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從未發表過的參戰者信件和文獻大公開,還原敦克爾克大撤退、諾曼第登陸……英美有意無意遮蔽的真相。

原文書名:Les vérités cachées de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9786267192368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從未發表過的參戰者信件和文獻大公開,還原敦克爾克大撤退、諾曼第登陸……英美有意無意遮蔽的真相。
  • 產品代碼:

    9786267192368
  • 系列名稱:

    TELL
  • 系列編號:

    DL0045
  • 定價:

    599元
  • 作者:

    多明尼克.洛米爾(Dominique Lormier)
  • 譯者:

    黃明玲
  • 頁數:

    480頁
  • 開數:

    17x23x2.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21109
  • 出版日:

    20221109
  •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CIP:

    592.9154
  • 市場分類:

    外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法國最佳購買指南網站「Achetezlemeilleur.com」讀者評選,
  探討二戰最佳書籍。
  
  《辛德勒的名單》、《怒火特攻隊》、《搶救雷恩大兵》、《敦克爾克大行動》……
  這些知名的二戰電影,形塑了我們對二戰的一些基本印象:
  
  ◎因為有美軍參與諾曼第登陸,才將整個世界從納粹手中拯救出來。
  ◎同盟國在北非和東非的戰場連連失利,是因為德軍真的太強。
  ◎法國人最冷血,不僅成立維琪政府向德國投降,還協助納粹逮捕猶太人。
  ◎還有,義大利總理墨索里尼好戰又獨裁,才會跟希特勒聯手發動戰爭。

  然而,歷史總是由贏家(同盟國裡的美國和英國)所寫,電影也是,
  所以世人總覺得美軍最優秀、德軍最殘暴,其他參戰國表現都很糟。
  真的這樣?我們讀到、看到的二戰,到底是美國人拍的英雄片還是史實?

  作者多明尼克.洛米爾,是法國歷史學家兼作家,著作超過140部。
  他是法國後備軍人中校,曾獲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獎和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位。
  為當今研究二戰歷史最傑出專家之一。

  洛米爾揚棄美國式的英雄崇拜,
  將從未發表過的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參戰者來往信件和文獻大公開,
  還原敦克爾克大撤退、諾曼第登陸,與英美兩國刻意與無意間遮蔽的真相:
  
  ◎沒有法軍先前的頑強抵抗,英軍如何安然從敦克爾克大撤退
   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建於1930年至1940年間,
   是一個龐大的防禦系統,卻以未能阻止德國入侵而聞名。
   後人常怪罪法軍防守不力,導致馬其諾防線無用,才引爆二次大戰。
   
   但事實上,馬其諾防線造成德軍損失慘重:
   有300架轟炸機支援的德軍,竟被只有火砲的法軍擊退;
   此外,這條防線還擋下37萬軸心國軍隊,法軍僅損失503名士兵。
   也讓英軍能在敦克爾克成功撤出35萬名士兵。
   (英國首相邱吉爾原先預估只能救4萬人)
   
  ◎勝利都被忽略、失敗卻被放大的義大利軍隊
   所有的二戰電影,可以說沒有一部瞧得起義大利軍隊。
   他們在二戰時的角色常被鄙視成懦弱又無責任感。

   事實上,盟軍在非洲及東線多次戰敗,不是輸給德國,而是義大利。
   例如阿爾巴尼亞前線,義軍起初僅有7個師,對抗希臘軍隊15個師,
   卻守住戰線長達半年,希特勒才派兵支援。
   
  ◎好戰的獨裁者?你不知道的墨索里尼
   他降低義大利失業人口、推行社會救濟,
   連邱吉爾都稱讚:「如果我是義大利人,我肯定會支持墨索里尼。」
   
至於與希特勒結盟,那真的是不得已。
墨索里尼早已預見希特勒的野心,偏偏英法兩國都被假和平蒙蔽。
   即使成為希特勒盟友,墨索里尼仍拒絕迫害猶太人,
   83.5%在義猶太人因此免於被捕、驅逐的命運。

 課本、電影述說的二戰歷史,是真相還是誤導?
  從未發表過的參戰者來往信件和文獻大公開幫你還原。

作者簡介


多明尼克•洛米爾(Dominique Lormier)
  歷史學家兼作家,著作超過140部(包括歷史文獻、傳記、文學、靈修等)。他是法國後備軍人中校,也是尚─穆蘭學院(l'Institut Jean-Moulin)成員,曾榮獲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獎和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位。
  當今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優秀的專家之一。近期著作為《抵抗希特勒的基督徒》(Ces chrétiens qui ont résisté à Hitler)。

譯者簡介


黃明玲
  桃園客家人。淡江法文系畢業。年過半百,感到人生旅途最辛苦也最滿足的兩件事,是養育三個寶貝兒女和從事法文翻譯。
  譯有《全球只剩北京標準時間》、《整形檯上的人生》(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等書。交流信箱:[email protected]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從未發表過的參戰者信件和文獻大公開,
還原敦克爾克大撤退、諾曼第登陸……英美有意無意遮蔽的真相。


書籍目錄


推薦序一 話語權總屬於勝者,誰替敗戰方說話?╱黃竣民
推薦序二 只從電影、課本了解歷史?你需要平衡報導╱左撇子
前言 歷史學家刻意遺忘的二戰真相

第一部 同盟國裡被誤解的真相

第一章 德法戰力比一比,法軍戰敗不該被責怪
法軍很英勇,但他們的武力比不上這些英勇
法軍將領普遍高齡,更糟的是還彼此不合
設備已經不如人,指揮官還輕敵
中立國比利時態度轉變,法軍陷入了調兵陷阱

第二章 沒有法軍頑強抵抗,英軍如何敦克爾克大撤退
失敗了就沒有榮耀,戰敗歸來的士兵知道
索姆河和埃納河前線,遭德軍輾壓
誰說馬其諾防線無用,證明德軍損失慘重
1940年的法國戰敗,軍事史上最奇怪的失敗
傳言說:空中看不見法國軍機?大錯特錯

第三章 先求活,再反抗,法國人這樣抵抗納粹
法國支持德國納粹?數字會證明一切
民族救星竟然大轉彎,轉與希特勒合作
接受停戰不可恥,覺得自己戰敗才可悲

第四章 這段歷史被忽略:法國游擊隊拖住德軍前往諾曼第
其實,抵抗的規模超乎想像
德國將軍的求救信可以證明一切

第五章 這兩大戰役若拍成電影,比敦克爾克大撤退更好看
以一擋十的比爾哈凱姆戰役
500人對抗12,000名軍人的格里爾戰役

第二部 軸心國裡刻意被忽略的事實

第六章 勝利常被忽略、失敗卻被放大的義大利軍
一戰的英勇事蹟,全成了美軍光環
二戰又被鄙視為懦弱又無責任感
屍橫遍野的阿爾巴尼亞前線
魔鬼司令,在東非英勇抵抗

第七章 鮮為人知的空軍王牌和海底蛟龍
空中戰鬥越危險,越令人陶醉
面對時速高出180公里的敵機,還能從死神手裡逃掉
取得36次勝利後,英勇陣亡
擊毀68架敵機,創下義大利空軍紀錄
王牌魚雷機飛行員的無畏,讓對手驚呼「他們瘋了!」
被希特勒大讚的義大利強大海軍
放膽轟炸的義大利第十快艇突擊隊

第八章 堅守非洲戰場的義大利菁英部隊
義大利軍隊,軸心國在東線的裝甲
巴爾幹半島的反抗:若不戰勝,就是死亡
與盟軍合作
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共和國戰士們
法蘭西共和國戰士的傳奇故事

第九章 好戰的獨裁者?你不知道的墨索里尼
降低失業人口、推行社會救濟
與希特勒結盟,不得不的蠢事
希特勒盟友,卻拒絕迫害猶太人

第十章 諾曼第戰役,電影背後的真相
大君主行動,進入死神的魔爪
隆美爾的悲觀和希特勒的盲目
英國加拿大聯手,正面迎戰德國裝甲師
砍樹、切電纜、破壞鐵路,讓德軍無法前進
軸心國的戰敗是同盟國共同努力,不該美國獨攬

第十一章 同盟國勝利,法國功不可沒
事實真相,數字會說話

第十二章 亞洲太平洋戰爭的真實情況

資料來源與參考書目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一
話語權總屬於勝者,誰替敗戰方說話?

「James 的軍事寰宇」粉絲頁主編╱黃竣民

  一拿到稿件,光是看到本書書名──《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內心裡便直覺發出讚嘆!在這個戰勝者掌握話語權的世道下,竟然還有致力於軍史研究的學者,願意冒天下之大不韙,出版這種非主流看法的作品;願意為那些曾經在戰場上表現不俗、真相卻被掩蓋的戰士英靈們說公道話,這勇氣著實令人既動又敬佩!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史,一直以來都是最受到軍史研究者青睞的領域,因為當時各國的名將輩出,武器推陳出新的速度更是驚人,經典戰役比比皆是。只可惜隨著戰爭結束,戰敗的軸心國軍人,似乎很難在歷史上獲得正面評價。
  正所謂「贏者全拿」,戰後的話語權一直以來只屬於戰勝國;反觀敗戰的一方,總吃著「戰勝被忽視、戰敗被放大」的悶虧。尤其是在好萊塢等影視作品愚弄的推波助瀾下,更是造成世人對於二戰的了解多被誤導(如電影《獵殺U-571》むU-571,2000年上映め、《敦克爾克大行動》むDunkirk,2017年上映め等)。
  只是,沒想到連身為同盟國之一的法國,竟然也面臨到這樣的窘況!
  從希特勒展開征法的西線戰役、北非戰場,到盟軍在諾曼第成功開闢「第二戰場」反攻,一般人對於這段期間法國、義大利軍隊的作戰表現,似乎都有被扭曲的刻板印象。然而,真相真是如此嗎?
  本書作者透過大量文獻、戰報與參戰者的敘述,挖掘出許多塵封的歷史篇章。或許以成敗論英雄的大眾觀點無法扭轉,但絕對可以讓你對官兵的表現另眼看待。如果你不是一位崇尚懶人包閱讀模式,或者是只想知道結果的讀者,對於這樣難得一見的二戰歷史著作,肯定能從中獲得探索軍史的樂趣,成為一位不再被電影或課本誤導的知識分子。
  同樣身為陸軍的備役中校,多明尼克.洛米爾出版過的著作超過百餘部,這七倍於我的著作產量,令我相形見絀;而能獲頒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和榮譽軍團騎士的勳位,並被譽為是當今最優秀的二戰歷史專家,也足以知道他在法國軍史研究圈的地位。能在他的著作發行中文版之際,為其作序推薦,真是倍感榮幸!


推薦序二
只從電影、課本了解歷史?你需要平衡報導

資深影評人╱左撇子

  收到《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推薦序邀約時,我是相當期待的!由於二戰不論在時間或空間上,都跟我們有段距離,所以我們對二戰的認知,往往都是從歷史課本或野史之中得知。
  而野史,當然包括了各種創作,例如電影、漫畫等。先不說正經的《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2017年由英國、法國、美國及荷蘭合拍的戰爭電影)、《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2001年美國迷你戰爭影集)等,這種由好萊塢(Hollywood)或英國共同創作的作品,其實仍是屬於「勝利者」的單一視角。
  此外,還有比較誇飾的創作《兔嘈男孩》(Jojo Rabbit,2019年上映的美國黑色喜劇劇情片)、《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2009年德、美合拍的黑色幽默特務戰爭電影),兩部的背景皆設定在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而後者甚至直接掃射希特勒。
  但如果你把這些電影當真,可能會錯失掉很多真實資訊。
  不過,也有很多有趣的敘事方式,例如把各個國家特質給擬人化的《義呆利Axis Powers》(日本漫畫,2006年起連載至今,除漫畫外也有多部動畫)、把國家特質化成一顆球的《國家球》(Countryballs,或稱波蘭球むPolandballめ,興起於2009年德語貼圖網站Krautchan.net)。
  這些以國家人格特質為出發點的搞笑,其實還是一種刻板印象。例如義大利的形象往往是很廢的「豬隊友」,而法國則是愛喝紅酒、寧願投降也不跟英國往來的形象。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就是一個精彩、詳細的翻案作品,替二戰雙方(同盟國與軸心國)背黑鍋的兩國──義大利和法國──好好的翻案!
  從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沒有被課本、電影講出來的真相。例如,大家所知道的「敦克爾克大撤退」,是因為法國各地都有出現牽制勢力,才讓英國成功撤退,沒遭受圍剿;或是「諾曼第登陸」,大家只知道這是扭轉二戰局勢的一次作戰,美國空降部隊拯救了全世界,但其實電影沒有拍出的重點是:60%至75%的德國部隊,那時候正在打蘇聯。
  而離我們近一點的亞洲地區,講述美、日關係的二戰電影如此之多,但我們都知道,75%的日軍當時在中國作戰,而美國對付的只是剩下四分之一的日軍。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就是一部法國人幫法國反駁的作品。不過,作者所引用的數據及證詞,都相當有說服力,不會讓人覺得只是作者個人意見。書中甚至收錄許多來自法國的敵方,也就是德國將領們的見證紀錄。自己人或許會自吹自擂,但是敵方紀錄通常不會幫忙誇飾,相較之下更具參考價值。
  只是,這些紀錄不會出現在流行電影,因為歷史都是贏家在寫。即便已經過去幾十年,輸家仍沒有話語權。而這本書,平衡了這種不對稱的話語權。
  另外,所謂「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二戰時的法國非常適合現代的臺灣借鏡。本書嚴格檢討了法國當時的軍力,不只是數字化、科學化的數據對照,還有許多應該能避免的錯誤。 例如:法國將領平均年紀大於60歲,而德國歷經兩次洗牌,使得將領年輕化(平均55歲)。雖然年紀能夠累積經驗,不過也可能造成輕敵、保守的趨勢,所以法國在一戰之後,軍備就沒什麼進步。當德國把裝甲全面裝上無線電時,法國還在用旗子傳話。
  總結來說,我認為這本書適合三種人看:

  一、只從課本和電影了解二戰,想要平衡報導的人。
  二、想為話語權弱勢盡一點心力的人。
  三、想透過歷史,思考臺灣現況的人。

  由於我的粉絲大部分都是愛看電影的讀者,因此我特別推薦第五章與第十章,講的是電影背後的真相,或是未來可能會被拍成電影的精彩戰役。
  古羅馬有句話說:「想要和平,就要先準備戰爭(Si vis pacem, para bellum)。」有越多人了解歷史,歷史才不會再次重演。願世界和平。

文章試閱


前言
歷史學家刻意遺忘的二戰真相

  二次大戰結束後,數十年來的各種見證、著作、文章、電視紀錄片和廣播節目,都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對於二戰的來龍去脈非常清楚。然而,某些含糊不清的論點,加上當時交戰國刻意神話化的宣傳,持續向大眾傳達一種既定的意識形態,同時,這些觀點也未釐清事實的細節和差異。
  由於多數作者和媒體深受美國影響,英、美歷史學家普遍謾罵法國在1939至1945年的表現,並貶低法軍的貢獻。儘管經過幾十年,一貫的陳腔濫調仍舊充斥於史學知識之中,顯示當時的宣傳已在大家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那麼,留存在共同記憶裡的論點,究竟有哪些是謬誤呢?
  有一些學者提出「1940年同盟國可以戰勝」的論點,其理由係基於一些誤導性的和可信度低的軍力數字,聲稱法國在戰車的數量和技術上皆占優勢,但這項論點與事實不符。尤其是認為應由法軍指揮官們承擔失敗的責任,這忽略了當時的政治現實,綜觀1940年失敗的原因不只一項,應該更詳細說明。
  另一方面,許多英、美著作嚴厲批評1940年的法軍,將一切過錯歸咎於法國士兵缺乏戰鬥力。大家刻意遺忘法國軍隊在戰場上的許多英勇事蹟,以及兩軍陣營遭受的慘烈損失,尤其是德軍在這僅僅45天的戰役裡,被法國擊毀了30%至50%的戰車和飛機(全毀或損壞)。
  英、美歷史學要我們相信,德國能夠占領法國,是因為法國人懦弱又沒榮譽感,冷血看待猶太人的命運,甚至多數法國人還協助德國納粹逮捕猶太人。這個論述顯然忘了,幸好有大部分的法國民眾和某些政府官員的幫助,75%在法國的猶太人才得以獲救。
  關於法國抵抗運動史,經歷戰後各種不同論點及宣傳,有人再度對其效益提出質疑,因而引發熱烈討論。在一味的褒與貶之外,這份全面性的評估報告,證明抵抗運動確實發揮效益。
  此外,還有一些作者意欲貶低哈凱姆(Bir Hakeim)和格里爾(Glières)戰役(第五章)的重要性,將其簡單描述成戴高樂主義的傳說。比爾哈凱姆戰役雖然在當時多少被神話化,但那的確是一場英勇對抗,且拖延了隆美爾(按:Erwin Rommel,當時為德國陸軍上將)的原訂計畫。而格里爾戰役也絕非只是一場小規模衝突。
  二戰期間,英、美盟軍對抗義大利軍隊失利,卻刻意隱瞞世人真相,還將義大利士兵宣傳成毫無自尊的懦夫。盟軍在北非和東非連連失利,大家總認為是德軍立下戰功,實際上當時參戰的士兵,至少有80%來自義大利軍隊,他們四處英勇征戰。
  貝尼托.墨索里尼(按:Benito Mussolini,二戰時義大利領導者)一向被視為好戰又狂熱的獨裁者,素與納粹結盟。然而,在1922年至1936年間,他卻對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和納粹主義採取敵對態度,並捍衛奧地利獨立。墨索里尼致力於與法國、英國及蘇聯緊密結盟,企圖包圍德國。1939年9月,他試圖避開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4月,墨索里尼被捕,隨即遭到處決,這位昔日領袖手邊的一個重要公事包遺失,內藏1922年至1939年間他與英國往來的祕密文件,因此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用盡辦法想要取回那個公事包。
  大家都認為多虧美國登陸諾曼第(Normandie),才將自由世界從納粹手中拯救出來。殊不知當時有60%至75%的德軍,正在對抗蘇聯軍隊;而在諾曼第的德國裝甲部隊,有75%正與英國和加拿大軍隊交戰。在這樣的情況下,美軍才得以順利取勝。大家也不知道,75%的法國領土是靠英國、加拿大、法國和其他非美同盟國才得以解放。更忘了當時日本有75%的軍力在中國作戰,美軍僅對抗其餘的四分之一日軍而已。
  有人試圖淡化法國對於盟軍勝利的貢獻。他們忘記在戰爭裡多次關鍵的時刻,是法國軍隊和法國抵抗組織大力促成德國的潰敗。
  現在,我們就把這些論點重新逐條檢視,並根據佐證文獻,挖掘其中隱藏的真相。


書摘
沒有法軍頑強抵抗,英軍如何敦克爾克大撤退

  由於法軍在法蘭德斯地區英勇抵抗,才使敦克爾克大撤退奏效,幾乎成功撤回所有在西歐的英國軍隊。1940年5月至6月,英國已損失將近一半飛機(1,900架可用飛機,損失了933架),加上在敦克爾克和挪威的船艦損失慘重,倘若遠征軍被俘,英國將陷入極度虛弱的狀態,屆時可能不得不和德國簽訂休戰協定。
英軍參謀總長艾倫.布魯克(Alan Brooke)將軍,從拯救大英帝國和自由世界為根本的戰略視野,認為不應增兵敦克爾克,力陳撤回英軍,他說道:

  如果英國遠征軍回不了英國,難以想像我們的軍隊要如何恢復生機。大英帝國可以替換毀損的作戰裝備,但我們的精良士兵卻是無法取代的。這些在法國作戰的部隊,是大英帝國僅存受訓完整的部隊。不久的將來,這些部隊將作為盟軍收復歐洲大陸的核心部隊。這些部隊的指揮將領──亞歷山大(Alexander)和蒙哥馬利(Montgomery),僅舉這兩位為例──都曾在敦克爾克受過訓練。

  美國歷史學家華特.勞德(Walter Lord)是二次大戰方面的專家,他適切的評道:

  許多德國將領視敦克爾克之役為大戰轉折點:假如英國遠征軍被俘,大英帝國將會戰敗。若此事發生,德國便可集中力量對付蘇聯,就不會有後來的史達林格勒(Stalingrad)會戰。

  希特勒決定只派一個裝甲師,對付敦克爾克陣地。實際上,1940年5月10日至23日,30%的德國裝甲車已失去作戰能力,無法派上戰場對抗法軍。他知道6月還必須對抗法國這支軍隊60%的兵力,所以一直很擔心。於是他保留最精良的裝甲部隊,等到1940年戰役第二階段時,才以最佳狀態派上戰場。因為德軍若不能制服強大的英國遠征軍,大英帝國將得以繼續參戰,等於宣判德國必須兩邊應戰,形成日後戰敗的主要原因。
  結果,這個決定的代價極為慘重。30,000名法軍和2,000~6,000名英軍,在敦克爾克抵抗德軍十餘天(1940年5月26日至6月7日),德國派出16萬名士兵、百餘輛戰車和800架飛機支援。40萬名盟軍士兵中,從海上撤回了347,781名,其中包含224,686名英國士兵和123,095名法國士兵。這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撤退,邱吉爾原本預估僅能救出30,000至40,000名士兵。
  在短短幾天內,法國和英國海軍司令部集結了848艘民間和軍方船艦,其中235艘盟軍船艦被擊沉;18,219名盟軍士兵死亡或失蹤,其中包括16,000名法國士兵和2,219名英國士兵;另外還有34,000名盟軍士兵被俘,主要為法國士兵。
  另一方面,敦克爾克一役中,德軍有高達20,000名士兵傷亡,以及318架飛機失去作戰能力。
  進攻敦克爾克陣地的德國第18軍指揮官格奧爾格.封.屈希勒(Georg von Küchler)將軍指出:

  在我軍擁有數量和裝備明顯優勢下,法國軍隊在敦克爾克抵抗十餘天,創下令人敬佩的戰績。法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大英帝國失敗的命運,使其軍隊能重登英國海岸。

法國支持德國納粹?數字會證明一切

  根據謝爾吉.克拉斯菲爾德(Serge Klarsfeld,以記錄猶太人大屠殺事件並起訴戰犯而聞名)計算,有75%在法國的猶太人(包含50%的外籍猶太人和大約90%的法國籍猶太人)是受到很大一部分的法國民眾支持,而免於被驅逐出境。一些法國官員試圖推遲反猶太人的逮捕行動,甚至預先通報即將被捕的猶太人家庭;然而,也有一些人助長納粹惡行。當德國占領者要求逮捕猶太人時,維琪政府有時會犧牲外國籍猶太人,以保護法國籍猶太人。
歷史學家勞爾.希爾伯格(Raoul Hilberg)對此寫道:

1942年德國壓力加劇時,維琪政府躲在第二條防線後面。外國籍猶太人和移民只能聽天由命,人們努力保護法國籍猶太人。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策略是成功的。透過放棄一小部分的人,而拯救了大部分的猶太人。

  根據史學家帕克斯頓的說法,德軍占領法國時期,負責鎮壓的安全部隊僅3萬至7萬名。這實在大錯特錯!在對付抵抗組織和平民的行動中,我們無法將安全部隊和常規軍隊分開。這兩種部隊都參與法國的所有鎮壓行動。實際上,正如1941年9月和1942年12月,凱特爾的鎮壓命令所強調,德國在法國的鎮壓是全體德國占領軍的行動。1944年3月,其兵力來自陸軍80.7萬名士兵、空軍33.7萬名、輔助部隊14.6萬名、海軍96,000名、親衛隊和警察85,000名,另外還有來自各國的志願者61,000名,和14,000名法西斯義大利人,總計154.6萬人。
  這些人員不僅包含編列成師的軍隊,還有各種行政部門,特別是有德國陸軍安全部隊93個營共75,000人、戰地憲兵(Feldgendarmes)60個連共7,200人、納粹德國空軍安全部隊24個營共19,200人,和海軍69個連共8,290人。因此,帕克斯頓的數字顯然低估,德國安全部隊並非僅有30,000至40,000人,而是總計109,690人。
某一派「史學」認為,曾以軍事和抵抗力量強大為傲的法國,在1940年6月以後已不復存在。法國變成只有維琪政府,一心只想和占領者合作,從事卑劣勾當,執行反猶太主義。但還是那句老話:現實絕不是非黑即白的兩種極端。
  實際上,從1940年起,法國就開始組織抵抗運動,自由法國部隊(Forces françaiseslibres)也逐漸壯大。受到1940年戰敗嚴重打擊的法國人,首先採取觀望態度,但絕非屈服於占領者,因為法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先求生存。法國人信賴的並非維琪政府,而是貝當,因為他帶領1916年凡爾登戰役獲勝,更成功部署(特別是組建足夠的預備隊以進行反擊)1918年的勝利;不是因為貝當領導的維琪政府贊成反猶太主義,更不是因為他與希特勒的合作政策。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法國免於被驅逐出境的猶太人比例,是全歐最高的國家之一:高達75%!反觀其他歐洲國家境內,被驅逐出境的猶太人比例:波蘭為98.5%,捷克斯洛伐克為86%,荷蘭為85%,希臘為83%,匈牙利及挪威皆為50%,羅馬尼亞為29%……而法國為25%。

諾曼第戰役,電影背後的真相

  部分探討1944年6月諾曼第登陸的歷史電影,著重在凸顯美國士兵的英雄氣概,意味這場大規模的兩棲作戰,主要是美軍的行動,尤其是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1998年獲得5項奧斯卡獎)。值得留意的是,史蒂芬.史匹柏的這部電影完全忽視英國和加拿大的參戰,更不用談其他盟國和法國抵抗運動發揮的作用。這部電影受到國際評論家的讚譽,觀眾也踴躍觀賞,因此在全球人民的腦海中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現在,大家的集體記憶都深信,美軍是唯一大量參與諾曼第戰役的部隊。同樣的,我們也看到在2009年6月,諾曼第登陸週年紀念活動中,法國政府不認為應邀請英國高層人士,反倒是希望美國總統能出席,而引起英國媒體強烈抗議。
  而另一方面,以考李留斯.雷恩(Cornelius Ryan)原著為底本,1962年推出的傑出電影《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則成了鮮明對照。雖然拍攝主題相同,但這部作品彰顯所有盟國成員,包含美國、英國和法國。不過,無奈這種客觀和多元化的處理手法,如今已被瘋狂的美國中心主義取代,將認識歷史全貌最應堅持的理智和誠實棄之不顧。若某部戰爭電影膽敢闡明,最後勝利與無所不能的美國無關,媒體通常保持沉默、反應冷淡,大家便批評該片完全是純法國,甚至是跟不上潮流的。
  近代史學常常落入這種單一思想的陷阱,著重從各方面凸顯美軍價值,而貶低其他盟國。
  但當時,美國軍隊之所以能夠成功突破,是由於英國軍隊和加拿大軍隊扮演關鍵角色──牽制在法國的大部分德國裝甲師。更不用說法國抵抗運動對這次成功登陸的戰術,貢獻卓越。

  大君主行動在1944年6月5日深夜至6日的凌晨開始,在12點15分到2點30分之間投放空降部隊(美國第101、第82空降師和英國第6傘兵師),掩護從卡爾瓦多斯到英吉利海峽登陸區側翼,東至迪沃河(Dives)谷地(此處為英國防區),西至聖梅爾埃格利斯(Sainte-Mère-Église,此處為美國防區)。戰鬥從凌晨持續到日出,德國海岸防禦的艦砲連續射擊,空中投彈轟炸,而在此期間,法國抵抗軍在德國後方破壞。
  在一個晚上的時間內,超過6,000艘船隻冒著狂風暴雨橫渡英吉利海峽。他們航行在80公里寬的戰線,載運18.5萬名士兵和約20,000輛車輛。美國部隊於上午6點30分在奧馬哈(Omaha)和猶他(Utah)海灘登陸,英國部隊在上午7點30分到達寶劍海灘(Sword Beach)、朱諾海灘(Juno Beach)和黃金海灘(Gold Beach)。整體計畫如下:

●寶劍海灘: 位於維斯特雷阿姆(Ouistreham)和濱海利翁(Lionsur-Mer)之間,歸雷尼(Rennie)將軍的英國第3師負責。
●朱諾海灘:位於濱海呂克(Luc-sur-Mer)和濱海格賴(Graye-sur-Mer)之間,由凱勒(Keller)將軍的加拿大第3師登陸。
●黃金海灘:位於濱海格賴和阿羅芒什萊班(Arromanches-les-Bains)之間,由格林漢(Graham)將軍的英國第50師登陸。
●奧馬哈海灘:位於濱海科勒維爾(Colleville-sur-Mer)和濱海維耶維爾(Vierville-sur-Mer)之間,由格羅(Gerow)將軍的美國第5軍登陸。
●猶他海灘:位於科唐坦(Cotentin)東海岸,由柯林斯(Collins)將軍的美國第7軍負責。

在寶劍海灘地區,由177名自由法國成員組成的海軍陸戰突擊隊,在海軍少校菲利普.基弗(Philippe Kieffer)的帶領下,和英軍一起參與行動。
  6月6日晚上,隆美爾不得不將薄弱的預備兵力,全數投入戰鬥。步兵部隊的將領們等待裝甲師前來增援,他們希望裝甲師的干預,可將盟軍擊退至海上。但他們什麼也沒有等到。彈藥庫存正在減少,上級下令全部戰線降低射擊速率。德軍參謀部開始瀰漫沮喪氣氛,很可能會影響後續的戰鬥。
  戰情轉變證明隆美爾部分考量是對的,他原本希望裝甲師更靠近海岸,以便在盟軍登陸當天及時反擊。然而,這次的兩棲行動對整個德意志帝國司令部來說,是一連串的出乎意料。首先,它的發生地點在諾曼第而不是加萊海峽。再者,它發生的時間是在黎明,半漲潮且惡劣天候尚未結束之前。
  登陸地點的選擇,是法國抵抗運動有效貢獻的最佳證明。美國奧馬爾.布拉德利將軍向法國內地軍的區域監察員雅克.皮耶特(Jacques Piette)證實:

  我必須向您表示,美國軍方肯定法國抵抗運動的貢獻。實際上,在倫敦接收到英吉利海峽海防計畫之後,我們才選定登陸地點。該計畫透露的信息具高度價值,使我們能夠成功登陸。

  6月6日,登陸行動持續一整天。部分地區沒有太大困難,像猶他海灘;而部分造成大量傷亡,例如奧馬哈海灘。傍晚,盟軍在諾曼第海岸已建立穩固據點,大多數德軍的防禦工事和砲臺已被盟軍火力壓制。盟軍超過15萬名士兵和20,000輛車輛成功登陸。
  盟軍在接下來的幾天,將橋頭堡擴大,6月12日晚間已有16個師抵達,總計超過32萬名士兵和54,000輛車輛。這使得盟軍於接下來幾週內,可先鞏固自己的陣地,接著再突破德軍的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