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歷史的轉換期•全11冊】書盒典藏版
原文書名:『?史ソ転換期』全11巻
產品代碼:
4710356240031系列名稱:
歷史的轉換期系列編號:
06000175定價:
5100元作者:
南川高志、三浦徹、千葉敏之、岸本美緒、島田龍登、小松久男、木村靖二(編)譯者:
郭清華、許郁文、黃健育、陳國維、陳嫻若、李雨青、游韻馨、廖怡錚、李彥樺、蔡蕙光、黃鈺晴相關作者:
監修者: 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監修)頁數:
3312頁開數:
14.8x21x22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0821出版日:
20240424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CIP:
713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想理解歷史,轉換視角是不夠的
這套書,讓你完全扭轉世界史的理解方式!
────給我一個年分,我就給你全世界────
歷史教科書權威 日本山川出版社70周年紀念鉅獻
臺灣商務印書館同步引進
◆細火慢燉.三年集成.全套書隆重上市◆
首批限量典藏書盒
──────
本叢書針對特定年分,以全球史視角進行跨地域橫向連結,通盤關注同一時間各地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及其回應問題的多樣與共通性。從紮根各地區的視野出發,透過彼此接觸對話,進而展現世界歷史活生生的鮮明姿態。做為培養新時代提倡的歷史素養,是最好的示範與參考用書。
──────
今日,諸如「全球史」等從廣闊視野出發、多面向思考世界歷史的史學日益盛行,我們希望能夠立足於最新的學術知識,針對各個時期的「世界」,提供一種新的剖析方式——本叢書就是依循這樣的思維而開展的企畫。我們列舉了堪稱世界歷史重大轉換期的年代,探討該年代各地區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又是如何感受著社會的變遷,將重點放在世界史的共時性來思考這些問題。此即本叢書的核心主旨。
──系列監修,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
臺灣商務印書館歷時三年,與日本同步翻譯,引介這套全球史鉅作,目的是提供臺灣讀者不同觀點的世界史。歷史學的地貌會改變,新的歷史斷層地圖也會隨之產生。讀者可以發現,專業歷史知識生產已然轉變,大一統的歷史書寫文化業已瓦解。「歷史是過去與現在永無止盡的對話」,自從卡爾為歷史下此定義之後,過去與現在之間彷若有了一條光亮的通道。而這套「歷史的轉換期」叢書,正是另一道引人思索的靈光乍現。
──選書企畫顧問,陳建守
█ 「歷史的轉換期」套書特色────
橫切式敘事,全球史書寫的另一種可能
以往的歷史寫作,多半著重單一地區或主題,從上古一路談到現代,也就是時間軸的「縱切式敘事」。近年全球史概念盛行,提倡以更廣闊、更多元的視野理解歷史,也出現不少挑戰這種縱切式敘事的新歷史著作。包括新觀點的嘗試(自然史、環境史),新視角的切入批判(東亞視角、庶民視角、遊牧民族視角),以及多語言史料的引用(貿易史、文化交流史)。然而,真正從根本上顛覆、提出新的「橫切式敘事」的,就是這套書了:它挑選一個特定歷史年分,並告訴你,那時間全世界各地都發生了些什麼事。
推動世界前進的「轉換期」:當時人的能動性,及各地重大轉變的共時性
然而,挑選特定年分,並不是漫無目的的挑選,也不是以後人眼光做後設角度的挑選。本套書挑選的11個年分,都是「當時人們深切感受到重大變化」的轉換期。他們跟今天的我們一樣,都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不斷做出相同或迥異的選擇。本套書即針對此能動性進行分析。同時,這樣的變化具備「共時性」,好幾個地區同時產生了類似的重大轉變,而這段轉換期帶動了世界前往下一個階段。本套書開創了某種可能,也就是不以零星四散的方式敘述,而是透過廣闊的視野,通盤關注同一時間各地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以及他們回應問題的多樣性與共通性。
具體實例如漣漪一般,彼此碰撞而成的世界
本套書雖標舉全球史的廣闊視野,但在挑選篇章上抱持自由態度,不強制對同一時間的世界各地進行平均挑選,而是在這狹窄但別具意義的時間範圍內,盡可能提供鮮明生動的實例。這些事例像漣漪一般,不斷往外擴散又彼此重合;描繪出這些漣漪彼此碰撞的軌跡,就是本套書的特徵。「世界史」不是各國國別史的集合體,也不是單一框架下的均質產物;從紮根於各地區的視野出發,透過彼此接觸的對話,展現出活生生的鮮明姿態,這才是本套書所談的世界史。
主流與非主流並進,拓寬視野,提升歷史素養
專文由各冊編者自由挑選,不侷限是主流或非主流地域的歷史。部分冊數挑選廣為人知的歷史進行分析(如第一冊,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部分冊數則依該年代面臨之變遷,挑選鮮為人知的歷史為例(如第八冊,北亞毛皮貿易、東南亞海盜與印度洋西岸奴隸制)。在培養新時代提倡的「歷史素養」時,拓寬以往對歷史的理解視野是必要的。而本套書正是最好的示範與參考用書。
各冊編者總論,重點補充專欄,以及臺灣學者導讀
各冊開頭均附該冊編者總論,講述該特定年分世界各地面臨的重大轉變為何,帶領讀者概觀整體樣貌。除了主要敘述,也附上做為補充的專欄。本次引進繁體中文版,也邀請歷史學者擔任各冊導讀人,補充臺灣在地學者的觀點。
與人文知識新媒體合作,即時書評上線
本次套書與臺灣知名的人文歷史知識平台「故事StoryStudio」合作,每冊出版均邀請文史普及作家或專業人士即時撰寫書評,從不同角度給予第一線的知識回饋。11篇書評文章可於故事網站閱覽:storystudio.tw/columnist/cptwbook
█ 「歷史的轉換期」全套書介紹────
第1冊 前221年.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
南川高志(編),宮崎麻子、藤井崇、宮宅潔(著)
導讀╱翁嘉聲(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東西世界秩序的建立
大一統帝國的理想與現實
羅馬帝國與秦帝國,東西兩大帝國的誕生,也象徵著世界史的誕生。然而對當時的人來說,「帝國」是什麼呢?建立後造成了怎樣的改變?以及,改變是一瞬的、還是漸進的?各地區的人們又是如何回應「帝國」這樣的龐然大物?
第2冊 378年.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
南川高志(編),加納修、南雲泰輔、佐川英治、藤井律之(著)
導讀╱傅揚(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
多族群的移動融合
舊世界的分裂割據
亞德里安堡戰役與淝水之戰,分別宣告東西帝國秩序的崩解。此外,人群的大幅移動也深深衝擊了帝國。日耳曼民族大遷徙與華北胡族政權的樹立,多元文化的碰撞,羅馬化(漢化)╱日耳曼化(胡化)的折衝,是當時代人們面對的重大課題。
第3冊 750年.普遍世界的鼎立
三浦徹(編),龜谷學、菊地重仁、大月康弘、妹尾達彥(著)
導讀╱甘懷真(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范姜士璁(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
基督教.伊斯蘭.中華
三大文明圈的形成
古典時期帝國崩解後,此時世界史再一次出現政治及文化上的整合。在多元文化及人群融合下,由西到東三個大型的文明世界逐漸建立:基督教世界、伊斯蘭世界及中華世界。而此時三大文明圈的架構及原則,皆化為日後近代國家的雛形,影響力一直延伸至當代。
第4冊 1187年.巨大信仰圈的出現
千葉敏之(編),大塚修、稻葉穰、松浦史明、飯山知保(著)
導讀╱林長寬(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
宗教的融合與對峙
中世紀信仰世界跨域觀察
在各地連結尚不充分、動向步調也不一的中世紀,宗教信仰成為此時期的核心價值,也是人民的日常,世界各地形成大小不一的信仰圈。透過十字軍、穆斯林朝聖者,以及巡遊的南宋讀書人,這些跨信仰圈的移動者串起的全球「快照」畫面,能幫助我們透過特定的連續視點做橫切式平行解讀。
第5冊 1348年.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
千葉敏之(編),長谷部史彥、井上周平、四日市康博、井黑忍、松浦史明(著)
導讀╱孔令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
氣候變遷與多重災害
疫病來襲的文明重啟之年
在這一年,鼠疫造成中東及歐洲浩劫,短時間人口喪失達空前規模。鼠疫摧毀了生產—交換—消費的循環,讓人類社會陷入存續危機。這起瞬間性的事件,以幾年、十幾年為單位,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動態經濟活動及社會制度變化,進而以幾十年、幾世紀的單位,連結至氣候的變遷與環境的遞嬗。
第6冊 1571年.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
岸本美緒(編),平山篤子、城地孝、真下裕之、堀井優、和田光司、薩摩真介(著)
導讀╱陳國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
迎向世界的大航海時代
貿易熱潮下的國家變局
此時期最重要的特色是大航海時代貿易熱潮。以日不落帝國西班牙為首,葡、英、荷等歐洲各國開始陸續競逐海上霸權;而中國對白銀的大量需求,更帶動了世界性的商品及貨幣流通。立基於這種重商主義背景,各地誕生出許多君主專制的絕對主義國家,是此時期另一個主要的特色。
第7冊 1683年.近世世界的變貌
島田龍登(編),守川知子、伏見岳志、三木聰、川分圭子(著)
導讀╱鄭維中(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盧正?(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
區域權力平衡轉移
丕變下的臺灣東亞與世界
歷經近世前期大航海時代的華麗燦爛,世界發展步入所謂「漫長的十八世紀」,各地身分階級制社會趨於安定,庶民消費經濟蓬勃發展。在區域權力平衡的轉換,以及海上貿易平衡的變化下,世界慢慢趨向成熟,近世社會的樣貌也逐漸改變,催生出下一個帶有近代意義的時代特徵。
第8冊 1789年.追求自由的時代
島田龍登(編),松嶌明男、森永貴子、太田淳、熊谷幸久、鈴木英明(著)
導讀╱陳禹仲(中研院人社中心助研究員);莊仁傑(臺灣師範大學東亞系助理教授)
────
從沉靜成熟邁向革新動盪
多元同步的近代思潮
美國獨立及法國大革命,象徵了西方脫離「舊世界」及「舊制度」,引領全世界邁入激烈變動的十九世紀近代化。此外,從蘇格蘭自由貿易運動到印度洋西部廢奴運動,從東南亞華人商業網絡到白令海峽俄羅斯商人毛皮貿易,各地人們紛紛開始思考並追求「自由」。此種思潮宛如漣漪一般彼此碰撞,世界也逐漸邁向一體化。
第9冊 1861年.改革與試煉的時代
小松久男(編),吉澤誠一郎、佐佐木紳、青島陽子、麓慎一、北村曉夫(著)
導讀╱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藍弘岳(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
西力東漸的舊帝國危機
民族國家的統合與奮起
被英法聯軍及太平天國夾擊的清朝,明治維新的日本,南北戰爭的美國,挾工業革命之勢殖民亞非的西歐列強,新興的日耳曼與義大利民族國家。這是改革與試煉的時代,也是帝國主義及民族主義的時代。在大時代巨變浪潮下,充滿能動性的個人,如何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作出抉擇,為自身國家引路?
第10冊 1905年.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
小松久男(編),八尾師誠、長繩宣博、山根聰、藤波伸嘉(著)
導讀╱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被壓迫民族橫向串聯
覺醒年代的革命者群像
這一年,俄國革命猶如燎原火種,在西歐激化了無產階級運動,也直接影響伊朗立憲革命,稍晚的青年土耳其黨人革命,印度的反孟加拉分治運動,還有以孫文為首的反清革命運動。各地受壓迫人民紛紛起身對抗獨裁者及掠奪者,彼此也橫向串聯,關注並汲取經驗。這是一個集體覺醒、分向進擊的時代。
第11冊 1919年.邁向現代的摸索
木村靖二(編),池田嘉郎、紀平英作、深町英夫(著)
導讀╱韓承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
總體戰的巨大衝擊
人類文明的重新定義
這一年,人類剛結束了有史以來影響最廣泛全面的總體戰──第一次世界大戰。舊世界體制被破壞殆盡,新事物及新觀念隨之萌生;無論情願與否,世界已然邁向全新的未知階段,各國都試著探索自己的定位與未來。這是人類告別近代、摸索何謂「現代」的關鍵之年。
想理解歷史,轉換視角是不夠的
這套書,讓你完全扭轉世界史的理解方式!
────給我一個年分,我就給你全世界────
歷史教科書權威 日本山川出版社70周年紀念鉅獻
臺灣商務印書館同步引進
◆細火慢燉.三年集成.全套書隆重上市◆
首批限量典藏書盒
──────
本叢書針對特定年分,以全球史視角進行跨地域橫向連結,通盤關注同一時間各地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及其回應問題的多樣與共通性。從紮根各地區的視野出發,透過彼此接觸對話,進而展現世界歷史活生生的鮮明姿態。做為培養新時代提倡的歷史素養,是最好的示範與參考用書。
──────
今日,諸如「全球史」等從廣闊視野出發、多面向思考世界歷史的史學日益盛行,我們希望能夠立足於最新的學術知識,針對各個時期的「世界」,提供一種新的剖析方式——本叢書就是依循這樣的思維而開展的企畫。我們列舉了堪稱世界歷史重大轉換期的年代,探討該年代各地區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又是如何感受著社會的變遷,將重點放在世界史的共時性來思考這些問題。此即本叢書的核心主旨。
──系列監修,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
臺灣商務印書館歷時三年,與日本同步翻譯,引介這套全球史鉅作,目的是提供臺灣讀者不同觀點的世界史。歷史學的地貌會改變,新的歷史斷層地圖也會隨之產生。讀者可以發現,專業歷史知識生產已然轉變,大一統的歷史書寫文化業已瓦解。「歷史是過去與現在永無止盡的對話」,自從卡爾為歷史下此定義之後,過去與現在之間彷若有了一條光亮的通道。而這套「歷史的轉換期」叢書,正是另一道引人思索的靈光乍現。
──選書企畫顧問,陳建守
█ 「歷史的轉換期」套書特色────
橫切式敘事,全球史書寫的另一種可能
以往的歷史寫作,多半著重單一地區或主題,從上古一路談到現代,也就是時間軸的「縱切式敘事」。近年全球史概念盛行,提倡以更廣闊、更多元的視野理解歷史,也出現不少挑戰這種縱切式敘事的新歷史著作。包括新觀點的嘗試(自然史、環境史),新視角的切入批判(東亞視角、庶民視角、遊牧民族視角),以及多語言史料的引用(貿易史、文化交流史)。然而,真正從根本上顛覆、提出新的「橫切式敘事」的,就是這套書了:它挑選一個特定歷史年分,並告訴你,那時間全世界各地都發生了些什麼事。
推動世界前進的「轉換期」:當時人的能動性,及各地重大轉變的共時性
然而,挑選特定年分,並不是漫無目的的挑選,也不是以後人眼光做後設角度的挑選。本套書挑選的11個年分,都是「當時人們深切感受到重大變化」的轉換期。他們跟今天的我們一樣,都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不斷做出相同或迥異的選擇。本套書即針對此能動性進行分析。同時,這樣的變化具備「共時性」,好幾個地區同時產生了類似的重大轉變,而這段轉換期帶動了世界前往下一個階段。本套書開創了某種可能,也就是不以零星四散的方式敘述,而是透過廣闊的視野,通盤關注同一時間各地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以及他們回應問題的多樣性與共通性。
具體實例如漣漪一般,彼此碰撞而成的世界
本套書雖標舉全球史的廣闊視野,但在挑選篇章上抱持自由態度,不強制對同一時間的世界各地進行平均挑選,而是在這狹窄但別具意義的時間範圍內,盡可能提供鮮明生動的實例。這些事例像漣漪一般,不斷往外擴散又彼此重合;描繪出這些漣漪彼此碰撞的軌跡,就是本套書的特徵。「世界史」不是各國國別史的集合體,也不是單一框架下的均質產物;從紮根於各地區的視野出發,透過彼此接觸的對話,展現出活生生的鮮明姿態,這才是本套書所談的世界史。
主流與非主流並進,拓寬視野,提升歷史素養
專文由各冊編者自由挑選,不侷限是主流或非主流地域的歷史。部分冊數挑選廣為人知的歷史進行分析(如第一冊,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部分冊數則依該年代面臨之變遷,挑選鮮為人知的歷史為例(如第八冊,北亞毛皮貿易、東南亞海盜與印度洋西岸奴隸制)。在培養新時代提倡的「歷史素養」時,拓寬以往對歷史的理解視野是必要的。而本套書正是最好的示範與參考用書。
各冊編者總論,重點補充專欄,以及臺灣學者導讀
各冊開頭均附該冊編者總論,講述該特定年分世界各地面臨的重大轉變為何,帶領讀者概觀整體樣貌。除了主要敘述,也附上做為補充的專欄。本次引進繁體中文版,也邀請歷史學者擔任各冊導讀人,補充臺灣在地學者的觀點。
與人文知識新媒體合作,即時書評上線
本次套書與臺灣知名的人文歷史知識平台「故事StoryStudio」合作,每冊出版均邀請文史普及作家或專業人士即時撰寫書評,從不同角度給予第一線的知識回饋。11篇書評文章可於故事網站閱覽:storystudio.tw/columnist/cptwbook
█ 「歷史的轉換期」全套書介紹────
第1冊 前221年.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
南川高志(編),宮崎麻子、藤井崇、宮宅潔(著)
導讀╱翁嘉聲(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東西世界秩序的建立
大一統帝國的理想與現實
羅馬帝國與秦帝國,東西兩大帝國的誕生,也象徵著世界史的誕生。然而對當時的人來說,「帝國」是什麼呢?建立後造成了怎樣的改變?以及,改變是一瞬的、還是漸進的?各地區的人們又是如何回應「帝國」這樣的龐然大物?
第2冊 378年.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
南川高志(編),加納修、南雲泰輔、佐川英治、藤井律之(著)
導讀╱傅揚(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
多族群的移動融合
舊世界的分裂割據
亞德里安堡戰役與淝水之戰,分別宣告東西帝國秩序的崩解。此外,人群的大幅移動也深深衝擊了帝國。日耳曼民族大遷徙與華北胡族政權的樹立,多元文化的碰撞,羅馬化(漢化)╱日耳曼化(胡化)的折衝,是當時代人們面對的重大課題。
第3冊 750年.普遍世界的鼎立
三浦徹(編),龜谷學、菊地重仁、大月康弘、妹尾達彥(著)
導讀╱甘懷真(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范姜士璁(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
基督教.伊斯蘭.中華
三大文明圈的形成
古典時期帝國崩解後,此時世界史再一次出現政治及文化上的整合。在多元文化及人群融合下,由西到東三個大型的文明世界逐漸建立:基督教世界、伊斯蘭世界及中華世界。而此時三大文明圈的架構及原則,皆化為日後近代國家的雛形,影響力一直延伸至當代。
第4冊 1187年.巨大信仰圈的出現
千葉敏之(編),大塚修、稻葉穰、松浦史明、飯山知保(著)
導讀╱林長寬(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
宗教的融合與對峙
中世紀信仰世界跨域觀察
在各地連結尚不充分、動向步調也不一的中世紀,宗教信仰成為此時期的核心價值,也是人民的日常,世界各地形成大小不一的信仰圈。透過十字軍、穆斯林朝聖者,以及巡遊的南宋讀書人,這些跨信仰圈的移動者串起的全球「快照」畫面,能幫助我們透過特定的連續視點做橫切式平行解讀。
第5冊 1348年.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
千葉敏之(編),長谷部史彥、井上周平、四日市康博、井黑忍、松浦史明(著)
導讀╱孔令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
氣候變遷與多重災害
疫病來襲的文明重啟之年
在這一年,鼠疫造成中東及歐洲浩劫,短時間人口喪失達空前規模。鼠疫摧毀了生產—交換—消費的循環,讓人類社會陷入存續危機。這起瞬間性的事件,以幾年、十幾年為單位,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動態經濟活動及社會制度變化,進而以幾十年、幾世紀的單位,連結至氣候的變遷與環境的遞嬗。
第6冊 1571年.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
岸本美緒(編),平山篤子、城地孝、真下裕之、堀井優、和田光司、薩摩真介(著)
導讀╱陳國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
迎向世界的大航海時代
貿易熱潮下的國家變局
此時期最重要的特色是大航海時代貿易熱潮。以日不落帝國西班牙為首,葡、英、荷等歐洲各國開始陸續競逐海上霸權;而中國對白銀的大量需求,更帶動了世界性的商品及貨幣流通。立基於這種重商主義背景,各地誕生出許多君主專制的絕對主義國家,是此時期另一個主要的特色。
第7冊 1683年.近世世界的變貌
島田龍登(編),守川知子、伏見岳志、三木聰、川分圭子(著)
導讀╱鄭維中(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盧正?(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
區域權力平衡轉移
丕變下的臺灣東亞與世界
歷經近世前期大航海時代的華麗燦爛,世界發展步入所謂「漫長的十八世紀」,各地身分階級制社會趨於安定,庶民消費經濟蓬勃發展。在區域權力平衡的轉換,以及海上貿易平衡的變化下,世界慢慢趨向成熟,近世社會的樣貌也逐漸改變,催生出下一個帶有近代意義的時代特徵。
第8冊 1789年.追求自由的時代
島田龍登(編),松嶌明男、森永貴子、太田淳、熊谷幸久、鈴木英明(著)
導讀╱陳禹仲(中研院人社中心助研究員);莊仁傑(臺灣師範大學東亞系助理教授)
────
從沉靜成熟邁向革新動盪
多元同步的近代思潮
美國獨立及法國大革命,象徵了西方脫離「舊世界」及「舊制度」,引領全世界邁入激烈變動的十九世紀近代化。此外,從蘇格蘭自由貿易運動到印度洋西部廢奴運動,從東南亞華人商業網絡到白令海峽俄羅斯商人毛皮貿易,各地人們紛紛開始思考並追求「自由」。此種思潮宛如漣漪一般彼此碰撞,世界也逐漸邁向一體化。
第9冊 1861年.改革與試煉的時代
小松久男(編),吉澤誠一郎、佐佐木紳、青島陽子、麓慎一、北村曉夫(著)
導讀╱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藍弘岳(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
西力東漸的舊帝國危機
民族國家的統合與奮起
被英法聯軍及太平天國夾擊的清朝,明治維新的日本,南北戰爭的美國,挾工業革命之勢殖民亞非的西歐列強,新興的日耳曼與義大利民族國家。這是改革與試煉的時代,也是帝國主義及民族主義的時代。在大時代巨變浪潮下,充滿能動性的個人,如何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作出抉擇,為自身國家引路?
第10冊 1905年.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
小松久男(編),八尾師誠、長繩宣博、山根聰、藤波伸嘉(著)
導讀╱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被壓迫民族橫向串聯
覺醒年代的革命者群像
這一年,俄國革命猶如燎原火種,在西歐激化了無產階級運動,也直接影響伊朗立憲革命,稍晚的青年土耳其黨人革命,印度的反孟加拉分治運動,還有以孫文為首的反清革命運動。各地受壓迫人民紛紛起身對抗獨裁者及掠奪者,彼此也橫向串聯,關注並汲取經驗。這是一個集體覺醒、分向進擊的時代。
第11冊 1919年.邁向現代的摸索
木村靖二(編),池田嘉郎、紀平英作、深町英夫(著)
導讀╱韓承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
總體戰的巨大衝擊
人類文明的重新定義
這一年,人類剛結束了有史以來影響最廣泛全面的總體戰──第一次世界大戰。舊世界體制被破壞殆盡,新事物及新觀念隨之萌生;無論情願與否,世界已然邁向全新的未知階段,各國都試著探索自己的定位與未來。這是人類告別近代、摸索何謂「現代」的關鍵之年。
作者簡介
「歷史的轉換期」系列監修者
木村靖二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專長為西洋近現代史、德國史。
岸本美緒
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專長為明清社會經濟史。
小松久男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專長為中亞史。
───────────
「歷史的轉換期」各冊編者
南川高志(第1、2冊)
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教授。1955年生,專長為古羅馬史。
【主要著作】
《羅馬皇帝及其時代——元首制時期羅馬帝國政治史研究》(創文社,1995)
《羅馬五賢帝——「光輝世紀」的虛像與實像》(講談主現代新書系列,1998;同學術文庫,2014)
《大海彼端的羅馬帝國——古羅馬與不列顛島》(岩波書店,2003)
《新.羅馬帝國衰亡史》(岩波書店,2013)
《脫軌的羅馬皇帝——尤利安努斯》(世界史小冊:人物8)(山川出版社,2015)
三浦徹(第3冊)
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肄業,御茶水女子大學副校長。1953年生,專長為伊斯蘭史。
【主要著作】
《伊斯蘭都市研究》(共著;東京大學出版會,1991)
《伊斯蘭研究指南》(共編著;榮光教育文化研究所,1995)
《伊斯蘭的都市世界》(世界史劇本16)(山川出版社,1997)
《亞洲比較史──所有.契約.市場.公正》(東京大學出版會,2004)
《伊斯蘭世界的歷史發展》(放送大學教育振興會,2011)
Dynamism of the Urban Society of Damascus: The Salihiyya Quarter from the 12th to the 20th Centuries (Leiden, 2016)
千葉敏之(第4、5冊)
東京外國語大學大學院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1967年生,專長為歐洲中世紀史。
【主要著作】
《移動者的中世紀──史料的機能、日本與歐洲》(共編著;東京大學出版會,2017)
《西洋中世紀奇譚集成 聖派翠克的煉獄》(翻譯;講談社,2010)
《信仰與他者──寬容與不寬容的歐洲宗教社會史》(共著;東京大學出版會,2006)
岸本美緒(第6冊)
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肄業。1952年生,專長為明清史。
【主要著作】
《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變動》(研文出版,1997)
《東亞的「近世」》(世界史Libretto 13)(山川出版社,1998)
《明清交界與江南社會──17 世紀中國的秩序問題》(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
《風俗與時代觀──明清史論集 1》(研文出版,2012)
《地域社會論再考──明清史論集 2》(研文出版,2012)
《中國的歷史》(筑摩書房,2015)
島田龍登(第7、8冊)
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副教授。1972年生,專長為南亞史、東南亞史、亞洲經濟史、全球史。
【主要著作】
The Intra-Asian Trade in Japanese Copper by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during the Eighteenth Century.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6)
《亞洲經濟史研究入門》(共編著)(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5)
《刻印在歷史的巨型都市》(共編著)(東京大學出版會、2016)
《全球經濟史》(共著)(放送大學教育振興會、2018)
小松久男(第9、10冊)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肄業。1951年生,專長為中亞近現代史。
【主要著作】
《革命的中亞──某扎吉德的肖像》(東京大學出版會,1996年)
《新版世界各國史 中央歐亞史》(編著)(山川出版社,2000年)
《易卜拉欣,日本之旅──俄羅斯•鄂圖曼帝國•日本》(刀水書房,2008年)
《激動中的伊斯蘭──中亞近現代史》(山川出版社,2014年)
《中央歐亞史研究入門》(共編著)(山川出版社,2018年)
《近代中亞群像──革命世代的軌跡》(世界史Libretto人80)(山川出版社,2018年)
木村靖二(第11冊)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肄業。1943年生,專長為德國近現代史。
【主要著作】
《士兵的革命──一九一八年德國》(東京大學出版會,1988)
《第一次世界大戰》(筑摩新書,2014)
《德國史》(編著,新版世界各國史13;山川出版社,2001)
《近現代歐洲史》(共著,地域文化研究1;放送大學教育振興會,2006)
《世界大戰與現代文化的揭幕》(共著,世界的歷史26;中公文庫,2009)
譯者簡介
郭清華(負責第1冊)
淡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日文主編,一直沒有離開翻譯的崗位。譯有《數字力就是賺錢力》、《不為錢煩惱的老後》、《殺人人形館》、《魔神的遊戲》、《我愛廚房》、《天璋院篤姬》等文學小說及生活實用書,以及《從神話到歷史》、《絢爛的世界帝國》、《疾馳的草原征服者》、《全世界史講義II》、《日中關係1500年》等歷史書籍。
許郁文(負責第2冊)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畢業。因對日文有興趣,於東吳日語教育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曾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雜誌日文採訪記者,現職為專職譯者。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黃健育(負責第3冊)
國立交通大學機研所畢,退伍後因緣際會之下,一頭栽進了日文翻譯的世界,從此過著不務正業的生活,在漫漫長夜中殫心竭慮,把青春凝析為無數文字結晶;目前在劇場及翻譯的世界之間遊走。譯有包括《推理要在晚餐後》等小說,以及《世界史是走出來的》、《2025長照危機》共逾100部作品。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陳國維(負責第4冊)
政大歷史系畢業,現為專職譯者。相信「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考」,是真知的不二泉源。
陳嫻若(負責第5冊)
東吳日文系畢業,曾為出版社日文編輯,目前專職日文翻譯。喜歡閱讀文學,也樂於探究各領域的知識,永遠在翻譯中學習。譯作有:《戰後日本大眾文化史》、《我把青春賭給山》、《豐田物語》、《哲學是職場上最有效的武器》、《地球全史》、《不自由的心》、《怒》、《今天也謝謝招待了》、《喜樂京都》、《塵封筆記本》、《穿越光之小徑》、《海上的世界地圖》、《闇的美術史》、《生還者》、《貓走過的近現代》等。
李雨青(負責第6冊)
臺灣大學學士、首都大學東京碩士,曾旅居日本多年。目前從事出版、翻譯工作。譯有《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素顏的孫文》、《袁世凱》、《中國霸權的論理與現實》、《美味方丈記》、《下山事件.最後的證言》等。
游韻馨(負責第7冊)
在豆府小樓與八隻豆豆一起過著鄉下生活的自由譯者。譯作包括《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日本.城市力:從30座城市解讀日本史》、《翻轉思考力的日本哲學》、《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在我遇到老公之前》等多部作品。
部落格:kaoruyu.pixnet.net/blog
E-mail:[email protected]
廖怡錚(負責第8冊)
畢業於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臺灣史研究所、早稻田大學日本語別科。著有碩士論文《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專書《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譯有《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巨龍的胎動:從毛澤東到鄧小平》、《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從東南亞到東協》、《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等作。
李彥樺(負責第9冊)
一九七八年出生。日本關西大學文學博士、臺灣東吳大學日文系碩士。鑽研翻譯理論多年,譯作涵蓋文學、財經、實用叢書、旅遊手冊、輕小說、漫畫等各領域。
蔡蕙光(負責第10冊)
日本東京大學日本史學博士。譯有《臺灣文學與文藝營:讀者與作家的互動創作空間》、《從空間解讀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等。
黃鈺晴(負責第11冊)
成大中文系畢業,現為日文譯者。譯有《沖繩走私女王:夏子》、《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大英帝國的經驗》等書。
書籍目錄
◤第1冊 前221年.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
總 論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 南川高志
第一章 變化中的地中海 宮崎麻子
第二章 即將滅亡的希臘化世界 藤井崇
第三章 成為帝國之民.在帝國生活 南川高志
第四章 「中華帝國」的誕生 宮宅潔
專欄:迦太基必須毀滅╱中亞的希臘化世界╱公共浴場與圓形競技場──活得「像個羅馬人」╱秦漢的戶籍制度╱匈奴
◤第2冊 378年.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
總 論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 南川高志
第一章 羅馬世界秩序的崩解 南川高志
第二章 西歐世界的重組 加納修
第三章 拜占庭世界秩序的形成 南雲泰輔
第四章 漢帝國之後的多元世界 佐川英治
第五章 江南開發與南朝中心的世界秩序 藤井律之
專欄:渡過多瑙河的人們──「民族大遷徙」的開始╱大盾巡行二三事╱帝都不是一天造成的──《君士坦丁堡要錄》╱四世紀中國的「移民排斥論」╱土斷──難民的定居許可及其背景
◤第3冊 750年.普遍世界的鼎立
總 論 普遍世界的鼎立 三浦徹
第一章 伊斯蘭世界的出現 龜谷學
第二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形成 菊地重仁
第三章 拜占庭皇帝的帝國統治與世界認知 大月康弘
第四章 長安七五一年──歐亞的轉變 妹尾達彥
◤第4冊 1187年.巨大信仰圈的出現
總 論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 千葉敏之
第一章 塞爾柱王朝的霸權與伊斯蘭信仰圈的分歧 大塚修
第二章 伊斯蘭與印度的邊疆 稻葉穰
第三章 佛教王闍耶跋摩七世治下的吳哥王朝 松浦史明
第四章 巨大信仰圈的交點——十字軍 千葉敏之
補 論 歐亞大陸東部的「唐宋變革」期 飯山知保
專欄:《塞爾柱王朝史》與巴托爾德
◤第5冊 1348年.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
總 論 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 千葉敏之
第一章 中東社會與鼠疫浩劫・自然災害 長谷部史彥
第二章 十四世紀歐洲的鼠疫 井上周平
第三章 蒙古帝國的霸權與瓦解,及其衝擊 四日市康博
第四章 元明易代的暗流 井黑忍
補 論 東南亞的十四世紀與氣候不順 松浦史明
專欄:布拉格大學╱黑死病是鼠疫嗎?
◤第6冊 1571年.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
總 論 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 岸本美緒
第一章 西班牙之馬尼拉建城 平山篤子
第二章 北虜問題與明帝國 城地孝
第三章 蒙兀兒帝國的形成與帝都法泰赫普爾時代 真下裕之
第四章 東地中海的鄂圖曼帝國與威尼斯人 堀井優
第五章 宗教戰爭與國家整合 和田光司
補 論 德瑞克環球航行與掠奪行為的變遷 薩摩真介
◤第7冊 1683年.近世世界的變貌
總 論 近世世界的變貌 島田龍登
第一章 亞洲海上貿易的轉換 島田龍登
第二章 從亞美尼亞改宗者的經歷透視宗教與近世社會 守川知子
第三章 海盜與原住民是最大煩惱:猶加敦半島 伏見岳志
第四章 中國福建省的社會空間 三木聰
第五章 近世西歐各國美洲殖民地體制的法律與經濟 川分圭子
◤第8冊 1789年.追求自由的時代
總 論 追求自由的時代 島田龍登
第一章 迎向近代的轉捩點──法國大革命 松嶌明男
第二章 毛皮連結起的太平洋世界 森永貴子
第三章 東南亞海盜與「華人世紀」 太田淳
第四章 蘇格蘭的自由貿易運動 熊谷幸久
第五章 印度洋西部與大西洋奴隸制╱奴隸交易的廢除 鈴木英明
◤第9冊 1861年.改革與試煉的時代
總 論 改革與試煉中的一八六一年 小松久男
第一章 危機中的清朝 吉澤誠一郎
第二章 站在十字路口上的坦志麥特改革 佐佐木紳
第三章 陸軍大臣米留廷的回憶 青島陽子
第四章 波薩德尼克號事件的衝擊 麓慎一
第五章 義大利統一與移民 北村曉夫
專欄:另一部自傳╱從圖畫看俄羅斯人在對馬的行動
◤第10冊 1905年.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
總 論 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 小松久男
第一章 薩塔爾汗的伊朗立憲革命 八尾師誠
第二章 「俄羅斯穆斯林」的出現 長繩宣博
第三章 伊克巴勒的倫敦 山根聰
第四章 轉換期的憲法 藤波伸嘉
專欄:諷刺雜誌《納斯雷丁》╱俄羅斯軍隊的從軍伊瑪目
◤第11冊 1919年.邁向現代的摸索
總 論 邁向現代的摸索 木村靖二
第一章 巴黎和會與俄國內戰 池田嘉郎
第二章 胎動中的巨大國家──美國 紀平英作
第三章 納粹主義的選擇 木村靖二
第四章 近代國家形象的摸索 深町英夫
推薦序/導讀/自序
本書(第1冊)是在臺灣日文翻譯的相關出版中,資料上較為準確、論述上相對完整合理的作品,十分值得推薦。──翁嘉聲(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歷史的轉換期」以頗新穎的方式構想和寫作世界史,訴說人類歷史長河中影響時代與文明形塑的若干轉捩點。臺灣商務印書館引進這套書,實為臺灣出版文化界的佳音:叢書雖為日本讀者而寫,但對臺灣讀者仍有不少助益。──傅揚(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本叢書的貢獻不在於它為個別的現象找到定論,而是提供全球視野下的比較架構。比較是必要的史學方法。歷史學其實沒有本國史與外國史的區別,因為人若從不移動腳步,永遠不會知道他所踩土地為何;若不探索世界,永遠不會知道本地的特色為何。──甘懷真(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在強調「跨時代變遷」及「跨地區聯繫」現象的同時,本書(第3冊)使用了眾多各種文體、橫跨不同時代的史料,這在同類型的著作中是比較少見的情形。對多數讀者來說,這些著作及相關內容可能較為陌生。儘管如此,幾位作者引用的史料頗為新鮮有趣,也非傳統的政治軍事事務,值得一讀。──范姜士璁(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人類的宗教信仰與文明是流動的,正如已故美國著名伊斯蘭學者馬歇爾.哈濟生的主張:伊斯蘭文明不能以地方個體看待之,必須從整個世界時空的變化理解之。這也是本書(第4冊)企圖帶給讀者的重要觀點。──林長寬(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透過本書(第6冊),岸本美緒等日本學者幫我們拉開視野,到地球的不同角落。讀者披覽本書,將可對一五七一年前後的世界增加更多、更深入的認識!──陳國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時至今日,臺灣人若欲在多中心化的全球史書寫中取得定位,找尋未來路向,仍應多多觀摩、賞析亞洲學者們不可多得的研究成果,以擴展自身眼界、培養對切身相關歷史脈絡的感知力。──鄭維中(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書(第7冊)展現了日本學術界不侷限於「僅」以日本歷史為尊的傳統,「歷史的轉換期」系列匯集了專精各領域的作者,為讀者揭示了宏觀的世界史格局。──盧正?(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藉由不同領域的專業史家接力合作,(本書,第8冊)讓一本歷史著作中所呈現的歷史敘事,不僅得以聚焦特定歷史現象作為主軸,同時也涵蓋不僅僅是該現象在不同地域與文化的表現,更凸顯不同的跨文化網絡如何交織、成就該歷史現象的複雜面貌。在不同專業學者的合作下……歷史現象有了更多元的層次。──陳禹仲(中研院人社中心助研究員)
本書(第9冊)採用的資料除了官方第一手資料外,大量使用自傳、回憶錄、日記、私人書信、調查報告等,在敘事上可以看到對人物細膩的描述……後現代主義荷蘭史家安克斯密特(Frank Ankersmit, 1945-)說道:「啟蒙運動和『理論』導致了一種冰冷的形式,……在思考歷史和歷史寫作時,讓我們回到至少是人類心靈溫度的水準吧,讓我們重溫靈魂深處的回聲吧。」本書的敘事能達到此要求。──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本書(第10冊)結合伊朗、鄂圖曼帝國、孟加拉、克里特、希臘、高加索,呈現1905年立憲浪潮的前後時期,一場歐亞與穆斯林世界的盛會,也是為在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歐亞大陸處在同一發展趨勢的關鍵年份,值得讀者一同來探索。──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當我們近似倒回去看歷史時,也許更可能找出每個人面臨選擇當下的處境及條件,並從中獲悉些許可資借鑑的微光。……回頭來看這段歷史,結合本書(第11冊)在共時空間下呈現複線的歷時性變化,讀者會否和筆者一樣,對中國和世界為何會走到今日這般情勢,頗生唏噓之感。……筆者誠摯邀請各位讀者打開本書,共同來思考我們身處的「現代」,究竟該往何處去?──韓承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序
寫在前頭
「歷史的轉換期」叢書監修 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
今日,諸如「全球史」等從廣闊視野出發、多面向思考世界歷史的史學日益盛行,我們希望能夠立足於最新的學術知識,針對各個時期的「世界」,提供一種新的剖析方式——本叢書就是依循這樣的思維而開展的企畫。我們列舉了堪稱世界歷史重大轉換期的年代,探討該年代各地區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又是如何感受著社會的變遷,將重點放在世界史的共時性來思考這些問題。此即本叢書的核心主旨。
從全球視野來嘗試描繪世界史的樣貌,在今天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可以說本叢書也是歷史學界在這方面集結努力的其中一環。既然如此,那在這當中,本叢書的目標及特色又是什麼呢?在這篇〈寫在前頭〉中,我們將從幾個面向來試著敘述。
首先要討論的是「轉換期」一詞代表的意義。若從現在這個時間點回顧過去,每一個時期在「轉換」上的方向性,看起來都會是十分明確的;雖然因為地區不同,而有或早或晚的時間差異及個別的特色,但歷史應該還是會往一定的方向發展吧……?然而,這樣的看法卻很容易讓後來時代的人們在回顧歷史時,陷入認知上的陷阱。對於熟知後來歷史動向的我們而言,歷史的軌跡自然是「只會朝這個方向前進」;既然如此,那如果「不從今天來回顧當時的社會」,而是嘗試「站在當時社會的立場來看未來」,情況又會變得如何呢?今天的我們,若是論起預測數十年後或數百年後的世界,應該沒什麼人有自信吧!這點對過去的人們來說,也是一樣的。綜觀當時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便會發現,儘管他(她)們深切感受到「世界正在經歷重大變化」,卻又無法預測這股推著自己前進的潮流將通往何處,因此只能在不安與希望當中,做出每一天的選擇。將這種各地區人們的具體經驗相互積累、結合後,歷史上的各個「轉換期」,便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一副比起從今日視點出發、整齊劃一的歷史更加複雜,也更加活潑生動的姿態。
第二是世界史的「共時性」。本叢書的每一冊,都以一個特定的西元年分做為標題。對於這種作法,讀者理所當然會湧現疑問:儘管在這一年的前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間,世界各地呈現了巨大變化,某種程度上也可看出一定的關聯性,但這樣的轉變會是在特定的某一年一口氣突然爆發出來的嗎?就算有好幾個地區同時產生了重大變革,其他地區也不見得就有變革吧?特別是,姑且不論日益全球化的十九、二十世紀,針對古代和中世紀世界史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進行推論,真的有意義嗎?當然,本叢書的編者與作者並不是要強硬主張所謂「嚴密的共時性」,也不是要對每一冊各章的對象僅就該特定年分的狀況加以論述。不僅如此,諸如世界史上的「交流」與「衝突」這類跨地域的變遷,以及在這之中肩負起重要任務的那些人,我們也不特別著墨;畢竟至少在十八世紀以前,絕大多數的人們對於自己生活的地區與國家之外發生了什麼事,幾乎是一無所知。而本叢書的許多章節裡,就是以這樣的普通人為主角。儘管如此,聚焦在特定年分、以此眺望世界各地狀況的作法,仍有其一定的意義——它開創了某種可能性,也就是不以零星四散的方式,而是透過宏觀的視野,針對當時各地區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及其對應方式的多樣性與共通性進行分析。像是大範圍的氣候變遷與疫病,各個地區在同一時期,也可能直接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只如此,也有像資訊與技術的傳播、商品的流動等,有著時間差而對世界各地產生影響的現象存在。然而,儘管問題十分類似,各地區的對應方式卻不相同;甚至也有因某些地區的對應,導致相鄰地區做出截然不同的對應態度。此外,面對類似的狀況,某些地區的既有體系因此產生了重大的動搖,但其他地區卻幾乎不受影響,這樣的情形也是存在的。當我們看到這種迥異的應對方式,從而思考為何會這樣的時候,便會對各個社會的特質產生更深一層的理解。儘管將生活在遙遠分離的地區、彼此互不相識的人們稱為「同時代人」,似乎不是件普通的事,但他(她)們確實是生活在同一時間、同一個「當代」(contemporary)的人們;我們所做的,就是讓讀者試著感受箇中的醍醐味。
第三個問題是,「世界史」究竟是什麼?今日,打著「全球史」名號的著作多不勝數;儘管它們都有著超越「國史」框架的共通點,採用的方法卻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有的將氣候變遷、環境與疫病等自然科學方法納入研究取徑,來處理大範圍的歷史;有的利用比較史或系統論方法,將重點放在亞洲,對歐洲中心主義進行批判;此外,還有運用多語言史料的海域交流史,這種有時也被叫做「全球史」。雖然本叢書秉持「世界史的視野」,卻未必會使用「全球史」一詞,而是讓各位作者按照自己的方法執筆,在選擇探討對象上也抱持著開放態度。雖然稱為世界史,但本叢書並未採取將某個年代的世界分成好幾塊、然後對各塊分別撰寫概述的作法,而是在狹窄的範圍內,盡可能提供鮮明生動的實例。因此在每一冊中,我們並不見得徹底網羅了那個年代的「世界」樣貌。乍看之下,這樣的做法或許會讓人覺得是好幾個零星主題胡亂湊在一起,然而,我們也請作者在執筆時不將各冊各章的對象框限在一國或一地區之中,而是以面向世界的開放脈絡來處理它們。「世界」並不是像馬賽克一般集結拼湊,而是像漣漪一般,以具體事例為中心,不斷往外擴散又彼此重合;描繪出這些漣漪彼此碰撞接觸的軌跡,就是本叢書的特色。「世界史」並不是一大堆國別史綁在一起的集合物,也不是事先就預設出一個所謂「世界」這樣的單一框架;相反地,我們認為它是紮根於各個地區的觀點彼此碰撞、對話,而展現出的活潑鮮明姿態。
透過以上三點,我們簡略陳述了本叢書的概念。歷史的宏觀脈動,是上至大政治家和學者,下至庶民,由各個階層的人們共同摸索與選擇所形成的。本叢書的視野雖是全球性的,但並非從超越個別眾人經驗的制高點來鳥瞰世界史的全貌,而是試著從廣泛的、同時代的視野,去比較、檢討那些跟今天的我們一樣,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不斷做出選擇的各時代人們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從而以這樣的視角,對世界史上的「轉換期」加以重新思考,這就是我們關心的所在。透過這種嘗試,本叢書希望能將歷史發展中宏觀、微觀視角的交錯,以及橫向、縱向伸展的有趣之處,介紹給各位讀者。
本叢書的各冊構成如下:
第1冊 前二二○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
第2冊 三七八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
第3冊 七五○年 普遍世界的鼎立
第4冊 一一八七年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
第5冊 一三四八年 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
第6冊 一五七一年 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
第7冊 一六八三年 近世世界的變貌
第8冊 一七八九年 追求自由的時代
第9冊 一八六一年 改革與試煉的時代
第10冊 一九○五年 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
第11冊 一九一九年 邁向現代的摸索
各冊除了每一章的主要敘述外,還收錄了簡短的補充說明「專欄」,開頭也編入概觀全書樣貌的「總論」。除此之外,扉頁設有地圖,書末附有參考文獻,希望能對各位讀者有所幫助。
文章試閱
出版緣起
在空間的互動中解讀歷史,在歷史的纏繞中認識世界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歷史的轉換期」系列顧問 陳建守
歷史是什麼?來自過去的聲音?人類經驗的傳承?還是帝王將相的生命史?個人有記憶,所以人類也有集體記憶。表面上這些記憶是由事件及人物所組成,更往下分疏縷析,則風俗、習慣、語言、種族、性別等,無不在背後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由這些基點延展開來的歷史研究,則有社會史、文化史、宗教史、性別史、思想史等不一而足的研究取徑。正因為人類無法忘卻過去的一鱗半爪,我們才有了「歷史」(history)。
上個世紀六○年代英國著名史家卡爾(E. H. Carr)推出的《何謂歷史?》(What is History?)迄今剛好屆滿一甲子。卡爾當年「何謂歷史?」的鏗鏘命題,不僅是歷史學者在其漫長的從業生涯中無法迴避的提問與質疑,直至今日,我們仍與之不斷地進行對話。然而六十年過去了,我們現在對「何謂歷史?」這個問題提出的解答,與卡爾提供的答案已經有很大的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歷史是過去與現在永無止盡的對話」。雖然隨著討論的課題與人們討論方式的改易,對話的本質可能已經改變,但這樣的對話至今仍不斷地在進行。
與卡爾當年身處的情境不同,現今歷史學研究的興趣從探究因果關係轉向對意義的追尋,由解釋轉向理解。近年來更出現兩項重大的轉向:第一,在過去十年,以全球史為名的出版品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相關研究書文不斷地出現在各大期刊的篇目當中。基於全球史取徑的興起,觀看歷史的視角也從歷時性轉為空間的共時性(from time to space/ place)。第二,大眾史學的出現,歷史做為大眾文化與市民生活的元素,與民眾日常切身相關的歷史研究蔚為風潮,也培養出一群重視在地連結與歷史感的閱讀大眾。
全球史取徑的意義在於打破單一的國族和語言,展現跨地區的相遇(encounter)和連結,同時也直接挑戰了預設地理疆界的「方法論國族主義」。將研究對象置於全球視野之下,一方面可以解構所謂的「歐洲中心化」概念,另一方面則可以指出一個歷史交纏打造的世界。全球視野下的歷史研究跳脫了歐洲中心普世論與國族主義特殊論的二元對立,將視角置於區域發展的自身脈絡以及整體歷史變遷上。至於大眾史學,強調的則是「歷史感」的課題,意圖帶領讀者感受歷史影響我們生活的諸般方式;透過瞭解與參與歷史,我們終將更加了解自己與身處的世界。
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這套「歷史的轉換期」叢書,就是從這兩大面向切入,編輯而成的套書。整套叢書共計十一冊,是臺灣商務印書館繼二○一七年推出「中國.歷史的長河」系列套書後的又一鉅作,目的是提供臺灣讀者不同觀點的世界史。其中挑選我們熟知歷史大敘事中的關鍵年分,將之視為探索的起點,卻不囿於時空的限制,而是以一種跨地域的比較視野,進行橫切式的歷史敘事。過往的世界史往往是各國按照年代時間序列組合而成的宏大敘事,全球史的敘事則是要將時空的框架重組,既有縱向的時代變遷,又有橫向的全球聯繫。這正與當前一○八歷史課綱所提出的理念不謀而合,亦即注重空間(區域)的歷史思考,非常適合做為第一線中學教師補充一○八歷史課綱的知識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套叢書採取與日本同步的翻譯速度,希望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最新的研究成果推送到臺灣讀者手中。
歷史學的地貌會改變,新的歷史斷層地圖也會隨之產生。讀者可以發現,專業歷史知識生產已然轉變,大一統的歷史書寫文化業已瓦解。「歷史是過去與現在永無止盡的對話」,自從卡爾為歷史下此定義之後,過去與現在之間彷若有了一條光亮的通道。而這套「歷史的轉換期」叢書,正是另一道引人思索的靈光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