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教養是合作:阿德勒陪你探索最適親子關係,讓共好成為家庭日常

原文書名:


9789865102555教養是合作:阿德勒陪你探索最適親子關係,讓共好成為家庭日常
  • 產品代碼:

    9789865102555
  • 系列編號:

    SKNA00138
  • 定價:

    399元
  • 作者:

    李家雯(海蒂)
  • 頁數:

    352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21221
  • 出版日:

    20221221
  • 出版社:

    精誠資訊(悅知文化)
  • CIP:

    528.2
  • 市場分類:

    育兒,親子教育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阿德勒正向教養】✕【實用溝通策略】
第一本以「合作」為概念的教養指南
★特別收錄:18篇教養思維翻轉練習★

看懂孩子的行為及渴望,也引導孩子看懂你的需求!

一個家,是完整的圓,每個成員都有各自的承擔與貢獻。當我們在教養這條路上,看懂原來一切都是「合作」,就不會過度將所有重擔扛在自己肩上,也能引導孩子承擔屬於他的責任。

擁有多年於校園為青少年諮商及輔導經驗的海蒂老師,以「阿德勒心理學」陪你探索家庭獨特的脈絡,回到你與孩子之間的連結與情感需求,找到雙方都能接納和包容的相處方式。並將伴侶、師長納入「隊友」,打造最佳的團隊合作。

本書目標在提醒父母:關於教養,不是只有搞懂孩子的問題,還包括釐清自身教養需求與內心渴望。於是教養沒有所謂正確的公式,只有最合適的教養風格。本書提供貼近生活的真實情境、豐富的實用心法及練習,帶領你一一拆解煩惱,打造獨一無二的教養使用手冊,讓共好成為唯一答案。

教養是合作,與自己合作,與伴侶合作,
與孩子的本質合作,也與周遭環境合作。

【本書特色】
• 三大溝通主題✕引導式提問,協助父母聚焦與練習
• 以阿德勒「4C」概念拆解孩子負向行為,並提供有效應對策略
• 找出親子「主軸性格」,知己知彼,更能順暢互動
• 結合案例與實際情境,容易共感、輕鬆理解


★合作式教養五部曲★

Part 1 寫在面對孩子之前
• 有了孩子之後,我們怎麼了?
• 孩子抵達,是夫妻關係的危機,還是契機?
• 和孩子合作,是天方夜譚?

Part 2 與自己合作:辨識你的教養需求
• 在教養裡,你真正想滿足的是什麼?
• 你和孩子分別是哪種「主軸性格」(生命風格)?
• 性格不同,要怎麼溝通及相處?

Part 3 與孩子合作:辨識孩子的內在渴望與困擾行為
• 為何孩子會出現頂撞、報復、擺爛等負向行為?
• 如何重新定義看待孩子的方式?
•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營造連結感、能力感、重要感、勇氣感?

Part 4 與孩子合作【實戰篇】:教養的要與不要
• 同理、鼓勵、正向引導,如何實踐?
• 教養的「課題分離」,你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 什麼才是「剛剛好的管教」?

Part 5 與未來合作:「父母」這條路的終點是?
• 當父母,都得這麼委屈嗎?
• 你會先跟孩子道歉嗎?
• 身為父母,你何時畢業?


【誰適合讀這本書】
• 家裡有各種年齡層的孩子都適用,特別推薦給「大腦風暴期」青少年的父母
• 嘗試了市面上的教養書,卻發現育兒路上還是挫折滿滿的父母。本書給你不同觀點!
• 想要和父母積極合作、解決孩子問題的老師

【真心推薦】
口羊太太╱親職諮詢師、親子部落客
李佳燕╱家庭醫師
吳毓瑩╱國北教大心諮系所教授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趙介亭(綠豆爸)╱可能幸福學院創辦人
駱怡如╱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長
鮑順聰╱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專任輔導教師

【專文推薦】
★口羊太太╱親職諮詢師、親子部落客
育兒就像一場家庭實驗室,當不同的元素加在一起,可能會爆炸,也可能會有新發現。本書以平易近人的生活情境,搭配精準的見解,帶著父母去理解家庭關係中的核心──合作與共好。能幫助父母能有更多元的覺察,可以說是一本實用的家庭手冊,讓父母在這場名為教養的實驗中,減少核爆,並發現彼此更多元的樣貌。如果你今年只夠預算買一本教養書,那就買這本吧!

★李佳燕╱家庭醫師
在總是指導父母如何教養孩子的群書中,終於看到一本以合作與共好為出發點的教養好書。作者不吝於分享本人親身經歷的諸多錯誤育兒經驗,抽絲剝繭,娓娓道出其中轉折。強調尊嚴的平等,瞭解孩子的敏感觀察與還未社會化的詮釋能力。走在教養的路上,既近觀又遠望孩子的成長,也成全了父母自我剖析與自我補償的人生未竟之缺憾。讀完這本書,彷彿孩子與父母一起走過有荒草、有荊棘,也有泥濘的旅程,而最終,迎來的是百花盛開綠草如茵的美麗風景。

★吳毓瑩╱國北教大心諮系所教授
首先,請家雯容許我以海地呼喊你。

當我初識家雯,知道她的英文名字是Heidi時,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大海與大地的景象,如同大地般的寬容滋養,又如大海般的波濤洶湧。這樣的風格,果然展現在海地寫成的《教養是合作》書中。從第一章的夫妻結合開始,終章於沒有畢業典禮的父母身上,全方位的大地養分,情緒起伏的大海波浪,在在告訴我們永不停止的親子關係,永遠的抗爭與溫柔,是如何努力不歇地想要走向最後的幸福。

往日海地與我合作共開的親師諮詢四階段課程,歷歷在目。最最前頭的開端是夥伴們在楊瑞珠老師號召下,創立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TSAP,Taiwan Society of Adlerian Psychology),於是開啟了我們的播種工作,紮實又好用的《親師諮詢與生活教練》培訓方案便為其中之一。從瑞珠的PPT開始,我們持續加入講師的解讀與材料,增添臺灣本地的事件,華人文化的觀點,還有學員的回饋與支持,當然,最大的滋養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之人生體驗。而今我手捧著《教養是合作》篇章頁頁,好感謝海地,把這些體驗化為文字,流傳在書市人間。

打開海地的《教養是合作》,裡面有血淚、氣憤與歡笑,還有叮嚀與方法,以及阿德勒的智慧,從中你會看見自己、看見父母、看見未來的子子孫孫。如果我們於此刻,在自己身上,開始覺察,我們就不一樣了,改變已經悄悄在醞釀。而最有意思的是自我以降,因我所生的人類、被我影響的人類,將會有更美好的日子。

你相信嗎?如果不信,請打開這本書從奶漬與眼淚開始讀起。
眼見為憑,童叟無欺。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成為父母親是人生最艱難的挑戰之一,特別是跟伴侶與孩子合作這部分,總是充滿著無數讓人挫折與無力的時刻。

感謝作者海蒂寫出這本好書,她透過溫柔的文字、搭配生動幽默的實例,引導讀者同理伴侶的限制與困境,尋找出合作共好的可能性;也為讀者指出一條清晰的路,深刻感受孩子心裡的情感與需求,並激發孩子的勇氣與獨立。這是一本專業度與實用性兼具的好書,我衷心推薦。

★趙介亭(綠豆爸)╱可能幸福學院創辦人
教養是合作,五個字說出了教養最大的秘密。不只是夫妻合作,也要和孩子合作、和原生家庭合作、和過去的自己合作。海蒂的新書很「真實」,不只是談理論而已,更是從日常生活的案例,觸及每對父母頻繁出現的困惑和煩惱,同理父母之後,再給予教養的心法和技法,讓父母和孩子,共同邁向「我好、你好、我們好」的合作教養。

★駱怡如╱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長
阿德勒認為學習心理學的理論和知識,是要將所學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說阿德勒心理學是生活的哲學、生活的科學、是生活的常識(common sense)。阿德勒心理學在教養與教育的應用成效早已是有目共睹,但如何將深妙的心理學理論化為教養實務呢?這道「知易行難」或「知難行更難」的鴻溝,就交給海蒂來幫大家搭一座跨越之橋吧!《教養是合作》以阿德勒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佐以海蒂豐富細膩的生活觀察以及真實真誠的生命故事,讓讀者讀著讀著就將阿德勒式教養讀進心裡、運用在生活裡!

★鮑順聰╱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專任輔導教師
跟海蒂心理師在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旅程上相識相伴多年,一直很欣賞與欽佩海蒂的真實、真誠與源源不絕的行動力。拜讀這本大作,彷彿看了一部縮時影片,很多自己在婚姻與教養路上的酸甜苦辣也隨之一一掠過心頭。阿德勒所強調的合作與平等,在海蒂的字裡行間展現無遺,故事裡處處可見真誠的覺察與反省,以及贏得先生與孩子合作的用心實踐。新手父母可以在書裡找到許多實用的反思提問與對話練習,而想一探阿德勒親職教育之精要者,也千萬別錯過海蒂幽默風趣又深入淺出的獨家分享!

【編輯推薦】
這絕對是一本孩子會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在編輯過程,有種終於知道自己的傷痕來自哪裡的暢快療癒感,同時也理解了父母的難為。但我們要做的不是清算過去的痛苦,而是謹記教訓,將眼光放到「未來」,努力打造對雙方都友善的教養環境。

海蒂老師以一貫真誠的筆法,剖析親子間的種種課題。正如書名所揭示的,教養是合作,是親子的雙人舞,也如其他的人際關係,平等與尊重永遠是好好溝通的關鍵。儘管親與子生來就有某種上下位階關係,導致我們不習慣以合作的方式相處,但這本書可以是個起點,陪你慢慢練習、找到適合自家的合作模式,進而培養出能夠尊重他人、相信自己有價值、以勇氣迎戰困境的孩子。我相信,在這條漫長又艱辛的人生路上,這是父母能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李家雯(海蒂)
諮商心理師

美國芝加哥阿德勒大學諮商心理學碩士畢業,從事大專校園輔導工作多年,近年深感「許多孩子長大被漏接,不如及早接住他們」,於是過去十年逐步增加中小學校輔導工作,協助親師諮詢。持續秉著阿德勒「Act As If」的精神,闖蕩於全臺各機關單位、學校與私人諮商機構,提供諮商、諮詢、演講、課程與督導。

堅信阿德勒所說,父母是孩子通往世界的橋梁,得協助孩子建立與社會的健康連結。也自我期許,能搭建一座名為「阿德勒心理學」的橋,為所有家庭打造相互理解的通道,並讓每個人都找到安放自己的位置。

現職
•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 常務監事
• 臺灣大學學務處學生心理輔導中心 兼任諮商心理師
• 東吳大學心理系 兼任講師
• 多所私人心理諮商所、心理治療所特約諮商心理師
• 電子媒體與雜誌專欄作者

著作:《你在煩惱什麼呢?大學諮商心理師給你的陪伴之書,關於成長的疼痛與焦慮》

FB│海蒂的療癒3次方 Heidi's Therapy³
部落格│海蒂的療癒生活:Therapy X Therapy

書籍目錄


自序 那些奶漬、失眠與眼淚堆砌出的教養血淚

Part 1 寫在面對孩子之前
01 在教養之前,先回到夫妻吧
02 鼓勵你的伴侶(特別是氣餒爸爸們)
03 與你的孩子合作
04 給不能相愛的你們:如果有一天你們離婚

Part 2 與自己合作:辨識你的教養需求
05 我們都在教養裡,補償自己
06 你的生命風格,影響了你的教養風格
07 認識自己的風格:主軸性格大解析
08 看見人的立體性:平時與壓力下的表現

Part 3 與孩子合作:辨識孩子的內在渴望與困擾行為
09 孩子是最好的觀察者,最差的詮釋者
10 當渴望連結的孩子,變成追求過度的注意
11想證明自己有能力,卻走向與大人的權力拉扯
12 為了被看重,陷入要大人跟他一樣痛的報復
13 成長路上勇氣不足,造就自我放棄的慣性反應
14 重新定義看孩子的方式,見樹又見林的教養

Part 4:與孩子合作【實戰篇】:教養的要與不要
15 陪伴,不評斷,只要多問一句就好
16 感冒藥有三種,同理也有三種
17 鼓勵,不是只說好聽話
18 鼓勵,為何小孩get 不到?
19 別讓你的管教成為羞辱
20 該教的還是要教:正向引導叩問法
21 教養的「課題分離」,你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Part 5 與未來合作:「父母」這條路的終點是?
22 當父母,都得這麼委屈嗎?
23 主動出擊VS.被動挨打的教養路
24 把孩子成長路上的夥伴,變成貴人吧!
25 以「父母」為職,何時畢業?


推薦序/導讀/自序


自序 那些奶漬、失眠與眼淚堆砌出的教養血淚

你生下的孩子有十磅重。
在他體內有八磅重的水,以及一些碳、鈣、氮、硫、磷、鉀、鐵。你生下了八磅水和兩磅灰燼。而在你的孩子身體裡的每滴水,都曾經是雲的蒸氣,雪的結晶,霧,露珠,泉水,地下水溝的汙水。每一個碳原子或氮原子都曾經在其他事物中有一百萬種不同的排列組合。
你只是結合了這所有的一切……
地球懸浮在永恆中。
在數百萬人之中,你生下了一個孩子──什麼?──不過是滄海一粟,根本微不足道。
他是那麼脆弱,就連在千倍的顯微鏡下才看得到的細菌,都可以殺死他……
但這微不足道的小東西卻是海浪、旋風、閃電、太陽、銀河的親兄弟。

──摘自雅努什•柯札克《如何愛孩子》(P.34、35)

時間回到九年前,當我生了第二胎之後,我心滿意足地接受眾人的祝福。他們都說:「哇,恭喜你!一個兒子,一個女兒,恰恰就是一個『好』字!」

當時的我,也是這樣相信著。一男一女的「好」孩子,細心體貼、溫柔呵護的丈夫,我的婚姻與家庭生活必然就像〈甜蜜的家庭〉所唱的,會越來越甜蜜,越來越美好。

那時候,我努力執行著心目中「理想母親」的形象。不只維持家裡的乾淨整潔,也盡力照顧孩子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起居。我描繪著傳統日本媽媽的樣貌,每天早上,站在玄關對著要出門工作的丈夫,體貼可人地說聲:「再見,你慢走,路上要小心喔!」接著轉過身來,以慈愛的眼神,望著一旁的孩子們,溫柔地說:「好囉,我們一起來玩耍吧!」然後優雅地抱著懷中的女兒,坐臥在遊戲墊,一邊哺餵母乳,一邊和快三歲的兒子玩積木、拼拼圖。窗明几淨的客廳中朝陽斜灑,靜謐的空間流淌著悠揚的樂曲,那是古典樂〈晨曲〉的優美曲調。一切是那麼柔和安祥。

但,放屁!這一切幻想都是屁!TMD放屁!

真實的育兒生活哪可能是這個樣子?什麼優雅的母親、聽話的孩子、柔美的背景音樂、乾淨整潔的環境……做夢!通通都只是做夢而已!

我真實的生活是:自從生了小孩之後,洗的都是三分鐘戰鬥澡,因此幾乎每天都是蓬頭垢面的樣子。為了追著活力十足的小鬼換尿布、吃飯,我毫無形象地穿著沾滿奶漬、汗漬的哺乳衣,在家中穿梭。音樂?實際上的BGM是我與孩子此起彼落的高聲分貝──小鬼的哭鬧聲,和媽媽的狂暴怒吼聲,因為我隨時會踩到那些散落滿地、如同凶器一般的積木。每天的生活就像戰場,而我臉上掛的不是母性的慈愛光輝,而是日漸嚴重的黑眼圈,以及生產後對我不離不棄的肝斑(俗稱老人斑)。

事實上,我從沒能力掛著微笑送丈夫出門上班。相反地,我幾乎是用快要哭出來的語氣哀求著:「你今天晚上可以早一點回來嗎?你不回來我都沒辦法做事!」

不得不承認,那時候的我,累壞了!不只身體疲憊,心也憔悴。我好想成為一百分的媽媽,但我眼角裡堆積的,除了是因為洗臉時間永遠不夠而清不乾淨、夾在魚尾紋裡的新舊眼屎以外,更多的是被濃烈自卑感與罪惡感,所逼出的眼淚。

我越來越不快樂,但我不懂為什麼。我以為母愛是天性,但當我聽見孩子喊著:「媽媽!」我的念頭竟然是想逃跑!

直到某天,一位許久不見的老朋友來家裡找我。她問了一句:「家雯,你還好嗎?」聽到這句話的當下,看著老友熟悉的臉孔,我好努力地想把微笑推上嘴角,但最後,擠出的卻是已經溢滿眼眶的淚水。

我抱著老友,開始嚎啕大哭,邊哭邊喊:「我好累!」

朋友什麼話都沒有說,只是靜靜地聽著我抱怨。我哭訴自己的無力,說我有多麼挫折。想要成為一百分的媽媽,卻永遠做不到。

不知過了多久,我心情漸漸平穩,朋友溫暖地拍拍我說:「家雯,你真的很累了吧!但,你有沒有想過,你一個人就算用盡全力,也只有二十五分啊!你和先生,兩個孩子,都各自負擔自己的二十五分,加起來才是真正的一百分。」

朋友的話,宛如當頭棒喝,將我帶回理智。是啊!我從沒想過,儘管我努力獲得「滿分」,其實最多也只能達到四分之一的分數而已。一個家,是完整的圓,每個人都有各自要承擔與貢獻的責任。

「家庭,是合作,教養也是合作」。這是身為心理師的我,在執行阿德勒親師諮詢工作多年,也在家中與自己的丈夫、孩子跌跌撞撞磨合下,體悟的道理。所謂一百分的家庭,是每一個人都為彼此撐出空間,讓大家都能恰如其分地負責自己的分數,努力畫出接近一百分的家庭。而父母的責任,是努力學著讀懂孩子,引導他們也承擔自己的分數。

當我們在教養這條路,看懂原來一切都是「合作」,就可以更放過自己,不過度將所有責任都扛在肩上。

我真心覺得,這時代的父母很為難(也難為),因為我們得面對比過去更多的挑戰。我們多數都不是在溫和堅定的環境中長大的,但又不能用過去的方式與孩子相處,於是讀遍市面上的教養書,努力尋找新的方法,卻仍然感到迷惘又苦不堪言。

小孩可能昨天還和顏悅色跟你分享班上的中二故事,今天就關門上鎖,叫你別煩他。有時天時地不利、人也不合,戰火就一觸即發。身為父母的我們,那些「同理、接納、包容」、「溫和而堅定」、「守住自我底線」……什麼鬼的,根本就使不上力!

這樣的狀況下,真的很難實踐所謂的「教養公式」。但,我們就完全放手,直接拋棄原則了嗎?難道就沒有可依循的方向了嗎?

並不是這樣的。諮商工作多年,與眾多不同年齡的孩子互動,也跟自己的孩子拉扯過後,我慢慢體悟到,教養這件事,更要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於是,「教養」反而更像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尋找最剛好的狀態與距離,溝通相處。

簡言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

因此,這本書不會有一個標準答案,告訴大家要怎麼做,才會永遠開開心心地陪伴孩子,或是如何才能讓孩子總是欣然接納父母的建議或指導。因為這完美的情境,在真實世界裡從來就不曾存在呀!

人與人相處,本來就會有許多磨合與不確定,因此每天盡力嘗試,在相處中體驗「Here and Now」(當下),才是最恰當的方法。如果今天真的做得不夠好,FINE!反正明天還是可以砍掉重練。而如果今天狀況很好,也無須留戀,因為明天可能又是新的局面。

世上沒有所謂標準教養,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有的文化與風格。沒有人有資格評論另一個人在教養上的對錯。我也不會評判你過去的教養方式,因為每天眼淚往肚裡吞的是你,不是我。我沒有資格評論你。

但我能做的,是提供你不同的方向與思維,陪你探索家中獨特的脈絡,回到你與孩子之間的連結與情感需求,找到雙方都能接納(和包容)的相處方式。

當孩子越來越大,我慢慢意識到,或許養兒育女的意義在於,當我年老之後,我與孩子的關係依然維持,彼此沒有憎恨,沒有怨懟。他們願意帶著自己的孩子來看我,依然對我的生活有所關心,讓我知道……這一路上,我沒有錯得太多。

或許這就是最好的教養──找出與伴侶共好,也與孩子共好的合作之旅。

而這趟旅途,別忘記我們還有外部的支持系統。從前,養孩子是一個村落的事情。現在,我們可以自己募集村落成員,把身旁可使用的資源納入,成為我們最佳的教養顧問團。

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替你解決與孩子的問題,也沒有人能替你改變與孩子的關係。唯有你自己願意試著用不同角度,來看待教養這件事,改變才有可能發生。當你願意,合作的教養機制,才可能啟動。

現在,你準備好了嗎?


文章試閱


17 鼓勵,不是只說好聽話

要與孩子打開合作的大門,重點在於如何引發他們與大人合作的意願,而「鼓勵」就是那把關鍵的鑰匙,也是雙方建立連結的重要橋梁。沒有連結,就無法催化孩子在行為上的改變。過往,我們在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時,總是用盡各種方式想要他們改變,卻又經常適得其反,這都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正確方式的緣故。

如同前面提到的,「鼓勵」的英文是「Encourage」,把它拆開來,就是En(灌入)+ Courage(勇氣)。想想看,當我們在面對各種大大小小的挑戰時,不論結果成不成功,只要有人摸摸我們的頭、拍拍我們的肩膀,或是說一句「加油!我挺你」「試試看,我跟你一起」,瞬間,我們的心頭就有一股溫暖的力量流入。讓我們願意持續嘗試、宛如強心針的那一劑,便是名為「勇氣」的力量。

面對生活大小事,人人都需要勇氣。關於簡單的日常任務,勇氣會讓我們相信,繼續做下去,一定會帶來令人滿意的結果;而艱困複雜的事,更需要勇氣,那會為我們帶來翻轉的力量,並拾起對自己或環境的信心。因此,如果將「Encourage」一詞更貼切地翻譯為「打氣」,一點也不為過。就如同我們在前文提過的,許多氣餒挫敗的孩子,失去的是對生活的勇氣。而藉由大人們的「打氣」,他們就更有機會喚起富含力量的內在泉源。

鼓勵的目的:不再是Feel bad to do good,而是Feel good to do good

為什麼需要鼓勵孩子?因為我們相信,孩子本身有能力與資源為自己克服生活中的挑戰與困境,而我們則透過鼓勵,來讓孩子更相信自己能做到。當然,每次的挑戰不會都只有成功,一定也有「結果不好的時候」。此時,透過鼓勵的力量來催化孩子進步,會是個強而有力的做法。

先來想想,面對孩子表現不佳的時候,大家大多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方式?而這些方式,是促進了他們打從心底想要改變的力量?還是把他們推往更容易放棄的方向?

疫情期間,我們一家被關在家裡,大量減少了外食的機會。某天我心血來潮,想在家中嘗試做做看網路上找到的知名拉麵店高湯食譜。我準備了各種食材,耐心備料,切菜、洗菜,再用大火慢熬,煲了好久的湯頭,一整天都泡在悶熱的廚房裡。到了晚上,我一臉得意地端上我整日的心血,滿心期待會得到泉湧般的好評價。怎知道小孩喝了一口,就皺起眉頭說:「怎麼這麼油?」天啊!有道雷直接打在我心上,這臭小孩在講什麼鬼?我一聽到,又氣又惱,覺得孩子也太不貼心了。畢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我在廚房裡揮汗如雨的結果,只有一句「怎麼這麼油?」叫我情何以堪?

此時,一旁的先生注意到了我漸漸扭曲的表情,感受到那山雨欲來的情緒變化,馬上喝了一口並補上一句:「哇!我可以喝得出這個湯頭的層次,你一定很用心準備。」先生的話立刻澆熄了正在蠢蠢欲動、即將爆發的「媽媽火山」,成功化解了全家人的危機。

後來,當我自己冷靜下來試喝那碗湯,也覺得很油膩,跟名店的湯頭差得十萬八千里。但是,就算知道自己有進步的空間,當努力被全盤否定時,難免委屈難忍。

有時候,我們對孩子不也是如此?不論他們做了什麼,父母總會抱著「好還要更好」的心境,於是習慣不說好話,吝嗇給予肯定。因為深怕孩子太過驕傲、自滿,看到他們願意嘗試或表現不錯,雖然心裡覺得歡喜,也還是要先說出有待改進的地方,提醒他們要不斷追求進步。只是這樣一來,不只澆熄了孩子的熱情,也破壞了親子間的關係。

鼓勵的重點:讓孩子Improve(進步),而非 Prove(自我證明)

我們往往誤會了鼓勵的真諦,不是說好聽話就叫做鼓勵,鼓勵也不等於「讚賞」。看看以下這兩組語句的差別:

● 這幅畫,你畫得真美。↔️這幅畫,我注意到你用了很多種顏色。
● 你這次考得真好。↔️感覺你這次花了很多時間在讀書。
● 你是你們班上跑步最快的。↔️你們班同學一定很高興你代表班上參加跑步比賽。
● 你答對了,好聰明。↔️你自己想到答案了,感覺怎麼樣?
● 你都沒有跟弟弟妹妹吵架。↔️感謝你找到方法跟弟弟妹妹溝通。

注意到兩者的不同了嗎?

上方的語句,聚焦於事情的結果;而下方的語句,則關注孩子努力的過程與投注的心力。兩者的差別在於,當孩子聽慣了注重結果的肯定時,很容易形成「我必須證明我自己,才會獲得認同」的心境。這麼一來,他們會變得越加渴望「稱讚」,只想聽到「讚賞性的好話」。而這樣的稱讚就像是包著糖衣的毒藥,一開始,我們都覺得滋味美妙;也因為心心念念著這股唇齒留香的味道,而越發努力,以獲得更多。但久了之後,會讓孩子只關注「別人有沒有看到我有多好?我是否能向別人證明自己夠厲害?」長期下來,孩子的大腦會形塑「不管過程如何,只要結果不好,只要他人不覺得我好,就等於我不好」這樣僵化的信念。

而下方的語句,除了聚焦在過程與孩子的努力之外,同時也點出了因為孩子的貢獻,爸媽感到十分感激。當孩子的行為可以著眼在「過程」而非結果,他們就會更願意一次次地嘗試。即使起初的努力,沒有帶來令人滿意的結果,但同樣的事情只要持續做、努力做,自然會有所成長。關注「過程與努力」的鼓勵語言,會讓孩子將自身焦點放在「我如何進步」,而非一心只想「證明自我」。

鼓勵的精神:讓你的好話不帶有條件

鼓勵與讚賞最大的差別,在於鼓勵是不帶有條件地真心接納孩子,而讚賞會給人「有條件」的感受,好像我非得做到什麼樣的結果,才會獲得認同。

張英熙教授在《看見孩子的亮點》一書中,提到了鼓勵的五個面向:

● 肯定特質與能力
● 指出貢獻與感謝
● 看重努力與進步
● 表示信心
● 傳達接納與認可

上述的五個面向,都具備了一個共通的概念:人在面對各種困境與挑戰時,不論結果如何,都有想被看見努力的天性,特別是孩子更會渴望來自父母的認可。在我們的文化及語言裡,要能自然地去鼓勵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過去不習慣這樣做,現在要重新開始練習,也不會是一天兩天就能上手的,正如同孩子生活裡的各種規矩,並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完全建立的。如果「練習鼓勵」這件事對你而言不是這麼容易,可以參考以下為大家整理的「鼓勵語法」,只需要照樣造句就能輕鬆完成。

● 「我看見……」
● 「我注意到……」
● 「我喜歡……」
● 「我感受到……」
● 「謝謝你……」
● 「我很享受……」
● 「我很重視……╱我看重……」
● 「我很佩服……」
● 「你的貢獻是……」

其實這個語法沒有那麼困難,仔細拆解後,會發現它是這樣的一個公式:

我+ V.(動詞)+ 你的(孩子的優勢╱特質╱能力╱亮點╱正向行為)

在這裡,我們結合Part 3所提到的「關鍵4C」概念,把對孩子的鼓勵放到他們「連結、能力、重要、勇氣」的四個需求上。

於是,與孩子的日常對話,可能會是這樣:

● 我很喜歡跟你一起閱讀的時間。(連結)
● 我注意到你很有耐性地在練鋼琴。(能力)
● 我很重視跟你一起運動的時間,有你陪我,我好像更能專心。(重要)
● 我知道這很不容易,但看到你還是持續嘗試,好令人感動。(勇氣)

另外,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也在《與成功有約》中提到:「好的肯定有五個基本元素:個人化、正向、針對當下、可視覺化(具體)、充滿情感。」因此,要合併這些元素並化成對孩子的鼓勵,也許可以這樣說:

「今天(針對當下)和你(個人化)一起讀這本書(具體),我(個人化)覺得好享受(充滿情感),因為我感受到你的仔細與耐心(正向)。」

不論是哪種做法,都需要時間練習。說實話,一開始我也很不習慣這些語言,好像它們本來就不是基因裡內建的。但說也奇怪,當我長期使用、慢慢練習,現在就比較能夠自然地脫口說出。

鼓勵的核心信念:相信孩子是獨一無二的

對我來說,教養的意義,在於引導孩子體認到自己的價值與潛能,而阿德勒心理學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無法被取代的個體。沒有人不想在群體裡被看見,我們都想追求認同感與歸屬感。為了被看見,不論是大人或孩子,都在用自己的創意展現自我。一旦孩子在群體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是有貢獻的,就能確認自身的存在價值。而當人感受到群體的接納與歸屬感,就自然會投入更多的能力,也更願意與他人連結,產生合作的意願。因此,鼓勵,絕對是建立合作關係,協助孩子找到自我價值的重要作為。

西方有句諺語:就算再強大的獅子,面對眼前一大群的羚羊,一次也只能抓住一隻。或許對你來說,要以跟過往截然不同的態度來鼓勵孩子、練習不帶有條件的「鼓勵語法」,好像緩不濟急。我知道教養的困境很多很雜,但我們也只能一層一層剝開,一次處理一部分。先從簡單的「鼓勵」練習開始吧!當然不可能第一次就揮出了全壘打,但可以一點一點慢慢學習。有時候,小小的改變,也能夠造成意想不到的影響。

如果真的覺得很彆扭,那我建議你從「謝謝」開始。當我們對另一個人說出「謝謝」的時候,就表示我們「看見」了對方的努力,也肯定他的作為對我們有所幫助,是重要的貢獻。「謝謝」絕對也是一種絕佳的鼓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