話,特別引起我的共鳴:「我們都在某個群體中尋找認同感和安全感,但共同的東西多了,也容易在相似的觀點中喪失自己的判斷力。」
這也在提醒我們,從現在開始,要用更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思維與情緒,辨認出自己在哪些面向上,最容易受到集體意識的影響,以免自己做出「從眾不從己」的判斷。
3. 培養反思習慣,避免成為判斷偏誤的工具人
當人在自我評價時,容易有基本歸因謬誤的傾向──習慣把好結果歸功於自己,把壞結局歸咎於外在,尤其當局面發展不如意時,人容易陷入受害者情節,甚至認為自己是家庭、公司、社會的工具,彷彿自己是全世界最無辜的人。
書中第三章第四節有一段話,我覺得很值得省思:「任何技術都無法將人徹底工具化,將我們徹底工具化的,只有缺乏反思的自己。」
我們確實很難真正做到完全客觀,特別是當自己期待的結果落空時,更容易放過自己在事件當中犯下的失誤,而將焦點集中在自己的付出與努力,但正是這種情緒與思維,才最容易讓我們偏離事件真相。
當我們開始練習洞察自我,跳出框架、客觀觀察、分析事情時,才能從已發生的事件中,得到啟發與學習。拋開工具人情結,重新、從心拿回人生的主導權。
以上三點,是我從《10種洞察》中得到的收穫,真心推薦給每一位想要更認識自我、培養敏銳洞察力的人,本書絕對是一本讓你充滿啟發與收穫的超值好書。
推薦序二
洞察能力,決定一切的結局
文字力學院創辦人、立言顧問講師╱林郁棠
誰需要這本書?願意走出舒適圈、打開視野、覺察萬物的人!若是已經學會洞察一切,或是不願意知曉洞察為何的人,便闔上它吧。
什麼是洞察?本書作者給出了一個清晰的答案:「洞察是在觀察之後做出的敏銳判斷,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幫助我們探索究竟、分析本質,追問真正的原因及其意義。」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觀察與分析,搞懂各種人事物的本質。
擁有洞察力對我們什麼好處?我認為是不容易被騙。
想想看,當你擁有看穿事物本質的能力,在閱讀一段文字時,你就能了解作者背後的意圖,到底是出於善意分享,還是惡意操控?當你與另一個人對談時,可以迅速判斷對方的潛臺詞是什麼,進而讀懂這一局。反之,如果我們缺乏洞察一切的能力,可能僅僅閱讀一篇文章,便被輕易說服;與他人談話後,直接被牽著鼻子走。
當我們能理解自己與他人的行為、想法與感受,所有事情的難易度都會降低:人際互動簡單了、商業簡報變輕鬆、文案寫作更容易,因為,每一件事情幾乎都和「人」有關,洞察力,就是一種深刻理解人的技巧!
我是一名文字力教練,指導學員透過一種以改變為前提的文字力表達模式,藉由文字或語言達到想要的結果。有的人學完之後,獲得良好成效,例如,透過文字就能創造源源不絕的收入,甚至還有人因此改善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然而,也有人學完之後,雖然文案寫作力肉眼可見的提升,但創造力卻有限,我發現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不在於才華,而在於觀察事物的能力。
能把文字寫入人心的人,是因為察覺客戶沒有說出口的渴望與害怕;可以透過溝通改善與父母間的關係,則是觀察到父母對自己的期待與擔心。相反的,如果缺乏發現事物背後的意圖,所有的文字技巧與說話方式,都將流於表面,難以打動人心。
閱讀本書,將全面提升你的洞察力:洞察自己、他人、世界以及規則,作者十分熱切的想要與各位分享他的所有發現,至於你是否想要擁有更深刻的洞察力,由你決定。
文章試閱
字面意思不是字面意思
主管說:「我簡單說幾句……。」身邊的女性朋友說:「我最近胖了……。」這些話意味著什麼?該怎麼把話題聊下去?
我們都知道,「簡單說幾句」不會很短,也不會過於簡單;說「我最近胖了……」的朋友是希望得到否定的回應,「妳這叫胖?我才胖了呢!」即便聽起來有點虛情假意。
在餐廳外候位,你問服務生還要等多久,對方微笑回答:「很快,大概十幾分鐘。」 這句話背後是什麼意思?如果你把十幾分鐘的虛數當成實際時間,就會越等越火大,因為可能過了半小時還是沒有位子。
當我們走山路,問同鄉還有多遠時,他們會說:「還有兩、三公里吧,快到了。」我們走了很久,再問另一個同鄉,他還是說:「很快就到了。」老鄉和服務生一樣,自有一套說話方式。他們說的很快,並不是我們理解的很快。究竟有多快?要自行判斷。
不同人說話,表達的意思不一樣。話還是一樣的話,就看我們如何理解,能否適應溝通的彈性。
試圖探索話語中隱藏的意圖,分析這句話的背後意義,這個過程就是洞察。
有錢人自嘲窮,好看的人說自己醜
為什麼我們無法理解?為何無法察覺對方真正的意思?也許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教育背景不同,性格、價值觀等方面有所差異。我們把自己的想法套在別人的表達上,有時候又太在意無意義的感慨或吐槽。
很多年輕人喜歡把自己的情況說得慘澹不堪,「我覺得自己累得跟狗一樣,我知道, 我錯了,狗怎麼可能像我那麼累。」、「現在都不想設金融卡密碼了,用六位數保護個位數的存款,想想都心累。」、「又一天過去了。今天過得怎麼樣,夢想是不是更遠了?」、「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會很輕鬆哦!」這麼說的年輕人真的慘到這種程度嗎?喊累死人的人並不會死,真正累死的人連喊出來的力氣都沒有。「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一會兒」,沒有幾個人真的會歇一會兒。大部分自稱廢物的人不會停止奮鬥,吐槽一陣後,他們還是該幹什麼去幹什麼。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的人,會因為幾句吐槽而聚集在一起,展開一場談話。對這類人,我們就當他們在撒嬌,說得學術一點, 也可以叫「自我開脫」。
有錢人自嘲窮,好看的人說自己醜,博學的人說自己不太懂。有一部分自嘲是謙辭, 更多的只是曲折的自我吹噓。說自己窮的人,反而不怎麼窮;說自己胖的人,通常不胖,甚至頗瘦,這就是聊天中「凡爾賽」(按:中國網路流行用語,指用低調或講反話的方式炫耀的說話模式)的基本規則。自我挖苦,只是為了展現自己的優勢。
即便我們讀懂對方的真實想法,也沒必要揭發出來。吐槽或炫耀雖然沒有實際意義, 但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休閒活動。人們交流的重點是建立情感連接,說閒話或廢話,能幫助增進感情。話說回來,誰會一直說有用的話呢?在一起說廢話的人才比較親密吧。
餓了?為什麼不吃肉
「大家為什麼非要叫外送,不自己出門買飯呢?買飯還能趁機活動一下。回家時順路買,不是更環保嗎?」網路上有人這樣評論當下的外送文化。
這個評論看似客觀、理性,卻忽略了叫外送用戶的實際處境,他們想到樓下走走,卻不見得有站起來的自由。很多工作者吃完飯後還要加班,能準時吃飯已是萬幸,況且,不是所有城市的各個區域都這麼容易買到食物。比如我熟悉的北京,在這座城市的大多數區域, 出門走上一、兩公里,都不見得能遇見一家飯菜品質讓人滿意的小店。
我們或許會感嘆,生活在城市裡的人過於依賴外送、過度使用軟體,導致許多人忽略對附近生活的觀察和感受,更關心數位媒體裡的遠方,這是事實。不過,只要我們更了解不同群體的真實處境,就不會把話說得這麼輕鬆。
上班族、學生、退休老人、快遞人員……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附近。你的附近很熱鬧,我的附近可能很荒涼,與其感慨大家不再觀察生活,不如拯救一下自己對他人情況的共感力,關注現實生活中不同人的狀況。
「何不食肉糜?」—你餓了,為什麼不吃肉呢?
從古至今,這樣的勸告邏輯從未消失。這句老話聽起來可笑,可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問出這種問題。也許提問者的生活中有吃不完的肉,對他們來說,肉是冗餘、過剩,而不是稀缺,因此,他們會推己及人。
這一類未能理解(或不願理解)他人狀況的問題十分常見,例如,我們對傷心的人說:「你就不能堅強一點嗎?」對工作不順心的人說:「既然受不了,你為什麼不辭職?」
「你這都不會嗎?」、「你連這個都不知道嗎?」用這類反問句說話的人,站在高地之上,對其他人喊話,而感到傷心的那個人,並不缺少大道理來說服自己;工作不順心的人,也知道回家躺著更好,如果選擇這麼簡單,世界就真的實現愛與和平了。「我都可以, 為什麼你不行?」提出這樣的建議,只是證明說話者更具有優越感而已。
「人們衡量他人的痛苦,不以自己在類似的遭遇中,可能會承受的痛苦作為參照,而是以自己的設想作為參考。」「為什麼不……」這類反問句其實是一種教訓,它的底層邏輯是「我總有理由,而你只是在找藉口」。
我們要求自己的標準往往寬鬆,也有充分且合理的理由,可以隨時自圓其說,而要求別人的標準較苛刻,可以歸納成一句:「你不行,是因為你不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