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零基礎學中醫:第一本把氣血、五行、陰陽視覺化的基礎手冊,自己找病因、醫病順暢溝通、正確養生。
原文書名:零基礎學中醫
產品代碼:
9789869531375系列名稱:
EASY系列編號:
DE0057定價:
360元作者:
馬可迅頁數:
288頁開數:
17x2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171103出版日:
20171103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CIP:
413市場分類:
基礎醫學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缺書中
商品簡介
隨書附贈人體標準經絡穴位圖、人體手足耳部反射區全彩示意圖
我該怎麼各取中西醫所長,縮短療程?沒人會教你,你得先自己懂點中醫才行。
最簡單的中醫入門書,幫你養生最到位,治病能治本。
◎西醫骨科說我腰扭傷,中醫卻開藥治我風寒。都對,風寒濕燥火的道理是什麼?
◎把脈為什麼該用雙手?各用三根手指頭的原因是?
◎西醫證實經絡療法有奇效,不必學扎針,自己就能安全操作。
◎中醫治病要很久?因為西醫用刪去法,中醫從整體找原因。有些病痛其實中醫治療痊癒較快。
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馬可迅,把看不到的氣血、五行、陰陽
徹底視覺化,自己找病因、醫病順暢溝通、正確養生。
◎中醫不神祕,這樣想就很好懂:
•天有黑夜白晝,人有陰陽兩極
古人從自然中找規律將人分陰陽,腰以上跟背部是陽、腰以下和腹部為陰。
陰與陽彼此對立、又互相依存,只要缺少一方,人就會生病(重點是平衡)。
•中醫看臟腑及看不見的三焦――觀點與西醫不太一樣,想成一個國家你就懂:
心臟像君主,肝臟像將軍,脾臟是百姓,肺臟像宰相……
那看不見的三焦呢?
◎人為什麼會生病?關鍵就在五六七 :
•六淫是六種自然現象,當人體不適應氣候變化,就會受自然影響而產生病症。
•五邪是氣血津液及臟腑出現異常,產生類似風、寒、濕、燥、火的症狀。
•七情是人的情緒,當情緒太過,就會影響人的精神,更會傷及臟腑。
本書把看不見的五六七圖解告訴你
◎常用中藥有哪些?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效果大不同:
人參最能補元氣、三七是傷科必備、何首烏能黑髮明目,
還有大黃、黃連、柴胡、茯苓、金銀花等,每種藥材背後居然還有動人的故事。
•中醫提倡藥食同源,生活裡有哪些東西可以作為中藥?
.常用來當火鍋湯底的海帶(昆布),幫你祛痰消腫、防止便祕。
.常常拉肚子、頻尿,或是因肺虛常常咳嗽,你可以用山藥治療。
.當女性感到抑鬱、煩躁、精神不寧,飲用大棗湯就能疏肝解鬱、補氣養血。
還有,六大常用方劑各有何用途?為什麼艾灸是最簡單的經絡療法?
本書讓你自己找病因、醫病順暢溝通、正確養生。
推薦
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楊進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所長 陳仁壽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陳麗蓮
目錄
推薦序 學習中醫,必須溯其源、求其本╱陳麗蓮
自序 中醫藥知識從此對所有的人敞開大門
第一部 中醫不神祕,很好懂
第一章 走近中醫
中醫是騙術還是醫術?╱治本?中醫、西醫都能,只是方法不同╱長時間不健康生活,神仙也難救╱西醫用刪去法找病因╱中醫從整體看病╱西醫找解決方法,中醫找原因╱中醫的「醫」是為了打開身體自癒力
第二章 天有黑夜白晝,人有陰陽兩極
國外有陰陽概念,但不太會用╱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在使用╱人也能靠陰陽分析╱陰與陽,彼此制約╱陰陽理論,用門來解釋╱太多太少,身體都會受不了╱疾病、體質也分陰陽,有根據
第三章 五行與五臟、五行與治療哲學
五行與五臟的關係╱五行與相生相克關係與應用╱五行治病,就像親子關係
第四章 中醫看臟腑,以及看不見的三焦――觀點與西醫不太一樣
心君主,主宰生命╱肝將軍,對抗外敵╱脾百姓,氣血靠它轉化╱肺宰相,輔佐心臟把血液送至全身╱腎倉庫,儲藏精氣╱膽軍師,協助肝做決斷╱胃糧倉,與脾配合,維持生命╱小腸,食物在這裡進一步被消化╱大腸,接收食物殘渣,排出體外╱膀胱,貯存、排泄尿液╱三焦是全身高速公路
第五章 生命的基本物質――氣血精津液
精,包含精氣、精神╱氣分先天跟後天╱氣推動生命活動╱氣生病,人就開始有毛病╱血如何產生?╱血液跟五臟關係密切╱氣生血,血載氣╱身體裡的水,都能變成津液╱氣血、津液誰也離不開誰
第六章 氣血的通道――經絡之謎
人體到底有多少條經絡?╱現代醫學如何認識經絡的?╱經絡與腧穴、臟腑的關係╱針灸的原理╱經絡的作用╱經絡的病理變化╱讀經絡學說,我們能做什麼?
第二部 人為什麼會生病
第七章 六淫――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
六淫為什麼讓人生病?╱風邪──最善變的病╱寒邪──傷人陽氣╱暑邪──耗氣又傷津╱濕邪──濕黏不爽快╱燥邪──乾澀容易傷肺╱火邪──容易上火、出汗出血
第八章 內生五邪――人體的內部矛盾
內風──風氣內動╱內寒──寒從中生╱內濕──濕濡內生╱內燥──津傷化燥╱內火──火熱內生
第九章 飲食失宜――吃不對也會生病
食物與疾病的關係╱以形補形,以臟補臟╱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
第十章 情緒也能讓人生病――七情致病
解碼七情與臟腑的關係╱病由心生──看情志如何致病╱情緒治病法
第十一章 體內的病理產物――痰飲和瘀血
有瘀血就有疼痛
第十二章 舌象、脈象中的玄機
舌上的祕密──看舌診病╱把脈真的有那麼玄嗎?
第十三章 中醫診斷的綱領――八綱辨證
表裡辨證╱虛實辨證╱寒熱辨證╱陰陽辨證
第三部 尋找治病的良方
第十四章 中藥是怎麼治病的
中藥有四氣五味╱藥物對哪些經絡臟腑?╱根據歸經選用中藥╱中醫治病,升降浮沉╱是藥都有三分毒╱中藥配伍與禁忌╱中醫治病分八種
第十五章 常用中藥有哪些?
人參,補元氣,起死回生╱三七,止血化瘀,傷科必備╱何首烏,黑髮明目,延年益壽╱大黃,攻下通便,藥中將軍╱黃連,苦能造濕,寒能清熱╱柴胡,溝通表裡,表證剋星╱地黃,生熟有別,功效迥異╱茯苓,健脾利水,久服不老╱金銀花,涼茶首選,清熱解毒╱當歸,補血聖藥,活血調經
第十六章 生活裡可以作為中藥的東西
海帶,祛痰消腫,減肥補碘╱山藥,補虛健脾,脾虛救星╱大棗,補氣養血,婦人良品╱蜂蜜,滋潤補虛,潤腸通便╱藕節,涼血止血,滋陰蔬菜╱生薑,溫中散寒,養生調料╱吃什麼?什麼時候吃?看自然規律
第十七章 怎麼看懂方劑――君臣佐使
中國歷代醫書╱組方原則──君臣佐使
第十八章 六大常用方劑
四君子湯──補氣之方,致中和╱四物湯──補血之方,女性之友╱六味地黃丸──三補三瀉,腎虛首選╱小柴胡湯──和解少陽,萬能調解╱逍遙散──疏肝解鬱,逍遙自在╱玉屏風散──弱不禁風,屏風來救
第十九章 神奇的艾灸――最簡單的經絡療法
艾灸有哪些分類?╱哪些病配哪些艾灸療法
第二十章 如何培養中醫診療思維
中醫思維的傳承困境╱如何建立中醫思維
自序
中醫藥知識從此對所有的人敞開大門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一名中醫臨床醫生,經常在面對病人時感到疲憊。因為要幫助病人,不只要解決當下病痛,還要勸病人改變生活上的不良習慣。當人從意識到發病的根本原因,才能及時避免疾病發生。
可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哪些行為會導致疾病,因為人對身體的了解,幾乎是微乎其微。
中醫藥是座寶庫,但是要讓寶庫對每個人敞開大門並不容易。這時就需要傳播的力量。可是,作為專業的中醫藥工作者,要怎麼做才能讓更多人獲得足夠的中醫知識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創立了「醫界書生」團隊,利用網路,提出了「站在專業立場,講述通俗中醫」的理念。以公眾號為起點,將專業人士和一般民眾聯繫在一起。
隨著網路上受到的關注越多,我們也意識到,人們需要一本有系統的中醫入門書,《零基礎學中醫》因此誕生。
本書分成三部,每一部各個章節都為大家呈現生動的中醫。對書中的重點跟中醫名詞,並採取筆記方式,在旁邊空白加上註解,讓讀者能更快了解意思。此外,我們也搭配許多插圖,不但能夠幫助大家理解,還可以提升閱讀樂趣。
如果仔細閱讀本書,邊讀邊作筆記,最後你會發現,原來中醫的大門已經悄悄打開了。
編寫本書的過程中,感謝「醫界書生」全體團員的努力,同時,也對指導和幫助過我們的專家和朋友至以敬意!
推薦序
學習中醫,必須溯其源、求其本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麗蓮(寶中醫)
中醫同時擁有醫學與哲學的雙重身分,透過巨觀、整體觀來透視人體,注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之間的各種交互作用。中醫的精髓緣於道家的養生哲理,吾人之所以謂為「醫道」,其中便含有「醫生於道」之意。
西醫為醫學與科學的總和,透過分子、細胞、組織等微觀,隨著科技的進步,一步步的解構人體,務求精妙明晰。我於十數年求學、臨床的經驗歸納心得為「中醫易學而難通,西醫難學而易通」。
中醫易學之處在於,古人、古書、古文已然終結,不會再新增,雖然文言文大多艱澀,但在訓詁學專家的努力之下,皆有詳盡注釋,文章句讀可清楚明義。可是中醫卻難於融會貫通,要運用自如更是難上加難。而西醫就完全相反,內、外、婦、兒科等種種科別都必經且固定的學習、能力鑑定流程,雖然學習過程艱辛,但只要能通過實習、住院醫師訓練,便具備十足的能力,給患者帶來福祉。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原因就在於中醫哲學的部分,歷代名醫鑽營字句衍生各種理論,造就了許多大小流派,門戶之見堪比鴻溝,影響了臨床應用的能力。所以,我一直認為對於中醫的學習與了解,必須溯其源、求其本,基礎穩固方能證治(辨證論治)通達,入門的第一步尤為緊要。
本書將許多重要的觀念,透過淺顯的文字、圖畫、流程,清楚呈現。解釋陰陽之間相對的關係,五行相生相克的交互作用,漸漸帶入五臟六腑的功能與彼此間的影響。若能清楚臟腑的運作,可以說已然入門成功。進一步透過對於氣血的認識,明白何謂「津、液」,了解他們如何滋潤臟腑、如何通行於經絡之間,平衡、牽制、互通有無,到此處可以說「中醫生理學」的知識已然完備。
作者抱著更大的志向,希望讓讀者們都能在生活中實踐「醫道」,因此進一步挑戰高難度的舌脈解說、病理機轉,此乃「中醫病理學」、「中醫診斷學」的範疇。最後提到的簡明藥理,從生理、病理、診斷、辯證、論治,步步成就一位學院派、卻又從未進過中醫學院的中醫生徒。
《禮記.學記》曾提到學有所成的數個階段:「離經辨志,敬業樂群,博習親師,論學取友謂之小成;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透過本書,中醫之道可以正向坦途,無須擔心會誤入窠臼、耽溺牛角之間。養生健體,自救、救人,實為良書,謹此推薦。
內文試閱
西醫用刪去法找病因
若想知道西醫能不能治理失調,要先明白西醫是怎麼看病的。
西醫治療有一個明確的思路,即這個疾病是局部哪個問題導致的?炎症是哪種細菌感染造成的?過敏是由什麼物質誘導出來的?
沒有這個思路,西醫找不到診斷的依據,就沒有辦法用藥。西醫診斷是不斷切割問題,找到最終靶點,在這個過程中,有任何一個因素干擾,得到的都是不準確的結論。
例如發熱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按照西醫思路,一定要找到身體裡哪個地方有感染、炎症、過敏,或是有腫瘤,或者誤用藥等一系列原因才能治病。所以西醫需要大量做檢查,排除不可能的原因,找到最終那個引起發熱的因素。
而失調可能哪裡都沒有問題,但身體某兩部分鬧不愉快、有摩擦,就發生失調,找不到一個確定原因。就像鬧矛盾的夫妻,誰都沒有錯,只是不合適。硬要把錯歸在誰身上,最終可能就是兩個人身上都找不到錯。
中醫從整體看病
面對複雜系統時,人類的研究思路如同小學生,不管哪門學科,常常做局部分析與分解研究,把複雜問題層層分解,切割成微小的碎片,對碎片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而推斷出整體的情況。這就是西醫的做法,現代醫學理論也是在這一層面上發展壯大起來的。
但是,在切割分解的過程中,各系統之間的聯繫與交互作用也被摧毀了,而且科學家發現,對局部的了解,並不能認識複雜系統及整體規律。因為一個系統是各部分交互作用的有機整體,而不是單純的機械組合。以整體觀來認識人體的疾病,並治療疾病,正是中醫的獨到之處。
舉個例子,臨床實驗中,一個簡單的咳嗽,經過西醫專家治療,卻效果不佳,因為西醫局限在尋找病因,及劃分咳嗽特性(急性、亞急性、慢性),若找不到明確的原因,就不知道怎麼用藥治療;找到原因,治療方式也就那幾種:抗過敏、抗感染、化痰。
由於門診規模和醫療成本的限制,也不可能遇到一個病人就做遍所有檢查,尋找原因,更不用說那些複雜的疾病了。所以西醫在面對大部分疾病時,仍然捉襟見肘、武器有限。
而中醫不同,就算咳嗽了,不一定是肺的問題,中醫有句話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表示任何一個臟腑都有出問題,以至於牽連到肺,表現症狀是咳嗽。所以要從整體的角度尋找原因和解決辦法,比如肝火旺盛,會向上欺侮肺金(按: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但當肝的力量過於強大的時候,就會反過來欺侮肺金,肺的功能被上逆的肝氣壓制,就會出現咳嗽、咳痰),肺的功能被壓制,就會表現為咳嗽、咳痰,還伴有兩脅痛、目赤腫痛的症狀。
這個時候光治肺是沒有用的,因為肺本身沒有問題,只要解除對肺的克制,利用清肝火的藥物清除肝的內熱,讓肝肺兩臟的關係重歸平衡,咳嗽自然就好了。
六淫──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
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被稱作「六氣」。六氣是萬物生長的條件,對人體無害,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意思是人依靠天地之間的大氣和水穀之氣而生存,也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成長。
同時,人們在生活中逐步認識六氣的變化特點,產生了適應能力。正常的六氣不易使人生病,當氣候變化異常、六氣變化太多、不及、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天應溫反而寒,秋天應涼反而熱等),或是氣候變化太過於急驟(比如太過劇烈的暴冷暴熱等),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侵犯人體,發生疾病。這種情況下的六氣,被稱為「六淫」或「六邪」了。
但我們也發現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發病,有的人能適應這種異常變化就不容易發病,有的人不能適應異常變化就發生疾病。不過即使氣候正常,也有人會因適應能力低下而生病。
由此可見,無論是氣候異常或正常,六淫都是相對且客觀存在,是否發病的決定性因素是人們正氣的強弱。
風邪──最善變的病邪
當風邪侵襲人體時,一般先襲擊我們的腠理,因為這些位置屬體表,屬上,都是中醫「陽」的概念,風邪也屬於陽邪,容易侵犯人體的陽位。
人的腠理具有節律性的開合呼吸功能,如果腠理呼吸功能失常,開張太過,人就會覺得怕冷,有甚者添加衣物也不得好轉;閉合太過,人就會發熱、煩悶,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著風感冒後,會出現怕冷或者發熱的症狀,就是因為風邪破壞了肌表腠理正常疏泄開張的節律。
還有一些人會出現後背發緊、疼痛的症狀,因為在項背有一條非常重要的經絡,即「足太陽膀胱經」,它就像初升的太陽,能量比較薄弱,抵禦外邪的能力還不夠強,所以當感受風邪時,它最容易受到侵襲,就會出現項背發緊,酸痛不舒暢等症狀。
《素問.風論》說「風者,善行而數變」,善行的意思是,風邪致病具有病位遊移、行無定處的特徵,比如一些老年朋友經常會出現遊走性的關節疼痛,痛無定處,這就屬於風氣偏盛的表現。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變化無常、發病迅速的特性,比如風疹塊就有皮膚搔癢、發無定處、此起彼伏的特點。
風邪致病,它還不太願意單獨發病,還得叫上幾個同夥一起作祟,比如上寒、濕、燥、熱諸邪一起做壞事,形成風寒、風濕、風燥、風熱等複合型的邪氣,風寒型的關節炎就可能表現為關節疼痛遇冷加重、得溫則減的特點。而風熱型關節炎可能出現焮熱疼痛,患處皮膚溫度偏高的特點,所以風邪常為致病的先導。
濕邪──濕黏不爽快
濕是長夏的主氣,夏秋之交,夏季熱氣下降,熱氣充溢上升,水氣上騰,空氣潮濕,是一年中濕氣最重的季節。和寒邪一樣,濕邪也有外濕、內濕之分。
外濕多由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居處潮濕等外在因素影響。內濕則是脾失健運,脾的運化功能失常,當脾陽不能去除濕氣,就會導致水濕停聚形成病理。外濕長期困脾,使脾的功能失常,亦可導致脾虛內濕的形成。
濕性重濁,「重」即沉重或重著。是指受到濕邪影響,頭部會沉重像裹著東西,出現身體沉重,四肢酸懶沉重等症狀。《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於濕,首如裹。」是指濕邪外襲肌表,使清陽之氣不能上升,使人頭昏而沉如被裹。
「濁」,即穢濁,多指分泌物穢濁不清。濕邪致病可出現各種穢濁症狀,如臉部比較容易出油,感覺黏膩,眼屎比較多,大便溏泄,下痢黏液膿血,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濕疹破潰流水等,都是濕性穢濁的病理反應。
因為濕性類水,所以和寒邪一樣,濕邪也屬於陰邪,陰邪最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
陰邪還會阻遏氣機運行,濕邪侵及人體時,出現在哪裡,哪裡就堵塞不通。滯留在臟腑經絡裡時,氣機升降會失常,經絡阻滯不暢;如果問題出現在頭部,就會覺得頭痛、頭重;出現在胸腹部,就會覺得胸悶,胃脘痞滿;出現在筋骨關節,關節就會活動不利,疼痛重著。
脾是運化水濕的重要臟腑,如果水濕過重,就會增加脾的負擔,加重水濕代謝不暢,當過多的水濕停聚在身體裡,導致腹瀉、尿少、水腫、腹水等病症。所以《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濕勝則濡瀉,甚則水閉附腫。」
因為濕性類水、趨下,所以濕邪多會先侵犯人體下部,引起症狀,比如水腫多以下肢腫脹較為明顯,婦女帶下、慢性腹瀉、一些泌尿系統問題等,多由濕邪下注所致。
隨書附贈人體標準經絡穴位圖、人體手足耳部反射區全彩示意圖
我該怎麼各取中西醫所長,縮短療程?沒人會教你,你得先自己懂點中醫才行。
最簡單的中醫入門書,幫你養生最到位,治病能治本。
◎西醫骨科說我腰扭傷,中醫卻開藥治我風寒。都對,風寒濕燥火的道理是什麼?
◎把脈為什麼該用雙手?各用三根手指頭的原因是?
◎西醫證實經絡療法有奇效,不必學扎針,自己就能安全操作。
◎中醫治病要很久?因為西醫用刪去法,中醫從整體找原因。有些病痛其實中醫治療痊癒較快。
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馬可迅,把看不到的氣血、五行、陰陽
徹底視覺化,自己找病因、醫病順暢溝通、正確養生。
◎中醫不神祕,這樣想就很好懂:
•天有黑夜白晝,人有陰陽兩極
古人從自然中找規律將人分陰陽,腰以上跟背部是陽、腰以下和腹部為陰。
陰與陽彼此對立、又互相依存,只要缺少一方,人就會生病(重點是平衡)。
•中醫看臟腑及看不見的三焦――觀點與西醫不太一樣,想成一個國家你就懂:
心臟像君主,肝臟像將軍,脾臟是百姓,肺臟像宰相……
那看不見的三焦呢?
◎人為什麼會生病?關鍵就在五六七 :
•六淫是六種自然現象,當人體不適應氣候變化,就會受自然影響而產生病症。
•五邪是氣血津液及臟腑出現異常,產生類似風、寒、濕、燥、火的症狀。
•七情是人的情緒,當情緒太過,就會影響人的精神,更會傷及臟腑。
本書把看不見的五六七圖解告訴你
◎常用中藥有哪些?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效果大不同:
人參最能補元氣、三七是傷科必備、何首烏能黑髮明目,
還有大黃、黃連、柴胡、茯苓、金銀花等,每種藥材背後居然還有動人的故事。
•中醫提倡藥食同源,生活裡有哪些東西可以作為中藥?
.常用來當火鍋湯底的海帶(昆布),幫你祛痰消腫、防止便祕。
.常常拉肚子、頻尿,或是因肺虛常常咳嗽,你可以用山藥治療。
.當女性感到抑鬱、煩躁、精神不寧,飲用大棗湯就能疏肝解鬱、補氣養血。
還有,六大常用方劑各有何用途?為什麼艾灸是最簡單的經絡療法?
本書讓你自己找病因、醫病順暢溝通、正確養生。
推薦
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楊進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所長 陳仁壽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陳麗蓮
目錄
推薦序 學習中醫,必須溯其源、求其本╱陳麗蓮
自序 中醫藥知識從此對所有的人敞開大門
第一部 中醫不神祕,很好懂
第一章 走近中醫
中醫是騙術還是醫術?╱治本?中醫、西醫都能,只是方法不同╱長時間不健康生活,神仙也難救╱西醫用刪去法找病因╱中醫從整體看病╱西醫找解決方法,中醫找原因╱中醫的「醫」是為了打開身體自癒力
第二章 天有黑夜白晝,人有陰陽兩極
國外有陰陽概念,但不太會用╱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在使用╱人也能靠陰陽分析╱陰與陽,彼此制約╱陰陽理論,用門來解釋╱太多太少,身體都會受不了╱疾病、體質也分陰陽,有根據
第三章 五行與五臟、五行與治療哲學
五行與五臟的關係╱五行與相生相克關係與應用╱五行治病,就像親子關係
第四章 中醫看臟腑,以及看不見的三焦――觀點與西醫不太一樣
心君主,主宰生命╱肝將軍,對抗外敵╱脾百姓,氣血靠它轉化╱肺宰相,輔佐心臟把血液送至全身╱腎倉庫,儲藏精氣╱膽軍師,協助肝做決斷╱胃糧倉,與脾配合,維持生命╱小腸,食物在這裡進一步被消化╱大腸,接收食物殘渣,排出體外╱膀胱,貯存、排泄尿液╱三焦是全身高速公路
第五章 生命的基本物質――氣血精津液
精,包含精氣、精神╱氣分先天跟後天╱氣推動生命活動╱氣生病,人就開始有毛病╱血如何產生?╱血液跟五臟關係密切╱氣生血,血載氣╱身體裡的水,都能變成津液╱氣血、津液誰也離不開誰
第六章 氣血的通道――經絡之謎
人體到底有多少條經絡?╱現代醫學如何認識經絡的?╱經絡與腧穴、臟腑的關係╱針灸的原理╱經絡的作用╱經絡的病理變化╱讀經絡學說,我們能做什麼?
第二部 人為什麼會生病
第七章 六淫――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
六淫為什麼讓人生病?╱風邪──最善變的病╱寒邪──傷人陽氣╱暑邪──耗氣又傷津╱濕邪──濕黏不爽快╱燥邪──乾澀容易傷肺╱火邪──容易上火、出汗出血
第八章 內生五邪――人體的內部矛盾
內風──風氣內動╱內寒──寒從中生╱內濕──濕濡內生╱內燥──津傷化燥╱內火──火熱內生
第九章 飲食失宜――吃不對也會生病
食物與疾病的關係╱以形補形,以臟補臟╱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
第十章 情緒也能讓人生病――七情致病
解碼七情與臟腑的關係╱病由心生──看情志如何致病╱情緒治病法
第十一章 體內的病理產物――痰飲和瘀血
有瘀血就有疼痛
第十二章 舌象、脈象中的玄機
舌上的祕密──看舌診病╱把脈真的有那麼玄嗎?
第十三章 中醫診斷的綱領――八綱辨證
表裡辨證╱虛實辨證╱寒熱辨證╱陰陽辨證
第三部 尋找治病的良方
第十四章 中藥是怎麼治病的
中藥有四氣五味╱藥物對哪些經絡臟腑?╱根據歸經選用中藥╱中醫治病,升降浮沉╱是藥都有三分毒╱中藥配伍與禁忌╱中醫治病分八種
第十五章 常用中藥有哪些?
人參,補元氣,起死回生╱三七,止血化瘀,傷科必備╱何首烏,黑髮明目,延年益壽╱大黃,攻下通便,藥中將軍╱黃連,苦能造濕,寒能清熱╱柴胡,溝通表裡,表證剋星╱地黃,生熟有別,功效迥異╱茯苓,健脾利水,久服不老╱金銀花,涼茶首選,清熱解毒╱當歸,補血聖藥,活血調經
第十六章 生活裡可以作為中藥的東西
海帶,祛痰消腫,減肥補碘╱山藥,補虛健脾,脾虛救星╱大棗,補氣養血,婦人良品╱蜂蜜,滋潤補虛,潤腸通便╱藕節,涼血止血,滋陰蔬菜╱生薑,溫中散寒,養生調料╱吃什麼?什麼時候吃?看自然規律
第十七章 怎麼看懂方劑――君臣佐使
中國歷代醫書╱組方原則──君臣佐使
第十八章 六大常用方劑
四君子湯──補氣之方,致中和╱四物湯──補血之方,女性之友╱六味地黃丸──三補三瀉,腎虛首選╱小柴胡湯──和解少陽,萬能調解╱逍遙散──疏肝解鬱,逍遙自在╱玉屏風散──弱不禁風,屏風來救
第十九章 神奇的艾灸――最簡單的經絡療法
艾灸有哪些分類?╱哪些病配哪些艾灸療法
第二十章 如何培養中醫診療思維
中醫思維的傳承困境╱如何建立中醫思維
自序
中醫藥知識從此對所有的人敞開大門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一名中醫臨床醫生,經常在面對病人時感到疲憊。因為要幫助病人,不只要解決當下病痛,還要勸病人改變生活上的不良習慣。當人從意識到發病的根本原因,才能及時避免疾病發生。
可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哪些行為會導致疾病,因為人對身體的了解,幾乎是微乎其微。
中醫藥是座寶庫,但是要讓寶庫對每個人敞開大門並不容易。這時就需要傳播的力量。可是,作為專業的中醫藥工作者,要怎麼做才能讓更多人獲得足夠的中醫知識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創立了「醫界書生」團隊,利用網路,提出了「站在專業立場,講述通俗中醫」的理念。以公眾號為起點,將專業人士和一般民眾聯繫在一起。
隨著網路上受到的關注越多,我們也意識到,人們需要一本有系統的中醫入門書,《零基礎學中醫》因此誕生。
本書分成三部,每一部各個章節都為大家呈現生動的中醫。對書中的重點跟中醫名詞,並採取筆記方式,在旁邊空白加上註解,讓讀者能更快了解意思。此外,我們也搭配許多插圖,不但能夠幫助大家理解,還可以提升閱讀樂趣。
如果仔細閱讀本書,邊讀邊作筆記,最後你會發現,原來中醫的大門已經悄悄打開了。
編寫本書的過程中,感謝「醫界書生」全體團員的努力,同時,也對指導和幫助過我們的專家和朋友至以敬意!
推薦序
學習中醫,必須溯其源、求其本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麗蓮(寶中醫)
中醫同時擁有醫學與哲學的雙重身分,透過巨觀、整體觀來透視人體,注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之間的各種交互作用。中醫的精髓緣於道家的養生哲理,吾人之所以謂為「醫道」,其中便含有「醫生於道」之意。
西醫為醫學與科學的總和,透過分子、細胞、組織等微觀,隨著科技的進步,一步步的解構人體,務求精妙明晰。我於十數年求學、臨床的經驗歸納心得為「中醫易學而難通,西醫難學而易通」。
中醫易學之處在於,古人、古書、古文已然終結,不會再新增,雖然文言文大多艱澀,但在訓詁學專家的努力之下,皆有詳盡注釋,文章句讀可清楚明義。可是中醫卻難於融會貫通,要運用自如更是難上加難。而西醫就完全相反,內、外、婦、兒科等種種科別都必經且固定的學習、能力鑑定流程,雖然學習過程艱辛,但只要能通過實習、住院醫師訓練,便具備十足的能力,給患者帶來福祉。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原因就在於中醫哲學的部分,歷代名醫鑽營字句衍生各種理論,造就了許多大小流派,門戶之見堪比鴻溝,影響了臨床應用的能力。所以,我一直認為對於中醫的學習與了解,必須溯其源、求其本,基礎穩固方能證治(辨證論治)通達,入門的第一步尤為緊要。
本書將許多重要的觀念,透過淺顯的文字、圖畫、流程,清楚呈現。解釋陰陽之間相對的關係,五行相生相克的交互作用,漸漸帶入五臟六腑的功能與彼此間的影響。若能清楚臟腑的運作,可以說已然入門成功。進一步透過對於氣血的認識,明白何謂「津、液」,了解他們如何滋潤臟腑、如何通行於經絡之間,平衡、牽制、互通有無,到此處可以說「中醫生理學」的知識已然完備。
作者抱著更大的志向,希望讓讀者們都能在生活中實踐「醫道」,因此進一步挑戰高難度的舌脈解說、病理機轉,此乃「中醫病理學」、「中醫診斷學」的範疇。最後提到的簡明藥理,從生理、病理、診斷、辯證、論治,步步成就一位學院派、卻又從未進過中醫學院的中醫生徒。
《禮記.學記》曾提到學有所成的數個階段:「離經辨志,敬業樂群,博習親師,論學取友謂之小成;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透過本書,中醫之道可以正向坦途,無須擔心會誤入窠臼、耽溺牛角之間。養生健體,自救、救人,實為良書,謹此推薦。
內文試閱
西醫用刪去法找病因
若想知道西醫能不能治理失調,要先明白西醫是怎麼看病的。
西醫治療有一個明確的思路,即這個疾病是局部哪個問題導致的?炎症是哪種細菌感染造成的?過敏是由什麼物質誘導出來的?
沒有這個思路,西醫找不到診斷的依據,就沒有辦法用藥。西醫診斷是不斷切割問題,找到最終靶點,在這個過程中,有任何一個因素干擾,得到的都是不準確的結論。
例如發熱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按照西醫思路,一定要找到身體裡哪個地方有感染、炎症、過敏,或是有腫瘤,或者誤用藥等一系列原因才能治病。所以西醫需要大量做檢查,排除不可能的原因,找到最終那個引起發熱的因素。
而失調可能哪裡都沒有問題,但身體某兩部分鬧不愉快、有摩擦,就發生失調,找不到一個確定原因。就像鬧矛盾的夫妻,誰都沒有錯,只是不合適。硬要把錯歸在誰身上,最終可能就是兩個人身上都找不到錯。
中醫從整體看病
面對複雜系統時,人類的研究思路如同小學生,不管哪門學科,常常做局部分析與分解研究,把複雜問題層層分解,切割成微小的碎片,對碎片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而推斷出整體的情況。這就是西醫的做法,現代醫學理論也是在這一層面上發展壯大起來的。
但是,在切割分解的過程中,各系統之間的聯繫與交互作用也被摧毀了,而且科學家發現,對局部的了解,並不能認識複雜系統及整體規律。因為一個系統是各部分交互作用的有機整體,而不是單純的機械組合。以整體觀來認識人體的疾病,並治療疾病,正是中醫的獨到之處。
舉個例子,臨床實驗中,一個簡單的咳嗽,經過西醫專家治療,卻效果不佳,因為西醫局限在尋找病因,及劃分咳嗽特性(急性、亞急性、慢性),若找不到明確的原因,就不知道怎麼用藥治療;找到原因,治療方式也就那幾種:抗過敏、抗感染、化痰。
由於門診規模和醫療成本的限制,也不可能遇到一個病人就做遍所有檢查,尋找原因,更不用說那些複雜的疾病了。所以西醫在面對大部分疾病時,仍然捉襟見肘、武器有限。
而中醫不同,就算咳嗽了,不一定是肺的問題,中醫有句話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表示任何一個臟腑都有出問題,以至於牽連到肺,表現症狀是咳嗽。所以要從整體的角度尋找原因和解決辦法,比如肝火旺盛,會向上欺侮肺金(按: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但當肝的力量過於強大的時候,就會反過來欺侮肺金,肺的功能被上逆的肝氣壓制,就會出現咳嗽、咳痰),肺的功能被壓制,就會表現為咳嗽、咳痰,還伴有兩脅痛、目赤腫痛的症狀。
這個時候光治肺是沒有用的,因為肺本身沒有問題,只要解除對肺的克制,利用清肝火的藥物清除肝的內熱,讓肝肺兩臟的關係重歸平衡,咳嗽自然就好了。
六淫──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
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被稱作「六氣」。六氣是萬物生長的條件,對人體無害,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意思是人依靠天地之間的大氣和水穀之氣而生存,也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成長。
同時,人們在生活中逐步認識六氣的變化特點,產生了適應能力。正常的六氣不易使人生病,當氣候變化異常、六氣變化太多、不及、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天應溫反而寒,秋天應涼反而熱等),或是氣候變化太過於急驟(比如太過劇烈的暴冷暴熱等),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侵犯人體,發生疾病。這種情況下的六氣,被稱為「六淫」或「六邪」了。
但我們也發現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發病,有的人能適應這種異常變化就不容易發病,有的人不能適應異常變化就發生疾病。不過即使氣候正常,也有人會因適應能力低下而生病。
由此可見,無論是氣候異常或正常,六淫都是相對且客觀存在,是否發病的決定性因素是人們正氣的強弱。
風邪──最善變的病邪
當風邪侵襲人體時,一般先襲擊我們的腠理,因為這些位置屬體表,屬上,都是中醫「陽」的概念,風邪也屬於陽邪,容易侵犯人體的陽位。
人的腠理具有節律性的開合呼吸功能,如果腠理呼吸功能失常,開張太過,人就會覺得怕冷,有甚者添加衣物也不得好轉;閉合太過,人就會發熱、煩悶,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著風感冒後,會出現怕冷或者發熱的症狀,就是因為風邪破壞了肌表腠理正常疏泄開張的節律。
還有一些人會出現後背發緊、疼痛的症狀,因為在項背有一條非常重要的經絡,即「足太陽膀胱經」,它就像初升的太陽,能量比較薄弱,抵禦外邪的能力還不夠強,所以當感受風邪時,它最容易受到侵襲,就會出現項背發緊,酸痛不舒暢等症狀。
《素問.風論》說「風者,善行而數變」,善行的意思是,風邪致病具有病位遊移、行無定處的特徵,比如一些老年朋友經常會出現遊走性的關節疼痛,痛無定處,這就屬於風氣偏盛的表現。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變化無常、發病迅速的特性,比如風疹塊就有皮膚搔癢、發無定處、此起彼伏的特點。
風邪致病,它還不太願意單獨發病,還得叫上幾個同夥一起作祟,比如上寒、濕、燥、熱諸邪一起做壞事,形成風寒、風濕、風燥、風熱等複合型的邪氣,風寒型的關節炎就可能表現為關節疼痛遇冷加重、得溫則減的特點。而風熱型關節炎可能出現焮熱疼痛,患處皮膚溫度偏高的特點,所以風邪常為致病的先導。
濕邪──濕黏不爽快
濕是長夏的主氣,夏秋之交,夏季熱氣下降,熱氣充溢上升,水氣上騰,空氣潮濕,是一年中濕氣最重的季節。和寒邪一樣,濕邪也有外濕、內濕之分。
外濕多由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居處潮濕等外在因素影響。內濕則是脾失健運,脾的運化功能失常,當脾陽不能去除濕氣,就會導致水濕停聚形成病理。外濕長期困脾,使脾的功能失常,亦可導致脾虛內濕的形成。
濕性重濁,「重」即沉重或重著。是指受到濕邪影響,頭部會沉重像裹著東西,出現身體沉重,四肢酸懶沉重等症狀。《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於濕,首如裹。」是指濕邪外襲肌表,使清陽之氣不能上升,使人頭昏而沉如被裹。
「濁」,即穢濁,多指分泌物穢濁不清。濕邪致病可出現各種穢濁症狀,如臉部比較容易出油,感覺黏膩,眼屎比較多,大便溏泄,下痢黏液膿血,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濕疹破潰流水等,都是濕性穢濁的病理反應。
因為濕性類水,所以和寒邪一樣,濕邪也屬於陰邪,陰邪最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
陰邪還會阻遏氣機運行,濕邪侵及人體時,出現在哪裡,哪裡就堵塞不通。滯留在臟腑經絡裡時,氣機升降會失常,經絡阻滯不暢;如果問題出現在頭部,就會覺得頭痛、頭重;出現在胸腹部,就會覺得胸悶,胃脘痞滿;出現在筋骨關節,關節就會活動不利,疼痛重著。
脾是運化水濕的重要臟腑,如果水濕過重,就會增加脾的負擔,加重水濕代謝不暢,當過多的水濕停聚在身體裡,導致腹瀉、尿少、水腫、腹水等病症。所以《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濕勝則濡瀉,甚則水閉附腫。」
因為濕性類水、趨下,所以濕邪多會先侵犯人體下部,引起症狀,比如水腫多以下肢腫脹較為明顯,婦女帶下、慢性腹瀉、一些泌尿系統問題等,多由濕邪下注所致。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馬可迅
馬可迅,字由之,醫學博士、中醫主治醫師。
在南京中醫藥大學求學,師從楊進教授、江楊清教授、周學平教授等著名中醫藥學者。走在中醫藥繼承與發展的道路上超過十年,摒棄學術上的門戶之見,兼收並蓄,對外感病、脾胃病、風濕病的中醫診療有所研究。同時致力於中醫藥知識的通俗化與普及化,主辦微信公眾號「醫界書生」,願與志同道合者一起弘揚中醫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