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下)

原文書名:


9786269555680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下)
  • 產品代碼:

    9786269555680
  • 系列名稱:

    春山出版 春山之巔Summit
  • 系列編號:

    WT02012
  • 定價:

    560元
  • 作者:

    余凱思(Klaus M?hlhahn)
  • 譯者:

    黃中憲
  • 頁數:

    448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20209
  • 出版日:

    20220209
  • 出版社:

    春山出版-時報
  • CIP:

    610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這本富涵思想性、鞭辟入裡的著作,是費正清、史景遷所撰歷史名著當之無愧的後繼者,未來,凡是攻讀中國現代史的學生和鑽研中國現代史的學者,必定會讀這本書。」
──柯偉林(William C. Kirby),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前所長

「當今之世,我們都必須接受中國的巨大影響力存在於眾多領域這個事實。我們得學著和現在這個樣子的中國並存,而非和我們所希望的中國並存。因此,中國之外的每個人都需要研究中國,需要投注精力在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學術知識上。我認為,無可替代的上佳之策仍是盡可能與中國協力前行,同時努力增進我們對中國內部動態、情況的理解。在全球化的世界裡,彼此的命運緊繫相連,密不可分。我相信,對於隔著窄窄的臺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的臺灣來說,更是如此。」──余凱思(Klaus Mühlhahn),本書作者

本書是一部中國近現代通史,主軸在追索中國現代化之路,從清帝國入主中原的一六四四年開始講起,一路談到習近平上臺執政後的二ま一七年,時間跨度將近四百年。被譽為是繼徐中約《中國近代史》、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睽違多年之後的又一部重量級中國近現代通史。
二十一世紀最引人矚目的現象級現象,或許莫過於「中國崛起」。該如何理解中國崛起(威脅)這個迫切的當代議題?本書提供了一個全面且即時的歷史視角。
今日許多人將中國崛起看成是這四十年的事,始於一九七八年鄧小平掌權,但歷史學家很清楚,中國崛起所花的時間遠超過四十年。本書作者余凱思為專治中國近現代史的漢學家,他跳脫中共民族復興敘事和中華民國史觀,以局外人的客觀眼光,對中國崛起進行長時段的考察。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這段中國歷史,是一個龐然大物,內容複雜。為免讀者迷失在改革與革命、民亂與內戰、帝國侵略與軍閥割據的細微末節裡,作者馭繁為簡,聚焦於數百年來各政權在制度方面的缺失和重建,嘗試回答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核心問題:即,中國是如何轉型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民族國家;亦即,如何從崩潰的帝國(滿清)、效能不彰的共和國(民國時期)、停滯又瘋狂的毛主義中國,變成現在的經濟巨人和超級強權。
作者特別留意經濟制度,著墨與洞見頗多,為其他中國通史類著作所少見;並盡可能將中國的發展置於國際和全球脈絡裡觀察,視野相對開闊,為本書另一特色。
全書結構井然,分成四部,每一部三章。各部開頭均有一篇全景式綜論,勾勒一個時代整體的輪廓。上冊包含第一部、第二部(從清帝國到中華民國在中國的統治結束),下冊包含第三部、第四部(從中共建國到習近平上臺)。

作者簡介


余凱思(Klaus Mühlhahn)
曾任柏林自由大學東亞學系中國歷史與文化教授和該校副校長,現為德國齊柏林大學校長。著有《中國刑事司法史》(Criminal Justice in China: A History),獲得二まま九年度美國歷史學會授予費正清東亞歷史研究獎。他以英文、德文、中文發表了許多探討中國近現代史的著作。

書籍目錄


【中文版作者序】
【導讀】羅士傑(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年表】中國,一九四九∼二ま一七年

第三部 改造中國
第七章 社會主義改造:一九四九∼一九五五年
第八章 大躍進:一九五五∼一九六ま年
第九章 打倒一切:一九六一∼一九七六年

第四部 中國崛起
第十章 改革開放:一九七七∼一九八九年
第十一章 整體推進:一九九ま∼二ま一二年
第十二章 雄心與焦慮:當前中國

誌謝
注釋

推薦序/導讀/自序


【中文版作者序】

欣聞拙著《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中文繁體版出版,非常感謝所有使此書得以問世的人,尤其要感謝譯者。
我往往利用晚上或大清早在柏林伏案撰寫此書,因為行政工作纏身,正常工作期間騰不出多少時間。而在本書漫長撰寫期間,我常常在想,東亞讀者對我筆下的中國史會有何反應?對於我理解和呈現中國史的方式,他們會做何想法?有一點我很肯定:對中國史的理解必然因地方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從歐洲角度所看到的中國史,會不同於從臺灣角度所看到的,或在中國大陸所呈現的。當然,沒有哪種理解中國史的方式才是對的、才是正確的。無論哪種看法,不管來自何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研究成果為依據,就有其價值,都應當被認真討論。每個國家的歷史都會受到來自不同視角的解讀和討論,而且應該受到這樣的解讀和討論,沒有必要定於一尊。其實,只有讓不同的觀點各自提出足以服人的論點一較高下,歷史領域才會生氣盎然,具有意義。
就這部中國現代史來說,我盡量將中文、西文領域的最重要研究成果納入考量。但撰寫本書,不只是為了將各家的看法熔於一爐。把歷史變化、人物或事件放在更大的時空脈絡裡審視並予以解讀時,我並不怯於表達明確的想法和見解,其中許多是我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總有人不認同,而且我必須承認有時候我是有意要質疑既有的歷史敘述。我的目的是在關於今日中國及其晚近歷史的討論上盡一份力,甚至催化出進一步的熱烈討論。書中若有任何疏漏,則全歸咎於我的學識不足。
當今之世,我們都必須接受中國的巨大影響力存在於眾多領域這個事實。我們得學著和現在這個樣子的中國並存,而非和我們所希望的中國並存。因此,中國大陸之外的每個人都需要研究中國,需要投注精力在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學術知識上。我認為,無可替代的上佳之策仍是盡可能與中國協力前行,同時努力增進我們對中國內部發展與情況的理解。在全球化的世界裡,彼此的命運緊繫相連,密不可分。我相信,對於隔著窄窄的臺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的臺灣來說,更是如此。
我漫長且至今未停的中國史研究生涯,始於一九八八年到臺灣時。跟其他許多歐洲學生一樣,我在臺灣師範大學的國語教學中心學中文。第二年在臺期間,我也去國立臺灣大學學習中國史。我很懷念在臺灣的那段美好時光,也一直深深感激臺灣的求學生涯為我在中國史研究方面打下深厚的基本功。因此,這個中譯本於臺灣問世(而且出於誰都明白的理由,很可能是唯一的中譯本),似乎是再適合也不過的事。

專文導讀
羅士傑|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李志德|鏡文學文化組副總編輯
林孝庭|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張潔平|Matters創辦人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
湯志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溫洽溢|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各界讚譽
▲ 余凱思以制度變遷為軸,記述近現代中國歷經的改革、革命和戰爭,他的論點時常有違西方浮面印象,例如認為中國官僚系統是龐大凝滯的鐵板一塊。他也警示我們別將中國的經濟成就視為一種獨特的中國模式,這份成就應該置於其歷史發展細節的脈絡中考察。
──《紐約客》(New Yorker)

▲ 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寫作清晰且富同情的理解,顯然大量參考了新近研究成果……余凱思此書足堪最高讚譽,大力推薦。
──芮納.米德(Rana Mitter),英國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歷史與政治教授

▲ 名副其實擲地有聲的大作。完全以中文資料和視角為基礎,但又針對英語讀者大眾所關注和憂心之事發出令人信服之語。自費正清的大作問世以來,我們終於又看到一部嫻熟掌握中國傳統歷史、現代歷史、當代歷史的通史。余凱思的文字可以幫助全世界的人理解他們今日所必須應對之中國。
──齊慕實(Timothy Cheek),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 余凱思是鑽研現代中國史的世界頂尖學者之一。他的學識橫跨多個學科,而且既廣博又深入,以引人入勝的筆法敘述中國最後的帝國「清帝國」,敘述一場又一場的革命和竭力承繼清帝國的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他讓讀者認識到,中國久久未消的焦慮對二十一世紀的影響,或許比中國的復興對這個世紀的影響來得大。這本富涵思想性、鞭辟入裡的著作,是費正清、史景遷所撰歷史名著當之無愧的後繼者,未來,凡是攻讀中國現代史的學生和鑽研中國現代史的學者,必定會讀這本書。
──柯偉林(William C. Kirby),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前所長、哈佛中國基金主席

▲ 不凡的傑作。與上個世代的學術著作不同,《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未把中國當今的改頭換面當成正文後的補充說明。本書肯定中國是活躍於世界舞臺上的重要角色,將中國置於環環相扣的全球網絡中心,把國內政治與國際局勢連結起來,致力於以中國為主體來探討中國。
──葉文心,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史系講座教授

▲ 終於,我們有了一本以中國人作為他們歷史之主要建構者的嚴肅中國現代史入門書。本書告訴我們,中國人如何利用牢牢根植於他們自身文化脈絡和正規傳統裡的觀念和象徵,創造出獨樹一格的制度,用以迅速回應他們所碰到的危機與機會。凡是想要瞭解當今中國對全球未來將產生多大影響的人,都該讀讀這本大作。
──王國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研究所主任

文章試閱


【第十二章 雄心與焦慮:當前中國】

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期間,中國必須接受其高速崛起的後果並想辦法處理。二ま一二年,習近平領導的新政府上臺,其施政似乎仍被黨若無法維持經濟成長、施展政治實力、嚴格控制日益富裕且多元的社會,黨在中國的統治可能落得和蘇聯一樣熄燈下臺的憂心推著走。習近平政府繼續大力推動民族復興、中國重拾其應有世界地位的願景,並加緊對可能與黨爭奪權威和權力者的監視,包括商業部門、網路、出版業、學界、軍隊、其他公權力部門──以及八千九百多萬名中共黨員。中國開始向全球施展龐大的經濟影響力,開始以更高調、更雄心勃勃的對外政策保護其在全球的利益。此地區和此外的許多鄰國開始憂心中國強勢捍衛其所聲索之領土的作為。習近平政府也再度致力於將軍隊打造為向全球投射的第一流戰鬥單位,大幅提升軍事支出。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投資國外基礎建設,以取得新盟邦,把新盟邦的經濟與中國經濟串連在一塊。中國四處尋找資源,建立全球性勢力,從而開始改變世界均勢。
對內,中國必須處理已劇烈改變且變得多元的社會和長年積累的未解決問題。黨認識到發展「不平衡」且「不充分」。1過去幾十年的高速成長的確令許多人受益,但也創造出新的緊張和衝突。貧富不均日益惡化,環境汙染威脅生活品質。有些社會群體,例如女人、老人、少數族群,遭遇新式困難和歧視。醜聞揭露治理和公共責任方面的弊病。多種公共抗議和透過網路發起的維權行動,呼籲政府解決這些弊病,要求建立問責制,但只招來官員的鄙視。總而言之,人們日益憂心中國所走的方向不夠周全,日益擔心若不修正方向和大幅改弦更張,不可能走得長久,有時甚至為此心生憤慨。令中國許多人惴惴不安的最迫切問題,是中共的統治正當性如果受到威脅,中共會如何回應。中共會擁抱更民主的制度,還是重拾「強人」統治?黨在意識形態和政治上心態保守,而遠比以往複雜、關心國事、騷動不安且活力十足的社會則講求實事求是,兩者之間的不和日深。

習近平主政
二ま一二年後期,以習近平為國家主席的新政府上臺。隔年,二ま一三年,李克強被任命為總理。新政府意識到中國需要繼續經濟改革,需要解決經濟失衡,以使經濟成長的好處為更廣大的人民所共享。習近平以經濟政策的總設計師自居──經濟政策的設計通常是總理的職責──誓言使經濟改頭換面。二ま一三年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根據他的提議,通過名叫「六十條」的大膽改革綱領,其中二十二條勾勒了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新經濟政策。具體經濟目標,是擴大市場在能源、自然資源領域的作用,增加家戶投資和消費,鬆綁貨幣、金融市場。其他三十八條著墨於法律改革的延續(有十一條聚焦於此目標)、社會政策(九條)、環境(四條)、軍隊(三條)。也有數條宣布要加強社會控制,強化落實黨的政治思想。
習李上臺兩年後,政府遇上中國經濟成長愈來愈慢的局面。經濟成長速度為二十五年來最低且似乎還會更低,令政府官員驚恐。二ま一五年八月,領導階層大貶人民幣,貶值幅度為二十多年來之最,全球股價隨之下跌。此舉說明中國領導階層對經濟前景的憂心。中國的領導人,出於顯而易見的政治考量,似乎害怕經濟衰退,不管衰退期多短皆然。他們讓低利信貸充斥經濟體系,促成股市一片大好,試圖藉此支持國內需求。政府也力撐股價。大股東不得賣股;國有機構和國營企業受命買股;許多股價下跌的公司獲准暫停交易。這些政策未能化解對中國經濟體質的憂心,反倒,由於債務日增和「影子銀行」部門的存在,憂心更濃。「影子銀行」基本上不受規制,而且很可能遭遇一波銀行擠兌。政府忙於處理當下多方面的經濟問題,因此,二ま一三年宣布的大膽改革措施,只有少部分落實。
習近平政府也宣布打擊可能危害國家治理和黨正當性的貪腐。貪腐成風與較深層、較系統性的弊病有關。此現象可以說點出一件事,即一直以來是由內部的利益團體而非公共利益,在推動特定的經濟結果。由政商人士組成,根深蒂固且盤根錯節的一批利益團體,已開始奪占許多機構,例如國營企業和政府機關。例如,來自大有賺頭之土地交易的收入和國營企業的獲利,往往不是流入國庫,而是被局部、乃至全部輸送到利益團體手裡。這些沉?不只吸走重要資源,而且危及政權正當性,而提高透明度、競爭性、公共監督(乃至私有化),可能可以解決這些弊病。但習近平的解決辦法,是打「老虎和蒼蠅」。他開始大力反腐,把國內一部分最有權勢的人(即「虎」)拉下來,把十萬多名較低階官員(即「蒼蠅」)打入冷宮,反官場貪腐運動的持續時間之長,觸及的層級之高,成果之豐碩,超乎大部分人預期。為此遭起訴者,包括前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幕僚長令計劃(1956- )和曾主掌國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周永康(1942- )。令計劃是胡錦濤的人馬,周永康則靠江澤民提攜而青雲直上。習近平也拉下前中共重慶市委書記和中央政治局委員薄熙來(1949- )。這三人都因藉權牟取私利遭判長期徒刑。許多人認為習近平用反腐運動除去一部分他最強的政治對手和政敵。查貪行動甚至及於軍隊最高層。郭伯雄將軍(1942- )二ま一五年四月正式受到調查,二ま一六年七月被判無期徒刑。他曾是軍中最高階現役將領長達十年,二ま一二年才退休。徐才厚將軍(1943-2015)也遭起訴,但死於因賄賂罪名等待軍法審判期間。其他很有勢力的中國軍方領導人也受到調查。二ま一五年,據報導,十四名將領因藉權牟取私利被定罪或受調查。
反腐運動和其他作為,使習近平得以比此前的諸位國家領導人更牢牢控制軍隊,使其得以任命新指揮官。二ま一二年十一月成為中國共產黨總書記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之後,習近平與人民解放軍走得甚近。與江澤民、胡錦濤不同的,習近平躋身領導階層之前在軍中待過。一九七九年中國與越南打了短暫但慘烈的戰爭,習近平於該年起擔任國防部長秘書,一待數年,就此開始其在黨內的爬升之路。他常走訪軍事單位,以和軍人聊天,以督促軍隊擁抱改變,同時將軍隊譽為黨的支柱。
習近平更進一步強化民族主義論述,提倡「中國夢」──追求民族復興和軍事強大的感性訴求。在二ま一二年十一月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的第一場公開講話中,習近平說「中國夢」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認為那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復興」一詞,此前的國家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就用過,意指中國必須恢復國家的強大和社會穩定,以重拾居於領先的世界地位。他強調他的「中國夢」事關每個人,因為只有靠「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中國才可能復興。只有實現中國共產黨所制定的國家共同目標,中國人民才能指望實現其共同夢想。就在中國人民對黨統治之正當性的主要來源──黨促成經濟成長的能力──開始失去信心之際,習近平揭櫫這個目標,繼續推動民族主義大業。
在習近平領導下,黨也開始強化政治思想。習近平似乎刻意重拾並重新組合毛澤東式象徵和宣傳手法的重要成分。二ま一六年春節假期,習近平走訪井岡山,並透過電視向全國播放其行程。一九二七年,毛澤東就在井岡山成立第一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為受中共控制的自治區。影片中,習近平展現大家長似的作風,和人民群眾在一起,在毛主席海報前和農民一同用餐。一般來講,黨強調革命遺產和革命用語依舊攸關當今政治。此後,「紅色文化」的重新發掘和重新運用會持續不斷。
透過反腐運動、「中國夢」之類的運動,習近平的權勢和影響力之大,超越此前諸位國家領導人。他也掌控了黨內許多中央領導小組。這些領導小組成立於一九五ま年代,負責黨政之間特定政策的協調,從臺港事務到內部安全、法制、「維穩」等種種事務都屬於其業務範圍。最重要的小組制定政策,例如以涉外事務為重點的小組。小組收集資料,作研究,然後作出重要決定。也有些小組職司較具體的任務或暫時的重要施政,例如三峽大壩或掃貧。最後,為了處理非常情況或救災,黨中央成立一些短期小組。習近平權力愈來愈大,儼然要打破自毛澤東去世以來得到黨內廣泛共識支持的集體領導原則。習近平不再只是領導班子裡居首位之人,而是成為黨宣傳機器所大大吹捧的黨「核心」。
二ま一二年,習近平走訪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闡明兩個要點:教育機構的主要角色之一是培養黨的未來領導人,黨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應該加強而非減少。自此大學教師的言論自由受到更嚴格限制。黨宣揚「七不講」──避免與學生討論的七個主題。這意味著大學教師不該談中國共產黨過去的失敗。司法、行政分立、人權、新聞自由、公民社會的自由也在禁談之列。大學教師甚至被禁止談中共是否該受中國憲法管轄。這些限制對學界言論和知識分子環境的衝擊極大。對印刷版或線上的批評性出版品的審查也加強。二ま一五年,中國頒行一涵蓋範圍極廣的國家安全法,以保護國家的「核心利益」。「核心利益」指的是中國領導人眼中國家的三個神聖不可侵犯的支柱:維持政治體制和不容質疑的中國共產黨統治;保衛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經濟發展。這也代表中國眼中無商量餘地的事物大幅擴大。
在習近平時代,中國的高成長率下滑,國家需要繼續進行社會、政治改革,與此同時,政府對內採行較高壓保守的政策。就連政治改革議題的提出都是禁忌。這點出一個觸及根本但未解決的問題,一個隱隱然聳現且可能使經濟、社會發展脫軌的問題:改頭換面後的中國適合哪種政治體制,中共未來會如何?只要這些根本問題未得到處理,中國就似乎確有可能「走不出過渡期」,似乎可能不知不覺走入緩慢的政權衰敗過程。「走不出過渡期」一詞意指這樣一種情況:黨明知某些制度性改革勢在必行,但又擔心這些改革會危害其政權、其根深蒂固的利益、其取用國民財富的管道,於是無法施行這些改革且必然會忽視這些改革。中國或許能避免上述危害,能維持現狀,但這些可能性顯示中國的未來開始蒙上更多不確定性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