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讓思考品質飛躍提升的結構讀解力

原文書名:思考ソ質メ高バペ 構造読解力


9786267442050讓思考品質飛躍提升的結構讀解力
  • 產品代碼:

    9786267442050
  • 系列名稱:

    職場方舟
  • 系列編號:

    0ACA0026
  • 定價:

    380元
  • 作者:

    河村有希繪YUKIE KAWAMURA
  • 譯者:

    林美琪
  • 頁數:

    208頁
  • 開數:

    14.8x21x1.5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0408
  • 出版日:

    20240408
  • 出版社:

    方舟-遠足文化
  • CIP:

    019.1
  • 市場分類:

    職場工作、成功法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商業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邏輯解讀 × 理解對方心情 × 組織自身想法
東大、MBA、諮商
都在用的思考技巧,原來小學國語課就學過了?!

職場最強INPUT╱OUTPUT基本功,
「結構讀解力」首本入門書!

可以同時鍛鍊「邏輯思考力」和「對人的理解、共感力」。
真心地非常推薦!
——日本暢銷書《LISTEN》監譯者「篠田真貴子」

在職場上,你也有這些煩惱?
.想法及想表達的話,總是說清不楚。
.覺得自己的理解速度比別人慢。
.學過的各種商務框架,總是沒辦法運用自如。
.自己的解釋別人常聽不懂,覺得自己很不會說服人。

你的無敵解方,就是「結構讀解」!
(1)INPUT:閱讀論說文,讀解邏輯。
.更快、更正確地解讀資料和數據。
.準確掌握對方的指示和意見。
(2)INPUT:閱讀記敘文,讀解對方的心情。
.在溝通交流時,洞悉對方意圖。
.掌握行銷或交涉時的要點。

透過結構讀解訓練,完全學會上述二招後——
★ OUTPUT:組職想法,重新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活用商務框架,進行創造性思考。
.整理複雜的問題,得出結論。
.製作出條理分明的簡報和資料。

表達精準、解讀敏銳的人,都具有優異的「結構讀解力」!
同事在會議上的報告,讓人聽不懂重點為何;努力寫出的企劃,被主管嫌結構鬆散;落落長的商務郵件,看半天還沒找出來信主旨;上司吩咐了一堆事項,不確定他最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像這樣的職場煩惱,是不是彷彿昨天才發生?
其實,在職場上,如果想要提高效率、減少無效溝通,不論是業務整理、報告會議、人脈交流……關鍵都在於,無處不需要的「敏銳輸入」和「精準輸出」。
本書要介紹的,便是作者「河村有希繪」憑藉著考上東大,並且實際應用於MBA、諮商活動和教學;從她打從職場新人期,便不斷派上用場,使她備受上司肯定、一生受益的關鍵思考技巧——「結構讀解力」。

★ 專為商務人士研發,邏輯思考 × 共感力 = 最強輸入╱輸出法
「結構讀解」是河村有希繪專為商務人士研發的一種文章解讀、想法整理與報告表達技巧。它根基於已有60多年歷史的「結構學習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文章讀解課程,而這套閱讀技巧,甚至是她國小時候,在國語課上所學到的。
這套讓她受用一生的文章讀解課程,主要透過讀解論說文來鍛鍊邏輯思維;並且藉由閱讀記敘文來理解人物的情感思路。而當你想表達想法時,則需要整合以上能力,將其運用到口頭表達、文章和簡報的撰寫上。
「結構讀解訓練」會將每篇文章依段落進行分解,用天平圖等架構圖表來比較內容的「重量」。透過小學生都能做到的練習,它能幫助我們看清文章的構成、段落的重心、人物的心境,以及文件或故事的要旨。只要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少許時間學會這套結構思考心法,將來你就可以自行運用在所有想讀的文章上,透過閱讀不斷練習,累積對結構認知的敏感力,進而增強「結構讀解力」。
由於在成年後發現「結構學習理論」帶給自己考試、工作和學習方面極大的幫助,作者特地重返東大研究這套學習方法,並且彙整成了商務人士也適用的讀解訓練。本書便是由「結構學習理論」發展而出之最強分析思考術的首本入門書籍——即刻開書,取得「結構讀解力」,讓職涯更順利!

一流商務人士的基本功,「結構讀解力」幫你實現——
.抓重點!迅速讀出電子郵件和文件的要旨,快速理解、即時應對。
.讀人心!養成習慣,隨時思考會議參與者和談話對象的發言意圖。
.神筆記!寫出清晰易懂的筆記和一目了然的報告書。
.快簡報!順手組織出有邏輯和情節的簡報。
.善回話!言之有物、準確回答會議或面試時收到的提問。

【重點搶先看】
•不論看到的或聽到的訊息,想要正確理解,就必須具備「讀解力」。
•自由運用語言的終極目標是——思考。
•只有透過解釋才能產生啟示,進而據此做出決策。
•思考訓練和分析結果,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
•思考訓練能幫助我們培養關心他人、感受與站在他人立場思考的習慣。
•讀解,最終就是理解他人腦中的思緒。
•邏輯是超越語言的終極「共通語言」。
•閱讀別人寫的說明文、論說文,讀出其中邏輯,進而形成自己的思考,這就是
讀解的第一步。
•讀解不是只有獲得知識和資訊而已,還要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可以說,讀解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
•我們不是要界定哪個答案正確或不正確,而是要明白不同的人會有各種不同的
思考和感受方式。
•不能毫無準備,而是要先下工夫去讀解對方的心情,做好預測後再應對。
•善惡是相對的,利害也很難一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際遇和情感。

【本書特色】
★ 邏輯解讀 × 理解人心 × 組織自身想法,東大、MBA、諮商都在用的思考技巧。
★ 抓重點!讀人心!神筆記!快簡報!善回話!一流商務人士必備基本功。
★ 職場最強INPUT╱OUTPUT,「結構讀解力」首本入門書!

作者簡介


河村有希繪(YUKIE KAWAMURA)
畢業於日本慶應義塾女子高等學校、東京大學法學部,之後進入波士頓諮商集團。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MBA學位。長期參與多家企業的諮商工作。
後來,創立Cogito教育與管理公司,從事以「結構學習」為基礎的語言教育研究及推廣事業,同時在Globis管理學院,擔任批判性思維與行銷課程指導老師。2021年,進入東京大學教育學部,攻讀教育實踐和政策學課程的學士學位。

譯者簡介


林美琪
於出版界工作多年,現為專職譯者。對翻譯工作一往情深,嗜譯小說、散文,樂譯勵志、養生等實用書,享受每一趟異國文字之旅,快樂筆耕。
譯作百本,歡迎賜教:[email protected]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 邏輯解讀 × 理解人心 × 組織自身想法,東大、MBA、諮商都在用的思考技巧。
★ 抓重點!讀人心!神筆記!快簡報!善回話!一流商務人士必備基本功。
★ 職場最強INPUT╱OUTPUT,「結構讀解力」首本入門書!

書籍目錄


前言

第1章 什麼是 「結構讀解力」?
1 解讀能力不只用在國語科目上
2 我所接受的教育——結構學習
3 回到大學重新學習教育,終於研究出來的「結構讀解力」

第2章 讀解邏輯
1 邏輯是一種超越語言的語言
2 建立預測
3 讀解文章的結構
4 掌握結構的幾種模式
5 將日常「閱讀」行為當成思考訓練

第3章 讀解人物的心情
1 讀解故事的功用
2 徹底扮演故事中的人物
3 扮演主角以外的人物
4 鍛鍊「讀人能力」的方法

第4章 組織自己的思考
1 無法正確理解,就無法做出正確的回應
2 思考就是將想法結構化
3 表達思考後的內容
4 透過實務進行實踐與訓練

結語
參考文獻與注釋

推薦序/導讀/自序


【讀者好評】
——這就是我想推薦的提升思考力本質的內容。本書重點關注結構學習理論。「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在書中是作為提高思考力的方法而介紹的,但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學習。正如本書標題中所寫的,你會得到「閱讀和理解結構的能力」。

——讀完這本書後,我學會了假設自己的想法和周圍的人是不同的,我的心變輕鬆了。這讓我能夠透過行動來生活,展望未來並思考他人的想法。有意識地去破譯結構。

——我認為結構學習能加深思維的靈活性,學習如何閱讀。正如《LISTEN》的作者篠田真貴子在書腰上所說,這是一本可以同時訓練「邏輯思維」和「對其他企業的理解和同理心」的書。


前言

「我怎麼會在這裡? 不會是錄取我的時候搞錯了吧?」

在我大學剛畢業,甫進入一家顧問公司開始自己第一份工作的時候,經常會這樣子想。
那份工作的內容是做筆記和進行分析。我是個百分之百的文科生,此前幾乎沒碰過Excel和PowerPoint,做這種使用大量數據進行分析的工作,只有一個慘字能形容。初出茅蘆的我,原本應該好好把握機會一展身手,對團隊做出重要貢獻才對,但我卻…… 每天都在水深火熱中,苦不堪言!
如此沒日沒夜與工作搏鬥的某一天,我突然想起暑期實習的最後一天,負責招募實習生的同事對我說過的一段話:「河村小姐,妳好像一直忙著在準備其他公司的面試,不怎麼努力工作喔!但妳把最後的簡報組織起來了。而且不光只是整理資料而已,妳還兼顧了故事性,這點很棒。」

同事當時所稱讚的「組織」、「兼顧故事性」,具體來說究竟是因為我做了什麼事情呢?
當時,我將期限內收集到的資料和分析結果(分析這部分是請理工出身的同事的學生幫忙)攤在桌上,然後思考:「這段話是不是擺在前面比較好理解?」、「根據這個和這個,可以得到這個結論吧?」為此,我還總是不知如何是好而傷透腦筋,不斷去請教我們組裡的指導顧問。
原來這樣做會受到好評啊!這麼說來,我進公司以後,雖然在分析的部分依然完全不行,但我整理的訪談筆記倒是被誇讚過好幾次。
當然,我並不會因為自己突然意識到這件事就立刻變得擅長分析,定量分析仍然持續讓我痛苦了一段時間;但當我意識到自身的特長——能夠組織資料並兼顧故事性,我不但能重新看待工作而且更有幹勁,心情也變輕鬆了。

小學國語課上學到的「結構讀解力」
如今回想起來,我發現不論實習期間那位負責招募的同事,或是後來的上司,都對我的兩項能力讚譽有加——一個是「整理結構後輸入(Input)的能力」,一個是「組織結構後輸出(Output)的能力」。

確實,我在整理訪談筆記或報告時,都會特別注意「結構」問題。諸如:
•這些資料透露出什麼訊息?哪些訊息對本專案是最重要的?
•讀這份報告的人是誰?他會想知道什麼訊息?
•如何組織這份報告才會富有故事性,讓人更容易理解?

其實,我一直都在做這類結構性的輸入和輸出,只是毫不自覺罷了。
我的這項能力,是從小學國語課的解讀課程中培養出來的。小學三年級的國語課上,老師會教我們閱讀課文,從課文的結構中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再進行解釋和重新建構。於是,當我要寫文章時,也會反過來,先想好結構再下筆。

那個對我幫助如此之大的課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為了瞭解,出社會工作後,我還特地去拜訪恩師,這才知道那種訓練叫做「結構學習」。
我將在本書第一章詳細說明什麼是「結構學習」,在此我必須先說,它對我的幫助實在太大了,不僅應用在諮商顧問工作方面,我之所以能夠考上大學,後續又取得MBA(企業管理碩士)學位,可說都是拜這個學習之賜。
過往準備考試時,老師都會說:「國語的解讀能力是其他科目的基本。」理解出題者的意圖才能趕快解題。不只國文科,理科和社會科也都會出現長達好幾行的題目,怎能不好好加強讀解力呢?
國外的管理學院研究所考試,都要考GMAT(研究生管理科入學考試),其語文部分就是在考文章的邏輯整合能力,雖然使用的語言是英語,但重點是要測驗考生對於邏輯結構的解讀能力。
在面試或交涉談判中,我們也很需要立即理解對方的問題和意圖,當然,表達自己的主張、進行自我推銷也很重要,但令人意外的是,能夠好好回答問題的人,居然少之又少。
工作上的文件製作,或是報告、提案等,都非常需要這種讀解力,這點我在前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簡而言之,商務活動就是反覆對資訊進行理解、分析、解釋、傳達,然後與他人一起行動的過程。不論看到的或聽到的訊息,想要正確理解,就必須具備「讀解力」;到了傳達階段,則要將內容以對方「容易解讀」的方式傳達出去,否則就沒辦法一起行動或合作了。
我希望能將自己所得到的恩惠傳遞給社會和後人。出於這種心情,我回到大學並開始研究這個名為「結構學習」的學習理論。

以「結構學習」為基礎,發展成「結構讀解」
「結構學習」是在二戰後不久建立的初等教育理論。詳細的說明稍後會再闡述,簡單來說,它始於國語解讀,並被廣泛地應用在其他科目和班級管理上,在我印象中,似乎某些國中也有這方面的學習,但基本上它是以小學生為對象施作的一種學習理論。
在初等教育理論中,也有其他以閱讀理解為目標,注重段落和意義組織的理論,而結構學習的特色在於以下三點——

•此教學方法並不是以教師為主體,而是以學習者(即學生、孩子們)為主體來進行。
•以「結構」觀點對文章進行分析。
•最終定位為一種思考訓練方式。

當時作為實踐者的教師們組成了全國組織,一九七○年代的會員超過一千人,可惜的是,自一九八○年代以來,該組織逐漸縮小,目前只有一部分小學仍在實踐「結構學習」。

看到這裡,或許有些人會扼腕:「我也希望在小學的時候能夠學到啊!」但其實它不限於小學生使用,以學習者為主體的「結構學習」訓練法,不管大人小孩,不論何時何地,都能學習及應用。
事實上,本書推薦人,也是我高中學姊及顧問公司前輩的篠田真貴子女士就曾對我說:「你小學時學過這個嗎? 一般來說,掌握結構,在抽象和具體之間來回的能力,多半是國中才開始培養的,小學不會太早了嗎?」可見,不限於小學生,每個人都能學會這種讀解力,並進一步去發揮運用。

「結構學習」所收錄的文章都是小朋友也能夠讀懂的,而且幾乎都是有收錄進日本教科書裡的課文;介紹結構學習及其應用的相關書籍,也可說幾乎都是針對小學授課而寫,因此截至目前為止,使用者全部都是小學老師(也有部分國中老師)及小學生。
因此,我希望讓大家都能透過「結構學習」來培養「結構讀解力」(解讀結構的能力),不分大人小孩,不論是否就學或就業,都能透過這套方法來解讀對方的語意和心情,並且組織好自己的想法。

「結構讀解力」的三大學習方法
結構讀解力分為下列三個部分——

1 閱讀論述性文章,解讀文章的邏輯。
2 閱讀故事和抒情性文章,解讀人的心情。
3 組織想法,進行解釋╱輸出。

也就是說,它透過解讀論說文來鍛鍊邏輯思考能力;透過解讀故事和抒情文來鍛鍊理解人心的思考能力;而當自己要輸出——即表達自身想法時,就綜合運用這些能力來組織文章或簡報,這就是所謂的「結構讀解」。

結構讀解與「批判性思維」有著相似之處。批判性思維就字面意義而言看似帶有批判性,但實際上,它是一種更接近「邏輯思考」的思維方法。長期以來,批判性思維一直被視為商務活動上十分有用的思考方法,我也曾在企業管理學院和企業培訓課程上講授這門課程。
我認為批判性思維的本質是「透過完整無缺且合乎邏輯的檢討,進而獲得他人的認同與配合」。此處所指的完整無缺,必須是在結構完整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某種意義上,指的就是所謂的結構化。
不過,批判性思維經常會用到邏輯樹或框架,恐怕很多人會覺得做不下去而氣餒吧。相較之下,「結構讀解」是以小學課堂的「結構學習」為基礎,不但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掌握訓練的方法。
順帶一提,在歐美國家的管理學院裡並沒有開設「批判性思維」這種課程,這是為什麼呢?
小學時,我在不知道「結構化」為何的情況下學習了「結構化」;同樣地,歐美人在進入大學之前,便皆已上過包含閱讀和寫作在內的「語言藝術」類課程,或者曾在幼兒時期參加過「Show and Tell」(展示和講述)活動,這些都是在訓練掌握文章和簡報的結構、理解內容,以及組織自身想法後表達出來的能力。談到閱讀時,更是經常會出現「Text Structure」(文章結構)一詞。
儘管各國家地區的科目體系差異很大,但在語言領域的教育科目中,都有很多關於思考能力的訓練。語言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
「結構讀解力」是一種可以透過日常用心閱讀培養出來的能力。有了這項能力,你將明顯感受到以下好處——

•知道如何抓出電子郵件和文件的重點,進而快速理解。
•養成習慣,隨時思考會議參與者和談話對象的發言意圖。
•能夠寫出清晰易懂的筆記和報告。
•能夠組織出有邏輯和具故事性的簡報。
•能夠準確回答會議或面試時的提問。

在本書中,我將介紹以結構學習理論為基礎的讀解課程,並利用身邊的報章雜誌和小說為題材,說明結構讀解力的訓練方式。我也會探討何謂讀解力,並將它分成幾個要素,然後提供一些方法,讓不分年齡、職業背景的各位,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讀解力。


文章試閱


★ 解讀能力不只用在國語科目上
首先,「國語」科目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相當深奧吧?
通常最先會想到的是,為了學習識字、能夠閱讀和書寫、能夠說話。即便語言和文字不同,但人都需要這些能力,因此,任何國家都有相當於「國語」的這一門科目(有些國家稱為「語言」)。除此之外,我們在國語課上還會學到一種能力,稱為「解讀」。

日本的情況是這樣的。關於「國語」科目的宗旨,在二戰前,從歐洲傳來的「國語主要是對文章進行解釋」一觀念蔚為主流,但到了戰後,由於受到美國的影響,政府以「國語是兒童進行活動時的工具」觀念為基礎,首次制定了國語的教學大綱。直至今日,美國人仍會藉國語課程教導孩子寫筆記和做報告;而在日本,也曾一度討論「國語科結合社會科」這個教學議題。
後來,由於過度偏重應用的教學內容引發批評,於是又逐漸走回了以解釋文章為主的老路。就在許多老師及學者們各有主張地展開激辯的過程中,國語教學方法得以修正並逐漸進步。

我個人認為,國語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共同生活的力量」。
或許有人會說,那其他科目不也一樣嗎? 但我想表達的是,「解釋」這個動作是活動的基礎,而人們就是一起活動、一起生活的。
筆記和報告的目的,是為了方便人們直接或間接地一起活動。閱讀者會對筆記和報告進行解釋,然後連結到下一個活動。就像這樣,人們會對作為活動工具的筆記和報告進行解釋,對其他事物也一樣——說到底,對各種事物進行解釋,就是為了方便人們一起活動。

光收集資訊再分析是不夠的,重要的依然是「對資訊的解釋」。只有透過解釋才能產生啟示,進而據此做出決策,如此一來,工作才得以推進。
解釋資訊和分析結果,就是在進行「讀解」。讀解什麼呢? 例如: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內容所指示的狀況或未來趨勢、之所以變成如此狀態的原因……。

此外,工作通常也是由多人一起進行的。雖然有些工作可以一人單獨完成,但如果考慮到還有與客戶的互動,從頭到尾都只由一人單獨完成的例子可能不多。既然必須多人一起進行,互相理解就十分重要,我們不僅要去理解對方、夥伴們的想法,還要進一步理解他們的立場、情感和動機。而理解其立場和情感等,就是在做「讀解」。
各位原本是不是認為「讀解」不過是國語課上的事,畢業之後就與你再也不相干了呢?
事實並非如此。在過去某些時代、有些地區,本來就將國語視為一種活動工具,即便現在,人們依舊很自然地對生活及工作進行各種解釋。換句話說,人們進行「讀解」的對象無所不在。
各位早已在工作上發揮你所培養出來的解讀能力了,重要的是,你還可以進一步提升這項能力。

★ 回到大學重新學習教育,終於研究出的「結構讀解力」
二○二一年四月,我進入東京大學教育學系,依規定是進入該系三年級就讀,而非研究所。這兩年期間,我除了當學生,也在一家管理學院教授批判性思維和市場行銷等課程,生活充滿刺激。

我一直對教育感興趣,有了孩子後,興趣更加濃厚。開始在管理學院上課後,我意識到自己雖然學過行銷和思維方法等我所授課的內容,卻沒學過「教學」這件事,因此希望能夠系統性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然而,最重要的是,我想要更深入研究「結構學習」。儘管當時我已經拜訪了恩師,獲贈了幾本書和彼時的教材,也大致明白這個理論了,但我仍然並不清楚「結構學習」目前都在哪裡進行?如何進行?對象是小學生嗎?國中生和成年人也學得到嗎?

結構讀解可以提升思考能力的原因
人們進入所謂的「VUCA時代」已經有好一段時間了。「VUCA」是取Volatility(變動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和Ambiguity(曖昧性)的首字母組合而成;原本是一個軍事用語,意指冷戰後複雜的對抗結構,但近年也用來形容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總之,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難理解了。
為了在這個難以理解的世界生存下去,增加理解力才是王道;方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作為「共通語言」的「邏輯」。
如何使用邏輯來思考和交流呢?既然我們已經進入VUCA時代,我認為邏輯的重要性大增,在教育現場也應教導這門學問才對,而結構學習中的「讀解」,就是一種邏輯訓練。

讓我們看一下日本的學校教育吧!我雖然碰巧在小學時接觸到了結構學習,但當時它並不是國語教育的主流。
當時的國語教學,不外乎閱讀課本、學習漢字、撰寫段落大意、搞懂指示詞的內容,然後寫感想或進行討論。如果是故事性文章,就會討論主角當時的心情,然後要大家寫出感想。
考試的話,不是考填空題,就是考文章摘要,這類有明確對錯答案的問題。雖然不是毫無意義,但藉此究竟能訓練思考到什麼程度,我是存疑的。
從昭和初期開始,國語和語言就被視為「訓練科目」。說英語是一種訓練,這很容易理解吧。國語和英語都是語言,學習它們就是在進行訓練。即便是自己的母語,我們也很難說得完美,因此仍須接受訓練,達到可自由運用語言的程度——這既是「英語」課的目的,也是「國語」課的宗旨。

那麼,能夠自由運用語言又是為了什麼呢?用來交談嗎?這確實是其一目的。用來閱讀嗎? 這也是一個目的。
自由運用語言的終極目標是——思考。閱讀和交談都是建立在思考之上的。如果沒有語言,人們就無法思考。學習英語幾乎等同是在進行英語的「訓練」,一旦到了高級程度,訓練的目標早已超過單字和文法,而是如何用英語思考,以及建立在英語思考上的會話。人們都是透過語言訓練來鍛鍊思考的。日常思考的累積也是一種訓練,但訓練量的多寡至關重要。方法則是五花八門,有的很高明,有的效果不彰。
把國語課時間花在背詞語和生字,甚至是死背文章上,我認為是非常浪費的。如果不訓練思考,背這些又有什麼用呢?

成年人要如何培養結構讀解力?
話說回來,各位應該大多是離開學生時代已久,上國語課的時光已成追憶的成年人了吧?
我覺得我能在童年時期接觸到結構學習,真的很幸運。因為不論什麼事,小時候學過,後來再學就會輕鬆許多。一般來說,兒童的可塑性和適應力較強,大多數的訓練都能快速學會,而且兒童時期學會的事情多半會成為「習慣」,有了「讀解習慣」的人,就會比沒有此習慣的人學得更輕鬆有趣。

那麼,已經長大成人才學就來不及了嗎?
近年,非認知能力廣受各界關注。「由於長大成人再培養非認知能力有各種難度,因此幼兒教育十分重要」的論述,在教育學系裡更是聽到膩了。所謂「非認知能力」,指的是自尊心、自制力、耐心、領導力、動機等難以用考試或智力測驗來衡量的能力。至於解讀能力,有時實在很難分辨它是非認知能力或認知能力,若以它是國語這門科目的一環來看,它可能屬於認知能力,但它又很難用考試來衡量,因此也有部分屬於非認知能力吧。

無論如何,我完全不認為成年人學習為時已晚,或者已無法培養新能力。成年人的武器是「後設認知」。後設認知是一種能力,意指能夠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客觀的認知。
舉個例子,意識到自己不擅長理解文脈就是一種後設認知;意識到自己對他人的共感與大多數人不太相同,也是後設認知。透過如此認知,成年人會知道自己有必要改變的部分,並且渴望改變,同時也可以設定改變的方向,思考如何彌補自己的不足。
此外,如果有適當的指導,應該也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巧,這和成年人學習批判性思維或設計思維的過程是一樣的道理。

與批判性思維的共通點
正如前文所述,結構學習與大學研究所或企業培訓中教的批判性思維是兩件事,但仍有許多共通之處。
批判性思維中的「議題」,在結構學習中就是主題,即作者「想要表達的事情」;而批判性思維中的「分解」和「框架」,就是結構學習中的「文章結構」。
在我大學畢業進入顧問諮詢公司時,他們告訴我,批判性思維是一開始就該學會的思考方式。當時的我讀完了他們給我的相關書籍後,覺得:「這跟我小時候聽到的很像啊。」

在我過去授課的那間管理學院中,批判性思維也是入門課程。從事諮詢工作的人、學習企業管理的人,首先就該學習批判性思維,因為在商務討論和做決策時,準能派上用場。
而在與他人合作,或是整個團隊、部門、公司要做決策,以推動事務向前發展時,邏輯是超越語言的終極「共通語言」。當與不懂日語的外國人共事時,即使我們的英語不是很流利,只要邏輯通順且有故事性,就能互相理解進而合作下去,因為雙方都有共同的推論基礎。
因此,成年人也能學會結構學習,而且未來它極可能仍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理論及學習方法。

讓「結構讀解」成為商務人士的必備技能
我在大學學習了教育基本知識,研究結構學習後,知道結構學習本身基本上是一個初等教育的教育理論,主要透過學校的課程來指導學生,也知道過去它曾在日本全國廣泛實踐,甚至傳播到韓國,但現在實踐的教師少了很多,也只有少數小學還在實踐。
就我的了解,這麼有用的學習方法其實只有極少數人接觸過,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對無法重回小學生時期的成年人來說,還沒來得及注意就已變得毫不相干、無緣相遇了。真的好可惜。

正如前文所述,我想將這個原本設定為小學課程的「結構學習」,推廣成人人都可學習的「結構讀解」。我會將這套理論和方法在忠於「結構學習」的情況下傳達出來,希望大眾明白,「讀解」對成年人的工作和生活同樣大有幫助。我也會精選適合成年人閱讀的文章來作為訓練題材。即便不在小學教室裡,成年人也可以藉此提升思考能力。
透過「結構讀解」訓練,人人都能提升思考品質,讓工作和溝通變得更輕鬆、更有趣——這是本書最大的期望,希望它能成為各位學習上的指引。

★ 邏輯是一種超越語言的語言
不好意思,我不喜歡英語。因為父親工作調動的關係,我從一歲到四歲都住在新加坡。有一天,我父母外出,把我交給一個完全不會講日語的保姆,等到父母回來時,我的臉色蒼白,連本來已經會說的日語也說得結結巴巴。這段故事是後來別人告訴我的,我完全不記得了,但我覺得這個經歷已經形成所謂的心理創傷。
國中、高中上課時還好,但如果突然要我跟外國人交談,我就會非常緊張,戒備心過度,什麼都聽不見,半句話也說不出來。

這樣的我,最後竟然進入了一家外資企業工作。雖然我是在日本分公司上班,因此不必全英語工作,但仍得到國外與外國同事一起接受全英語的培訓,此外,如果客戶是外資,也必須用英語討論。

可奇怪的是,我居然做得還不錯。交換留學後,我的英語能力確實進步不少,但在那之前,我也大致應付得過來,畢竟我連交換留學也都順利畢業了。雖然在公司是團隊合作、在學校有朋友,總有英語很厲害的人幫我,但還是有得自己出面應付的時候,然而我也都過關了。

為什麼呢? 我認為是推理發揮了作用。資料是這樣走的,那麼接下來會是什麼樣呢? 昨天是這樣,那麼今天也會這樣吧? 我就是用這種方式「讀解」出眼前事態的發展情況的。
當然,具備一定程度的英語單字和文法知識很重要,但如果能掌握到「有A就有B」、「C之後是D」、「E的相反是F」這些邏輯的話,即使遇到不懂的單字或難以聽懂的句子,也能解讀出接下來的情況。
特別是我過去從事的管理顧問工作,邏輯性絕對必要。這份工作涉及向客戶和相關人士提出建議、相互理解,進行討論並遊說,然後共同合作。在共通的邏輯基礎上,即使語言有點不通,工作還是可以繼續推動。
留學期間,因為我學的是商業,所以同樣可以在共通的邏輯基礎上進行交流。就這層意義而言,如果我們能夠「讀解」邏輯,某個程度上就能超越語言和國籍,與全世界競爭。

利用讀解文章來鍛鍊邏輯能力
什麼是「讀解」邏輯呢?
提到「讀解」,通常會想到的是解讀別人寫的內容吧? 國語課的解讀練習,主要是閱讀簡單的說明文和論說文,來理解其根據與想要表達的內容。
只有國語科目才需要解讀嗎? 其實只要是學生,無論數學、社會還是自然科學等科目,都需要去理解其根據與想表達的內容。這也是為什麼國語會被視為其他科目的基礎。
再說,理解「對方究竟根據什麼? 說了什麼?」的能力,在各種溝通場合上都是不可或缺的。日常交流中,更是口語交流遠多於書面交流吧! 人們總是因為想表達某些事情而開口說話。

「拿一下那裡的鹽。」
「明天會下雨,外出的事改到後天喔!」

若是這類簡單的請求、事實的傳遞、訊息的交換並不困難,但在涉及非三言兩語可說清楚的商務計畫或協商談判時,傳達真正意圖就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傳達訊息的人有責任表達清楚;而接受訊息的人也有責任要正確解讀。
接收訊息的人想要當場正確解讀對方的意圖,並不是雙方都精通某一種共通語言就沒問題了,事情沒那麼簡單。這需要訓練,每個人都是從會說話開始,不斷累積大量的對話,藉此訓練正確理解能力的。
我認為讀解書寫出來的內容,比起當場理解說話的內容更容易。當然,這取決於內容的難易度。艱深的文章即使寫下來也可能難以理解,但如果內容簡單,光口頭傳達就夠清楚了。
不過,內容相同的情況下,書面內容通常會有較多的理解時間。你可以反覆閱讀,思考:「是不是這樣?」、「是不是那樣?」我認為,這個過程不僅可以讓人理解書寫的內容,也能訓練當場理解談話內容的能力,而這就是國語讀解的真正宗旨。

國語課本的內容,通常會挑選對該年紀的小學生而言,詞彙容易理解,主題和文章脈容易掌握,同時多少帶點挑戰性的文章。有些老師會另外影印一些文章給學生,我想應該也是基於這種觀點挑選出來的。
我依然記得小學三年級在課堂上讀過一篇關於雪國生活的文章,印象中那不是課文,是老師影印給我們的講義。我已經不記得其作者和標題,只記得開頭出現了「根雪」一詞,內容是在描述雪國居民的生活樣貌。這篇文章感覺有點輕描淡寫,但不曾在雪國生活的我,倒是讀到了雪國生活的辛苦與浪漫,並完全理解作者以「根雪」一詞破題的意圖。作者的邏輯是從「根雪」開始,帶出「雪下ボウ」、「雪囲ゆ」等詞彙,表現出雪國的生活情境。

閱讀別人寫的說明文、論說文,讀出其中邏輯,進而形成自己的思考,這就是讀解的第一步。

★ 讀解故事的功用
故事文和說明文一樣,在國語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為什麼呢?
從嬰兒時期開始,別人讀給我們聽的就都是故事,幼兒園和托兒所的繪本大部分也都是故事,當我們初能閱讀文字時,所接觸的書籍大多也都是故事吧? 故事的下一步是小說,如果轉化成影像,就變成電視劇、動畫和電影。
故事和小說讓我們體驗日常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事物,透過那些內容或模擬體驗,我們能瞭解人生百態、豐富自己的生活。而其中一個入口,就是在學校學習的故事文。
在國語課上教導故事文,我認為最重要的意義是預先為將來閱讀故事和小說做準備,幫助我們學會透過閱讀故事和小說來豐富人生。因此,我們應該讓孩子愉快地閱讀故事、體驗故事、感受故事。然而,國語課程有時候會過於注重(不可能會有的)「正確答案」,因此反而產生了相反的效果,這點正如本書開頭的例子所述,不容否定。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享受故事可以獲得一些附加效果。透過在學校閱讀故事文,我們不僅可以享受小說,還可以學習如何讀解人物,理解各種情境以及登場人物的心情,感受當時的氛圍。這些都是閱讀故事文所獲得的能力。這些能力不僅是享受小說的重要條件,也是現實生活中必備的生存能力。

各位知道《小狐狸阿權》(ィモ狐,新美南吉)這個故事嗎? 這是一個長期出現在日本小學國語課本上的日本童話故事。故事講述一隻獨自生活且愛惡作劇的狐狸「阿權」,經常捉弄和年邁老母親相依為命的兵十。有一天,兵十的母親去世了,阿權意識到是自己的惡作劇導致兵十無法實現母親最後的願望。從那時候起,阿權就以贖罪的心情,經常偷偷送栗子和松茸給兵十。兵十一直以為這是神明送來的禮物。有一天,他發現阿權躲在角落,於是拿起火繩槍將阿權射死。阿權中槍後,兵十走近一看,發現阿權手上拿著栗子,後悔不已地說:「阿權,沒想到是你? 一直送我栗子的就是你嗎?」阿權點點頭後,氣絕身亡。

沒有正確或不正確的解讀
在某間學校的國語課上,老師問了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阿權老是要惡作劇?」
許多孩子回答道:
「因為他沒有朋友。」
「因為他很孤單寂寞。」

但有個孩子的看法不一樣,他的回答是:
「不對,因為阿權是個壞孩子。」

這個孩子跟媽媽一起生活,每當媽媽外出工作時,他總是一個人待在家裡。他也經常惡作劇。他的處境和跟阿權十分類似,因此很容易感同身受。這個孩子已經習慣獨自玩耍,所以並不特別感到孤單寂寞,也不覺得自己可憐。只要有朋友在身邊,他就能跟朋友一起玩;有大人在身邊時,他也能夠正常交談。他覺得阿權和他只是剛好有很多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間罷了。 然後,他一惡作劇,就會被叫成「壞孩子」。
看了這課堂的對話之,你有什麼想法呢?「因為阿權是個壞孩子」這個答案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不正確,或是覺得不完全正確吧? 你會認為提出這個答案的孩子解讀能力有問題嗎?對於處境和阿權相似的這個孩子所提出的答案「因為他是個壞孩子」,又該如何處理比較好呢?
我們先不討論因為愛惡作劇而被冠上「壞孩子」惡名的這個孩子的境遇,客觀來說,這個孩子應該很寂寞吧? 只不過他已習慣這種感覺,因此大多數孩子認為的「寂寞」,恐怕他早就不覺得那是一種「寂寞」了。

順帶一提,在另一個場合,老師問了這樣的問題:
「阿權為什麼要送栗子和松茸給兵十?」

同樣地,許多孩子都回答:
「因為他知道自己做錯事。」
「因為他覺得兵十孤伶伶的很可憐。」

而剛才回答「因為他是個壞孩子」的那個孩子,這次的看法和大家一樣,認為「孤伶伶」真的很「可憐」。

在思考這孩子的解讀能力時,我認為還是應該尊重他的看法。
雖然大多數人都會從「經常聽到的事情」、「經常聽到的事情的來龍去脈」來判斷「是因為寂寞」,但我也認為,真正瞭解該立場、處境的人,他們的主觀認知會與別人有些不一樣。
我們不是要界定哪個答案正確或不正確,而是要明白不同的人會有各種不同的思考和感受方式。想真正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就要盡可能地瞭解其背景和經歷,加以推敲,然後產生共鳴,並且持續實踐這一整套過程。
我認為這才是讀解力所要達成的目標。

在會議和交涉場合中很有用的「讀人能力」
我們常說人不能獨自生活。獨自生活是非常困難的,大部分人都會與社會或社區保持某種接觸,在互助中生活。工作也是如此,大部分人都是在某個團隊或公司上班。雖然有些工作可以一人獨自完成,但多半還是會與他人(客戶或合作夥伴)一起推動工作。

在會議和交涉場合上,內容當然非常重要——內容本身多半具邏輯性,必須依結構進行讀解,這點前面已經提過了。但在會議、交涉,或與他人一起行動時,我們還有另一項需要掌握的技巧,那就是「讀人」。

人各有不同的性格、成長過程和處境,而且可說是千差萬別。這就是所謂的「個人背景」。正因此,就算我們將事情條理分明地傳達給對方,對方也未必能完全理解;就算大腦理解了,對方的感受也未必和我們一樣。
同樣一件事,樂觀的人做成功後會覺得很簡單,但沒有經驗又偏向悲觀的人,或許會覺得很可怕,根本做不到。關於對方的性格和背景,有時我們在初次接觸時就能掌握幾分,有時則需要透過持續交流來逐漸瞭解,因此,我們要會視情況改變表達方式或表達順序,以讓對方明白我們的意思。

在工作、會議和交涉時,我們通常會有一些目標,例如:透過協助對方來改變事情,或者希望以特定價格出售產品,甚至可能是想搞定這個商談以獲得晉升機會等。對方也一樣。希望達成的目標與對方一致最好,但未必每次都能這麼理想。可能各有盤算的情況還比較多,因此也就演變成了「交涉」,正所謂「百人有百種正義」。即便沒有想要惡整對方、打敗對方,但只要目標不同,就有可能產生衝突。

首先,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其情況和心情,而且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與沒有相同認知的人,他們在溝通時的表現及溝通後的結果都將大不同。如果自以為是地猜測對方的情況和心情,更可能得到天差地別的結果。

這種猜測不會每次都準,不準的時候恐怕更多。當然還是要看對象,但無論如何,讀人其實沒有那麼簡單吧?
有些人很擅長讀解對方的情況和心情,即便不是百分之百準確;而有些人則不然。日本人常說某人很會或不會「讀空氣」(空気メ読ハ),甚至會說:「某人就是因為不會讀空氣才那樣。」「讀空氣」意指去解讀現場的氛圍,這跟思考對方的背景有點像,兩者有其相通的部分,至少讀人和讀空氣這兩件事本質上應該是相同的。
不善於讀取對方情況的人,在會議和交涉中,往往會被對方意想不到的反應嚇到。最糟糕的下場是惹惱對方,使談話無法進行下去。即便不算完美,但擅長讀取對方情況的人,遇到這種窘境的頻率較低,他們通常能夠順利將有邏輯的內容表達給對方知道,獲得進一步的結果。能夠讀空氣、讀人,顯然比不會的人更有優勢。
讀人的能力,可以透過參與各種會議和交涉場合來訓練,但閱讀故事和小說、「閱讀」登場人物,也是很好的訓練方式。我認為,小學國語課上的解讀故事文,就是在進行這種訓練。接下來,我選出了一篇適合結構學習的故事,讓我們透過讀解該故事的內容,一起體驗讀人的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