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鐵人教育心法:李萬吉獨一無二的教育理念和生活哲學,創造美好人生的100個智慧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3538405系列名稱:
教養生活系列編號:
CU00074定價:
350元作者:
李萬吉頁數:
248頁開數:
14.8x21x1.5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30710出版日:
20230710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CIP:
520.7市場分類:
育兒,親子教育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教育界「鐵人」,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精彩專欄文章集結第二彈!
李萬吉董事長分享自己多年來經營教育事業的心得,
傳授獨家的「鐵人」教育之道!
《鐵人教育心法》是人稱教育界「鐵人」,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李萬吉的第二本專欄文章集結!本書針對學習、教學、教育政策、親子教養、孩子生涯規劃等五大主題,精心收錄一百篇精彩短文,分享李萬吉董事長從事教育事業多年來的經驗與心得。
李萬吉董事長一論「學習」:一味的追求排名、高分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過度強調升學,只會失去學習的本質。如何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孩子學習樂趣,這都是需要長期的累積。二聊「教學」:如何做好親師溝通、相互學習、成就學生,都是十分重要的課題,當老師從來不簡單。三講「教育政策」:不論是開放外籍教師、教師法的保障、雙語教育、師資城鄉差距,各種教育政策,樣樣都談,重要的是要務實並具前瞻性,給教師合理待遇,並有適當的法律政策,才能讓教育長遠發展。四看「親子教養」,家長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成就高度,如何做好親子溝通、以身作則、培養孩子?良好的親子教育,可以改變孩子未來。五談「生涯規劃」,升學重要還是自己的興趣重要?一次的考試並不會決定孩子的人生,努力、鍛鍊的過程才是成長的養分。好好規劃孩子的人生馬拉松,培養一技之長,發展多元能力,適性揚才,給孩子作夢的勇氣和能力,每個孩子都可以是高材生。
李萬吉董事長透過本書傳達自己的教育理念,簡潔真摯的文字間蘊含著對教育的關懷與熱情,除了探討孩子的學習、教育、親子關係與生涯規劃,也談老師的教學與教育政策,希望「鐵人」教育之道可以給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與老師一些啟發。
【專文推薦】
台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 吳清基
教育部常務次長 林騰蛟
台灣健康運動聯盟理事長 高俊雄
教育界「鐵人」,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精彩專欄文章集結第二彈!
李萬吉董事長分享自己多年來經營教育事業的心得,
傳授獨家的「鐵人」教育之道!
《鐵人教育心法》是人稱教育界「鐵人」,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李萬吉的第二本專欄文章集結!本書針對學習、教學、教育政策、親子教養、孩子生涯規劃等五大主題,精心收錄一百篇精彩短文,分享李萬吉董事長從事教育事業多年來的經驗與心得。
李萬吉董事長一論「學習」:一味的追求排名、高分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過度強調升學,只會失去學習的本質。如何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孩子學習樂趣,這都是需要長期的累積。二聊「教學」:如何做好親師溝通、相互學習、成就學生,都是十分重要的課題,當老師從來不簡單。三講「教育政策」:不論是開放外籍教師、教師法的保障、雙語教育、師資城鄉差距,各種教育政策,樣樣都談,重要的是要務實並具前瞻性,給教師合理待遇,並有適當的法律政策,才能讓教育長遠發展。四看「親子教養」,家長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成就高度,如何做好親子溝通、以身作則、培養孩子?良好的親子教育,可以改變孩子未來。五談「生涯規劃」,升學重要還是自己的興趣重要?一次的考試並不會決定孩子的人生,努力、鍛鍊的過程才是成長的養分。好好規劃孩子的人生馬拉松,培養一技之長,發展多元能力,適性揚才,給孩子作夢的勇氣和能力,每個孩子都可以是高材生。
李萬吉董事長透過本書傳達自己的教育理念,簡潔真摯的文字間蘊含著對教育的關懷與熱情,除了探討孩子的學習、教育、親子關係與生涯規劃,也談老師的教學與教育政策,希望「鐵人」教育之道可以給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與老師一些啟發。
【專文推薦】
台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 吳清基
教育部常務次長 林騰蛟
台灣健康運動聯盟理事長 高俊雄
作者簡介
李萬吉 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學歷
台中二中
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系
台灣大學EMBA
大同大學名譽博士
經歷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康橋國際學校董事長
南京康軒文教圖書有限公司董事長
大陸康橋學校董事長
台灣拓人教育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泰國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個人簡歷
1958年,生於台灣台中縣后里鄉
1981年,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系畢業
1983年,進入龍騰出版公司任職
1988年,創立康軒文教事業
2002年,創辦康橋國際學校秀岡校區
2004年,成立南京康軒文教
2010年,創辦康橋國際學校青山校區
2014年,創辦昆山康橋學校
2016年,創辦康橋國際學校新竹校區
2018年,協助創辦康橋國際學校林口校區
2019年,創辦西安曲江康橋學校
2020年,創辦合肥康橋學校,泰國康軒正式營運
2021年,創辦台州康橋學校、常熟康橋學校
2022年,導入SDGs,擘畫企業永續發展藍圖
書籍目錄
目錄
推薦序 教育有心法 孩子潛能全開發 吳清基
推薦序 人生不只有一場比賽,了解自己,找到適合的賽場 林騰蛟
推薦序 董事長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成效,非常具有啟發性與實用價值 高俊雄
作者序 教育浪潮中的變與不變
輯一 鐵人論學習: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孩子學習樂趣
學習才是活化的目的
學習要持續 好奇樂趣少不了
成就感和壓力 讓學習持續
排名不是學習的目的
評量的目的不在追求高分
過度強調升學 易讓學習本質走味
科學素養 需長期累積
寒暑假是自主學習的好時機
學習才藝價值 不亞於考卷分數
從A到A++的代價
給予時間和空間 培養孩子創造力
輯二 鐵人聊教學:教學探索與實踐,當老師從來不簡單
作業的質與量 可更有彈性
夢想或理想 教育者的殘酷舞台
教師專業不在彰顯自己 在成就學生
良木方能棲良禽
落實分級適性 新課綱新挑戰
強化升學輔導師資 助孩子圓夢
投身教育 需要更積極的價值觀
好老師 從來就不簡單
活化教學 要掌握目的與評量
相互學習 共同提升班級經營能力
做好親師溝通 共助學生成長
升學榜單不該是唯一的績效
實驗課 也是課程進度
學習跨領域 還可跨年齡
教育是要幫助孩子追求成功
及時拉一把 當學生的貴人
積極面對後疫情教學時代
期許孩子找到最適合的舞台
感謝之餘 更需要理解
創造更多孩子展現的機會
以專業提供教育服務
師生解僵局 教學是一種溝通
提高圖書使用率 更勝增加館藏量
輯三 鐵人講政策:合理法律政策,讓教育長遠發展
務實與前瞻 讓幼教正常發展
提供合理待遇 才有合適人才
開放外籍教師 搶誰的飯碗?
實驗教育 不一定要小而美
私校政策 興利應重於防弊
教師法重在保障學習權益
把關師資素質 不應有城鄉差距
學生服儀怎麼管 讓學校決定
雙語教育的想像和現實
以專業務實面對幼兒雙語教育
雙語教育 衝業績別忘品質
改革也需要歷程
有學習的歷程才有價值
提早探索打造務實的學習歷程
提高避險能力 減少溺水意外
公私校良性競爭 爭取家長認同
輯四 鐵人看教養:良好親子教育,改變孩子未來
少插手 孩子學更多
放手不難 但需要點時間練習
孩子要自己面對人生課題
家長態度 影響孩子成就高度
用適合自己的方式演自己的角色
以身作則 帶孩子培養好習慣
讚美的藝術
與孩子談未來 先理解他們的現在
用陪伴和支持找出孩子的亮點
把孩子當個大人溝通
親子溝通 從問對問題開始
減少職場媽寶 讓孩子學習吃苦和吃虧
別吝於讚美孩子
言語暴力難發現 孩子其實很受傷
連這個都不會
親子不當相處 比校園霸凌更難察覺
輯五 鐵人談生涯:規劃人生馬拉松,給孩子作夢的勇氣和能力
適合的擂台 競爭才有意義
理想和熱忱 才是成功模版
別人的升學率 僅供參考
為升學燃燒一切 卻賠上了青春
大人放手 孩子才能探索志趣
有基礎科學素養 才有科技人
鍛鍊過程才是成長的養分
努力的過程才是典範的價值
上大學要準備的不只是分數
學習親近 更懂得珍惜
還給學生認識自己的機會
正能量夠強 才能不怕失敗
大人更需要學習面對未來
面對困境的勇氣與智慧
一試從來不會定終身
落點並不是終點
青少年憂鬱 防治宣導不能少
放開光環 未來不只一條路
先適性養才 方能揚才
十二天的踩踏 一輩子的勇氣
選系自在人心 何來高分低就
免費網路資源 好教育不該是廉價的
鼓勵孩子追求進步 更重於競爭
學力讓學歷更有價值
培養一技之長 發展多元能力
每個孩子都可以是高材生
換個地方爬起來 讓學習更有自信
培養未來競爭力 更不該輸在起跑點
無形中被框架的夢想
人生要比馬拉松更有趣
才華無貴賤 能力態度判高下
給孩子作夢的勇氣和能力
落實適性揚才 讓學習擇其所愛
放手讓孩子跑跳動 學習自我保護
推薦序/導讀/自序
作者序 教育浪潮中的變與不變
感謝中國時報提供機會,「鐵人夢語」教育專欄從二○一一年七月開始每週刊登,至二○二二年十一月中停刊,十一年下來累積了五五五篇文稿,算是個人長時間以來,對台灣教育環境的觀察、理解、思辨與回饋。
這十一年當中,台灣教育發生不少大規模的變革和衝擊,例如制訂實驗教育三法、實施十二年國教課綱、改革大學考招制度、推動雙語國家政策等等。這些制度性的變革為教育現場掀起千層浪,有人乘浪而起,也有人被浪淹沒。當然也有許多人選擇站在岸邊觀望,期待著風平浪靜,或習慣性批判政府沒事就愛興風作浪。
二○一九年底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為全球帶來龐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即便較為保守穩定的教育體制,也禁不起這波衝擊,不得不制訂新的制度規則,利用新的技術,發展新的教學模式。誰也沒想到,過去總是推不太動的數位教學,能在短短一兩個月中成為多數老師的教學日常;過去顯少人關注的數位教學平台,瞬間成為最熱門的需求。
面對教育的改變與衝擊,可以選擇樂觀看待,積極迎戰;也可以悲觀抵制,消極逃避,當中的選擇未必都有一定對錯,因為每個人的眼界、立場和需求不同,承擔的風險也不同。然而變與不變,總有些普遍可依循的準則,並且是能符應社會變遷與世界潮流,最終能幫助下一代迎向未來發展的良善準則。或者說,就是一種心法吧!
這本《鐵人教育心法》,是從近二五○篇專欄文章中集結挑選而成,在選文的過程中,彷彿又回顧這幾年的教育發展,以及自己對教育的各種想法,也漸漸發現教育涵蓋的層面雖廣,可探究的問題很多,但癥結常在「觀念」上,包括對政策結果的想像、對教學專業的認知、對學習目的的設定、對教養態度的選擇,以及最重要的是對孩子未來發展的期待。同樣的,這些觀念也沒有絕對的標準,就看當事人用什麼心法去因應吧!
自一九八八年開始投身入教科書出版,二○○二年開辦康橋系列學校,這個專欄成為我傳達教育理念與作法的第三種管道,同時也提供一個自我對話與省思的機制。雖然人微言輕,還是希望透過這些文字,能幫助自己影響所及的人,在快速變動的社會環境與相對保守的教育體制中,釐清教育中該有的變與不變,許孩子一個美麗的未來。
文章試閱
輯一 鐵人論學習: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孩子學習樂趣
學習才是活化的目的
與朋友聊現在的學校教育,雖然仍有許多老問題,但也明顯感受到一股「翻轉」的潮流。從媒體或雜誌的報導中,國內和國外都可以看到許多教學的新方法和新觀念,以不同程度影響著教育現場,雖然作法不盡相同,但都有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讓教學「活化」,好提升教學成效。
這些引起大家注意的新方法,一定是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也通常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實際上,不少老師在複製、學習某些活化教學的方法時,會發現明明很努力在做,卻未必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因嘗試改變失敗而遭到同儕或家長的質疑與批評,結果反而否定那些翻轉的觀念,寧可採取熟悉且保險的老方法,令人感到遺憾。
教學是老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每個學生的條件和需要不同,每個領域所要學習的知識也不一樣,每個老師的能力與特質也有所差異,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著每一次教學的效果。現今教育既然強調適性多元,當然不能期待同一種方法能適用在所有的教學情境中。
任何教學設計,都要記得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讓學生「學會」才是關鍵。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真正要活化的其實是「學習」,也就是說,要先能讓學生「想要學」,然後利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去理解和運用,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甚至能依據個別能力去安排學習範圍或進度,讓學習有足夠的成就感和挑戰性,那樣的學習應該就會充滿生趣。
活化教學只是手段,活化學習才是目的。唯有讓學習真正產生效果,活化教學才有意義,否則任何精心設計的教學流程和課程設計,若無法讓學習活起來,都將會徒勞無功。
學習要持續 好奇樂趣少不了
一位在兩岸保險業打拚多年的高階主管,退休幾年後選擇回到學校,修讀了宗教研究所,拿到碩士後,又繼續攻讀哲學博士,現在每天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閱讀。友人問他為什麼這把年紀還想這麼辛苦讀書?他說原因其實只有四個字「好奇、喜歡」。
「好奇」和「喜歡」應該是人類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學習動力,看那些學齡前的小小朋友,總是對周遭新事物感到好奇,喜歡問,喜歡聽,喜歡做,喜歡試。當他們發現所做的事情做得來,而且有樂趣,往往可以花很長時間專注在同一件事情上。同樣的,也有許多上了年紀的人,也因為喜歡某些事情,包括喜歡探索新事物,仍抱持著高度的學習動力,比年輕時還學得更認真。
然而,常發現孩子上了小學、中學,甚至大學,花更多時間在學習,卻對學習越來越缺乏動力。造成這個轉變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沒興趣」往往是關鍵中的關鍵。孩子沒興趣學,可能因為內容太簡單,或者太難;也可能是因為學習方法過度單調,或過於複雜。
當學習過程無法從成就感中累積樂趣,學習自然難以有效持續。加上學校安排的學習內容通常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不是自己選擇的,若沒有適當引起動機,孩子一開始就缺乏好奇心,那就雪上加霜了!
如何引發學習動機?如何維持高度的學習興趣?本來就是教學者要一直面對的課題,而且往往沒有一招打遍天下的不變模式,需要因人、因時、因內容而異。因此,當發現學生上課不專心,作業不想寫,除了責備處罰學生外,老師也需要回頭檢視課程內容和教學設計,是否能引發足夠好奇和樂趣?才能讓學生想要學。
成就感和壓力 讓學習持續
因為自己喜歡跑步,也常鼓勵身邊的同事或友人跑步,畢竟那是最簡單的運動,除非有特殊狀況,無論快慢遠近,只要願意讓自己跑起來,流流汗,喘喘氣,對身體都是好的。只是要讓人願意把跑步當做固定的運動習慣並不容易,嫌自己跑不動、怕無聊,身邊不喜歡跑步的人總可以找到理由為自己設限。
然而,最近也發現許多原本不愛跑步的朋友開始練跑,有人為了減重而跑,有的是為了陪著家人跑,有的是同事揪團不好意思拒絕,在團體激勵之下跟著跑,至少有伴不會無聊。也有人因為家人送了衛星定位的專用手錶,怕浪費了手錶的功能而開跑,而每次跑步紀錄上的各種數據,似乎也成了激勵他繼續跑的誘因,想看看自己能否比上次跑遠一點,或跑快一點!
跑步本來就不是輕鬆的事情,加上人普遍有惰性,對於這種苦差事,若沒有足夠的激勵,多數人會選擇敬而遠之,但只要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對的誘因,通常就可以激發動力去嘗試。接下來,若能從他人的稱讚或支持產生成就感,甚至是某種壓力,就不難持續下去,漸漸變成一種習慣。這些過程,如果能加上團體約束的力量,就更容易成功,這些都是個人在企業中推廣運動訓練的經驗。
套用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也經常會有類似的狀況,當學習過於輕鬆,沒什麼成就感,學生會覺得無趣;學習過於困難,或者作業考試過於繁重,則容易放棄。專業的老師若能提供誘因激發學習,給予足夠的正向支持,搭配適當的壓力和挑戰,讓學生有過關升級的成就感,勢必能有效激勵學習,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就像跑步上癮的人,不用人督促也想跑一樣。
排名不是學習的目的
為了如期完成人生的第一百場鐵人賽,這段期間除了持續訓練外,也積極到處征戰,只差沒有像廣告詞所說的「不是在鐵人賽場上,就是在前往鐵人賽的路上」。
隨著年紀增長,參賽的組別競爭對手減少,拿到名次的機會也就大增,這一生當中大概就這段時間最常上台領獎吧!
其實在鐵人賽或馬拉松這種人數眾多的賽場上,除了少數頂尖選手追求前幾名的獎項外,絕大多數人挑戰的都只是自己設定的目標。一開始通常只求「完成賽事」就好,跑了幾場後可能就會希望提升速度,突破某個時間門檻。排名往往只是一種參考,給自己多一些往前進步的動力,但不太會是訓練和參賽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說,這類比賽的主要對手就是自己,速度加快比排名進步更有成就感。
我認為學生學習也應該是這樣的概念,在大範圍的課程架構與教學進度下,每個學生依照自己的資質條件和興趣專長來設定挑戰目標,重要的是讓自己不斷進步,並且因為進步而獲得成就感,願意投入更多心力學習,才會形成自發性的學習。偶爾同儕之間的比較,只是幫助老師和學生自己了解學習成效,或者強化動機的手段之一。
遺憾的是,現今許多家長和老師把競爭視為學習的主要目的,只看重成績排名,很容易否定學習過程的付出,忽略學生的個別差異,也會窄化學習的範疇。有些聰明的學生,不太需要努力就可以考高分,就很容易看輕學習這件事;相反地,有些學生就是不擅長某些學科,即使努力了也得不到肯定,兩者對於學習都非好事。
未來的學習強調適性揚才,讓學生在適合自己的路線上,用符合自己條件的步調,做最有效且最持久的學習,這是學校教育最該重視的課題。
評量的目的不在追求高分
在學校的各種學習活動中,評量是重要的一環,但也是絕大多數學生都討厭,甚至害怕的事情。對很多學生來說,多一個考試就如肩頭多一個重擔,能少考一次試,也可能讓學生高興一整天!
造成考試這麼惹人厭的原因,通常不是考試本身,而是考試後要面對的結果。例如答錯題目可能被罰寫好幾遍,分數考差了會被老師和家長責罵甚至體罰,更討厭的是明明考得還不錯,還要被拿來跟其他更好的同學相比。
程度較差的學生,常會覺得怎麼努力都考不好;程度好的學生,又擔心自己沒辦法得滿分!少數會喜歡考試的學生,大多也是因為能從結果獲得獎賞。漸漸的學生只在乎考試的分數,而忽略了考試真正的目的。
有效的評量要能夠讓老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並讓學生願意繼續學習。對此,美國學者經研究提出「八十五分最適學習定律」,認為除了少數為了證明能力、分發學校或決勝負的考試外,一般的評量結果,八十五分是孩子們能學到最多本來不會、而且再學習效果最好的分數。
然而長期以來,大人們總期望孩子每次考試都能越高分越好,不只增加了考試對學生的壓力,也容易忽略拿到滿分時,反而未能檢視出真正學習的問題。另一方面,老師經常為了「增加學生大考應試能力」,刻意提高平時考試的難度,這對少數程度好的學生或許有刺激作用,但卻苦了多數資質中等甚至落後的學生,完全削減了他們對學習的熱情。
評量的目的不是要考倒學生,也不是要討好學生。若能透過適當的考試頻率和難度,讓學生從考試結果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學生應該會更願意針對不足之處,持續學習改進,這樣的評量才有其真正意義。
過度強調升學 易讓學習本質走味
據教育部統計,近三年來全國都有近四十所國小只有一位小一新生,五都也不例外。受到少子化問題持續衝擊,這幾年不僅私立學校努力求生存,公立國高中也都提高危機意識。在各個國小的升學博覽會上,越來越常見到鄰近公立國中校長帶隊去宣傳;公立高中職也透過各種管道平台,努力突顯辦學特色和績效,就為了獲取家長和學生的青睞。
由於新課綱實施,家長對孩子學習產生更多憂慮,這幾年各高中職宣傳重點,多了許多課程介紹,要讓家長知道學校規劃哪些必修和選修課程?提供哪些額外的學習資源?然而,許多學校在向家長說明時,會不斷強調這些教學可幫助學生升學,甚至讓人感覺學校課程設計和活動,一切目的都導向「對升學有幫助」。
不可否認升學績效是國高中很重要的辦學成果指標,幫助學生達成期待的升學目標也是學校的責任。然而國高中的學校教育目的和功能,絕不會只為了升學,還有許多在升學制度下不容易被看見或採計,卻是全人教育所重視的各種品格、能力和特質,更需要透過學校教育環境來培養。
舉例來說,學生投入志工服務,可以增進學生對社會關懷;參加各種競賽,幫助學生培養專長,挑戰自己;學習多國語言文化,能擴展國際觀和移動力。這些學習本身就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當學校過度強調對升學的重要性,就容易讓學習的本質走味。
家長難免會想:「做這個對升學有什麼幫助?」此時學校除了滿足其心理期待,更需要以更高遠的角度,來引導家長的思維,學習不只為了升學,有些學習即便對升學沒有直接幫助,仍是孩子應該努力去嘗試和完成的。
科學素養 需長期累積
前些日子媒體報導,國家教育研究院調查二七三八名國一學生,發現逾六成學生實驗課都按照教師或課本的指引操作,很少自己提出研究問題,探究精神不足。此外,有學者也批評部分教師目前尚無能力帶領學生想題目,中學現場實驗器材也不足。這些實際的教學問題,都會限制新課綱探究與實作新制的落實。
這樣的現象可說是必然的,新課綱才起步一年多,老師和學生都還習慣於傳統的教學模式,多數國高中仍以評量分數和升學榜單為最重要績效,在有限的課程節數中,有些老師乾脆在教室裡「講授實驗」,或者播放影片讓學生「觀察實驗」,能做好實驗室管理,讓學生照著課本做實驗,已經是很值得嘉許的了!
現階段,教育現場要讓學生普遍能夠自己提出研究問題,做到「以學生為本位」的實驗教學,理想性實在太高了!就有大學教授指出,「自己提出問題」是科學研究中最難的關卡,平時專注於研究的大學教師都得花許多時間想,更何況是中學師生。
實際上,就算是每年參與科展的眾多作品中,由指導老師「建議題目」的比例也相當高,對於平時就對科學興趣缺缺的學生來說,沒有適切的引導就要自己想問題做實驗,可說是痴人說夢。
科學素養,除了科學基本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能外,還要有觀察記錄、分析歸納、批判思考和解決問題等能力,這些需要長時間與經常性的學習累積,只靠正規的實驗課程是不足的。 然而只要能透過課程教學的設計,從小學階段開始,規劃自主探究的課程,或在各學科領域中融入,這些科學素養便可逐步建立。當然,另一個重要的關鍵是,這些在傳統教育思維培養出來的中小學老師們,也必須先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