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翻轉中醫:了解原理、明白體質,讓鄭集誠醫師透過「望聞問切」帶你找回健康方法,擁抱無癌快活人生!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9828789系列名稱:
都會健康館Health系列編號:
149定價:
380元作者:
鄭集誠醫師頁數:
320頁開數:
17x2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00401出版日:
20200401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CIP:
413市場分類:
健康保健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讓鄭醫師為你解答各項中醫疑問,認識真正的中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
易元堂中醫診所院長
鄭集誠 醫師◎著
「按摩、刮痧、針灸」原理迅速解答。
四季滋補與各臟腑間的相互牽引。
五大章節+常見疾病治療,認識中醫超簡單。
一本書讀懂中醫的「職業學、知識學、應用學」!
讓你了解身體多一點!
中醫不只調身體,感冒看中醫也可以很快好。
顛覆對中醫的既有觀念,
讓傳承千年的先祖智慧,順應天然的身心調和專家──中醫院長一次告訴你
★不可不知道的天然醫學
★關於中醫的「職業學、知識學、應用學」
★身體各方平衡的專家,認識就在你我身邊的好朋友──「中醫」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處理不適部位雖然可以立即緩解當下疼痛,
但你有想過可能「治標不治本」嗎?
身體是天然的循環系統,各部位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若以房屋為身、磚頭為臟腑,一塊磚頭鬆動,有可能是整棟房屋都出現了縫隙,
一時的舒緩並不能根除病源,綜觀整體的全貌才能獲得真正的健康。
翻轉印象,了解中醫
中醫以「平衡」為核心,強調「過猶不及」,講求方方面面的和諧,
以天然、溫和的方式調節全身。
讓專業的鄭醫師帶你翻轉對中醫又慢且沒有很有效的印象,
認識這個老祖宗的智慧結晶──中醫學
◎中醫師的「職業學」──了解產業
以中醫的「望、聞、問、切」診療四步驟切入,
透過各式看診案例、工作內容說明、面臨困境等,
描述中醫所學為何、所用為何,
讓讀者更了解「中醫師」這項專業又貼近生活的職業。
◎中醫知識的「基礎學」──建立觀念
透過「陰陽」、「五行」、「經絡」、「精、氣」等中醫理論,
說明中醫對於身體的「平衡」等觀點,
讓讀者更加了解中醫治療的根據與理念,
破除刻板印象,降低不信任感,認識「中醫學」。
◎中醫調養與手法的「應用學」──將中醫落實到生活中
經由「疾病說明章節」內中醫觀點與治療方式,
了解中醫對各症狀的處理概念,
加上貼心食譜與常見Q&A,大大提升實用性,
讓讀者「在家就能調養」並「迅速解惑」將中醫落實到生活中。
讓鄭醫師為你解答各項中醫疑問,認識真正的中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
易元堂中醫診所院長
鄭集誠 醫師◎著
「按摩、刮痧、針灸」原理迅速解答。
四季滋補與各臟腑間的相互牽引。
五大章節+常見疾病治療,認識中醫超簡單。
一本書讀懂中醫的「職業學、知識學、應用學」!
讓你了解身體多一點!
中醫不只調身體,感冒看中醫也可以很快好。
顛覆對中醫的既有觀念,
讓傳承千年的先祖智慧,順應天然的身心調和專家──中醫院長一次告訴你
★不可不知道的天然醫學
★關於中醫的「職業學、知識學、應用學」
★身體各方平衡的專家,認識就在你我身邊的好朋友──「中醫」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處理不適部位雖然可以立即緩解當下疼痛,
但你有想過可能「治標不治本」嗎?
身體是天然的循環系統,各部位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若以房屋為身、磚頭為臟腑,一塊磚頭鬆動,有可能是整棟房屋都出現了縫隙,
一時的舒緩並不能根除病源,綜觀整體的全貌才能獲得真正的健康。
翻轉印象,了解中醫
中醫以「平衡」為核心,強調「過猶不及」,講求方方面面的和諧,
以天然、溫和的方式調節全身。
讓專業的鄭醫師帶你翻轉對中醫又慢且沒有很有效的印象,
認識這個老祖宗的智慧結晶──中醫學
◎中醫師的「職業學」──了解產業
以中醫的「望、聞、問、切」診療四步驟切入,
透過各式看診案例、工作內容說明、面臨困境等,
描述中醫所學為何、所用為何,
讓讀者更了解「中醫師」這項專業又貼近生活的職業。
◎中醫知識的「基礎學」──建立觀念
透過「陰陽」、「五行」、「經絡」、「精、氣」等中醫理論,
說明中醫對於身體的「平衡」等觀點,
讓讀者更加了解中醫治療的根據與理念,
破除刻板印象,降低不信任感,認識「中醫學」。
◎中醫調養與手法的「應用學」──將中醫落實到生活中
經由「疾病說明章節」內中醫觀點與治療方式,
了解中醫對各症狀的處理概念,
加上貼心食譜與常見Q&A,大大提升實用性,
讓讀者「在家就能調養」並「迅速解惑」將中醫落實到生活中。
作者簡介
鄭集誠 醫師
中山醫學院醫事檢驗系畢業,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畢業,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班畢業。不是出身中醫世家,學習西醫時間比中醫還要多,卻是一頭栽入傳統中醫世界而難以自拔。曾在署立新竹醫院中醫科,開立生平第一張有中醫執照的處方,下第一支有執照的針。隨後秉持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北上在當時台北市立仁愛醫院中醫科上班,並在尊生堂中醫駐診,開立「轉骨」門診,轟動一時,也造成民眾對轉骨觀念的認識。後來在土城開立易元堂中醫診所,擔任院長一職迄今。曾經從事西醫臨床檢驗工作,最後選擇中醫為終身志業,一心嚮往傳統中醫能真正落實在今日台灣所有民眾身上,因為只有如此,大家才能真正擁有健康亮麗的人生。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從治療原理、職場概況到生活應用,囊括中醫的方方面面。顛覆大眾普遍對中醫「又慢效果又不大」的印象,透過鄭醫師的專業角度,帶你翻轉中醫。無論是已有接觸中醫門診的民眾、尚未接觸中醫但在觀望的民眾,還是想從事中醫職業的學生,都適合看這本書,讓你知道中醫究竟在做什麼、如何治療,又該如何將中醫觀念落實到生活中。
書籍目錄
自序
慎醫藥
相信自己,瞭解中醫
現代醫學的迷思
中醫目前的困境
識中醫
陰陽
五行
氣、血、津液
經絡
臟象
體質
中藥與飲食
按摩、刮痧、炙療
功法鍛鍊
節飲食
一方水土
飲食調養的重要性
飲食調養的原則
食材與藥材
食物屬性
五臟與五味
損益原則
進補原則
進補時機
飲食宜忌
順四時
四季變化
時間醫學
調情志
肝主怒
心主喜
脾主思
肺主悲
腎主恐
中醫對疾病的治療觀點
瘟疫
感冒
頭痛
鼻炎與鼻過敏
癌症與腫瘤
高血壓與中風
糖尿病
青少年發育
推薦序/導讀/自序
自序
在臺灣,大家對中醫總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印象。記得小時候,看中醫的唯一印象,是給大夫把脈看診後,看著「香香」的中藥(後來才知道是當歸香)被紙包成一包包,讓我覺得很好奇,因為這種需要用火熬煮才能食用的「藥」,與西藥完全不同,感覺多了點「生」氣,也像個食物。
長大後,電視播放「控巴控控」的洗腦式中醫廣告,讓人覺得中醫似乎是個難登大雅之堂的戲謔式醫學,這讓我在念學士後中醫時,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行業?這本書裡有我學習中醫的心路歷程,包括自己接觸、學習中醫,到後來臨床上實踐後的心得與體會。
對許多人來說,中醫總在陰陽五行裡打轉,所謂的「望、聞、問、切」也比不上讓微小如奈米的細菌、病毒無所遁形的正子攝影。西醫除了多到數不清的先進儀器之外,還有拯救名人無數的葉醫師(葉克膜),反觀中醫,我們只有迄今還僅用雙手在治病的鍾醫師(中醫師)!
對我而言,僅虛心期盼能「翻轉大家對中醫的觀念」就好,不敢奢求「知道中醫有多好」,至少用心「瞭解」一點點中醫也好,這是「身在中醫」的我,僅有的微小期待。
本書分為「慎醫藥、識中醫、節飲食、順四時、調情志」五大部分,旨在說明中醫的基本觀點,並結合自己臨床的體會來說明,最後附上針對「一般常見疾病的中醫觀點與治療方式」,希望能讓大家有多一些另類的思考和選擇。
「慎醫藥」——是藥,就有三分毒,主要提醒大家在生病時,無論吃藥還是選醫師都要謹慎。中西醫治療方式各有千秋,有些患者以為要讓病好得快一點,看西醫最有用,其實有時中醫的治療速度並不會比西醫來得慢。
「識中醫」——「中醫」的「中」字,意思是不偏不倚,像個天秤一樣,所以中醫並不全然單指中國醫學,它還有中庸、不偏頗的含意存在,因此,中醫最基本的觀點就是,只要身體平衡,自然就健康。
「節飲食」——我認為天地萬物都有各自特性,而擁有得天獨厚資源的人們,卻不斷丟棄上天給予的恩賜,食用太多不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徹底打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觀念,讓現代新生疾病叢生。透過這個章節,期待大家能瞭解自己的體質並食用合適的食物,而不是為了健康而一昧參考營養數據,那只會讓自己對身體產生迷惑而已。
「順四時」——俗話說:「順天而行,逆天而亡。」雖是老生常談,但處於現代科技都能登陸月球的時代,如今人們總自傲「人定勝天」,可是看看世界各地天災不斷,就知道大自然力量的可怕。因此,請試著學習萬物配合自然的規律與節奏,也順應自然的生長與收藏,才能有安養天年的本事。
「調情志」——生理影響心理,心理也影響著生理。人既然處在大自然裡,免不了受到外在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干擾,此時要學著不受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心理因素影響太多與太深,更不能完全依賴西藥來幫我們身體解決情緒的問題。不妨跟著書中說明,學習協調自己的內在情緒,好讓身體沒有太多無故之憂去應對外邪侵擾,如此才能做到「恬淡虛無」的境界,也才是真養生。
「中醫對疾病的治療觀點」——國人對中醫的接受度,表面上似乎提高許多,但仍有許多人對中醫抱持懷疑的態度,尤其是用西醫的觀點來看待中醫,把中醫當成他類一般,非拒於門外!
像是有子宮肌瘤問題的女性,就被警告不得吃四物湯等含有雌激素的中醫湯藥;甚至罹患乳癌、子宮頸癌等疾病的朋友,也會被告誡人參、山藥、當歸是碰不得的違禁品。比人參、山藥、當歸還毒幾千萬倍的化療藥劑都敢嘗試,結果區區自然食物卻避之唯恐不及。這章節對於常見疾病,會有詳盡的觀點與說明,希望能解除大家的疑惑。
有些人看中醫時,總想趕快「藥到病除」,吃幾天藥,病情略減卻還沒痊癒,就開始懷疑「中醫真能治病嗎?」「再吃下去會不會洗腎?」之後另尋西醫,就說中醫不能治病。
面對這種立足點的不平衡,讓我想起荀子《勸學篇》的一段話:「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表面上似乎勸人勤學,卻也把現代人看病的心態給襯托了出來。因為大家看中醫都像螃蟹一樣,帶著焦躁之心,只希望中醫趕快把陳年舊疾一勞永逸地徹底根除,卻沒給中醫太多時間去治療時間造成的疾病。
現在手中這本書,不是中醫養生的食譜健康書,也不是一般教條式的中醫理論教科書,而是我把這幾年來看診的心得與體會,進行了小小的總結,其中有自己對中醫的認識,也有一些對現在疾病的個人治療看法。因為自己是個臨床中醫師,書中觀點自然以「中醫」為出發點,乍看之下或許有批判西醫之感,卻絕無對抗現今主流醫學之意。書名雖然說著要「帶你認識真正的中醫」,其實只想「翻轉」大家對傳統中醫的看法,這才是我撰寫本書的主要目的。
透過此書,我希望讓大家了解,中醫不只是醫師養家混口飯的工具,也是人人可以安身立命的醫療方式。相信你看過之後,會擁有不同以往的觀點。所以請一起進入「翻轉中醫」的世界吧!
文章試閱
識中醫
「中醫」裡的「中」字,意思是不偏不倚,像個天秤一樣,所以中醫並不全然單指中國醫學,它還有中庸、不偏頗的含意存在。想要身體健康,方法至少有二種,一是在身體較重的一側減輕重量,不然就是在較輕的一側增加重量,只要身體平衡,自然就健康。
中醫在二千多年以前,就以「天人相應」的宇宙宏觀為指導,以陰陽五行為說理方式,還用臟腑經絡為核心,建構出一個抽象度極高、涵養性極廣、解釋和推理功能極強的醫學理論系統。
而這套系統,完全不同於西醫的實證醫學,不但刻意針對物質微觀結構,進行細緻分析,也把實證醫學的基礎——解剖學,摒除在一邊,最主要的原因是,後來的中醫師並不需要熟悉人體解剖也能治療疾病,因此慢慢形成中醫自己一套完整的辨證醫學理論。
換句話說,中醫的治療,主要著眼於治療對象的功能好壞與否,在得其「意」的基礎上,盡可能忘其「形」,也就是不以眼見為真,因為身體機能過於龐雜,很難以眼睛所看到的,就視為真的事實。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則神話故事,那就是「神農嚐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好一個不怕死的人體實驗故事,雖然是神話,也像是笑話,但卻是我們祖先們冒著生命危險的親身經歷,才累積出今日的中醫。因此中藥有它悠久的歷史,而不像西醫用動物實驗後的結果,來推測人體的實驗結果,因為中醫可是幾千年人體實驗累積下來的傳承啊!
我曾在臨床上遇到一個真實案例,一名年約三十多歲的年輕少婦,每次月經來都疼痛不堪,但到大醫院檢查都無異狀,她覺得每個月這樣循環性疼痛也不是辦法,半年後,她決定進行細部檢查。
結果,這次檢查竟讓她真的「心想事成」。這名少婦透過檢查,發現在子宮後有一個五乘九公分的圓形黑黑不明物,當時醫師們研判是不好的腫瘤,建議她立即手術切除,讓她當下有點震驚。為了保險起見,她又私下再到另一間醫院檢查,結果也得到相同答案,因此只好無奈接受醫師建議,準備接受手術割除。
但就在手術前一天,醫師心血來潮想用超音波再看一次手術前的腫瘤,結果竟發現原先5×9公分的疑似腫瘤不明物,居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嚇壞了在場所有的醫師。
後來醫師詢問那位小姐,這星期生活有何變化?那小姐回答:「手術前,算算週期,剛好月經快要來,因此想說等月經結束後再安排開刀。事後回想,才發現可能是月經前所造成的囊包,被誤以為是腫瘤。」所幸這個延遲手術的想法,讓她避免一次無謂的手術,也證明身體上的現象,若只經由眼睛看到的影像,真的不能代表一切。
但還是有人說,中醫只是一種經驗醫學,像上述例子只是偶然現象,沒有一定脈絡可循。這種感覺,就像是在大海中漂泊的船,不小心靠了岸,治好了疑難雜症,只能說是運氣而已,不代表中醫真能治病。
也許有人話說得很重,批評中醫是只憑經驗或運氣的醫療,但在現實情況裡,若被西醫判定一輩子無法根治的毛病,有多少人會束手就擒放棄其他醫療方式?我想絕大部分的人,仍想尋求減緩病痛和延續生命的方法。
西醫在治療癌症時,對方向性的指標和治癒機會,都會採取審慎保留的態度,也因此,為什麼同樣的癌症疾病、同樣的治療方式(放化療),指標方向明確,甚至用藥相同,可是每個病人的預後情況卻不太一樣,總結原因,大都是西醫只講求治「病」,而中醫則是在治「人」了。中醫講陰陽、講五行、講體質、講臟腑、講經絡、講六邪、講七情、講飲食宜忌、講四氣五味等等,都以居處在地球上的渺小人類自居,因此要生活在這大自然的人們學習敬天、順應四時氣候變化、選擇適合的居處、謹慎選擇適合自己的醫學和藥物,唯有這樣,才能真正認識中醫、治療病人。
由於大家對西醫的認識,多從諸如基礎生物、化學、解剖等教育開始不斷培養訓練,因此大家對西醫觀點習以為常,反觀中醫的基礎教育,都是來自家中長輩傳承,或是自學,近代才有一些專業教育出現。中醫在被西方醫學取代之前,它曾是東方民族(中國、日本、朝鮮)賴以為濟的生活醫學,只是被西醫取代之後,就被冠上不靠譜、不科學等說法。
為了恢復大家對中醫的信心並增加瞭解,以下介紹一些中醫的基本觀念。
陰陽
陰陽是總括宇宙中一切相互對立又相互依賴的兩類事務,也是中醫對任何疾病最基礎的簡單二分法。
在蠻荒時代,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天有地,有白天有黑夜,有男性有女性,萬物被簡單區分二大類,不是陰就是陽,一切現象都有正反二方面,因此古人就用這個概念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消長的勢力。所以《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一語說出大自然中萬物生命的綱要。
人的身體是天地中的一小部分,自然也分陰陽,陰陽表面是對立,卻也無法彼此分割,整個太極圖中的陰陽魚,就是很明確的代表,彼此相生相息,互相轉化成一個和諧圓的太極,也表達出陰陽輪轉、相反相成是萬物生成變化的哲理。
陰陽學說又認為,整個大自然是陰陽對立又統一的結果,同時事物的陰陽屬性又是相對的,如晝為陽、夜為陰,若以上午與下午相對而言,則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若以前半夜與後半夜相對而言,則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陰中之陽,所以可見陰陽之中又有陰陽之分。這種陰陽相對又統一的現象,普遍存在於這世界。
再從生活中簡單區分,如果是劇烈運動、向外、上升、溫熱、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內守、下降、寒冷的多屬於陰;若以中醫來說,在人體中具有推動、溫煦、興奮等作用和功能,都可歸納於陽;如對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作用的物質和功能,就統歸於陰。
上述說明都點出一個道理,就是「天人相應」,如春天應該暖和卻還是寒涼,冬天氣溫應該寒冷卻反常地溫暖,這都是讓人容易產生疾病的氣候;有時天氣陰雨太多、有時久旱不雨等自然界常見的氣候變化,其實都會直接影響人的身體。人類無法改變大自然整個環境氣候變化,只有讓身體適應這些氣候的無常變化,才能免於遭受外在因素干擾身體健康。而這也是古人用「陰陽消長」的道理,來說明自然環境和氣候的變化,並指出陰陽四時的變化,是萬物生長、收藏的根本發展規律。人們如果要想健康長壽,就只能順從自然的節氣變化。看看世界各地颱風、地震、海嘯等天災頻傳,就清楚明白自然界偉大的力量所在,因此我們也才知道「人定勝天」只是阿Q式的口號。
當然若以陰陽說明人體病理上的變化來看,我們可以知道人體內外、表裡、上下各部位的物質與物質、功能與功能、功能與物質之間,都應該保持相對的陰陽協調;也唯有如此,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因為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都是陰陽失調所導致的。
我們的生活周遭,充斥著許多看不到的各類細菌,但大家依舊相安無事,不只是身體外,身體內的胃、腸、食道、氣管等器官臟腑的病菌更是多到不可勝數,但在絕大部分狀況下,彼此都和平共處也各自行事。
只是我們的身體,如果在外面受到「六邪」——風、寒、暑、濕、燥、火,的侵襲,而內在受到「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影響,就很容易造成外在環境與內部環境的變化,進而產生身體體質改變。如此便給了某些致病細菌和病毒,一個有利的生存條件,因此致病細菌們,就以等比級數方式,不斷複製與繁殖;再加上時間的催化,讓身體產生一個陰陽極度不平衡的狀態,此時身體就會產生疾病的現象,而這個現象就是我們常說的「生病」了。
我們都知道,每次流行感冒季節來臨,政府單位都會呼籲民眾接種流感疫苗;大家一直以來所接受的健康教育,也多認為疫苗是萬靈丹,以為施打後就不會感冒。結果校園學童感冒人數在季節交替時,減少的數量仍不如預期;因施打疫苗所產生的後遺症問題,依舊時有所聞,讓人要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其實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指的是只要自身抵抗能力足夠,注意自己體內陰陽平衡的協調,任何外在病菌,根本無法干預侵擾我們的身體。畢竟病菌在這世上存活的比人類還久,實在沒有理由像鳩占鵲巢似的,要它們不能一起生存在這地球上。
再來,談到中醫裡認知的陰陽,《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大自然裡的天為陽,地就是陰;白天為陽,夜晚是陰;晴天為陽,陰天為陰;秋冬為陰,春夏為陽;天寒為陰,天熱為陽。
以人來說,男為陽,女為陰,如果再將人體細分,人的腹部為陰,背部為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事物則動為陽,靜為陰,陰與陽並非永遠靜止不動,而是互相轉化,才能產生生命。四季氣溫如春暖、夏熱、秋涼、冬寒等氣候寒熱的變化相互交替,就是陰陽相生轉化的體現,生命也因此不斷在更替,並一直繁衍下去。所以陰與陽是互為根本,倘若只有陰而無陽,事物難以產生,只有陽而沒有陰,事物也難以有變化。
在人體中,以中醫生理來解釋陽,它可以化氣,以顯示功能,陰可以成形,以便構成精血臟器。簡單分類歸納,一個人的氣、動、熱、多言是屬陽;血、靜、寒、寡言均屬陰;在病理上就會出現陽盛則熱,陰盛則寒,暴怒傷陰,暴喜傷陽等陰虛、陽虛、陰盛、陽盛的症狀與現象。
所以知道陰陽在人體內平衡的原理後,我們就可以採用這理論,來避免很多疾病。比如人人聞之色變的癌症,其實癌細胞在身體內的發展,都是需要一定時間和環境才能產生,因此不需在發現它們的蹤跡後,就在未知病因的情況下立刻趕盡殺絕,畢竟癌細胞,也是體內原先的細胞轉化而來。
舉個例子來說,就像一個社會中,總有好人與壞人存在,他們是相對的,好人都在陽面,受人肯定;但壞人也一定有,只是比較少,都在陰暗面。大家都在一定的社會秩序下生活,因此在社會秩序正常的時候,有幾個壞人沒關係,他們的力量不至於大到興風作浪;相反地,如果整個控制社會的安定力量產生紊亂,讓好人與正義無法伸張,公道正義都亂了套,好人有時也會為了生存而變成盜匪。
像好幾年前菲律賓颱風造成的傷害,大家為了生存,許多災民都成了搶匪,讓原先社會秩序都亂了套,壞人因此坐大。所以中醫面對癌細胞,是先找出病因,然後再做處置,與許多西醫只有趕盡殺絕的方式不同。因此只要調整好身體內的陰陽平衡比例,讓身體主動去應對周遭環境的變化,其實就像一場翻轉棋遊戲,也像近朱者赤的道理一樣,因為腫瘤不是只會無止境變大,也應該會變小。這是中醫陰陽轉化的例子,可惜大部分的人都不太懂,也不太想去深入瞭解。
因此,中醫認為陰陽對身體調和很重要,只要身體虛弱,陰陽不調和,很容易就會給致病因子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其實地球上的致病因子,早早就生存在這大自然裡,有它的功能與存在道理,如果沒有存在的必要,也不需要人類這麼大費周章去消滅,因為大自然自然會消滅它們。
像二○○三年的SARS,就是這種來的快,去也快的現象,所以身體陰陽平衡的觀念,在中醫裡是很重要的。若只是很霸道地想消滅病菌或癌細胞,往往都會適得其反,畢竟許多生命會找出路,病菌與癌細胞也都是一樣,也會尋找適合它們生存的環境。
再看看現在社會上,拜科技之賜,常常看到生活日夜顛倒的青年們,他們身體臟腑功能,本應該是人生最精華的時候,只可惜仗著身體的壯碩本錢,不愛惜羽毛,上夜店把酒狂歡,久而久之,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不但可能毀了身體健康,更毀了自己美好的前程。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案例,是看過一位剛退伍沒多久的大學生畢業生,在找工作期間,利用休假空檔與幾位朋友一起開車到花東旅遊,可能仗著自己年輕力盛,長途開車,甚至夜遊,結果才出發去了一天多,家屬隔天就接到醫院通知是腦中風,必須緊急開腦手術。後來開刀雖救回一條命,但從此身體左邊偏癱,行動不方便;原本感情很好的女友也因此離開,美好前程變成黑白。
也許有人會問,這與陰陽有何關連?中醫認為白天為陽,夜晚為陰,生活作息日夜顛倒,就是違反陰陽,違逆大自然與人體生理的作息,這對身體是一種很大的傷害;再加上長途開車跋涉,對體力是一種負荷,種種不利身體的因素加總在一起,就十分容易產生疾病。
我們也常看到中風、癌症、高血壓等慢性病的出現年齡層不斷下降,也許有人會反駁,我每天睡眠時間足夠,管他是白天睡覺晚上活動,身體也沒問題啊!其實中醫向來認為,逆天、違反人體作息的生理時鐘,就是不對的方式;而且每個時辰氣血活動的臟腑經絡都不一樣,簡單說來,白天黑夜根本就不同,怎能認為睡眠足夠,就能使身體狀況維持一樣。
更何況,上天造人,就把人類設定成日行動物,並沒有要我們違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雖然科技進步,但說要人定勝天,這都是痴人說夢的事情。大自然偉大的力量,根本不是渺小人類所能改變,像世界各地的天災不斷,又何嘗不是我們人類過度開發,改變大自然生態後,造成大自然反撲的惡果,所以順陰陽,是保養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要務。
總之,陰陽學說應用於中醫上,是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的規律。一般說來,「陰」是指身體有形的實質物質,即體液,包括血、痰、淚、汗等等。「陽」,則是指人體內無形物質,及一些臟腑機能與氣。陰陽調和,則身體健康;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
我們可由身體的感覺,知道陰陽是否調和,也可因此知道自己身體是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