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用七小時一口氣讀完5000年世界史

原文書名:一気読ノ世界史


9786263934986用七小時一口氣讀完5000年世界史
  • 產品代碼:

    9786263934986
  • 系列名稱:

    學習高手
  • 系列編號:

    ZW30
  • 定價:

    380元
  • 作者:

    出口治明Deguchi Haruaki
  • 譯者:

    張萍
  • 相關作者:

    余慶俊
  • 頁數:

    272頁
  • 開數:

    21x14.8x1.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0830
  • 出版日:

    20240830
  •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CIP:

    712
  • 市場分類:

    外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只是因為寒冷,遊牧民族尋求溫暖南下,就把帝國一分而二?
所謂的十字軍東征,只是要讓家裡的次男、三男有事做而已?
17世紀不是歐美的時代,最強盛的是亞洲四大帝國?

用七小時,一口氣讀完5000年世界史,可能嗎?
這本書,就是可以讓各位一口氣就讀完的世界史。

★本書對於複習世界史的學生,或者是才要進入世界史的人,最適合的複習書及入門書!
世界史是將所有事情串聯在一起的結果,而非單一事件。而人類歷史開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時間點大約是在5000年以前,以當時為起點,我們才會說人類有5000年歷史。為了能夠一氣呵成讀完人類5000年歷史,本書捨去了許多枝微末節的內容。學習歷史時,背誦專有名詞之類的動作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要去理解那些「大變動」,要能夠理解「人類是如何在那樣的大變動中生存下來的」。
在一口氣讀完世界史的過程中,請務必同時用大視角與小視角這兩種視角來思考人類5000年的歷史。一口氣讀完世界史的方式,用來培養「大視角」;另一方面,「小視角」則是將視角著眼於細節之處,或許比較難以用一口氣讀完的方式培養,但我們可以藉由掌握大視角來增加小視角的敏銳度。

作者簡介


出口治明(Deguchi Haruaki)
現為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APU)名譽教授•校長特別助理。1948年,出生於日本三重縣美杉村。1972年,京都大學法律系畢業後,進入日本生命相互保險公司。而後擔任倫敦當地法人社長、國際業務部長等職務,2006年離職。同年創辦NETLIFE企劃股份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2008年,公司更名為LIFENET生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擔任10年的董事長、總經理。2018年1月到2023年12月任職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APU)校長。曾到訪全世界超過1200座城市,閱讀超過一萬本書。擁有「壽險人門 新版」(岩波書店)、「人類五千年史」系列(CHIKUMA新書)、「從0開始學習「日本史」講義」系列(文藝春秋)、「全世界史 上、下」(新潮文庫)、「戰爭與外交的世界史」(日經Buesiness人文庫)等多本著作。

譯者簡介


張萍
2001年起從事日文翻譯迄今,未曾間斷、從不拖延。
目前於國內大型研究機構執行日本地區產業研究相關工作。
喜歡透過語文轉換,擴充不同領域的知識、拓展美麗新世界。

相關作者簡介


審核
余慶俊
新北市立三重高中歷史科教師,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

書籍目錄


第1章
|西元前的?史・前篇|
從非洲出走的人們,擁有了大國治理能力
第2章
|西元前的?史・後篇|
人類思考的所有事情,都已經在西元前出現
第3章
|1世紀∼5世紀|
在寒冷化的世界裡,兩大世界帝國都喪失了一半的領土
第4章
|6世紀∼10世紀|
制衡各部落民族鬥爭的拓跋部與法蘭克人,兩大國家的興衰
第5章
|11世紀∼12世紀|
因氣候暖化造成人口增加,全世界大幅變化的200年間
第6章
|13世紀∼14世紀|
忽必烈的全球化風潮衝擊了全世界
第7章
|15世紀∼16世紀|
槍械、印刷抵達新大陸,技術革新形塑了「歐洲」
第8章
|17世紀|
亞洲四大帝國迎來最繁榮興盛的時期,歐洲的「國家」意識還很薄弱
第9章
|18世紀|
工業革命與民族國家,歐洲掌握世界霸權其實是一場偶然
第10章
|19世紀|
民族國家概念已傳播開來,霸權從亞洲移至歐美
第11章
|20世紀前半|
總體戰時期,美國崛起、日本忘記要「開國」
第12章
|20世紀後半∼ 21世紀|
受惠於冷戰,日本復興後陷入停滞,中國是GDP的大贏家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如果有人問這本書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或許可以用極為簡單的一句話來解釋,那就是「一口氣讀完世界史」!沒錯,這就是一本可以讓各位一口氣就讀完的世界史。
每當我談論歷史,經常會用到的一句話就是「人類5000年歷史」。因為歷史其實是一連串的故事。世界史是將所有事情串聯在一起的結果,而非單一事件。因此,我認為根本不應該區分西洋史或東洋史、古代史或現代史、政治史或文化史等,應該要首尾貫通地去理解所有的事情才對。人類歷史開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時間點大約是在5000年以前,以當時為起點,我們才會說人類有5000年歷史。
為了讓各位能夠一氣呵成讀完人類5000年歷史,本書捨去了許多枝微末節的內容。學習歷史時,背誦專有名詞之類的動作並沒有那麼重要。我認為重點是要去理解那些「大變動」,要能夠理解「人類是如何在那樣的大變動中生存下來的」。
撰寫這本書的契機是2020年在「日經Business電子版」連載的人類5000年歷史專欄。由於該連載大獲好評,許多讀者向編輯部表示「希望能夠出版成冊」,真是令人雀躍的評價。然而,當時的我已經寫過好幾本關於人類5000年歷史的書籍,說實話不太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件事情。編輯部向我建議:「出口老師的歷史書,每一本內容都好長。好希望有一本一口氣讀完,就能夠掌握住整個局勢的書。」原來如此,就是這樣!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大幅度地將「能夠一口氣讀完」這個理念貫徹在這本書的撰寫上。然而,當時我有一年半的時間在與病魔纏鬥,耗費了不少的時間,好不容易才得以出版發行。
工業革命打破「氣候變遷係數」
對於生存在21世紀的我們而言,在人類5000年歷史中特別重要的「大變動」應該算是18世紀後半到19世紀初所發生的變化。
19世紀初,全世界最具經濟實力的是中國大清帝國與印度蒙兀兒帝國(將會在第10章中詳述)。回顧當時,西元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反轉成為世界的中心。19世紀可以說是一個西方取代東方成為世界中心的世紀。
這個「取代」其實是一個偶然的產物。19世紀的西方之所以能夠掌握霸權,是因為18世紀西方發起了工業革命,以及「民族國家」的誕生。然而,工業革命與民族國家,這兩項能夠讓全世界產生巨大變化的革命與創新在西方發生其實也只是偶然。
工業革命係由英國(正式名稱為「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所發起。講到工業革命有什麼了不起之處,那就是打破了「氣候變遷係數」。到19世紀為止,氣候變遷係數會在大國的攻防戰之間產生相當大的作用,主要是因為地球變得寒冷,許多族群開始從北方南下,造成局勢混亂、導致大國分裂。接著,地球變回溫暖狀態,大國復甦、政治又恢復穩定。如果我們一口氣讀完世界史、綜觀這些「大變動」就會發現歷史的劇本都會反覆重演。然而,工業革命所誕生的工業力量,卻打破了原有的氣候變遷係數。受惠於工業力量,大國不需要再等待地球變暖即可成形。
「想像的共同體」成為一種新興常識
「民族國家」這個概念出現了。西元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號角響起後,民族國家終於在西元1848年的革命時成形。大約耗費了60年。
所謂「民族國家」,其實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比方說,當今現下,我們都會認為「自己是日本人。是日本的國民」吧!會認為「同樣是日本人」、「所以應該要彼此友好」。不過,仔細一想,雖然同樣身為日本人,大部分卻都是不認識長相、不知其姓名的路人甲。不覺得有點詭異嗎?而且,同為日本人,理論上大家都是自由且平等,不受天皇所支配,各自都是主權擁有者。
這就是所謂的「想像的共同體」。因為有了「想像的共同體」,我們才會在不知對方臉孔、姓名的狀態下,為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日本人感到深切的悲傷,或者也會因為知道對方在奧運比賽表現出色而歡欣鼓舞。以往沒有人會去思考這種問題。「民族國家」這樣的「人為產物」卻讓我們的內心有所牽掛與悸動。這種你我當今現下覺得理所當然的常識,在過去絕非理所當然。
西方發生工業革命,就是因為出現了民族國家這種「想像的共同體」,歐美列強才得以擁有壓倒性的強大力量。我想如果沒有民族國家這種機制,歐美列強是無法掌握世界霸權的。
「工業革命」與「民族國家」這兩大創新是歐美列強霸權的基礎。而後這兩大創新最終也影響到了全世界。
「一口氣讀完世界史」,就能夠期待「下一步」
19世紀後出現了「歐美先進國家vs.開發中國家」的形式。20世紀,其他地區的開發中國家拼命想要趕上歐美先進國家。而後,到了21世紀的現在,我們內心的疑問是「開發中國家何時能夠追上先進國家、超越先進國家呢?」
工業革命的產物「工業」,必須要有一個很大的系統架構。需要大量且複雜的機械、龐大的設備投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內燃機引擎為核心的汽車產業。
另一方面,從20世紀一路蓬勃發展到21世紀的資訊科技業,基本上只要擁有年輕且優秀的腦袋,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的設備投資,任何人都可以闖出一番事業。電動車不需要如內燃機引擎那樣複雜的結構。被稱作GAFA(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四大科技巨頭的大型資通訊企業過去都集中在美國,但是未來不知道何時在哪個國家又會突然出現足以匹敵GAFA的企業。或許會來自中國,也可能來自印度,搞不好還會出現在日本。這樣一想,讓人覺得有點期待呢!
我想只要掌握世界史的「大變動」,各位就可以好好期待歷史的「下一步」發展。「普丁?喔,他存在過」
換個話題,我們來談俄羅斯的普丁。普丁發動的戰爭迄今仍對世界造成動盪。
弗拉迪米羅維奇.普丁現在70歲(2022年11月)。或許他還能夠再努力奮鬥個5年,還剩個5年、10年。一旦他過世,就什麼都沒有了。
普丁的思考規模大約是以5年、10年左右為區間。他並沒有針對自己死後留下的影響做宏觀的規劃。沒有人知道普丁在思考什麼,只是自覺俄羅斯目前的弱勢,所以想要做些什麼。
在人類5000年的歷史中,有提出包含逝世後的宏觀規劃、能夠打造出足以稱作「大帝國」的人物屈指可數。西方就只有凱撒、腓特烈二世、拿破崙一世,這三位人物。
所以,如果再過20、30年,是否會變成「普丁?喔,他存在過」呢!數十年後,回顧歷史應該會變成「這樣說起來,好像有普丁這號人物存在過呢!」
人類5000年歷史當中,有很多類似於普丁的人物。在當時、當地或許曾經發揮很大的權勢,但是一旦人死燈滅也沒有留下什麼了不起的影響。這種人物與那些死後會留下巨大影響的領導者有哪些不同?只要一口氣讀完世界史,我想各位就能夠體會得到。
用「大視角」提升「小視角」的解析度
我們在觀察自身所處的世界時,可以從大視角或是小視角,這兩種角度來觀察。
從大視角來看,普丁什麼都不是。
從小視角來看,普丁所造成的現況相當嚴重,必須積極思考因應對策才行。
任何一種視角都很重要。在一口氣讀完世界史的過程中,請務必同時用大視角與小視角這兩種視角來思考人類5000年的歷史。一口氣讀完世界史,也有助於培養大視角與小視角兩種視角。
我們通常比較容易理解用一口氣讀完的方式培養「大視角」這件事情。另一方面,「小視角」則是將視角著眼於細節之處,或許比較難以用一口氣讀完的方式培養。
不過,別擔心。我們可以藉由掌握大視角來增加小視角的敏銳度。
其實我們每天都會讀到很多的小故事。像是網路流傳的新聞,歷史方面則是會看一些自己欣賞的偉人故事、有興趣的時代或是題材,看看小說或是真實記事,有時也會看看歷史書吧!如果腦海中能夠浮現該背景處於人類5000年歷史變動的哪一個位置,就更能夠深入理解那些小故事所代表的意義。在大變動與文脈之間,掌握住那些小小的故事,腦海中就會清楚浮現個別事物的情境、當時登場人物或是造型,即可提升個人眼界看世界的解析度。
將人類5000年歷史濃縮在短時間內閱讀的這件事情,對於現在開始學習歷史的人,或是那些因為非常喜歡歷史所以已經讀了很多歷史書的人,應該都會是一種特別令人興奮的學習體驗。而那樣的體驗只需要透過這麼一本書而已呢!希望各位好好享受。
也期待各位不吝指教。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2022年10月吉日
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校長 出口治明

文章試閱


第1章
|西元前的歷史・前篇|
從非洲出走的人們,
擁有了大國治理能力

大約20萬年前,人類誕生於非洲。約莫又過了10萬年,人類開始從非洲往紐西蘭方向移動。大約在一萬兩千年前,人類停止漂泊、想要定居。農耕與畜牧的開始是人類史上的重大分水嶺。在美索不達米亞所誕生的「文明」擴展到了埃及、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西方有波斯的大流士一世、東方有秦朝的秦始皇,各自完備了統治一個大國的能力。


開啟偉大旅程的原動力,其實是因為「想吃牛排」

如果要問人類大約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答案是大約在20萬年前,誕生於非洲。根據許多遺傳因子以及化石等分析,幾乎可以肯定這個事實。
而後,大約在十萬年前,有一部分的人們沿著阿拉伯半島往紐西蘭移動。此舉被稱作「偉大的旅程」(The Grand Tour)。為什麼當時會開啟那趟旅程,主要是因為想吃牛排吧!10萬年前非洲附近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被吃光了。從東非的角度稍微可以看到一點點阿拉伯半島的模樣,於是那些人就想:「如果到那邊去,應該會有更多肥美的牛、馬吧!」,於是朝紐西蘭方向旅行。
之所以知道他們是為了牛排而踏上旅途,是因為挖掘地層後發現當時巨型動物群等大型草食性野獸的骨骼銳減,同時也出現了智人的骨骼。怎樣想都覺得就是被這些傢伙吃掉的。對生物而言,吃飯皇帝大,為了求取美食而走遍世界也無可厚非。

作為「思考工具」的語言應運而生

誕生於20萬年前的人類,在後續的19萬年間四處流浪。大約到了2萬2000年左右人類開始定居。思忖著「我們已經不想再追著牛排四處奔波了。就停留在這裡,好好管理周邊的事物吧」。
管理植物的叫做農耕、管理動物的叫做畜牧、管理金屬的叫做冶金。並且從中創造出了神明,來管理這個世界真理與原理。人類定居後不久,就有各式各樣以人類模樣為原型的土偶被製造出來。雖然不太清楚當時究竟是用來做什麼,但是應該就是拿來祭拜用的。
定居後開始進行農耕與畜牧的相關事宜,稱作「馴化」,是智人歷史中的重大時期。
另一個劃時代的發明是「語言」。其實我們無法確認語言從何時開始出現的,有些人認為應該是和「偉大的旅程」相同時期。目前普遍的說法是,語言的出現並不是作為溝通的手段,而是被用來當作思考工具。也就是說,人類使用語言,開始思考。

文明的起源是誕生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

西元前3500年左右,文字誕生於美索不達米亞。狹義來說,從那之後,智人的歷史才正式揭開序幕。
美索不達米亞是如何誕生文字的呢?其實是從商務貿易而來。比方說,有人想要借一匹馬,就會有人要出借馬匹。因為必須要紀錄自己借出去了什麼,所以就把一顆黏土製的球放入壺內,用來記錄「借出去了一匹馬」。接下來又有人來借小麥,就再把一顆黏土製的球放入壺內,用來記錄「借出去了小麥」。但是,如果全部都只投到一個壺內,結果會變得相當混亂,所以他們就使用不同的壺。然而,隨著交易量增加,勢必又得增加更多的壺才行。因此,他們改在土球上做記號再放進壺內。比方說小麥畫「ま」、馬畫「△」等記號,這樣只需要用一個壺就可以解決了。這種黏土製成的球稱作「令牌)(token」。令牌上的記號成為了文字的起源,隨著交易量增加,記號日益複雜,後續進化為文字。
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就這樣開始於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

地形平坦的埃及,方便國家統一

繼美索不達米亞之後,埃及文明興起。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都是可以經由陸地走到的地方,彼此相互交流刺激後,文明就此誕生
然而,後起之秀─埃及,反而更早完成統一王國大業。那是因為地理上的差異。尼羅河緩慢流經地形平坦的埃及,讓物資運輸較為輕鬆。如果有外來民族突襲也能夠立刻得知消息。此外,比較起來,底格里斯河以及幼發拉底河比尼羅河來得湍急,也很容易受到外來民族等入侵。因為這個緣由,要統一王國是比較困難的。

四大文明的起源來自美索不達米亞

當埃及開始建造金字塔之際,印度河流域也出現了文明。
中國方面則遲至西元前2000年左右才有文明出現,也就是在現代的二里頭遺址周邊區域誕生了「城邦」。後來,因為出現了青銅器等,「夏朝」可以說是傳說中最古老的中國王朝,然而因為當時沒有文字,所以也無從確認。
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河流域文明、黃河四大文明,分別一一興起。然而,受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刺激,也助長了其他地區的文明。比方說,我們知道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文明或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即是透過海路進行交易。

所謂的帝國是指「能夠治理說不同語言者的國家」

阿卡德王國的薩爾貢大帝首次統一美索不達米亞,建立了「統一王國」。那可是全世界第一個帝國。
帝國的定義有很多種,最簡單的就是「能夠治理說各種語言者的一個國家」。意思是治理帝國必須要有共通的語言。阿卡德語遂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共通語言。
打造帝國這件事情,基本上就是統治「位於該處的人們」。因為「想要統治動物,也想要集中統治植物」,所以設立了動物園或是植物園。「古人想要有人繼承遺物」,所以建造了博物館或圖書館。從薩爾貢大帝開始,羅浮宮美術館、大英博物館就承載著這種世界帝國思想。
之後,出現了納拉姆辛國王,他是史上第一位在生前即宣告「我就是神」的國王。這種將國王當作神的想法始於阿卡德帝國。一旦把所有權力集中,往往就會出現這種結果。

被眾山環繞的美索不達米亞無法維持統一王國

在美索不達米亞,薩爾貢大帝建立了第一個大帝國後,烏爾那木這位國王也統一了國家。之後,建立第三個統一王國的人是因《漢摩拉比法典》而聞名的漢摩拉比大帝。
美索不達米亞之所以無法長久維持一個統一的王國,是因為美索不達米亞被底格里斯河以及幼發拉底河包夾,擁有廣大的肥沃土地、眾山環繞。然而,山上有許多人民居住,他們從山上往山下看就發現「那邊有許多奢侈的傢伙,我們去掠奪他們好了」,於是前仆後繼下山。漢摩拉比大帝所統一的國家也只持續了20年。

埃及中王國時期帶動了地中海文明

以古王國為名,埃及持續了五百年左右的統一王國時代,歷經戰爭紛亂的後,成為中王國。
日本學校課堂上雖然不太會提及中王國的內容,但是該段時期其實非常重要。根據最近學術研究,我們發現地中海文明受到中王國時期的影響很深。地中海文明起源於克里特(邁諾斯)文明,說到克里特(邁諾斯)文明就會令人想到那座稱作拉比林特斯迷宮。該座迷宮原本是中王國國王的陵寢花園。與文明發展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