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誌村鑑1 :橋仔村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9647538系列名稱:
誌村鑑系列編號:
2JLV0001定價:
330元作者:
謝士淵、劉宏文、郭美君、曹雅評、邱筠、馬振瀚、洪?雅、曾子容、蔡郁青、黃梓崴、陳世偉、廖柏豪、張銘洋、蕭宇哲、楊若彤、張玉佳、林欣楷、林孟瑾、陳英豪、張有、黃美惠、傅世元頁數:
256頁開數:
10.5x14.5x1.6cm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30601出版日:
20230601出版社:
?路-遠足文化CIP:
673.19/137.4市場分類:
旅遊休閒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旅遊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誌村鑑,以「村庄里」為單位的微地方誌。
全書系第一本,由馬祖北竿的橋仔村出發。
一個以海為田的垂直村落,
有不能說的海上祕密、和神比人多的廟村封號……
你有聽過橋仔村嗎?一個徒步15分鐘就能走完的臨港村落,卻能用上百頁故事篇幅來說。許多人到橋仔,只是為了搭船前往大坵島看梅花鹿而臨停過渡,但此地銘刻的迷人歷史與感知,伴隨海風與老酒香,竟比意料中的還要黏人。
本書由「INTRO 抵達之前」出發,終於「OBJECT 物件微觀地方」,概論地方的空間到時間,從土地到其上的人,並以物解鎖尋常眼光。攝影圖輯的安排,定格村里的時刻,也定焦過往戰地政務,在海灘上留下的痕跡。
鹹味、身體感、神明:三大單元,深入探尋村里的獨特個性
「SMELL 有一種鹹味」談橋仔與海為田的獨特生活面貌,還有其因為鄰近中國,而有的那個「不能說的海上祕密」……「BODY 用身體認識」則從橋仔「垂直村落」的地形特色切入,是什麼原因讓在地耆老即便換過人工關節,仍不厭其煩於村內移動?「GOD 神明是好鄰居」所言不假,一眼可望盡的小小橋仔村竟然就有八間廟,還曾有過「神比人多」的時期。
這裡的人約會不對錶,而是說,「等那個潮水」
習慣打開手機APP看氣象、點擊Google 或Microsoft行事曆約會議,這裡的人卻不這樣過!約時間見面不對點,而得等待潮水高度來到那條隱形的線。旅人待在馬祖總會關心:「今天飛機會開嗎?」當地人會跟你說:「你看那個雲啊……」
每個人都是島嶼上某一處村里,其一個此曾仍在的人
想像「你」也有所歸屬,你會怎麼述說自己與一村之間的聯繫?橋仔村裡此曾仍在的人,是在他們個人性格上堆疊大的歷史,住著的人曾於戰地政務時期為女性爭取出海權利、修行的人造船、移動的人造船奉玄天上帝旨意搬遷、回來的人唱戲。還有暫時離開的人還正在體會、尋覓……
▲▲▲誌村鑑LOOK for VILLAGE▲▲▲
誌村,始於一地被重新觀看。
我們經常帶著特定視角觀看「地方」,對於鄉村生活有一套固定的想像,城與鄉各自的面貌消失在互為對比的差異中,缺少背後應有的在地脈絡;因此,透過量身打造的議題設定,將地方的獨特性書寫出來,藉此彰顯每個區域特有的生活樣貌。
而全台灣21縣市的336個市、鎮、鄉、區當中,共有6,609個村里,其中台北市有435個里,金馬地區則有59個村。這是書寫地址時,總是被省略的區位,也是經常被遺忘的觀看尺度。此書系以「村庄里」出發,與團隊實際踏查、探索微小範圍內的「地方」,讓「認識」不止於旅遊的三天兩夜,而能看見一地縱貫的時間軸、居民一日橫向的生活切片。
每個地方都需要故事,才能定位和對外述說自己是誰。我們將人和地的故事,濃縮成一本可以塞在口袋隨身攜帶的旅遊知識書,也是少見以「村庄里」為尺度的微觀地理學誌——因為小,而更得以發現意料之外的事。
Micro makes macro.
▲最微觀的文化誌:除了選舉和納稅,我們很少感受到村、里的邊界。將視野聚焦在方寸之地,反而看見更多意料之外的生活況味。
▲最深入的口袋書:因為範圍小,所以看得深。製作團隊實地探索一地的前世今生、居民的一日生活切片,更用嗅覺、身體感、信仰……走入地方。
▲最在地的異地感:對很多人來說,國內鄉村地方可能比國外更陌生。本系列標誌出台灣最小的行政單位,以探索未知的新鮮眼光,認識在地文化。
誌村鑑,以「村庄里」為單位的微地方誌。
全書系第一本,由馬祖北竿的橋仔村出發。
一個以海為田的垂直村落,
有不能說的海上祕密、和神比人多的廟村封號……
你有聽過橋仔村嗎?一個徒步15分鐘就能走完的臨港村落,卻能用上百頁故事篇幅來說。許多人到橋仔,只是為了搭船前往大坵島看梅花鹿而臨停過渡,但此地銘刻的迷人歷史與感知,伴隨海風與老酒香,竟比意料中的還要黏人。
本書由「INTRO 抵達之前」出發,終於「OBJECT 物件微觀地方」,概論地方的空間到時間,從土地到其上的人,並以物解鎖尋常眼光。攝影圖輯的安排,定格村里的時刻,也定焦過往戰地政務,在海灘上留下的痕跡。
鹹味、身體感、神明:三大單元,深入探尋村里的獨特個性
「SMELL 有一種鹹味」談橋仔與海為田的獨特生活面貌,還有其因為鄰近中國,而有的那個「不能說的海上祕密」……「BODY 用身體認識」則從橋仔「垂直村落」的地形特色切入,是什麼原因讓在地耆老即便換過人工關節,仍不厭其煩於村內移動?「GOD 神明是好鄰居」所言不假,一眼可望盡的小小橋仔村竟然就有八間廟,還曾有過「神比人多」的時期。
這裡的人約會不對錶,而是說,「等那個潮水」
習慣打開手機APP看氣象、點擊Google 或Microsoft行事曆約會議,這裡的人卻不這樣過!約時間見面不對點,而得等待潮水高度來到那條隱形的線。旅人待在馬祖總會關心:「今天飛機會開嗎?」當地人會跟你說:「你看那個雲啊……」
每個人都是島嶼上某一處村里,其一個此曾仍在的人
想像「你」也有所歸屬,你會怎麼述說自己與一村之間的聯繫?橋仔村裡此曾仍在的人,是在他們個人性格上堆疊大的歷史,住著的人曾於戰地政務時期為女性爭取出海權利、修行的人造船、移動的人造船奉玄天上帝旨意搬遷、回來的人唱戲。還有暫時離開的人還正在體會、尋覓……
▲▲▲誌村鑑LOOK for VILLAGE▲▲▲
誌村,始於一地被重新觀看。
我們經常帶著特定視角觀看「地方」,對於鄉村生活有一套固定的想像,城與鄉各自的面貌消失在互為對比的差異中,缺少背後應有的在地脈絡;因此,透過量身打造的議題設定,將地方的獨特性書寫出來,藉此彰顯每個區域特有的生活樣貌。
而全台灣21縣市的336個市、鎮、鄉、區當中,共有6,609個村里,其中台北市有435個里,金馬地區則有59個村。這是書寫地址時,總是被省略的區位,也是經常被遺忘的觀看尺度。此書系以「村庄里」出發,與團隊實際踏查、探索微小範圍內的「地方」,讓「認識」不止於旅遊的三天兩夜,而能看見一地縱貫的時間軸、居民一日橫向的生活切片。
每個地方都需要故事,才能定位和對外述說自己是誰。我們將人和地的故事,濃縮成一本可以塞在口袋隨身攜帶的旅遊知識書,也是少見以「村庄里」為尺度的微觀地理學誌——因為小,而更得以發現意料之外的事。
Micro makes macro.
▲最微觀的文化誌:除了選舉和納稅,我們很少感受到村、里的邊界。將視野聚焦在方寸之地,反而看見更多意料之外的生活況味。
▲最深入的口袋書:因為範圍小,所以看得深。製作團隊實地探索一地的前世今生、居民的一日生活切片,更用嗅覺、身體感、信仰……走入地方。
▲最在地的異地感:對很多人來說,國內鄉村地方可能比國外更陌生。本系列標誌出台灣最小的行政單位,以探索未知的新鮮眼光,認識在地文化。
作者簡介
作者群╱
1.謝仕淵:台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台南市文化局局長、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曾任臺史博副館長。在運動、物質與食物構成的世界中,一方面享受人生,同時分析社會。
2.劉宏文:馬祖南竿珠螺人,台師大化學系畢業,彰師大科學教育博士。2009年開始散文創作,書寫4、50年代在軍管戒嚴之下的海島故事。
3.郭美君:教育背景,從城鄉規劃意外跨足博物館領域。關注人與環境,進入馬祖田野後,著迷於挖掘地方故事,在行動當中找出各種可能性。
4.林孟瑾:致力於推廣馬祖文化、旅遊,介於政府、教育學術團體、NGO、社區之間。成功大學創產所碩班就讀中,長期為社造、地方創生的一員。
5.曹雅評:高中畢業後,從馬祖到台灣念書,讀的是世新大學社發所。原在台北從事社工相關工作,返鄉後從事戰地文化推動工作。
6.邱筠:土生土長馬祖北竿人。從事文字採集與文化調查的斜槓,希望挖掘島嶼文化,透過世代交流與培力,定錨馬祖文化認同。
7.馬振瀚:現役記者,興趣甚多,尤其好奇人間。喜歡聽人講故事,並從中探尋彼此對話的方式,和每一個我們與世界共存的可能。
8.洪綉雅:研究飲食史,現為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班生。喜歡在田野調查中聽懂別人的故事,並且在別人的故事之中看到自己──生活就是田野。
9.曾子容:誤打誤撞進入歷史系,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雙魚浪漫性格,被歷史文化及地方人文關懷議題深深吸引。主修台灣史,尤其熱愛廟宇文化及民俗傳統。
10.蔡郁青:歷史學學徒。就讀研究所期間開啟對台灣城鄉的好奇,持續練習以產業為支點,認識、貼近地方的事與人。
11.黃梓崴:畢業並工作於國姓爺大學歷史學系,在生活間隙中當個快樂爬山人。喜歡探索歷史與體感的交會之處,讓身體經驗引領抵達文獻外的所在。
12.陳世偉:外語跳槽到歷史,才領悟我的主修應該是吃。現為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碩班生,從而開始亡羊補牢,研究「吃的」。
13.廖伯豪:物質文化研究者,現為臺史博研究助理,絕對物癡,在生活與旅途中尋覓物件的歷史足跡,品味跨越時空、底蘊深厚的美麗畫面。
14.張銘洋:嘉義人,現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生。喜歡透過閱讀、對談與行動摸索自身的困惑,還在學習無論解答與否,都從過程好好感受。
15.蕭宇哲:地方博物館領域見習中,看遍館舍在不同土地上紮根、生存的樣子,希望從中發掘博物館之於社會的多元面向,也期許能探尋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Museum is Life.
16.楊若彤:生於台北,大學在府城讀歷史,工作時常到馬祖。喜歡到處走跳,在移動和停留、對話與沉澱間,思考更深、更寬闊。
17.張玉佳: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畢業,熱衷於社會文化史,現為中學歷史老師。喜歡透過物品背後的故事,來瞭解其歷史背景與環境,從不一樣的角度認識歷史。
18.林欣楷:現為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認為每個無法說話的族群都應該要有發聲的機會,著有《我們的足球夢》一書。
19.陳英豪:老家南投,現居澎湖,自認為博物館人。常把旅遊當成田野調查,田野調查當成生活,現為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20.張有:歷史系畢業。最近發現長大很弔詭,有時候學會的要忘掉、喜歡的要放手、得到了好像不如沒有得到,但是長大也好。
21.黃美惠:碩班畢業後跨入博物館領域的中文人,現為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專案企劃。近年關注雜貨店,經由交易牽起人與地方的雜貨店,是貼近生活的博物館。
22.傅世元:研究伊斯蘭,原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班生,現休學中,摸爬滾打地尋找靠歷史吃飯的方法。
書籍目錄
INTRO 抵達之前
Where?去橋仔
Here!在橋仔
History 橋仔小史
Migrate 遷徙地圖
Keywords 橋仔關鍵字
TIMING 時刻:從海望向村,走入村,又離開村
SMELL 有一種鹹味
踢到一塊海的界線?
不能說!卻眾所皆知的海上祕密
沒有館長的橋仔地方文化館
比蝦米還小!卻要20個人出海才能捕撈
橋仔餐桌連著潮水,有座會自動補貨的天然冰箱
打開橋仔最後的幾缸蝦油罈
SIGNAL 氣象與時間:從自然裡捕捉信號
BODY 用身體認識
橋仔是垂直村落,車行要慢,走路不畏坡
丟蝦蟹到土裡堆肥,蓋上漁網防鳥偷吃
滿載空運、舶來的食材,沿路放送老歌金曲
散步海邊彎腰撿到……真的是時代碎片!
GOD 神明是好鄰居
一村就有八間廟!神也歷經飄洋過海移民潮
臘肉真空包取代整頭豬,把神的祝福寄到台灣
「小孩版本」的擺暝,有離鄉後才響起的鼓板聲
圖解橋仔廟事
TRACE 痕跡:土地記憶的戰地政務時期
PEOPLE 此曾仍在的人們——
住著的人——王水蓮:爭取出海自由的第一位女性
帶著神明離開的人——陳寶悌:奉玄天上帝旨意遷往桃園的造船師
回來的人——黃炎炎:在桃園燙二十幾年西裝,循海濤返鄉唱劇
開店的人——錦豐雜貨一家:客廳就是店面,經營雜貨店等同經營生活
暫時離開的人——林孟瑾:「妳待得住嗎?」卻從此拋下無形的錨
OBJECT 物件微觀地方——
浮球・衣架上的鰻魚乾・廢棄冰箱・鐵工具・裝老酒的寶特瓶・魚丸・桑葉
Plus+ 一些祕密地方
Plus+ 閱讀橋仔的方法
附錄|誌於誌村之前與之後
附錄|誌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