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藥材圖鑑:嚴選500種中藥材,教你輕鬆識藥、辨藥、用藥

原文書名:


9789865719500中藥材圖鑑:嚴選500種中藥材,教你輕鬆識藥、辨藥、用藥
  • 產品代碼:

    9789865719500
  • 系列名稱:

    都會健康館Health
  • 系列編號:

    73
  • 定價:

    1000元
  • 作者:

    吳中朝◎主編
  • 頁數:

    512頁
  • 開數:

    17x23
  • 裝訂:

    精裝
  • 上市日:

    20150602
  • 出版日:

    20150602
  • 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
  • CIP:

    414.3025
  • 市場分類:

    健康保健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本書收錄最常用之500種中藥材,依其功效分為二十一大章節,每章皆先簡潔說明其藥性及功效。每味藥材除介紹基本之別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外,詳細收錄歷代名醫、古籍對治病配方及介紹家用養生方,輔以能一目了然的精美圖片。

中藥材的百科全書:居家必備的用藥指南
1,000種治病方+1,500種居家養生方
全方位解析療效照顧你的健康

專業推薦: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 張永勳 教授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仁愛院區中醫科 鄭集誠 醫師

識藥:詳細闡述每味中藥的別名、性味歸經、藥效等
辨藥:圖片清晰,以牽線標示區別中藥最明顯的局部特徵
用藥:中藥的用法用量有什麼講究?同一味中藥使用不同的炮製方法及炮製後藥效有何不同?平日在家如何使用中藥?

本書收錄最常用之500種中藥,使一般民眾不需具專業背景,即可輕鬆識藥、辨藥、用藥,以達養生保健之效。不僅可當作初學中藥者之入門書籍,更適合推廣於一般民眾對正確用藥之參考,值得廣為推薦。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教授 張永勳

本書的出版,幾乎將《神農本草經》的缺憾都一一彌補,它用十分系統的分類法,把中藥分成補虛藥、解表藥、清熱藥等等二十一章節,幾乎應有盡有的把中醫治病的方法用藥以500味代表性中藥,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娓娓道出,讓人淺顯易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 鄭集誠

目錄

作者簡介
推薦序1:張永勳
推薦序2:鄭集誠
前言
綱要

第一章補虛藥
•補氣藥
•補陽藥
•補血藥
•補陰藥

第二章解表藥
•發散風寒藥
•發散風熱藥

第三章清熱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燥濕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涼血藥
•清虛熱藥

第四章瀉下藥
•攻下藥
•潤下藥
•峻下逐水藥

第五章祛風濕藥
•祛風寒濕藥
•祛風濕熱藥
•祛風濕強筋骨

第六章化濕藥
•化濕藥

第七章利水滲濕藥
•利水消腫藥
•利尿通淋藥
•利濕退黃藥

第八章溫裡藥

第九章理氣藥

第十章消食藥

第十一章驅蟲藥

第十二章止血藥
•涼血止血藥
•化瘀止血藥
•收斂止血藥
•溫經止血藥

第十三章活血化瘀藥
•活血止痛藥
•活血調經藥
•活血療傷藥
•破血消症藥

第十四章化痰止咳藥
•溫化寒痰藥
•清化熱痰藥
•止咳平喘藥

第十五章安神藥
•重鎮安神藥
•養心安神藥

第十六章平肝熄風藥
•平抑肝陽藥
•熄風止痙藥

第十七章開竅藥

第十八章收澀藥
•固表止汗藥
•斂肺澀腸藥
•固精縮尿止帶藥

第十九章湧吐藥

第二十章攻毒殺蟲止癢藥

第二十一章拔毒化腐生肌藥

索引

推薦序1
中藥為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瑰寶,已累積數千年的使用經驗。從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證類本草到明朝李時珍所著之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將中藥分為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等三大類,各項分類中又細分成水、火、土、金石、草、穀、菜、果、木等16部60類,共收載1,892種中藥,除用以治病之藥物外,也有許多膳食常用之藥材,如:綠豆、山藥、蜂蜜、黑豆、桂圓肉、枸杞、桑椹、黑芝麻、生薑、菊花、蘆薈、玉米鬚、乾薑、肉桂、丁香、小茴香、花椒、胡椒、玫瑰花、山楂、麥芽、南瓜子、藕節、艾葉、薑黃、昆布、羅漢果、烏梅、蓮子、白果等,皆為一般民眾日常生活常攝取之食物或為家中常備品。
本書收錄最常用之500種中藥,依其功效,補虛、解表、除熱、瀉下、袪風濕熱等,分為二十一大章節,每章皆先簡潔說明其藥性及功效,接續再細分其功效,介紹常用之藥材,每味藥材除介紹基本之別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外,詳細收錄歷代名醫、古籍對治病配方及介紹家用養生方,包括:炮茶、研粉、煮粥、煎汁、煎湯、褒湯、燉湯等,並搭配精美之藥材圖及簡易之形態描述,使一般民眾不需具專業背景,即可輕鬆識藥、辨藥、用藥,以達養生保健之效。
審閱初稿,全書以彩色印刷,圖文並茂。以本人擔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藥局主任及數十年中藥之教學經驗,本書不僅可當作初學中藥者之入門書籍,更適合推廣於一般民眾對正確用藥之參考,值得廣為推薦,成書即將問世,樂為本書題序推薦。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 教授
張永勳



推薦序2

「最是有情皆本草」……,中醫自古以來就把食物與藥物當成每個「人」一樣來看待,也就是說把藥物與食物都認為有它們獨特的個性與脾氣,因此有寒熱溫涼平,酸甜苦辛鹹等『四氣五味』的說法,所以使用中藥與食物時都會以它們草木的偏性來矯正疾病對人體所產生的偏差,藉此來改善身體的偏性而去除疾病,而這也是『中』醫的最主要的名稱由來。
中藥是構成中醫最主要的靈魂之一,一般人往往只聽其『名』,卻不知其『身』-影像…,所以常常讓人如墬入雲霧之中,摸不著頭緒。大家也常聽聞過「神農嚐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的傳奇故事,卻不知中藥其實是我們祖先們幾千年來與疾病對抗中,不斷創造、發展而積累出來的一門學問,因此它有從最基層的日常生活中的親切與熟悉感,悍然與西藥化學合成的感受截然不同…,就像大家耳熟能詳的『當歸』、『枸杞』、『人參』、『甘草』等等,都可能是我們食物中的一種配料,而且不是僅僅只能單純治病的藥物而已,這也是所謂『藥食同源』涵義的起源。
現存最古老的中醫藥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要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就把收錄的藥物,依有毒、無毒的標準,分成上中下三品,使中藥成為有別於西藥的只能運用於疾病治療上,還能在食物中增加些許自然風味的醫藥特色,而這就是中藥使西藥望塵莫及的最大因由,可惜的是《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以前,時間算是久遠,因此不免有古奧難懂之感,更無圖像顯示,所以讓中藥的常識慢慢淹沒於時間洪流裡。
欣聞《中藥材圖鑑:嚴選500種中藥材,教你輕鬆識藥、辨藥、用藥》一書的出版,幾乎將《神農本草經》的缺憾都一一彌補,它用十分系統的分類法,把中藥分成補虛藥、解表藥、清熱藥、瀉下藥、祛風溼藥、化濕藥、利水滲濕藥、溫裡藥、理氣藥、消食藥、驅蟲藥、止血藥等等二十一章節,幾乎應有盡有的把中醫治病的方法用藥以500味代表性中藥,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娓娓道出,讓人淺顯易懂,其間更有精美的藥草圖片,讓以往只能憑空想像的藥材,都能一目了然的映入眼簾,還把藥物的別名、性味、歸經、用法、用量、主治功效、治病配方都詳細扼要的點出,讓一般人都可以輕易掌握,最難能可貴的還有家用養身這項目,煮粥、泡茶、煎湯不一而足,淺顯易懂的介紹,讓想親自DIY的人更覺得輕易可行。
其實先前出版的拙作《望聞問切》一書,苦於無精美藥草圖片,而認為是美中不足的憾事,但是本書出版後,以它擁有精美圖片,詳實內容,若能與拙作相互配合參考,相信更能得心應手而且相得益彰,因此我十分推薦這本精美圖鑑的問世,讓我們都能輕鬆的了解中藥對我們身體的幫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
鄭集誠

前言

你想在很短的時間內辨認出人參、黨參、紅參、西洋參等各種中藥嗎?
你想瞭解一下每味中藥經過「炒、炙、蜜、酒」等方法炮製後的功效有什麼區別嗎?
你想學習一下如何將各種滋補中藥搬上家裡的餐桌嗎?
……
吳中朝老師將在本書中一一為您做出回答。
本書不同於以往的中藥書只做簡單的藥效介紹,而是對每味中藥都有別名、性味歸經、用法用量、治病配方、家用養生的詳細闡述,滿足了讀者居家使用的需要。
特別是對於讀者最關心的如何辨認中藥,中藥的用法用量有什麼講究,同一味中藥使用不同的炮製方法、炮製後藥效有何不同,以及平常在家怎麼用中藥等方面都做了介紹。
另外,本書所展示的每味中藥,不僅圖片清晰,還用牽線標示出區別中藥最明顯的局部特徵,並且將每味中藥的「炒、炙、蜜、酒、薑」等炮製種類都收錄齊全,讓讀者快速識藥、辨藥、用藥,適合中醫愛好者收藏。
中藥對人身體的調理講究要「慢養」,見效或許不如西藥快,但是只要對症了,就能去除病根,治標又治本。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既可以利用中藥的家用養生法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也可以用於治療疾病。

內文試閱:
第一章補虛藥

現代的都市人大多在氣血陰陽等某一方面有所不足,即有體虛表現,這時候就需要合理服用補虛藥。使用補虛藥時,常將兩類或兩類以上的補虛藥配伍使用。還要防止不當補而補,避免不分體質、不分氣血陰陽、不分寒熱屬性亂補,也要注意補虛配方中處理好祛邪與扶正的關係。另外,補虛藥做湯劑時,一般要久煎,使藥味全部析出。

【補氣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屬甘溫或甘平,具有補益脾肺之氣的作用。主治氣虛證,症狀以大便泄瀉、食欲不振、脘腹虛甚至浮腫、脫肛、少氣懶言、動作喘乏、易出虛汗等為主要表現。


001.人參
別名:黃參、血參、人銜、鬼蓋、神草、土精、地精、皺面還丹等。
性味歸經:性微溫,味甘、微苦,歸脾、肺、心經。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3~9克,可煎湯、敷膏、泡酒、含服等。

■功效主治
人參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元氣虛脫導致的四肢逆冷、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等;脾胃氣虛所致的食少、腹脹、大便溏泄、少氣懶言、神疲體倦等;氣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健忘等。

■治病配方
1治胸痺、氣結在胸:人參、甘草、乾薑、白朮各15克。水煎,去渣,取汁。每日3服。(出自《金匱要略》人參湯)
2治脾胃氣虛:人參(去蘆)、白朮、茯苓(去皮)各9克,炙甘草6克。將以上4味中藥研成細末,每服15克,水煎,不拘時服。若嘔吐,加半夏以降逆止嘔;心悸失眠,加酸棗仁以寧心安神。(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四君子湯)

■家用養生
燉湯:益氣
人參5克,蓮子20克,冰糖10克。把人參、蓮子和冰糖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燉1~2小時即可。
泡茶:益智安神
人參3克。用開水沖泡當茶飲,藥味消失後將人參渣嚼食。
研粉:益氣強心、活血止痛
人參10克,醋制元胡、三七各50克。將以上3味中藥研成細末,早、中、晚各服用1~2克,用溫開水或溫黃酒沖服。具有益氣強心、活血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氣虛血瘀型的冠心病患者。


002.西洋參
別名:西參、洋參、佛蘭參、花旗參、正面參、頂光參、泡參等。
性味歸經:性寒,味甘、微苦,入肺、脾經。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3~10克,可煎兌入湯劑,或切片、研粉服。

■功效主治
西洋參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熱病、大汗、大失血所致的神疲乏力、氣短息促、自汗、汗熱而黏等;肺氣不足所致的短氣喘促、咳嗽痰少無力、痰中帶血或咳聲嘶啞等;熱病氣虛、津傷口渴,以及糖尿病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等。

■治病配方
1治陰虛火旺型失眠:西洋參、合歡皮各5克,遠志3克,大棗10枚。水煎,去渣,早、晚分服。
2治脾胃陰虛型胃炎:西洋參6克,銀耳、冰糖各15克。小火濃煎,取汁當茶飲。

■家用養生
煮粥:治心悸失眠
西洋參10克,麥冬12克,大米50克。加適量水,共煮粥。適用於心悸易驚、心煩失眠、口乾微熱、五心煩熱、盜汗等症。
煎汁:補氣養血
西洋參6克,桂圓肉5克,大棗10枚,紅糖適量。將3味中藥水煎兩次,每次40分鐘,合併藥汁後加入紅糖,分早、晚服用。常服可補氣養血。
煲湯:改善睡眠
西洋參20克,烏骨雞1只(去毛和內臟),香菇6朵,陳皮5克,蜜棗3枚。洗淨後共同煲湯,1~2小時後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喝湯食肉。常服可改善睡眠。


003.黨參
別名:黃參、防黨參、上黨參、獅頭參、中靈草、黃黨等。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9~30克,煎服、泡茶均可。

■功效主治
黨參是常用的補中益氣中藥,具有補脾肺之氣、生津養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血兩虛所致的面色萎黃、短氣懶言、頭昏;肺脾氣虛引起的倦怠乏力、食少、大便溏稀、久瀉脫肛等。

■治病配方
1清肺金、補元氣、助筋力:黨參500克,沙參250克,桂圓肉200克。水煎濃汁,滴水成珠即可。每次服用一小杯,開水沖服。(出自《得配本草》上黨參膏)
2治瀉痢與產後氣虛脫肛:黨參、山藥各10克,炙黃耆、白朮、肉蔻霜、茯苓各8克,炙升麻3克,炙甘草3.5克。加適量生薑,水煎服。(出自《不知醫必要》參耆白朮湯)

■家用養生
泡茶:提高免疫力
黨參、炙黃耆各10克,白朮5克,大棗5枚。水煎當茶飲,經常服用,能提高免疫力。
煮粥:健脾益氣
黨參10克,山藥、薏苡仁各30克,大棗10枚,大米50克。煮粥食用,能健脾益氣。
燉煮:益氣養血
黨參10克,當歸5克,大棗10枚,童子雞1只。童子雞處理乾淨,切塊。在雞塊中放入黨參、當歸和大棗,加清水適量,燉煮1~2小時後,放入適量調料,食肉喝湯。常服有益氣養血的功效。


004.太子參
別名:孩兒參、童參、雙批七、四葉參、米參等。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微苦,入心、脾、肺三經。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6.5~12.5克,煎服。

■功效主治
太子參有補氣益血、生津、補脾胃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怔忡、水腫、消渴*、精神疲乏,適於小兒夏季久熱不退、飲食不振、肺虛、咳嗽、心悸等虛弱之症以及小兒病後體弱無力、自汗、盜汗等症。

■治病配方
1治慢性支氣管炎:蘇葉、蘇梗各100克,太子參80克。裝入紗布袋中,每包10克,每次1包,開水沖泡,悶15分鐘,去渣,加蜂蜜20毫升,代茶飲。早、晚各1包。
2治勞力損傷、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脈細弱:太子參15克,黃酒、紅糖各適量。太子參放入碗中,加黃酒、紅糖適量,隔水蒸汁。每天3次,口服,每天1劑。(出自《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家用養生
煎湯:補肺健脾
太子參10克,黃耆15克,大棗7枚。將以上3味中藥加適量水煮30分鐘,每天清晨空腹時給孩子喝。這款湯有補肺健脾的功效,適合於反復感冒的孩子食用。
潡湯:調養產後虛弱
太子參8克,老母雞1只。老母雞處理乾淨。將老母雞與太子參一起放入鍋中,加清水燉約2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 消渴是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特徵的疾病,即糖尿病。


005.黃耆
別名:黃耆、棉耆、獨椹、蜀脂、百本、百藥棉等。
性味歸經: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9~30克,煎湯、含服均可。

■功效主治
黃耆有補氣升陽、益氣固表、利水退腫、排膿生肌等功效。可以用於治療脾胃氣虛引起的倦怠無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肺虛咳喘、氣短以及反復感冒;氣虛導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治病配方
1治氣虛裡寒、腹中拘急疼痛:黃耆、白芍各15克,大棗10枚,桂枝、生薑、甘草各10克,飴糖50克。將前6味中藥用水煎,取汁,入飴糖待溶化後服用。(出自《金匱要略》黃耆建中湯)
2治氣虛血滯、肌膚麻木、半身不遂:黃耆30克,赤芍、桂枝各15克,生薑10克,大棗10枚。水煎,去渣,不拘時服。本方重用黃耆補氣,促進氣血運行,赤芍活血行滯,桂枝溫通血脈。(出自《金匱要略》黃耆桂枝五物湯)

■家用養生
生吃:治水腫
直接取黃耆生嚼,偏於走表,多用於自汗、水腫等症。
泡茶:治困倦無力、氣短
黃耆20克。水煎代茶服用,可治身體困倦無力、氣短。易體乏倦怠者多喝黃耆水,可以使精力倍增。
煮粥:補氣升陽
黃耆30克,大米50克。水煎黃耆,去渣取汁。大米淘洗乾淨,放入藥汁中煮粥,湯稠時加紅糖少許即可食用。

作者簡介


吳中朝
從事臨床、教學、科學研究工作三十餘年,主持和參加過十餘項中醫養生保健課題研究。
在長期臨床診治經驗基礎上,既能繼承傳統的中醫藥精髓,又能不斷開拓創新,
對家庭中醫藥保健領域有獨到的建樹,摸索出一系列以中藥泡酒、泡茶、煲湯、煮粥、炒菜等家庭養生保健的方法,讓讀者在家就可以輕輕鬆鬆識藥、辨藥、用藥。
業餘時間堅持寫作,吳醫師將自己的醫學成果和經驗,用心、用筆傳遞給讀者。他對於每味中藥都如數家珍,從野外原生植株到飲片全都了解和熟悉,並將這些經驗收錄於此,教大家如何快速認中藥,更是挑選了家庭最易操作的滋補養生方法分享給讀者。
行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