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京都有禪:一位留學僧的京都學記
原文書名:Zen in Kyoto: A Foreign Monk’s Journal When Studying in Kyoto
產品代碼:
9786267345245系列名稱:
琉璃文學48系列編號:
1111700481定價:
480元作者:
釋有暋頁數:
256頁開數:
17x21x1.5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0422出版日:
20240422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CIP:
224.519市場分類:
旅遊休閒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旅遊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京都文化?風景
生活禪法醍醐味
放下內心的急躁,
慢慢體驗一個城市的自然及內在美。
美感不是追尋而來,
而是當下對生活裡遇到的人、事、物最真實的體會。
還給自己,一個懂得靜聽、靜觀的自己。
卻發現,好好地走、用心地走,世界依然美好。
◆從讀不懂「日本空氣」變成京都通!
沒學會禮佛,就決定出家,
不會說日語,就跑到日本留學的留學僧。
一襲灰布僧服,成了校園最搶眼的風景,
目前為京都大學佛學博士候選人。
在研究所繁重的課業中,
騎著單車在京都四處悠遊,
學會茶道、花道,甚至落語表演。
有暋法師的京都七年,
是留學,也是參禪的鍛鍊。
「這些風景,宛如佛國的吉光片羽,是我在京都生活裡最美的記憶。」
本書為法師溫暖幽默、禪機盎然的京都學記。
京都文化?風景
生活禪法醍醐味
放下內心的急躁,
慢慢體驗一個城市的自然及內在美。
美感不是追尋而來,
而是當下對生活裡遇到的人、事、物最真實的體會。
還給自己,一個懂得靜聽、靜觀的自己。
卻發現,好好地走、用心地走,世界依然美好。
◆從讀不懂「日本空氣」變成京都通!
沒學會禮佛,就決定出家,
不會說日語,就跑到日本留學的留學僧。
一襲灰布僧服,成了校園最搶眼的風景,
目前為京都大學佛學博士候選人。
在研究所繁重的課業中,
騎著單車在京都四處悠遊,
學會茶道、花道,甚至落語表演。
有暋法師的京都七年,
是留學,也是參禪的鍛鍊。
「這些風景,宛如佛國的吉光片羽,是我在京都生活裡最美的記憶。」
本書為法師溫暖幽默、禪機盎然的京都學記。
作者簡介
釋有暋
來自馬來西亞,於二○○七年出家。曾於臺灣、美國及日本留學,取得法鼓文理學院及京都大學佛學碩士學位,目前為京都大學佛學博士候選人。撰寫論文之餘,結合大乘唯識學、禪修與佛法心靈輔導,推廣身心培訓課程。
一位沒學會禮佛就決定出家、不會說日語就跑到日本留學、沒寫完博士論文就先寫散文分享的留學僧。是從來不按部就班學習的法師,喜歡追求「僧」活多樣性,希望提高分享佛法的趣味性與實用性,讓大家都樂於親近佛法。
書籍目錄
自序:內心有感動,那裡就有禪
第一篇 京都大學課外課
01京都留學因緣
人生快門:來日本的原因
02無所不學的人
人生快門:「放泥」的京都大學
03灰布粗衫
人生快門:很會考試
04非常「名所」
人生快門:聖地
05哲學之道上的侘寂咖啡館
人生快門:隨遇而安
06情牽北白川
人生快門:走路
07京都生活的挑戰
人生快門:儀式
第二篇 發現文化?風景
01鴨川有情
人生快門:騎車也是一種心的訓練
02禪意詩仙堂
人生快門:真想年年二十五歲
03弘法之藝術——落語
人生快門:做回自己最快樂
04真•行•草
人生快門:交心
05新年祝福在日本
人生快門:新年快樂
06日文佛教用語演變
人生快門:My pace
07日本家庭的佛壇文化
人生快門:心安
08界與戒
人生快門:有故事的人
第三篇 生活禪法醍醐味
01身體的記憶
人生快門:遊戲
02茶道,待人之道
人生快門:Okaeri
03茶碗•禪意
人生快門:美不美
04從禪修學攝影
人生快門:只是一顆石頭
05公車上的覺醒
人生快門:共度時光的品質
06非最好的安排
人生快門:奇異的旅程
07我的信仰與研究
人生快門:誰能置身事外
08我的弘法路
人生快門:終身學習
推薦序/導讀/自序
自序
〔內心有感動,那裡就有禪〕
「啪!」一聲清脆聲響,劃破了禪堂內的寂靜。庭院內蓮花池上的薄冰,在夜晚與清晨的微小溫差中,裂了開來。我睜開眼,在昏暗的大殿內,隱約可見眼前坐著的幾個身影,像一尊尊莊嚴的雕像。不久,住持法師手持香板開始巡香,在朦朧的燈光中,他的身影被拖得長長的。此時,沉重的冷風,慢慢滲透全身,讓人不禁打起哆嗦。我輕輕抓起蒲團前的毯子裹住上半身,卻從眼角的視線看見那長長的身影對我搖了搖頭,彷彿聽到住持法師平時的鞭策:「修行人要能忍耐寒冷。」
在日本留學期間,我每週都會到遠離京都市中心的福成寺,參與半日的禪修會。在二月的某個清晨,氣溫降到攝氏零下十度,而住持法師仍堅持大開門戶,讓大家體驗最樸實的京都。很多人因嚮往古都禪風而參訪京都,但如果真正經歷過禪堂的洗禮,可能另有一番不同感受吧!
許多到京都遊玩的朋友,都會請我推薦「名所」。對於第一次到訪京都的人,我會建議參考網紅推薦的景點,先到清水寺、金閣寺等感受京都古剎之美,然後去離宮二條城體驗茶道,或到日本最古老的劇場「南座」觀賞能劇,再到祇園、二年版、三條商店街等購買伴手禮。若時間允許,大家也可以到鴨川賞鷹,或爬上大文字山鳥瞰京都的美景。
對再次到訪京都的朋友,我則會帶他們前往京都大學的佛學研究室、北白川的宿舍、狸谷山的晨運徑道、哲學之道上的侘寂咖啡館,乃至無遊客到訪的福成寺等這些我最熟悉的生活場景。原因無他,這些地方皆留下我多年走過的足跡,更有我對京都之美的不同體驗。那是一種難以言傳,只能以赤子之心方能領略的體會,就像禪心一樣。
「禪」是什麼?從我開始學佛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在我腦海裡徘徊。第一次禪修,我還在加拿大大學念本科。當時,來佛堂的人,大都對禪修抱持某種刻板印象,譬如坐姿必須如何、打坐時間必須多長、心境必須何等安詳等。因此,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總覺得,禪修是離不開禪堂的修行模式。
多年以後,當我到法鼓文理學院念研究所時,第一次進入禪堂打禪七及禪十四,感受非常深刻。法鼓宗的禪風,讓我體會到禪的活潑性與生活化,並時時提醒自己,禪修的心態必須延續到離開蒲團以後,在日常生活裡,也保持專注與覺察,讓心如藍天一樣,任由雲朵飄浮而過,不留下一絲痕跡。
到了京都大學,研究生活變得異常忙碌。漸漸地,我發現,即使不到禪堂,在這經過千年文化的醞釀,以及日本美學「侘寂」的陶冶而形成的古都,處處可發現觸發內心對禪的體會。因此,在京都安住下來以後,我開始愛上攝影。我覺得,攝影能讓我捕捉當下內心的感動,讓我記錄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我希望把自己注意到的細節,透過一定的角度和視野,將內心的感動描繪上去,讓大家也能感同身受,然後做出自己的解讀和體悟。對我而言,這就是日常生活裡的禪修。
在京都,我習慣用照片及文字做真實的生活記錄。此外,我會在每天晨跑,從北白川的宿舍前往狸谷山途中,跟四季不同風光的稻田打招呼,跟路上準時碰面的鄰居們微笑搖手;閒餘之際,我會到哲學之道上的咖啡館,聞著咖啡香,聽著流水聲,看著窗外來來往往的人們,感受綠影中的寧靜;每週日到禪宗寺院,接受臨濟宗棒喝式的磨鍊;我甚至參與過坊間的落語學會,跟著一群歐巴桑及歐吉桑去巡迴演出;我也到晶子老師的日本茶室,接受日本茶道的熏習。這些對日本文化的觀察及體驗,都被我用照片及文字記錄下來,成為你手上的這本散文集。我相信,攝影是由外而內,而寫作是由內而外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
很多朋友以為我一個人到日本留學,能從開始時不懂一句日語,到完成學業,一定有過人之處。其實不然,在留學期間,我經歷過許多失眠的夜晚,只為了在期限前完成日文論文;我也曾因為在撰寫碩士論文的最後階段遇到瓶頸,致電給臺灣的教授求救;加上自己不善交際的個性,在學業上曾感到徬徨與無助。這些挑戰,我都在跌跌撞撞中,一邊學習與適應,一邊成長。慶幸的是,每當我感覺身心疲累時,只要走出校門,在幽靜整齊的路上行走,不論是前往哲學之道散步,或走向鴨川尋找老鷹與野鴨的蹤影,甚至只是走回宿舍休息,或前往超市買菜,在大街小巷裡所接觸到的人與事,都會讓我得到心靈上的療癒。我深深體會,在京都的人文風景裡,處處都有禪意。
當初開始書寫京都生活的感想時,我只在臉書上分享簡短、隨性的貼文。沒想到,自己的塗鴉受到法鼓文理學院學長的青睞,將它推薦給《人生》雜誌的主編,就這樣,我開始了每個月投稿的儀式。其實,剛接到邀稿時,感受是很複雜的。原因無他,《人生》雜誌乃臺灣佛教界深具代表性的佛教刊物。很難想像,我的散文會出現在這本刊物。當時,主編對我說:「法師,就照您在臉書的方式來寫稿就好,對讀者會有啟發。」雖然心裡七上八下,最後還是接下了這項任務。
這本書讓我透過一支筆和一支鏡頭,記錄京都生活的各種法喜。其實,我既沒有禪定工夫,更沒有高超的洞察力。我只有一雙愛觀察的眼睛,和想傳遞感動的心意。我希望跟大家分享那些觸動心靈的經歷,並引起大家的共鳴。就像冬天裡在福成寺打坐,雖然沒有得到開悟的啟發,卻讓我體驗了京都最樸實的美,以及最刻骨銘心的感動。
不論身在哪裡,只要內心有感動,那裡就有禪。
文章試閱
〔走路〕
最近愛上了走路。
不是說以前不愛走,而是,走的只是雙腳,不是我。
離開研究室前往食堂用餐,我就戴上耳機,開始追蹤國際新聞;前往哲學之道上的咖啡館,我也掛著耳機,關心烏克蘭的狀況;去超市買菜,雙耳塞著耳機,在瞬息萬變、紛紛擾擾的網路世界裡打轉。
心,很忙,一直都不在。
有一天出門時,決定把心給帶上。
把獨處的時間,留給自己。
聽聽路上喧鬧的車聲、人聲,看看水面上稻禾的倒影,嗅嗅空氣裡的茉莉花香,是否還瀰漫人間。
還給自己,一個懂得靜聽、靜觀的自己。
卻發現,好好地走、用心地走,世界依然美好。
〔非常「名所」〕
又到了賞櫻的季節。佛教學系的日本同學們相約週日上午,到京都最負盛名的「名所」賞櫻,然後在樹下用簡餐。
同學邀請我一同出遊,可是每週日上午是我到福成寺禪修的時間,因此也只能拒絕。同學一臉疑惑地看著我,心裡似乎打著很大的問號:「千篇一律的禪修怎會比一年一度的賞櫻有趣?」
我笑笑不語。
返景入竹林
我每週日去禪修的寺院,是日本臨濟宗建仁寺派屬下的福成寺。雖然隸屬「洛西三十三所觀音靈場」,卻不是春天賞櫻或秋天賞楓的「名所」,因此完全沒有遊客到訪,只有在每週日上午的禪修會,才會遇到幾位住在附近地區的信眾。
歷經兩小時的禪修及早課結束以後,即到了出坡時間。出坡的作務很簡單,不外乎掃掃落葉或擦擦窗戶。福成寺的範圍雖然不大,但庭園卻非常有特色,既有參天的櫻花樹,也有鋪滿了一地的青苔;眾多花樹之中,有繡球花、山茶花、牡丹、睡蓮、梅花、紫藤、娑羅樹,當然也少不了秋天最應景的楓與銀杏,一年四季皆呈現不同風貌。
出坡時,我經常會丟下掃帚,一個人跑到斜坡上的竹林深處,聞著朝露裡古木青苔的氣息,感覺吹拂在臉上的春風,沉浸在竹葉間閃爍起舞的萬道金光裡。竹林裡的鳥啼與蟲鳴,在春風的指揮下演奏著大自然交響曲,呈現出一個生命蓬勃的世界,相對地,內心卻變得平靜無比。這時的自我,與外在的一切交織在一起,彷彿這一刻還在身上,下一刻即融入風中、竹林之中,彼此呼應,感覺眼、耳、鼻、舌、身、意六感都活絡了起來。
讓我不禁想到,唐代「詩佛」王維形容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形容的也許就是這種人與大自然合一的感覺吧!
吃飯即修行
輕鬆地出坡,隨著響徹山林的打板聲而結束。福成寺的早齋,是很樸素的一鍋白粥配幾道日式的醃漬蔬菜。由於空間的限制,過堂的方式亦被簡化。雖然如此,基本的規矩還是要遵守的,譬如進食時禁語,添菜時以手語溝通,碗筷不可碰撞發出聲響,以及留一片菜葉做為清洗自己的碗盤之用等。
當中有一規矩很有趣,即是用餐後大眾的筷子,要在住持法師放下以後才可以放下。不要小看這小小的規矩,我即使練習了三年,有時稍不留神,還是會習慣性地先放下了筷子,而遭到法師的瞪眼。
因此,為了提醒大家,住持法師會特意大動作地把筷子高高舉起再緩緩放下。即便如此,還是會有人在一片寂靜中,驚覺自己不小心放下了筷子,於是趕緊抓起筷子,再偷偷瞄一眼法師的表情,像犯了過失的小孩。
用早齋的過程,無疑是正念的訓練。尤其對那些習慣了邊用餐邊看電視,或刷手機的人來說,要專注於用餐時的每一個動作,以及每一口的咀嚼,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新人,只見他們用餐時,不是掉了筷子,就是忘記最後要留一片菜葉。一碗粥喝下來,弄得汗流浹背、緊張兮兮。但練習幾次以後,他們的動作不僅變得乾淨俐落,臉上也一副氣定神閒的樣子,跟之前簡直判若兩人。
和敬清寂
早齋以後,是品嘗抹茶的時間。日本茶道文化的開展,被認為是十二世紀初,由日本臨濟宗的開祖榮西禪師到中國留學時,把當時中國禪宗寺院所流行的飲茶文化傳入日本以後開始的。因此,凡是日本禪宗臨濟宗寺院的住持,不僅繼承著臨濟宗的公案禪體系,也習得一手沏茶的工夫。
在日期間,自己也學了一年的日本「?千家」流派的茶道。做為初學者,我非常講究沏茶時,那些一絲不苟的標準動作,即「形」的表現。相對而言,住持法師重「意」而不重「形」。因此,剛開始時我心裡非常在意住持法師那些不達標準的沏茶動作,總覺得這裡的先後順序不對,那裡的茶碗擺錯方位等,滿腦子都是妄念。
看習慣了以後,我那愛批判的心才慢慢放下,而漸漸領會住持法師沏茶的風格,及其呈現之意境。其實,茶道最重要的精神——和敬清寂——就是在教導我們,要放下對自我及外相的執著,回歸當下,全心全意感受及珍惜眼前的人與事。想到當初自己的態度,實在汗顏!
直覺與直觀
聖嚴法師曾經開示說,直覺的反應是自己習慣性的認識與判斷,是先入為主的,因此不可信賴;直觀,譬如觀身、觀受、觀心、觀法,好比用照相機把一幅圖畫照下來,也就是看到什麼,就是什麼,無需去分別好壞、是非、善惡、多少。
由此可見,直覺是我們生活裡的慣性,而直觀就是生活裡的修行了。
在福成寺,使我有機會學習,以直觀來重新認識,以及感受大自然裡的一切。我嘗試打開所有感官,體驗外界的色、聲、香、味、觸之原本樣貌,並時時提醒自己,不急著用主觀的想法去分別,也不加入喜好與厭惡,只需要很純粹地感受當下萬事萬物的動與靜,用心觀照一切。
燈火闌珊處
禪修會結束後,回到繁忙的京都,經過某處賞櫻「名所」時,只見人頭攢動,大家爭相在櫻花樹下拍照,而且還必須不斷躲閃旁人的鏡頭,每走一步就得說一句「sumimasen」(抱歉),實在難以專心觀賞美景。至於在那些網路上暴紅的打卡景點,更見得到長長的隊伍在苦苦等候照相,好不壯觀!
京都是日本傳統文化及大自然美景的重鎮,從各種傳統技藝,如茶道、花道、書道、歌舞伎等,到一年四季不斷輪替盛開的繁花,都有不少讓人趨之若鶩的「名所」。但是,對我而言,真正的「名所」不是那些被過度渲染或粉飾的景點,而是那些樸實自然,能為我們帶來感官愉悅,以及內心安逸的場所。而不為人所知的福成寺,即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其實,我們又何必盲目追隨被大眾或媒體所追捧的「名所」呢?也許,只要放下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不依賴直覺,多訓練直觀的能力,我們就會發現,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專屬我們個人的「名所」就在燈火闌珊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