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從實驗室到生產線:近代中國農業化學事業中的國家權力(1900-1950)

原文書名:


9786267370407從實驗室到生產線:近代中國農業化學事業中的國家權力(1900-1950)
  • 產品代碼:

    9786267370407
  • 系列名稱:

    民國論叢
  • 系列編號:

    15
  • 定價:

    550元
  • 作者:

    侯嘉星
  • 頁數:

    274頁
  • 開數:

    15.4x21.8x2.3
  • 裝訂:

    精裝
  • 上市日:

    20231211
  • 出版日:

    20231211
  • 出版社: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
  • CIP:

    430.92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陳慈玉兼任研究員專文推薦

歐羅肥,是農畜動物的輔助飼料,也是民國50、60年代小學生,拿來課後互相開玩笑的名詞。
巴拉松,是當年很常被使用的有機磷農藥,也是社會新聞偶爾會出現的悲劇性配角。
 
這些我們好像熟悉,卻又陌生的東西,是人類在農業活動的發展中,所製造發明出來的。農業活動是人類經營環境最重要的方式,環境利用與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提升密不可分,而促使這個能力得以加強,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化學工業的發展。在第一次綠色革命之後,化肥、農藥、科學分析的相關知識,也在19世紀末傳入東亞地區。包括知識建構、生產事業、推廣組織以及田間實作等多個面向,對近代中國的農業、農村與農民的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大學院校、工廠等現代部門的農業化學研究與生產成果,滲透進入農業及農村,從而完成農業與農村的現代轉型,這也是農業及農村市場與現代部門的交互影響。以農業化學為線索,不僅可以發現農業轉型的意義,更能探究此過程中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的互動,是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東亞經濟不可忽視的一環。
 
除了科學與經濟之外,現代農業科學的發展,無疑也是國家掌握地方的另一種途徑。國家透過土地調查、產業革新與科學化,強化對地方掌握的能力。在19世紀至20世紀的中國現代轉型中,除了知識、經濟的新舊交替外,國家與地方的關係,顯然也是這段時期的關鍵。
 
本書以農業化學事業為主題,首先探討近代東亞世界如何接受新式農業知識,並建立教學研究體系,也注意到此間參與者與群體的變化,呈現知識轉譯的曲折。新知識新技術的引進,成為國家掌握資源的重要方式,1930年以後,蓬勃發展的農業化學事業,成為中日政府發展國營事業、建立推廣體系的重要項目,承擔了增產富國的使命。借助國營事業的個案研究,本書也跨越1945年、1949年等關鍵年代,以更為連續的視野,觀察20世紀上半東亞世界推動農業化學事業的經驗,及其所反映的現代國家建構複雜過程。
 
#植物
#農藥
#農業化學
#人類世
#國家建構

作者簡介


侯嘉星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近現代中國經濟史、環境史、歷史GIS;代表著作有《機器業與江南農村:近代中國的農工業轉換(1920-1950)》、《1930年代國民政府的造林事業:以華北平原為個案研究》等。

書籍目錄


民國論叢|總序
推薦序╱陳慈玉

緒論
 化學改變生產環境的時代
 農工業轉換與農業現代化
 《農林部檔案》的研究價值
 從實驗室走上生產線的農業化學事業

第一章 近代東亞新式農業科學的引進
 一、從傳統農學到新式農業科學
 二、農業化學知識在東亞的傳播
 三、高等教育中的農業科學與農業化學系
 四、新式農業的課程、研究與應用
 小結

第二章 商品化生產與政策主導作用
 一、藥用作物的發現
 二、日本魚藤藥劑的商業發展
 三、中國的除蟲菊化工產業
 四、國策下的藥劑作物移植與栽培事業
 小結

第三章 戰前及戰時國家角色的轉變
 一、南京政府主導的農業化學事業進展
 二、戰時籌設的病蟲藥械製造實驗廠
 三、農業化學技術人員的養成
 四、國家主導的推廣體系
 小結

第四章 戰後接收重建的機會與挑戰
 一、接收淪陷區的農業化學工廠
 二、技術轉換與生產方針的轉變
 三、重建困難的推廣體系
 四、1950年代的連續與斷裂
 小結

結論
 農業化學事業的發展軌跡
 知識的轉譯與在地化
 國家力量擴大的契機
 人類世的環境改造

徵引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