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頭腦.意識.佛:量子轉識的科學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3236467系列名稱:
健康生活系列編號:
G044定價:
350元作者:
陳慕純、孫崇發頁數:
176頁開數:
14.8x21x1.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1120出版日:
20241120出版社:
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CIP:
176.9市場分類:
健康保健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改變你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探索意識的奧秘,開啟生命的轉變!
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意識的本質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會做夢?科學與靈性之間是否存在連結?
陳慕純醫師和孫崇發博士花費兩年時間,將艱深的理論轉化為淺顯易懂的內容,透過大量圖表說明,讓沒有醫學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大腦的奧秘,以全新視角認識意識的運作,及對生命、精神、健康的影響。這本結合腦神經學、意識研究和佛法智慧的跨領域著作,將現代科學與東方智慧連結,無論您是對科學感興趣的讀者,還是靈性啟發的追求者,本書都將帶給您深刻的見解與靈感!
你是否曾好奇:
人類大腦如何產生意識?提升意識能改善健康?
科學能否解釋靈魂出體、前世回憶等超常現象?
如何通過修行提升意識,獲得內在平靜與智慧?
在這本書中,您將發現:
腦神經學與佛法的交匯點:揭示如何將科學與靈性結合,解開意識的謎團。
量子療癒的奇蹟:了解量子腦如何影響健康,擁抱自我療癒的力量。
提升您的意識等級:透過專注力訓練,學習如何塑造更美好的現實。
透過專注力訓練、禪修、呼吸法門等具體練習,讀者可以學習如何:
•紓解壓力和負面情緒
•增進學習和創造力
•提升睡眠品質
•活化大腦潛能
•達到身心平衡
主要內容重點
1. 腦的結構與功能:詳細描述人類腦的主要部位及其功能,包括大腦新皮質、邊緣系統及其對情緒與行為的影響。
2. 意識的多維度分析:探索意識的兩大部分——喚醒狀態與意識內容,及其在腦科學中的解釋。
3. 意識等級與佛法:將David Hawkins的意識等級與佛法的十法界相對照,揭示意識的進化與提升之道。
4. 量子腦與療癒:討論量子現象對於意識的影響,並介紹量子療癒的概念,分享Anita Moorjani的療癒故事。
5. 專注力與意識的塑造:強調專注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透過改變專注方式來提升身心健康。
6. 通往智慧的道路:使用熵(Entropy)來解釋宇宙與生命現象,指導讀者如何透過意識修鍊來轉識成智。
改變你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探索意識的奧秘,開啟生命的轉變!
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意識的本質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會做夢?科學與靈性之間是否存在連結?
陳慕純醫師和孫崇發博士花費兩年時間,將艱深的理論轉化為淺顯易懂的內容,透過大量圖表說明,讓沒有醫學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大腦的奧秘,以全新視角認識意識的運作,及對生命、精神、健康的影響。這本結合腦神經學、意識研究和佛法智慧的跨領域著作,將現代科學與東方智慧連結,無論您是對科學感興趣的讀者,還是靈性啟發的追求者,本書都將帶給您深刻的見解與靈感!
你是否曾好奇:
人類大腦如何產生意識?提升意識能改善健康?
科學能否解釋靈魂出體、前世回憶等超常現象?
如何通過修行提升意識,獲得內在平靜與智慧?
在這本書中,您將發現:
腦神經學與佛法的交匯點:揭示如何將科學與靈性結合,解開意識的謎團。
量子療癒的奇蹟:了解量子腦如何影響健康,擁抱自我療癒的力量。
提升您的意識等級:透過專注力訓練,學習如何塑造更美好的現實。
透過專注力訓練、禪修、呼吸法門等具體練習,讀者可以學習如何:
•紓解壓力和負面情緒
•增進學習和創造力
•提升睡眠品質
•活化大腦潛能
•達到身心平衡
主要內容重點
1. 腦的結構與功能:詳細描述人類腦的主要部位及其功能,包括大腦新皮質、邊緣系統及其對情緒與行為的影響。
2. 意識的多維度分析:探索意識的兩大部分——喚醒狀態與意識內容,及其在腦科學中的解釋。
3. 意識等級與佛法:將David Hawkins的意識等級與佛法的十法界相對照,揭示意識的進化與提升之道。
4. 量子腦與療癒:討論量子現象對於意識的影響,並介紹量子療癒的概念,分享Anita Moorjani的療癒故事。
5. 專注力與意識的塑造:強調專注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透過改變專注方式來提升身心健康。
6. 通往智慧的道路:使用熵(Entropy)來解釋宇宙與生命現象,指導讀者如何透過意識修鍊來轉識成智。
作者簡介
孫崇發
出生於農村,喜歡讀書,經營一家公司。外表看來像是一位儒商,本質上喜歡做研究,尤其是與生命有關的科學,讀建國中學高中時沈迷過存在主義哲學。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畢業,參加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肥胖醫學訓練,國立宜蘭大學理學榮譽博士,美國檀香山大學榮譽博士。曾任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舉辦過亞太地區肥胖學術研究大會。
現任:TOTALIFE國際機構總裁、人人體重管理基金會董事長
著作:《健康三通》、《排毒享瘦不復胖的祕訣》
事蹟:1994年受聘「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榮譽董事」、2015年至2019年連續五年榮獲教育部銀質獎牌
陳慕純
抗癌名醫,行醫四十多年,2001年罹患血癌,2004年開始自行研究透過飲食呼吸的自然療法,兩年後痊癒。致力推廣不依賴藥物的自然健康療法。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台大醫院內科醫師,現執業中。
著有《內科學精華大全》、《內科學講座》、《基礎醫學總整理》、《疾病痊癒靠自己》、《驚異的飲食療法》、《快樂無憂靠自己》、《夜夜好眠靠自己》,以及(與吳妍瑩老師)合著《排毒瑜伽》、《伸展呼吸好睡眠》、《神奇的內核心呼吸》、《疾病自癒的奇蹟》、《醫學療癒瑜伽》、《陳慕純醫師健康教室》等書。
臉書粉絲專頁、YouTube訂閱:「陳慕純醫師健康教室」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mbVLA5uW8WY7sBBOfHheA
書籍目錄
導讀
第1章 頭腦
第2章 意識
第3章 前五識
第4章 第六識
第5章 第七識
第6章 第八識
第7章 生命的實相
第8章 量子轉識 轉識成智
推薦序/導讀/自序
導讀
這本書可以說是跨領域的著作,將腦神經學(腦科學)、意識學與佛法連結,也可以說是創舉。尤其意識學是連結的橋樑,也是爭論最多、突破最多、奇蹟最多的領域。
神經學是相當専業的領域,非此領域的讀者可能會覺得艱深難懂;因此有關腦神經的內容,儘量用解剖圖表示,讓讀者能一目了然,能輕鬆閱讀。
涉及意識的內容相當多,理論部分,有學者認為意識是頭腦的産物,有學者認為意識獨立於頭腦之外,甚至是來自宇宙。在本書中,有詳細的解説。
西方名學者David Hawkins將意識分為三個等級(Levels),跟佛法的意識等級(十法界),能夠相當的吻合,這是本書創見的精華之一。
佛法的意識分為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第六識(意)、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前五識與第六識,有相關神經學解剖生理的說明,第七識屬於潛意識,由於有各種現象,包括夢、靈魂出體、催眠 (前世今生)、量子療癒等現象,再加上近年來量子力學的發展,Roger Penrose認為頭腦有量子現象,稱為量子腦。本書對於其理論有精彩的敘述。
第七識的量子腦具有療癒作用,稱為量子療癒,我們敘述 Anita Moorjani的故事,是相當引人入勝的奇蹟。
量子腦的運作,主要由自於松果體,又稱為第三眼,其生理功能的研究,是當前熱門的話題。松果體是由連結第七識(量子腦)與第八識(宇宙資訊)的橋樑,感謝李嗣涔教授傑出的研究,認為透過撓場,可以解釋這些所謂超自然的現象。
我們也談及通行靈界(宇宙信息)的幾位神奇人物,包括Emanuel Swedenborg、出口王仁三郎與Nostradamus,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其著作。
接著我們用熵(Entropy)來解説宇宙現象與生命現象。利用這原理,談及意識的修鍊:不執著,不對立與圓融,用於提升意識等級。接著用量子轉識,來解說佛法所謂的轉識成智。
我們兩位作者,前後花兩年的時間,探討這些問題。我們儘量用圖表與淺顯易懂的文字來解說,希望讀者們能容易瞭解其內涵。
感謝潘劭真小姐與聯合文學林劭璜小姐,為本書精心編輯,陳淑萍牙醫師與朱麗娟小姐的鼓勵與協助,聯合文學周昭翡總編輯大力支持,孫夫人吳雪穎小姐與內人李蘆鷺小姐的耐心與鼓勵,在此一併致謝。
希望讀者們會喜歡這本跨領域的創見著作。讓我們一起探討這個充滿奇蹟的領域。
陳慕純 謹識
文章試閱
第六識(意識)──專注力
專注力是整個心智系統的引擎,是整個心智系統運作的關鍵因素。專注力遍及生活所有的層面。有些時候我們過得很輕鬆,但有些時候卻過得很辛苦。我們可能在前一個時刻,覺得關愛、慷慨、喜悅,但是下一刻卻覺得煩燥、敵意與冷漠。上午我們可能感到對問題的無能為力,但是到了下午,卻感到那問題無關緊要,將它拋到九霄雲外。身體某部位疼痛,在某一個時間痛到極點,然而轉瞬間,卻好像消失了。
這些改變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最基本的原因在於即時改變專注的形式。專注力形式的改變,是每日生活中隨時隨地伴隨著人們,只是我們沒有覺察到自己專注力的改變。改變專注的方式,也就是人們如何塑造並且引導人們的意識,在生活中是相當重要的角色,但是卻未被充分認知。
選擇專注的方式與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某些專注的方式,可以迅速轉變情緒,甚至減少情緒上的壓力,某些專注的方式,可以減輕身體的疼痛。例如,人們在看電影或度假時,得到樂趣或放鬆,乃因為這些活動改變人們專注的方式。度假時,人們往往選擇開闊的自然環境,擴張了注意力,涵蓋了各種感官的意識,包括天空、草原、樹林、花草或海洋等。讓人們不再狹隘地聚焦於業績、升遷、財務、人際壓力等。
當我們專注於一種僵硬、費力而且緊張的方式時,對我們整個身心系統都會造成壓力,我們往往會透過焦慮、憤怒、恐懼、僵硬、費力與抗拒的方式,因而過度反應。當我們專注於一種有彈性的方式時,會比較開放、舒適、健康、更具活力與創意,增添接受度、容忍度、彈性、同理心與持續力,增加對壓力的適應力。
關於透過專注力而改善我們的身心健康與福祉,必須釐清一個要點,問題不在於人們要專注於「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專注,「如何」形成並且引導我們的意識,以及「如何」持續某種選定的專注形式。我們受限於專注的模式,不知道將我們圍住的牆是怎麼造成的,也不知道要如何使它消失。我們知道牆是自己構築的,並且認為那些牆的形成是來自我們認知的內容,例如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某些事情,或者出於一些外在的因素,從而卡在一個不斷檢視問題的內容以尋找解答的過程中,一直找不到出路。此等將我們圍住的牆,其實來自於專注模式的選擇。
〔解說:佛法第六識稱為意識,跟廣泛的意識不同,請讀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