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正史的誤導:烽火戲諸侯、焚書坑儒、項羽自刎於烏江……看完這些翻案證據,你會驚呼,歷史課本誰編的?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7123492系列名稱:
TELL系列編號:
DL0040定價:
460元作者:
趙運濤頁數:
416頁開數:
17x23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20704出版日:
20220704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CIP:
610.9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項羽在烏江自刎?如果細看他的逃亡路線圖,你會懷疑課本搞錯了。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只為博褒姒一笑。其實,烽火是戰國以後才有的!
◎秦始皇焚書坑儒?焚書可能是真的。但坑儒?他坑殺的,其實是江湖騙子。
本書作者趙運濤,為北京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
他在研讀的過程中發現,碎片化的知識很可能讓我們對歷史產生誤解。
因此他透過各種文獻資料,
如《竹書紀年》、二里頭遺址及漢墓出土器物與書簡等,
找出隱藏在正史背後的真相。
閱讀過程你會不斷驚呼 : 課本可能寫錯了,原來真相是這樣。
◎從古人的想像中,挖掘真相
.堯、舜、禹帝位的傳承,《史記》作者司馬遷說,這是最好的禪讓,
但根據更早版本《竹書記年》記載,其實是暴力奪權。
舜不僅囚禁了堯,最後還流放他。但大禹再以武力奪權於舜,也為爸爸報仇。
.周幽王可能不是用「烽火」戲諸侯,而是擊鼓。
史學家錢穆認為,烽火其實是西漢為防禦匈奴才出現。
至於寵信褒姒,導致周滅亡?也是來自「女色禍國論」,讓女人背黑鍋。
◎紙上得來終覺假,絕知此事要躬行
.項羽真的是在烏江自刎嗎?
仔細看項羽的行軍路線,他在自己的家鄉東城被圍困,
身邊只剩28人,還能跑到130公里以外的烏江岸嗎?
(駿馬平均時速25公里,一天跑100公里已經是極限了,何況打了整晚仗!)
.一飯之恩都不忘,韓信真的想造反?
《史記》中其實沒有交代韓信是怎麼被殺死的,
但後人認為,韓信自知沒有能力當王,但他功高震主才被劉邦陷害;
劉邦還為了不弄髒自己的手,透過呂后和蕭何一起殺他。
◎歷史碰上鄉野奇談,故事流傳後世
.北宋滅亡,跟王安石變法有關?
為改善北宋百年積弱局面,王安石變法讓國家富有,人民卻越來越窮;
此外,他用人不看德行,只看是不是自己人,導致小人上位。
根本就是北宋滅亡的禍首,直到清末梁啟超為他翻案。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在找人?
明成祖朱棣發起靖難之役造反後,為了能名正言順的稱帝,
只好對外宣稱前皇帝建文帝已被燒死在宮中,
但他其實私下派人到處尋找,鄭和就是其中之一。
還有,項羽為何是「西楚霸王」,而不是「楚王」?
漢朝最大外患匈奴,後來去哪了?
和珅以「貪官」之名為人熟知,但他被處死的罪名其實不是貪汙?
本書將打破碎片化學習歷史的誤解與偏見,
讓你知道課本背後,往往有另一個真相。
◎項羽在烏江自刎?如果細看他的逃亡路線圖,你會懷疑課本搞錯了。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只為博褒姒一笑。其實,烽火是戰國以後才有的!
◎秦始皇焚書坑儒?焚書可能是真的。但坑儒?他坑殺的,其實是江湖騙子。
本書作者趙運濤,為北京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
他在研讀的過程中發現,碎片化的知識很可能讓我們對歷史產生誤解。
因此他透過各種文獻資料,
如《竹書紀年》、二里頭遺址及漢墓出土器物與書簡等,
找出隱藏在正史背後的真相。
閱讀過程你會不斷驚呼 : 課本可能寫錯了,原來真相是這樣。
◎從古人的想像中,挖掘真相
.堯、舜、禹帝位的傳承,《史記》作者司馬遷說,這是最好的禪讓,
但根據更早版本《竹書記年》記載,其實是暴力奪權。
舜不僅囚禁了堯,最後還流放他。但大禹再以武力奪權於舜,也為爸爸報仇。
.周幽王可能不是用「烽火」戲諸侯,而是擊鼓。
史學家錢穆認為,烽火其實是西漢為防禦匈奴才出現。
至於寵信褒姒,導致周滅亡?也是來自「女色禍國論」,讓女人背黑鍋。
◎紙上得來終覺假,絕知此事要躬行
.項羽真的是在烏江自刎嗎?
仔細看項羽的行軍路線,他在自己的家鄉東城被圍困,
身邊只剩28人,還能跑到130公里以外的烏江岸嗎?
(駿馬平均時速25公里,一天跑100公里已經是極限了,何況打了整晚仗!)
.一飯之恩都不忘,韓信真的想造反?
《史記》中其實沒有交代韓信是怎麼被殺死的,
但後人認為,韓信自知沒有能力當王,但他功高震主才被劉邦陷害;
劉邦還為了不弄髒自己的手,透過呂后和蕭何一起殺他。
◎歷史碰上鄉野奇談,故事流傳後世
.北宋滅亡,跟王安石變法有關?
為改善北宋百年積弱局面,王安石變法讓國家富有,人民卻越來越窮;
此外,他用人不看德行,只看是不是自己人,導致小人上位。
根本就是北宋滅亡的禍首,直到清末梁啟超為他翻案。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在找人?
明成祖朱棣發起靖難之役造反後,為了能名正言順的稱帝,
只好對外宣稱前皇帝建文帝已被燒死在宮中,
但他其實私下派人到處尋找,鄭和就是其中之一。
還有,項羽為何是「西楚霸王」,而不是「楚王」?
漢朝最大外患匈奴,後來去哪了?
和珅以「貪官」之名為人熟知,但他被處死的罪名其實不是貪汙?
本書將打破碎片化學習歷史的誤解與偏見,
讓你知道課本背後,往往有另一個真相。
作者簡介
趙運濤
筆名趙九九,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師、文學系主任。主要著作有《符號裡的中國》(中華書局,2021年)、《詩經文學的貴族時代》(東方出版社,2021年)等。
書籍目錄
推薦序一 破除單一視角的局限,看見歷史的真實樣貌╱吳宜蓉
推薦序二 從課本沒提的故事,發現歷史的血肉和靈魂╱汪?年
前言 你讀過的歷史,是真正的歷史嗎?
第一部 從古人的想像中,挖掘真相
01 堯、舜、禹的傳承,可能不是禪讓
02 夏王朝,後人的想像?
03 如果真是這樣,大禹治水可信嗎?
04 傳說中有兩個后羿,嫦娥嫁的是哪個?
05 從現代「穿越」回古代的器物
06 替商紂王翻案,他其實沒有那麼壞
07 周厲王暴虐?他只是不想成為被控制的傀儡
08 周幽王可能不是用「烽火」戲諸侯
第二部 歷史不只能塑造形象,還能改變長相
09 老子怎麼從人,變成神格的太上老君
10 孔子不斷被神化,樣貌卻不斷被醜化
11 孔子不是魯國人,祖先也不姓孔
12 春秋末年群雄爭霸,都是為了一個美女
13 古代女子,其實很會吐槽男人
14 泓水之戰後,戰爭從此不講武德
15 如果古代有運動會,這些人都能拿金牌
16 只為主人效命、為知己者死的刺客們
17 焚書坑儒,秦始皇暴君形象從何而來?
18 武俠功夫的真實與想像
第三部 紙上得來終覺假,絕知此事要躬行
19 項羽並非自刎於烏江
20 漢朝最大外患匈奴,後來去哪了?
21 這些姓氏可能是同一個祖先,例如韓和何
22 如果你在漢朝當官,判案不能只靠法律
23 一飯之恩都不忘,韓信真的想造反?
24 七夕別再晒情人,學古人晒書吧!
25 喝酒、裸體,魏晉時期的「行為藝術」
26 歷史上很重要,如今被忽略的節日
27 駙馬爺不好當,貴族也不願娶公主
28 唐朝詩人只要靠名氣,就能中進士
29 父親的重責大任:家訓
30 單親媽媽帶大的聖人賢者
31 幫小孩看相,預示他與眾不同
第四部 歷史碰上鄉野奇談,故事流傳後世
32 宋朝文人們的複雜關係
33 北宋滅亡,跟王安石變法有關
34 岳飛明明是人,怎麼變成廟裡的神?
35 宋朝就有外送、明朝就有KTV?
36 明朝選狀元,備考祕笈大公開!
37 開國皇帝,才能稱「祖」,偏偏「明成祖」例外
38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在找人
39 根據服飾顏色,可判斷官職
40 劉墉、和珅、紀曉嵐,究竟誰最厲害?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你讀過的歷史,是真正的歷史嗎?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晉獻公要娶驪姬為妻。驪姬不知道自己要嫁的這個君主長什麼樣,於是每天哭哭啼啼。等嫁過去之後,她跟著晉獻公吃喝玩樂,就悔恨自己當年為什麼要哭泣,她沒想到嫁人之後,人生居然會這麼開心。
《莊子.秋水》中還有一個故事說,秋水隨著季節漲起來,河伯以為自己已經足夠廣大,全天下都不如自己,結果見到海神若,只能望洋興嘆,這才知道自己眼界的局限。「井底之蛙」這個成語就是出自這一篇。實際上,每個人都可能是井底之蛙。這個故事並不是在嘲笑蛙,而是說明每個人的眼界,可能都會受限於自己的認知。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每個人因為時間等原因,不可能全知全覺,獲得的知識自然也就有限。
零散的歷史知識,可能讓我們產生誤解
現今,我們身處節奏飛快的社會中,各種媒介都在跟我們搶獲取知識的時間,人們能獲得的知識就更有限。碎片化的時間所獲得的零散知識,很可能讓我們產生「誤解」。尤其是在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知識方面,我們或許以為是常識,其實可能未必,我們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們可能被自己已知的知識「鎖住」頭腦,因而產生錯覺,認為歷史就是我們頭腦中記憶的那一種形式。
本書就是想透過對某一歷史人物或歷史群像、某一事件或歷史階段進行有系統的梳理,打破碎片化知識建立起來的偏見。穿透這堵牆,還原歷史現場,重新補充我們已經獲得的知識,看看我們已經被鎖住的腦袋,已知之外的歷史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
本書將以讀者熟悉的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為考察物件,探究那些我們以為已經了解、掌握的歷史知識之中,隱藏的祕密。我們受過的歷史教育常是大概,往往前因後果不完備,多種說法只取其一,這樣一來,就很容易產生錯覺:歷史上只有這種情況,或歷史本來就是這樣。我將透過綜述傳世文獻,並結合新出土材料,推敲歷史細節,打破你對歷史的錯覺。
讀罷此書,你可能會有「原來如此」的感慨:原來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原來古代就有這些器物;原來古代有與今日相似的行為方式;原來這些人物是同個時代,我的記憶居然是錯的;甚至,可能會顛覆你對某些人物的印象。
歷史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三皇五帝」並不是八個人,根據傳說與記載,在「三皇五帝」這一組合下的成員總數,遠遠超過八個。堯、舜、禹帝位的傳承方式,除了「禪讓」,還有一個版本則是暴力奪權。而且,並不是所有中國水系都是大禹治理的,後世將大禹治水的功績誇大了。
商紂王其實並沒有那麼壞,他的壞被誇大,武王伐紂只指責他三、四條罪狀,但後來人們不斷「黑」(按:指說壞話)他,到了戰國以後,紂王的罪行增加到七十多條。西周最後一代君主周幽王,其實並沒有烽火戲諸侯,因為烽火要到大約戰國末年至西漢初年才出現。
《道德經》可能不是一個人寫成的,《論語》也不是孔子寫的。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其實孔子並沒有說過。
孟姜女的故事最初跟秦始皇沒有關係,先秦時是她向齊國君主哭悼自己戰死的丈夫,但是到了漢代,就說她哭倒齊國的長城。項羽很可能並不是在烏江畔自刎,也許他在到達烏江之前就已經掛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其實並沒有要造反。
王安石變法的正面形象,是到近代才確立,實際上,在古代時對王安石變法的負面評價是主流,人們常認為北宋滅亡是王安石變法導致。
大家往往會對狀元有個誤解,認為做了狀元就可以做駙馬,戲曲小說往往寫士子中狀元後,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故事;但歷史上,被招為駙馬的狀元只有唐代的鄭顥一人。
唐代的時候,很多貴族之家都不願意娶公主,皇帝家的女兒也愁嫁不出去。「女子無才便是德」並不對,古代女子也要讀書寫字,因為她們要教育孩子。古代小孩子玩的玩具,有很多傳承到現在……。
本書中,許多篇文章都有相關配圖,並且還有幾篇專門以圖或器物圖像為核心的文章,能更具象的補充歷史及文化知識,比方說:古代有哪些器物像是穿越的?古畫中父母帶孩子有何區別?有哪些時髦的現代行業古代就有了?服飾顏色可以判斷官職大小?
總之,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打破碎片化閱讀、淺層閱讀帶來的知識錯覺,希望大家透過本書中對人、物、文、事、時、世的重新探究,能更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當作學術論文來寫,但表述方式盡可能通俗易懂,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有大眾讀物的文字流暢感。此外,本書參考大量文獻,引用眾多學者的成果,雖然在書中每有提及,但難免掛一漏十。錯誤疏漏之處,還請各位方家、讀者批評指正。
推薦序一
破除單一視角的局限,看見歷史的真實樣貌
「Special教師獎」得主╱吳宜蓉
不曉得你有沒有看過一張在社群網站中,被許多人分享轉載的圖片:漫畫《貓之寺的知恩姊》(?ソれ寺ソ知恩イモ)的老奶奶,平靜的說著一段讓人警醒的話:「就算是再好的人,只要有好好努力,在某人的故事裡也會變成壞人。」
我們看待別人的觀點,只要從某個角度出發,就一定會有視野的局限。
傳統歷史上被視為狐媚惑人的妲己,一向被貼上紅顏禍水的標籤;然而,中央研究院曾透過考古文物的研討,重新比對甲骨文史料,推測真實歷史中的妲己可能曾經馳騁沙場,是個親自帶兵與周人作戰的一級戰將!並且,她極有可能殺敵無數,使周人受到重創。因此周人才這麼痛恨她,進而抹黑她。妲己在歷史上,從神力女戰士一瞬間黑掉,變成世人心中禍國殃民的頭號惡女!
這篇專業的文章,在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網站一發表,就立刻成為網路爆文!明明是學術研討的文章,大家卻看得津津有味,為什麼?因為論述內容寫得清楚完整,因為證據推論交代得明確有本!讀者看了不僅容易明白,更得到真正收穫知識的快感!
然而,我們的歷史課本常常把一個人、一個事件,只用一句話輕輕帶過。缺乏故事情境,所以學生看了不明所以;少了多重角度,徒增刻板印象。
難怪學生常常會跟我反應:「老師,歷史好難背!」、「歷史好無聊哦!」我不怨天不尤人,只怪歷史教科書!這正是知識碎片化產生的不良後果!當真實世界的複雜脈絡,被簡化為課文上的隻字片語,明明看完一知半解,卻又因為考試而必須照單全收。學習歷史,自然而然成為學子們的共同噩夢!
然而,人類天生是一種喜歡故事的生物,越是完整、有系統的故事,越是能夠幫助我們的大腦有效率的提取、解譯。影像醫學研究顯示,人類在讀故事或聽故事時,大腦皮層會啟動社會及情緒程序,深化我們的認知能力,深刻我們的同理心。想要強化學習,就得剔除課本的隻字片語,讓系統化的脈絡敘事進到腦中!
因此,如果有一位老師盡其所能的蒐羅完整證據,進而交待出一個具系統脈絡的敘事,讓史料說話、讓文物說話,運用各種角度盡可能還原過去世界的360度全面相;讓歷史人物不再只是課文上的印刷文字、形象扁平,而是有血有肉,跟你我一樣有著小情小愛、各種心思的真實人類;讓歷史朝代不再只是選擇題中的某個選項,而是有風有雨有晴有陰,有著深層底蘊的風華絕代。如能這樣,誰會不喜歡讀歷史呢?
這本書的作者趙運濤博士,就是這方面的大師級人物!翻開這本《正史的誤導》,一起來重新探究中國歷史吧!那些你以為你學過的歷史,是真實的歷史,還是片面的認識呢?那些你以為你熟悉的人物,是不是該給一個重新認識他們的機會?
歷史可以不再是淺薄的知識錯覺,在層層史料推理中,發現你從未想過的細節。40個篇章一口氣讀下來,你將能充分感受歷史思維大破大立的閱讀超快感!
推薦序二
從課本沒提的故事,發現歷史的血肉和靈魂
國立蘭陽女中歷史科教師╱汪?年
歷史跟人一樣,除了骨架之外,還需要血肉與靈魂,否則就成了一具具的骷髏。20年前的歷史課本,充滿許多人物、事蹟與關聯性,日後逐漸消失,必須倚靠老師、家長與學生自行重建,才能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
而這本《正史的誤導》,正可以增添歷史的靈魂,又可以補充現在歷史課中缺少的血肉,其價值不輸一本百萬元等級的歷史筆記。
碎片化知識產生的誤解、正史中充斥一家之言的史觀、古今之間充滿時代隔閡、古籍與考古間的矛盾,以上作者想要導正的四個方向,剛好是歷史課本的四大病徵。20世紀以來,在科學掛帥的菁英思維主導下,許多非正史、非名家、非主流的歷史,一律被打入冷宮,淪為稗官野史,不入朝堂之門,不列科舉之目。眾多有思想、有主見的學子,只好憑著自學精神,蒐羅史料、找遍筆記小說,以窺透當政者想蒙蔽的真相。
看完本書後,會打破你對中國史的一些成見。例如:禪讓制度、夏王朝的存在、大禹治水、商紂王的罪狀等。
以往我們都照著課本講述或學習,以為歷史就是那個樣子,但其實不是;原來我們所講的歷史,很多都只是傳說,或有心人士的虛構。
當你跳脫正史史觀後,歷史的天空瞬間開闊,你彷彿能看到真實的歷史人物出現,為自己辯白。商朝婦女會跟你說:「我們可以主持祭祀、參與政治、率軍出征,你們時代的女生辦得到嗎?」紂王會跟你喊冤:「我們本是遊牧民族,重視祭祀典禮,酒肉是必備之物,怎能說我酒池肉林呢?」
在審定嚴格的教科書中,中國史中有趣的故事消失了。一般人的印象中,歷史都是背誦,現在則是連史事都消失了,剩下一條條的論證與結論。
本書從古人論述、專家論文、筆記小說等「非正史」材料中,蒐羅豐富的歷史故事,彌補我們的破碎歷史知識,例如:用《詩經》裡的故事,來讓學生了解古代男女生如何交朋友、談戀愛;用《笑林廣記》中,許多女性妙應答的故事,使古代婦女的面貌更加清晰;用秦、漢的民歌,講述秦始皇築長城、驪山陵寢,對人民生兒育女觀念的影響;用考古新發現,述說西周晚期周厲王的經濟改革失敗與王室衰微等。
此外,現在的學生很喜歡穿越故事,卻以為穿越都是虛構的。作者很貼心的從考古文物、圖畫(例如:《清明上河圖》、《百子圖》等)中,找到古代器物與現代器物有類似的造型,也找到從古代一直使用到現代的器物,說明古今相連的重要觀念。
現代的學生誤以為古人是陳腐的,但作者引用各種文獻,讓我們看見古代的俊男美女、古人的智慧與幽默、古人的真實面貌。
以上閱讀的收穫,讓我更加明白:「把歷史限定在某一範疇,就是一種誤導」、「學習歷史的另一個好處,是提升文化鑑賞能力」。我們一定要跳脫「只重架構,不要血肉」的歷史學習態度,才能讓學生發現歷史的靈魂。
文章試閱
另一個真相:禪讓其實是暴力奪權
實際上,在處理堯、舜、禹帝位傳承這一問題上,解決方式在先秦時期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司馬遷選擇的「禪讓」版本;還有一個版本,則是暴力奪權的傳說。
晉武帝太康2年(西元281年),在汲郡(約在今河南省汲縣西南)的一座古墓裡,出土一部戰國時魏國的史書,人們稱它為《竹書紀年》或《汲塚竹書》、《汲塚紀年》。這是一部比司馬遷《史記》還要早的書。書中對堯、舜、禹權力過渡的記載,與《史記》中所言的禪讓完全不同。《竹書紀年》說,當年舜是奪權而上位,他不僅囚禁了堯,還囚禁堯的兒子丹朱:「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舜最後把堯流放到平陽,自己取代了他:「舜放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關於這場權力鬥爭,儒家經典《尚書》中透露了一點蛛絲馬跡。舜奪得權力後,把堯在位時用的一些重臣都處置了:「堯使舜嗣位……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韓非子》中記載,當年這些人都曾反對舜接任堯的位置:「堯欲傳天下於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堯不聽,舉兵而誅,殺鯀於羽山之郊。共工又諫曰:『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堯不聽,又舉兵而誅共工於幽州之都。於是天下莫敢言無傳天下於舜。」他們反對舜接任的理由,就是舜的身分只是平民百姓。結果這些反對舜的,都被堯派兵剿滅了。在舜接任堯這件事上,出現了戰爭,文獻雖說是堯「舉兵」誅殺反對舜的人,但如果結合《竹書紀年》來看,舜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第一人也未可知。
因為舜是平民出身,從堯到舜的權力交替,缺少血緣傳承的合法性,《史記》選擇儒家宣揚的「禪讓」之說,而《竹書紀年》則選擇暴力奪權之說。同樣,《韓非子》中有一篇,也是選擇「暴力奪權」之說,說舜逼迫堯退位,後來禹又逼迫舜退位:「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
綜合各種傳說來看,大禹和堯是同輩人,兩個人的血緣關係較近,大禹本身就具有合法的血緣傳承關係,有繼承權。再加上傳說大禹的父親是鯀,而鯀又傳說是被舜殺死的,當身為平民的舜,奪取堯的權力,大禹再以武力重新奪權於舜,奪回屬於自己的帝位,並為父親報仇,從情理上來說,是有可能的。
紂王什麼都聽女人的?真實情況是:商朝女性地位很高
首先,周武王指責商紂王聽女人的話,這實際上是因為在商朝,女人享有很高的地位,她們不僅可以主持祭祀,還可以參政,甚至可以統率軍隊。婦好墓的發現也證實這一點。婦好是商朝第23代王武丁的妻子,她曾多次率兵出征,如東南伐夷、西敗巴軍,立下赫赫戰功。
歷史學家晁福林在《先秦民俗史》指出,雖然殷商王多妻,但殷商很可能沒有像周人的正妻、妾之分。周人實行「媵妾制度」,貴族娶妻,往往會娶一個正妻,陪嫁幾個妾,而妾的地位不高,貴族死後她們往往會被殉葬,從這裡也可看出殷商與周人對待女性的不同。另外,據《禮記》記載,孔子見過一種八卦排序是坤卦在前、乾卦在後,與周文王的乾卦在前、坤卦在後不一樣,這可能也是殷商人對女性尊崇的表現(後世老子大談玄牝,崇尚坤,其思想可能受殷商文化的影響)。
商文化是農業與遊牧並重,從出土的資料來看,商人每次祭祀都要殺幾百頭牛,這也反映出商人畜牧業的發達。而在畜牧業上,男女分工差距並不大,再加上母系社會的餘波,女人的地位不差,她們的發言權也就可想而知。但是,周人則不同,周人常說是自己的祖先后稷改良農業生產,周人以農耕為主,顯現出男女體力上的差距,這大概就使得在周人的文化裡,男人的地位逐漸升高,而女人的地位則逐漸下降。在商人的文化裡,女人參政很正常;但在周人的文化裡,則形成反對女人干政的觀念。
焚書坑儒,到底焚什麼書?為什麼坑儒?
關於秦始皇,除了有歷史上的誤解,還有誤讀,「焚書坑儒」事件就是一例。焚書,實際上並不是把所有的書都燒掉,燒的主要是列國的史書,以及儒家的詩、書和百家之言。焚書事件的起因,是一場辯論—究竟是封建制好,還是郡縣制好?博士儒生淳于越來自齊地,他認為姜姓的齊就是因為分封自己族人比較少,後來沒有依靠,因此被田氏所取代,所以他看好分封制。他引經據典,說自古就有封建制,封建制比郡縣制好,而且要合法,只有效法古人以封建子弟作為屏障,執政才能長久。
李斯卻對此予以駁斥:古今不同,制度亦當不同,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李斯建議,為了防止讀書人以古薄今讀死書,反對國家政策,最好把詩、書及百家之言燒了。秦始皇在全國已經推行郡縣制八年多,郡縣制方便秦始皇一人獨裁統治,與其個人集權思想不謀而合。如果是封建制,皇權就會受到封君制約,於是秦始皇聽從李斯的意見,開始燒書。
除了詩、書以及百家之言,一起燒掉的還有六國的史書。秦與六國為敵,六國史書中肯定有不少罵秦國的。「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醫學、藥書、卜筮和種樹等書籍不在燒書範圍內,即便是要燒的書,秦始皇在「國家圖書館」裡都留存副本。後來,劉邦先攻進咸陽,蕭何搬一批書籍出來:「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再後來,項羽來了,他放火燒掉咸陽城,秦朝國家圖書館所有的書都被他燒掉、付之一炬。
再說「坑儒」,這跟焚書是兩回事。坑儒事件發生在焚書事件的第二年,最初是由江湖騙子引起,是兩個方士,而非儒士。秦始皇好神仙、求長生,派人到處去找長生不老藥,盧生、侯生兩個人拿了錢,沒找到仙藥,擔心受罰,就私下罵秦始皇發洩,說秦始皇剛愎自用、專任刑殺、迷戀權力,不配享有仙藥,罵完就逃跑了。秦始皇聞言大怒:「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就將跟這兩個江湖術士有牽連的460人坑殺,其中可能有部分讀書人,但大部分可能都是像盧生、侯生那樣,幫助秦始皇找長生不老藥的術士。
在漢代,記錄基本上都是秦始皇「坑術士」或「殺術士」,如《史記》、《潛夫論》、《漢書》等。術士與儒生有別,他們也讀儒家經典,但更加精通陰陽五行方術,並不是純儒。而到了魏晉南北朝,開始有「坑儒」之說,而且有新的坑儒故事,說秦始皇統一文字,怕讀書人不服,就在有溫泉的地方種瓜苗,冬天結果實,請七百多個讀書人來看,趁機把他們坑殺在驪山的瓜田裡,就變成秦始皇坑殺讀書人的故事。唐以後,坑術士與坑儒的說法互相混淆,總之都說秦始皇殺了很多讀書人,焚燒詩書也變成焚燒所有書籍,兩者的範圍都擴大了。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在找人
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以清君側的名義造反,當他成功攻入南京時,皇宮起了大火。大火熄滅後,發現一具燒焦的屍體,面目全非,有人說這就是建文帝。朱棣為了自己能名正言順稱帝,只能對外宣稱朱允炆已經死了,但他自己並不相信那個燒死的人就是建文帝。歷史學家們也大多認為建文帝並未死於火中。《明史.建文紀》說,宮中起火後,建文帝不知所終,可能從地道跑了:「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明代文人們寫了不少關於建文帝沒有死,而是出家流亡的野史、筆記。如《致身錄》,這本書據說是史仲彬所寫,他曾多次幫助流落民間的建文帝。這本書中詳細記載建文帝如何逃走,說建文帝得知京城大門失守,想要自殺。大臣程濟建議他逃走。這時,有侍從向建文帝報告,當年朱元璋留下一個祕密的箱子,說「臨大難,當發」。找來箱子打開後,發現裡面有度牒(按:古代官府發給合法出家人的證明文件),有袈裟、鞋帽及剃刀,還有白金十錠:「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鞋帽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應文從鬼門出,余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朱允炆削髮、換衣服,按照朱元璋留下的路線,從祕密通道逃出宮外,從此建文帝就成為和尚,流落江湖。
有野史說,朱棣不相信朱允炆被火燒死,派人去找他,最後找到了嗎?出生於萬曆年間的張岱,在《石匱書》中搜集到一則資料說,靖難之役,很多舊臣保護朱允炆逃走。朱棣命一個叫胡濙的人專門查訪此事,但因為已經昭告天下朱允炆死了,所以此事是祕密進行。他讓胡濙打著找張三丰的幌子,或到各處搜書,實際上是找人。有傳言朱允炆渡海而去,朱棣還派鄭和下西洋,內陸、海外全方位查找。然而,鄭和多次下西洋都沒有結果。20年後,胡濙終於回來了。胡濙走時都城還在南京,這時都城已經變成北京,朱棣本人正在率師北伐。胡濙從南京追到北京,又北上在宣府見朱棣。這一天,已經夜深,朱棣聽說他來了,急忙披衣而起召見他。兩個人徹夜長談,但沒有說他們談了什麼,文中只記載胡濙說朱允炆已經不足慮,朱棣終於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