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超級病毒全攻略 新冠病毒COVID-19大解析:一本書掌握病毒、細菌面貌.預防感染之道.日常養生寶典

原文書名:


9789869910934超級病毒全攻略 新冠病毒COVID-19大解析:一本書掌握病毒、細菌面貌.預防感染之道.日常養生寶典
  • 產品代碼:

    9789869910934
  • 系列名稱:

    呷健康
  • 系列編號:

    12
  • 定價:

    320元
  • 作者:

    梁崇明
  • 相關作者:

    採訪?葉語容;編者?萬儀
  • 頁數:

    256頁
  • 開數:

    17x23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01026
  • 出版日:

    20201026
  • 出版社:

    大喜文化
  • CIP:

    412.471
  • 市場分類:

    健康保健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健康生活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本書由以下幾大面向,讓讀者快速確實地掌握超級病毒和細菌對人體生命健康形成的威脅,面對不斷變種的病毒,我們應該如何掌握相關知識與資訊,在日常生活中保護自己身心的健康,不被病毒擊敗。

1. 病毒、細菌不一樣,超級威力不容輕忽-你應該要知道的醫學知識
氣候異常對微生物的影響,不僅限於病毒,細菌,還包括其他微生物,都可能產生變異,或者從永凍層中被釋放出來,而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有時候,它們彼此之間會有連動的關係。所以,了解細菌、病毒會怎麼引發疾病,又該怎麼預防,是個整體性的概念。本書將會介紹病毒跟細菌這兩大類病原體的差異,讓讀者掌握預防的概念。

2. 聰明守護呼吸道,過敏體質免擔憂-針對高風險族群的保健指南
口、鼻是外來物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之一,當一個人有了發燒、鼻子不舒服、喉嚨痛等疑似感冒的症狀,甚至肺炎,有時候不一定是(病毒造成的)感冒,也可能是細菌感染。呼吸道就像是健康的第一道屏障,多數的細菌、病毒感染,都是透過呼吸道入侵人體的,所以顧好呼吸道的健康,是重要的防疫功課。

以新冠肺炎為例,無症狀、輕症的患者,病毒頂多停留在上呼吸道,如果一直沒有影響到下呼吸道,就難以演變成重症,於是就有可能在輕症、或是無症狀的情況下痊癒。也就是說,在上呼吸道保護能力完整的情況下,如果鼻、口真的不幸沾染到了病毒,最理想的情況就是「最多帶原、無症狀痊癒」;另外,其他的流行性感冒、細菌感染等,也是同樣的道理。總之,如果能守住上呼吸道的防線,就能夠避免病情惡化,降低病原體被吸入後產生的「肺炎重症」,也就能避免死亡。

3. 精準選用消毒水,降低環境傳染力-透過資訊的掌握,為日常生活健康把關
一般大家最熟悉的消毒水就是「75%濃度的酒精」,但很多人不知道,75%酒精無法消除所有種類的病毒。反而是市面上只要有「可殺菌99.9%以上」等字樣的「消毒水」,不論成分是什麼,都能夠廣效地殺滅多數的病毒(及細菌)。
一直以來,消毒水市場的爭議都不少,主要原因是「消毒水」的原理本來就是藉著有效成分的腐蝕性、破壞力,來殺滅細菌,因此成分過量了就可能傷害人體。還有,某些消毒水只適用於「環境」清潔消毒,法規上規定不可用於人體,所以有爭議存在。

而可以用於「人體」的消毒水,除了要具有一定程度的消毒力之外,還要對人體溫和、無毒性,最好能取得與「人體」相關的檢驗通過。
總之,選擇消毒水要看的是「用在哪裡」、「何種物質在什麼濃度,不但具有足夠殺菌力,又不會對清潔的標的物造成傷害。」

4. 中醫治病毒,效果出奇佳-老祖先的智慧結晶,讓現代人同樣受惠
一般人對中醫的印象是比較偏向「保守治療」,但其實這個觀念不完全正確,中醫在很多方面的療效不錯,而且對症狀的治療也快。中醫講究「望、聞、問、切」,這是從外在觀察症狀,再推導體內環境是否健康的療法。

它與西醫不同的是,西醫強調的是「有效成分、濃度」,尤其在新興傳染病發生的時候,西醫既希望能快點研發出疫苗、藥物,又希望能夠對人體無害;這樣的期待,同時也會讓人在等待疫苗、解藥的期間,在心理上產生不確定感。
然而,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中,肺炎的初發地中國,將中醫當成第一線用藥,成效竟然相當好,這現象讓人信心為之一振,證明了治療並不是只有單一的路可走,也減少了許多迷惘與擔憂。台灣後來也研發出了「清冠一號」,用十種藥材搭配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5. 吃出免疫力,遠離病毒防護自己來-不必看醫生,也可以自己養出良好免疫力
雖然大家常說要「提升免疫力」來對抗外來病原體,但其實免疫力並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免疫系統能夠穩定發揮功能才好。

很多人想吃些保健食品來快速增加抵抗力,但攝取保健食品跟飲食的原則一樣,首重「均衡」而「適量」。一個體內原本就缺乏某些維他命或營養素的人,現在如果為了對抗新冠肺炎而開始適量補充,就有可能讓免疫力改善,達到「均衡且適量」的原則。

維他命是否能增加對傳染病的防禦力?理論上如果均衡攝取,多少是對健康有益的。然而在多種維生素中,維生素D的抗病效果似乎更被關注;在2020年中,國際上已有許多篇報告均提到「維生素D」對於新冠的幫助可能較為明顯。

6. 心靜氣和創造防疫新生活的終極心法-不要自己嚇自己,心靈照護可以這樣做
台灣人曾經的SARS經驗,集體意識把危機變成轉機,化身為強大的防疫動能;也因此,防疫成果相當亮眼。顯然17年間,台灣醫界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感染控制的方法、傳染病防治法的施行、健保系統的順暢運作等等,加上檢測的速度也有進步,所以,2020年的防疫能力已非同日而語;另外,台灣人民的自覺性、警醒度都提高,健康知識也更加普及,傳染病防治、公衛概念都已大幅提升。

因為2020年的成功,在心理層面上,台灣人也逐漸擺脫了當年和平醫院封院所造成的社會無力感,變得更有自信;包括在鑽石公主號(數千人在台灣北部下船遊覽),以及南部敦睦艦隊等高風險事件發生後,後續竟然都沒有爆發大規模疫情,令人嘆為觀止。

理解了現況,未來即使有新的疫情出現,在心理上,我們便再也不必被困在SARS和平、仁濟醫院封院的陰影中;回首當時,可以理解在缺乏經驗、並措手不及的情況下,造成的混亂、極端案例,我們不必再抱著創痛面對未來。

作者簡介


梁崇明

  大千出版社、大喜文化、心鼓手文化的發行人,因為小時候罹患小兒麻痺,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對草藥、醫藥、醫學特別充滿興趣,了解自然醫學二十餘年。

  三十歲開始接觸雷久南博士的有機食療,以及後來姜淑惠醫師所推廣的生機飲食養生觀,同時也喜歡研究生物醫學與自然醫學,於1991年開始研究林敬榮與林順國醫師的自然醫學家庭療法。

  父親於1993年罹患膀胱癌,在西醫束手無策的情況下,他應用有機食療與中草藥幫他的父親治病,經過半年後複診,醫生驚訝的表示,原本父親膀胱附近的癌細胞竟然全都不見了。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彙整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最重要資訊
★採訪第一線醫師,提出專業醫學見解及病毒、細菌分析
★整合目前關於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相關日常保健建議,協助讀者掌握
★最具防疫效果的生活保健之道
★提供具有實際中醫診治經驗的中醫師提供中醫保健知識
★提供防疫心靈養護建議,避免心理因素影響健康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新冠肺炎 改變全世界的小小病毒
我與新冠病毒的相遇—西班牙留學生Rita的抗疫札記
關於新冠 還有這麼多未知數……

第二章 病毒、細菌都可能造成新興傳染病
病毒、細菌不一樣 防治方法有不同嗎?
超級細菌是什麼?新冠之後有超級細菌?

第三章 西醫與日常防護篇
守住第一線屏障—「呼吸道」 過敏者竟是新冠高危險群?
細菌、病毒不近身,消毒水怎麼選才對?(上)
細菌、病毒不近身,消毒水怎麼選才對?(下)

第四章 中醫治病毒,成效竟然很不錯!
中醫養正氣而非殺病毒,四季抗病體質這樣培養
新興傳染病沒藥醫? 別怕! 中醫治新冠肺炎有效率逾9成-(上)
新興傳染病沒藥醫? 別怕! 中醫治新冠肺炎有效率逾9成-(下)
台灣也研發出「台灣清冠一號」 並有中醫治療指引
新冠肺炎、SARS、腸病毒、H1N1……皆與溼氣有關體內排濕可以這樣做

第五章 吃什麼 可以增加免疫力?
何美鄉:對抗新冠應改善生活模式
維生素抗新冠有用嗎? 這種特別需要
四種功效、十種食品 幫你力抗傳染病

第六章 疫情爆發時這樣心理調適 不再怕怕!
無懼疫情的6個心理準備
不怕死的方法 就是去面對它!

推薦序/導讀/自序


自序

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出現,完全改變了全球人類的生活模式和軌跡,原本已然成為地球村的人們,在世界各地往返進行經濟、社會文化、學習等等密切交流,但在新冠肺炎出現之後,世界彷彿被按下了暫停鍵,每個國家都彷若圍城,成為一座座孤島,這絕對是人類歷史上難以抹滅的一頁。

台灣在2003年曾遭遇過SARS戰役,因對SARS病毒的陌生,當時和平醫院的封院及醫護人員的殉職,讓台灣陷入空前的恐慌混亂,經歷一個月多的努力,才將疫情控制了下來。但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更是來勢洶洶,它的模式和17年前的SARS有著相似的發生背景,都源於染病的野生動物在傳統市場內販售,未明的病毒跨物種進入人體,從發生至今已將近1年,許多國家仍持續出現數量龐大的感染者,難以想像的感染力和人類生命安全影響,無人能置身事外,且目前仍看不到盡頭。

2003年SARS造成和平醫院封院,7名醫護人員殉職,台灣共有346名確診病例,73人死亡;在全球,約有30個國家淪陷,8,096名病例、774人死亡。2019年的新冠肺炎,至格林威治標準時間9月6日11時(台灣6日晚間7時),全球至少88萬396人死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至少2694萬7550人確診染疫。雖然這兩者都是由中國開始出現病毒感染個案,但對全球帶來的影響卻更加鉅大,這不禁讓我們思考,攻擊力及傳染力愈來愈強的超級病毒和細菌,恐怕真是人類未來最強勁的看不見的敵人。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2019-nCoV )皆由冠狀病毒引起。人類感染冠狀病毒後以呼吸道症狀表現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但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 (SA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後比一般人類冠狀病毒症狀嚴重,部分個案可能出現嚴重的肺炎與呼吸衰竭等。

面對不斷變種的病毒和細菌,人類要避免感染,必須從日常生活開始改變。這次台灣新冠肺炎的防疫工作做得算是相當成功,或許是因為多年前的SARS經驗,讓大家的警覺性更高,防疫動作做得更確實,但為了讓讀者能夠有系統的了解病毒和預防感染之道,我們還是決定製作一本完整的讓讀者掌握新冠病毒和預防感染的生活保健專書,期待這本書能讓讀者簡單明瞭地知道,如何在生活中或是運用西醫或中醫的方式預防感染和保健、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和強化因疫情恐慌焦慮的心靈。

在西醫治療的部分,本書訪問到赴西班牙留學,回台之後確診染疫的留學生Rita,她在經由台灣的醫院悉心治療後採檢陰性順利重拾健康,讓讀者可以第一視角看見新冠感染者的經歷;同時也採訪了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新世紀診所郭哲彰院長,他透過視訊診治居住在紐約的新冠感染者,以清肺排毒湯為主,再根據濕寒體質調整的配方,患者服藥大約一週多,主要的症狀多能痊癒,療效相當不錯。無論西醫或中醫,由於病毒不斷變種,在不同體質的感染者身上,也出現不同的症狀,相關疫苗及治療藥物的研究都在持續進行中。故本書從西醫和中醫兩方面著手,提供讀者預防感染和保健之道,相信對讀者的身心健康有著具體的幫助。

面對驟變的世界,即使還有許多未知,一切也都變得不同,但只要能掌握知識的力量,並身體力行保健之道,未來的人生依然會繼續,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文章試閱


前言
比爾蓋茲說:「21世紀人類最大的敵人,是病毒。」病毒極其微小且不是生命體,卻擁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當它發威的時候,甚至可以癱瘓整個地球,威力足以和人類發明的最強武器—「核彈」相匹敵。因此有人說2020年的新冠肺炎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比前兩次更可怕的是,這一次連敵人在哪裡都看不見。
2020年初,新冠肺炎病毒以高傳染力、中度致死率橫掃全球,對人類來說,把世界各大城瞬間變成空城的,是一股「肉眼看不見的恐慌感」,以及「稍微掉以輕心就可能屍橫遍野」的恐懼。根據法新社蒐集各國當局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的數據做出統計,截至格林威治標準時間9月6日11時(台灣6日晚間7時),全球至少88萬396人死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至少2694萬7550人確診染疫。而這些數字恐怕只是實際感染總數的一部分,因為許多國家只檢測有症狀或症狀最嚴重的病例。雖然病毒是可以檢測出來的物質,可是這種看不見的隱微不確定感,卻帶來一種像在「抓鬼」一般的恐怖感。
全球經濟的萎縮、弱化,製造業版圖的轉移,國際間政治局勢的角力變化,人跟人之間的距離逐漸拉大……,新冠肺炎病毒帶來的轉變,是誰都預料不到的;令人讚嘆比爾蓋茲不只是電子業的先知,還是人類遠景的先知。
問題是,新冠肺炎的疫情擴散,暫時性的公衛防堵可以擋得了一時,或許在防堵了一年半、兩年之後,疫苗、藥物可能有機會被研發出來,希望可以讓疫情得到控制。可是,如果真如比爾蓋茲所說「病毒是21世紀人類最大的敵人」,那麼,未來倘若又出現其他新興的病毒,這場戰爭真的會結束嗎?
科學家分析,溫室效應、地球暖化造成南北極冰融,可能是未來病毒、細菌傳染增加的原因之一;換句話說,源自於人類的生態浩劫,正反過來吞噬著人類。人類的科技再先進,都無法預知疫情的發生、甚而提早做出疫苗跟解藥。
那現階段,我們能做什麼?
以新冠病毒為例,雖然人類對它所知尚不完全,但已經有研究報告指出,那些感染之後容易轉成重症的人,常見的特質是有三高或抽菸習慣的族群。另外,治療肺炎時,即便有呼吸器、緩解症狀的藥物能進行支持性治療,但有些人會快速痊癒,有些人會拖很久,有些則不治;在同樣的支持性療法之下,究竟哪一位病人能活下來,常常連醫師都無法確定。
所以,雖然「防堵」是火線上的不得不為,但是,有無可能靠著調整自己的「免疫力」來抵抗病毒,改善自身的體質,這樣即便運氣不好感染到了病毒,也可能幸運地以輕症、無症狀來化解危機,甚至可能不發病;這或許是人類在短期內無法逆轉溫室效應的現況下,可以自我強化的部分。
這本書就是要談談每個人在自己家裡、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哪些方式提升抵抗病毒的能力,將重症、死亡的可能風險減到最小,免受「看不見的病毒突擊恐懼陰影」所籠罩。
大標:我與新冠病毒的相遇—西班牙留學生Rita的抗疫札記
2019年冬天,在地球上的某個角落,一種後來被命名為「新冠病毒」、「武漢病毒」、「COVID-19」的病毒,正悄悄地開始發起它對人類突襲的戰役。在接下來長達數月的、至今看不到盡頭的時間裡,人類將感受到它帶來的毀滅與變化。對人類來說,這是一場必須在顯微鏡下才看得到敵人的無聲戰爭,一場導致人類生活巨變的慘烈戰事,更是迫使人類重新審視自己的革命。
中標:在西班牙的一個多月 Rita一直未被確診
Rita是一位20多歲的西班牙留學生,2020年二月初,她正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念研究所。二月初的某一天,她突然開始乾咳,而且晚上睡覺時胸口覺得很緊,必須側躺才能入睡;有時咳得太嚴重,還會被咳醒,必須坐起來將它咳完。
當時台灣已有確診案例,但西班牙本土並沒有,所以當地完全沒有緊張的氣氛,但是Rita心中已隱隱在擔心,是否可能是正在流行的新冠病毒?當時因為身邊的老師、朋友都跟她說,西班牙二月本來就盛行流感,應該只是流感而已,所以她開始自行服用咳嗽藥水,一直喝了五天左右,卻對緩解症狀一點效果都沒有。
於是,Rita到了巴塞隆納的大醫院求診,當地的醫生因為她沒有發燒,所以認定是流感,給她開了咳嗽藥水。她提出願意自費照X光的請求,但醫師不同意,認為她大驚小怪,還開立了一張「此人並非新冠肺炎」的證明書,只給了她咳嗽藥水。
當然,咳嗽藥水依然無效。一周後,乾咳轉成濕咳,就這樣一直到了三月的第一週(距離首次出現乾咳症狀,已經一個月),某天傍晚她突然開始發燒,最高燒到38.1度左右,當天晚上她決定到醫院就診。當時,櫃檯人員一看到她是「亞洲人」又「發燒」,立刻緊張地請她回家,並且請她打電話到某個專線求助;依流程,應該會有專屬的救護車到她的住處載她就醫。
回到住處後,她打了三個小時電話都沒人接,大約打到半夜四點,電話終於接通了。接電話的人聽說她來自台灣,便告訴她:「台灣案例很少、很安全,妳不用擔心,妳得的是流感。」至此,已經有兩個專業醫療人員告訴她是「流感」,讓她越來越相信,自己應該只是流感。於是她安心地睡去,但一直流著大汗,連床單、被子都濕掉了,不過隔天就迅速退燒了。
又過一週後,她開始出現鼻塞,伴隨著失去嗅覺、味覺等症狀,但咳嗽頻率已經變少。至今,她的症狀已經出現一個多月,而且還沒有做過任何理學檢查的診斷可確診她的病因,也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以控制症狀。
陸續地,歐洲方面傳出排華的聲浪,在台灣的家人非常希望她回台灣,終於她決定動身回家了。入境時,她主動告知機場檢驗人員她身體有異常症狀,當時就進行了採檢,之後搭乘防疫計程車回家。
中標:回到台灣 入院隔離治療一個月
居家隔離的第一天傍晚,她接到疾管局的電話,說請她準備行李,要到醫院進行更詳盡的檢查。到了醫院,一次就抽了八管血,她看見試管上貼著「生物危害性」的標籤,這個規模、陣仗讓她感覺緊張,加上過去一個多月的壓力累積,她再也無法繼續堅強、緊張到落淚,感覺自己好像變成了一種會危害他人的「生化武器」一樣!
入院的隔天傍晚,她就被告知的確「確診」了,這時候她除了震驚,心中又產生了另一層的擔心,擔心之前在西班牙的一個多月,是否已經傳染給身邊的人?回顧過去,依然不知道是在西班牙的何處染病、被誰傳染的……。
接下來,就開始進行一連串的治療,包括施打抗生素點滴、服用抗生素、照X光……等等。雖然確診了,但Rita很慶幸的是,至少已經回到了值得信賴的台灣,有完善的醫療資源可以倚仗。就這樣,Rita在醫院的負壓隔離病房獨自住了一個月左右,進行持續的治療、採檢,直到三採陰的結果出爐,才離開醫院。期間詳細的過程Rita都記錄在她的Youtube頻道上,想了解的讀者可以去網站上詳閱。
中標:一場大病 改變一個人很多
一般情況下,身罹重病、大病、久住醫院的人,以年長者居多,但傳染病是不挑年齡、性別、地位的,只要身體虛弱就可能面臨凶狠的病毒糾纏。但相較於歐美,台灣的患者能夠確實地被隔離在醫院裡,得到充分的治療跟關注,真是非常幸福的事。
Rita的經驗,跟全球上千萬的確診者相比,只是其中的一個故事;但是,光是看到Rita在過程中的變化,就可以看出這個難以捉摸的傳染病,對於人身心的影響實在不小。
Rita在她的IG上分享說:「很多人看我YouTube影片或採訪,都很驚訝我在鏡頭前,怎麼能這麼鎮定和堅強的分享病情。我當然有低潮,尤其是在隔離治療對抗病毒時,未知跟失去信心的可怕。生病確實很痛苦,那時的我有憂鬱傾向,覺得生病的自己很沒用。」
「不過,怨恨、埋怨都不能改變我生病的事實,就算我想忘記它或是隱藏它,也永遠不可能抹滅,確診已經成為我人生中的一段故事,所以我學習去接受它,而我因此變的更正面、更勇敢。」
「如果你正處於低潮、沒信心的狀態,真的不會丟臉,也不用自責,因為人生就是會有高低起伏。不需要批評自己,珍惜逆境,因為它可以讓我們更強壯。有一天我們真的走出來了,這一段曾經脆弱的經歷會變成你很強大的力量。」
「堅強」在抗疫的過程中真的是必要的力量,不論是七八十歲的老者,或是二十多歲,在傳染病之前一律平等,面對疫情都需要堅毅與勇敢。Rita獨自在海外求學,本來就需有一定的獨立性,而在這兩、三個月的病程中,特別是在隔離病房的一個月,沒有家人的陪伴,實際接觸到的人只有醫護、清潔人員,與人群疏離、更是備感寂寞;而另一方面,新冠病毒多變、難以掌控的症狀,更容易讓人失去信心。還好現在網路發達,訊息、畫面都能即時傳達,也能和人互動,可以稍微安慰心情。
新冠肺炎這類新興的傳染病,也容易讓民眾對醫療產生懷疑,譬如Rita在西班牙時已經在兩位專業醫護人員的口中,被告知「只是流感」;就是因為當時信任了醫護的專業,讓Rita在後來確診之後,對接觸過的朋友更感到不安及罪惡感。
另外,關於許多與新冠有關的議題,世界上各路的專家也正在陸續摸索中,常有著不同的看法,所以民眾一路走來也經歷了不少錯亂、不確定的感覺;以往「專家的眼鏡」這種專業的形象,在疫情中被打破也是常有的,只能說在新型的傳染病面前,很難有哪位專家說的是完全正確的。
中標:困境的確在 但人的韌性不容小覷
Rita在過程中展現了智慧,有些朋友跟她說,患病是個不好的經驗,應該讓它過去,甚至忘記它,何必要在網路上做成紀錄,還分享給大家呢!?但她認為這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應該去面對、接受它。
她說:「其實我也不是一直都很樂觀的,當你正面的保持心情愉快,努力配合治療,也復原的很不錯,精神喊話對自己要有信心,結果聽到醫生告訴你第二次檢驗結果還是陽性!雖然只能接受事實,也知道檢驗是對的事,但那種感覺真的很像努力準備期末考,結果還是被當……。更失望的是我已經不知道還能怎麼做,再怎麼堅強還是有崩潰的時候,只能為了家人更勇敢。」
任何人在人生中都可能面臨:「已經用盡所有努力,卻仍然失敗」的窘況;但事後回想起來,才會發現其實那是另一個階段成長的開始。這種情況,也讓我們看到了在傳染病面前,人類多麼渺小;原來,這個世界真的有些事情,並非人類可以一手掌握的。
所幸,身在台灣的我們有完整且嚴謹的公衛醫療系統,在一定程度上能做到嚴格的自保。Rita說,回想當初抽八管血時,連自己都懷疑自己是「生化武器」,但整個治療期間,醫護的態度卻非常自然親切、閒話家常,整個隔離的過程中,都沒有讓她感覺到被排擠、被嫌惡,真的令人很感動!所以Rita一再感謝台灣的政府跟醫護的付出。
新冠肺炎打破了人類許多原本身、心的傳統框架,面對未來,這個病毒或細菌不斷突變的世代,我們更需要吸收多元正確的抗疫觀念,做好更彈性、更強的心理準備。雖然人在生病時容易在心理上特別脆弱,但人的韌性絕對不容小覷,當你信任並採取了正向的觀念去面對逆境、生死關頭,那麼脆弱、無助的感受遲早終將離去,就像蛹中的毛毛蟲,蟄伏許久、破蛹而出之後,便會褪變成美麗的蝴蝶。
大標:病毒、細菌不一樣 防治方法有不同嗎?
澳洲最大國家級科學研究機構「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對2217名澳洲成年人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發現高達92%的受訪者並不知道細菌、病毒感染的差別;另外13%的澳洲人誤以為新冠病毒可以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其實,兩者有著以下的差異,也有一些關聯性。
中標:細菌、病毒大小不同,結構也不同。
「細菌」是有完整細胞結構的生物體,它可以自行存活於環境之中,不一定要有宿主才能孳生繁衍其他細菌;但病毒並不是一種生物體,它是由蛋白質包覆的DNA或RNA片段,必須要進到其他細胞之中,以其他的生物細胞作為宿主,才能複製繁衍其他的病毒體。
而病毒的尺寸大約只有細菌的千分之一那麼小,所以有些抗病毒的方法,如果是用「過濾」的方式,就要看其孔徑夠不夠小;譬如有些空氣清淨機如果採用濾網過濾的方式,有可能其孔徑不夠小,無法過濾病毒,所以對病毒無效。
中標:傳染途徑類似,但致病原理不同
對民眾來說,細菌、病毒從外界接觸到人體的途徑是一樣的,也就是飛沫傳染、接觸傳染、空氣傳染、糞口傳染……,但是接觸到人體,跟會不會「致病」是兩回事。
細菌、病毒接觸到人體之後,可能透過鼻腔、呼吸道或者傷口侵入人體,但是,人體在呼吸道、皮膚、傷口處也都有防衛機制,還有免疫系統的抵抗力,來預防外來物入侵,所以接觸之後會不會進入人體而造成感染、發病,將視個人的免疫力良好與否有所不同。
如果細菌、病毒真的成功入侵人體之後,也會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花蓮慈濟醫院臨床病理部部主任陳立光分析,「細菌」入侵人體後,通常不是直接對細胞進行破壞,而是「釋放毒素」來造成宿主的器官生病,甚至整個人死亡。譬如破傷風就是細菌造成的感染,感染後其毒素會散布到全身,導致後來的症狀都是「全身性」的。
但是病毒的進攻方式不同,病毒會直接「破壞細胞」,進入細胞之後在細胞內繁殖,使細胞死亡,死亡之後新生的病毒又繼續以幾倍的數量散布出去,繼續破壞宿主的細胞。譬如肝炎就是肝炎病毒感染了肝臟之後,肝細胞被「破壞」了,造成發炎。
中標:外部感控方法一樣,但治療法大不同。
未來如果不只有新冠肺炎,而有其他的細菌、病毒造成流行,在外部的感染控制方式,是差不多的,包括勤洗手(預防接觸傳染)、戴口罩(預防空氣傳染、接觸傳染、飛沫傳染)、環境消毒等等。
但治療上,這兩種病原體的療法有很大的差異,唯一相同的,就是人體本身的免疫力如果正常、良好,那即便接觸到它們,被致病的機率都會降低。
在前面提過,細菌是一種「生物體」,目前主要是使用抗生素來治療。陳立光主任解釋,抗生素的原料是黴菌,不完全是化工科技下的產物,所以使用抗生素來治療細菌感染,等於是用黴菌來對抗細菌,讓它們互相爭鬥之後,將細菌殺死,得到治癒。
而病毒的預防是用疫苗,治療靠的是藥物,但多數的病毒感染,都無疫苗、解藥可醫,必須靠自身的免疫力來康復。而且有些病毒的變異速度很快,像是新冠病毒就是一種變異快的RNA病毒,疫苗研發的速度,很可能追不上病毒的變異。
所以細菌感染跟病毒感染,以目前的醫療能力來看,細菌感染多數是可以被治癒的,除非是(下一篇將提到的)超級細菌,在治療上就困難許多。但病毒如果變異速度很快,傳播力又強的話,就容易造成嚴重的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