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白銀市場爭奪戰:從富蘭克林到巴菲特,點燃全球經濟與關鍵決策的致富貨幣

原文書名:The Story of Silver: How the white metal shaped America and the modern world


9789570862645白銀市場爭奪戰:從富蘭克林到巴菲特,點燃全球經濟與關鍵決策的致富貨幣
  • 產品代碼:

    9789570862645
  • 系列名稱:

    歷史大講堂
  • 系列編號:

    155216
  • 定價:

    480元
  • 作者:

    威廉.希爾博(William L. Silber)
  • 譯者:

    朱崇旻
  • 頁數:

    416頁
  • 開數:

    14.8x21x2.5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20601
  • 出版日:

    20220601
  •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公司
  • CIP:

    561.09
  • 市場分類:

    經濟商學(一般大眾)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商業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神祕的金屬,何以讓兩百年來富豪權貴為之著迷?
動盪不安的局勢下,為何你要抱緊白銀?

買進白銀,先理解它的價值!
從美國歷史來看白銀對全球政經的影響,為何今天它依然重要?

白銀能讓人致富,也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看權勢者如何操盤白銀避險、力挽狂瀾,
成為亂世裡的贏家!

巴菲特也為之著迷 白銀魅力何在?
白銀的價格遠低於黃金,入手相對容易,是許多人對抗變動時局和通貨膨脹的投資首選。然而,銀價起伏跌宕,能讓人一朝致富,也能讓人一夕跌落,甚至連老練的投資人巴菲特都曾一度為它迷惑。
從19世紀的軟貨幣轉變為今天的硬資產,白銀的價值始終受到權勢者的重視,無論是1930年代的美國總統小羅斯福,或1970年代首富德州石油大亨亨特,都想操縱白銀以扭轉時局,結果影響美國經濟乃至世界歷史的進程,甚至引發國際衝突與金融危機。

投資白銀 不可不知的白銀歷史
本書深入分析白銀在世界局勢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講述它如何改變美國歷史走向,又如何在今日的重大政經決策中依然發揮著影響力。不同時代政治領導人、投資高手又為何紛紛臣服於白銀的威力,甘心受它牽制?
國際情勢詭譎多變,白銀市場爭奪戰一旦席捲重來,誰能成為真正的贏家?

各方盛讚
Jenny|JC財經觀點創辦人
Mr.Market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林奇芬|理財教母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張雲量|豐榮銀幣 董事長
陳鳳馨|News98 財經起床號 主持人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強勢推薦

黃金一直被視為良好的避險工具,而與黃金極度相似的白銀,你又認識多少呢?本書作者花了多年心血,為大家追蹤200年白銀走勢的背後歷史,想當金融市場贏家的投資人不可錯過。
──林奇芬,理財教母

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之所以被迫從中國大陸退守到台灣,竟然與白銀有密切關係,威廉.希爾博教授花費五年磨出的這本精彩的「白銀故事書」娓娓道來破解謎團;而包括股神巴菲特在內的諸多聲名顯赫的政經世界名人也都受到白銀的吸引,主演了一場場「五鬼搬運」戲碼,對於全球經濟和局勢造成重大影響,欲知詳情,非讀本書不可!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全球高通膨之際,白銀投資再度成為投資焦點。
──張雲量,豐榮銀幣 董事長

《白銀市場爭奪戰》描寫之精彩,就像一本關於白銀的傳記。
和黃金一樣,白銀也有它的粉絲為之癡迷。
──《華爾街日報》

令人大開眼界、有趣又深具啟發!全球經濟史和這種貴金屬的歷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如希爾博所述,從古至今,無論政商領袖、理想主義者或惡棍流氓,都抗拒不了白銀的誘惑。
──羅伯.席勒,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白銀市場爭奪戰》成功融合了美國金融史上的關鍵事件與投資建議,剖析白銀在政治經濟學與貨幣領域扮演的重要角色。引人入勝又有趣,好看。
──理查.席拉,金融歷史學家

身為優秀的經濟學者,希爾博以犀利的眼光檢視史實與事件,分析經濟與政治因素決定了白銀的價值,及它在貨幣系統、資產市場發揮的作用。
──湯瑪斯.沙金特,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希爾博在書中告訴我們,圍繞白銀進行的陰謀詭計,打從美國誕生起就已經是經濟與政治的核心。《白銀市場爭奪戰》充滿引人入勝的資訊與豐富精采的細節。
──班傑明.傅利曼,經濟學家

作者簡介


威廉.希爾博(William L. Silber)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的財政學教授,1999年榮獲紐約大學的優異教學獎,1990、1997與2018年被史登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生票選為年度教授。著有《華盛頓關閉華爾街之時》、《沃克:堅持與勝利》等書,其中《沃克》更曾列入《彭博商業週刊》「2012年最佳商業書籍之一」。現居紐澤西州提尼克市。

譯者簡介


朱崇旻
曾在美國居住9年,畢業於臺灣大學生化科技系,是以小說為食的謎樣生物,時時尋覓下一本好書。喜歡翻譯時推敲琢磨的過程,並認為無論是什麼題材的書,譯者都應該忠實傳達作者的立場。興趣包含寫小說、武術、室內布置和冬眠。
聯絡請洽:[email protected]

書籍目錄


作者的話
主要角色

引言:痴迷
第一章:漢彌爾頓的構思
第二章:解開一八七三年的罪行之謎
第三章:自由鑄造銀幣運動
第四章:羅斯福總統操縱銀價的起因
第五章:羅斯福促進白銀買賣
第六章:白銀補助
第七章:中美衝突
第八章:轟動上海
第九章:一絲銀色希望
第十章:價格不斐的勝利
第十一章:甘迺迪總統的背叛
第十二章:詹森總統的最後一根稻草
第十三章:崩潰的精神醫師
第十四章:戰線
第十五章:尼爾森.班克.亨特
第十六章:重量級搏鬥
第十七章:沙烏地關係
第十八章:銀價高漲
第十九章:崩盤
第二十章:審判
第二十一章:巴菲特的操縱?
第二十二章:來自奧馬哈的訊息
第二十三章:從過去看未來
圖片來源
註解
參考資料

文章試閱


引言
痴迷
  三十四歲時,擁有堪薩斯城酋長隊(Kansas City Chiefs)美式足球隊的拉馬爾.亨特,談成了新成立美國美式足球聯盟(American Football League)與年代較悠久、較廣為人知的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的合併案,於一九六六年創建了美國最成功的體育事業。此外,亨特還發明了「超級盃」(Super Bowl)一詞,原為兩聯盟冠軍賽的活動,現在已是美國最受矚目的單一體育活動。他表示,「超級盃」的靈感源自他的孩子:「我女兒莎榮(Sharron)和我兒子小拉馬爾(Lamar Jr.),有個叫『超級球』(Super Ball)的玩具,我應該是混淆了『bowl』和『ball』的發音。」
  第一場超級盃是在一九六七年一月舉行,亨特的堪薩斯城酋長隊與文斯.隆巴迪(Vince Lombardi)的綠灣包裝工隊(Green Bay Packers)對決,包裝工隊以三十五比十的比分大勝,獲得了蒂芙尼公司(Tiffany & Company)出品的七英磅標準純銀美式足球超級盃獎杯。自此之後,每年在超級盃中奪冠的球隊都獲得了相同的戰利品,它現在被稱為文斯.隆巴迪獎杯(Vince Lombardi Trophy),臺座上還會由蒂芙尼公司的工匠刻上球隊名稱。
  尤其在一九七○年,自己的堪薩斯酋長隊奪冠後,拉馬爾為自己的體育事業得意不已,然而此時的他還不知道,十年後,獎杯本身的價值將漲到原本的二十五倍,而且這不只是因為它的紀念價值。一九八○年一月,銀價突然漲至每金衡盎司五十美元──至今仍是現代最高紀錄──拉馬爾與尼爾森.班克.亨特、赫伯特.亨特兩位兄長將被控操縱白銀價格,此事件將被人們視為二十世紀最大膽無恥的商品市場操縱案。
  拉馬爾、尼爾森.班克與赫伯特三兄弟的父親是H.L.亨特(H.L. Hunt),這位愛玩撲克的石油大亨在政治上為右派,將紐約的自由派共和黨州長納爾遜.洛克斐勒(Nelson Rockefeller),視為與古巴的斐代爾.卡斯楚(Fidel Castro)相同等級的人物。作為家長,他教孩子別信任政府,尤其是政府發行的紙貨幣,並鼓勵他們投資石油、土地與貴重金屬等實體物。他為孩子們設立信託,其中包括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家族企業──普拉西德石油公司(Placid Oil Company)──的股份,這成了兒子們發展事業的資金來源。身材高挑、溫婉得如同會計師的拉馬爾,在一九六○年代致力經營美式足球事業,個性外向的哥哥班克──這是人們對尼爾森的稱呼──則將財力與精力放在賽馬與油田上。班克是個梨形身材、體重兩百五十英磅的男人,身為家族發言人的他很享受萬眾矚目的感覺。和父親同為投機商人的班克擁有利比亞的鑽油特權,那是他和利比亞國王伊德里斯一世(King Idris)談成的協議,而在發現利比亞產石油後,他本應成為全球最富有的男人──沒想到他還來不及充分享受投資成果,利比亞的反叛勢力便於一九六九年在穆安瑪爾.格達費的率領下推翻王政,不久後,油田就收歸國有。班克仍然是億萬富豪──實際擁有超過十億美元金錢的富豪──不過此次事件令他更不信任政府了。
  本就屬保守派的班克,加入了約翰伯奇協會,等同當代的茶黨(Tea Party)。他擔心政府開銷導致通貨膨脹、削減美金的價值,因此開始投資白銀。他也認為自己能將購入的貴重金屬,存放在他占地兩千英畝、位於達拉斯市近郊的圓T牧場(Circle T ranch),不必擔心格達費來搶占他的資產。然而,他的投機買賣很快就轉變為痴迷,就連德克薩斯州也容不下他的資產了。一九七三與一九七九年間,他帶兩個弟弟購置將近兩億金衡盎司的白銀,存放於紐約、倫敦、瑞士與其他未公開的地點,在一九七九年九月,亨特兄弟持有的白銀價值約二十億美元,四個月後,銀價漲至每金衡盎司五十美元,他們的資產也膨脹至將近一百億美元。
  然後,那些錢一夕間消失了。短短一年內,班克.亨特被迫抵押他持有的普拉西德石油公司股份,為避免破產而借貸了十億美元。他先前為了購銀而大肆借貸,當銀價跌回每金衡盎司十美元之時,他的槓桿股份價值也跌了下來,堪比經濟大蕭條時期道瓊指數(Dow Jones stock index)下跌的程度。接著,三兄弟因投機購銀時,與沙烏地阿拉伯謝赫密謀壟斷白銀市場,必須負法律責任。審判結束後,班克.亨特宣布個人破產,包括十五個古希臘瓶飾與羅馬帝國時期銀幣收藏在內,他鍾愛的持有物都賠給了債權人。姊姊問他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他答道:「我不過是想賺點錢而已。」
  亨特兄弟不是最先受白銀誘惑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三個。一九九七年,華倫.巴菲特──近五十年最成功的投資客之一──購入超過一億金衡盎司的白銀,幾乎等同亨特兄弟當初購置的量,銀價因而漲至十年內的高峰。 一九三三年,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調漲了美國財政部的公定銀價,安撫了出身西部產礦州的參議員,無視了此舉助日本征服中國的可能性。而在一九一八年,內華達州參議員基伊.彼特曼推動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將白銀售至印度的法案,為自己的州民謀求福利。不過,這白色金屬不只是美國人求取個人進展的媒介,它從共和國創始最初就是貨幣系統的一部分,和星條同樣與美國歷史密不可分。
  美國選舉政治當中最知名的演說之一──內布拉斯加州眾議員威廉.詹寧斯.布萊恩在一八九六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黃金十字架〉演說──談的就是白銀。布萊恩在發表這場足以令現代電視福音傳道人面紅耳赤的演說之後,成了民主黨推舉的總統候選人:「我來此,是為了守護和自由同樣神聖的理想──人性的理想……所有支持自由鑄造銀幣理念的民主黨員,都該結為聯盟,掌控並控制民主黨的政策……我們並不是侵略者,我們打的也不是征服他人的戰爭,我們是為守護家園、家庭與萬代子孫而戰。」布萊恩提倡恢復將白銀用於鑄幣的制度,希望能導正《一八七三年鑄幣法案》引致的不公──該法案廢止了國會於一七九二年通過的白銀鑄幣政策,使美國財政走上金本位制度之路。廢除白銀貨幣的政策,導致十九世紀最後二十多年美國嚴重通貨緊縮,農產品價格下跌引發了中西部農人對東岸銀行業者的怨恨。從一九○○年出版至今為數百萬人帶來娛樂的《綠野仙蹤》,就是當代階級鬥爭的諷喻。
  一八七○年代,大量白銀在美國流通,它因此成為大眾化的金屬,相較於金本位制度下較為受限的貨幣,白銀成了廉價金錢的代名詞。在布萊恩看來,重新實行金銀複本位制能推動通貨膨脹,減輕農民向銀行抵押欠債的壓力。一個世紀後的一九七○年代,亨特兄弟為抵禦通貨膨脹而投資白銀,以看似堅不可摧的硬資產守護自己的財富,避免受揮霍無度的政府影響。這本書,講述的是白銀從十九世紀的弱勢通貨,轉變成今日的硬資產的故事,也是人們操縱白銀市場,對現代世界造成種種改變與影響的故事。想瞭解白銀對政治人物的吸引力,以及它對投機商人與密謀者的誘惑,我們首先須要從歷史的角度看這則故事。
  在面臨政府違約、政治動盪與通貨膨脹之時,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會尋求白銀的庇護;常規的投資失敗時,人們往往選擇投入白銀的懷抱。二○○八年金融危機過後那三年,銀行在破產邊際徘徊,義大利、愛爾蘭與希臘的政府債券堪稱垃圾債券,惶惑不安的投資者幾乎使銀價上漲百分之四百,超過華倫.巴菲特的波克夏海瑟威股價十年的漲幅。然而,這種貴重金屬並不只是安全投資,數百年來,銀匠將它打造成了上層階級使用的餐盤、燭臺與酒杯,人們往往會驕傲地在自家飯廳櫥櫃上展示這些傳家寶,彰顯家族富裕的過往……而到了經濟窘迫的時期,人們卻又低調地售出這些寶貝,換取現金。
  此外,白銀也曾是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貨幣本位,包括二十世紀的中國與沙烏地阿拉伯、十七世紀的大不列顛,以及《聖經》時代的埃及。十九世紀的英國以金本位制度稱霸全球貿易,但時至今日,該國貨幣仍被稱為「英鎊」(pound sterling),矛盾地令人回想起標準純銀(sterling silver)本位時期的制度。銀幣、燭臺或超級盃獎杯若為「標準純銀」(sterling),意思是它含百分之九十二.五純銀,餘下百分之七.五則是加強硬度用的銅。硝酸與重鉻酸鉀混合物和標準純銀碎屑樣本反應後的顏色,不同於和百分之九十九.九純度「足銀」(fine silver)反應過後的顏色,一旦經過專業人士的的檢驗,銀器的純度便一目瞭然。各國政府擔保了貴重金屬鑄造的錢幣的純度與重量,因此大眾不必一一檢驗貨幣也能接受並使用之,銀匠也會在作品上刻上「925」或「sterling」字樣,保證作品的品質。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與安妮.博林(Anne Boleyn)之女──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I)──在一五五八年即位,兩年後,她規定以一英磅的標準純銀為英國貨幣的貨幣本位標的物。這所謂「英格蘭古制」源自十一世紀的威廉一世(William the Conqueror)統治時期,該貨幣因花錢如流水的亨利八世貶值,後來才因伊莉莎白一世的政策而恢復原有的價值。儘管英國後來切換至金本位制度,與標準純銀密不可分的「英鎊」一稱並沒有消失,時至今日,英國貨幣早已不含白銀了,人們仍改不了舊稱。
  銀匠鑄造銀飾的需求以及政府鑄銀幣的需求發生衝突時,經常導致出乎意料的結果。對法國施行七十年絕對統治,直到在一七一五年逝世方罷手的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IV),將凡爾賽宮華美的銀質家具與餐具鎔成了銀條,供國庫鑄幣使用。銀盤與銀質餐具套組成了通用貨幣,餘下的法國貴族無計可施,只得效法國王──畢竟路易十四有一句名言:「L’État, ce’est moi」,意為「朕即國家」。結果,法國得到了財政信譽,留存下來的古董銀器也以稀為貴。
  到了現代,各國政府不再通用銀質貨幣,然而逐漸提升的工業需求,漸漸與銀匠製作銀飾的需求拉鋸,爭奪白銀資源。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攝影器材公司生產的相片底片,一年內使用的銀金屬往往多於珠寶業。今日,數位相機取代了傳統相機,相片底片的需求不復存在(柯達公司也於二○一二年宣告破產),電子產業成了為商業用白銀的大宗消費者。銀、金與鉑同稱「貴金屬」(noble metal),是因為它耐腐蝕、是導電效果最佳的金屬,被廣泛用於斷路器、開關、保險絲與其他電子元件。現代科技也充分利用了銀金屬抗菌的特性,二○○六年,南韓製造業巨擘三星集團(Samsung)推出了新型洗衣機,該機器能在洗衣過程釋放銀離子,達到消毒衣物的效果。零售專賣店尖端印象公司(Sharper Image)推出了含奈米銀粒子的塑膠食物容器,據稱能提升食物保鮮效果,該產品在亞馬遜(Amazon)網站上廣受使用者好評。而在二○一七年,紐約州中部的柯蓋德大學(Colgate University)為防範致命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staph),用含雙氧水與銀的噴霧消毒更衣置物間。白銀的工業需求,現已超越它在首飾、銀條與紀念幣方面的需求。
  白銀之所以能吸引市場操縱者,是因為偶爾的投機熱潮會與逐年提升的工商業需求相衝,此現象在人民因政治動盪而心生恐慌時尤為顯著,相應的價格起伏允許密謀者相對輕鬆地哄抬銀價,同時隱藏自己操縱市場的事實。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四日,據稱亨特兄弟密謀壟斷白銀市場的高峰期,伊朗學生攻入美國大使館,挾持了美國公民。此事引發的政治危機,再加上其他因素,致使銀價在接下來三個月內翻了兩倍,掩蓋了操縱者動過手腳的痕跡。
  對不信任政府的人而言,黃金是守護財富價值的主要資產,不過大多數人仍會選擇白銀的庇護,因為它較便宜,也較容易購得。在今天,一條標準的一百金衡盎司銀條──體積約等同三條相疊的好時(Hershey)巧克力塊──要價約一千七百美元,而一條一百金衡盎司金條則要價十三萬美元,相對小資的白銀市場使白色金屬的價格較黃色金屬容易波動起伏,緊張兮兮的買家與賣家同樣經手一百萬美元,對白銀市場造成的衝擊較大。二○○八年金融危機過後,白銀領先其他貴重金屬漲價,當時金價漲了近百分之兩百五十,銀價卻暴漲將近百分之四百。
  幾乎從有史以來,人們能在日常交易中接受紙貨幣,是因為政府承諾以黃金或白銀交易那些紙張,賦予紙幣內在價值。在一九三三年前,美國公民能以每金衡盎司二十.六七美元的價格將貨幣兌換成黃金,一九三四與一九七一年間,外國政府也願意以每金衡盎司三十五.○○美元的價格兌換黃金。尼克森總統(President Nixon)於一九七一年八月十五日終止了財政部的預備金義務,斷開美金與貴重金屬最後的掛鉤。
  現今,世界上所有國家都發行法定通貨(fiat currency),即奠基於政府信用的紙幣。至於這相對新穎的全球純紙幣實驗是否能成功,答案我們仍未知曉,因為過去的政府經常濫用它們印鈔與破壞貨幣價值的權利,例如一九二○年代惡性通貨膨脹的德國。包括一九七○年代的亨特兄弟與今日的茶黨在內,擔心實驗會失敗的人多選擇投入金或銀的懷抱,向古今被人們賦予價值的貴重金屬尋求庇護。偉大的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身為成功的投機商人,學到了不少關於金錢的知識,他早在將近兩百年前寫道:「然而,經驗顯示,無論是國家或銀行,只要握有不受限地發行紙鈔的權力,便必然會濫用那份權力。」李嘉圖建議道:「發行紙鈔的權力應受到某些限制與控制;為達此目的,發行紙鈔者應肩負以黃金(或白銀)錢幣或條塊兌付紙鈔之義務。」以貴重金屬為貨幣的基礎能穩定價格,卻也造成了爭議。
  在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彌爾頓的推動下,美國於一七九二年設立了金銀複本位制度,以黃金與白銀支撐美國貨幣。在複本位制度下,兩種金屬相互爭奪大眾的注意力,直到國會通過《一八七三年鑄幣法案》,廢除了白銀的官方貨幣地位,使黃金成為美國貨幣唯一的基礎。接下來二十五年,黃金因過於稀少而造成影響廣泛的通貨緊縮,而政府對白銀的需求降低,再加上其他因素,致使銀價下跌逾百分之五十。那之後,西部產礦各州紛紛呼籲國會「為銀想想辦法」,這成了全美各報頭條。威廉.詹寧斯.布萊恩乘著白銀問題驅動的怨念列車,在一八九六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最後於選戰中敗給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那之後,布萊恩兩度競選總統失敗,但失敗歸失敗,人民因白銀產生的怨憤不安並未平息,反而持續到了二十世紀。
  經濟大蕭條時期,銀價降到了歷史新低──每金衡盎司○.二四美元──之後,內華達州民主黨參議員基伊.彼特曼,即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為高權重的主席,力勸羅斯福總統讓白銀恢復原初的幣制地位。作為回報,彼特曼答應率西部產礦州的十四位參議員,支持飽受爭議的羅斯福新政(New Deal)。羅斯福以一系列的白銀購買計畫回應彼特曼等人,第一項計畫是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行政命令,指示美國財政部以每金衡盎司○.六四五美元的價格購買國內生產的白銀,價格是自由市場價──○.四三美元──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當時的金融界觀察家表示,羅斯福的第一次總統任期,對白銀產業的補助與銀價翻倍的功效,給了「銀礦工與投機商人許多好處」。彼特曼參議員也如此認為,他將羅斯福的善舉描述為「聖誕禮物」。
  彼特曼並沒有食言,他帶領「白銀集團」參議員支持羅斯福於一九三三年推出的政府市場投資法案,振興了國內經濟,卻重創了美國外交。財政部以高價收購白銀的行為,吸引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白銀,尤其是當時實行銀本位制度的中國。儘管中國法律禁止白銀輸出,仍有投機商人從上海走私白銀,在全球市場上謀求利潤,最終迫使中國在國家最脆弱的時期放棄銀本位制度。一九三五年,中國在美國的盟友──蔣介石──的統治下,面臨毛澤東等共產反動份子的內憂,以及帝制日本的外患。羅斯福的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擔心中國政府勢力未穩、經濟虛弱,還須面對日本的威脅,因此特別容易受美國白銀政策引起的混亂衝擊。
  摩根索所言不虛,羅斯福拉攏西部參議員的白銀計畫,幫助日本軍方征服虛弱的中國,也促使日本進軍第二次世界大戰,充分展示了不考慮國際後果的情況下,恣意制定內部政策的危險。相較於尼爾森.班克.亨特操縱白銀市場的行為,羅斯福操縱銀價是否算是犯罪行為呢?讀完本書後,相信你能掌握多方資訊,自行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