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多元宇宙:協作技術與民主的未來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7506011系列名稱:
萬象系列編號:
2HKS0008定價:
600元作者:
衛谷倫、唐鳳Glen Weyl、Audrey Tang頁數:
256頁開數:
21x30x1.65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0704出版日:
20240704出版社:
堡壘文化-遠足文化CIP:
541.48市場分類:
經濟商學(一般大眾)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商業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技術進化 X 社會進化 X 思維進化
《激進市場》衛谷倫 +「數位天才」唐鳳
《多元宇宙》臺灣獨家版本
為數位爆炸時代下的開放社會擘畫的新世代進化解方
二十一世紀初期,科技讓人們對社會與民主的進步充滿信心。
網際網路、數位平臺的興起,讓人期待更流動、更多元、更自由的公共空間。
曾幾何時,人們卻開始懷疑這一切根本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各大社群平台在演算法的利益操作下,
日益淪為封閉的同溫層與注意力的消費空間。
人們甚至懷疑,網路根本已經成為資本家的牟利工具,
以及獨裁者的監控手段。
網路到底是人類社會、民主政治的威脅還是希望?
在衛谷倫、唐鳳的思維激盪之下,誕生了扭轉民主與技術關係的全新方案──「多元宇宙」(Plurality)。
「多元宇宙」就是「跨越社會差異的協作技術」
在「多元宇宙」的理念中,所有人都能夠成為創造解方的一分子,所有意見都能完整的表達、聆聽、探索,並透過技術創造的條件,使追求個人利益轉向協作和共同的福祉,解決因社會差異結構而造成的眾多難題。
臺灣作為多元實驗場的典範
在這全新的未來方案中,臺灣模式將成為領先全球的典範。
臺灣在疫情期間,包括「口罩供需平台」和「1922 簡訊實聯制」,都是透過跨部門的協力行動,設計出獨步全球的防疫機制;「總統盃黑客松」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社會創業家、基層公務員,以及來自各國的團隊參與。
從政府、私部門到公民社群,無數個「小宇宙」線上線下激盪所連結的夥伴關係,結合臺灣特殊的民主發展經驗,就如同世界的多元宇宙實驗場,一次又一次驗證了多元宇宙的可能性。
抵抗專制的分散式多元人權
本書從每個人不可剝奪的「數位人權」出發,探討新世代的分散式身分技術,將如何徹底改變人們對數位空間的想像:
● 在公共行動上,數位世界中的結社自由,由社群開展負責任的社會網絡及分散式帳本,打造未來世界的市政廳和公民廣場。
● 在市場安全上,透過創造未來市集和商街的基礎,來保障數位資產的權利,增進端對端的資料共享、運算和儲存的安全與隱私,不再被壟斷市場的平台控制。
● 在基本人權上,可以確保存取權及資訊完整性,增進全體公民的數位權益與素養。
「多元宇宙」能夠帶來根本性的變革,有望徹底改變民主世界的運作機制與基本條件。它能夠讓我們每個人不再是壟斷式權力下的被動承受者,而是在全新的技術條件下,轉變成多元的參與行動者,共同維持富有彈性與生機的民主社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見「萬物聯網」,我們將智慧聯網。
看見「虛擬實境」,我們將實境共享。
看見「機器學習」,我們將協力學習。
看見「用戶體驗」,我們將體驗人際。
聽說「奇點即將接近」—— 多元宇宙,已經來臨。
技術進化 X 社會進化 X 思維進化
《激進市場》衛谷倫 +「數位天才」唐鳳
《多元宇宙》臺灣獨家版本
為數位爆炸時代下的開放社會擘畫的新世代進化解方
二十一世紀初期,科技讓人們對社會與民主的進步充滿信心。
網際網路、數位平臺的興起,讓人期待更流動、更多元、更自由的公共空間。
曾幾何時,人們卻開始懷疑這一切根本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各大社群平台在演算法的利益操作下,
日益淪為封閉的同溫層與注意力的消費空間。
人們甚至懷疑,網路根本已經成為資本家的牟利工具,
以及獨裁者的監控手段。
網路到底是人類社會、民主政治的威脅還是希望?
在衛谷倫、唐鳳的思維激盪之下,誕生了扭轉民主與技術關係的全新方案──「多元宇宙」(Plurality)。
「多元宇宙」就是「跨越社會差異的協作技術」
在「多元宇宙」的理念中,所有人都能夠成為創造解方的一分子,所有意見都能完整的表達、聆聽、探索,並透過技術創造的條件,使追求個人利益轉向協作和共同的福祉,解決因社會差異結構而造成的眾多難題。
臺灣作為多元實驗場的典範
在這全新的未來方案中,臺灣模式將成為領先全球的典範。
臺灣在疫情期間,包括「口罩供需平台」和「1922 簡訊實聯制」,都是透過跨部門的協力行動,設計出獨步全球的防疫機制;「總統盃黑客松」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社會創業家、基層公務員,以及來自各國的團隊參與。
從政府、私部門到公民社群,無數個「小宇宙」線上線下激盪所連結的夥伴關係,結合臺灣特殊的民主發展經驗,就如同世界的多元宇宙實驗場,一次又一次驗證了多元宇宙的可能性。
抵抗專制的分散式多元人權
本書從每個人不可剝奪的「數位人權」出發,探討新世代的分散式身分技術,將如何徹底改變人們對數位空間的想像:
● 在公共行動上,數位世界中的結社自由,由社群開展負責任的社會網絡及分散式帳本,打造未來世界的市政廳和公民廣場。
● 在市場安全上,透過創造未來市集和商街的基礎,來保障數位資產的權利,增進端對端的資料共享、運算和儲存的安全與隱私,不再被壟斷市場的平台控制。
● 在基本人權上,可以確保存取權及資訊完整性,增進全體公民的數位權益與素養。
「多元宇宙」能夠帶來根本性的變革,有望徹底改變民主世界的運作機制與基本條件。它能夠讓我們每個人不再是壟斷式權力下的被動承受者,而是在全新的技術條件下,轉變成多元的參與行動者,共同維持富有彈性與生機的民主社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見「萬物聯網」,我們將智慧聯網。
看見「虛擬實境」,我們將實境共享。
看見「機器學習」,我們將協力學習。
看見「用戶體驗」,我們將體驗人際。
聽說「奇點即將接近」—— 多元宇宙,已經來臨。
作者簡介
衛谷倫(Glen Weyl)
微軟研究院多元協作中心研究總監、RadicalxChange 基金會創辦人、《激進市場》共同作者。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與經濟學系資深訪問研究學者、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史隆商學院研究員。
秉持19世紀政治經濟學的精神,從經濟學、法律、電腦科學與哲學等領域汲取洞見,交織出實用構想,以積極而根本的方式擴大市場交易的範疇。並重理論與實務,除了撰寫學術論文、為公眾著述,也不斷與政策制定者交流,透過創業方式來實踐研究。
唐鳳(Audrey Tang)
開源軟體工程師、公民黑客。從小因為先天心臟病,數次在學校突然昏厥,進而反思人生的意義。之後接觸中外哲學思考,成為穩定人生的力量。從幼稚園到小學,讀過九個學校。國中二年級決定離開學校,在國際程式社群中學習、成長。
19歲成為創業家,24歲決定跨性別。之後以數位遊牧族的身分,以臺灣為基地,應邀加入矽谷的科技公司工作。隨後成為蘋果(Apple)公司顧問,參與Siri開發。同時參與公民黑客社群g0v,共同提案並維護網路中文字典《萌典》。
2016-2022年擔任數位政委期間,負責開放政府、社會創新、青年參與業務,透過「總統盃黑客松」鼓勵公務員回應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提出新專案,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國際視野,並將創新成果分享到國際。2019年入選美國《外交雜誌》(Foreign Policy)全球百大思想家(100 Global Thinkers)。
2022年就任數位發展部首任部長,並於2023年入選美國《時代雜誌》(Time)AI 領域百大影響力人物(TIME 100/AI)。
書籍目錄
目錄
序章 數位觀照
第一章 玉山視野
第二章 資訊技術與民主
第三章 何謂多元宇宙
第四章 自由:權利、作業系統與數位自由
第五章 民主
第六章 影響:從多元宇宙到現實社會
第七章 政策:實現多元未來的路徑
結語 請加入我們
附錄:各章註解
推薦序/導讀/自序
「過去的民主,是兩個價值觀的對決,臺灣的民主,已經是不同價值觀的對話。唐鳳展示了如何打造不被意識形態綁架的『數位民主』——這就是本書的貢獻。」
─蔡英文,前中華民國總統
「在這浩瀚無垠的多元宇宙中,每個生命都是獨特而珍貴的存在。無論外在環境多麼險峻,內心的淨土是慈悲與智慧的沃土,讓我們以積極的行動讓共善的種子破土而出,綻放出慈悲、喜悅與和諧之花。」
—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在科技先進、政治充滿挑戰、瞬息萬變的 21 世紀,自由開放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衛谷倫、唐鳳和共筆作者群,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前進之路。」
— 維塔利克•布特林,以太坊創辦人
「《多元宇宙》……真正引人入勝……具有全球加速器的潛力……對於迎向『讓 21 世紀成為非洲世紀』挑戰的非洲思想領袖來說,這是一本必讀、必須共同創造的書。」
—奧比亞格利•埃茲克維西里,國際透明組織共同創辦人,#帶回我們的女孩發起人,政治、政策與治理學院和#修復政治創辦人,奈及利亞政治領袖
「他們為我們開啟了通往未來的大門,在那裡技術支持民主、多元和廣泛的人類繁榮。我們知道這種未來是可能的,因為唐鳳已經著手在臺灣建構。此處奠定的概念基礎,為現代生活帶來了亟需的典範轉移。」
—丹妮爾•艾倫,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 James Bryan Conant 講座教授,麥克阿瑟獎得主,《我們的宣言》與《Cuz》作者
「唐鳳和她的合作者機智、博學且樂觀地論證,我們可以利用數位技術對抗威權主義,而且可以透過擁抱、而非迴避開放社會的原則來實現。」
—安妮•阿普爾鮑姆,普立茲獎得主,《民主的黃昏》和《紅色饑荒》作者
「長久以來,『多元』與『科技』都被世俗化勢力作為利劍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作者的巧手下,它們在此被重新鍛造成信仰者的盾牌。」
—小強尼•穆爾牧師,基督教領袖大會主席,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前任委員,第 45 任美國前總統川普的非正式顧問
「這本書以清晰、非技術性的文字,闡述了如何整合科技與社會、重塑民主的未來遠景,來自正在第一線的實踐者。」
—艾力克斯•潘特蘭,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首任學術主管,運算社會科學和資料科學的奠基人物
「《多元宇宙》揭示了臺灣數位轉型的強大藍圖……為所有關心的公民提供寶貴的洞見,並在如今自由開放社會面臨動盪關頭的歷史時刻,協助捍衛民主。」
—弗蘭克•麥克科特,McCourt Global 與 Project Liberty 創辦人,《我們最大的戰鬥》共同作者
「唐鳳身為開創型領袖,樹立了嶄新的標竿。我希望大家都能有勇氣追隨她的腳步,正如她在此清晰闡述的那樣。」
—克勞蒂亞 •羅培茲•赫南德茲,哥倫比亞波哥大前市長、首位女性市長,以及全球南方國家 LGBT 當選官員中層級最高者
「在金融科技和數位基礎建設方面,肯亞和其他非洲國家……走在北方國家過時模式的前面。透過《多元宇宙》一書,我們能更深入探討這個議題、加速我們的成長,並且成為更具包容性、更注重參與、更高生產力的全球模式的一部分,共創美好未來。」
—奥雷•奥科洛,Ushahidi 共同創辦人,Verod-Kepple Africa Ventures 合夥人
「數位技術原本應該用來支持自由和民主,卻變成了不實資訊、極端主義和監控的武器。這本精彩的書以臺灣的實際應用為基礎,勾勒出在技術和哲學層面上,改善這一切的策略。」
—達龍•阿傑姆奧盧,麻省理工學院伊麗莎白和詹姆斯・基利恩經濟學教授,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章得主,《權力與進步》、《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共同作者
「顯而易見,科技將影響文化與民主的未來。我們缺乏多元的願景,去思考如何與科技共存!幸運的是,這本書體現了它所提倡的原則。就像 AI 一樣,它是一項集體的重大成就,其整體大於各部分的總和。」
—荷莉•赫恩登,音樂家、藝術家、Interdependence 節目共同主持人、Spawning 共同創辦人
「如果我們在社會正義運動中最渴望的夢想成真,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本書提供了激進卻務實的解決方案,來重塑民主、真正服務人民。其中一些已經著手實施,成為了進行真正改變的燈塔。」
—斯塔夫•沙菲爾,啟發「佔領」運動的以色列社會正義抗議領袖,以色列國會最年輕的女性議員
「這是一次創造力的迸發,讓我們得以一窺眾所期待、充滿人文關懷的高科技未來。」
—杰倫•拉尼爾,虛擬實境發明人,《誰擁有未來?》與《嶄新時代的黎明》作者,微軟技術長辦公室首席統合科學家
「唐鳳和格倫提出的解方,對臺灣(以及其他國家)朝向新的社會民主方向發展,不但有效且意義重大。」
— 柄谷行人,《世界史的結構》作者,博古睿哲學與文化獎得主
「閱讀新遊戲的規則,想像它們構建的世界,總令我興奮;在這本書裡我也能獲得這種興奮,但遊戲的主題是全球事務和社群合作的方式。實在太棒了!」
—李察•加菲,《魔法風雲會》創造者
「全球的民粹主義者濫用科技來分裂國家……《多元宇宙》邀請我們踏上一段嶄新的旅程。在這個充斥著取消文化的世界,我們的確可以運用技術,重新開拓空間,讓彼此更加緊密相連,喚回人性。」
—姆穆西•邁馬內,南非總統候選人,前反對黨領袖,打造一個南非創辦人,自由教會牧師及長老
「在充滿焦慮和分歧的時代,格倫與唐鳳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具體的願景,展現了技術與民主如何和諧相處,並推動我們邁向更好的未來。」
—崔斯坦•哈里斯,人性科技中心共同創辦人,《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主角
「這是一本非凡的著作,以淺顯易懂卻深入獨到的見解,闡述科技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以及未來應如何發展。作者旁徵博引,提出有力的論點,來推進多元宇宙…本書對我們所有人都是重要的啟示。」
—柯林•梅爾,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管理學彼得・莫爾斯講座教授,《繁榮:更好的商業創造更大的利益》作者
「《多元宇宙》既樂觀又務實,它為 AI 時代重塑民主提供了路線圖……我們不必將自己局限於自由主義或威權主義的願景……走向第三條路……擁抱開放性、多元性和人文精神。非常值得一讀!」
—馬克•瑟爾曼,Mozilla 基金會總裁與執行董事
「本書以令人驚嘆的洞見,提供了從數學到文學等各個學科的見解,讓讀者在沉思和挑戰中找到希望,並且受邀加入這場對話!」
—安妮-瑪麗•斯勞特,新美國基金會執行長,前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未竟之業》與《棋盤與網路》作者
「從世界上最被低估的民主國家臺灣汲取靈感,《多元宇宙》有力地論證,數位技術可以被用來促進更民主的未來。閱讀這本精彩的書,讓我感到新的急迫感,但它也為希望帶來了真正的理由。」
—史蒂夫•列維茨基,哈佛大學 David Rockerfeller 政府學教授,《民主國家如何死亡》與《少數人的暴政》共同作者
「《多元宇宙》是一本關於當今核心挑戰的重要著作——在多元中建立協作與共同目標。作者不僅從政治角度,也從科技、經濟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洞見。」
—朱利葉斯•克萊因,《美國事務》創辦人兼總編輯
「這是一系列令人振奮、富有創意且發人深省的想法,論述了如何在世界上某些最根本的問題上取得進展。讀完這本書,將會徹底改變你的思維方式。」
—傑森•富文,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哈佛大學 Aetna 經濟政策實務教授
「網路技術如果加速了社會分裂,應該也有可能實現各方的舒適共存。《多元宇宙》充滿了為此目的提供的線索。」
— 青野慶久,Cybozu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公部門能否像社會其他領域那樣,迅速掌握新興技術?唐鳳在實踐中證明了這是可能的,在本書中她將教導你如何達成同樣的目標。」
—什洛米特•華格曼,前以色列反洗錢與打擊資恐活動局及隱私保護局局長
「在設計、執行和內容上都極具遠見。」
—布拉德•卡森,塔爾薩大學校長,美國負責任創新組織主席,前美國國會議員和陸軍副部長
「『規管』仍然難以成為我們馴服這些技術封建領主的途徑。它永遠無法成功地分散權力。《多元宇宙》為我們勾勒出不同的路徑——開放而民主——繞過這些權力並去中介化。」
—克莉絲蒂娜•卡法拉,倫敦大學學院榮譽教授,CEPR 競爭研究政策網絡共同創辦人
「很高興終於看到對人類進步的未來願景,如此清晰地扎根於人類的過去。《多元宇宙》為我們勾勒了框幅,運用人類多樣性中蘊藏的豐沛能量,構建出驅動未來百年經濟成長的引擎。」
—奧戴德•蓋勒,《人類的旅程》作者,布朗大學 Herbert Goldberger 經濟學教授
文章試閱
這本書描述了關於科技和社會未來的願景,我們希望它既宏偉又可行,可以成為放任主義和專家統治願景的真正競爭對手,而且對大多數讀者來說更有吸引力。如果我們是對的,而您也認同這個願景,請與我們一起加入⿻運動。
我們的具體願望與宏偉的願景相符。到了 2030 年,⿻將像 AI 或區塊鏈一樣,成為全球公認的技術方向;也會像環保運動一樣,成為公認的政治運動。人們將期待民主進步的速度能像手機更新的速度一樣快。他們會把臺灣視為⿻的明燈和象徵,對於⿻的繁榮而言,臺灣就像以色列之於猶太人,或烏克蘭之於歐洲自由一樣重要。全球各地的人們將透過⿻找到令人驚訝的盟友和英雄,例如關注專制主義擴張的人,可以支持在這場衝突前線的臺灣跨性別領袖;而那些尋求更多⿻技術的人,則可能在虔誠的保守派中找到盟友。
關鍵時刻
技術是塑造我們世界最強大的力量。無論我們是否了解其內部運作,小心翼翼地使用,還是貪婪地追求,也無論我們是否認同那些迄今為止塑造其發展的公司和政策制定者的觀點,技術仍然是我們塑造集體未來僅有的、最重要的工具。
此處的集體,不單意味著我們每個人,也包含連接我們的人際關係網絡。無論從科學、歷史、社會學、宗教還是政治的角度來看,逐步清晰浮現的是:現實不僅取決於我們是誰,也取決於我們如何聯繫在一起。
技術驅動並定義了這些聯繫。從鐵路、電報到電話;從臉書將我們與幼稚園的老友和志同道合的新盟友聯繫在一起;到視訊會議在疫情期間將企業和家庭團結在一起,我們都從技術加強和鞏固人際關係的能力受益良多,同時也尊重著彼此之間的差異。
然而,技術顯然也讓我們彼此疏離,並削弱了我們之間的差異。以爭奪注意力為基礎的商業模式,更傾向於激怒而非激起好奇,更支持人云亦云而非共同理解,並廣泛散播著錯誤和虛假訊息。線上資訊的快速傳播,脫離脈絡並違背我們的隱私期望,往往侵蝕了我們的社群、削弱了我們的文化遺產,並造成全球的單一文化。隨著包括 GFM 和擴增實境在內的新一代技術進入我們的生活,技術的影響無論好壞,都將從根本上加劇。
現在,我們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上。技術可能讓我們走向分裂、播下動亂和衝突的種子、瓦解社會秩序。它可能壓抑作為其生命之源的人類多樣性,將我們同質化為單一的技術願景。或者,它也可能極大地豐富我們的多樣性、加強跨越人際紐帶、善用並維持⿻的潛在能量。
有些人試圖通過猛踩剎車、減緩技術進步,來避免這種選擇。然而,雖然某些方向確實不明智,在進入未知領域時也應該有速度限制,但競爭和地緣政治的動態使得僅僅減緩進度可能難以持續下去。相反,我們面臨的是方向的選擇,而非速度的選擇。
我們是否應該像彼得.泰爾(Peter Thiel)、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en)、巴拉吉.斯里納瓦桑(Balaji Srinavasan)等放任主義者希望的那樣,將個人「解放」成為原子化的代理人,不受約束也不承擔責任?我們是否應該像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和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等專家統治者希望我們做的那樣,將我們的問題交給技術專家,讓他們規劃我們的未來,並將其創造的物質舒適分配給我們?
我們明確而響亮地說:都不是!混亂和自上而下的秩序不僅與民主和自由背道而馳,更與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中所有生命、複雜性和美的本質相違背。生命和⿻茁壯於「混沌邊緣」這狹窄的走廊。為了這個星球上的生命能夠生存和繁榮,拓寬這條窄廊、不斷引領我們回到成長和⿻成為可能的混沌邊緣,必須成為技術和政治的中心任務。這是⿻的願望和當務之急。
因此,⿻是超越放任主義和專家統治主義的第三條道路,正如生命是超越僵化的秩序和混亂的第三條道路一樣。我們也許只有三到五年的時間來啟動這場運動。在此之後,人們和公司每天使用的大量技術將深深依賴於「AI」和「元宇宙」。到那時,我們將無法扭轉專家統治和放任主義為我們造就的既成事實。但在那之前,我們可以動員起來,重新規劃方向:走向以關係為中心、充滿活力的數位民主,其中不同群體的人正是因為他們彼此不同,才能夠合作和協作,不斷推動我們的想像力和願望向前發展。
這樣的轉向需要全社會的動員。企業、政府、大學和公民社會組織,必須要求我們的技術加深我們與多種形式的社會多樣性之間的聯繫。這是增強人類穩定、繁榮和昌盛的關鍵,也是唯一的途徑。如果我們想實現這份潛力,我們必須抓住短暫的機會之窗來行動。
⿻技術的前景
在過去的 20 多年裡,我們的社會面對技術的無助感已成為常態。我們被技術所吸引,時而興奮、時而沮喪;但我們往往假設技術的出現是不可阻擋的,就像現代性本身一樣,而不是少數工程師選擇的總和結果。大多數人不相信「我們人民」有任何能力,更不用說任何權利來影響作為我們生活作業系統的平臺發展方向。
但我們事實上有這個權利,甚至這個義務去要求更好。有些技術將我們分開、抹平我們的差異;有些技術將我們聚集在一起,讚揚我們的差異。有些技術助長我們的怨恨,有些技術幫助我們彼此信賴。如果我們動員起來,要求後者,要求那些旨在幫助我們跨越差異且進行協作的「⿻技術」,我們就能重新設計這個作業系統。
我們有機會在三個層面採取行動:當下、中程與變革。
當下
其中有些變化,現在的時機已然成熟,可以立即採取行動。任何閱讀本書的人都可以向朋友說明、推薦,並分享其中的故事,幫助傳播相關的媒體內容。任何人都可以採用一系列已廣泛可用的工具,從沉浸式共享實境的會議,到與朋友集體決策的開源工具。
任何人都可以在支持政黨或政治運動中,圍繞上一章我們擬訂的政策進程開始行動,特別是政治和政策領導者可以朝向⿻方向協作,來實踐這些想法與政治改革運動,例如推動「排序複選制」或「同意投票制」。任何人都可以選擇將他們使用的技術傾向於開源工具和那些開始在工作機制中採用和納入⿻的公司。這些公司的商業領袖、工程師、產品規劃師可以適度將⿻技術融入他們的產品開發中、在生產力工作流程中採用新穎協作,接收客戶更有效的回饋,並支持體現這些理念的公共政策。
學者可以研究⿻技術,研究其對當今社會的實際影響;他們可以設計嚴謹的評估標準,幫助釐清哪些是真正有效的;他們可以解決一系列領域中的關鍵開放性問題,替設計下一代⿻技術的發展奠定根基;在學術機構間建立更為緊密的協作關係(如 Plurality Institute 網絡),並在傳播研究成果和同儕互評時採用⿻方法。
文化領袖、藝術家、記者和其他傳播者可以講述⿻運動的故事,就像奧斯卡獎得主導演辛西婭.韋德(Cynthia Wade)和艾美獎得主製片人特麗.惠特克拉夫特(Teri Whitcraft)正在拍攝的紀錄片中所做的那樣。他們可以將⿻融入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就像本書和馬特.德萊赫斯特(Mat Dryhurst)和霍莉.赫農(Holly Herndon)所做的那樣。他們可以幫助公民建設性地想像一個更加⿻的未來,就像東京科學未來館所做的那樣。
中程
透過更系統性的想像力和抱負,我們有機會在更中期的層面上追求⿻,透過納入更多元的聲音、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繫,以及促進多樣性的再生,來重新發明機構。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世界各地⿻社群的一員,用各種語言、形式,講述更加⿻的未來潛力,並邀請朋友參與共同創造這個未來。任何人都可以加入越來越有組織的、致力於⿻的政治運動,為日益增加的⿻民間和公益事業做出貢獻,參加越來越多的黑客松和點子松,運用⿻解決不同社群的當地問題。
政策領袖可以圍繞全面的⿻議程形成政治平臺,甚至成立政黨。監管機構和公部門可以將⿻融入到他們的實踐中,改善公眾參與、加速回饋迴圈。國際和跨境組織的員工可以開始改革其結構並實踐,運用⿻並實質性地體現⿻,從「國際貿易」轉向實質、超模塊化的共同合作,以及國際標準制定。
企業和更廣泛的組織領導者們可以利用⿻來改造內部營運、客戶關係、招聘實踐和公司治理。他們可以逐步將資源和權力從單調孤立的等級制部門轉移至新興的動態協作,促進更多的內部創業動能;利用增強審議來促進更好的會議品質和更佳的客戶調查;應用生成式基礎模型尋找更多元化的人才;更可以重組公司結構,使其向更廣泛的監管機構直接負責,從而消除社會和監管間的緊張關係。
學者和研究人員可以圍繞⿻形成新的研究領域,並利用⿻來賦能這些新的協作,涵蓋社會學、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等領域。他們可以創立定期培訓⿻專家的學科,教導新一代學生在他們的工作中運用⿻,並與各種實踐社群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以縮短從研究構思到實踐實驗的迴圈。
文化領袖可以重新想像利用⿻的文化實踐,創造具有強大共鳴力、跨越文化鴻溝的新興體驗。他們可以將其出售給採用新商業模式的媒體組織,這些組織出售給公共、公民和商業組織,而不是廣告商和最終消費者。他們可以建立參與式體驗,擴展我們共同設計和想像未來的能力,從物理空間的具體設計到潛在科幻未來的詳細互動回溯。
變革
對於那些眼界更加開闊的人來說,我們在本書中花了相當多的篇幅,來闡述那些真正具有變革性的⿻技術,這些技術最終可能重塑人類溝通和協作方式。這個遠大的目標直指⿻運動的核心洞見——人格。做為民主的軸心單位,不僅僅是原子化或「一元化」的,而且也由社會關係定義——因此,它產生了更廣泛的權利概念,超越了個人權利、認同⿻概念的從屬、商業、財產和我們社會的其他基石。所有這些都需要對一系列技術基礎設施、社會關係和組織機構進行根本性的重塑。
這種變革不是一蹴可及,而是需要一個逐步轉變的過程,在相互建構的一系列社會部門中逐步實現。要真正實現⿻,這些部門需要跨越許多差異、吸引並賦予人們權利,這反過來又需要人們理解並能夠闡明對未來的期望。文化創作,就像上面討論的那些,將不得不在形式和實質上越來越體現⿻,以實現這一目標。這可以創造出廣泛的公眾對技術方向和多元社會參與的理解和期待,以及公共對於引導技術發展方向的期望。
這種跨越差異的⿻想像基礎,可以賦予圍繞社會和政治組織推動這些目標的權利。這反過來又可以讓政治領袖將這些願景作為其議程的核心,並在政府運作中、在政府與彼此及私人實體的關係中、在政府的政策議程中,將⿻的創造作為實施的重點。
假以時日,這些政策和實踐將允許開發基本不同的新型技術,從而大幅擴大第三部門的範圍,並允許不斷湧現新的跨國社會和民主事業。鑑於這些新興事業的民主問責制,它們反過來可以合法地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並模糊通常由國家機構承擔的責任界限,構建新的⿻秩序。
這些事業可以依賴新的研究和教學機構,這些機構將跨越學科界限和知識創造與應用之間的界限,與這些新興社會事業深入互動。這一部門將不斷產生推動⿻邊界的新技術,幫助建立新社會事業的基礎,並形成理念基礎,以支持這一切所依賴的文化想像的進步。
因此,文化、政治和行動主義、商業和技術以及研究,可以形成相互強化的良性循環:想像推動行動,行動則證實了想像的價值、進一步強化了想像。這就是為什麼,無論您身處哪個領域,都有機會為這個真正變革性的視野做出貢獻。透過參與建設這個良性循環、推動在其他社會部門正在做相同事情的人,來促進這個勢頭向上。通往⿻的路徑眾多,並無所謂最佳或最重要的一條,因為⿻就是⿻,只有通過建立和擴散形成支持、互助網絡的巨大多樣性,才能獲得成功。
付諸行動
當然,這就是為什麼不可能有自上而下、放諸四海皆準的方式,邁向通往⿻的道路。然而,如果這本書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很快就會出現交叉的圈子,這些圈子由全球各地的團體和個人鬆散聯合而成,他們致力於⿻,而非隨波逐流的自由主義和技術官僚主義。在開拓第三條道路的過程中,多元主義者致力於運用技術來加強和豐富關係,而不是破壞關係;再生多樣性,而不是助長一致性。關係以及愛、失去、逆境和成就,才是生活的真諦所在,而不是《蒼蠅王》等書體現的叢林暴力,或者無差別數據點的最佳化。
如果您相信,一個繁榮、進步、正義的社會的核心條件是社會的多樣性,以及跨越這種豐富多樣性的協作,請加入我們。
如果您相信,技術作為當今社會最強大的工具,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個人,更能在我們多重且有意義的從屬關係中蓬勃發展,請加入我們。
如果您想為⿻的當下、中程或真正變革性的層面做出貢獻——或者跨越所有這些層面——您有許多切入點。如果您在科技、商業、政府、學術界、公民社會、文化機構、教育、家庭領域工作,您都有無限的方式可以有所作為。
這本書僅僅是巨大織錦的一部分。例如,本書的作者之一也是即將推出另一位作者紀錄片的執行製片人,我們猜測這部紀錄片將比本書觸及更廣泛的受眾?我們共同創辦了另一個機構,以聯繫從事⿻工作的學者,顯然這是更狹窄的受眾。儘管這些僅僅是一些例子,但它們說明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更廣泛的觀點:要使 1000 人深度參與(例如撰寫本書),每位作者都需要 100 個人來閱讀它,而每位讀者又需要 100 個知道它並支持其整體想法的人。因此,要取得成功,我們需要在相互支持的關係中建立廣泛層面的參與。
如果有 1000 人對這本書有足夠深入的參與且公開談論它、10000 人成為社群的一部分並積極貢獻、100000 人深入吸收這些資料、100 萬人購買或下載本書、1000 萬人收看一小時的相關媒體內容、1 億人看到與之相關的電影或其他娛樂作品、10 億人知道並支持這些目標,我們就能實現我們的 2030 年目標。
我們多元主義者遍佈世界各地、出現在經濟的各個領域。連接、加入、集結、動員……請加入我們,共同堅定而有計畫地建設一個更有活力、更協調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