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爸媽別急,孩子只是慢慢學: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啟動天賦的祕密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3584792系列名稱:
親子共學堂系列編號:
114010201046定價:
450元作者:
翁仕明相關作者:
繪者:鄭盛謙頁數:
304頁開數:
14.8x21x1.85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1031出版日:
20241031出版社:
三采文化(股)CIP:
529.69市場分類:
育兒,親子教育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怎麼教都聽不懂?
花時間陪伴,就像打空氣?
考試倒數是家常便飯?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
先別急著在表面找問題,
不如深入「孩子腦」找端倪……
▍特別附錄 ▍
測測看!孩子的學習困難在哪裡?
【內容簡介】
不是孩子搞不懂,
是我們沒搞懂孩子的大腦。
為什麼孩子好似聽懂了,卻還是不會寫?
撐不過半節課,整個人就放空?
老是自言自語,不聽人說話?
其實,只要了解兒童大腦的運作,多一點點幫助,孩子未來就有機會往上跳一階。
20年腦科學研究
10年男孩爸爸實戰
1000+臨床案例
鑽研「孩子腦」的博士專家∼翁仕明,為學不好的孩子而寫,
當我們了解「孩子不是故意的,他們可能想做卻做不到」,
就能有更多的溫柔包容,給孩子最需要的學習陪伴。
#「寫字又亂又醜」
→對符號的閱讀、辨識有困難。
#「99乘法背不會」
→大腦程序記憶影響數感表現。
#「只能專注15分鐘」
→視知覺與聽知覺的連動處理緩慢。
大腦天生愛學習,
你找到適合它的方法了嗎?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的兒子――也曾被學校關注「是否有學習困難?」然而在親自觀察、陪伴、領讀後,發現只是孩子的學習屬性不一樣。
學習困難或許無法解決,
但可以改善!
從困擾家長的20個狀況,深入剖析孩子可能面臨的15種學習困難。
閱讀困難╱書寫困難╱注意力集中困難 / 記憶固化困難╱程序記憶困難╱數學困難╱知動覺困難 / 視知覺困難 / 聽知覺困難 / 視聽知覺困難 / 工作記憶困難╱睡眠不足造成記憶困難 / 言語困難 / 非語文學習困難 / 單側聽損
◤與其揠苗助長,
不如找到適合的學習法◢
家長可以這樣做!
▎辨別孩子的「不能」與「不為」
▎利用日常運動訓練孩子
▎規律作息養成專注力
▎室外活動刺激感覺統合
……
◆家長心安定,孩子才會好◆
ぽ起跑點跟終點只是片刻,過程往往最重要。
ぽ瓶頸永遠存在,不該自我框架。
ぽ孩子是我們的延伸,而不是我們。
ぽ學習最重要的核心,並非成果,而是完整的歷練過程。
〔特別收錄〕
★學習障礙的定義
★學習障礙、閱讀障礙、書寫障礙的區別
★特教生需要的鑑定安置
怎麼教都聽不懂?
花時間陪伴,就像打空氣?
考試倒數是家常便飯?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
先別急著在表面找問題,
不如深入「孩子腦」找端倪……
▍特別附錄 ▍
測測看!孩子的學習困難在哪裡?
【內容簡介】
不是孩子搞不懂,
是我們沒搞懂孩子的大腦。
為什麼孩子好似聽懂了,卻還是不會寫?
撐不過半節課,整個人就放空?
老是自言自語,不聽人說話?
其實,只要了解兒童大腦的運作,多一點點幫助,孩子未來就有機會往上跳一階。
20年腦科學研究
10年男孩爸爸實戰
1000+臨床案例
鑽研「孩子腦」的博士專家∼翁仕明,為學不好的孩子而寫,
當我們了解「孩子不是故意的,他們可能想做卻做不到」,
就能有更多的溫柔包容,給孩子最需要的學習陪伴。
#「寫字又亂又醜」
→對符號的閱讀、辨識有困難。
#「99乘法背不會」
→大腦程序記憶影響數感表現。
#「只能專注15分鐘」
→視知覺與聽知覺的連動處理緩慢。
大腦天生愛學習,
你找到適合它的方法了嗎?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的兒子――也曾被學校關注「是否有學習困難?」然而在親自觀察、陪伴、領讀後,發現只是孩子的學習屬性不一樣。
學習困難或許無法解決,
但可以改善!
從困擾家長的20個狀況,深入剖析孩子可能面臨的15種學習困難。
閱讀困難╱書寫困難╱注意力集中困難 / 記憶固化困難╱程序記憶困難╱數學困難╱知動覺困難 / 視知覺困難 / 聽知覺困難 / 視聽知覺困難 / 工作記憶困難╱睡眠不足造成記憶困難 / 言語困難 / 非語文學習困難 / 單側聽損
◤與其揠苗助長,
不如找到適合的學習法◢
家長可以這樣做!
▎辨別孩子的「不能」與「不為」
▎利用日常運動訓練孩子
▎規律作息養成專注力
▎室外活動刺激感覺統合
……
◆家長心安定,孩子才會好◆
ぽ起跑點跟終點只是片刻,過程往往最重要。
ぽ瓶頸永遠存在,不該自我框架。
ぽ孩子是我們的延伸,而不是我們。
ぽ學習最重要的核心,並非成果,而是完整的歷練過程。
〔特別收錄〕
★學習障礙的定義
★學習障礙、閱讀障礙、書寫障礙的區別
★特教生需要的鑑定安置
作者簡介
翁仕明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
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
學障專家╱小兒神經科醫師沈淵瑤、趙文崇的弟子,台灣目前少數專門研究兒童學習障礙的腦神經醫師。
學歷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神經科學所博士
•北醫細胞及分子生物研究所碩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慕尼黑大學神經退化疾病中心記憶專題研究
•奧地利科技大學神經科學所腦波專題研究
•歐盟瑪莉居禮獎得主
現職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聽語所副教授
•小兒神經次專科主治醫師
•青少年醫學次專科醫師
相關作者簡介
繪者
鄭盛謙
IG: the._.penguin_
台師大設計系畢業,曾到西英格蘭大學學習插畫。
喜歡發掘生活中的荒謬感,想用自己的畫讓世界更有趣。一邊紀錄生活,一邊朝獨立插畫家前進。
2023年《毀滅後自我修復指南》獲得典美插畫大賞。合作廠商包括成大、cheers雜誌、敦南誠品熄燈互動chatbot插畫設計等。
書籍目錄
第1章╱大腦,天生愛學習
學習,是經驗的積累
觀察學習的四個關鍵
觀察學習關鍵ヾ感知:帶動學習的感官刺激
觀察學習關鍵ゝ記憶:留存大腦的三步驟
觀察學習關鍵ゞ重現:按照自己的方式執行
觀察學習關鍵々動機:驅動學習的最大力量
第2章╱學習,需要用對策略
找出學不好的真正原因
感知_「正向回饋」讓大腦再多學一點
記憶_促發孩子的想像與創意
重現_創造眼到手到心到的學習環境
重現_明白因果關係,孩子才學得進去
動機_促進學習的興奮感超重要
動機_好的規範+內容拆解=刺激學習動機
潛力比資優更重要
第3章╱孩子還是學不會嗎?
一個簡單的字也寫不出來?>>可能是閱讀困難
寫字又亂又醜,就是改不了>>可能是書寫困難ヾ
小孩也會「手眼不協調」?>>可能是書寫困難ゝ
上學就頭痛、待教室就想睡>>可能是注意力集中困難
樣樣正常唯獨記性差>>可能是記憶固化困難
數字順序都會記錯?>>可能是程序記憶困難
看不懂時鐘是怎麼一回事?>>可能是數學困難
贏在起跑點卻一路退步?>>可能是知動覺困難
懂得彈琴卻不會讀書?>>可能是視知覺困難ヾ
字都不會寫,以後怎麼辦?>>可能是視知覺困難ゝ
「左耳進、右耳出」是不夠專注嗎?>>可能是聽知覺困難ヾ
說話晚只是「大雞晚啼」?>>可能是聽知覺困難ゝ
撐不過半節課,大腦就當機>>可能是視聽知覺困難
聽、說都OK,寫字就卡關>>可能是工作記憶困難
成年後讀書反而記不住?>>可能是睡眠不足造成記憶困難
說話不流暢、拼音特別弱>>可能是言語困難ヾ
剪了舌繫帶,還是大舌頭?>>可能是言語困難ゝ
自言自語,都沒在聽人說話>>可能是非語文學習困難ヾ
看不懂圖案,符號越多越會錯意>>可能是非語文學習困難ゝ
一耳聽不到也會影響視知覺?>>可能是單側聽損
第4章╱我的孩子也是案例
沉著面對孩子的難題
我也會誤會、誤罵
協助孩子發揮想像力
學一樣東西至少要三個月
讓孩子理解一諾千金
學習之歷程芳為核心
誠實總是最好的對策
助人與良善的心為本
附錄一:學習障礙的定義
附錄二:學習障礙、閱讀障礙、書寫障礙的區別
附錄三: 特教生需要的鑑定安置
推薦序/導讀/自序
讓這本書成為「學習的六分儀」
人非生而知之者,學習,可說是我們與地表其他物種間最明顯的差異。在這個AI起飛的年代,人類甚至開始訓練起「會學習」的機器,但平心而論,我們的學習可曾停歇?說起極端的例子,已知天命的我,綜觀人生竟僅六年脫離過學校。而這漫長的「學習之路」,是否都不曾迷茫?絕非如此。
遙想二○一五年,我滿懷感恩的心,結束教育部公費留學之旅,再度回到台灣的懷抱。對我來說,在學如此久,縱使早非「純學生」,卻仍想請益恩師沈淵瑤大夫,未來該投入哪個領域或疾病,才更加實際?老師不假思索地告訴我,一位埔里的老友趙文崇大夫,已在「兒童學習與認知」領域奮鬥了數十載。既然我也「學習」了這麼久,何不嘗試解決「兒童學習的問題」?就這樣,我多了另一位兒童神經的導師,也從此一頭栽進學習困難與障礙的領域。
回首海內外的學習歷程中,最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遠在蘇格蘭的那段時光。不知道你對蘇格蘭有什麼印象?威士忌、風笛、還是蘇格蘭裙?你知道格拉斯哥的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和他的蒸汽機,或者是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和他的經典著作《國富論》嗎?他們都是蘇格蘭人。蘇格蘭,又被稱為英國的創意之心,當我沉浸在那﹁昏迷指數﹂的發源地時,就曾聽過酒吧內的水手們與我分享大航海時代的故事。
在那沒有衛星GPS 的年代,航海人如何能於茫茫大海中確知所處的方位?有沒有注意過電影《神鬼奇航》中,船長傑克.史派羅(Jack the Sparrow)總是酷酷地拿出望遠鏡?但若是掌舵,還會搭配另一個傢俬「六分儀」,這又是另一位蘇格蘭人約翰.坎伯爾(John Campbell)所改進發明的傑作。約翰.坎伯爾巧妙地運用了物理大師牛頓的原理,將反射稜鏡與望遠鏡等組裝在一個可測量角度的活動臂上,藉此推知任一天體與海平面的夾角。然後即能藉由推算得知經緯度。經緯度有多重要?試想當初荷蘭人發現美麗島嶼「福爾摩沙」時,若無法得知其經緯度,即使印尼爪哇的東印度公司再度指示,想重登這座島嶼,僅憑「航向東北方」,就能順利抵達目的地嗎?當然不可能!因此,約莫三百年前,六分儀的發明可說在大航海時代,點燃了眾多航海人手中的火炬,讓人類迎向探索世界的新紀元。
我自詡承襲蘇格蘭人的創意,看向「學習」那一望無際的汪洋,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悠遊其中,卻可藉由使用正確的工具,讓我們不「暈船」!你可曾見著某些迷航的孩子?他們常被誤以為「笨、不專心、愛搗蛋」,或許他們並非嚴重度較高的學習障礙者,學習過程中卻仍跌跌撞撞,導因可能即為大腦訊號的干擾。面對「障礙未滿」的孩子,只要再多一點點理解與幫助,或能讓他們發揮出原本具備的潛力,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新大陸。
「別讓他們迷航」,正是本書最大的初衷,因為孩子的成功絕非來自成績,而是熱情不被澆熄,願意學、喜歡學、持續學。
於本書的創作歷程中,我腦海中不時浮現約翰.坎伯爾設計六分儀的影像。要如何運用最淺白的描述、最容易學會的工具與知識,帶著我們的師長、家長,甚至是學習者本身,徜徉在這片美好的學海,而不致迷失方向呢?真心希望這本書成為「學習的六分儀」,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拿出來比對,找出正確的經緯度,使學海中的旅人們,終能不畏懼任何波瀾,尋回學習的初衷!
編輯的話
為學習有困難的孩子而寫
從女兒第一次癲癇發作開始,我就從幸福天堂掉入地獄。曾經被算命仙說過,這孩子聰明絕頂,絕對是人中之鳳,結果卻在小學一年級時,進入諮商室拿到輕度智障的正式證明。心理師問我,要申請殘障手冊嗎?當場,如同五雷轟頂,不知如何回應。
為了孩子,我必須接受現實,才能找到幫助她的方式,直到遇見兒童腦神經博士翁仕明,他篤定地告訴我:「妳的孩子不是智障,只是需要不同的學習策略。」彷彿看見一絲曙光,跟著翁仕明博士了解「原來每個大腦不一樣」,只用「聰明」和「笨」的二元標準,等於關上了學習的大門,孩子將不再有成長的空間。
我們很幸運,遇上了願意用心的導師,入學時,面對這個聽不懂、學不會的小孩,老師煞費苦心卻事倍功半。然而,經過翁仕明博士的診斷,了解孩子的學習屬性後,老師改用不同策略給予教導。二年級期末考,女兒憑實力考到九十分以上,比起我們家長,老師甚至更加興奮,身處第一線的教育現場,看到學生的成長與轉變,相信是難以言喻的激勵。
這本書的誕生,正是為了學習有困難的孩子而寫。在診療室裡,知道了我的孩子不是特例,也看到許多孩子只要用對方法,就能大幅成長。經過這一番親身體驗,更是明白家長必須放下焦慮,才能給孩子帶來正面影響。
關於學習、關於困難、關於焦慮,讓我們一起進入翁仕明的診療室,聽聽博士怎麼說?
Q1學習有困難的孩子,與智力障礙有何不同?
智能障礙是指智力發展低於標準,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學習能力;學習障礙
則是指在特定學科或能力上,如閱讀、寫作或數學,存在顯著困難。相比之下,學習障礙的判定更為複雜,因為每個人天生的學習能力本來就不同。
一般人通常以「最落後的幾%」來判斷,但在實務上非常難定義,「差」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只能用排除法逐一找原因。
由於判定困難、難以界定,學術界和臨床端往往陷入眾說紛云,社會大眾自然更不知道該如何關心。
Q2在台灣,有多少孩子可能面臨學習困難呢?
早期的資料顯示,大約有3%的孩子屬於學習障礙,然而,這些案例通常是已經很嚴重了,才會被提出鑑定需求。
就我於兒童腦科學領域超過二十年的研究及大量臨床觀察,推估全台灣至少有6∼10%的孩子面臨學習障礙問題。這意味著三十人的班級中,可能有二∼三名的學生正經歷這類困擾,至於較為單純的「學習困難」可能又更多。
這些孩子外表看起來與其他孩子無異,但學習表現卻特別吃力,不僅僅在閱讀、寫作、數學等基本學科上遇到困難,甚至理解和記憶方面也表現不佳。
因為學習障礙或困難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進而對整體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這也是為何家長及早發現、提供適當的支持,對孩子們來說非常重要。
Q3學習困難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嗎?
你是否有印象,小時候身邊常有同學被罵「不專心、愛搗亂」?這些孩子可能正是學習困難兒,而非單純調皮不唸書。
學習困難不是新議題,也不像有些人說的「現代小孩問題特別多」,會被提出討論,其實代表現今的社會成熟了。
以美國為例,他們從八○∼九○年代開始注意學習障礙與學習困難等問題,並認知到這些孩子是國力的隱藏資源,當孩子能被識別、引導,給予適性發展的機會,潛力一旦被開發,自能提升國家的整體競爭力。
要知道許多名人有學習障礙,例如湯姆.克魯斯、愛迪生,甚至有人傳言愛因斯坦也是,這代表遇到障礙並非死路一條,誰都有機會能成就自我。
Q4學習困難可以被克服嗎?
學習困難沒有「特效藥」,如同每個人有不同的身高體型,人腦的適應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對有困擾的孩子來說,如果能獲得適當的資源與支持,將可帶來顯著的改變。所謂的「支持」是什麼呢?
ヾ臨床醫師:專業、正確的評估可以給予孩子信心。
ゝ特教老師:為孩子制定個別化的教學計畫及輔導。
ゞ家長:要有恆心、毅力,清楚思考自己可以為孩子做到什麼。
當然,孩子自己也要有韌性,如何增強孩子的韌性、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在書中都有分享。
在這當中,家長的支持尤其重要,幫助孩子啟動學習之鑰,孩子才能找到自信和成就感。
Q5能否分享您在診間看到的實際案例呢?
每個孩子的學習模式不同,有些孩子視覺能力強,有些聽覺好,但這都不影響孩子們作為完整個體的價值。臨床上,我曾遇過許多案例,他們可能在國中小成績不佳,但找到適合的學習渠道後,走上了理想的人生道路。
以我自家孩子為例,成績排名不佳,甚至曾被老師關心是否有「學習障礙」?我一聽到超驚訝,明明這是自己的專業,怎會沒發現孩子的問題。
但藉由與孩子的相處,和他一起玩、講故事、討論議題……更從他主動學圍棋、學琴的過程,看到比「成績好」更重要的素質,也就不再過度擔憂。
診間,我常問家長:「你的孩子有什麼優點?」
曾有位媽媽說:「成績這麼差,我看不到他的未來。」
我追問:「一定有什麼特質是這個孩子獨有的?」
她擦了眼淚說:「他是個溫柔的孩子,很會照顧弟弟妹妹,這樣算嗎?」
我說:「個性善良、熱愛助人,不正是絕佳的醫護、幼教人才!」
學科只能代表一個階段,成績好並不保證人生完美。尤其在國中小階段,我想建議爸媽不要執著於成績,而是給孩子對的方式、找到他的學習屬性,把目標放在奠定生活的基礎。
Q6身為家長,我該如何幫助孩子呢?
作為家長,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尊重孩子的個體性,而非將自身期望強加於孩子身上。與其給孩子設定過多外在目標,不如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自己的步調中成長,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道路。
孩子不是能力差,只是需要方法,多點時間慢慢學;也不是孩子搞不懂,是我們大人還搞不懂孩子。
文章試閱
▉一個簡單的字也寫不出來?>>>可能是閱讀困難
說到「符號」,我不知不覺想起阿雅,一個可愛的原民小女孩。第一次見到阿雅,是在東部山區的一個部落,帶著靦腆的笑容,躲在許老師的身後。那一年我們學校的社團服務隊,來到這個不算太「偏遠」的小村莊,許老師是這所小學的教務主任,總是很貼心地照顧我們這群北台灣的大學生們,生怕我們不適應當地的生活。而經常跟在許老師身後的阿雅,則是他班上的孩子,爸媽在北部上班,留下她跟弟弟兩人,與阿公阿媽相依為命。只要不忙,許老師賢伉儷都會留下阿雅在學校旁邊的宿舍吃晚餐,做完學校作業後,再送她回家。
當許老師得知我是兒童神經科醫師,立刻露出殷切的表情說:「翁醫師,阿雅現在三年級了,其實她蠻熱愛學習的,也不是一個好動的孩子。但是,我從低年級開始觀察她,她學習上面一直有狀況,總是學不會,特別是國語跟數學的部分,您看看,是不是智商有問題呢?需不需要檢查一下?」
你不會寫自己的名字?
那幾天我稍稍觀察了她,事實上,阿雅並不太像是有智能障礙的孩子。首先,我見她跟我們社團的大孩子們相處融洽,除了第一天稍微怕生,很快地就跟著他們忙上忙下。其次,阿雅除了愛當小幫手,手也相當巧,我們進行育樂營的第二天,她就拿來一堆繡上原住民圖騰的小包,送給營隊的大姊姊們。起初大家還以為是她阿媽的手工藝品,後來才知道,竟然都是阿雅親手編織的。正如許老師所說,她似乎學習狀況不佳,自己的名字想了許久,寫出來還是常常有錯字,發生在這麼貼心的女孩身上,也難怪許老師憂心不已。
那一次我手邊正好攜帶著簡易的符號卡片,因此我跟阿雅玩起了一些辨識符號的遊戲。如我所料,阿雅在國字的「部件」或「部首」以及英文或數字的「符號」辨識方面,都顯示出明顯的困難,是典型的閱讀困難。我將我的發現告訴了許老師,他才恍然大悟,難怪阿雅很不喜歡寫語文作業。由於這個閱讀困難,讓她對國語失去信心,一點都沒有成就感。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這樣說:
從最小的符號開始練習,改善閱讀困難
中文字是符號,部首也是符號,符號可以由更小的符號構成,最後的單位就是那一撇一捺。我們從孩提時代的仿畫開始,學著大人一筆一劃勾勒這個世界。不妨想像揣摩這群閱讀困難的孩子,就是在筆劃中堆疊出部首或是部件時,產生了無法精準學習的困擾。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做:
1. 讓孩子們重新認識部首╱部件,尤其是幫助孩子理解「部首╱部件」最初六書的意義。
2. 蒐集並同時學習相同部首╱部件的生字,加深孩子們對其的敏銳度。
3. 藉由部首╱部件的抽換遊戲,讓孩子逐步了解部首╱部件即文字的靈魂關鍵。
特別在此推薦一本書:李雪娥老師的《有生命的漢字》,在這本書中,雪娥老師利用了她所開發的「部首╱部件教學法」。無論是父母或是第一線的特教老師,都能快速掌握部首╱部件的涵意精髓,雪娥老師也不定期開班授課並分享教學經驗。
▉小孩也會「手眼不協調」?>>>可能是書寫困難ゝ
有次幫忙我家孩子國小的交通安全導護,離去前,我向其中一位小隊長致意,沒想到他卻叫住我。
「翁醫師,我是小凱的爸爸啦!你認得出我嗎?」
小凱?我的小病友不太多,但要一時調出所有的資料,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您貴人多忘事啦!就是那個喜歡玩扯鈴的小凱,我們上次還帶著扯鈴到你診間的,不知道您的孩子也在這間國小啊!」
玩扯鈴的小凱?這樣說我就有印象了。猶記得小凱第一次來,背著一個斜背包,爸爸就說他離不開這個扯鈴,走到哪背到哪,只要有空就會拿出來耍弄。小凱那時已是三年級的孩子,從一年級下學期就加入學校的扯鈴隊!口罩下的小凱爸爸,加上導護志工的制服,我實在無法一眼認出他。
「真是巧啊!原來小凱參加的就是這裡的扯鈴隊,那很厲害耶!」
爸爸點點頭,「但是訓練很嚴格的,我本來以為這是個興趣罷了,沒想到他們幾乎天天練習。小凱的表現沒有很穩定,有時候教練認為他學得太慢,要他多多把握時間練習,所以他才到哪裡都背著扯鈴包。說實在的,教練曾經找過我,他知道小凱很認真,只是如果正式比賽或演出,他不一定會上場。小凱穩定度總是不夠,我也都尊重教練的決定,只不過會擔心小凱的反應。」
寫字幹麼用刻的?
思索了一陣,在腦海中翻閱小凱的資料庫,的確,小凱是個書寫困難的孩子。第一次遇見小凱,發現他口條很流暢,跟我一問一答的,剎時間我還以為爸爸搞錯了,怎麼會說他有學習上的困擾?直到小凱拿起筆,開始書寫自己的名字時,我發現小凱握著原子筆的手總是像要刻字一般,費盡力氣地去「描繪」筆畫並且很使勁地「烙印」在紙上,寫不到幾個字,就頻頻喊手痠。寫字速度相當緩慢,我跟爸爸聊完好幾件事,小凱才勉強寫完了自己的名字,甚至還回頭跟爸爸抱怨:「爸,你當初應該用國字『一二三』之類的取我的名字,我現在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小凱爸爸特別跟我說明,扯鈴如果都是在繩子上滑行,小凱的表現其實還不錯。很可惜的是,扯鈴最重要的花式都跟拋接有關,只要有拋接動作,小凱的壓力就特別大。他常常自稱是「漏球王」,從小到大傳接球他總是接不著,沒想到來了扯鈴隊,漏接還是如影隨形,這也是教練無法信任他的原因。
我安慰爸爸,「其實我們都看到小凱的努力,爸爸你自己也說,小凱教練覺得他有進步,也願意給他更多的機會。小凱的書寫困難,也同樣根源於手眼協調性,造成小凱雖大致上明白考卷如何作答,卻無法控制書寫的品質與速度。幸好老師們發現這點,特別向教育局申請延長考試時間,否則小凱幾乎不可能完成考試。」
小凱也是書寫困難,但比較偏向所謂的周邊型。若是中樞型的書寫困難,則直接病因是來自於腦內的手寫動作迴路,也就是前文中特別講到,日文裡面假名或是漢字的輸出迴路。而這邊例子所提到的,有關於手眼協調性的部分,非但可能源自於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小腦或是基底核等位置,也有可能來自於周邊的肌肉運用不適當,或者是肌肉無法完成正確的動作等。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這樣說:
幾乎球類運動都能促進手眼協調,但是桌球最是優
如果是訓練手眼協調性,除了扯鈴外,優先推薦的反而是桌球!
雖說幾乎球類運動都能達成手眼協調訓練的效果,但是畢竟無論是較大的球或是扯鈴等,一旦漏接即有可能被砸到,桌球相對來說傷害性較低。另一點就是,桌球操作所需的空間較小,不似多數球類運動需要大型的練習場地,桌球只要有球檯,單人亦可練習。且桌球輕,拍面角度會因為手腕的操作而異,練習起來也頗具技巧性。
其實從小正確使用湯匙刀叉,到學齡時期開始使用筷子等,本來就是手部小肌肉的一種練習。父母不是要當「矯正姿勢魔人」,但若孩子明顯無法學會使用這類進食工具,更應確認其成因,或是可就教於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
另外,很多美勞的工具,例如剪刀或者是小男生喜歡的螺絲起子等,都可以嘗試讓孩子在安全性無虞的狀態下操作。當然,普遍可見的小片拼圖或是樂高積木等也是相當好的選擇,既能寓教於樂,也同時完成精細動作訓練。
協調性也不僅涉及精細動作,粗大動作也別忘了,所以還是要讓孩子多些戶外活動。
▉觀察學習四關鍵:記憶
促發孩子的想像與創意
在學習的歷程中,創意有時候是解決問題、加深記憶的重點,例如,操作想像遊戲或活動時,一般無法立刻提高創意,但可以在某程度上提高想像力。
我們往往在教學過程中,會請孩子們想像,特別是在比較早期引導的過程中,請他們發揮自身的創造力。這時候可以運用所謂的想像遊戲或活動,也就是讓孩子認為,自己身處在一個必須完成的遊戲之中,我們可以給予任務,請孩子們去完成,情境設定或遊戲規則,則可視孩子們的熟悉度以及他們的心智年齡而定。
為何孩子會有這一類的想像模式呢?兒童在早年發展的階段中,執行功能會產生重大改變。執行功能就是指認知控制的能力,包括專注於某個想法、排除其他念頭,或從一個想法轉換到另一個想法的能力等。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有時會形成重要的「象徵能力」,即了解一物可以象徵或代表另一物的能力。
所以我們如果讓孩子自己操作,彷彿身歷其境地去感受到問題所在,會比生硬的課程學習更好。即使孩子們逐漸年長,我們也可利用類比的方式引導。
■ 孩子能用遊戲或類比來解決難題
早期研究如何用類比或是遊戲引導孩子來解決難題時,曾經有個實驗情境是模擬農夫碰到難題,他需要拿置物架頂層的東西,但他不夠高大。研究中請孩子們幫農夫想辦法,在他們嘗試幾次後,會提供如果把乾草堆起來,讓農夫站在上面的解法。當孩子們進入下一個情境,如模擬技工需要拿車庫櫃子上方的東西時,很多孩子就會想像如果把輪胎疊起來,讓技工站在上面,就可以拿放置於很高、伸手拿不到的東西。這群學齡前幼童嘗試找出兩個遊戲情境的類比關係後,並不會把每個情境視作獨立事件。在理想情況下,孩子們學會類比思考後,透過相近例子學習的能力就會提高。
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我想你一定會有的,如同在大學授課,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成為一個唱作俱佳的教授,特別是在較為晦澀或者是抽象的概念時,我可以選擇按照教科書的內容,直接從字面上拆解出課程內文含義,這時我多半都可以清晰看到學生們糾結的表情。
因此,在教授這類的段落時,我比較常使用的方式是舉例說明,利用同學們生活中觸目可及的實例,實際上應用課文中的原理,把整個段落的邏輯思維演示一次,若是其中還能夠穿插幾個笑點,同學們再次看到這個段落,就會不經意地眉開眼笑了。
■ 視覺化可連結圖像與結構
這裡也介紹另一個常用的技巧:視覺化。視覺化教學策略是用外界可見的、清楚有序的視覺表徵呈現資訊。舉例來說,建築師在做初步設計時,有時會先畫出草圖,思考這些草圖可以如何發展,他們雖然是畫出心中所想,但也會從草圖中獲得新的靈感等。
當腦海中有了畫面,人們就能以視覺的方式搜尋資訊,不用毫無頭緒地尋找某個記憶或一不小心就忘記當下在想什麼。視覺化勝過書面文字的一點在於,圖像更能凸顯資訊之間的關係,而且人類的視覺系統會自動為圖像建立結構與連結。
猶記得早年港澳報社初駐點台灣,並發行他們專屬的報刊雜誌時,對於台灣的書報閱讀市場造成多大的衝擊嗎?那時的我正在念大學,每天總是很期待在便利商店的書報架,打開這些港澳新聞社的報紙,裡面皆是滿滿圖文並茂的表格或圖解。這對我們從小在台灣生長的學生們,簡直是一種新奇的體驗。我經常跟同學們分享,那些映入眼簾那些圖表的內容,我總能一字不漏地記下所有細節,彷彿我就是那位播報的記者一般。這就是視覺化的神奇魔力!
更不用說現代的社群媒體,動不動就推出所謂的「懶人包」,已深植民眾的日常生活。「懶人包」往往搭配豐富的圖文,能將原先生硬或是相對不熟悉的領域知識,直接轉化成精要的重點並且方便吸收,這的確也是學習的妙招。
■ 慎用3C才不至於扼殺創意
類比或者是想像遊戲的模式,是把稍微困難的學習負荷,利用「糖衣」一般包裹起來,雖然內在的核心不見得因此就淺顯易懂了,但至少外包裝是令人愉悅的。在這個嶄新的世代之中,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這樣的應用,尤其是利用所謂的3C現代科技,將困難的文字轉變為可以秒懂的影片,確實也大幅加速我們的學習進程。
然而,這在操作上仍有些要注意的。我們如果使用傳統的想像遊戲或者是類比的操作,孩子們在學習的歷程中,主要想像的素材都來自於生活中的經驗或是天馬行空的創意。可是一旦我們開始習慣現代科技所創造出來的影像或畫面時,這些素材都將是由他人直接「餵養」。
換句話說,這些並非我們原先就已經內建,而是被動傳輸進入我們的認知系統,看起來的確方便許多,卻造成了腦部懈怠!之前說過3C產品必須謹慎使用,這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關注點!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們有旺盛且源源不絕的創造力,就必須鼓勵他「自我製成」,而不是隨時仰賴他人的「餵養」。創意的確跟天賦有關聯,但無論是否
有高度創意天分,仍需要持續不斷地練習,才能得到更多,這應該是大腦學習的鐵律之一!
給學不會孩子的學習策略>>
● 遊戲與想像可以有效刺激孩子大腦畫面、加深記憶。
● 鼓勵孩子自己創造,而非仰賴3C的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