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跨越每一個不敢:沒有經歷過恐懼,怎麼踏上通往夢想的路?前麥肯錫全球合夥人十年創夢的破局思維

原文書名: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


9789865065300跨越每一個不敢:沒有經歷過恐懼,怎麼踏上通往夢想的路?前麥肯錫全球合夥人十年創夢的破局思維
  • 產品代碼:

    9789865065300
  • 系列名稱:

    RICH致富館系列
  • 系列編號:

    RI368
  • 定價:

    450元
  • 作者:

    李一諾
  • 頁數:

    352頁
  • 開數:

    14.8x21x1.76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21027
  • 出版日:

    20221027
  • 出版社:

    高寶-希代
  • CIP:

    177.2
  • 市場分類:

    企業管理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商業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前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
前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中國辦公室首席代表、
創新教育一土教育聯合創辦人 李一諾
寫給在無感時代還想掙扎向前的你──
突破所有困境的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力量,勇敢跨越你的「不敢」!

蟬聯當當圖書成功勵志暢銷榜TOP100 47週、豆瓣圖書超高評分8.2分,
14,800名網友勇敢推薦!


【發光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Zoey|佐編茶水間創辦人
周品均|唯品風尚集團執行長
矽谷阿雅|美國西北大學行銷暨產品管理講師、前臉書網路科技暨創新部門產品行銷長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劉安婷 Anting Liu|為台灣而教創辦人暨董事長
整理鍊金術師小印|《財富自由的整理鍊金術》作者
蘇盈如|《2030轉職地圖》作者、國際職涯規劃師


▍如果你一直在追尋獨一無二的自己,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拚盡全力進入夢寐以求的公司,卻發現自己格格不入時,你是會萌生退意還是咬牙堅持?
成為第一位進入麥肯錫洛杉磯辦公室的外國人,李一諾獲得認可與支持,有望升任高階主管,但因為思想框架不敢突破自我,很有可能與機會擦肩而過。
她自問:「敢不敢、想不想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
於是她克服不敢進步的自卑,用六年的時間從入門菜鳥,一路過關斬將成為全球董事合夥人。

▍在一個領域深耕十年,突然接到陌生領域的誘人邀請,你會挑戰中年轉職還是留守頂端?
在她達到人生事業巔峰時,比爾.蓋茲的工作邀請從天而降,讓她內心掙扎無比。手中握著優渥的薪資、前景大好的頂尖職位,可是內心的聲音不斷挑戰她:「敢不敢放下自己的安全感?」
於是她在世人驚異的目光中,離開麥肯錫,投入蓋茲基金會慈善事業,開啟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如果將你的人脈、資源通通歸零,開始你的創業夢,你會猶疑不前,還是全力投入?
為了孩子的教育下定決心回國,她萌生了創辦學校的想法。可是身為一竅不通的外行,資金、地點、師資都成為她不敢作夢的最大絆腳石。
最後,心裡的聲音問她:「敢不敢在沒有平臺的地方,獨自做事?」
她義無反顧地開啟了「高齡創業」之路,創立了一土教育,成為跨國際的知名教育實踐家。

這本書是李一諾察覺自我的人生故事,更有她一路走來顛覆思維與跨越每一個不敢的勇氣心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敢打破的平衡,重要的是如何找到激勵自己的力量,替自己的人生破局。
唯有學會面對所有的不敢,學會一次次地突破自己,才能活出人生的無限性!


【擁有力量的人生哲學】
 做事時,你不是乘客,也不是副駕駛,你是那個坐在駕駛座上主導的人。
 選擇的結果並不取決於「路」,而是取決於我們的投入和態度。
 每一次選擇和轉折,其實都是生活給我們一次進行深度自我對話的機會,也會為我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 人最終的成功不是外在的標籤,而是靈魂和外在一致,是活出人生的無限性。


【中國大咖盛讚推薦】
 我一口氣用了四個小時讀完這本書。這可不是一本勵志書,裡面沒有很多榮光時刻和勵志雞湯,有的只是一幕幕膽戰心驚和焦頭爛額,以及面對這些不堪後內心升騰起來的「力量」,這才是這本書的價值吧。沒有什麼能通向真誠,除了真誠本身。
──職業發展諮詢師、《拆掉思維裡的牆》作者 古典

 人們內心時常有一種聲音:「你不夠好。」這種聲音來自年少時的教育環境、職場中的壓力、社會對成功的定義,更重要的是,在於自己不敢打破這些藩籬。如果你和我一樣閱讀這本書,見證一諾從「不敢」到「敢」的過程,就會被啟示、被鼓舞、被照亮。
──麥肯錫資深諮詢師、《是誰出的題目這麼難,到處都是正確答案》作者 邱天

 一諾老師在這本書裡記錄了她一路發展,面對職業和身分轉換的過程,她以非凡的勇氣探問自己的恐懼、困惑、疼痛與取捨。希望這本書帶給所有面臨挑戰的人勇氣和啟發。
──資深心理諮商師、《為什麼都是我的錯?》作者 李松蔚

 在這本書裡,我驚喜地看到了一諾很多「不那麼堅強,卻備感親切」的另一面。他在書裡如此真實、坦誠,品讀一諾用親身經歷和心血匯成的這本書,就像看到了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它能一掃迷茫與黑暗,帶來希望與勇氣。
──全職公益人 陳行甲

 二十五年前,我和李一諾初識;大約二十四年前的現在,我們成了至交好友。閱讀朋友的經歷是一次不用冒險的人生複刻,一個披荊斬棘、一路走來的人願意把心裡的話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出來,幫助讀者叩問內心,這是多麼難得的一件事情啊!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雪麗.蒂爾曼講席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顏寧

 這是一本真實幽默的神奇女俠長成記。從剛入職場的脆弱和忐忑,到如何戰勝「不敢想」女性職場最大的瓶頸,還有生活中所謂「超人媽媽」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地雞毛。這個見過世界各種資源的人,卻選擇了穿越「無人區」,創辦一土學校。這本書娓娓道來,溫暖人心,推薦給每個找尋自我的讀者。
──《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演員 張靜初

作者簡介


李一諾
清華大學畢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分子生物學博士、公眾號「奴隸社會」與創新教育一土教育聯合創辦人。
創立線上社區「諾言」和「一土全村」,關注內心成長與家庭養育,希望能幫助更多的朋友和家庭過著內心充盈的生活。

1996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績保送清華大學,畢業時拿到全額獎學金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攻讀分子生物學博士。
2005年,研究所畢業,進入麥肯錫,成為唯一入職麥肯錫洛杉磯辦公室的外國人,並用6年的時間晉升為全球合夥人。
2014年,創立公眾號「奴隸社會」,如今擁有百萬粉絲。
2015年,應比爾.蓋茲邀請,擔任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中國辦公室首席代表。
2016年,入選為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為了孩子創辦創新教育機構一土學校。
2020年,入選美國《財富》(Fortune)2020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界女性(未來榜)。
2021年,離開蓋茲基金會,深耕一土教育,目前有「一土學校」、課外教育探索中心「一土空間」以及關注家庭養育的「全村社區」。

新浪微博:@李一诺

書籍目錄


推薦序一 我和一諾
推薦序二 理想是有力量的,是會放光的
推薦序三 為「不得不敢」而喝采
推薦序四 如果這樣一直追尋,你會成為誰

序  言 那許多「不敢」
開  篇 沒有計劃的「改變」

第一部分 初入職場,從不敢發聲到敢於建造
第1章 異國他鄉,不敢開口
第2章 升職之路,不是努力就有皇冠加冕
第3章 初為領導人,不敢「建造」
第4章 成為高層,學會「敞開」這門藝術

第二部分 面對孩子,從不敢要孩子到三個孩子的媽媽
第5章 為什麼要孩子?
第6章 當媽媽的三個階段和三個法寶
第7章 職場媽媽需要的是一個「老婆」
第8章 做媽媽的真相:愛自己才能愛孩子

第三部分 職場進階,從不敢不同到光芒萬丈
第9章 不敢不同
第10章 從失去中照見力量
第11章 不敢做夢
第12章 公益,一個更「大」的世界
第13章 世界與我們每個人有關

第四部分 面對生活,從不敢臣服到體驗「無我」
第14章 初遇「臣服」
第15章 那無窮無盡的「煩」
第16章 人生的路,如何選擇
第17章 時間的本意

第五部分 面對自我,從不敢面對到全然接納
第18章 力量從哪裡來
第19章 外婆和媽媽:上一代女性的力量
第20章 不敢不完美
第21章 人生最大的問題:我是誰

結  語 向光的路徑
寫在最後 面對

推薦序/導讀/自序


序言╱那許多「不敢」
你好,我是李一諾,感謝你翻開這本書。
這本書也許你只是隨意翻看,也許是特地買來看的,也許是朋友贈予的,但不管怎樣,你在此時此刻翻開這本書,並非偶然。為什麼並非偶然,等你看到最後就會有答案,總之,我很高興和你一起踏上這段與答案相遇的旅程。
很多朋友知道我,是因為我的外在標籤:清華大學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曾經的麥肯錫公司全球董事合夥人、蓋茲基金會中國辦公室首席代表,公眾號「奴隸社會」和一土教育的聯合創辦人,有馬甲線的三個孩子的媽媽等等。
此刻的你也有許多外在標籤,它們來自社會的各種評估,靈活運用標籤有時候可以提高我們認知事物的效率,但是人何其複雜?外在可見的只是皮毛。
每個真實的人都遠遠不是這些標籤可以定義的。
今天我們能因這本書相遇,是藉由了這些標籤。但我想讓你能真正看進心裡,能和我一起經歷這趟尋找人生力量之旅的,不是性別、學歷、職業、成就等表象,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那些情感共鳴,那些不間斷的自我懷疑和恐懼,那些在自我懷疑的空隙裡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渴求,那些在孤獨中發出的對生命和世界的追問。

從「不敢」到發光
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開始工作十六年,其中運營公眾號七年,當媽媽也有十一年了。說實話,這一路走來的過程不是由一個個奇蹟故事串起來的,恰恰相反,是從一個個「不敢」中跌跌撞撞而來的。
每一個「不敢」在當時都理由充分、天經地義,但陷在那些天經地義裡時,我卻看不到出路。最終,每一次走出「不敢」,都是因生活的推動,從「不敢」到不得不轉身面對困境,不得不「敢」。
這些年我收到很多朋友的人生追問,這些問題各式各樣,大多關於人生的困境以及隨之而來的無力感,譬如:

.我是大學生,很快就要畢業了,但還是對未來很迷惘。周圍的人似乎都很厲害,而我卻「很菜」,面對未來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我該怎麼辦?
.我是個二十歲的女性,臨近碩士畢業,工作很難找,內卷嚴重。我到底該繼續讀博士、考公務員,還是進企業工作,或是出國留學?
. 我二十八歲了,覺得事業還沒起色,每天就已經很忙、很累了,很多事情忙得好像毫無意義,內心又找不到奮鬥的方向。我的出路在哪裡?
. 我是一個三十四歲的職場媽媽,有兩個孩子,現在教育領域紛繁複雜,散發著焦慮,社會競爭激烈,時間永遠不夠用。我到底要怎麼處理這一切?
. 我離婚了,覺得自己很失敗。如果說外界關係都是內心的投射,是不是說明我本身就很失敗?我還能擁有幸福嗎?

如果你也在這些問題中看到了自己,我想說:
這些問題,不僅你有,大家有,我也有;以前有,今天有,以後也會有。
我們每個人面對的各種人生難題看似不同,但背後其實有相同性質。
如果刨根問底,就會發現問題的底層總是我們無法面對的某種恐懼。
我們遇到困難的第一反應常常不是面對,而是逃避或者求助,幾乎有一個固定句式:這是我的情況。這麼難,你說我該怎麼辦?
其實,我給不了你答案,也沒有人可以給你答案。一個看似殘酷的真相是,人生所有的難題最終都要自己去面對和處理。說看似殘酷,是因為一旦你開始面對,就會發現以前不曾瞭解的新大陸。
如何面對這些難題其實是有方法的。比如,你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面對這個選擇,我到底在害怕什麼?
.我害怕的這件事,為什麼對我很重要?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如果沒那麼重要,那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我更深層的恐懼是什麼?
.這件讓我恐懼的事,是真實存在的嗎?

這些問題似乎沒有直接回答你的問題,然而經由這些問題,我們才會慢慢接近困境的本質,而所有困境的本質,都是我們內心底層的某種恐懼和矛盾。
從錯位到一致,正是通往真正的人生幸福的道路。
走這條路需要的是一遍一遍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這是聖嚴法師的十二字箴言。
這條路,便是通往光的路徑。

成為自己的太陽
有一次讀者線下聚會,一位讀者朋友對我說:「一諾,你就像我們的太陽,任何問題到了你這裡,似乎都可以迎刃而解。」我聽了心裡緊張一下。
一方面,我覺得這似乎是極其重大的信任,另一方面我覺得有問題,因為我們每個人生命裡真正的太陽不應該是別人,而應該是我們自己。
這不是說我們不可以從別人的身上收穫力量和勇氣,而是這些力量最終要變成我們自己的光和亮,才能照亮我們自己的人生路。
這些年,我們經常看到各種媒體報導人生贏家,也有人說我符合人生贏家的一些定義,但人生贏家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贏誰呢?如果向外求,那你永遠不會贏。
我們需要的是找到和發揮自己的心力,當能夠面對內心恐懼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坐在一座大金礦上,這裡面有光、有熱,有無限的包容和能量,你也會意識到,原來自己如此富有。讓更多人意識到這一點,大概就是我這些年運營公眾號、寫文章、做教育的初衷吧。
所以,本書雖然是講我個人從「不敢」到「敢」的故事,但我希望你能在這些並不光鮮的突破歷程裡,看到你自己。
那個坐在金礦上,可以成為太陽、照亮世界的你自己。

文章試閱


對我們很多人來說,真正長大成人是從離開象牙塔開始。
從那時起,我們走出校園,走入社會,進入職場。
很多朋友知道我,也是從我的職場標籤開始的。
我於2000 年畢業,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
回顧這二十多年的經歷,用宏觀敘事總結起來,似乎只有幾個階段,但其實散落在這宏觀敘事裡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瞬間,那些看起來不那麼重要的人,有的人在一些時間點對我說過的話,都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回顧這些年的經歷,並非一段被網路文章總結的勵志之旅,恰恰相反,是由一個一個的「不敢」、一次一次的退堂鼓、一次一次的「不得不」、一次一次的「我怎麼這麼差」串起來的。
所以,讓我從職場經歷中的「不敢」講起,開啟我們的旅程吧。

第1章 異國他鄉,不敢開口
──這段經歷,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那就是戰戰兢兢。

學了N年英文,還是聽不懂的落差感
我學士畢業後,並沒有「走向社會」,而是拿獎學金去美國攻讀博士學位。雖然仍是校園環境,但隻身一人前往異國他鄉,目之所及是完全不同的環境,這個改變帶來的衝擊,可以說比「走向社會」還大。和那時候的很多留學生一樣,我是一個人帶著滿滿兩個大箱子飛到美國的,大箱子裡是全部家當—包括一把中國菜刀。
我在國內的時候英語一直很不錯,考試成績優秀, GRE Verbal更是考了750分的高分(滿分為800分),所以對自己的英語能力很有信心。但實際情況是,到美國的第一個月,怎麼什麼都聽不懂?看著別人張嘴發出聲音,就是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只覺得他們的語速飛快。我偶爾能聽懂一、兩個單字,但是對方整句說下來,我就完全不知所云了,當時的那種震驚感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聽不懂,自然就不敢開口說話。所以回想那一個月,是很沉默的一個月。
針對這段經歷,我和我的博士生導師聊天。他是20世紀80年代初到美國的留學生,當年他們先到三藩市住兩天,然後轉機去美國其他地方。
他住在三藩市的旅館裡的第一天完全不敢出門,就從旅館的窗戶看外面陌生的國家和城市,從日出到日落,看了一整天。第二天,他終於鼓起勇氣,拿起房間鑰匙,出去在城市裡轉了一圈。
和我講這些的時候,他已經是終身教授,事業有成,但回憶當年到美國後的第一天,仍然和當時的我產生了很強的共鳴。
話說回來,我當時不僅不能開口,也看不懂。學校裡有餐廳,餐廳的菜單掛在牆上,我完全看不懂上面在寫什麼,特別是加州有很多墨西哥食品,標示都是用西班牙文寫的,我更看不懂了。點餐只能靠看圖,告訴別人序號和數量,取到餐之後,才開始辨認盤子裡的食物;去超市也是同樣的感覺,很多東西沒見過,看了標籤還是不知道那是什麼。
這樣的狀態至少持續了半年,我才慢慢重新「學會」英語。所以,我在讀博期間每年都會志願做學校迎新的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寬慰新生「這是正常現象」,以及應該怎樣重新「學」英語。後來做公眾號「奴隸社會」提出的「不端不裝,有趣有夢」這八個字也是那時候種下的種子──既然聽不懂,就不要炫耀自己「優秀」的英文了。遇到新情況,自己不行就承認不行,從零開始好好學。
我用四年讀完博士研究所,畢業的時候,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生幫我預演答辯。其中幾位美國人聽完都說:「一諾,你的英語怎麼講得比我們都快,慢一點,慢一點!」說完大家一起哈哈大笑。所以英文這道坎,我真的算是過去了。
初出國門的語言障礙似乎不是大事,你也許會說,所有出國的人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但人生的挑戰就是這樣的,外人看起來不起眼的事,對自己來說很可能是一道大坎。
更多時候,這對別人來說可能也是一道大坎,只不過你不知道,所以成長的第一步就是誠實面對自己感受到的困難,不管別人怎麼看,對自己來說如果是挑戰,就從接受自己「不會」、「不能」、「不行」開始,不要試圖裝作雲淡風輕。
一旦我們面對問題,應對挑戰就不難,有方向、有努力,戰勝困難就只是時間的問題,誠實是面對困境的真正「捷徑」。

初入職場,一個「我不屬於這裡」的地方
2004年秋,博士答辯結束。經過幾輪面試,我拿到了麥肯錫公司洛杉磯辦公室的錄用通知,很興奮。
記得最終一輪的面試官是洛杉磯辦公室的三位資深董事合夥人和一位副董事,他們分別面試我,總共四個多小時。我的先生申華章開車送我去,在大廳裡等我面試。面試完,開車去吃午飯的路上,我就接到了電話。我還記得當時華章聽到我接的是麥肯錫的電話,馬上把車停在路邊,知道是好消息的那一刻,我們興奮地擁抱在一起。
2005年夏,我入職麥肯錫,從博士畢業短暫的放鬆和欣喜到適應全新環境,我又開始緊張了。入職後的大半年裡,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那就是戰戰兢兢。我後來回顧這段時間,之所以如此不適應,是因為我在同時跨越三道鴻溝:
一、從科研到商界,我格格不入:我從一個每天穿著隨便、泡實驗室,周圍都是窮研究生和瓶瓶罐罐的環境,轉場到每天西裝革履,商業詞彙鋪天蓋地的辦公大樓和會議室,很不適應,覺得自己根本不屬於這裡。
二、語言和文化差異:雖然我讀了博士,也在美國待了幾年,但是每天在實驗室和學術圈,離美國社會還是差著十萬八千里。我每說一個詞都得想想發音是不是標準,同事們討論美國最流行的體育賽事──棒球和橄欖球──我卻完全沒概念;同事們說的很多笑話我都聽不懂,還得勉強跟著笑。
三、大家的成長背景非常不同:這道鴻溝更隱蔽一些,但卻是更深層的。和我年紀相仿的美國同事們三歲就和父母滑雪,小時候就有過周遊世界的經歷,而我是典型在中國長大的70後,小時候的記憶是拿糧票打醬油、冬天家裡的蜂窩煤爐子和腳上的凍瘡。
我到美國之後,才真正開始瞭解美國的歷史,知道西方世界在20世紀60、70年代的文化解放和反思。雖然我們年齡相仿,但其實是不同時代的人,對很多生活經歷是沒有共鳴的。
因為這三道鴻溝,我剛進麥肯錫工作時真的很不適應,又回到了「啞巴」的狀態。有出路嗎?其實還是那條路,從最基礎的事情開始。做PPT、列Excel、寫工作郵件、做會議記錄,自己水準不足,那就付出200%的努力。
2000年左右,美國的企業工作文化裡,留voicemail(語音信箱)的做法非常普遍。每天工作後向主管彙報、給客戶的工作進展報告等都透過語音留言,每次留完言都可以先聽一遍,覺得不滿意就可以刪掉重新錄。
記得那時候看我的美國經理留語音,真是行雲流水,幾分鐘的語音,結構完整、清晰,用詞恰當,有工作進展的整理總結,還有清晰的下一步計畫,讓人感到無比驚豔。但到自己留語音時,結結巴巴,不知所云。那時候我為了能留一則還算滿意的語音留言,反復錄五遍、十遍是家常便飯。
但慢慢地,因為努力付出,我的語音留言開始進步,也會寫郵件了,PPT和Excel也開始做得有模有樣。那時候公司在內網上有各種培訓的影片,幾乎所有相關的課程我都上了一遍,週末花了很多時間都在這裡,但我對公司非常感恩,因為只要你願意,公司都有資料供你從零學起,這種文化裡對人的尊重和接納,令我多年之後仍然受益。
現在回憶,當時產生「我不屬於這裡」的感受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雖然工作要求的這些能力是我只要努力就可以獲得的,但職場裡似乎有自己無法滿足的「隱性」要求,比如要女性穿什麼牌子的衣服、用什麼牌子的化妝品、拿什麼牌子的包。說實話,我當時連那些牌子都沒聽說過,雖然後來慢慢地知道了,但往往覺得貴得離譜,實無必要。而這種狀況,到今天也沒有太大改善。
我得到的寬慰來自顏寧同學。記得2006年我出差到美國東部,順道去看在普林斯頓大學做博士後的顏寧。我們吃完飯,他很興奮地說:「一諾,我要帶你去買一瓶我最近特別喜歡的精華液!」於是他拉著我開始在鎮上逛。
我還以為要去精品店,結果他拉著我到了美國最大的連鎖藥妝店Walgreens,然後帶我徑直走到某排貨架指給我看他的最愛──Aveeno(艾惟諾)。Aveeno 是個親民品牌,這一次「尋寶之旅」讓我印象深刻,也說明了我和顏寧同學對「好牌子」共同的認知水準──價格親民,產品好用,不就挺好?當然我也開始買,直到今天家裡還有一瓶。
雖然我對品牌認知一直沒有什麼提升,但是在那段時間,我迎來了職場成長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這發生在我入職後一年左右。
當時我被安排在一個在日本開展的專案,客戶是醫藥廠商,該專案的小團隊一共有三個人,專案經理是韓國人,諮詢師是日本人,還有一個就是我。專案的副董事是個在日本工作很久的德國人,他是經濟學博士,在日本辦公室以高標準、嚴要求、對工作挑剔聞名,還有幾位美國重要主管。
我負責的專案線是一個複雜的病患模型,由於是罕見疾病,加上亞洲有好幾個市場,資料模型特別複雜,有很多可能的情形。
有一次開內部會,我向主管彙報資料模型的進展,主管們問了幾個問題,我都可以回答,但整個過程我非常緊張,生怕那個模型的結構或者我預想的假設有問題。
終於彙報完,我憋了好久,起身去上廁所。
在往廁所小跑的路上,我突然被那位德國上司從後面叫住。我心裡一緊,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停下腳步回頭看他。他從我們剛才的會議室探出頭來,對著我喊:「一諾,我就是想告訴你,你做得非常好!」
我現在還記得在通往廁所的走廊上,那一刻,光照在自己身上的感覺。那一句認可在當時帶給我急需的自信,這雖然看起來是再小不過的一件事,但是對職場第一年的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名副其實的轉捩點。
這件事對我的另一個影響是,認識一個好主管的特質就是給人贊許。後來我當上了主管也時常提醒自己,看到別人工作表現出色,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都不要吝嗇贊許和鼓勵。它對給予的人來說是舉手之勞,但可能會成為職場新人獲得認可和自信的重要轉捩點。

從乘客到駕駛員,做那個握緊方向盤的人
走過職場起步階段,我逐漸敢於為自己的想法發聲,也有了自信。但我很快發現,這遠遠不夠。
職業生涯的頭兩年,有兩個場景是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的,第一個場景是我第二年做諮詢師的時候。
我們的專案經理是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的經濟學博士,是一位很聰明也很隨和的美國人。我那時候因為經過了第一年的坎,有點「資深」諮詢師的小小自信了。我們在討論一個問題時,大家提了幾個不同的想法,我都覺得有問題,每個人提出想法之後,我都發表意見說為什麼這個不行。
我們的辦公區有一塊白板,專案經理拿著白板筆在上面寫寫畫畫,我坐在白板對面的桌子上晃著腿提意見。在我又提了一個反對意見後,專案經理徑直走到我面前,把白板筆給我說:「一諾,你別光提意見,去寫寫你的建議吧。」
我現在還記得那支筆在我面前的場景。幾秒後我才反應過來,從桌子上跳下來,整理並寫下我的想法。
我們之後回饋時,他說:「一諾,你很聰明,但真正的聰明人並不是會挑毛病,而是會找解決方法。」這對當時的我來說是重要的一課。
第二個場景,是我與一位印度裔諮詢師一起和客戶做工作坊。
他僅僅比我早入職半年多,而我們面對的客戶是十幾個中層管理者。工作坊的內容是大家看一輪資料,然後討論。客戶裡有一位五十多歲的男性,一直叉著雙手站在旁邊,很不屑的樣子,並不積極參與討論。但是大家討論激烈的時候,他總會評論幾句,基本意思就是你們不懂、不可靠。
這種情況發生幾次之後,大家都有些尷尬。我就想硬著頭皮趕緊把這個工作坊做完,你不合作,我們就找願意合作的人。就在這時候,讓大家都震驚的一幕出現了,我那個印度裔同事從外面拉了一把椅子,推到那個客戶的後面,把他按到椅子上,又推向房間中央,對他說:「現在你不是乘客,你在駕駛座上(You are in the driver's seat),說說你的建議吧!」
大家都震驚了,當然包括這個客戶,他半天說不出話來,等回過神來,工作坊時間也差不多到了。他說:「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歡迎會後和我討論。」
我被這個同事的勇氣、智慧和當機立斷的行動折服,這樣一個動作再明確不過地傳遞了他的意圖,也被當事人完全領會了,那個場景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這把椅子教給我的一課是:做事時,你不是乘客,也不是副駕駛,你要當那個坐在駕駛座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