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30堂防溺教育課,危急時刻,做自己的救命恩人!

原文書名:


9786263354098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30堂防溺教育課,危急時刻,做自己的救命恩人!
  • 產品代碼:

    9786263354098
  • 系列名稱:

    Life
  • 系列編號:

    VD00055
  • 定價:

    360元
  • 作者:

    張景泓
  • 頁數:

    272頁
  • 開數:

    14.8x21x1.6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20620
  • 出版日:

    20220620
  •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
  • CIP:

    528.96
  • 市場分類:

    體育運動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休閒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海島國民一定要知道的安全玩水守則!
第一線海域救生員,帶你認識水域風險、破除玩水迷思!

•海邊、溪邊危險環境如何判讀
•溺水脫困技巧圖文影片解說
•各類熱門水上活動風險預防

會游泳反而容易出意外!?
建立水域安全觀念,提升水中自救能力,才是保命王道!

水安觀念建立,防溺於發生之前

•從事水上活動要準備什麼?
──最基本的衣著、能量補充、安全裝備,完全解說。
•海邊有風有浪,如何安全玩水?
──活用app掌握天氣狀況,認識瘋狗浪、離岸流、漲退潮等環境風險。
•溪水通常深不過膝,應該比較安全?
──臺灣溪水蜿蜒、流速快,意外發生率最高,一定要會辨別風險因子。
•溪水暴漲一瞬間,該如何自保?
──看到三徵兆:「水流加速、水面混濁、齊頭水」,請馬上離開!
•水上娛樂活動,快樂玩水,也要安全回家
──浮潛、溯溪、SUP、潛水、海灘行車,五大熱門活動風險說明。

水中自救╱救援技巧提升,自助也助人
•救人的第一先決條件,就是「確保自己的安全」
──謹記救溺口訣:「叫叫伸拋划」、「黃金三步驟」,不要貿然下水救人。
•電影都演錯了,溺水的人其實不會呼救
──溺水的人連呼吸都有困難,無法發出聲音,也難以揮手求援。
•真的不幸溺水,又沒有漂浮物抓取,該怎麼辦?
──保存體力,用踩水、仰漂技巧在水裡撐上夠久的時間,等待救援。
•有人溺水了,但現場沒有任何救援器材
就地取材,長樹枝、防水袋,甚至是保冷冰箱,都可製作成緊急救援浮具。
•都說玩水要準備救生衣,但穿錯救生衣更危險!
──認識救生衣的種類與浮力細節,根據不同的活動選擇適當款式。


【關於本書】

臺灣四面環海,山谷溪流眾多且夏季炎熱,各種水上娛樂活動發展蓬勃。即使水資源如此豐富,政府也大力推動游泳教育,然而每到夏天,溺水意外總是頻傳,因溺水而身亡的人數,甚至曾經高居全球不分年齡層第三名……

這恐怕是因為,臺灣游泳教學的內容多停留在競技泳式,但在緊急時刻能救你一命的,卻不僅是會不會游泳。本書作者長年在海邊擔任救生員,亦熱衷於水上活動,他將依據自己的經驗,分享不同水域的安全觀念,教導讀者評估現場的環境安全,並且能有最基本的自救、自保能力。期待水域安全知識,能夠成為每個海島國民的必備常識。


作者簡介


張景泓

在學校、社區、飯店及海邊皆擔任過救生員,對於在不同場域的救生經驗都相當豐富。因在海邊救過太多人,有感臺灣游泳教育的不足,回臺北創立荷蘭游泳教育品牌「像一條魚LikeAFish」,透過真實溺水情況設計游泳教學內容,分享水域安全觀念及水中自救技巧。希望所有人都能親水、不怕水、愛上水,開心玩水平安回家。

現任
「像一條魚LikeAFish」 創辦人
「救生日常」podcast 創辦人&主持人
udn鳴人堂 專欄作家
戶外安全推廣協會 特約講師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youlikeafish/

救生日常
Podcast:https://apple.co/2PPlDTU

鳴人堂
https://opinion.udn.com/author/articles/1008/3590


書籍目錄


推薦序
各方推薦
作者序
前言與本書使用方法

Part 1 水域安全觀念建立
1 玩水活動的行前規劃
2 什麼是溺水救生的「黃金三守則」?
3 救援五步:「叫、叫、伸、拋、划」
4 沒經過訓練,千萬別下水救人
5 瞭解五大高風險溺水族群

Part 2 戲水環境風險分析
泳池-1 游泳池常見的溺水風險
泳池-2 飯店渡假村為什麼常出意外?
海邊-1 善用資訊軟體判讀天氣
海邊-2 認識離岸流與潮汐變化
海邊-3 被瘋狗浪打落海怎麼辦?
溪邊-1 溪邊的風險因子:翻滾流&迴流區
溪邊-2 被溪流沖走如何自救?
溪邊-3 掉入深潭瀑布怎麼辦?
溪邊-4 溪水暴漲跟你想的不一樣
溪邊-5 野溪溫泉活動的風險控管

Part 3 溺水意外迷思破解
1 發現有人溺水要做的第一件事
2 為什麼等待救援,不適合做水母漂?
3 溺水者其實比你想像中安靜
4 鬼門開玩水會被抓交替?
5 游泳圈其實超級危險的!
6 「乾性溺水」也可能讓你送命

Part 4 自救求援技巧應用
1 水中抽筋怎麼辦?
2 溺水脫困技巧:仰漂、踩水、抬頭蛙
3 浮具的救援應用與製作方法
4 認識救生衣的款式與差異

Part 5 認識水上活動風險
1 浮潛浮一浮就漂走了!?
2 想要溯溪,「溯溪三寶」帶了嗎?
3 新興的水上休閒活動:獨木舟&SUP
4 自由潛水&水肺潛水
5 如何避免刁車:海灘行車技巧

推薦序/導讀/自序


作者序

十八歲的時候,我考上了第一張國家級的證照:救生員證,那時只是覺得考救生員很帥,可以跟同學炫耀。過去當救生員的日子,從來沒有真的下水救過人,一直被朋友戲稱是「坐領乾薪」的工作。
二○一七年,是我第一次在海邊當救生員。那時面對每天幾百人的遊客,不免有點擔心。
二○一八年,我已經是一個能獨當一面的救生員。但每天高坐在救生檯上,吹吹哨子、趕趕遊客,似乎覺得好像少了什麼。
二○一九年夏天,這件事有了戲劇性的轉變。
那年,沙灘地形因為颱風及鋒面造成了改變,在我們的警戒繩圍的戲水範圍右側,出現了一條不定時會將人往外帶的海流。因為這個原因,當時七月尚未結束前我們就已經救了超過五十個溺水的人。
大部分的人被我們救上岸以後,都跟我說他會游泳,但我很好奇的是:「既然會游泳,那為什麼沒有辦法保護好自己的安全?」
我一直不是很能理解,身為海島國家的國民,為什麼連基本水域安全觀念和水中自救能力都沒有?
這次經驗以後,我開始深入研究國外的游泳教育,發現荷蘭的游泳課在教學內容、觀念、及技巧上與臺灣相當不同,且對於防止溺水意外發生非常實用。
於是,二○一九年夏天結束以後我決定離開海邊的工作,回到臺北創立了游泳教育品牌【像一條魚LikeAFish】,仿效荷蘭透過真實情況設計游泳教學內容。
我們不先教游泳技巧、不求游得快,而是讓學生模擬溺水發生時的應變訓練,希望所有人都能「親水、不怕水、愛上水」,出門玩得安心又開心,全心全意享受當下的水上娛樂活動。

•••

這幾年因為疫情肆虐,讓人民出遊嬉戲受到了許多限制。但儘管如此,我們依然看到了許多溺水意外,有些甚至不是去玩水的,像去登山健行卻因為溪水暴漲導致人被沖走的虎豹潭意外。
多數的溺水意外都是可以事前避免的,只要有「水域安全觀念」,就會知道天氣不好不要進山裡,否則就可能遇到溪水暴漲;冬天鋒面來時東北角容易發生瘋狗浪,瀑布跳水要避開白色泡沫區。
這些無關乎個人會不會游泳、有沒有水中自救能力,只需要懂得一些基本常識與安全觀念,就能夠幫助我們與身邊的人都能更安全。
近幾年政府開始推動「山林解禁」,行政院也有推動「向海致敬」政策。身為海島子民,如果不能去親近享受我們擁有的天然資源,真的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現階段,臺灣還有許多開放水域是禁止戲水的,因為民眾的知識跟不上,開放後可能只會徒增更多的意外發生。如果人民都知道如何避免溺水、以及遇上狀況該怎麼自救求援與救援,我相信臺灣的水域活動發展也會更蓬勃。
希望能夠透過這本書,幫大家對於各種水域環境有更多的認識,也能學會遇上各種風險危機時要如何自保、甚至是協助他人脫離險境。

2022/3/31 張景泓


文章試閱



前言與本書使用方法
臺灣四面環海,為什麼還這麼多溺水意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每年因為溺水意外身亡的人數至少有三十七萬人,而臺灣溺水人數曾高居全球不分年齡層第三;如果只統計零到十四歲的數據,在受調查的OECD二十一國當中,臺灣還曾高居溺水死亡率的首位。
另外,從消防署二○一二∼二○一七年的統計資料指出,臺灣平均每年溺水身亡人數約在四百人左右,而且逐年升高;溺水意外傷亡人數也曾高居國內「意外事故傷害死傷」第四大原因。
綜觀數據統計,我們可以發現臺灣溺水人數不容小覷,且孩童溺水問題也須正視。除了政府目前規範的游泳教育內容不符合實際需求以外,家長的錯誤心態也是導致孩童游泳技巧「學而無用」的主因之一。
根據過去我在泳池擔任救生員多年的觀察,大部分送小孩來學游泳的家長大概會問以下問題:「我的小孩多快可以學會?」、「他可以再游得更快嗎?」、「他的蛙腳對嗎?自由式的手可以嗎?」幾乎所有家長都會問類似的問題,但我從來沒有聽過家長詢問過「如果我的小孩戲水時發生溺水意外,這些技巧派得上用場嗎?」
如果家長只在乎小孩的「泳姿」跟「秒數」,以及「多久可以學會」等問題,卻不在乎小朋友學的技巧能不能在出意外時派上用場,那我們怎麼能期待這些游泳技巧,在發生溺水意外時可以幫助孩童保護自己?

設計符合溺水現況的游泳教育,看看荷蘭怎麼做

我曾在海邊當過幾年救生員,上班期間總能看到外國遊客在海裡悠游自得,對於在踩不到底的開放水域游泳相當習慣。因為對這樣的狀況很感興趣,上網查了許多資料,發現了荷蘭的自然環境與我們臺灣很像,國土被海包圍,且國內有許多溪流及湖泊。但是,荷蘭的溺水發生比例卻只有不到臺灣的十%,這還是在荷蘭對於民眾從事水上活動相當友善的情況下。
九零年代的荷蘭發生兩次大水災,當時迫使數十萬人撤離原居地,因此荷蘭政府有別於過往「跟水爭地」的態度,治國策略改為「與水相處」,游泳教育的推廣目標,也著重在幫助孩童「建立信心」和「享受水上娛樂」。
荷蘭的游泳證書由政府委託國家委員會頒發(名為Zwemdiploma,分成ABC三個等級),家長在孩子五歲以後就會自主幫小孩報名游泳課程,讓小孩提前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其教學內容根據意外場景設計,不只要求游泳技巧,還包括溺水發生時的應變訓練:

● 溺水時一定踩不到底,所以要練習踩水技巧。
● 意外落水時不會配戴蛙鏡,所以要練習在水裡張開眼睛、學習抬頭蛙。
● 發生意外時不一定會穿著泳衣,所以要練習著衣下水、體驗阻力游泳。
● 短時間內沒人搭救的機率很高,所以要練習仰漂、獨自爬上橡皮艇。

透過這樣的教學內容,「預防溺水」只是游泳教育下的附加價值,重點在於培養小孩愛玩水的心,並在玩樂中學習到各類水中自救技巧。

游泳技巧只是基本,提升「防溺自救能力」更為重要

臺灣現行的游泳教育,只能讓我們在「踩得到底的游泳池」游泳,而且是在有「蛙鏡」的情形下。錯誤的游泳教育造成的結果,就是讓大家「以為自己很會游泳」;很多人對於在「踩不到底」、甚至只是在「比較深的泳池」游泳有無比的恐懼,即便是已經能長泳一千米以上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同樣會對自身的游泳技巧有所疑慮。
我曾詢問過荷蘭友人上游泳課的狀況、平均要上一年才能通過最基本的A認證,而九十九%的荷蘭人都擁有最基本的A級證書;通過A認證也不代表多會游泳,只是你擁有最基本的自救能力。
對比臺灣許多游泳班,荷蘭游泳課的教學重點,是讓你學習當遇到緊急狀況時所需的技巧。
因此,除了水中自救技巧,讓孩子瞭解什麼是正確的水域安全觀念,在溪流、海邊遇到有人溺水時該怎麼應對處理,這些都是在不下水的情況下能教導小孩的內容,既實用又能確保他們在出意外時能保護自己。

本書脈絡

有鑑於此,這本書分為五個部分,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幫助你循序漸進地學習。
第一部分是「水域安全觀念建立」。剛開始幫助大家建立最基本的玩水觀念,從衣著服裝、能量補充、安全裝備出發,以及在開放水域戲水要多準備什麼。接下來分享最基本的救生原則,遇上不同情況時,我們該如何協助救援與自救。最後提醒大家容易溺水的高風險族群有哪些,必須特別注意。

第二部分是「戲水環境風險分析」。此部分會分為三個類別來分析:泳池、溪邊與海邊,每個場域有不同的環境風險與應注意的事項。內容包含如果在海邊戲水不小心被海流帶走怎麼辦,又或是不小心掉入深潭瀑布該怎麼辦?以及近幾年很熱門的「野溪溫泉活動」該如何做好風險控管。

第三部分是「溺水意外迷思破解」。許多人心中有一些戲水迷思,真的其來有自嗎?溺水意外發生的現況似乎與我們電影上看到的不太一樣?以及發現有人溺水時第一時間應該如何應對處理?在每個人心中或許有不一樣的答案,讓這本書來給你更多的實務經驗談。

第四部分是「自救求援技巧應用」。如上述所說,臺灣的傳統游泳教育並沒有教我們如何在開放水域游泳,這也是造就溺水意外發生機率一直居高不下的主因。因此本章會教大家各種開放水域適合應用的自救技巧,以及如何製作緊急用救援浮具,幫助你我在遇上狀況時能提高溺水者獲救的機率。

第五部分是「認識水上活動風險」。臺灣畢竟是個海島國家且夏天炎熱,各式水上活動依然為許多民眾夏天的旅遊休閒選擇。本書從四個最主流的活動(浮潛、溯溪、獨木舟與SUP、潛水)去分析會遇到的風險,並提供避免發生意外的方法、以及真的遇上狀況該如何面對。


PART 2 戲水環境風險分析
溪邊-1、溪邊的風險因子:翻滾流&迴流區

為什麼溪邊溺水機率這麼高?

不知道大家平常會不會去溪邊玩水?可能是跟家人去溪邊踩踩水消暑,或是跟三五好友去烤肉、看瀑布或深潭跳水。許多人認為海邊溺水的機率比溪邊大很多,畢竟海邊一望無際、海洋深不可測,也更容易引發恐懼感,況且我們又時常會看到大浪把人捲下海的新聞。
不過,溪邊溺水的機率其實比海邊高很多!
根據近年來消防署的統計資料顯示,臺灣最常發生意外的水域環境其實是「溪流」,占所有溺水意外事故約四十一%,海邊的占比大約是二十五%,而泳池只有最低的一•五%左右。這是因為臺灣島嶼小,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卻有逾百座,導致山區其實沒有太多的集水空間,而結果就是每次下下來的雨會很快地從山上流下來,導致臺灣的溪流不僅蜿蜒、流速快,而且很容易形成各種把人卡住的地形,讓戲水的風險升高。
當遊客不知道如何判斷環境風險,只是跟風來玩、沒有攜帶任何安全裝備的話,就非常容易發生溺水意外。

溪流殺手:翻滾流、迴流區與水面白花

臺灣有幾個非常熱門、但也非常容易出意外的溪流,像是新北三峽區的大豹溪,年年都有人發生溺水意外。即便現在已有紅十字會救生隊和救生協會,在幾個比較危險的地方派駐駐點救生員,但還是會零零星星聽到意外發生;所以民眾自己懂得判斷現場的水域狀況,才是避免發生意外的不二法門。

翻滾流(Hole)

溪流經過瞬間落差的地形時(例如瀑布落下、攔沙壩等),會在下方形成翻滾現象。因為水流可以從最底下流出,但上面的空氣會被水流捲入,當水流的浮力大於水流動的慣性時,就會形成迴圈。人在裡面會卡住、翻滾,甚至被吸附而無法脫離,這種情況常發生在跳瀑布深潭的遊戲中。

建議解法:當遇到這種情形,幸運的話你會被水流帶出迴圈到下游,但若不幸持續翻滾的話,可以找機會順著迴圈水流下潛至水底,貼近池底「平潛」游出。(詳細操作方式下一章節會再多做說明)

迴流區(Eddy)

當水流從上游往下流,經過河道縮減處時,多餘的水流容易向兩側形成迴圈,進而形成渦流;又或者是河道兩側如果突然有開口,水流會自動流入形成渦流。迴流區會將旁流過的物體捲入其中,無法脫離。
有些人喜歡乘坐在游泳圈上順著溪流往下玩漂漂船,這時就容易被帶入迴流區中。

建議解法:當遇到這種情形,可以讓自己順著水流的方向移動,在抵達主要溪流位置時奮力游出這封閉的迴圈。

水面白花

當溪流在河道上遇到障礙物時,會激起白色的水花,影響我們的視線,容易讓我們在過河渡溪時踩空滑倒受傷。

建議解法:我們可以利用登山杖或撿拾長樹枝做為支撐渡溪,又或者是避開這些視線不佳的行進路線,避免因為滑倒而被溪流沖走。

•••

溪邊是臺灣溺水意外發生機率最高的場域,但夏天至溪邊消暑是許多人的假日休閒方式,不過不管是到溪邊泡泡腳或是跳水遊憩,都一定要注意環境所隱藏的風險。
在高風險的環境從事玩樂活動,必須更注意自身安全,看懂溪流的水域環境楣角,才能讓我們玩水無後顧之憂。
即便你是個不下水嬉戲的人,如果你懂得上述水域安全觀念,就能夠幫助你的親朋好友避開可能發生危險的區域,也可以避免陷入道德風險甚至是各種法律責任,況且親近的人若真的發生意外,所受的感情傷害與衝擊更是令人難以承受。

PART 3 溺水意外迷思破解
2、溺水者其實比你想像中安靜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電影裡面的救災畫面,溺水的人會在水中揮手、大聲呼救;但事實上,這些都是電影效果居多,根據實務上溺水者的經驗分享,有許多大眾可能想不到的狀況:

• 「小時候有次我在泳池游泳溺水,當時我明明看到有個大人在岸上看著我這邊,但他卻沒有發現我,好在後來有人游經過我旁邊順勢拉了我一把才獲救。」
• 「我與同學暑假時去溪邊烤肉玩水,打鬧時不小心嗆到水,在岸邊想站起來卻沒有力氣,明明意識就很清楚,想呼救卻發不出聲。」
• 「有次我去海邊玩差點溺水,那時候我想呼救但根本喊不出話來,水一直灌讓我猛喝水。」
溺水的人比你想像中安靜

當溺水發生時,溺者會因為緊張而發生喉頭痙攣,導致咽喉關閉無法呼吸。我們的呼吸系統最主要的目的是提供我們「呼吸」,而不是「說話」,所以當我們連呼吸都有困難時,多數時候是發不出聲音的。
根據我在海邊觀察及救援的經驗,大部分的溺者是喊不出聲音的,能夠求援揮手的溺者比例也很低。很多時候溺水意外都是在我們的眼皮下發生,只是我們通常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直到溺者放棄掙扎後才發現意外已經產生。

我曾遇過一次類似的溺水事件:

「當時我正在一個深度為一百二十∼一百八十公分的游泳池教課,看到岸上來了一對男女朋友泳客,目測男生一百八十公分、女生一百七十公分左右。大概十多分鐘後,我看到女生從較深的池邊出發游到男生旁邊,但不知為何游到男生旁邊後就開始拍打水面產生水花。他們當時的位置水深應該在一百五十公分左右,是絕對踩得到底的深度,女方男友在她旁邊且女方只要伸手就能抓到水道繩,但女方既沒抓繩、男方也沒做任何動作。
後來過了十五秒,女方動作依舊頭在水面下、手在拍打水面。正當我覺得事態不對時,另一位更靠近的泳客迅速地游了過去,而男方也在泳客抵達時將女友抱起,從女方的表情來看她確實溺水了。」

如果不是有長時間救生經驗的人,其實很難發現他人正在溺水。

不可不知的溺水十大徵兆

一般如果是不擅泳者,大概溺水三十秒後就會無力掙扎開始直立下沉。既然溺水者不像電影演的容易被人發現,那到底實際發生溺水時溺者會有哪些徵兆呢?

1、頭在水裡,嘴巴在水面
感覺像是潛行的忍者,但似乎沒有玩伴只有自己一人。

2、頭在水中往後仰,嘴巴張開
溺者為了想要吸氣會將頭往後仰、想辦法嘴巴超出水面。

3、眼神呆滯渙散
因身體狀況不佳導致眼神渙散。

4、閉著眼睛
因身體狀況不佳導致精神渙散眼睛閉著。

5、頭髮蓋在眼睛或額頭上
因身體不聽使喚無法把頭髮撥開。

6、看不太到踢腿動作
正常會水中自救的人,腳會規律的踩水;溺水的人通常是垂直在掙扎但腳不太會動。

7、身體很喘上氣不接下氣
因掙扎造成體力透支、呼吸急促喘不過氣。

8、試圖往某個地方移動但沒有在前進
因為想要回到岸上或抓住某個標的物,會努力划手但卻沒有前進。

9、試圖背向翻轉身體
因為趴在水上導致不斷吃水,故會想嘗試仰躺,但體力不支無法成功。

10、好像在水中爬梯子
想要拍打水面讓頭上浮呼吸,類似狗爬式的動作。


資料整理翻譯自
Drowning Doesn’t Look Like Drowning by Mario Vittone.
The Illustrated Art of Manliness Illustration by Ted Slampyak.

踩得到底的地方,也有可能溺水

雖然多數的溺水意外通常是發生在較深的開放水域,但這不代表在水淺的地方戲水就不會發生意外。

我們或許曾聽過這樣的事情:

• 「之前聽說某校一百八十公分的男大生在游泳課溺水身亡,但他們學校游泳池水深只有一百二十公分。」
• 「我那時候跟哥哥在兒童池丟球,結果我不小心滑倒了,雖然水深才到我的膝蓋,但我就是無法平衡站起來,好在哥哥後來靠過來拉了我一把。」
• 「我們班同學暑假去水上樂園玩,當時看到某位媽媽從滑水道溜下來,明明已經滑到水很淺的地方,但她一直不站起來在揮手拍水,後來看到救生員趕緊跑過來扶她起來。」

有些人因為不擅水性、或是運動能力較差,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會一時間無法反應。雖然意識清楚但身體無法依照自己的意識行動,就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為了避免這樣的憾事發生,如果同行友人不諳水性或臨場反應較不靈敏,最好一同行動不要隨便分開,並且多多注意他人是否需要協助幫忙。

•••

沒有人希望意外發生,適時地多關心一下身邊的人。如果有孩童在你身旁玩水但突然變得很安靜,不管是不是你的小孩,都試著跟他講話、觀察對方有沒有回應。
問問他「你還好嗎?」,或許就能多挽救一條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