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誌村鑑2 :三寮灣、蘆竹溝(雙封面)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9647590系列名稱:
誌村鑑系列編號:
2JLV0002定價:
350元作者:
謝仕淵、張銘洋、傅世元、陳妤蓁、曾詠榆、姜宏尚、許哲兢、陳浥潔、王璽、陳致豪、林柏旭、許維芯、吳芮甄、洪?h雅、陳泰豪、陳冠樺頁數:
352頁開數:
10.5*14.5*1.9cm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0307出版日:
20240307出版社:
?路-遠足文化CIP:
733.9/129.9/115.4市場分類:
旅遊休閒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旅遊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誌村鑑書系第二彈!雙封面濃縮台南鹽分地帶上兩個庄頭的精采。
台南沿海鹽分地帶的兩個聚落——三寮灣與蘆竹溝,
兩個地名並非官方行政區劃分出的村里,但卻在地標、門牌上可見蹤跡。
看似難以拓墾的土壤,卻長出辛香紅蔥與候鳥的蹤跡;
而在靠海的那端,一方潟湖與魚塭上,
漂浮著整齊劃一又閃閃發亮的蚵棚和光電板
位於174市道起點的兩庄,為南國傳送出什麼滋味?
台南縣市合併後幅員廣大,其中位居沿海最北端的北門區,是個完全沒有火車行經的地方;居住當地的人們若要搭乘高鐵,也多得選擇到車程約40分鐘的嘉義高鐵站──要達此地,甚至比前往日本東京旅行更加輾轉。
大部分遊客自駕到此處,多為遊覽水晶教堂與井仔腳瓦盤鹽田美景,但在緊貼著將軍溪北側的北門區下緣,還藏有透亮著光的兩個庄頭,鮮少人發現。
延續第一輯《誌村鑑1:橋仔村》飛往外島,第二輯則帶領讀者前往一個同樣難以到達的南部沿海聚落,並以雙封面一次呈現關係緊密的兩地源淵。透過靈活生動的單元規劃,以及「迴聲」社造團隊作者群蹲點地方四年的田野調查,跨視角呈現鹽分地帶上多元產業發展、關水文化與生態、信仰,並特增「PLACE is?另一種地方」單元,提出特殊切角,探討行政區和自然村的劃分如何運作於真正生活於地方的人之上。
南部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紅蔥頭、蚵仔,由此閃亮著光
三寮灣與蘆竹溝兩個聚落同座落於台南著名的鹽分地帶上,卻由於靠海與否發展出不同的居民維生策略。「LIGHT」單元以產業為庄頭帶來的「亮」出發,呈現三寮灣因應高鹽分土地發展出的蔥田關水文化、蘆竹溝潟湖內的蚵棚和其他養殖漁業,以及兩庄共同面對的光電板議題。
廟不只管信仰,還是庄內大小事的仲裁與管理單位
以為到廟裡只能拜拜求平安嗎?三寮灣與蘆竹溝的庄頭廟功能可不止這些!除了保佑地方居民,並以送王船、請水等儀式延續信仰傳統並與其他地方角頭交陪外,這裡的大廟還掌管廟埕擺攤,並以投幣式「放送頭」供攤商廣播買賣資訊和官方政令宣導事宜。更重要的是,兩庄大廟還會每兩年輪流一次籌組鰻苗捕撈權的標案大事……
戴上當地居民日復一日的生活濾鏡,使用身體認識地方
「BODY 用身體認識」單元再進化!在地方長大的小孩如何看待村庄生活?在地居民購物路線和推薦特色商品是?或許你也好奇蚵農在潟湖裡「巡蚵田」的身體感,以及蚵田既沒路標也沒門牌,他們究竟如何辨認自己家蚵棚所在?一起從在地人身上挖掘知道會更好玩的豆知識!
找到每個人、每件物身上,藏著的非官方地方史
綜觀大的歷史與產業脈絡,但地方仍擁有許多獨特個性的人與物。經營理髮店的媽媽、為學童料理數十年的學校廚工阿嬤、造王船的木工師傅、由越南海港小鎮嫁到同樣靠海村落的新移民,開特色早餐店、唯一家便當店的,還有神的代言人……他們以真實生命經歷,展演著各自的非官方地方史。
▲▲▲誌村鑑LOOK for VILLAGE▲▲▲
誌村,始於一地被重新觀看。
我們經常帶著特定視角觀看「地方」,對於鄉村生活有一套固定的想像,城與鄉各自的面貌消失在互為對比的差異中,缺少背後應有的在地脈絡;因此,透過量身打造的議題設定,將地方的獨特性書寫出來,藉此彰顯每個區域特有的生活樣貌。
而全台灣22縣市的368個市、鎮、鄉、區當中,共有7,748個村里,其中台北市有456個里,金馬地區則有59個村。這是書寫地址時,總是被省略的區位,也是經常被遺忘的觀看尺度。此書系以「村庄里」出發,與團隊實際踏查、探索微小範圍內的「地方」,讓「認識」不止於旅遊的三天兩夜,而能看見一地縱貫的時間軸、居民一日橫向的生活切片。
每個地方都需要故事,才能定位和對外述說自己是誰。我們將人和地的故事,濃縮成一本可以塞在口袋隨身攜帶的旅遊知識書,也是少見以「村庄里」為尺度的微觀地理學誌——因為小,而更得以發現意料之外的事。
Micro makes macro.
▲最微觀的文化誌:除了選舉和納稅,我們很少感受到村、里的邊界。將視野聚焦在方寸之地,反而看見更多意料之外的生活況味。
▲最深入的口袋書:因為範圍小,所以看得深。製作團隊實地探索一地的前世今生、居民的一日生活切片,更用嗅覺、身體感、信仰……走入地方。
▲最在地的異地感:對很多人來說,國內鄉村地方可能比國外更陌生。本系列標誌出台灣最小的行政單位,以探索未知的新鮮眼光,認識在地文化。
誌村鑑書系第二彈!雙封面濃縮台南鹽分地帶上兩個庄頭的精采。
台南沿海鹽分地帶的兩個聚落——三寮灣與蘆竹溝,
兩個地名並非官方行政區劃分出的村里,但卻在地標、門牌上可見蹤跡。
看似難以拓墾的土壤,卻長出辛香紅蔥與候鳥的蹤跡;
而在靠海的那端,一方潟湖與魚塭上,
漂浮著整齊劃一又閃閃發亮的蚵棚和光電板
位於174市道起點的兩庄,為南國傳送出什麼滋味?
台南縣市合併後幅員廣大,其中位居沿海最北端的北門區,是個完全沒有火車行經的地方;居住當地的人們若要搭乘高鐵,也多得選擇到車程約40分鐘的嘉義高鐵站──要達此地,甚至比前往日本東京旅行更加輾轉。
大部分遊客自駕到此處,多為遊覽水晶教堂與井仔腳瓦盤鹽田美景,但在緊貼著將軍溪北側的北門區下緣,還藏有透亮著光的兩個庄頭,鮮少人發現。
延續第一輯《誌村鑑1:橋仔村》飛往外島,第二輯則帶領讀者前往一個同樣難以到達的南部沿海聚落,並以雙封面一次呈現關係緊密的兩地源淵。透過靈活生動的單元規劃,以及「迴聲」社造團隊作者群蹲點地方四年的田野調查,跨視角呈現鹽分地帶上多元產業發展、關水文化與生態、信仰,並特增「PLACE is?另一種地方」單元,提出特殊切角,探討行政區和自然村的劃分如何運作於真正生活於地方的人之上。
南部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紅蔥頭、蚵仔,由此閃亮著光
三寮灣與蘆竹溝兩個聚落同座落於台南著名的鹽分地帶上,卻由於靠海與否發展出不同的居民維生策略。「LIGHT」單元以產業為庄頭帶來的「亮」出發,呈現三寮灣因應高鹽分土地發展出的蔥田關水文化、蘆竹溝潟湖內的蚵棚和其他養殖漁業,以及兩庄共同面對的光電板議題。
廟不只管信仰,還是庄內大小事的仲裁與管理單位
以為到廟裡只能拜拜求平安嗎?三寮灣與蘆竹溝的庄頭廟功能可不止這些!除了保佑地方居民,並以送王船、請水等儀式延續信仰傳統並與其他地方角頭交陪外,這裡的大廟還掌管廟埕擺攤,並以投幣式「放送頭」供攤商廣播買賣資訊和官方政令宣導事宜。更重要的是,兩庄大廟還會每兩年輪流一次籌組鰻苗捕撈權的標案大事……
戴上當地居民日復一日的生活濾鏡,使用身體認識地方
「BODY 用身體認識」單元再進化!在地方長大的小孩如何看待村庄生活?在地居民購物路線和推薦特色商品是?或許你也好奇蚵農在潟湖裡「巡蚵田」的身體感,以及蚵田既沒路標也沒門牌,他們究竟如何辨認自己家蚵棚所在?一起從在地人身上挖掘知道會更好玩的豆知識!
找到每個人、每件物身上,藏著的非官方地方史
綜觀大的歷史與產業脈絡,但地方仍擁有許多獨特個性的人與物。經營理髮店的媽媽、為學童料理數十年的學校廚工阿嬤、造王船的木工師傅、由越南海港小鎮嫁到同樣靠海村落的新移民,開特色早餐店、唯一家便當店的,還有神的代言人……他們以真實生命經歷,展演著各自的非官方地方史。
▲▲▲誌村鑑LOOK for VILLAGE▲▲▲
誌村,始於一地被重新觀看。
我們經常帶著特定視角觀看「地方」,對於鄉村生活有一套固定的想像,城與鄉各自的面貌消失在互為對比的差異中,缺少背後應有的在地脈絡;因此,透過量身打造的議題設定,將地方的獨特性書寫出來,藉此彰顯每個區域特有的生活樣貌。
而全台灣22縣市的368個市、鎮、鄉、區當中,共有7,748個村里,其中台北市有456個里,金馬地區則有59個村。這是書寫地址時,總是被省略的區位,也是經常被遺忘的觀看尺度。此書系以「村庄里」出發,與團隊實際踏查、探索微小範圍內的「地方」,讓「認識」不止於旅遊的三天兩夜,而能看見一地縱貫的時間軸、居民一日橫向的生活切片。
每個地方都需要故事,才能定位和對外述說自己是誰。我們將人和地的故事,濃縮成一本可以塞在口袋隨身攜帶的旅遊知識書,也是少見以「村庄里」為尺度的微觀地理學誌——因為小,而更得以發現意料之外的事。
Micro makes macro.
▲最微觀的文化誌:除了選舉和納稅,我們很少感受到村、里的邊界。將視野聚焦在方寸之地,反而看見更多意料之外的生活況味。
▲最深入的口袋書:因為範圍小,所以看得深。製作團隊實地探索一地的前世今生、居民的一日生活切片,更用嗅覺、身體感、信仰……走入地方。
▲最在地的異地感:對很多人來說,國內鄉村地方可能比國外更陌生。本系列標誌出台灣最小的行政單位,以探索未知的新鮮眼光,認識在地文化。
作者簡介
謝仕淵、張銘洋、傅世元、陳妤蓁、曾詠榆、姜宏尚、許哲兢、陳浥潔、王璽、陳致豪、林柏旭、許維芯、吳芮甄、洪綉雅、陳泰豪、陳冠樺
書籍目錄
(左翻封面|三寮灣)
INTRO 抵達之前——
Where?去三寮灣
Here!在三寮灣
History 三寮灣小史
Migrate 遷徙地圖
Keywords 三寮灣關鍵詞
TIMING 時刻:前往辛香聚落,凝視異質地景交織
LIGHT 在鹽分地帶上——
在田地裡把水「關」起來
儘管土很鹹,仍得種看看
在鹹味裡化險為塭
SIGNAL 四季與時間:從自然裡捕捉信號
BODY 用身體認識——
小孩視角的庄頭巡禮
村民購物路線
三寮灣體感關鍵字
TRACE 痕跡:散步庄裡,四處可見神的庇佑
PEOPLE 此曾仍在的人們——
為孩子掌廚的人——侯謝樹琴:以料理伴在地國小四十多年
替神明傳話的人——侯永興:三寮灣大王爺最信任的桌頭
開理髮店的人——溫玉珍:一把刀剪、一面鏡子,聽人訴說心情
炸嗲的人——秀碧:東隆宮前擺攤半世紀賣蚵嗲
OBJECT 物件微觀地方——
藥籤・剪刀・放送頭・廟埕清潔費收據・網罟
GOD 神明是好鄰居——
信仰全方位,保庇零死角
源自外地,卻深根在地的王船祭
漁村的大廟也管捕鰻苗?
PLACE is?另一種地方——
三寮灣・蘆竹溝總地圖:在兩庄之間
自然村還是行政區?
一起求學、長大的地方?
被一條路切開或串在一起?
吃出來的空間?
在地人觀點?
閱讀地方的方法?
(右翻封面|蘆竹溝)
誌於誌村之前與之後
誌村的人:採訪團隊簡介
INTRO 抵達之前——
Where?去蘆竹溝
Here!在蘆竹溝
History 蘆竹溝小史
Migrate 遷徙地圖
Keywords 蘆竹溝關鍵詞
TIMING 時刻:被溪水、海洋、魚塭與潟湖擁抱著
LIGHT 海水閃耀的光——
滿村閃耀的蚵殼與「咄咄咄」迎賓聲
有人說,鰻苗是上天給漁民的年終獎金
由光電海上升起的地方意識
SIGNAL 四季與時間:從自然裡捕捉信號
BODY 用身體認識——
一日巡(蚵)田路線
單車客追風祕密指南
到外沙洲上看看
TRACE 痕跡:成堆蚵殼的存在與等待
PEOPLE 此曾仍在的人們——
擁抱海的人——邱宸宏:辭去上班族工作專心與海交陪
回來的人——邱玉梅:開一家海邊的創意早餐店
漂洋成家的人——阮渥濡:是蘆竹溝媽媽,也是越南母親
造船的人——邱登木:返鄉為神明造王船的木工師
煮食的人——歐麗淑:在蘆竹溝開唯一家便當店
OBJECT 物件微觀地方——
蚵車・衣架上的魚乾・椅凳・電土燈・收音機
GOD 神明是好鄰居——
來自原鄉與海的庇佑
請水既為招兵買馬,亦象徵飲水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