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本質教養:22個親子練習,打造品格×心智×學習的全方位素養

原文書名:세상에서 가장 쉬운 본질육아


9786267329702本質教養:22個親子練習,打造品格×心智×學習的全方位素養
  • 產品代碼:

    9786267329702
  • 系列名稱:

    高EQ父母
  • 系列編號:

    96
  • 定價:

    400元
  • 作者:

    池羅英
  • 譯者:

    林育帆
  • 頁數:

    288頁
  • 開數:

    16.7x23x1.65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1106
  • 出版日:

    20231106
  • 出版社:

    大好書屋-日月文化
  • CIP:

    528.2
  • 市場分類:

    育兒,親子教育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YES24網路書店2022年度圖書,累積銷量突破83,000冊!
預售空降韓國三大網路書店第一名,銷售排行Top 20蟬聯11週
掀起亞洲教養新浪潮的暢銷必讀育兒聖經!

「掌握核心本質,父母少操心,孩子的內心也會越來越強大!」

◎育兒不是加法,從「本質」出發,就是世上最簡單輕鬆的教養法!

在教養的漫長過程中,你是否也感到無助、不安,明明想好好養育孩子,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人生,卻像無頭蒼蠅般不知該將孩子帶往哪個方向?
擔任兒童心智科醫師逾二十年的池羅英教授認為,父母應該摒棄爸媽比孩子懂得更多的思維,停止以過往經驗法則與現今的典範常規來養育下一代。育兒路上要做的,就是掌握教養的本質──發掘孩子的潛力、定位核心信念與正確心態,建立親子共好的價值追尋,如此,父母就會越來越輕鬆,孩子也會越來越強大!
 
◎兒童心智科醫師獨創「炊飯技巧」教養原則,一本解決品格×心智×學習的難題!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米,白米本身就是飽滿的,並帶有自己的風味。父母的職責是認識孩子這粒米,並以水──愛與呵護、火──價值與心態,協助孩子發揮潛力!」──池羅英

許多父母誤以為教養跟包水餃一樣,只要盡最大的努力切好絞肉、放入青菜,包得越豐盛,水餃就會越飽滿──但父母犧牲自己來填補一切的結果,其實是煮壞了一鍋「飯」。育兒不是加法,別把孩子塞成不成形的水餃!跟著韓國人氣醫師池羅英掌握基本教養原則「米、水、火」,像炊飯般養育孩子,一同幸福抵達教養的目的地!

★米:發掘孩子的8種多元智能潛力
★水:運用擁抱20秒、附和、剝核桃等技巧,建立核心信念、提升自尊感
★火:帶領孩子實踐人生的4個價值、確立正向心態,擁有強大的自我修復力

◎20則心理學技巧&22則親子練習,提升孩子內在動力,建立嶄新的教養思維!

池羅英認為,父母真正的任務是聚焦於孩子本身,激發孩子的興趣、好奇心與內在動機,因此她在書中提出許多實用的技巧,結合東西方文化和心理學知識,解決亞洲父母關於品格、心智、學習的教養難處。

★善用P.R.I.D.E技巧、放養技巧,把學習變成有趣的遊戲,培育孩子的4C能力
★透過感謝技巧、自我覺察、OT技巧、寄宿學生技巧,導正孩子的行為
★運用寧靜角落、氣球&彩虹呼吸法、燙手山芋技巧,培養自我調節能力

我們不是為了好好養育孩子,才將他們帶來這個世界的;孩子也不可能樣樣都順父母的意。在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只要忠於教養本質,培養並尊重孩子的自主權與獨特之處,就能創造出親子都幸福、和諧的家庭關係。

【好讀推薦】
李崇義╱薩提爾模式溝通引導師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林怡辰╱閱讀推廣人、資深國小教師
尚瑞君╱暢銷作家、講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楊俐容╱心理教育專家、CareMind耕心學院知識長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對教養適度的焦慮是正常的,但過多的擔心是一種病。孩子是來幫父母人生加分的,因為當父母可以開發孩子的內在價值與動機,協助孩子完成良好的社會化和獨立,親子都會成為幸福的人。而這本書,有讓親子幸福的方法。」──尚瑞君╱暢銷作家、講師

【3大網路書店評論逾600則!韓國讀者盛讚推薦】

「這本書就像是我心中的燈塔,指引我養育孩子的方向。」──讀者giy*****

「這本書包含了最基本的育兒邏輯:只要有無條件的愛和價值,孩子就能快樂地成長,擁有高度的自尊。所有父母必讀!」──讀者blu*****

「特別輕鬆有趣又實用易讀的育兒書籍,我想推薦給所有的父母,一起加入改變的浪潮!」──讀者m**********2

「育兒沒有正確答案,但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也反思了我的育兒方式。」──jur*****

「池羅英教授以有趣的方式理解成人和兒童的想法,讓我非常感動,我在這本書畫滿了螢光筆線條!」──讀者k********2

「非常希望所有父母都讀一讀的一本書。我細細地讀著每句話,貼滿了我用來註記的紅色書籤。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每天擁抱我的孩子20秒。」──讀者saturday*

「我意識到,多解決一道數學題、領先別人一步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導孩子獨立和建立自尊的能力。這真是一本好書!」──讀者nose**bong

「一本讓母親、孩子和整個家庭都開心的書!」──讀者cut*****

作者簡介


池羅英

大邱加圖立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以頂尖成績通過美國醫師國家考試。哈佛醫學院腦部影像研究所畢業後,於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醫學院修畢精神科住院醫師與兒童心智科研究醫師課程,並加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甘迺迪克里格研究所(Kennedy Krieger Institute)兒童心智科教授團隊。期間,她不屈服於自律神經失調及慢性疲勞症候群等疾病問題,發揮ADHD症狀的優點,認真扮演醫師與教授的角色。

譯者簡介


林育帆

畢業於政治大學韓文系。熱愛文字,認為能用文字慢慢說話是件美好的事。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本書特色】
1.收錄22則親子練習與豐富的對話實例,協助父母深度認識自己與孩子。
2.最容易閱讀的教養聖經,讓人忍不住一再標重點!
3.內容豐富多元,提供從學齡前到青少年父母都適合的教養實踐法。

書籍目錄


序言╱只要基礎教得好,孩子就會好好長大

◎Part 1 像炊飯般養育孩子

▍ 父母該提出的第一道問題:我是誰
孩子當前,先關照自己╱我想過怎樣的人生╱教養,是陪孩子一起成長╱成為孩子眼中的幸福大人
│練習筆記│關注自己

▍ 教養的最終目的地
直到孩子自行啟航時╱孩子來自未來╱我們的孩子將邁向世界╱若是礙於不安而繼續維持現狀⋯⋯╱這是現實,還是父母的欲望?
│練習筆記│關注孩子

▍ 教養的基本原則:炊飯技巧
是否遵守基本原則?╱是否保有孩子的原汁原味?╱協助孩子發揮潛力
│練習筆記│發掘孩子的潛力

▍ 米:如何發掘孩子的才能
多元智能的世界╱你是否也曾叫魚學爬樹?╱讓孩子體驗各種事物╱不當教練,而是成為好幫手
│練習筆記│理解孩子

▍ 水:父母的話語能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無條件的愛與絕對存在價值的教導╱愛與肯定的訊息:二十秒擁抱技巧╱跟孩子產生共鳴的附和技巧
│練習筆記│提升孩子的自尊心

▍ 水:克服缺點、提升自尊心的剝核桃技巧
揭露自己的短處,缺點不再是缺點╱我的核心信念將改變我的現實╱自我的核心信念
│練習筆記│陪孩子克服缺點

▍ 水:提升高敏感孩子自尊心的身價技巧
任何個性都有優缺點╱人們如何對待我,由我決定
│練習筆記│提升高敏感孩子的自尊心

▍ 火:教導價值觀,不論遇到哪種情況,孩子都能守規矩
一定要教孩子的四種價值╱確實完成自己負責的事,信賴與責任感╱成就大人物的貢獻與關懷╱正向心態,支撐孩子的一輩子╱請父母成為孩子的榜樣
│練習筆記│教導四種價值

◎Part 2 瞭解推動孩子的力量

▍ 內在動機是比競爭強大的原動力
推動孩子的力量,內在動機vs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更持久強大╱成功人士的最佳原動力╱「意義」帶給百歲時代的力量
│練習筆記│尋找內在動機

▍ 外在動機的陷阱
外在動機會削弱內在動機╱孩子讀書就給予獎勵,讀書變相成為苦差事?╱單憑外在動機,無法改變任何人
│練習筆記│善用外在動機

▍ 成長中的孩子是否為未來所需的人才
二十一世紀真正需要的才能4C╱與未來人才背道而馳的教育文化╱讓孩子盡情玩樂
│練習筆記│會玩的孩子是幸福的孩子

▍ 遊戲要好玩,學習也要有意思
讓孩子自主玩樂的方法:P.R.I.D.E╱學習也要有意思才行╱讓讀書變成玩遊戲
│練習筆記│實踐由孩子主導的親子互動P.R.I.D.E技巧

▍ 如何養出不怕失敗的孩子
失敗就說「這輩子毀了」的孩子╱不曾跌倒,就不知如何站起來╱鼓勵失敗╱一口大小的失敗╱養出經由失敗而成長的孩子
│練習筆記│不怕失敗的孩子

▍▍ 學會感恩的孩子,更能戰勝挫折
令人心累的孩子,改變思考迴路╱積極之人與消極之人的差異╱成功人士的感謝習慣╱世上沒有理所當然的事╱全家一起執行的感謝技巧╱練習專注在好的一面
│練習筆記│感謝技巧大挑戰

◎Part 3 小時候只要做到這件事,孩子就會順利長大

▍ 導正孩子行為的OT技巧
孩子需要規則╱沒有孩子能一次就上手╱透過傾聽與討論來決定規則
│練習筆記│跟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 避免孩子過度沉迷的方法
孩子對電玩與智慧型手機成癮的原因╱給孩子機會發掘有趣事物╱不放任的放養技巧╱透過自我覺察,培養自我調節能力╱跟青少年子女溝通的寄宿學生技巧
│練習筆記│如何預防電玩與智慧型手機成癮

▍ 教孩子培養自我調節能力
自己感受得到約束力,孩子才會穩定╱父母是否具備自我調節能力?╱培養自我調節能力的基本條件
│練習筆記│培養自我調節能力

▍ 培養自我調節能力的實戰教育法
家裡設置寧靜角落╱培養自我調節能力的呼吸法╱處理不安情緒的燙手山芋技巧
│練習筆記│陪孩子練習呼吸

▍ 影響一輩子的習慣,好好制訂常規
制訂親子共同遵守的常規╱民主型家庭也需要制訂常規
│練習筆記│共同制訂常規

◎Part 4 孩子會吸收父母的心態

▍ 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
孩子與眾不同是理所當然的事╱每個人都會失誤╱比起擅長每件事,專注在強項上更重要╱面對特殊兒,父母的心態應如何調整?
│練習筆記│理解自己的家人

▍ 如何養出心智堅定的孩子
耐心是身為父母的必備品╱該如何回饋孩子
│練習筆記│心智堅定的孩子

▍ 有幸福的父母,才有幸福的孩子
雖然無法人人都是贏家,但是人人都可以成長╱比升學制度更需要優先改善的事
│練習筆記│一起變幸福

結尾╱為了孩子與自己,請鼓起勇氣

推薦序/導讀/自序


序╱只要基礎教得好,孩子就會好好長大

在亞洲,為什麼養小孩這麼辛苦?甚至辛苦到人們覺得不生小孩才是明智之舉的地步?
孩子出生固然開心,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覺得「如今我的人生徹底結束了」,就連帶孩子也帶得十分辛苦。負擔太過沉重,淡化了生下孩子後育兒的樂趣與幸福。
不是只有爸媽辛苦,孩子也很辛苦,不但每天要依照安排好的行程度日,還得按成績排名,常常為此失去自我,根本無暇思考自己喜歡什麼、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假如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便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得不到愛,為此感到惶恐不安。
不少人長大成人後往往因失去目標而感到徬徨,對人生感到空虛,生活過得鬱鬱寡歡。父母含辛茹苦拉拔孩子長大,但不知為何,這些年輕人卻一點也不幸福。更棘手的問題是,那些負擔到最後又是由父母來承擔,許多年輕人既無法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也當不了自己人生的主人,甚至把這種問題歸咎於父母,然後一直抱怨。
大多數的父母用關愛與犧牲養育孩子,他們深信當下自己所遵循的育兒之路,對孩子而言是最理想的教養方式。然而,世界瞬息萬變,孩子們未來將會活在一個當今父母無法想像的嶄新世界,但父母卻根據自己從小到大的過往經驗法則與現今的典範規定來養育下一代,後果將造成孩子無法妥善替未來做好萬全準備。
任職兒童心智科醫師將近二十年,為不少家庭看診過,可是我經常感到遺憾。所有人都想好好養育孩子,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人生,全心全意照料孩子,卻依舊感到不安。即使覺得方向走偏了,但看到別人都在做某件事,嘴上說著自己無可奈何,也改變不了教養的方向。真正重要的沒教,反而執著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一旦孩子沒有如願成為自己期望的樣子,這才感到難受,覺得天好像要塌下來一般。
此刻,是改變教養文化的時候了!
每位父母都必須鼓起勇氣,轉變想法及改變行為。秉持這樣的念頭,我開始以一般父母為對象授課。從某個角度來看,我教的內容真的十分簡易。只要瞭解育兒方面真正重要的事,然後確實落實,其餘的事就算稍微放水,孩子依舊也能順利長大。忠於本質吧──我想宣揚這個單純的真理。
事實上,教養書與教養資訊當今相當氾濫,然而,諸多資訊依然要求父母做更多的事;父母本來負擔就已經相當沉重,現在壓力又更大了。反之,我所主張的不是對孩子費盡更多心思,父母少操心才是正解。我想宣揚的是,扶養孩子不會成為父母的負擔,反而會讓父母感到無比快樂,而且孩子也會幸福萬分,長大後將成為幸福的年輕人。
令人遺憾的是,如此辛苦地扶養孩子,卻跟理想的教育完全扯不上關係。根據韓國育兒政策研究所發行的二○一九年育兒幸福國際比較研究顯示,相較於歐洲國家,韓國教育品質排名墊底,而且整體來說,父母對於韓國教育制度的信賴度也不高。過度競爭導致補習費飆漲、無法突顯子女專長以及無法適性發展,是令家長感到最不安的部分。
作者們表示,韓國的大學升學率過高也是有待改善的課題,韓國的私立教育文化正是起因於大學升學壓力過大。以瑞士作為參考對象,該國的大學升學率大約是百分之二十九。
全球(2022 List by the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出生率倒數第一,也跟扶養負擔太重、升學考試競爭激烈有密切關係。此外,多數人認同當前教養與教育的方向有諸多問題,同時也有人大聲疾呼該矯正這些問題,並且有必要修改升學制度。然而,為了我們的孩子,首先需要改變的是我們的想法。
上完我的課後,許多父母改變了他們的思考和行為,不僅開始尊重孩子的多元面貌,他們也會支持孩子,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專長與優點,並加以發揮。因為父母有所轉變,孩子也跟著改變,不但表情逐漸開朗起來,同時也修復了親子之間的矛盾關係。看到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幸福,父母們都對我說:「如果沒有認識您,後果不堪設想。」擔任醫師時,許多家庭找我看病;擔任講師時,許多父母接受我的建言。他們一點一滴改變自我,看著這些父母,我感到相當欣慰,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可是,面臨這種變化的父母也表明了他們的不安,「萬一日後課業跟不上怎麼辦?」
這全都要歸咎於身邊的人不斷搧風點火,「起碼要叫孩子讀到這個程度吧!」該如何解決這種同儕壓力所造成的不安呢?倒是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要一起改變。只要每個人手牽手,一起搭上改革教養與教育文化的浪潮就行了。
所以,為了讓每位家長在聽完本質教養的資訊後能共同參與新文化浪潮,我努力嘗試各種方法,而無數講座、YouTube影片和這本書都是我努力的一環。
這本書中除了有改變各位家長想法的新觀點,同時收錄實用又簡單的具體教養法,任何人都做得到。孩子當前,我最重視的是父母。孩子誕生後,不是「我的人生就此結束,孩子的人生就此開始」,而是要先審視自己,然後不斷學習與成長。再怎麼說,我的人生起碼還有五十到六十年之多!透過這本書,父母不只能學習教養孩子的方法,同時也能學習認真過好自己的人生,如此一來,一家人便能和樂融融。
讀完這本書後,請好好落實教養的本質,其餘的事稍微放水也無妨。還有別忘了推薦給身邊的其他家長。我們的孩子活在百歲時代,成年離開父母身邊後,少說也要再活八十年,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真正要教孩子的不是數學,而是價值;父母真正要在乎的不是孩子的身高,而是自尊心,請將這些觀念傳達給孩子。即使現實是殘酷的,但是身為父母仍要為了孩子改革教育的文化,並將更美好的未來留給下一代。只要每個人願意改變,那麼當抱持嶄新育兒觀的人們成為一種趨勢時,不僅教養文化會隨之改變,孩子會脫胎換骨,我們的未來也會有所轉變。

文章試閱


◆直到孩子自行啟航時
檢視完自己,是時候觀察孩子了。大家普遍認為育兒時間漫長,而教養這條路確實漫長,踏上這條長途之旅時,該先做什麼事呢?首先,必須確切知道目的地在哪裡。走在教養這條長達數十年之久的道路上,如果不知道目的地在哪裡,就會發生「好像不是這裡」的窘況,那該有多冤枉、多荒謬。
那麼,教養的最終目的地是什麼呢?請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想將孩子培育成什麼樣的大人?」
相信父母們一定曾經想過這個問題。如果聽他們說,他們多半表示希望孩子可以當個幸福的人,再來是懂得自食其力的人、會賺錢的人、成就非凡的人等等,說法十分豐富。雖然每位父母可能會有諸多期望,但是考量到孩子的發展與成長,身為兒童心智科醫生的我必須說,這個問題是有正確解答的。
我們養兒育女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孩子成為一位獨立自主的大人──一以蔽之,就是「獨立」。那麼該如何得到幸福呢?幸福是孩子要自己去尋找的,讓孩子感到幸福不是父母的事。該如何賺錢呢?那也是孩子要自己去賺來的。該如何開拓自己的人生呢?那也是孩子自己必須完成的事。請務必謹記,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人,才是為人父母必須做的事。

人生常常被比喻為一趟海上旅程。我們的人生航程中,每個人宛如自己這艘船的船長,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著。「我」這艘船的船長,既不是自己的先生、父母,也不是我的孩子。生下孩子後,孩子會在我的這艘船上成長,並由我來餵養。然而,孩子無法一直住在我這艘船上,永久搭乘下去。再者,孩子長大後仍然依附在我的船邊,提供我物資也是不應該的。一旦成年,孩子就要自行啟航,並且成為自己那艘船的船長。
「我想跟孩子保有親密深厚的關係。」
抱持這種想法、生下孩子,再將子女的船隻一艘艘繫在自己的船邊,會產生什麼結果呢?答案是船隻會彼此碰撞。孩子無法走自己想走的路,親子雙方因而徘徊不前。假如孩子一直緊跟著父母走過的路,無法自行啟航,往自己的航道前進;或是明明已經成年了,卻過於依賴無法獨立,那麼終將無法抵達教養的最終目的地。
雖然不願承認,卻必須說這是失敗的教養。
隨著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父母有必須做的事,但是只要孩子成年後可獨立自主、自行啟航,父母的教養就算是成功了。因此,在教養這件事上,父母要做任何判斷時都必須先對自己丟出「這麼做對孩子日後獨立是否有幫助」的問題。

◆孩子來自未來
那麼該如何培育孩子,他們才能搭乘自己的船、順利前進呢?身為父母的我們,目前正值認真過自己人生的年紀,同時又要兼顧職場生活。那麼,孩子何年才會到我們這個年紀呢?如果二○二三年的現在,父母正值三十多歲,二○五○∼二○六○年代孩子就邁入三十歲了,開始成為社會上的中流砥柱。試想,二○五○年以後世界會有何改變?你是否能預測二○五○∼二○七○年代孩子所面臨的產業結構、職業結構、決定人生品質的要素、主要社會問題等?將手放在胸前並閉上雙眼,試著在腦海中描繪那個時代。你對自己的預測能力有多少信心?是百分之七十、五十、三十還是十?
在未來,我們也許會跟機器人並肩而行,自動駕駛也可能成為常態。而我們的下一代則有可能活到二○八○年、二○九○年,甚至二一○○年⋯⋯到時候,就算飛行車問世也不足為奇了。
試想,跟父母的童年相比,時隔二、三十年後的現在,世界改變了多少?我的童年根本沒有所謂的手機和網路,在世界持續急遽變化的情況下,我們如果認為送孩子登船時的船隻、海況與現今別無兩樣,那是相當愚昧的想法。當代父母請務必牢牢記住,我們的下一代將會活在一個我們難以想像的異世界。
希望說到這裡大家都能明白,身為父母的自己是無法準確預測未來,並替孩子指引未來方向的。那麼誰才能挑起大樑呢?學校老師?補教名師?未來學專家?究竟是誰才能夠預測如此難以想像的未來,並且開拓出康莊大道向前進呢?
沒錯,能預測我們的下一代即將面臨的劇變世界,並且泰然適應一切,開拓康莊大道向前進的人,就是即將主導未來的孩子們!
不過遺憾的是,有許多父母毫無遠見,依然深陷在孩子即將面對的未來跟自己的過往或現今別無兩樣的錯覺中,並且如此說道。
「我是過來人,所以很清楚,醫師、律師、公務員才是最理想的職業。」
「假如可以重新回到你的年紀,媽媽一定會認真讀書,考上更好的學校。如果你也不想後悔,就要認真讀書。」
活在二○二○年代的父母對著會活到二○五○∼二○九○年代的孩子們說,如果可以回到一九八○年代的話自己會如何生活,這番話有何意義?父母真的有資格說自己比孩子更瞭解孩子的人生嗎?面對創新技術,或是面對多媒體資訊服務機(Kiosk)或全新應用程式(Application)時,難道不會比孩子更不知所措嗎?
過去百年來歷經的變化,現在僅僅十年就達成,從這點來看,情況好比活在朝鮮時代的人來到現代後,建議現代人「我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從達句伐到漢陽最便利的辦法,就是騎一匹體型健壯、動作敏捷的馬去,千萬要聽我這個過來人的話,否則你會後悔的」。
我們的孩子是活在未來的人,所以孩子可能會有大人意想不到的「奇特」想法。就父母而言,這就像現代人對朝鮮時代的人說「我要搭高鐵去首爾」一樣,聽起來異常奇怪。對此,父母不能說「想這什麼莫名其妙的東西」。如果孩子有讓人無法理解的想法或行為,父母可以這樣思考。
「是啊,他是來自未來的孩子。」
孩子跟父母的想法不同是理所當然的事。父母以自己活得久為由,認為自己是對的,但卻忽略了一件事,我們曾經活在過去,而非活在未來。由於孩子比父母更瞭解未來,因此請父母摒棄自己比孩子懂得更多的思維。
有件事父母比孩子更瞭解,那就是生活本質的重要價值,建議父母教孩子自己目前所擁有的人生價值觀,將此傳給下一代。不過,未來要走哪條路、哪種職業最理想、該學些什麼,如果都由父母替孩子決定,未來很有可能會出現與期待大相逕庭的結果。
我將它稱為「未來少年療法」。孩子跟父母想法不同時,摒棄父母想法是對的、單方面觀察孩子的錯誤觀念,是此一療法的核心所在。父母必須跟孩子一同討論,雙方共同思考才對。未來,是我們的下一代即將面對的世界;我們的下一代,是來自未來的孩子。父母千萬別忘了,那些來自未來的未來少年與少女,才是最瞭解他們人生的人。

◆是否遵守基本原則?
許多父母問我,孩子出現某種情況或某種行為時,不知道該如何是好。舉例來說,父母們提到以下問題:「孩子又哭又鬧時該怎麼辦?」、「讓孩子看手機看多久才恰當?」、「到底要不要讓孩子上先修課程?」、「該送孩子去讀全美幼兒園嗎?」
每個孩子與眾不同,父母們各自也有不一樣的煩惱,一天下來,往往會面臨諸多狀況,有時提心吊膽,有時驚慌失措,若有誰能替他們解答,是父母最大的心願。有許多專家專門回答這些問題,雖然逐一回覆這些狀況也很重要,但是不論被問到什麼問題,我總會先反問父母。
「您有一直堅守基本原則嗎?」
如果父母回答:「有。」那我的回答是:「父母在當下順著自己的心去應對就好,孩子不會因為這些事就變得特別難搞或特別聽話」。相反地,如果父母回答:「什麼是基本原則?」或「呃⋯⋯我不知道我有沒有做到。」那我的回答會是:「你問的問題不重要,應該先從基本原則好好做起。」也就是說,父母必須徹底實踐教養的基本原則。
既然如此,到底什麼是基本原則呢?我稱之為「炊飯技巧」。
我說的不是用電子鍋煮飯,而是用鍋具。煮飯時需要什麼?首先會需要用到白米,再來要量好水的比例,太多或太少都不行。接下來要控制火候,不能熄火。好!除了以上這些條件,還需要什麼嗎?不需要了。如果在這之中額外添加其他東西,就能煮出一鍋香噴噴的飯嗎?不,反而會壞了一鍋飯。
教養猶如炊飯。如果將孩子比喻作白米,想想看,能煮出一鍋美味白飯的水和火分別是什麼?有了孩子之後,我們身上有哪些行為是出於本能的呢?答案是關愛孩子,那是自然而然的表現。小嬰兒一誕生後,父母自然會出現什麼反應呢?答案就是呵護孩子。排除特殊情況,這是毫不費力就會產生的表現與反應。
愛與呵護就是水,不過當然也有需要留意的事項。萬一水太多,飯就會變成粥;如果過度呵護孩子,孩子就會被寵壞。白米有充分浸泡到水即可,意即父母必須注意,只要給予充分的愛即可,避免過度呵護孩子。
再來會需要火,而且火不能熄掉。光是給予關愛與呵護,孩子是不會長大成人的,而為人父母的力量便是由此而生。多數人認為「孩子要教才會成為得體的人」,但是我所說的教育觀念強調的是教導(Teaching),而非學業方面的教育(Education)。父母要集中火力教孩子的不是國、英、數等學科,而是生活層面的價值與心態。
前面曾提到父母能傳承給孩子的是自己的價值。父母無法替孩子的人生做其他決定,卻能教孩子何謂價值,那是父母職責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如同炊飯時要適當控制火候、不能熄火一樣,父母也必須持續教導孩子價值的真諦。
除了價值,父母一定要傳授給孩子的還有面對生活的心態。雖然父母都希望子女的人生一帆風順,但是他們也心知肚明,沒有人的一生是風平浪靜的。父母需要灌輸給孩子的是心態,好讓孩子披荊斬棘,勇於面對曲折起伏的人生。孩子往往從父母身上習得面對生活的心態,因此父母必須先鞏固好自己的心態。
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在當下很有可能是相當棘手的難題。當孩子哭哭啼啼時,父母也會因為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而驚慌失措。其實,當我們面臨某種具體情況時,通常不會只有一個正解,只要處理的當下有遵循原則即可。
希望父母都能明白,面對日常生活中會發生的教養爭議,專家們也沒有十全十美的解決方法;而父母當下的應對技巧也鮮少對孩子的整體成長發展造成太大影響。因此,只要確切瞭解自己的原則,並擁有一套完善的炊飯技巧,其餘的事就輕鬆看待,別太擔心。

◆跟孩子產生共鳴的附和技巧
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肯定孩子呢?父母可以在溝通交流中藉由感同身受向孩子表達肯定的訊息。孩子表達某種看法時,回答:「哦∼原來你是這麼想的,我總算明白你為什麼會那樣說了。」這就是感同身受的表現。「我明白你在崗位上所做的、所感受到的」是僅次於我愛你的正向肯定與共鳴。後面篇章會談到的「讓孩子自主玩樂的方法:P.R.I.D.E」技巧中,也大量提及共鳴這一點。我們可以藉由各種方法表達共鳴,最簡單的方法是重述、模仿、描述,我稱之為「第一句話附和技巧」,也就是不論孩子說什麼,父母第一句話就要表示認同。舉例來說,孩子說「我肚子餓了」,如果父母說「還沒十二點就肚子餓?」、「為什麼肚子餓?不是剛剛才吃過點心嗎?」都不算是第一句話附和的回應。
當孩子說「肚子餓」時,必須立刻附和孩子「肚子餓嗎?」這才是第一句話附和技巧,代表我正在聽你說話,並傳達「我明白你當下狀態、知道你在說什麼」的訊息。如果明明不是用餐時間,孩子卻說他肚子餓了,可以先感同身受,接著再說「可是還沒到用餐時間耶?先吃點水果,待會再吃飯吧」即可。
孩子放學回家後說上課好無聊,如果父母說:「去學校是去玩嗎?是為了讀書才去上學的好嗎?」那就不是第一句話附和的回應了,而是要先重述(Reflect):「今天上學不好玩嗎?」表達出「我正在聽你說話,而且我知道你在說什麼」。接著以好奇心詢問:「發生了什麼事嗎?為什麼覺得上學很無趣呢?」並用我想要再聽更多細節的態度聽孩子的故事,然後表達「哦∼原來如此,媽媽以前也一樣,去上學是為了讀書,所以覺得無聊情有可原,但是媽媽認為上學還是可以學到東西喔」,將父母想要教導的觀念告訴孩子即可。
先感同身受,再傳達想說的話也不遲,因此請父母不要太著急。當孩子在說任何話時,如果父母在第一時間就否定一切,孩子會越來越不願意向父母開口。夫妻或朋友之間也是如此,越是被某人同理,會越想向對方吐露更多事情,這是人之常情。
此處提到的「傾聽孩子說的話」,跟每件事都迎合孩子大不相同,同理孩子跟「你說得對」這兩者,父母也要加以區分。同理完孩子的感受後,再好好地將父母的不同意見或教誨告訴孩子即可。事實上,自己的立場與想法充分受到他人認可的孩子,會更能接受父母的教誨。父母在管教孩子前,也要從「我聽見你說的話了,也明白你的狀況和情緒」的涵義中同理孩子,接下來再給予指教也不遲。
尤其是陪同孩子玩樂的時候,由於沒有正確解答,而且教導也並非玩樂的首要目的,因此更需要竭盡所能地附和孩子。玩樂期間,孩子有想法、說話表達或進行某些行為時,有些父母會一直想要糾正孩子。連玩遊戲時自己的想法都無法受到肯定的孩子,又怎麼能盡情表達自己的主見與看法呢?
請父母檢討自己的言行,回答孩子時說的第一句話有沒有感同身受,同時也觀察跟長輩之間一來一往的談話內容,有多少是屬於感同身受的話,又有多少是屬於教誨、提議或批評。
我們之所以會跟孩子起口角,往往是因為內心覺得自己的立場未受到肯定所致,雙方急著表達各自的立場,導致無法認同對方說詞的窘況。只要藉由第一句話附和技巧,練習傾聽孩子說話,並同理孩子,你將會感受到雙方起口角的頻率大幅降低了。
觀察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便能區分出達到共鳴以及未感同身受的反應,同時也能瞭解自己的感受。如此一來,父母也能更自然地向孩子展現自己感同身受的反應。雖然還有許多高品質且被分成更多階段的共鳴對話法,但是第一句話附和技巧不僅難度低,又能達到產生共鳴的效果,因此父母們務必親自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