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想推薦給父母,自己也想住進去的「幸福安養院」:全方位選擇指南
原文書名:親ズ薦バギゆ! 自分パ入ベギゆ! 老人оみу探ウ50ソ法則
產品代碼:
9789863616344系列名稱:
NEW WINDOW新視野系列系列編號:
NW183定價:
280元作者:
上岡榮信頁數:
224頁開數:
14.8x21x1.668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190131出版日:
20190131出版社:
高寶-希代CIP:
544.85市場分類:
健康保健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集結49條最實用的法則,精挑細選老後的生活
★準備、參觀、分析三大面向篩選優質安養院
★日本安養院支援中心權威整理出最詳盡的選擇指南
人人都希望,安養院是前往另一個世界前的「天堂」。
本書內容不僅是對尋找安養院的高齡者或其家人、尋找優良職場的照護人員有用,在另一層意義上,對煩惱該如何活用土地的地主、尋找優良融資對象的金融機構來說,都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為什麼養老院要這麼精挑細選?
因為入住者很可能要住上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不僅僅是將日常生活交給了安養院,更是將自己的靈魂也一起託付了,我們必須從坊間稀少的選項裡頭,找到一間「可以負起責任照顧我到最後的地方」。替家人,也替自己迎接舒適、安全,快樂的第二人生。
養老不是等死,是快樂人生的開始。
越早準備越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下半生居所。
老年人最希望的,就是能待在家裡走過幸福後半場,事實上,幸福在哪,家就在哪。
送終,是安養院最具社會意義的服務───
根據統計,80%的老年人都是在醫院裡過世,伴隨著病痛與陌生的環境,死亡不知不覺變成一種禁忌話題,每次提到總是懷著不安與恐懼。在這樣的環境下,年長者幾乎無法帶著幸福感安然離世。
安養院所提供的照護與服務,最具有社會意義的正是關於「送終」這項服務,誰不希望被安心地照顧到最後,在人生最後的居所裡善終呢?
人生70才開始,何不找一間自己喜歡的安養院度過人生最後一程,直到最後一刻都活得快樂。
★集結49條最實用的法則,精挑細選老後的生活
★準備、參觀、分析三大面向篩選優質安養院
★日本安養院支援中心權威整理出最詳盡的選擇指南
人人都希望,安養院是前往另一個世界前的「天堂」。
本書內容不僅是對尋找安養院的高齡者或其家人、尋找優良職場的照護人員有用,在另一層意義上,對煩惱該如何活用土地的地主、尋找優良融資對象的金融機構來說,都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為什麼養老院要這麼精挑細選?
因為入住者很可能要住上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不僅僅是將日常生活交給了安養院,更是將自己的靈魂也一起託付了,我們必須從坊間稀少的選項裡頭,找到一間「可以負起責任照顧我到最後的地方」。替家人,也替自己迎接舒適、安全,快樂的第二人生。
養老不是等死,是快樂人生的開始。
越早準備越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下半生居所。
老年人最希望的,就是能待在家裡走過幸福後半場,事實上,幸福在哪,家就在哪。
送終,是安養院最具社會意義的服務───
根據統計,80%的老年人都是在醫院裡過世,伴隨著病痛與陌生的環境,死亡不知不覺變成一種禁忌話題,每次提到總是懷著不安與恐懼。在這樣的環境下,年長者幾乎無法帶著幸福感安然離世。
安養院所提供的照護與服務,最具有社會意義的正是關於「送終」這項服務,誰不希望被安心地照顧到最後,在人生最後的居所裡善終呢?
人生70才開始,何不找一間自己喜歡的安養院度過人生最後一程,直到最後一刻都活得快樂。
作者簡介
上岡榮信
一般社團法人收費安養院入住支援中心理事長。
1949年出生於愛媛縣,因擔任口譯,於83年開始與厚生勞動省及全國收費安養院協會、高齡者住宅財團、民間企業等一起訪問了日本國內外眾多的高齡者設施、住宅。2010年設立一般社團法人收費安養院入住支援中心。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分辨優良安養院的49條法則
1. 重視的是經營理念是否能打動人心
2. 入住的時機必須由「步伐」及「走路速度」判斷
3. 若缺乏家人的理解或支援,也無法順利選擇安養院
4. 「人與服務八十分,建築設備二十分」為判斷基準
5. 長照設施的責任、權限,經營公司占七成,設施現場占三成
6. 以鳥眼、蟻眼、個人之眼來觀察
7. 不要全盤接受廣告或仲介中心的情報
8. 負責人調動頻繁的安養院,入住者的滿意度也會降低
9. 並不是費用高就等於服務好
10. 了解符合自己需求與希望的安養院規模
11. 一年是否有安排兩次健康檢查?
12. 附屬照護服務的高齡者專屬住宅費用可能會提高
13. 了解業界慣例的「入住預付金初期抵扣」制度
14. 讓參觀順利成功的「三三九度」方式
15. 於「早中晚」前往心儀的安養院參觀
16. 組織架構完整的安養院,會在鈴響四聲內接起電話
17. 若要尋找充滿居家氣氛的安養院,就要選能親自見到經營者或負責人的安養院
18. 是否做到「貼心、不著痕跡、迅速」
19. 安養院裡的「味道」是偷工減料的證據
20. 剛成立的安養院服務難打包票
21. 與社區有互動才是好的安養院
22. 參觀時也得在安養院外收集情報
23. 可以看出服務程度的「偷懶」行為
24. 建築設備與生活方式不符也無法快樂生活
25. 空調風口是否直接對著床舖
26. 從娛樂活動的行程表也能看出安養院的價值觀
27. 偶爾吃泡麵並非偷懶
28. 餐廳不用大,最好有兩間以上
29. 是否用心打造出能美味進食的用餐環境
30. 會詢問「是否放棄急救」的安養院是可以信任的
31. 其他入住者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32. 是否真心對待每一位入住者
33. 入住者主動讓人參觀房間就是加分
34. 藉由入住體驗感受安養院內的人際關係
35. 體驗入住只有「兩天一夜」實在不夠
36. 無法從契約書看出安養院的好壞
37. 從職員的離職狀況分辨是否重視入住者
38. 可以安心相信九十歲以上入住者比例高的安養院
39. 有糾紛不代表就是不好的安養院
40. 安養院寄來的信也能讓家人安心
41. 為了防止追加費用,在簽約前要仔細確認
42. 是否設計了滿意的照護計畫
43. 是否願意將重要事項白紙黑字做成契約
44. 從成立動機看出安養院的誠意
45. 結算表的數字做為判斷參考就好
46. 比起二十四小時看護,能在緊急時迅速正確處理更重要
47. 對「送終」及「失智症」的對應可以做為安養院好壞的依據
48. 從失智症照護可以看出安養院的用心與誠意
49.「送終」反映出安養院的自信與驕傲
第二章 尋找最終歸宿的心理準備
尋找最終歸宿的心理準備
老後的風險是「長命百歲」與「失智症」
必須先思考的十項事例
尋求最終歸宿
推薦序/導讀/自序
★各界幸福推薦★
「50+好好」平台總策劃 王美珍
成大神經科敎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白明奇
長照專欄作家 朱國鳳
名演員╱中華民國老人福利聯盟終身義工及代言人 郎祖筠
《熟年誌》總編輯 賴麗秋
(按姓氏筆畫排列)
「怎麼選安養院?可不像選餐廳這麼容易。本書像一個專業『顯微鏡』,帶領讀者觀察意想不到的細節。懂得挑,才是生活品質的開始!」───全國最大熟齡媒體50+總監 王美珍
「幸福的安養院,就是我們最後一個家。」───成大神經科敎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白明奇
「有一天先生問我:『我們沒孩子,以後老了誰照顧我們?』我說:『為何生孩子就為養老啊?』雖是隨意的對話,但卻是該早點規劃老齡生活的警訊。我參與老人公益21年,見過各式各樣的案例,老有所養不再是憧憬,而是迫切的需要。
本書仔細歸納,讓家人能評量各自的需求,從貼心和尊重的角度,安長輩的心,解家人的慮。不僅是一般家庭,各安養院都可從而檢視改進,可以說是產、官、學、家都該具備的長照寶典。」───名演員╱中華民國老人福利聯盟終身義工及代言人 郎祖筠
「如果安養中心是您老後的家?想過該如何尋找嗎?上岡榮信的教戰守則,中肯、實用,值得參考。」───《熟年誌》總編輯 賴麗秋
序
序言
書店裡充滿了許多解說該如何選擇老人長期安養院的書籍。本書跟其他的解說書有些不同,為了不在入住後才感到後悔,統整了在選擇安養院時必須知道的四十九個重點;介紹了至今較少被指出來的一些要點。
在這四十九條法則的背後,其實就是在選擇安養院時,將重點放在經營公司、組織的「理念」與「哲學」。我在約三十年的時間裡,看過了海外六百間、日本八百五十間以上的高齡者專用設施及住宅。因此深深感受到「經營高齡者設施的機構,絕對需要有自己的事業展望及經營哲學」。
分明接下來的文章是要介紹安養院的選擇方式,卻突然開始講起了理念、哲學這種話,各位讀者或許心裡會感到疑惑。的確,實際上就算沒有這些東西,也能夠申請經營高齡者專用設施、住宅,厚生勞動省或東京都等自治組織更沒有規定「經營收費安養院者,必須明示經營者之理念」。說極端點,只要有設計圖跟資金,經過許可,整理過建築物及設備後就能經營安養院了。不過,若是安養院的格局及設備缺乏了關心入住者的生活、行走動線等這類照護理念,絕對稱不上是一間舒適的好安養院。照護手冊裡若是沒有理念,就成了單純的工作說明書,要是住進了這種安養院,後半生就不得不接受這種冷漠又不舒適的服務。
經營者的理念與哲學可以從花費細項、餐點內容、休閒活動內容、網頁的呈現方式等感受出來。有沒有注重入住者及家人的滿意度呢?是否在意工作人員的成就感呢?甚至是最重視公司的利益等等,這些想法也全都會表現在這些細節上。若是重視利益,服務品質就差;若是重視入住者,那麼服務品質就高。入住者本人及家人在考慮是否入住安養院時,唯一的準則並非只是理念與哲學。只是,在我參觀評價高的安養院時,每次都能深深感受到這一點。
「當然,光只有說話或字面上寫得好看,工作人員卻沒能了解到經營者的理念,也不過只是畫大餅罷了。不過,全體職員越是了解到安養院的照護理念,服務品質就越高,工作人員與入住者也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本書正是要讓不是專家的一般人也能分辨安養院究竟是否真的說到做到。
能夠讓入住者及家人都能安心的安養院,究竟需要什麼條件?針對醫療或照護細項,究竟該選擇有什麼樣想法的安養院?該怎麼看,該怎麼問才能了解這些內容?從日本到海外,我以看遍一千多間收費安養院的專家觀點,來向各位介紹真正優良的安養院,以及需要多加注意的安養院。
這本書,是我於二○一○年所著《絕對不失敗的付費照護中心選擇術》後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書是我於一九八三年到二○一○年探訪了高齡者福利相當優秀的歐洲,以及將老後住宅及照護服務作為商品來販售的美國與加拿大等國,集結了這些經驗後所書寫的內容。這是我陪同開發、經營高齡者設施的專家們,前往這些國家參觀並協助他們到安養院參觀時所學到的經驗。
這本書與第一本書的立場、觀點、視野相當不同。不僅加入了我至今學到的知識與見解,更統整了我前往探訪日本各地不同類型的高齡者設施、住宅後,進行評價、排名後所了解的事實及知識。
執筆時,我腦海中也浮現了希望推薦給各位的安養院。能推薦給入住者及其家人的安養院,對工作人員來說也是個很棒的工作環境,地主也能收到二十到二十五年長期且安定的租金。寫書的過程中,我更加強烈地感受到這些優點。
另外,對融資的銀行或信用金庫來說,這些安養院也是入住率高,不用擔心會無法償還貸款的優良融資對象。真正好的設施,不僅入住者能夠舒適生活,家人也能安心,社區開心,投資者也相當滿足,更能達到貢獻社會的目的。
我很肯定的說,書的內容不僅是對尋找安養院的高齡者或其家人、尋找優良職場的照護人員有用,在另一層意義上,對煩惱該如何活用土地的地主、尋找優良融資對象的金融機關來說,都是相當有用的參考。
本書介紹的法則,無論從哪一頁看起都沒問題。希望各位在閱讀時能驚呼「原來也有這種方法!」,並實際選擇絕不會後悔的安養院吧。
上岡榮信
文章試閱
法則1 重要的是經營理念是否能打動人心
最近,使用「最終歸宿」來作為宣傳的安養院變少了。甚至讓人感覺到長照相關人士都開始避免使用這些字眼。受到國家財政緊縮的風聲影響,現在照護關係者們則是開口閉口都是支援自主獨立、居家照護等說法。不過,居家照護是有限制的。
在我探訪某地區的特別養護老人安養院時,聽到設施工作人員說明「若是照護度下降了,也可以回家」時,心裡不禁相當在意。排隊入住特別養護安養院的人超過四十萬人,好不容易等到照護度超過三(約台灣的中度失能)後才順利入住,本人跟家人都鬆了一口氣。但若是因為受到工作人員細心照顧,失能狀況好轉而再次回到家裡,這樣真的會受到熱烈歡迎嗎?在某些情況下,因為失能程度
好轉而不得不搬出安養院,這會不會反而是種麻煩呢?
下面的文章,是某位作家書中的一段話。
「『年老』似乎不是『身心機能逐漸衰退,身為人的欲望也隨之枯竭』。相對的,越年老越會失去壓抑自己的衝動或情感,甚至管理的能力,反而會更暴露出自己的衝動或欲望。個性會越來越加偏激,對周遭或他人越是不在意。過程雖然非常多樣,各有不同,但就我的觀察看來,這種喪失制約理性能力的情況,雖然程度各有不同,卻也都公平地發生在所有人身上。年老之後,還能保有原本優良的品行,仍舊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不斷完美地遵守社會規範,實在是相當困難的行為。
更應該說,我後來認為,正是因為年老會喪失自我制約的能力,每個人更應該對此表現出寬容才對。」(久田惠著《母親所在之處─Silver Villa向山的故事》)。
老化至此種狀態的入住者們,根本無暇在意自己是否符合照護保險的給付標準,更別說何時能得到給付。雖然看來荒謬,但這就像是引擎、方向盤、煞車都壞掉、即將報廢的車子一樣─已經是失能狀態或是日常生活功能(ADL)都無法改善,即將臨終前的短暫時期。當然,在日本也有可以在健康時就入住,如飯店一樣,設備、環境、服務都相當高級的安養院。可是,等到臨終之際,無論哪裡的情況都差不了多少。
在臨終末期的照護現場,雖知道會產生誤會,但我還是要說出來,那實在是個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什麼都有可能遇到的世界。我至今看了許多高齡者設施才了解,能夠真心面對已經進入臨終末期的入住者,並提供安穩、細心的服務設施,才是真正的照護服務。這才是真正的最終居所。
我的使命正是要找出無論是多麼嚴重的失能患者都能夠被接納,只要入住者或家人同意,不僅可以在安養院裡安詳往生,也能夠舉行送別會、送葬等等的高品質「最終居所」,當然還有入住後的服務及支援。
在設施經營者的理念裡頭,肯定會有「對年長、年老的理解及同感」、「對高齡社會的認識、想法、立場及使命」、「世界觀、生死觀」、「對老、病、死亡的認識、態度及覺悟」、「對入住者、家人、員工的責任」。在聽到這些話語時,千萬不能以對方說得多好來判斷。不能只用耳朵與頭腦來理解,而是要用心來體會。請試著問問自己,是否能真心對說出這種話的人感到尊敬,是否能聽從他的話語,是否能對他的背影低頭敬禮。
實際上,真正去詢問設施裡的員工有關經營理念的問題,只有非常少的人可以理解並表現於行動上。請務必仔細觀察經營者的理念是否有真的在設施內「可視化」,並且深深滲透於員工的行為上。
法則2 入住的時機必須用「步伐」及「走路速度」判斷
考慮入住付費安養院的人,有著各式各樣的理由。比方是:「想趁健康時從家務工作中解放,夫妻兩人一起享受第二人生」、「考慮到之後需要長照,想趁早入住」、「想避免年老獨居的不安」、「要維護自家的環境實在太過吃力」、「不想讓孩子們麻煩」……
付費安養院大致可分為「附長照服務」、「住宅型」、「健康型」。健康型是能在健康時入住的設施,並不會照顧重症甚至是臨終安寧。雖然也有能從健康時一路照顧到臨終的長照服務的「混合型」設施,但入住時間越長,費用也會越高。因此,大多數的人還是等到需要照護時才會開始尋找安養院。
那麼,該怎麼樣判斷什麼時候才需要入住呢?每個人的年老方式都不太一樣。有的人會從六十五歲才開始覺得自己老了,但也有人的體力是在短時間內消退,更有人體力雖然衰退,卻也能暫時維持正常生活一段時間;甚至也有人能夠健康地活到一百歲。所以說,衰老的方式可說是各有不同。
我從在東京都練馬區經營付費安養院「SILVER VILLA向山」、「APPRENDRE向山」的三協股份公司的岩城隆就社長那裡聽說了一種相當值得參考的判斷基準,那就是以「步伐」作為基準。
岩城社長經營的安養院房間約十一到二十平方公尺,與一般住宅相比較為狹窄。如果會覺得這房間過於狹窄的人,似乎就還沒有必要入住。參考岩城先生的意見之後,我認為下面兩個問題可以成為判斷入住時機的參考。
「從現在家裡的寢室床舖走到廁所約有幾公尺遠?」
「從床舖到廁所大概要走幾秒、幾步?」
無關年齡,一般來說健康的人走路步伐大概都跟肩寬差不多。但是,隨著體力健康衰退,步伐也會越來越小,走路速度也會變慢。只要看過年長者走路的樣子,大家應該都會發現吧。也就是說,步伐大小可以作為判斷當事者是否健康的標準。
只要步伐小於三十公分,就連要去廁所也很花時間;這時候也不需要寬敞的寢室了。更因為用不太到鞋子跟大衣,也很常出現搬家時只要兩個大紙箱就能打包完成的情況。若是要入住長照專用設施,等到身體衰退到這種情況後再入住也不遲。
岩城社長將安養院比喻成教育設施,雖說都是高齡者,但年齡還是有分的。比方說,六十歲與八十歲就差了二十歲,若是以年輕人的基準來看,就幾乎是幼稚園跟大學的差別。雖然每個人有所不同,但人只要越年長體力就會越來越接近嬰兒,在高齡者的世界裡,老人就是幼稚園的小孩。幼稚園的小孩用不了大學那麼寬闊的教室吧?高齡者設施也是相同,對走路步伐縮小的年長者來說,過大的生活空間反而不方便。
我參觀了某位入住者的房間,除了房間有化妝室以外,床舖旁邊也有放著簡單的隨身攜帶便器。其實,廁所的位置就位在年輕人走五、六步就能到達的地方。可是那位入住者不僅步伐縮小,就連走一步也得花上不少時間,實在忍不到廁所。再加上若是患有痴呆症的患者,也有可能發生沒在可見之處看到馬桶就無法順利抵達廁所的情況,於是也會另外準備隨身便器。
年輕又健康的人應該很難想像這種急迫的情況吧。有多少安養院經營者會知道,應該要注意入住者走到廁所的時間及步伐大小,而這件事也等於是保護年長者的尊嚴,若是判斷失誤,則會無法保持入住者的生活品質。大多數的安養院說明簡介或是網站等等,時常會看到「設身處地重視高齡者需要」這種宣傳詞,「設身處地」也就是對高齡者的狀況有著深刻又仔細的了解。其實,我也是第一次這麼具體地了解年長者步伐大小與時間所造成的移動限制。
另一方面,與幼稚園完全不同的就是大學,在約等於大學程度的安養院裡,有的會有泳池、網球場或是健身房,準備了能讓健康的年長者可以享受運動與娛樂的空間。在大學與幼稚園之間,也有著等同高中、國中、小學等級的安養院。他們各自都考慮到入住者的體力、進食、排泄、自理程度、移動、入浴等日常生活活動功能來建構設施或設備。
專欄
美國入住安養院的標準為「開車」?
在美國,入住安養院有個相當基礎的標準就是:若已經無法開車,就建議放棄自家,入住附有娛樂設施的安養院;若是無法打電話,就建議入住附有照護服務的安養院。
在法則2裡,我舉出可以以步伐大小與房間大小來做基準。但其實不僅這些問題,有時也會遇到讓人不得不開始意識到是否該入住安養院的時候吧。
無論怎麼說,要是精神、體力、認知衰退,家人也到了忍耐的極限後,才開始想住進安養院的話,很容易因此後悔。為了做出最好的選擇,就要先釐清入住的目的。在因為被需求所迫,不得不做出最壞的選擇之前,提早思考「要在什麼時候」、「想住進什麼設施」,應該才是為人生做出完美總結的決定。
法則3 若缺乏家人的理解或支援,也無法順利選擇安養院
時常遇到年長者自己相當積極想入住安養院,但家人卻遲遲不願意考慮的情況。有時是因為會有像是把父母趕出家而產生的罪惡感,或是在意親戚的觀感而猶豫,或是考慮到家人要去探望的方便度,雖然想讓年長家人住入離家較近的安養院,卻因為費用的問題而無法如願等等原因,身為後援的家人也有著各式各樣的困難。
「在親戚面前要是選擇太便宜的安養院實在很丟臉,為了顧面子而選了較貴的安養院,結果是間惡質的安養院」、「因為在意父母給的遺產會減少,於是不顧父母的意願選了便宜的安養院」等等,根據入住者與家人的關係而影響了安養院的選擇,因此失敗的例子也很多。
讓我們站在入住者家人的立場,重新思考怎麼樣才是選擇優良安養院的方法吧。選擇安養院時,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家人們的方便,還是即將入住者的安心、安全的生活?
就算安養院離家人所在的城鎮較遠,但我曾聽過選到優良安養院的人這麼說,「原本以為安養院完全沒有自由,周圍也都是需要重度照顧,無法聊天的人,肯定是個陰沉又寂寞的地方。不過住進來之後,我才發現原來這裡有趣又方便,早知道就早點住進來了。」若是如此,就必須先考慮入住者的個性、興趣、希望,尋找有良心的安養院。而且,也得思考等到父母住進安養院之後,家人們究竟能提供什麼樣的幫助。能不能提供資金援助,是否能時常去探望,或者是一年只能去兩次?入住者是否已經與家人好好商量討論過了?
選擇安養院時,家人也需要好好研究。必須仔細了解父母的想法,一起去參觀安養院,甚至一起跟著安養院的入住者吃飯、參加娛樂活動等等。另外,一起參加住宿體驗,或許也能發現父母的另一面。在經過這些體驗後,要是覺得「這間安養院不錯」,就算離家較遠,家人們也只要稍微努力點過去探望就好了。
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不願意給孩子們添麻煩。大多選擇付費安養院的高齡者,幾乎只有一成的人需要孩子負擔費用。大多數的人都是連牌位跟葬禮費用都自己準備好了。所以,在運用資金時才需要更加慎重。對只有老人年金這筆收入的人來說,手上剩下的資金就等於一切,不浪費父母親任何一毛重要資金、成為與安養院交涉的橋樑、提供幫助等,都是身為子女的責任。
付費安養院一年會有一次或兩次,有的地方甚至每個月會有一次機會,會開設改善服務內容的懇親會接受入住者不滿、希望、客訴等等。這時候,安養院的經營者也會出席,若是方便,入住者的家人最好也能參加,替年老的父母說出較難啟齒的意見,不只是自己的父母,就連其他入住的長者也會因此感到開心。
當然,也有人是因為無法這麼仔細的協助,才會讓父母住進安養院。也有人是因為調職或是到海外工作,無法陪父母一起選擇安養院。這種時候,像我這種第三方就會負責協助。只是,正因為與父母分隔兩地,更必須選擇不讓家人之間的聯繫中斷,可以仔細了解父母狀況的安養院。另外,也得選擇遇到緊急情況時,就算是在大半夜也會主動聯絡的安養院。
身為子女,能為父母做些什麼?父母希望孩子能做些什麼?只要試著先預測看看,就能夠找到最適合的安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