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孔子大歷史:初民、貴族與寡頭們的早期華夏

原文書名:


9786263106963孔子大歷史:初民、貴族與寡頭們的早期華夏
  • 產品代碼:

    9786263106963
  • 系列名稱:

    不歸類_人文
  • 系列編號:

    RV1255
  • 定價:

    550元
  • 作者:

    李碩
  • 頁數:

    584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0701
  • 出版日:

    20240701
  • 出版社:

    麥田(城邦)
  • CIP:

    121.23
  • 市場分類:

    人物傳記(中國)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翦商》作者、天才歷史學家李碩:
「謹以此書致敬重塑了中國的周文明!」

「像破案小說一樣好看的孔子傳!」
──羅振宇(《羅輯思維》主講人)

周翦商,華夏新生。從大歷史與中華文明的角度,重新認識孔子
重現春秋時代的貴族世襲制度風貌,還原孔子生命中的歷史場景

孔子延續帶領周文明脫離野蠻,也讓未來世世代代不再重現野蠻
他是政治生命失敗的沒落貴族,卻能贏得光耀千古的「思想家的勝利」

本書是《翦商》作者李碩所寫的孔子傳記,生動書寫孔子的一生:以私生子的身分出生,在底層單親家庭中成長,一步步做到魯國最大的官「大司寇行攝相事」,同時也見證了春秋末期各國內政外交的風雲變幻與奇聞軼事。孔子遭遇政治失意後周遊列國,終究未能實現自己的從政理想。但他的學說經後人的傳承與解釋,流傳後世,他也被弟子「製造」成了至聖先師。
我們流俗的印象中,孔子作為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是一個抽象的人物。本書正是要去掉孔子的這層「聖人」光環,還原他作為普通人的成長歷程。他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與憂懼,也有困惑、糾結與執著。作者探討了孔子面對各種人生事件的心理狀態與動機,從而描畫出一個豐富、完整的孔子圖像。
本書以孔子的一生為縮影,全面展現了春秋時期貴族社會的風貌。包括貴族的等級體系、禮儀習俗、「遊戲規則」,各國的政治狀況與權力競爭、結盟、衝突,甚至各國貴族之間的奇聞軼事。同時,也描繪出,在春秋戰國之交的大變革時代,貴族社會是如何瓦解,如何走向沒落的。透過解讀經史文獻,本書再現了孔子在寡頭世襲政治遊戲規則中沉浮的一生,以及他生活的春秋時代的種種歷史場景。

★ 孔子試圖重構國家政治秩序,調解國君與寡頭、貴族與賤民的關係,他的努力為何失敗?
★ 和孔子體貌相同的陽虎,到底二人有無親緣?陽虎是否才是歷史趨勢的先行者?
★ 孔子死後如何被弟子神化,又如何被還原,最終成為無宗教神性的文化聖人?

▍名家推薦
《孔子大歷史》文字靈活輕鬆,深層呈現的則是對於文明邏輯、人類秩序的思考,重在對於歷史情境的整體把握,對於超越歷史的人性的洞察,李碩在這方面的功力令人欽佩。這是本書與其他關於孔子的著作最大區別所在。——施展(外交學院,《樞紐》作者)

孔子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本書用通俗淺顯的語言,對周代的姓氏、稱謂、禮儀、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加以介紹,對孔子的生活世界進行了細緻生動的還原,對這些複雜問題的把握相當透徹。——韓巍(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這本書以人物傳記的形式,既跳出傳統對孔子「聖化」的解讀取徑,又跳出新文化粗暴反孔的模式,通過將孔子置於其生活時代,揭示孔子時代的真實,以及其一些思想的真實,對歷史地理解孔子,進而認識國學,將會是有裨益的。——向燕南(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本書初版書名:《孔子大歷史:聖壇下的真實人生與他的春秋壯遊》)

作者簡介


姓名:李碩
清華大學歷史系碩士、博士,曾供職於新疆大學,現為自由學者,從事中國古代歷史、邊疆民族問題研究。著有《翦商》、《孔子大歷史》、《天下憚服》(原書名《樓船鐵馬劉寄奴》。以上三本繁中版皆由麥田出版)、《南北戰爭三百年》、《從大漠綠洲到玉石山谷》、《俄國征服中亞戰記》、《歷史的遊蕩者》等書。在《中華文史論叢》、《學術月刊》等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相關著作:《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天下憚服:從布衣寄奴到南朝第一帝,劉裕鐵血征伐、啟幕南北朝》

書籍目錄



導言
引子
第一章 野合而生到認祖歸宗(一—十五歲)
第二章 學著當貴族(十五—二十歲)
第三章 給豪門打工(二十—三十五歲)
第四章 親歷一場內戰(三十五歲)
第五章 齊國流亡生涯(三十五—四十歲)
第六章 來自陽虎的邀請(四十—五十歲)
第七章 孔子的基礎課程
第八章 孔子思想的起點:周文化
第九章 大司寇:為寡頭們工作(五十—五十三歲)
第十章 高官的生活(五十—五十六歲)
第十一章 與國君結盟的可能性(五十四—五十六歲)
第十二章 從頂峰墜落(五十六歲)
第十三章 衛國緋聞多(五十六—五十七歲)
第十四章 被追殺的喪家狗(五十七歲)
第十五章 悲情黃河(五十七—五十八歲)
第十六章 為楚國工作(五十九—六十三歲╱第一篇)
第十七章 和陽虎越來越遠(五十九—六十三歲╱第二篇)
第十八章 年輕人的戰爭(六十三—六十八歲)
第十九章 在三桓的魯國(六十八—七十歲)
第二十章 葬禮中的暮年(七十—七十三歲)
第二十一章 著述六經
第二十二章 子貢造神成與敗周滅商與華夏新生
春秋晚期及孔子生平大事編年
後記
台北麥田二○二○版後記

文章試閱


引子
深秋的清晨,黃河。一位鬚髮皓白的高個子老者,踩著凝霜的濕沙,蹣跚走向黃河渡口。
刀戈兵器、糧食口袋,各種貨物正在被搬運到渡船上。黃河對岸在打仗,每天都有戰爭物資運往那邊,幾個執戈的士兵盤查渡河行人,搜檢細作。對走來的老者,他們沒有干涉,老者穿著頗為考究,顫顫巍巍精神恍惚,似乎是想去對岸尋找戰死兒孫的屍體。黃河渡口上,這樣的老人太常見了。
老者在黃河邊站住,喘著白氣抬頭遙望。
這是秋汛期的黃河,水勢浩大,黃濁的泥水打著漩渦滾滾而下,對岸的蘆蕩、樹林和天際線融為一體。
渡船緩緩升帆,要開船了。
老者遲疑著走向渡船。就要登上踏板時,他轉頭回望,遠方,逆著初升旭日的光暈,一個人影正踉踉蹌蹌追來。老者認出了來者,呆呆站在了原地。
渡船揚帆漂蕩而去,遠遠傳來船夫的歌聲。這是下游黃河邊流行的一首歌,《詩經.邶風.匏有苦葉》: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葫蘆葉子黃,濟水渡口漲。水深游能過,水淺涉亦往。
渡船飄搖搖,人過我獨留。問我為何留,只為等朋友。)

這是西元前四九四年,衛國都城外的古黃河(今河南濮陽)。老者就是著名的孔子,這年他五十八歲。遠處追趕來的,是他的年輕學生子貢(端木賜)。
孔子欲渡黃河而不能,這一故事,包括這首詩歌,《論語》和《史記》都有記載,其中《論語》記載最多。但他這次渡河要做什麼?
他要去見黃河對岸的陽虎,也許是想揭開關於兩人的身世謎底—這兩人體貌完全相同,父輩屬於同一個社交圈子,二人的關係,遠非後人理解的只有對立、不共戴天。在貴族世襲政治的遊戲規則中,孔子與陽虎的事業取徑貌似不同,但兩人都在借助這套規則、同時也試圖突破它的限制。
孔子又為何沒能邁出渡河的這一步?
這些都要從頭講述,從孔子的身世開始—他作為私生子出生、作為農民長大、被貴族家庭和社會接納的人生。
這裡先介紹孔子時代的一些社會、政治基本概念,比如「貴族」、「寡頭」,都是在很晚近的白話文時代普及的,而春秋時期的文獻裡未必有能準確反映這些現象的詞彙。可能因為後世出現了、或者引進了很多新的社會政治概念,比如皇權專制、官僚制、民主制,在這些後出概念的反襯之下,春秋政治的獨特之處才更容易凸顯出來,我們今天才可以用一些新的詞彙來描述它。
重播一下上古史:
商代社會、政治是什麼樣子,文獻記載很少,零星的甲骨文材料也都屬於商代中後期,從這些極為有限的材料推斷,商代很可能是較小的「核心王朝」加眾多「臣服方國(部族)」的模式,周邊部族被商王朝的武力震懾,向商朝臣服納貢,但又不時發生叛亂。周國早期也是這種臣服於商的外圍方國。
但周人在滅商之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封邦建國」,在新征服地區廣泛安插了自己的分封諸侯國,它們和原有的、現在臣服於周王朝的土著方國並立,並且在上層實行通婚,列國的國君、貴族由此形成了一個具有普遍認同感的統治階層。這個統治階層是封建世襲、跨國家的,以周王室為核心,對周邊方國的上層持開放立場,外緣邊界比較模糊,只要認同周王朝的權威,就可以被接納。
和商王朝比較,周人的優勝之處就在於他們比較開放,特別是用上層通婚的方式超越方國、部族的地緣阻隔,建立和維繫起一個有相似文化認同的中原統治階層,這算是古典華夏政治文化的起源。中國歷史從此告別商代的蒙昧和封閉。
當然,周人政治的局限性也很明顯,就是用上層階級的認同感去克服地域差異,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下層人被完全無視了,他們被認為完全不需要文化,也不需要改變命運,只要世世代代為上層貴族「勞力」就足夠了。這是典型的身分世襲制度,幾乎沒有社會流動。
也許這是幅員較廣的初民社會的一個必經階段,但這種靜態社會也會逐漸走到盡頭。可能是伴隨著人口的自然增長,所謂「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剩餘產品增多和技術分工變得複雜,也許首先是統治階層人口增長過快,有些得不到世襲特權和晉升機會的貴族「支庶子弟」,開始憧憬流動性更強的遊戲規則;同時,人口增長、農業開發使以前僻處草萊的各方國都膨脹起來,各國統治者開始意識到爭奪人口、國土的重要性,國際間的上層階級認同感就轉向地域國家意識了,君主開始削奪貴族的世襲權力,建立官僚制,將國家的統治延伸到普通農民,實現編戶齊民的管理方式,以此富國強兵,在對外戰爭中取勝。春秋戰國之交,就是這個歷史的轉折階段,它的成果就是戰國前期列國的「變法」。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周王(天子)已經沒有指麾列國的權力,而是退縮成了代表中原列國文化向心力的政治符號。列國政治的主角是貴族卿大夫,「卿」的原意是王朝或諸侯國裡執掌最高權力的少數大臣,往往是個位數,原則上並不世襲,天子或者國君可以從眾多大夫裡面選擇最為賢明的擔任「卿」;「大夫」從沒有嚴格的定義,如果我們嘗試從春秋史料歸納它的特徵,可以說「大夫」是世襲貴族,多數大夫的先祖能追溯到一位周王或者諸侯國君;大夫身分通過嫡長子世襲,核心是有一塊世襲的封邑。最低級的世襲貴族是「士」,有些士的先祖能追溯到大夫和國君,有些則不能。當時人都知道大夫、士的世襲身分特徵,但並沒有「貴族」這個專有名稱。
從春秋中期開始,中原很多國家「卿」的職位也變得世襲了。有些諸侯國裡,個位數的大夫家族世代壟斷了「卿」的職位,他們內部再通過競爭或妥協決定卿的職務分配;另一些國家裡,特定的大夫家族甚至世襲壟斷某個卿職,孔子所在的魯國可能就是如此,雖然史料有限,我們無法再現出所有家族的歷代職位,但也難以提出反證。
稍晚一點的戰國,開始有人給這種現象叫「世卿」, 就是「世代壟斷卿位的家族」,本書則用一個更簡明和普及的術語:「寡頭」,這是個白話文時代從翻譯產生的詞,來自柏拉圖《理想國》裡的「oligarchy」,本意是「少數人的統治」,它最初的語境是很小的古希臘城邦,而且未必有世襲的涵義。在本書描寫的春秋中後期歷史裡,它更接近「維持世襲統治的少數家族」,這幾個家族需要有維繫聯合統治的慣例、默契,這就是春秋時代的「寡頭共和」。這些詞語雖然都屬於白話文時代,但用來描述春秋政治非常貼切,這是孔子時代所不具備的便利。
本書的主人公是孔子,不能專門描寫春秋貴族社會、寡頭政治的來龍去脈,只能從與孔子有關的角度介紹這些背景。但借孔子來看春秋,特別是春秋晚期歷史,又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因為春秋歷史的主人公大都是諸侯國君,輝煌的如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風雲舒卷,波瀾壯闊,史書對他們的描寫最多,而那時最普通的貴族—「士」的生活狀態,就很少有詳細記載。孔子是春秋歷史的一個特例,關於他生平的記載很多,主要靠他的弟子、再傳弟子編輯的《論語》和《禮記》,可以說,孔子是瞭解春秋時代普通士人生活的最佳個案。
孔子生活在春秋的最晚期,「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即將開啟,但孔子以外的諸子百家,我們能瞭解的也非常少,莊子、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等,他們在什麼樣的家庭裡出生長大,娶了什麼樣的妻子,有幾個孩子,他們怎樣求學,怎樣招收學生,怎樣養活自己這些幾乎都是盲區,唯獨孔子的生平事蹟最詳細。
所以孔子不僅是瞭解春秋貴族社會最好的個案,也是諸子百家裡最豐滿、最真實的一位。他所處的時代,貴族世襲制度已經喪失了活力和能量,他的一生展示了寡頭政治的難以為繼,春秋貴族們的歷史從此走向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