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器物無聊:十四場與日本陶藝家的一期一會【增修三版】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3145146系列名稱:
不歸類系列編號:
0ELG6082定價:
420元作者:
林琪香頁數:
256頁開數:
12.8x18.8x1.62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31116出版日:
20231116出版社:
木馬-遠足文化CIP:
938.09931市場分類:
興趣娛樂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休閒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雋永珍藏.增修三版◆
◆新增千年陶鄉瀨戶本業窯專訪、陶藝小知識、多間特色器物店鋪介紹◆
「仔細地看,就會看出萬物蘊藏的特質。自覺生活平凡,可能只是我們太粗心大意。」
是什麼造就日本陶器獨一無二的魅力——
窺看職人與環境、與時代共生共處的迷人哲思
器物太無聊……不,器物不無聊,只是器物蘊含的情感與故事,更為動人。
本書不僅僅紀錄了陶藝家動人的生命故事、捕捉他們率真造陶的珍貴畫面,更從歷史溯源、自然環境變遷到百年文化傳承細細刻劃,展現民藝之美所以雋永,以及其平凡中的不凡。
工藝巨匠柳宗理為何會把最重要的人生器物,交給出西窯製作?
名家大谷哲也怎麼透過「減法」哲學造出多層次細膩白瓷?
丹波燒第十代傳人的市野太郎,何以IKEA為靈感造出大受歡迎的可愛陶器?
對哲學陶藝家小野哲平而言,畢生藉雙手將情感注入陶土的衝動從何而來?
千年陶鄉瀨戶本業窯如何在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變遷下,找到自身的定位?
本書特色
● 專訪14位日本代表性陶藝職人、踏遍造陶重鎮,揭開日常器物蘊藏的風土與深刻情感。
● 精選7間日本特色器物店鋪,一窺店主別具慧眼的選品理念,找到陪伴自己的每日器物。
● 收錄4個日本在地陶藝課程資訊,深度體驗陶藝之鄉最純粹的手作美好。
「用平底土鍋做義大利麵時,腦內便浮現大谷哲也先生那灑滿了陽光的家——於忙碌工作的縫隙裡,填滿生活小趣味的大谷先生。用鐵繪小碗盛味噌湯時,鼻子便嗅到於城進先生家時吃到的湯麵的香氣——總是氣定神閒,對新鮮事物張開懷抱歡喜迎接的城進先生。把馬鈴薯沙拉放於青花小盤時,耳畔便響起在市野吉記先生車內聽到的爵士樂曲——滿身溢發著對陶瓷的熱情的市野先生。將餅乾起司放在黑白碟子作為點心時,嘴裡就漾起了矢島操小姐分我的半個奶油麵包的甜美——羞澀腼腆輕聲細語的矢島小姐……」
資深雜誌編輯、日本文化專欄作家林琪香走訪日本各地,親身踏進與職人朝夕相處的工房,最初想著要詢問陶器的製作方式,卻被陶藝家狠狠一句「討論製作技術等,太無聊了吧。」打醒。方才了解原來陶器製作,我們所關心的技術層面只是一個環節,更多的是環境與人心的緊緊聯繫,再多的是,更要考量時代、作用等種種。民藝器物,不撫過不用過,便無法完全理解它的好,而這「好」也是「剛剛好」,是工匠們考慮著使用時的種種,添加減去,慢慢捏成的。每個步驟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每種美的形成都包含著許多我們所看不見的。
◆雋永珍藏.增修三版◆
◆新增千年陶鄉瀨戶本業窯專訪、陶藝小知識、多間特色器物店鋪介紹◆
「仔細地看,就會看出萬物蘊藏的特質。自覺生活平凡,可能只是我們太粗心大意。」
是什麼造就日本陶器獨一無二的魅力——
窺看職人與環境、與時代共生共處的迷人哲思
器物太無聊……不,器物不無聊,只是器物蘊含的情感與故事,更為動人。
本書不僅僅紀錄了陶藝家動人的生命故事、捕捉他們率真造陶的珍貴畫面,更從歷史溯源、自然環境變遷到百年文化傳承細細刻劃,展現民藝之美所以雋永,以及其平凡中的不凡。
工藝巨匠柳宗理為何會把最重要的人生器物,交給出西窯製作?
名家大谷哲也怎麼透過「減法」哲學造出多層次細膩白瓷?
丹波燒第十代傳人的市野太郎,何以IKEA為靈感造出大受歡迎的可愛陶器?
對哲學陶藝家小野哲平而言,畢生藉雙手將情感注入陶土的衝動從何而來?
千年陶鄉瀨戶本業窯如何在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變遷下,找到自身的定位?
本書特色
● 專訪14位日本代表性陶藝職人、踏遍造陶重鎮,揭開日常器物蘊藏的風土與深刻情感。
● 精選7間日本特色器物店鋪,一窺店主別具慧眼的選品理念,找到陪伴自己的每日器物。
● 收錄4個日本在地陶藝課程資訊,深度體驗陶藝之鄉最純粹的手作美好。
「用平底土鍋做義大利麵時,腦內便浮現大谷哲也先生那灑滿了陽光的家——於忙碌工作的縫隙裡,填滿生活小趣味的大谷先生。用鐵繪小碗盛味噌湯時,鼻子便嗅到於城進先生家時吃到的湯麵的香氣——總是氣定神閒,對新鮮事物張開懷抱歡喜迎接的城進先生。把馬鈴薯沙拉放於青花小盤時,耳畔便響起在市野吉記先生車內聽到的爵士樂曲——滿身溢發著對陶瓷的熱情的市野先生。將餅乾起司放在黑白碟子作為點心時,嘴裡就漾起了矢島操小姐分我的半個奶油麵包的甜美——羞澀腼腆輕聲細語的矢島小姐……」
資深雜誌編輯、日本文化專欄作家林琪香走訪日本各地,親身踏進與職人朝夕相處的工房,最初想著要詢問陶器的製作方式,卻被陶藝家狠狠一句「討論製作技術等,太無聊了吧。」打醒。方才了解原來陶器製作,我們所關心的技術層面只是一個環節,更多的是環境與人心的緊緊聯繫,再多的是,更要考量時代、作用等種種。民藝器物,不撫過不用過,便無法完全理解它的好,而這「好」也是「剛剛好」,是工匠們考慮著使用時的種種,添加減去,慢慢捏成的。每個步驟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每種美的形成都包含著許多我們所看不見的。
作者簡介
林琪香
旅客,賣文人。於香港任雜誌編輯近十年後移居日本,著有《好日京都》等。曾替京都的藝廊策劃工藝展覽,又於名古屋山上一處廢墟辦古物展。現正為把瀨戶一幢百年老宅修葺成藝廊而奔波。
書籍目錄
新版序
序
尋訪柳宗理——出西窯
將世界放在碗裡——城進
瑕疵美——吉永禎
沒有特徵的白瓷——大谷哲也
與自然共生的器物——小鹿田燒
陶藝最討厭——市野太郎
造舊物的人——市野吉記
非「非如此不可」——山田洋次
充滿缺陷的白瓷——田淵太郎
收集自然的人——矢島操
陶藝是生存的手段——與那原正守
摸得到的沖繩文化——知花實
美是不恐懼也不討好——小野哲平
千年陶鄉的工藝傳承——瀬戶本業窯
日本陶藝體驗
特色器物店鋪
推薦序/導讀/自序
新版序
兒子不到三歲,最近竟開始學會挑用餐時的器皿了。吃義大利麵時,堅持要用某隻琺瑯碟子。把綠色的蔬菜盛在黑漆木盆內,他立時雙眼發亮,呼天搶地讚嘆連連。木工家三谷龍二曾說「一半器物,一半料理。」意思是指器物本未完成,在遇上料理後,才得以完整。作為使用者,我想是「一半料理,一半器物」,即使料理做得只有一半的好,能以器物來填補若有所失的一半,心靈與口慾,都會感到滿足的。我想這眼口相連的感受,說不定是人的本能,因此未諳世事的小兒子才會被器物打動。
《器物無聊》的初版在二ま一七年出版,為了推出新版,我重讀了全書的文章,時日久遠,卻仍深深感受到當天到訪陶藝家工房時的喜悅與感動。那時我對陶藝可謂一無所知,受訪者們告訴我的種種,聽來都新奇有趣。多年後的今天,因為工藝家伴侶的緣故,工藝成為我的柴米油鹽,我對器物的感恩之情有增無減。我們的生活被器物潤澤了,另一方面,抺去我等使用者對之的感性想像後,便明白到,器物製作在日本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創意產業,實際地支撐著創作者的生活。而在銷售管道如此多樣化的時代裡,創作者們相對較自由自主地穿梭在生活與工作之間。器物豐盛了使用者的日常,同時解放了創作者。
在《器物無聊》的新版中,我加入了瀬戶市本業窯的採訪。愛知縣瀬戶市有著千多年的造陶歷史,可說是日本的陶藝之鄉,本業窯這個代代相傳的窯場的故事,意外地讓我明白到工藝傳承的各種關卡。另外,除了更新店家資訊,也為書中的多個專有名詞,加上了註解。
在此再次感謝本書的所有受訪者,謝謝他們接受我冒昧的採訪邀請。還得感謝每一位願意拿起這本書的讀者,祝福你們珍視的生活,有更多色香味美俱全的、動人的時刻。
文章試閱
尋訪柳宗理——出西窯
站在高速公路休息站門外,邊喝著罐裝綠茶邊眺望遠處的大山。大山是山的名字,宏偉的一座,近山頂處秃秃的不見青綠,此時已近夏天,若早點來,即使是在立春,仍能看到山頂白皚皚的殘留著積雪。在島根縣民心中,大山的地位如同富士山之於靜岡縣民,同樣也是穩住他們內心的重要象徵。昭和二十年(一九五一年),柳宗悅千里迢迢來到島根時,也看過大山的風光吧。十多年後的昭和三十七年(一九六二年),柳宗理跟父親同樣以出雲市的出西窯為目的地,當時親自駕著小汽車從東京到來的他,大概就沒有閒暇欣賞湖光山色了,畢竟那時他專程到出西窯的目的,是為父親造骨灰罈。
休息時間的十五分鐘過去,我再次步上往出雲市的高速公路巴士。大部分旅客在到達出雲市前的松江市便下車,松江市是島根縣的繁華中心,至於出雲市,除了出雲大社及名產蕎麥麵之外,彷彿就沒有其他留得住旅客的了。
島根縣,別自暴自棄
日本每個縣都有各自的象徵性卡通人物,香港及台灣人最熟悉的該是熊本縣的熊本熊,而島根縣的象徵卡通人物,則是名為吉田君的小男生。吉田君總說些自暴自棄的話,例如島根縣是全國第四十七位最有名的縣(日本只有四十七個縣);又或是出雲大社比縣的名字更為人熟知。聽來諷刺卻是事實,因為連日本人也對島根感陌生,常混淆島根與鄰近的鳥取,又或是將二者混為一談,喚作「鳥取那邊」。
之前在網上讀過太多吉田君的口不擇言,便誤以為島根縣真是個乏善可陳的地方,然而巴士才走進島根縣,便感受到這地方對自己的召喚。公路穿過之處兩旁都是長了茂密樹木的山巒,山巒下是綠油油的田野,藍天在頭上也在腳下,剛插下的一株株秧苗還疏疏落落短短小小的,水田就順手抓片藍天把自己貼滿。
即使來到出雲市的市街,仍感到自己被自然包圍,山一層又一層地襯托在低矮樓房的背後,稱不上景致迷人,卻也賞心悅目。這樣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各種的民間工藝,例如離市街不到十分鐘車程的佛經山下便是出西窯所在。東京都、岡山縣、鳥取縣等地都設有一間收藏當地民間工藝品的民藝館,唯獨島根縣是全國唯一設有兩家的,其中一家便在出雲市。在柳宗悅推動的民藝運動之中,島根縣算是特別的存在,著實沒有自暴自棄的道理。
民藝運動與出雲市
柳宗悅在一九二六年,與陶藝家河井寬次郎、濱田庄司等發表了〈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意書〉,被視為民藝運動的開端。「民藝」二字是柳宗悅開創的,亦即是民間工藝,與藝術品不同,創作民藝的工匠們從不留名,因為創造每件民藝品的不只是任何一人,比方說,單靠捏陶的工匠並不能促成一件陶器的誕生,還得靠煉製陶土、製作釉藥的工匠們,甚至啟迪他們的傳統與前輩們。民藝之中不含創作者個人的特質,只有根據風土及用途而衍生的想法,是一個無我的世界。柳宗悅常談「用之美」,意思是「因使用而誕生的美學」,這美是非常實際的,民藝品若不保守其用途便談不上美了。
柳宗悅於一九三六年在自己的住宅旁開設了首間民藝館,展示收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工藝。出雲市的一家,則是在身任醫生的民藝運動推動者吉田璋也的鼓勵下開設的,展出島根與鳥取等地的工藝,器物之外還有藍染布藝等。我到達的翌日便到出雲民藝館參觀,還沒正式細看展品便先被建築物吸引,那簡樸而沒有半點裝飾的房子,與民藝運動的思想如此貼近。後來才知道那原是一戶叫山本的農家的米倉,山本家現時還住在同一組建築的別幢房子內,與民藝館共用一個庭園,也不介意陌生人常在附近打擾,於倉庫中展示這些與當地生活密不可分的美術。
為了協助各地的窯場製作出迎合現代用途的器物,包括柳宗悅等多位民藝運動推動者不時走訪各地的窯場,而位於出雲市的出西窯也是其中之一。這次來島根縣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便是想看看出西窯,吸引我的除了他們美麗的器物之外,還有他們的創辦故事。
昭和二十二年(一九四七年),正值二戰之後,日本戰敗,多多納弘光以及他的朋友井上壽人、陰山千代吉、多多納良夫及中島空慧等五位十九至二十歲的年輕人,創辦出西窯的原因是希望創造出一個無分彼此的同共體,他們期望用自己雙手建立理想國,那裡沒有誰比誰高等,沒有誰比誰卑微。創業之初,五人對陶藝幾乎一竅不通,而且都有自己本業,有的務農,有的則在國家鐵路公司工作,除了多多納弘光之外,其他人都只能在工餘時抽空參與。他們參加了松江市辦的製陶業指導計畫,嘗試磨練自己的工藝技術,造出陶瓷藝術品,卻一籌莫展。後來,弘光讀到柳宗悅的著作《我的心願》(私ソ念願),了解到民藝的種種,才萌生起製作日常器物的念頭。再後來,積極協助新的窯場的民藝運動推動者來了,河井寬次郎來了、濱田庄司來了、柳宗悅也來了,指導他們創作出簡樸而貼合生活所需的器物。從寂寂無聞到今天於日本國內廣受人知,出西窯至今仍是一如最初,是陶工們彼此相依的共同體。
到訪出西窯
計程車從出雲市車站出發,繞到通往佛經山的路,經過田野間的小路時看到幾家相連的木建的民家,那就是出西窯了。最顯眼的一家的外牆以玻璃建成,是出西窯製品的展示館,稱為無自性館。無自性,將自我化為無,是出西窯工匠們的信條。
「再過一星期,東西會比較多啊,現在正在燒製呢。」之前跟我通電郵,負責管理無自性館的磯田博之先生說。我稍微看了一圈,商品果然是零零落落的,燒陶也有「季節性」,造好了一批能填滿整個窯後,才開始各個燒製程序。出西窯用的是登窯,以薪生火,一開窯,工匠得連續顧火顧四十至五十小時,工場上的煙囪的黑煙裊裊冒個兩、三天。
磯田先生讓在我無自性館的一側的自助咖啡館稍息,我從架子選了一口出西窯製作的杯子,倒了杯咖啡,在長凳上坐下來。手中那口塗了黑釉的杯子,股起的杯肚剛好貼在手心,咖啡的溫度也直接傳到手心裡。杯子上的黑釉凹凹凸凸的如柚子皮,撫著時感觸特別好,從黑中透出的棕其實是陶土燒過後本來的色彩,杯耳的上方凸出了一顆像個小鼻子,本以為只是個裝飾,單手拿著杯子後才發現,姆指剛好壓在「鼻子」上,杯子拿得格外穩。民藝器物,不撫過不用過,便無法完全理解它的好,而這「好」也是「剛剛好」,是工匠們考慮著使用時的種種,添加減去慢慢捏成的。
【全文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