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語言治療師的兒童溝通課:從對話×遊戲培育孩子的表達力、人際關係和社會性發展

原文書名:엄마의 소통력 공부


9786267164365語言治療師的兒童溝通課:從對話×遊戲培育孩子的表達力、人際關係和社會性發展
  • 產品代碼:

    9786267164365
  • 系列名稱:

    高EQ父母
  • 系列編號:

    90
  • 定價:

    350元
  • 作者:

    玄??
  • 譯者:

    李煥然
  • 頁數:

    304頁
  • 開數:

    14.7x21x1.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20905
  • 出版日:

    20220905
  • 出版社:

    大好書屋-日月文化
  • CIP:

    528.2
  • 市場分類:

    育兒,親子教育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韓國Yes24網路書店讀者10星推薦──
社會性的核心──溝通力,是打開孩子未來世界的鑰匙!
韓國語言治療師融合心理相關理論與教養經驗,
與父母分享從日常生活的對話細節、遊戲方式,
掌握孩子學習社會性與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

□希望孩子與人好好相處,擁有好人緣?
□擔心孩子不諳社交,日後在人際關係上吃虧?
□孩子在表達溝通上有困難,為此感到壓力山大?
□父母本身就內向,要怎麼協助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培養孩子謙讓、關懷、共感、溝通等社會性能力,與世界建立良好銜接!
對孩子來說,絕對沒有「等長大就自然知道的事」!不管幾歲,人際關係都是很多人困擾的來源,而能與人和平相處、博得正面印象,都與社會性發展有關。語言治療師玄?妸幼時曾因社會性不足飽受困擾,在育兒的過程中,她重新感受到語言表達與社會性深厚的關聯,體悟到兩者必須共同發展,才能為孩子的人生領航。

・從嬰兒期、學步期就可開始溝通!以一貫的態度及詞彙讓孩子逐漸習得正確觀念
・掌握社會性萌芽的關鍵時刻!帶領孩子學習換位思考,培養禮儀與道德感
・溝通是關係的開端!給孩子正向、充滿愛的語言,讓孩子學習表達情感的方法
・不強迫孩子說「謝謝」、「對不起」,讓孩子打從心裡產生意識,掌握表達技巧
・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理解孩子的情緒,達成「心悅誠服」的教養

◎20個生活遊戲,紓解兒童壓力,學習自我調節情緒、養成良好習慣!
年幼的孩子感受到壓力、恐懼時,可能不自知或無法表達,出現無故腹痛或退化的現象;若未及時獲得解決,更可能造成強迫症、口吃、抽動、自殘等心理疾病。玄?妸說:「唯有好好聽話才是乖寶寶的觀念,其實是錯誤的!」為了不讓孩子失去真實的自己,適當表達出想法和心情,父母應該觀察孩子的「情緒號誌燈」,掌握孩子的壓力訊號,並可透過遊戲幫助孩子傾聽悲傷、平息憤怒、解讀負面情緒,也學會接受得失、勇於挑戰,習得責任感、欲望克制、自律等品格。

・運用沙漏遊戲讓孩子在外也能好好吃飯,讓用餐成為有趣且愉快的時光
・使用報紙打雪仗、擊破遊戲、撒報紙雪……讓壓力完全釋放
・透過娃娃遊戲、角色扮演,理解孩子的心情,達到輕鬆愉快的互動

書中以遊樂場、餐廳、賣場、家庭、學校等教養現場為例,以父母的身教、言教為溝通的基礎,佐以發展理論、依附關係等知識,幫助父母在溝通過程掌握一些必要因素,以聰明的管教方式協助表達力、社會性較低落的孩子,習得同理心、理解規則、自發性動機⋯⋯等成長必要能力,讓孩子擁抱更多元的觀點與可能,打開與世界溝通的大門。


【誠摯推薦】
方正華╱韓國翰林國際大學院大學聽覺語言治療學系教授
李元親╱藝術治療師、諮商心理師
徐全成╱韓國河那兒童發展中心院長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俊宇╱全方位潛能開發講師、大陳老師
崔成熙╱韓國大邱加圖立大學語言聽覺治療學系教授
崔恩熙╱韓國陽光語言學習諮商中心院長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潘宇賢╱菇菇兒童職能治療師
(依姓氏筆畫排列)

「『每個孩子的塗色方法有所不同。』透過貼近生活的故事,幫父母搭建與孩子情緒的橋樑。在理解孩子的同時,也學會簡單有趣的藝術活動,例如黏土、撕報紙,拉近親子關係。溫和具體的建議,給父母最溫暖真實的提醒。」──李元親╱藝術治療師、諮商心理師

「演講上千場,發現到親子間的相處,好比打遊戲,為了能破關拿寶石,就必須不斷地增加技能值,而為了增進親子關係,爸媽們也不斷地在擴充自己的技能點值,『溝通』技能便是能直接拿寶石的鑰匙。語言治療師在復健科中一直是我們最好的夥伴!本書的作者為語言治療師玄?妸,從小作者因缺少正確的引航而有社會性不足的困擾,也因如此,作者更希望透過書中的內容,以日常教養現場為例,提供父母溝通的技巧。華人社會中,父母扮演掌控者的角色,可惜的是父母常用大人的思維與孩子溝通,忽略了孩子世界的語言模式,唯有與孩子思維連接,才能透過語言讓彼此的愛傳達。讓我們藉由這本書提升自己的技能值,重新建立與孩子的溝通模式,親子關係將不再困擾!」──陳俊宇╱全方位潛能開發講師、大陳老師

「高質量的溝通並不僅限於言語,包含眼神及肢體動作,而這些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細節卻深深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我們能透過此書的案例分享,輕鬆掌握溝通密碼,提早發現、預防,並一起和孩子建立雙向且有品質的互動關係。推薦這本親子工具書給您。」──潘宇賢╱菇菇兒童職能治療師

「這是一本由媽媽的視角、媽媽的語言寫成的書,比任何專家的文字都更讓人產生共鳴。作者『不嫌晚也不用怕做不好』這句話,對於初為人母的我來說,真是一種溫暖的安慰。為了我們一步步走向世界的孩子們,推薦各位務必要讀讀看。」──方正華╱韓國翰林國際大學院大學聽覺語言治療學系教授

「社會性能力可以透過相處來學習,我認為父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也非常困難且具有挑戰性。我希望能夠把這本書當作指南針,照顧自己,同時去理解每個相遇的人們,在溝通的過程中一起踏上成長的旅程。」──徐全成╱韓國河那兒童發展中心院長

「媽媽與孩子的關係形成是社會溝通的基石,比起任何媒體都還要強而有力。本書作者以她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還有身為語言治療師所經歷的日常生活為基礎,寫下了如寶石一般的文字,可說是一本培養孩子社會性能力和溝通能力的珍貴指南。」──崔成熙╱韓國大邱加圖立大學語言聽覺治療學系教授

「就算是在這個社會性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的時期,在語言治療現場還是會遇到很多缺乏社會性能力的孩子。這是專為那些與孩子溝通感到困難的父母親而寫的珍貴指南,看到這樣的書籍出版,真的感到十分開心。透過這本書,我希望許多父母親能夠捨棄強迫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穩步成長。」──崔恩熙╱韓國陽光語言學習諮商中心院長

|本書特色|
1.作者身為語言治療師與母親角色,以生活各個層面與細節討論如何培養孩子的溝通表達能力,讀來頗有共鳴。
2.書中遊戲畫面以插畫呈現,更容易理解與進行。

作者簡介


玄?妸

畢業於濟州漢拏大學觀光中文系、翰林國際大學院大學聽覺語言治療學系,目前從事語言治療師的工作。
為了幫助老公語言不便的問題,而成為一名語言復健師。在育兒過程中對社會性能力發展產生興趣,理解到即便在幼時掌握了語言,如果社會性能力沒有得到良好發展,人生就會遇到困難。因此她以自己養育兩個孩子的經驗和語言治療的知識為基礎,在書中提出父母親應該扮演的角色與培育孩子的要素,以確實幫助孩子的成長和社會性能力發展。為了成為對家長教育具有影響力的人,今天也毫不停歇、持續往前邁進。

譯者簡介


李煥然

喜愛外文的國文小老師,專職日韓文譯者,興趣是走路觀察城市裡的人類生態,過著麻煩又幸福的翻譯人生。
曾任台北市公立高中日韓文教師、企業顧問、講師與口譯,現於日本大阪大學探索心理語言學的世界。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Instagram:burnburyren.translator

書籍目錄


前言╱培養社會性發展,永遠不嫌晚!

CHAPTER 1 孩子的溝通力,是不會自然產生的!
「媽媽,我想和朋友一起玩!」
善於溝通的孩子,也擁有出色的社會性
父母的話語和行為,將決定孩子的起跑點
按照發展階段來了解孩子

CHAPTER 2 讓溫暖的依戀,培養孩子的人際溝通
溫暖的接觸是表達的根基
學會讚美,拉近與他人的關係
根據孩子的特性,進行溝通
不要將孩子拿來比較
尊重孩子選擇的未來

CHAPTER 3 聰明管教,讓孩子願意改變
改變行為的管教,帶來變化的管教
管教,必須根據發展階段進行
放任孩子為所欲為,並不是愛
父母的必修課:控制情緒,並展現出一貫性
給孩子具體有限的選擇,培養自我主動性

CHAPTER 4 善於表達情緒的孩子,社會性更出色
掌握孩子發出的壓力訊號
「家」應該成為孩子的休息空間
像變色龍一樣說變就變的孩子們
透過遊戲掌握孩子的情緒
觀察孩子的情緒號誌燈

CHAPTER 5 只要改變生活習慣,自我調節能力就會提升
給予孩子練習自我調節能力的時間
激發孩子的興趣,創造動機
養成時間與遊戲的管理習慣
創造能夠克制欲望的環境

CHAPTER 6 青春期的孩子也需要社會性的訓練
與孩子溝通良好,其實是種錯覺
衝突,要讓孩子自行解決
青少年缺乏社會性的解決方案


結語╱以屬於自己的速度,慢慢學習就好
參考文獻

推薦序/導讀/自序


◎培養社會性發展,永遠不嫌晚!

我們通常認為,社會性發展是隨著年齡增長自然成熟的,但其實並非如此。必須透過日常中的小小機會與經驗,讓孩子們逐漸學習和掌握社會性。
我拾起養育過程中的拼圖碎片,回顧那些讓孩子錯失學習機會的寶貴瞬間,也匯集「要是當時明白這一點的話,就不會白白浪費大好時機了」的遺憾,並附上我身為語言治療師與母親角色的知識與經驗,呈現名為社會性的故事寶庫,最終完成了這本書。
如果有父母跟我以前一樣,也錯過了生活裡的微小時刻,希望各位能以這本書為契機,意識到日常中擁有的所有可能;只要抓住每個微小的瞬間,就可以為孩子的發展和社會性帶來助益。

我是為了幫助老公不便的語言能力,而開始學習語言治療的。因此,本書承載的內容,除了在學校透過理論學到的東西,更多的是我與另一半生活時獲得的感悟,以及根據養育孩子過程中實際體會的經驗。我回顧了過去教養孩子的莽撞回憶,以及自己小時候由於社會性不足而飽受痛苦的心情,重新感受到語言、社會性深厚的關聯性,希望向更多人傳遞「語言與社會性必須共同成長」這份體悟。
社會性是為孩子人生導航的指南針,無論再怎麼重視都不為過。孩子社會性的基礎,會從父母的言語中萌芽,當父母採取得體、適性的溝通方式,就能在「好好說話」這個堅實的根基上,建立起孩子的品格、社會性。
此外,改變了言語,親子關係也會發生變化。要是你覺得與孩子溝通不足,只需要與孩子「補足關係」就可以了,此時的主體應該是「父母」或「主要養育者」,因為唯有與主要養育者形成適當的依戀(attachment,亦譯為依附)關係,孩子才能順利建立社會性;若沒有形成這種基本的關係,孩子的社會性就會亮起紅燈。

這本書將依序介紹培養孩子社會性的必知事項。對剛出生的嬰兒來說,第一個建立關係的就是父母或主要養育者,如果他們不關心孩子的社會性,只把焦點放在學習能力的發展上,孩子遇到人生困境的波濤時,就很有可能因為無力克服而遭到吞噬。
父母應該為孩子培養足以克服困難、堅持下去的力量,而以溝通為基礎的社會性,將會成為支撐孩子戰勝這種波浪的力量。在本書中,從社會性的本質,到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培養這樣的力量,都進行了詳實的說明。

在第一章裡,會強調培養孩子社會性發展的前提條件──溝通力的重要性,包含順利溝通必要的條件,還有未順利進行時可能造成的後果等。
在第二章,將介紹符合孩子特質的依戀形成,以及與之相應的溝通方式,也會談到「接觸」的重要性──這是「依戀關係」形成時不可或缺的要素。此外,還會提及讚美作為人際關係基礎的重要性,以及孩子的特質、依戀在手足關係的形成方式等。
在第三章,會聚焦在適當的管教方式上,這是讓孩子接納、表達情緒所不可或缺的。從適合孩子發展階段的管教方式,到管教時應採取何種態度,都會進行詳細的介紹。
在第四章,將說明為何「情緒」是灌溉社會性的養分,以及為了讓孩子好好表達與調節情緒,父母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此外,也會舉出父母壓抑、妨礙孩子情緒的錯誤態度。
在第五章裡,會強調構築、改善社會性的「自我調節能力」,同時提出培養這種力量的條件與方法。
最後,在第六章裡,我們會介紹一些方法,聚焦於那些在未與養育者達成良好溝通的青少年,協助他們掌握原本欠缺的社會性。
語言前期的兒童,會透過肢體語言、眼神和身體接觸,來進行表達和產生反應,本書提出了可以在日常生活輕鬆應用的方法,除了能夠幫助表達能力笨拙、社會性低落的兒童以外,也可以為社會性低落的父母填補養分。
這是一本以經驗與理論為基礎的指南,專為準爸媽、新手父母,還有雖然具備足夠理論知識,但仍欠缺經驗的托兒所、幼兒園和小學教師,以及準語言治療師所設計,針對在溝通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進行解說。期許這本書成為幫助人們打開溝通之門的鑰匙。

我要在此向RAONBOOK的趙榮祏所長與RAON家族表達感謝之情,是他們給予我勇氣與協助,讓我得以尋得那些散落在各處的記憶碎片,完成經驗與心得的拼圖,並藉由書籍形式表現出來。
昭?和達淵總是給予我勇氣與信任,告訴我人生真正的意義,送上我永遠的感激與愛;感謝我的老公吳昌敏,一直以來給予我信任與支持。此外,還要向在教養過程中感到煎熬時,給予我許多幫助的妹妹恩智,以及總是飽含真心給予我安慰的朋友貞愛,表達深深的感謝之意。
希望父母們明白,孩子的社會性雖然還不明顯,但正在緩慢、穩步地成長,這是我們為孩子提供諸多日常機會所得的結果。此外也要記得,我們應該耐心等待那些渴望培養社會性的人,並且為他們加油打氣。

「社會性的發展永遠不嫌晚,也不用怕做不好!」

文章試閱


◎根據孩子的特性,進行溝通
──當孩子無法運用情緒語言來表達心情時,我們應該多注意孩子的特性,努力理解孩子表達上的不成熟,試著察覺孩子隱藏在其中的真實情感。

◆與孩子分享豐富的情緒詞彙
若想讓孩子學會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要對孩子使用符合情境、適當的情緒詞彙,來描述發生的事情。如果在自己經歷情境的同時,聽到父母適當表達的情緒詞彙,孩子就能更容易、更有效地學習和掌握這些用字遣詞。
舉例來說,當哥哥堆的積木被弟弟毀掉時,媽媽應該要做的,是試著揣測哥哥難過的心情。我們首先要解讀孩子的情緒,比方說:「積木被弟弟毀掉了,該怎麼辦?你一定很傷心。」
接下來,我們要運用詞彙來準確描述孩子的情緒,像是「你一定對弟弟非常生氣」;否則,不太懂得表達情緒的孩子,就會選擇更簡單的方法──行動,來進行表達,例如大吼大叫、亂丟東西、毆打弟弟等。所以,此時父母若能使用情緒詞彙來解讀孩子的心情,並描述給孩子聽,就可以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幫助。
如果父母不先揣測孩子的心情,只把焦點放在孩子的問題行為上,用負面情緒來回應,孩子就會錯失學習正確表達心情的情緒詞彙的機會;如此一來,孩子往後在產生類似的情緒時,就會傾向再次用問題行為來回應,而不是用語言適當地把情緒表達出來。
因此,父母應該教導孩子在目前情況下能適當表達心情的情緒詞彙,一個是積木被弟弟毀掉之後的「傷心」心情,另一個則是「生氣」的心情。這些都是孩子透過親身經驗學到的詞彙,所以能更快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熟悉與應用。理論上來說,比起用單字卡等方式學習,藉由經驗學到的詞彙,能讓孩子更有效地掌握和使用。
換句話說,當父母在生活中教導孩子理解情緒詞彙時,就能幫助孩子成長,進一步有能力表達情感。因此,對孩子來說最好的語言老師,就是陪伴孩子時間最長的養育者。

◆不懂如何正確表達心情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出生後最先建立關係的人,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學習機會,以及能為孩子填補不足之處、修整鋒利之處的人。孩子在學習與父母建立關係的技能時,即使出現了不足之處,父母也能充分包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耐心等待,但當孩子習得與父母建立關係的技能,進入社會(機構、學校、社會)時,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此時,如果孩子建立關係的技能出了錯,在與他人進行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就可能遇到很大的困難。因此,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掌握與他人互動時需要的技能,讓他們能根據情境,採取適當的表達方式。
有的孩子會比同齡的人更難掌握情緒表達的語言,這點可能會透過性格表現出來。不過,如果孩子在情緒上的語言表達有障礙,家長也無須過早開始感到擔心、焦慮,因為孩子只是難以表達,而不是沒有能力表達;就算不使用語言,他們也可透過非語言的表達方式(鬧彆扭、憤怒、肢體動作)來表現心情。每個孩子都會用自己的溝通方式來嘗試表達情緒,只是我們或其他人會因為理解與否而產生不同的反應。
當孩子無法運用情緒語言來表達心情時,我們應該多注意孩子的特性。當孩子表現出負面的情緒反應,甚至產生問題行為時,父母也要避免只把焦點放在行為本身,而給予負面的反應和回饋;相反的,更要努力理解孩子表達上的不成熟,並嘗試察覺孩子隱藏在其中的真實情感。
此時,父母應觀察、掌握當下在孩子身上出現的情緒,並且透過語言,平靜地向孩子描述這些對應的情感,為孩子解讀情緒。如此一來,孩子就可以學到如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當下產生的心情,往後再出現類似的情緒時,也能找到適當的詞彙,用語言進行表達,而不是以問題行為來表現。

◆如何教導孩子情緒詞彙
在教導孩子情緒詞彙時,父母應該以孩子經歷的事物為基礎,以簡單有趣的方式進行。如果你想透過日常經驗來教導孩子,利用孩子或全家福的照片會很有幫助,或利用孩子喜歡的漫畫角色一起聊天,也有所助益。
首先,我們可事先準備好形容各種情緒(喜悅、悲傷、生氣、害怕)的貼紙,接著和孩子一邊看照片一邊聊天,進行根據人物表情貼上相應情緒貼紙的遊戲。孩子會在活動期間一邊學習情緒詞彙,一邊受到視覺(照片)刺激和聽覺(媽媽的聲音)刺激,還可以在貼上貼紙時進行小肌肉運動。
透過這樣有趣的小遊戲,不只可以教導孩子適當的情緒詞彙,就連視、聽覺刺激和小肌肉運動都能達成,對孩子的認知能力也會有所幫助。

◆利用貼紙與相片,進行表達情緒的遊戲
我們可利用相簿進一步玩這個遊戲,準備大量孩子或家人的照片,這些照片必須包含各種情緒(開心、悲傷、生氣、恐懼等等)的表情。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挑選一張照片,然後貼上帶有表情的貼紙,如果選擇媽媽呈現笑臉的照片,就貼上微笑貼紙;接下來孩子在看其他照片時,也會尋找笑臉並貼上微笑貼紙。
要注意的是,如果這時父母只是把相簿拿過來,提議一起看的話,孩子可能會表現得興趣缺缺;請不要急著強迫孩子,父母可以先貼上幾張貼紙,接著把相簿放在他們視線所及的地方。如果孩子偶然打開了相簿,覺得有趣的話,就能輕鬆參與遊戲──當孩子自己做出選擇時,他們往往會產生更大的動能,並感受到更多的樂趣。
在孩子自己發現、拿起相簿,並且把它帶回來之前,父母只需要靜靜等待就好了。當孩子把相簿拿過來後,不妨笑著對孩子說:「哇∼這是什麼?」、「是我們的全家福耶!」、「要不要一起看?」、「你從哪裡拿來的?」、「一定會很有趣!」,只要用充滿期待的表情和語氣回應孩子,就可以進一步激發孩子的興趣。
接下來,當親子一起看相簿時,家長可以一邊指著孩子的表情詢問「你當時的心情是什麼樣子呢?」,一邊引導孩子自然地在貼紙中選擇一種表情。
「在這些表情裡,和○○的表情一樣的貼紙在哪裡呢?」
媽媽可以這麼問,然後耐心等待孩子回應。若孩子在各種情緒貼紙中選好了一種,媽媽就可以解釋孩子挑選的貼紙所代表的情緒,同時引導孩子把貼紙貼到相簿上。
剛開始進行遊戲之際,孩子不一定能選出與表情相符的貼紙,此時父母可以牽著孩子的手,一邊看照片裡的表情,一邊說:「我們家○○生氣地皺起了眉頭耶。」像這樣,把照片裡表情呈現的正確情緒說明給孩子聽,接著再把生氣的表情貼紙拿給孩子看,讓他辨識對應的貼紙,告訴孩子「這裡有生氣的表情耶」,再引導他把貼紙撕下來、貼上去就可以了。
如果沒有適合的照片,也可以收集各種表情貼紙,並且將「呈現類似情緒的表情貼紙」進行配對活動,重點在於以「一起玩遊戲」般的多元方式來教導孩子。
另外,也可以透過醫院遊戲(痛苦、害怕、哭泣)、洗澡遊戲(涼快、清爽)、玩偶遊戲(漂亮、可愛)等情境,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掌握情緒與表達。此外,在進行角色扮演遊戲的同時,還可以學習到更多的表達詞彙。若父母根據遊戲方式給予適當的回應,孩子就可以體驗到更多快樂與樂趣,甚至進一步學到父母的表達方法。
當孩子透過遊戲理解、表達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時,就能在其中發展認知和語言能力。比起在填鴨學習過程中學到的字彙,親子一起遊玩時,孩子更輕鬆快樂,效果也更好。
孩子在與父母遊戲的過程中,溝通機會自然也會增加,隨著這種互動的積累,對於父母的那片信任與依戀的森林,也會被灌溉得更加蓊鬱。

◆沒有明確指示就無法理解的孩子
有的孩子難以理解經過省略的語句,無法領會沒有指名道姓的代名詞。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必須避免省略任何內容,明確地把每個詞彙說清楚給孩子聽。
假設有兩個孩子正在盪鞦韆,我先問左邊的孩子「你幾歲呢?」,他回答「七歲」;再問右邊的孩子「你呢?」,結果那個孩子沉思片刻,回答「我住在○○公寓裡」,給出與提問目的毫無關聯的答案。過了一會兒,我再次詢問右邊的孩子「你幾歲呢?」,孩子這才正確地回答「七歲」。
聽到我省略問題內容、直接說出「你呢?」時,第二個孩子的反應,意味著他無法正確掌握和理解言語的意義;對這樣的孩子來說,要推測那些經過省略的語句──也就是沒有明確指示的語句,並且作出回答,是格外困難的。
讓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假設媽媽因為照顧老二而忙得不可開交,大兒子卻總是纏著要零食。此時媽媽對大兒子說:「那你要不要吃餐桌上的那個呢?」媽媽口中的「那個」,指的其實是餐桌上的餅乾和水果,但大兒子難以理解媽媽所說的「那個」是什麼。
在這個情境下,媽媽千萬不可以說:「你連那個是什麼都不知道嗎?不是就在餐桌上嘛!」神經質地使用負面的話語來催促孩子;對孩子表達「稍微等一下」也不太適當,因為孩子實在難以理解媽媽到底在說什麼。父母可能認為孩子「看一下餐桌就會知道了」,但對孩子來說,要理解不夠具體的語句,往往是非常困難、費力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要做的,是運用具體的詞彙來跟孩子說話。例如明確表達「餐桌上有餅乾和香蕉,如果你餓的話可以吃」,孩子就能輕鬆理解媽媽的意思。

◆父母的否定言語是大忌
遇到這種困難的孩子,雖然能進行記憶背誦等行為,但往往會在想像活動中遇到困難。有時孩子會在感興趣的領域發揮強大的記憶力,例如可以分毫不差地說出世界各國首都的名字、記住連大人都很難懂的國字,或者對背誦科目和需要規則的計算題等,一點也不覺得困難。
另一方面,在自行想像寫成文字,或以開放式的題目書寫作文時,他們往往會產生困難。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覺得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是無條件正確的,而和自己抱持不同想法的人全都是錯誤的,所以也會強加自己的規則、生活方式等等在其他人身上,為周圍的人帶來痛苦。
此時,父母如果對孩子的行為使用否定言語,經常使用像是「你錯了!算了!停下來!不行!你好怪!」這種命令式語氣的話,孩子就會受到很大的傷害,所以我們盡量不要對孩子使用命令句型,而是要多使用「讓我們∼吧,試試看∼好不好?」這種邀請句型來進行表達。唯有如此,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才能保持正面,不會受到負面影響。
另外,父母在評價孩子時,若以孩子的學習能力為標準,抱持著「這種程度的表達方式,孩子應該『就聽得懂了吧』?」的想法,孩子可能會產生過度的心理負擔,繼而陷入溝通的陷阱,如此一來,與孩子順暢溝通的管道或許就會被完全切斷。
父母有很多機會能近距離觀察孩子,如果孩子有任何不足之處,就應該透過這些機會,採取自然的方法來填補。與其一邊傷害孩子一邊教導孩子,不如根據孩子的特性,使用更好理解的具體言語,才能與孩子達成更圓滿、有效的溝通。只要實現了這一點,孩子就能夠學習、填補不足之處,同時慢慢掌握溝通的方法。

◆如果孩子無法理解比喻性說法
根據孩子的特性,父母應該盡量避免使用某些表達方式。尤其遇到孩子會按字面意思照單全收的話,就顯示他在理解「比喻性說法」這方面可能遇到很大的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想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父母在與孩子對話時,應該仔細說明具體的細節,告訴孩子是在哪個情境下、出於什麼原因。以下介紹五個代表性實例。

★當孩子無法理解「等一下」
與其說「你稍微等一下」,不如一起看著時鐘講出精確的時間,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這是更方便理解,也更簡單的表達方式。舉例來說,如果對孩子說「我們待會兒去幼兒園吧」的話,孩子往往很難判斷「待會兒」是什麼時候;在這個情境下,媽媽要明確地表達「當短針指到九時,我們就去幼兒園吧」,孩子就更容易理解了。年幼的孩子可能還不會看時鐘,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給孩子數字,告訴他們出發的時間。

★「多吃一點」這句話對孩子沒有用
面對不好好吃飯的孩子,與其說「你多吃一點吧」,不如把次數表達出來,告訴孩子:「你再吃三口吧!」孩子會更容易理解。另一個類似的例子就是刷牙,與其說「你要好好刷牙」,不如具體地說「每天要刷三次牙」或「睡覺之前一定要刷牙」,告訴孩子準確的次數和做法,才會對他們產生幫助。

★避免說出「快要累死了」
若在孩子面前使用「我快要累死了」或「我辛苦到快死了」之類的比喻性說法,會讓孩子感到不安,所以絕對不可以使用。若是孩子不懂比喻和象徵,會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認為父母真的會死掉。在這個情境下,父母如果可以根據孩子的特性,適當地單純表達「我今天好辛苦」或「我今天好累」的話,孩子就能輕鬆理解,比較不會產生混亂。

★慢郎中與急驚風小孩
當孩子表現出一副慢條斯理、做事慢吞吞的樣子時,父母可能會以話語加以督促,但孩子往往很難理解「快一點」、「慢一點」這些抽象的語句。在這個情境下,我們可以透過孩子平時喜歡的具體物品或活動,來取代抽象的語句表達。舉例來說,如果是對火車有興趣的小孩,我們就可以把「慢一點」這個句子比喻成區間車,把「快一點」比喻成自強號,只要用孩子容易理解的直白說法或眼睛看得到的詞彙來進行,孩子就更容易理解了。

★結束遊戲時間
當孩子正在和朋友玩耍時,最好可以提前告訴孩子結束遊戲的時間,不要突然叫他們停止。很多父母都會突然要求孩子停下來,並催促孩子「是時候該回家了」,但大部分的孩子都不喜歡這種情境,尤其是那些會判斷狀況的孩子,更是難以忍受驟然的情境轉折。
對於這樣的孩子,應該要提前告知遊戲結束的時間,幫助孩子達成情境轉換。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把時鐘展示給孩子看,提前告知「我們玩到長針指到數字五為止」,如此一來,孩子就能一邊觀察數字,一邊斟酌需要結束遊戲的時間,屆時就可以較無抗拒地接納情境轉換。

如上所示,如果孩子無法正確掌握意思、難以接納,父母就應該更冷靜、更細心地讓孩子信服與理解。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孩子對語句產生了不同的理解,也不要感到憤怒,或以否定的言語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親子溝通,是社會溝通的起點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質和與生俱來的個性,有的孩子只要父母說聲「啊」就能連帶理解下一句話,但有的孩子沒辦法區分「啊」究竟是開啟對話的表現,或只是狀聲詞而已。
這些都沒關係,若父母明白、理解孩子的特性,適當地進行溝通,親子互動就能圓滿順利。只要我們不急著指出孩子的問題,並用負面言語傷害孩子,就可在溝通的過程中,讓孩子學習與世界溝通的方法。
親子之間的溝通是所有社會溝通的起點,若孩子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溝通樂趣,就可以健康地成長。唯一能為孩子打開與世界溝通的大門之人,正是父母;若想達成良好的社會互動,在面對他人的話語時,傳遞、解讀訊息的能力十分重要,而這項能力的第一步,就需要親子同心協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