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誌村鑑3 嘉義市東區民族里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9863181系列名稱:
誌村鑑系列編號:
2JLV0003定價:
350元作者:
謝仕淵、陳正哲、陳俊文、洪?h雅、蔡郁青、林欣楷、邱睦容、馬振翰、蔡軒誠、黃美惠、李耘、張銘洋、張鑫莉、李佳芳、廖伯豪、陳英豪、康皓雲、潘麒宇、陳怡秀頁數:
320頁開數:
10.5*14.5*1.8cm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1128出版日:
20241128出版社:
?路-遠足文化CIP:
733.9/126.9/101.4市場分類:
旅遊休閒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旅遊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這里,資訊量太大啦!
從離島到台南鹽分地帶,誌村鑑第三輯,來到嘉義市最熱鬧的市場聚落。
市場佔據整個里2/3的地方生活是什麼模樣?
嘉義市東區民族里,有著號稱「嘉義第一街」的蘭井街,
裡頭有口足以與台南競逐老城封號的紅毛井,以及六層樓的城隍廟;
循鼎沸人聲走入巷弄,迎來東市場、共和路市場,
以及服飾、銀樓、鍋碗瓢盆、種苗等銷售品項齊全的店面。
迷走於民族里,做生意與過生活的界線逐漸模糊,
彷彿走入城市裡的巨型百貨公司。
尺度精巧的嘉義市,是許多文化旅遊者近年來喜愛到訪的城市。市區內大部分景點皆徒步可達,喜吃火雞肉飯者,更有多趟旅程也吃不完的店家可選,而位於文化路夜市步行僅五分鐘的民族里,除了有「嘉義人的廚房」之稱的東市場,還有營業時間幾乎能湊齊24小時的數家火雞肉飯店。
曾由三個里合併而成的民族里,是個扎扎實實做生意、討生活的地方。舊稱「草仔市」的東市場,是過往人們從阿里山下山的第一站,也是現在逢年過節採買的最後一站;而里內的紅毛井、蘭井街和數間具有嘉義特色的檜木木屋與生鮮物產,更是在時空上縱向跨度三、四百年歷史、橫向串連山河與舊城。
從馬祖外島的橋仔村,到台南沿海聚落三寮灣與蘆竹溝,《誌村鑑》第三輯首度走入商與住界線更加模糊的都會區。在市場佔地近乎2/3、國小佔地1/3的嘉義市民族里,由一口歷史悠久的井與市街探起,行經木屋、走入市場,認識夾縫於生活與生意之間的地方。
做生意,重新定錨地方歸屬感與關係人口
這裡的生活從天未光就開始,醬菜店疊桶、肉攤拔骨、魚販宰魚鱉和蛙,爐灶發起火光,同蒸籠冒出陣陣白煙。送孩子到對街的民族國小上學後,人潮也隨晨光湧入;牛雜湯、羊肉湯、湯圓粉條冰過午即售罄,傍晚共和路黃昏市場再接棒服務晚餐備料買菜的人。
「GOODS做生意」與「BODY用身體認識」單元,記述討生活的人來到此地駐紮、深根,以身體勞動交陪地方日常;買辦日用尋生鮮的人,則日復一日穿梭往來,成為此地不在籍卻親暱的流動人口。
足有六層樓的城隍廟,聚集起整個嘉義人的地方信仰
從古至今,人們來到民族里可不只是為了去市場採買、做生意。位在東市場旁的城隍廟,是整個嘉義舊城區的信仰中心,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信眾前往參拜。由高聳牌坊入內、通過極深的廣場抵達六層樓堂皇的廟體,城隍廟的另外三面,卻藏身於熱鬧的ㄇ字型街市與住宅之中不易發現。
「God 神明是好鄰居」單元爬梳城隍廟歷史,以及特殊的九大柱、夜巡與輪普習俗,以信仰的角度認識民族里於不同時代嘉義市的重要性。
市場休息後的B-side,找尋隱藏版的民族里
民族里最為人所認識的,是開市後熱鬧喧騰的一面;然而一個地方的運作,當然不止於做生意,更多的日復一日就潛藏在散市後的B面。「Timing 時刻」透過《華麗計程車行》原著作者陳俊文之眼,帶讀者如乘客般由不同街角駛近民族里;「B-Side」單元則抓取同樣於民族里中佔地廣大的民族國小,以行動課帶領孩子由建築、歷史等不同角度認識市場,並由跨國飲食對照的角度,拉出認識市場中粉腸、醬菜攤的另個軸線,找出與韓國飲食間的隱藏連結……
東西怎麼用?生活怎麼過?從物品和人身上取智慧的線索
延續前兩本《誌村鑑》的「Object 物件微觀地方」單元,本輯採集置放於攤位邊的平凡物件,捕捉其中隱含著各家攤主的智慧;「People 此曾仍在的人們」單元則訪問到真實身分為民族里里長的「劉里長火雞肉飯」現任老闆劉宗源,由他如何承繼亦擔任多年里長
的父親的使命說起,以及他自小於市場內成長的故事。新明津魚丸店三代潘麒宇和地方品牌環時好室的陳怡秀,則書寫自身於創業、返鄉之後與地方建立起的新關係。
▲▲▲誌村鑑LOOK for VILLAGE▲▲▲
誌村,始於一地被重新觀看。
我們經常帶著特定視角觀看「地方」,對於鄉村生活有一套固定的想像,城與鄉各自的面貌消失在互為對比的差異中,缺少背後應有的在地脈絡;因此,透過量身打造的議題設定,將地方的獨特性書寫出來,藉此彰顯每個區域特有的生活樣貌。
而全台灣22縣市的368個市、鎮、鄉、區當中,共有7,748個村里,其中台北市有456個里,金馬地區則有59個村。這是書寫地址時,總是被省略的區位,也是經常被遺忘的觀看尺度。此書系以「村庄里」出發,與團隊實際踏查、探索微小範圍內的「地方」,讓「認識」不止於旅遊的三天兩夜,而能看見一地縱貫的時間軸、居民一日橫向的生活切片。
每個地方都需要故事,才能定位和對外述說自己是誰。我們將人和地的故事,濃縮成一本可以塞在口袋隨身攜帶的旅遊知識書,也是少見以「村庄里」為尺度的微觀地理學誌——因為小,而更得以發現意料之外的事。
Micro makes macro.
這里,資訊量太大啦!
從離島到台南鹽分地帶,誌村鑑第三輯,來到嘉義市最熱鬧的市場聚落。
市場佔據整個里2/3的地方生活是什麼模樣?
嘉義市東區民族里,有著號稱「嘉義第一街」的蘭井街,
裡頭有口足以與台南競逐老城封號的紅毛井,以及六層樓的城隍廟;
循鼎沸人聲走入巷弄,迎來東市場、共和路市場,
以及服飾、銀樓、鍋碗瓢盆、種苗等銷售品項齊全的店面。
迷走於民族里,做生意與過生活的界線逐漸模糊,
彷彿走入城市裡的巨型百貨公司。
尺度精巧的嘉義市,是許多文化旅遊者近年來喜愛到訪的城市。市區內大部分景點皆徒步可達,喜吃火雞肉飯者,更有多趟旅程也吃不完的店家可選,而位於文化路夜市步行僅五分鐘的民族里,除了有「嘉義人的廚房」之稱的東市場,還有營業時間幾乎能湊齊24小時的數家火雞肉飯店。
曾由三個里合併而成的民族里,是個扎扎實實做生意、討生活的地方。舊稱「草仔市」的東市場,是過往人們從阿里山下山的第一站,也是現在逢年過節採買的最後一站;而里內的紅毛井、蘭井街和數間具有嘉義特色的檜木木屋與生鮮物產,更是在時空上縱向跨度三、四百年歷史、橫向串連山河與舊城。
從馬祖外島的橋仔村,到台南沿海聚落三寮灣與蘆竹溝,《誌村鑑》第三輯首度走入商與住界線更加模糊的都會區。在市場佔地近乎2/3、國小佔地1/3的嘉義市民族里,由一口歷史悠久的井與市街探起,行經木屋、走入市場,認識夾縫於生活與生意之間的地方。
做生意,重新定錨地方歸屬感與關係人口
這裡的生活從天未光就開始,醬菜店疊桶、肉攤拔骨、魚販宰魚鱉和蛙,爐灶發起火光,同蒸籠冒出陣陣白煙。送孩子到對街的民族國小上學後,人潮也隨晨光湧入;牛雜湯、羊肉湯、湯圓粉條冰過午即售罄,傍晚共和路黃昏市場再接棒服務晚餐備料買菜的人。
「GOODS做生意」與「BODY用身體認識」單元,記述討生活的人來到此地駐紮、深根,以身體勞動交陪地方日常;買辦日用尋生鮮的人,則日復一日穿梭往來,成為此地不在籍卻親暱的流動人口。
足有六層樓的城隍廟,聚集起整個嘉義人的地方信仰
從古至今,人們來到民族里可不只是為了去市場採買、做生意。位在東市場旁的城隍廟,是整個嘉義舊城區的信仰中心,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信眾前往參拜。由高聳牌坊入內、通過極深的廣場抵達六層樓堂皇的廟體,城隍廟的另外三面,卻藏身於熱鬧的ㄇ字型街市與住宅之中不易發現。
「God 神明是好鄰居」單元爬梳城隍廟歷史,以及特殊的九大柱、夜巡與輪普習俗,以信仰的角度認識民族里於不同時代嘉義市的重要性。
市場休息後的B-side,找尋隱藏版的民族里
民族里最為人所認識的,是開市後熱鬧喧騰的一面;然而一個地方的運作,當然不止於做生意,更多的日復一日就潛藏在散市後的B面。「Timing 時刻」透過《華麗計程車行》原著作者陳俊文之眼,帶讀者如乘客般由不同街角駛近民族里;「B-Side」單元則抓取同樣於民族里中佔地廣大的民族國小,以行動課帶領孩子由建築、歷史等不同角度認識市場,並由跨國飲食對照的角度,拉出認識市場中粉腸、醬菜攤的另個軸線,找出與韓國飲食間的隱藏連結……
東西怎麼用?生活怎麼過?從物品和人身上取智慧的線索
延續前兩本《誌村鑑》的「Object 物件微觀地方」單元,本輯採集置放於攤位邊的平凡物件,捕捉其中隱含著各家攤主的智慧;「People 此曾仍在的人們」單元則訪問到真實身分為民族里里長的「劉里長火雞肉飯」現任老闆劉宗源,由他如何承繼亦擔任多年里長
的父親的使命說起,以及他自小於市場內成長的故事。新明津魚丸店三代潘麒宇和地方品牌環時好室的陳怡秀,則書寫自身於創業、返鄉之後與地方建立起的新關係。
▲▲▲誌村鑑LOOK for VILLAGE▲▲▲
誌村,始於一地被重新觀看。
我們經常帶著特定視角觀看「地方」,對於鄉村生活有一套固定的想像,城與鄉各自的面貌消失在互為對比的差異中,缺少背後應有的在地脈絡;因此,透過量身打造的議題設定,將地方的獨特性書寫出來,藉此彰顯每個區域特有的生活樣貌。
而全台灣22縣市的368個市、鎮、鄉、區當中,共有7,748個村里,其中台北市有456個里,金馬地區則有59個村。這是書寫地址時,總是被省略的區位,也是經常被遺忘的觀看尺度。此書系以「村庄里」出發,與團隊實際踏查、探索微小範圍內的「地方」,讓「認識」不止於旅遊的三天兩夜,而能看見一地縱貫的時間軸、居民一日橫向的生活切片。
每個地方都需要故事,才能定位和對外述說自己是誰。我們將人和地的故事,濃縮成一本可以塞在口袋隨身攜帶的旅遊知識書,也是少見以「村庄里」為尺度的微觀地理學誌——因為小,而更得以發現意料之外的事。
Micro makes macro.
作者簡介
撰文╱
謝仕淵、陳正哲、陳俊文、洪綉雅、蔡郁青、林欣楷、邱睦容、馬振翰、蔡軒誠、黃美惠、李耘、張銘洋、張鑫莉、李佳芳、廖伯豪、陳英豪、康皓雲、潘麒宇、陳怡秀
謝仕淵
台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現為台南市文化局局長、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曾任台史博副館長。在運動、物質與食物構成的世界中,一方面享受人生,同時分析社會。
陳正哲
享受設計的美好,在回看歷史與環境的座標上,操作於城市與村落,在實驗中組織循環的途徑,奮力將過去帶向未來。
陳俊文
小鎮教師,熱愛田野踏查與文史研究,著有《嘉義小旅行》、《華麗計程車》,因常在民族里走跳和覓食,故特聘為「東市場顧問」、「嘉博館火雞肉飯研究員」。
洪綉雅
從草地搬到城裡的台南人,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研究飲食史,關注人們為何吃、如何吃。目前仍持續在飲食的田野之中,奮鬥的邊吃邊紀錄。
蔡郁青
受歷史學啟發並在就讀研究所期間開啟對台灣城鄉的好奇,持續練習以產業為支點,
認識、貼近地方的事與人。
林欣楷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認為每個無法說話的族群都應該要有發聲的機會,著有《我們的足球夢》一書。
邱睦容
文史╱文字工作者,台大地理所碩士。關注邊緣地景與小寫人事,撿拾與兜起歷史切片,作為映照當代的方法。
馬振瀚
現役文化勞動者,參與人間也與人間解離。享受人們訴說的故事,也希求找到彼此對話以及相互共存的各種可能。
黃美惠
碩班畢業後跨入博物館領域的中文人,現為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專案企劃。近年從雜貨店開啟了由交易觀察人群與地方的互動。
蔡軒誠
台南人,和嘉義的初認識是就讀鳳梨大學歷史學系,再認識是參與嘉農棒球展前期研究,近年則因火雞肉飯展開嘉義常民觀察。
李耘
現為成大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碩士生,因為對美食的極度熱愛,開啟了飲食研究之路。以飲食書寫為工具,搜集並探索食物、地方與人的關係與故事。
張銘洋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畢業,現就讀台大建築與城鄉所。喜歡透過閱讀、對談與行動探索自身的困惑,還在學習無論解答與否,都在過程好好感受。
張鑫莉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韓)國史學系畢業,現為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關注食物背後的故事,喜歡用味道喚起記憶中的美好時光。
李佳芳
喜歡在地無名的美好,走入鄉下當編輯人。主持「ESPRES:SO如此表達」,採集大城小鎮的微笑故事,著有《寶島玩物》、《台麵魂》等。
廖伯豪
物質文化研究者,現為臺史博研究助理,絕對物癡,在生活與旅途中尋覓物件的歷史足跡,品味跨越時空、底蘊深厚的美麗畫面。
陳英豪
老家南投,現居澎湖,自認為博物館人。常把旅遊當成田野調查,田野調查當成生活,現為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康皓雲
自香港到台灣學習歷史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畢業。期待在觀察城市變化之時,了解人與土地的各種故事。
潘麒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生、嘉義市東公有零售市場自治會副總幹事,希望以自身經歷寫在地故事。
陳怡秀
返嘉創立環時好室品牌,現職島內散步雲嘉南區域總監。認為烙印在身體裡的家鄉記憶,即便長大後走得再遠、經歷再多也難以忘懷。
書籍目錄
INTRO 抵達之前——
Where?去民族里
Here!在民族里
History 民族里小史
Migrate 遷徙地圖
Keywords 民族里關鍵詞
INSIDE OUT 從里到外——
從哪「里」開始?由一口老井說起
木頭君下山遊嘉義
所以,民族里到底是哪裡?
TIMING 時刻:療癒、寄託與飽足,以運將視角由遠駛近民族里
GOODs 做生意——
商與住模糊的里民生活
遠海近山的市場魚攤
地位與旬味的醬菜博物館
東市場的夜間定目劇
SIGNAL 時間:從晝夜裡捕捉信號
BODY 用身體認識——
挑戰!24小時火雞肉飯
看!用眼睛逛懂市場
看得見的市場街聲
在東市場裡迷走
B-Side 里的隱藏版——
東市場中的台韓紅色食物
來民族里東市場上課
收市後,還是可以逛市場
夜的民族里
GOD 因信仰而聚——
協管人間事務的冥間城隍
走入生活與生意的城隍廟
普度與吃桌
TRACE 痕跡:抬頭即可見的「社會性時間」
PEOPLE 此曾仍在的人們——
住著的人——劉宗源:看顧地方與雞肉飯店的二代劉里長
開店的人——潘麒宇:傳承一家店,看遍市場裡的浮世微光
回來的人——陳怡秀:帶著新鮮眼光,返鄉打造地方品牌
流動的人——市里之內眾生相
OBJECT 物件微觀地方——
浸濕的報紙・傘架・寶特瓶・自製冰塊・架高的電子秤・木蓋・擂潰機
PLUS+ 一些祕密地方
PLUS+ 閱讀民族里的方法
附錄 誌於誌村之前與之後
附錄 誌村鑑寫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