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2冊套書)

原文書名:


8667106514958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2冊套書)
  • 產品代碼:

    8667106514958
  • 系列名稱:

    黑盒子
  • 系列編號:

    2W003025
  • 定價:

    1000元
  • 作者:

    黃惠君、陳柏謙
  • 頁數:

    736頁
  • 開數:

    16.8x21.5x5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0223
  • 出版日:

    20230223
  • 出版社:

    黑體文化-遠足文化
  • CIP:

    733.2913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二二八反抗運動:台灣爭取民主之路(二二八事件75週年增訂版)》

「歷經二二八事件的台灣人,究竟身處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十年前,本書作者在找尋二二八史料時看到一則剪報,二二八事發後第三天《中華日報》的頭版標題「台南市民大會要求立即實施市長民選」,她停留了下來。她意識到群眾的力量,也看到清楚的民主訴求,但更想知道的是,那跳動的歷史主體,那敢將生命燃燒獻祭給台灣的人,為何承受難忍之痛,讓子彈穿過胸膛?他們究竟身處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面臨什麼樣的困境?想改變的又是什麼?
  歷史在我們體內隨著血液浮沉,先烈留下的血印在前方引路。十年來她潛入歷史,找尋二二八時人人躍起,在白色恐怖黑幕降臨前,曾經有過的民主響動,激烈、熱情、鋪天蓋地。而統治者長年以光復之姿斷開的日本時代,對二二八世代而言,是同一本未撕完的日曆,沒有一天斷開過。兩種語言、兩種國旗、兩種身分認同,在身分轉換的瞬間,政權的暴力如何加諸於他們身上?
  必須重返歷史,了解他們的集體心緒。何以光復歡迎曲變了調,以全面的反抗終結。聽見潘木枝、盧炳欽及陳澄波等人,殉難前站在人民立場講話的聲音。也終於懂得潘木枝的遺書「為市民而死,身雖死猶榮」,是在怎樣的時空飄搖下。而武裝抗爭者的生命本身,就是遺書。他們的遺書,以鮮血書寫。她一字一句打著反抗者的節拍前進,完成「戰鬥曲」、「殉難之愛」等篇章。她為反抗者不屈的靈魂畫下「亡者之姿」,帶二二八受難者重返榮耀。
  這本書在二二八過往研究者點起的燭光下前進,有二二八書中罕見的論點,刻劃的力道和文學性也前所未見。



《激進1949:白色恐怖郵電案紀實》

塵封七十多年的白色恐怖案件,竟是戰後第一場大規模的工人運動!?
首部透過歷史檔案、受難者口述和第一手資料,全面深入挖掘郵電案的著作

  1949年3月底,距離「二二八事件」剛滿兩週年不久,在台北忠孝西路北門旁的台北郵局外,聚集了來自全台各地的郵局和電信局工人,他們群情激憤手持布條、高呼口號,沿著忠孝西路一路遊行,最終有將近兩千人包圍台灣省政府(今行政院)。遊行過後,成千上萬的台灣郵電工人,終於爭取到和外省籍員工「同工同酬」的正式聘僱身分,被譽為「戰後台灣工潮的第一朵浪花」。
  然而,這群台灣戰後工人運動的先鋒,在白色恐怖年代的風聲鶴唳中,無一倖免成了威權統治下的政治犯,共有33名郵電工人遭到逮捕、判刑監禁長達15年,而領導他們的台灣郵務工會「國語補習班」教師計梅真和錢靜芝,則雙雙遭到槍決。這個案件,就是1950年爆發的「台灣省工委郵電總支部案」。
  官方判決書指稱,這些郵電工人是受到地下黨員煽動蠱惑,才會「參加叛亂組織」,然而,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台灣的郵電工人為何會在二二八事件後仍不畏威權走上街頭遊行?郵務工會又為何會和地下黨扯上關係?這個幾乎被遺忘的工潮,又可以為今日的轉型正義和工人運動帶來什麼樣的省思?
  本書透過梳理第一手史料、訪談多位郵電案受難者,以及重現當年郵電工人創辦的刊物《野草》,深度描繪、再現戰後台灣勞工和底層民眾的苦悶和不滿,乃至紛紛投入抗爭的激情年代。對於重建台灣白色恐怖真相,反思轉型正義的當代意涵,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作者簡介


黃惠君,一個法國巴黎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候選人,卻闖進台灣傷痕歷史的領域。因法國教會她的是,不可能不了解歷史,而有辦法詮釋當代社會。從1997年主持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計劃開始,她便緊握台灣人心靈底層最敏感的神經,一路走向白色恐怖與二二八,歷二十餘年,今為台灣民主運動與二二八重要研究者與策展人。策展作品包括〈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常設展〉、〈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展〉、〈民主花開美麗島〉、〈陳澄波與蒲添生紀念特展〉等。著有《二二八消失的政黨: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1945-1947)》(2021)、《光與灰燼:林連宗和他的時代》(2019)、《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2017)、《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三):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部》(2001,合編註)、《珍藏美麗島:台灣民主歷程真紀錄》(1999,合編著,共四冊,獲圖書金鼎獎)。

陳柏謙,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畢業,英國倫敦大學Queen Mary學院商管系博士肄。大學時期因社團活動參與關廠失業工人家庭訪調受衝擊,對勞動者弱勢處境萌生關懷,此後持續參加工會組織及運動。目前為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研究員、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研究員。有感於台灣歷史書寫缺乏勞動者的聲音,2019年與專家學者及工運工作者一同成立「台灣勞動歷史與文化學會」,並任秘書長一職。近年曾為國家人權博物館、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高雄勞工博物館等進行台灣工人口述史計畫,亦策劃相關展覽,期盼能早日完成台灣百年勞動史的寫作。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拉開歷史視角,以日中政權的認同與語言轉換,寫二二八世代身陷的困境與希望。
★跨越受難家屬個人記憶與以地域史,企圖完整勾勒二二八事件的偉作。
★以嚴謹論述、生動文筆,重建二二八事件中人民的力量,相當具有動態感。
★以轉型正義觀點,揭露統治者罪責。
★筆鋒帶感情,表現出作者女性敏銳的觀察力,以及長年對二二八知識的累積,是一本站在台灣立場所表現的二二八。
★百餘張珍貴歷史照片,有如立體的二二八紙上紀念館。
★白色恐怖僅僅是「冤假錯」案?二二八事件後再也沒有大規模的工人抗爭?本書翻轉你對白色恐怖的刻板印象,重新打開轉型正義的視野!
★打破以「個別受難者」為中心的白色恐怖敘事,以「案件」為中心重建郵電案的來龍去脈,更全面地掌握白色恐怖的脈絡和本質。
★收錄郵電案受難者的第一手訪談證言,以及郵電工人編輯的刊物《野草》內容選讀,還原戰後台灣的政治經濟狀況,與廣大勞工追求民主和社會平等的心聲。
★數十張珍貴歷史照片、版畫插圖,加深讀者對白色恐怖時代肅殺氛圍以及台灣民眾勇於組織抗爭的認知。
★超越省籍矛盾的認識框架,從階級觀點反思轉型正義的意涵。

書籍目錄


《二二八反抗運動》

作者序 重返榮耀

第一章 兩個時代的掙扎
1.漢奸總檢舉
被檢查的認同╱政治核爆
2.語言的清洗
政策的鐵蹄聲╱台灣律師罷考事件╱失語的作家
3.反擊奴化說
皇民化與中國化╱省籍對立╱被擠壓誕生的主體

第二章 變調的歡迎曲
1.鞭炮聲與槍聲
怎堪司法崩潰
2.餓得不得了 
政府搶米╱人造米荒╱國共內戰海嘯襲來
3.用人的省籍偏差
人事醜聞╱政府用人的省籍偏差
4.經濟的反動 
接收╱劫收

第三章 民主奏鳴曲
1.首次的衝撞
一場華麗的民主戰鬥╱官方的掣肘
2.發動普選運動
草山夜談╱策動延平區長普選╱發動縣市長普選運動
3.民選危險說
為普選時間交鋒╱不願還政於民╱重上街頭

第四章 人民的憤怒
1.二二七緝菸血案
社會運動大本營╱槍聲與怒吼聲╱媒體人與「反對黨」
2.長官公署前的槍聲
人民之怒╱槍聲再響╱毆打官員報復

第五章 全面反抗
1.軍隊不退 人民不退(三月一日)
要求解除戒嚴
2.抗議的火舌竄燒(三月二日)
搜查貪汙官員住家╱官員走避一空╱媒體的角色
3.除了停火 還是停火(三月三日)
肉身阻擋軍隊╱特務潛入處委會╱交涉軍隊停火

第六章 動盪中爭普選
1.全台合體(三月四日)
啟動政治改革╱沸騰的改革之音
2.陷入危機
聯合國託管?台灣獨立?
3.三十二條改革議案
懸宕的心(三月六日)╱三十二條改革議案(三月七日)

第七章 面具下的執政者
1.謊言(三月八日)
陳儀早已請兵╱蔣介石的派兵手令╱民主選舉與屠殺
2.政府運用暗黑力量
以流氓滲入治安隊╱將反對力量暴力化╱分化處委會╱被安排的動亂
3.彭孟緝採無差別掃射

第八章 戰鬥曲
1.嘉義的武裝抗爭
戰鬥曲╱嘉義有難 各地馳援
2.逼出民主承諾
青年流血 為何而戰╱假面下的和談
3.殉難之愛
和談下的殺戮╱殉難之愛
4.亡者之姿
北港英雄╱最後的抵抗╱不屈的靈魂

第九章 殺戮輓歌
1.殺害人民領袖
台籍民意代表╱密裁台灣領袖╱誰被強迫失蹤
2.密裁法律界領袖
林連宗╱李瑞漢
3.密裁「反對黨」及媒體領袖
密裁政建協會成員╱密裁媒體領袖
4.屠殺
基隆港浮屍╱台北南港橋下╱屠殺地方領袖╱尋屍
5.全島監視網
令人民彼此監控╱勒索頻傳╱瀕死之凌虐╱誘騙人民自新

第十章 畫像
1.擁抱被兩個國家拋棄的人──施江南
2.滿腔熱血洒郊原──張七郎
三個國籍的人╱走入偏鄉的醫者╱殖民之痛╱迎接新生
3.為台灣人的心靈定音──林茂生
皇民化的創傷╱無自由 無光復╱以人道精神轉換時代╱自由之路╱以退為風采╱我們對政府感到挫折╱二二八與台灣前途╱統治者的恐懼╱尾聲

書後 何時國家才會向台灣英烈致敬?╱施明德
參考書目


《激進1949》

推薦序:民主行動的機會與方法╱顧玉玲
推薦序:「自己的權益一定要自己爭取」:談《激進一九四九:白色恐怖郵電案紀實》的工人自主、左翼群像與多重史觀╱李淑君
序言:重建一個激情年代

第一部 「郵電案」歷史脈絡

第一章 「郵電案」前後的台灣
一、戰後美國主導的國際局勢
二、光復初期對國民黨的失望
三、物價飆漲、米荒與國民黨體制的失敗

第二章 戰後初期的台灣工人運動
一、一九四五─一九五○年:被忽略的台灣工人運動高峰
二、國民黨對「人民團體」的介入與控制
三、五○年代白色恐怖後工會功能與性質的質變

第三章 「郵電案」始末與地下黨
一、官方檔案說詞:台灣省工委郵電總支部案
二、「台灣省郵務工會」成立始末
三、「地下黨」的角色:國語補習班同學會、《野草》與歸班運動
四、仍在迷霧中的地下黨文藝戰線──由工人擔綱演出的諷刺劇

第四章 從「郵電案」反思白色恐怖和轉型正義
一、建立以「案件」為中心的研究路徑
二、重新理解版本歧異的白色恐怖敘事
三、超越省籍衝突的歷史詮釋:是省籍衝突還是左右之爭?

第二部 受難者口述

劉建修
許金玉
王文清
李熒台
阮紅嬰

第三部 《野草》選讀

關於「野草」
補習班同學會成立經過
母親
社會需要傻子
第十三人
掙扎
五月卅一日
光復
對同學們說幾句話!
做牛拖的我們
徬徨
記鄉土藝術團公演
白菜花與野草

附錄一 一九四六─一九五○年重大勞資爭議事件整理
附錄二 國民黨「黨、政、軍、警」出席工會相關會議狀況
附錄三 《野草》各期文章標題與重要內容
註釋
參考書目

文章試閱


《二二八反抗運動》

作者序:重返榮耀

  歷史如此晦暗難明,掩蓋的檔案一層、政治色彩的塗抹一層,時空的隔離好幾層,我們始終無法觸摸到真實跳動的歷史主體。
從家屬或當事人身上,我們有個別的記憶,卻欠缺整體的圖像;從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如頭戴探照燈進入地底採礦,卻難說成一個故事,我自己一樣突破不了。一次演講完,年輕人直接問我,你讓我們看了很多圖片,知道一些事,但如果我想告訴別人二二八是什麼?我還是不知道怎麼說。
  這成為不斷考驗我的問題。
  年年二二八一到,現實就變得相當惱人。太陽花學運後,興起一波對台灣歷史的探索,受邀演講時我問年輕人能不能說出二二八受難者的名字,一個就好,全場鴉雀無聲。我們國家的故事、我們自己的臉孔,不認得;誰為我們犧牲,不知道。二二八年年放假,但二二八是什麼?
大部分的人說不清楚。就連國小五年級的學生都能懂得,如果只是緝菸血案的話,台灣菁英是不會被大規模屠殺的,但教科書還是這樣寫。更怪誕的是總統每年道歉,但政府到底哪裡錯了,講不清楚;每個政治人物都說要做轉型正義,卻不知道要轉到哪裡去。我在這巨大荒謬感的襲擊下,開始寫作,一寫,兩年,從跑百米的人變成跑馬拉松。
  在這之前,我是紀念館的策展人,我寫展覽的文史腳本,跟藝術家一起工作。展覽無疑是更為視覺的,檔案、照片、新聞、日記、書信,我都必須尋尋覓覓且親眼看見,因我的工作是把這些承載著歷史流動、仍有溫度的物件帶到大眾目光下,讓人們藉此感知歷史。這種視覺的必須,變得很難去複製既有的看法或說法,也會對史料的輕重,產生不一樣的感知。

一場有靈魂的抗爭

  二○○六年在撰寫台南二二八的文史腳本時,看到一則剪報,是二二八事發第三天《中華日報》的號外,頭版頭題寫著:台南市民大會要求立即實施市長民選。
對許多人而言,這是輕輕擦過的一則訊息,但我停留下來了。
  我意識到群眾的力量,也看到清楚的民主訴求,我知道這是有靈魂的一場抗爭,而不是如過往所聽到的:「我父親什麼都沒做,就被抓走了⋯⋯。」有這樣的生命嗎?有的,軍隊殘殺下確實很多。但我更想知道的是那跳動的歷史主體,那敢將生命燃燒獻祭給台灣的人,如果他們承受難忍之痛,讓子彈穿過胸膛,他們到底身處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面臨什麼樣的困境,想改變的又是什麼?
  十年來我潛入歷史,找尋何以二二八時人人躍起。白色恐怖黑幕一片,今天五十歲以上的人,都曾有過某種程度的不敢喘息、不敢揚聲,竟也不敢想像那黑幕降臨前,二二八世代曾有過的民主響動,激烈、熱情、鋪天蓋地。
  而必須突破的還在統治者長年以光復之姿斷開的日本時代,對二二八世代的人而言,是同一本未撕完的日曆,沒有一天斷開過。所以我們必須重返,否則如何能了解他們的集體心緒,何以歡迎曲變了調,而以全面的反抗終結。我以兩個時代的掙扎,做為本書的序曲。
  走過日本時代的自治運動,二戰一結束,一步跨過來,這些人還活著,對平等的渴求、對民主的追尋、對自由的嚮往,沒有不同,只有更加強烈。打開當時的報紙,你會看到面對政治惡劣,人民沒有噤聲,二二八世代的人全面反擊。

拆解統治者面具

  而統治者的面貌必須被拆解,面具必須被摘下,我將當年的報紙,與民主化後才能看到的公文檔案,天天並列,你會清楚看見統治者如何張著兩張臉孔,一方面透過媒體說著人民想聽的甜言蜜語,但回到辦公室,他立即發電報請兵。何為轉型正義,就在揭露專制統治者的罪行,當時張著兩張面孔的,不是只有一個人,而是整個軍政高層。歷史留下清楚記錄。
  如果統治者的謊言,在今天看來昭然若揭,這一切並非庸常,而是革命所得,且以生命為代價。官方媒體《台灣新生報》的日文版總編輯吳金鍊及總經理阮朝日,即是因策動報社改組,全面報導二二八反抗運動,不讓媒體受制於官方才受難的。

誰被強迫失蹤

  而統治者到底在恐懼什麼?他的恐懼如此之大,竟以強迫失蹤的方式帶走二二八世代的領袖。到底誰被強迫失蹤?是媒體、類反對黨及法律界的領袖。這份暗殺名單,陳儀親手一個一個寫下,是目前可以看到的第一份二二八受難者名單,也是家屬口中在三月十日到十二日間,被帶走後一去無回的名單。今天民主國家的人都知道,這三類人代表什麼?民主血液澄清與否,他們扮演重要角色,他們也是有能力監督政府,甚至取而代之的人,但是卻遭專制統治者暗殺,至今不知遺體何在。
  誰沒有父親,要承受這樣的痛苦,不知忌日何時,再又無墳可拜。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當時為我們爭取平等與民主自由的人,是國家要迎靈祭拜的對象,是轉型正義要恢復其榮耀的對象。
  但國家既無對其民主貢獻的肯定,也從未正視此一嚴重違反人道的罪責。
  我不否認,讓我有動力往前走的,是對其犧牲未受重視的難忍。
  民主的進擊是我原先的研究理路,但心裡的遺憾是,我始終未能把當年武裝抗爭者的靈魂寫出來。一九九七年我在研究美麗島事件時訪問施明德先生,他一直提到他親眼看到學生軍拿槍與政府軍作戰,前面的倒下,後面的沒在怕,繼續往前衝。他用他的記憶對抗「冤魂論」,每見到一個二二八學者或受難家屬,他就抗議。我一直將這件事情放在心上,卻始終沒有能力處理。
  在長達兩年的寫作路程上,我不停絆倒,只知有犧牲的和平使節,每每隨著他們的遺書掉淚,卻不知武裝抗爭的嚴烈。因為沒有看到一手史料,我不敢下筆。但史料一直存在,只是我沒有走向它。直到有一天終於鼓起勇氣打給素未謀面的江榮森先生,他在電話那頭,跟我從暮色昏昏講到黑夜襲來,講到飢腸轆轆,一一為我解答七十年前《和平日報》記者張岳楊的新聞手稿,那些僅以代號註記的人名,究竟是誰。我終於聽見潘木枝、盧鈵欽及陳澄波等人,殉難前站在人民立場講話的聲音,我手捧當年的新聞手稿,顫抖不已,終於懂得潘木枝的遺書「為市民而死,身雖死猶榮」,是在怎樣的一個時空飄搖下,讓我得以完成「戰鬥曲」以及「殉難之愛」的篇章。
  而雲嘉南地區武裝犧牲之烈,我以「亡者之姿」紀念他們不屈的身影。

武裝對抗逼出民主承諾

  至於當時全台灣連成一氣要求縣市長民選,以此改換接收如「劫收」的統治集團,但同時又有武裝抗爭,這當中沒有關聯嗎?長年以地域為主體的研究及呈現確實切斷了某些可能的聯繫,我嘗試突破。
  而嘉義的突破,是整體的突破,也才能大膽下筆,以軍事對抗逼出民主承諾,並非不存在於二二八事件中。嘉義的武裝抗爭確實對陳儀產生巨大壓力,迫使他在三月六日晚間宣布「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與他談判的條件:長官公署改為省政府、各廳處長盡量任用本省人、縣市長訂七月一日民選。
  所以請不要再說台灣的民主是沒有經過流血的,三十二條要求中一條又一條、一條又一條寫著「任用本省人」,要的不是平等是什麼?傾全台之力要求縣市長民選,不是爭民主,是爭什麼?

民主運動的魂魄

  本書於二○一七年出版,二○二二年增訂。由於我的關懷始終聚焦於遭密裁(暗殺)的受難者,所以進一步研究了「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而有第三章「民主奏鳴曲」的增補。此章改寫自我二○二一年出版的著作《二二八消失的政黨》,主要是闡明日本時代台灣解放運動與自治運動者,戰後以準政黨之姿,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半年,發動爭普選運動,他們藉中華民國憲法通過之機,順風吹火,捲起民主運動浪潮,乃至與當局交鋒於二二八。
  此一研究,更確立二二八事件為大規模的爭普選運動。所以,如果不是蔣介石派兵鎮壓,二二八的反抗運動已經成功,官派的、貪腐的縣市首長,終需下台。而陳儀及其所派縣市首長密裁與槍殺人民領袖,其實是專制統治者在憲法通過的時刻,仍不願還政於民的作為,其轉型正義的罪責,是殺害民主運動領袖,是殺害各地可能當選的縣市長候選人,這是台灣人民領袖遭到屠殺的重要原因。
  一份密裁名單,透露二二八事件民主運動的訊息,更道出他們受難的原因。一步步努力著,盼台灣有一天還給二二八事件民主運動的魂魄。
  這本書在二二八過往研究者所點起的燭光下前進,書籍最後的參考材料,應該是他們頭上的桂冠。最後感謝我的母親白美珠女士,讓我始終可以自由地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沒有她,我不敢說自己有能力把現實擋在門外。
  而我所有的努力,只有一個心意,希望二二八受難者重返榮耀。

《激進1949》

序言:重建一個激情年代

    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六日,軍人出身、蔣介石心腹的陳誠接任台灣省主席一職未滿三個月,他遵循著蔣的指示,忙著將台灣島部署為國共內戰中一路潰敗的國民黨政府最後的容身之處。當日,約莫下午四點半,春分未久的台北城上空,飄著綿綿細雨,來自台灣各地超過四百名憤怒的郵電工人代表,步出了原本正在進行中的「台灣省郵務工會解決歸班問題各地各級代表大會」會場,他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布條與標語,浩浩蕩蕩喊著口號,無畏地一路從台北郵局遊行至台灣省政府(今行政院)。沿途陸續加入支持與聲援的群眾漸增,到了省政府前,以台灣郵電工人為主體的兩千名群眾,已經包圍了省府大樓,衝突一觸即發……
  這場由台籍郵電工人發起的爭取「歸班」與「同工同酬」的請願遊行,是經過兩年前慘烈的二二八事件後,台北街頭再一次爆發大規模的群眾運動。
  事件不久,由於國共內戰戰局與政治局勢丕變,台灣省政府在同一年的五月宣布台灣地區戒嚴,隨後公布施行《懲治叛亂條例》、《檢肅匪諜條例》,針對光復初期以來的工會力量、進步人士、地下黨進行逮捕、審訊、關押與刑殺。
  一九五○年二月,隨著計梅真、錢靜芝兩位台灣郵務工會國語補習班老師被捕,光復初期一批投身郵電工人運動的郵局與電信局員工也相繼被捕入獄。同年十月,計、錢兩位江蘇籍的女老師被槍決,許金玉、劉建修等台灣籍郵局與電信局員工共三十三人被判處七至十五年不等的徒刑。至此,戰後台灣工潮的第一朵浪花被遏制在襁褓之中。
  本書所要講述的,就是隱藏在這個塵封七十多年的白色恐怖案件背後,這一群郵電工人和他們抗爭的故事。
  故事要從台灣省郵務工會設立的國語補習班說起。

郵電工人的國語補習班

  一九四六年九月,剛成立一個多月的台灣省郵務工會,開設了「國語補習班」,上課地點就在台北北門郵局內的大禮堂,由兩位來自大陸的江蘇籍年輕女老師計梅真、錢靜芝擔任教員。計梅真負責教導台北郵局與電信局的員工,而錢靜芝則是針對郵電管理局的員工進行教學。
  對於當年參加國語補習班、日後因「郵電案」判刑入獄並倖存下來的郵電員工來說,計梅真和錢靜芝絕非僅僅只是「國語老師」而已,她們對郵電員工的思想啟發和關懷鼓勵,深刻地影響了這些郵電員工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郵電案中遭判刑十五年的電信局員工劉建修就提到:「計老師在上課時,曾經讓我們讀過一篇叫〈牆〉的文章。她透過解說文章,告訴我們這個社會有一堵看不見的牆,牆的這邊是做官的跟富有的人家,牆的另一邊則是像我們這樣的窮困的、受壓迫的人們。這個過程,我逐漸明白了什麼是階級與不平等。」

《野草》的發行

  一九四八年三月,計梅真與錢靜芝經過一年半對每一位同學深入觀察與理解後,便鼓勵補習班的同學們組織起「補習班同學會」,並發行同學會刊物《野草》。
  《野草》由補習班同學會成員劉建修、李熒台等人自主編輯,自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五日發行第一期,一直至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日發行最後一期(第二年第九期),一共持續發行了一年四個月的時間,共計二十九期,每期發行份數大約一百多份。
  《野草》除了是補習班同學會的刊物,也向全台灣的郵電員工徵集稿件,刊登的文章涵蓋郵電工人所寫的散文、詩歌、報導和團體活動紀錄,還曾舉辦過兩次較大規模的徵文活動。第一次徵文題目為「忘不了的事」,第二次徵文則以「紀念光復節特刊」為名,這些文章內容反映了台籍郵電工人的所思所想,以及光復初期台灣社會的狀況。

郵電工人歸班運動

  台灣省郵務工會在籌備創立之初,願意參加工會活動的郵電員工並不踴躍,直到上海來的第一任工會理事長陸象賢發現,郵電管理局內部存在兩種不同工資制度,導致台灣省籍郵電職工工資明顯低於大陸各省郵電職工工資。陸象賢隨後提出「實行同工同酬」、「要求解決台灣省籍職工的歸班問題」等口號,也因為這樣的訴求切合台灣郵電工人的切身利益,很快得到全台郵電工人的支持。
  依據許金玉在《台灣好女人》一書中的描述,台籍員工對於無法「歸班」不滿歸不滿,大家卻都不知道要如何去推動。許金玉說:「有天上課的時候,當計老師和我們討論社會問題時,有一個同事就向她提出這個問題,請教她,我們該怎樣來推動這個『歸班』運動?」
  許金玉回憶計梅真當時的回答:「自己的權益,一定要自己去爭取,自己如果不去爭取,是沒有人會替你爭取的!」計梅真接著建議同學:「你們可以充分利用工會,通過工會爭取發言權,並且爭取你們應有的權益。」
  計梅真和錢靜芝對郵電工人的循循善誘、親自指導《野草》的編輯,乃至於協助推動「歸班」運動等付出,也使得她們雙雙遭到槍決後,仍受到許多郵電案受難者的追思懷念。許金玉在《魂繫台北──紀念台灣郵電工人運動先驅》一書中提出,對計梅真與錢靜芝的追思紀念,不僅是懷念老師,更重要的是,要把兩位老師在台灣領導工運的史實供諸於社會,讓社會知道他們在台灣為工會爭取利益的歷史。

七十年前的請願遊行

  郵電工人的「歸班」運動在一九四九年來到高峰,報紙上大量湧現台灣省籍郵電員工要求歸班的報導。該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因不滿郵電管理局對歸班的訴求敷衍了事,來自台灣各地超過四百名憤怒的郵電工人代表,魚貫湧出「解決歸班問題代表大會」的台北郵局會場,集結在中正西路(日據時期的北門町,一九七○年後改名忠孝西路)街道上,隨即冒雨展開遊行,沿途喊著「要歸班」、「反對不平等待遇」等口號,朝著台灣省政府,即今天忠孝東路的行政院前進。
  郵電工人突襲式的遊行,雖然只是短短一千公尺左右的路程,卻是台灣社會運動、工人運動在一九三○年代遭日本殖民政府全面鎮壓後,相隔了近二十年,規模最大的一次以工人為主體的集體行動。更重要的是,爆發這場遊行的兩年前才發生「二二八事件」,國民黨當局正是在同一地點以機槍對著近千名往官署集結的抗議民眾掃射,造成無數傷亡。
  僅僅事隔兩年,台灣郵電工人竟如此毫無畏懼地以集體遊行的方式重回當年的「案發現場」。根據參與遊行的見證者回憶,隊伍行進至長官公署的路途中,陸陸續續還有聲援的民眾一同加入,因此,遊行隊伍到了省政府時已經超過千人。
  遊行之後,四月一日,郵局與電信局正式分家。雖然當局仍然維持了考試才能歸班的堅持,但考試基本上接近形式,絕大多數的台籍員工都在考試後納入正式編制,極少數考試不及格者也能留用日後再考。歸班考試在七月二十六日最後一批郵佐考完後告一段落。「歸班」問題的這場長期鬥爭,總算獲得解決。
白色恐怖大逮捕來襲
  然而,台籍郵電工人儘管取得了抗爭成果,卻未能躲過接踵而至的白色恐怖風暴。一九五○年二月五日,計梅真、錢靜芝遭到逮捕,三十三位郵局與電信局員工也相繼被捕入獄。根據國安局檔案「台灣省工委會郵電總支部計梅真等人案」中的偵破經過記載:「依據計梅真所供之線索,即研判有關資料,進行擴大偵破,自二月七日起,至三月三十日止,先後復將錢靜芝等三十五犯捕獲歸案訊辦。」
  八月三十一日,台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合議庭判決:計梅真、錢靜芝「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犯行確鑿,罪無可逭,亟應處以極刑」而判處死刑。許金玉、劉建修等三十三人,則分別被判處十五年、十年和七年不等之刑期。
  十月十一日,計梅真、錢靜芝在馬場町刑場遭到槍決。計梅真時年三十五歲,錢靜芝三十二歲。
  這群台灣戰後工人運動的先鋒,在白色恐怖年代中,無一倖免成了國民黨政權下的政治犯,遭到大規模的逮捕、長期監禁和刑殺。這段歷史自此彷彿禁忌般在高壓肅殺的台灣社會中石沉大海。

歷史重見天日

  慶幸的是,當年身為《野草》編輯的電信局員工劉建修,即便後來因為郵電案而遭判刑十五年,卻在極為難得與驚險的情況下,將多數《野草》刊物的原件保存了下來,讓我們得以從這批極其珍貴的第一手史料,窺見並見證光復初期台灣青年從積極學習、建立思想到產生力量而團結行動的歷史情景。
  而後,在時任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會長蔡裕榮的召集下,自二○一二年起,陸續集結了許育嘉、陳柏謙、張立本、郭耀中、許孟祥、李中、廖家敏、張宗坤、高若想、胡清雅、吳哲良、黃顯淨等人組成團隊,開始對《野草》原件進行判讀與文字謄打,並多次訪談郵電案受難人劉建修、許金玉、周淑貞等前輩,逐步拼湊出這波瀾壯闊、戰後首次大規模工人運動的歷史細節,也讓這段因白色恐怖而封印數十年的歷史,有了重見天日的機會。
  回想在重建這段重要歷史的過程中,團隊成員每每從北台灣跋涉,一次又一次前往屏東潮州安養院,拜訪當時已九十多歲高齡、行動不便的許金玉女士。見到我們這群比她年輕個好幾輪的晚輩,許金玉前輩總是慈祥而和煦地向我們談著當年與國語補習班兩位老師與同學們的「成長」歷程,更不時流露出對台灣年輕一代將這般的時代精神,傳承下去的殷切期盼。
  而保留了當年的《野草》刊物「孤本」,同樣逾九十高齡的劉建修前輩,在研究團隊無數次前往竹東拜訪的過程中,也總是鉅細靡遺地回憶著當年加入地下黨並負責編輯《野草》的細節。讓我至今難忘且異常珍惜的是,劉建修在我們第一次拜訪後,隨即要我們留下地址,此後,每隔兩三週,就會收到他以最傳統、卻也是最真誠的老派作風,寄送給我們他老人家於家國大事、受難者夥伴回憶的一封封信件,直到他於二○二○年離世前,從未間斷。
  這項重建歷史的工作,有幸在二○一七年得到了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主任王逸群先生的大力支持,讓團隊能夠進一步完成整個歷史重建與書寫、分析的工作,並在二○一八年完成了《五○年代白色恐怖郵電管理局案調查研究暨口述歷史案》報告。
  此後,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台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事件處理協會,亦邀請詩人李疾協同策劃,將研究成果轉化成名為「激進一九四九:台灣郵電工人與他們的刊物《野草》」的展覽,在新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新竹縣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台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高雄市勞工博物館等地分別展出,讓更多台灣民眾可以翻轉過往對白色恐怖受難者「無助」、「被動」的單一形象,從另一個角度、更深刻地來理解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思想、行動與力量來源。
  本書便是在二○一八年《五○年代白色恐怖郵電管理局案調查研究暨口述歷史案》的基礎上進行改寫,並增加了《野草》刊物的部分文章與導讀,於二○二二年付梓。
與轉型正義對話
  本書的架構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郵電案』歷史脈絡」,將探討郵電案爆發前後台灣的政治經濟狀況和國際局勢,以及戰後初期台灣工人運動的勃發,勾勒出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後抗爭紛起的時代背景,進而詳細還原整個郵電案的來龍去脈,反思其所能帶給我們的政治意涵。
  第二部分則為「受難者口述」,將依序呈現白色恐怖受難者劉建修、許金玉、王文清、李熒台以及阮紅嬰的訪談紀錄,聽他們娓娓道來為何會參與郵電工人抗爭(阮紅嬰參與的是造船廠工人抗爭),以及如何看待自己所遭遇的白色恐怖牢獄之災。
  第三部分是「《野草》選讀」,本書精選了十三篇原刊載於郵務工會國語補習班同學會刊物《野草》上的文章,其中除一篇出自計梅真外,全是郵電工人所寫,作者包括施水環、劉建修、李熒台、張欽傑、黃宏基等人,這些文章既展現了郵電工人嘗試用剛習得的中文表達生活感受的熱情,文章內容亦可看作是台灣光復後社會狀況的縮影,極為珍貴。每篇文章後也都有專文導讀,提供讀者相關的背景介紹和思辨空間。
  僅希望本書重建的白色恐怖郵電案史實,能有助與當今轉型正義的去路與落實進行思考性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