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武器奇才:以色列成功打造新創生態圈的關鍵
原文書名:The Weapon Wizards: How Israel Became a High-Tech Military Superpower
產品代碼:
9786269578610系列名稱:
戰爭歷史系列編號:
2GMH0018定價:
420元作者:
雅科夫.卡茨Yaakov Katz、阿米爾.鮑伯特Amir Bohbot譯者:
常靖頁數:
384頁開數:
14.8x21x3.5cm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20406出版日:
20220406出版社:
燎原出版-遠足文化CIP:
504市場分類:
外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作者在中東衝突的第一線尋找以色列成為軍事強國的原因
無人機、飛彈防禦、電子戰、網路戰都是他們的強項
說穿了,以色列就是世界武器的新創研究室
本書不藏私,完整告訴你如何成為最頂尖的新創團隊
「如果你的面前有一面牆,直接拿頭去撞是很不明智的,你必須想別的方法完成任務。你必須想辦法保持創意。」 ——裴瑞斯,以色列前總理
神奇,但不神祕。
以色列在科技新創方面的成就並非遙不可及,只是有沒有欲望走出要改變的舒適圈。以色列有懼怕走上斷頭台的惡夢,因此有了主動改變的動力。它的成功人人都可以複製,而且秘笈全都公開揭露。
你還在等什麼?
一個人口僅800多萬小國的以色列,不但是全民皆兵,而且男女皆要入伍,不光是全世界排名第六的武器出口國,還可以培訓數量龐大的武器與高科技產品的研發人員。光是武器本身,就佔了該國總出口的一成。自2007年以來,以色列每年都要出口價值約65億美元的武器。
為什麼以色列做得到?本書說明許多以色列開發獨特武器系統與戰術的故事,希望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這跟他們的DNA無關,而是勇於創新的開發精神,導致這個彈丸之國有這麼多驚人的成果。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即使在軍中也可以經常看到——鼓勵年輕軍官舉手在重要討論中發言,且可以公開反對上級的意見。在以色列,無論是在軍隊,還是在學校,或是其他培訓機構,都會教導年輕人要堅韌不拔、敢於質疑權威、不拘禮節、寬容失敗,並培養年輕人跨學科的創新能力。以色列的「強悍」並不建立在體量之上,而是在創新和效率上著手。
以色列可以說是許多高科技的源頭、始祖!他們的高科技武器是許多國家的軍隊趨之若鶩、求之不得的裝備,是21世紀武器強國的創新搖籃。從衛星到飛彈防禦系統、從無人機到網路作戰,以色列身處於現代戰場投入新軍事科技的第一線,甚至發展出今天傲視全球的尖端科技。除了自用,還有許多出口的機會,甚至利用這些技術做外交、國防合作,奠定了以色列在世界武器強國的地位。台灣在高科技武器發展的道路上,也曾得益於以色列的飛彈技術,研發出屬於台灣的飛彈系統。
雖然並不算是大國,但以色列投入研發工作的金額卻是世界之最,並且持續獲選為世界最創新的國家之一。如果以色列的想法不夠有創意,這個國家很可能就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是一種優勢,而這種優勢持續保持在以色列的手上,因為他們確保自己擁有最優秀的人才。
除了經費,以色列最大的資產是他們珍貴的人民。人民的創新與合作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特性,而是沉浸在一個有利於創新、創業的環境所培養出來的結果。這種迫切進行的人才培訓,源自於他們的一種憂患意識。以色列整個國家的存在一直都面臨危機。就如構思以色列衛星計畫的負責人對作者所說的那樣:「斷頭臺的陰影能讓人思路清晰。」在一個周邊強敵環伺,四方的敵人都希望將其從地圖上消失的國度,它的人民必須自立自強。「我們有想作出改變的欲望。我們總是在討論應該怎麼改革,同時想出新的方法與想法,重新改寫規則。這就是關鍵性的優勢。」以色列必須有不同於其他人的作法,甚至在能所不能的情況下,完成所有的任務。這是一種奇蹟,卻也是可以借鏡與學習的奇蹟。
「以色列人並不是和其他國家的人有不一樣的基因,而是他們有一種壓力,一種要贏、要生存的壓力,是這一點逼得我們必須拿出最好的表現。」
作者在中東衝突的第一線尋找以色列成為軍事強國的原因
無人機、飛彈防禦、電子戰、網路戰都是他們的強項
說穿了,以色列就是世界武器的新創研究室
本書不藏私,完整告訴你如何成為最頂尖的新創團隊
「如果你的面前有一面牆,直接拿頭去撞是很不明智的,你必須想別的方法完成任務。你必須想辦法保持創意。」 ——裴瑞斯,以色列前總理
神奇,但不神祕。
以色列在科技新創方面的成就並非遙不可及,只是有沒有欲望走出要改變的舒適圈。以色列有懼怕走上斷頭台的惡夢,因此有了主動改變的動力。它的成功人人都可以複製,而且秘笈全都公開揭露。
你還在等什麼?
一個人口僅800多萬小國的以色列,不但是全民皆兵,而且男女皆要入伍,不光是全世界排名第六的武器出口國,還可以培訓數量龐大的武器與高科技產品的研發人員。光是武器本身,就佔了該國總出口的一成。自2007年以來,以色列每年都要出口價值約65億美元的武器。
為什麼以色列做得到?本書說明許多以色列開發獨特武器系統與戰術的故事,希望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這跟他們的DNA無關,而是勇於創新的開發精神,導致這個彈丸之國有這麼多驚人的成果。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即使在軍中也可以經常看到——鼓勵年輕軍官舉手在重要討論中發言,且可以公開反對上級的意見。在以色列,無論是在軍隊,還是在學校,或是其他培訓機構,都會教導年輕人要堅韌不拔、敢於質疑權威、不拘禮節、寬容失敗,並培養年輕人跨學科的創新能力。以色列的「強悍」並不建立在體量之上,而是在創新和效率上著手。
以色列可以說是許多高科技的源頭、始祖!他們的高科技武器是許多國家的軍隊趨之若鶩、求之不得的裝備,是21世紀武器強國的創新搖籃。從衛星到飛彈防禦系統、從無人機到網路作戰,以色列身處於現代戰場投入新軍事科技的第一線,甚至發展出今天傲視全球的尖端科技。除了自用,還有許多出口的機會,甚至利用這些技術做外交、國防合作,奠定了以色列在世界武器強國的地位。台灣在高科技武器發展的道路上,也曾得益於以色列的飛彈技術,研發出屬於台灣的飛彈系統。
雖然並不算是大國,但以色列投入研發工作的金額卻是世界之最,並且持續獲選為世界最創新的國家之一。如果以色列的想法不夠有創意,這個國家很可能就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是一種優勢,而這種優勢持續保持在以色列的手上,因為他們確保自己擁有最優秀的人才。
除了經費,以色列最大的資產是他們珍貴的人民。人民的創新與合作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特性,而是沉浸在一個有利於創新、創業的環境所培養出來的結果。這種迫切進行的人才培訓,源自於他們的一種憂患意識。以色列整個國家的存在一直都面臨危機。就如構思以色列衛星計畫的負責人對作者所說的那樣:「斷頭臺的陰影能讓人思路清晰。」在一個周邊強敵環伺,四方的敵人都希望將其從地圖上消失的國度,它的人民必須自立自強。「我們有想作出改變的欲望。我們總是在討論應該怎麼改革,同時想出新的方法與想法,重新改寫規則。這就是關鍵性的優勢。」以色列必須有不同於其他人的作法,甚至在能所不能的情況下,完成所有的任務。這是一種奇蹟,卻也是可以借鏡與學習的奇蹟。
「以色列人並不是和其他國家的人有不一樣的基因,而是他們有一種壓力,一種要贏、要生存的壓力,是這一點逼得我們必須拿出最好的表現。」
作者簡介
雅科夫.卡茨(Yaakov Katz)
《耶路撒冷郵報》主編,哈佛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講師。曾擔任《耶路撒冷郵報》的軍事記者和國防分析員近十年,與人合著有《以色列與伊朗:影子戰爭》。現居耶路撒冷。
阿米爾.鮑博特(Amir Bohbot)
以色列主要新聞網站瓦拉網的軍事編輯和高級國防分析員。曾擔任以色列《晚報》軍事記者。現居以色列南部小城萊哈威姆。
譯者簡介
常靖
臺大機械系畢,全職譯者。譯作包括專利、電子遊戲、知性雜誌等,業餘軍事與航空迷,海陸空三棲重度軍事電玩玩家。自稱只要看自己對哪個軍事領域比較熟,就能追出自己玩過哪個遊戲。軍事譯作有:《美中暖戰》、《攻擊高度四千米》、《泥濘中的老虎》。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1. 作者活潑生動的文字,引述當事人的親眼所見所聞,說明許多至今外界不甚清楚的事件過程
2. 訪問在歷史上的重要關鍵人物,為作品本身增添了權威性
3. 剖析以色列立國的過程以來到現今為止,在高科技發展方面的創新與克服萬難的新思維,值得在各個領域做管理工作的讀者借鏡與學習
書籍目錄
前 言
序 章
第一章 從地下兵工廠開始
第二章 無人機的發想
第三章 順應變化的裝甲部隊
第四章 充滿以色列色彩的衛星計畫
第五章 「鐵穹婚禮」
第六章 結合智慧的反恐作戰
第七章 電腦病毒攻擊
第八章 軍火外交
結 語 末日戰場
謝 誌
附 註
推薦序/導讀/自序
引人入勝。
《國家利益雜誌》
本書內容十分豐富,從飛彈防禦系統到無人機,以色列在利潤豐厚的軍事科技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以至於改變了中東乃至全球戰場的面貌。
謝爾頓•柯許納,《以色列時報》
許多精確作戰武器都源自以色列。本書為我們講述了這個小國如何以及為何研發這些先進武器。
《新亞特蘭提斯》網站
為何這個彈丸小國能成為先進武器研發的先鋒,在無人機、衛星、飛彈防禦系統、網路戰等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作者在書中很好地提出並解答了這個問題。
《生存》雜誌
實在太有趣了。
《以色列外交事務》期刊
非常精彩……作者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了以色列發展提升國防能力的歷程。
《美國思想家》網站
通過閱讀本書,我們可以真實感受到保衛猶太國之艱難……其中關於武器研發的內容不僅吸引人,還非常重要。
《猶太期刊》
在多個領域,以色列取得了許多國家聯合起來都難以取得的成就,其中有的成功經驗完全可以複製。任何一位關心就業增長、有責任感的政治家,和任何一位致力於領導力和團隊建設的CEO都應當學習這些經驗。本書應當列入每一位管理人、政治家和公司經理的必讀書目當中。
班•羅斯克,《以色列時報》
富有活力的創新文化使以色列成為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創業和科技驅動型經濟體之一,而作者非常巧妙地闡釋了這種創新文化中最為關鍵的部分。
《華爾街日報》
本書生動闡述了以色列發展成為軍事強國的歷史………如果將本書視為一部小說,它更像霍瑞修•愛爾傑的作品;如果將其視為聖經故事,它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大衛與歌利亞之間的戰鬥。
《紐約時報書評》
身為軍事記者和國防分析員的兩位作者,回顧了以色列成為世界六大軍火出口國之一的發展歷程……講述了這個兩千年來沒有國家的古老民族如何回到故土,面對重重困難,不僅生存下來,還實現了繁榮的故事。
《改革派猶太教網》
精彩絕倫……作者講述有關武器和創新的故事非常吸引人。
《聖路易斯猶太之光》雙週報
本書介紹了現代軍事世界一些鮮為人知的領域,很有啟發性。
《科克斯書評》
作者成功地為我們展示了以色列一直以來通過極具創新和有效的方式應對安全問題的獨特文化。
以色列魯賓研究中心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並且極度程度頌揚以色列創新、創舉、智慧,以及以無畏無懼的方式自我防衛的作品。
《齊揚長老》部落格
本書精彩地解釋了以色列是如何成為全世界軍事創新的重要起源地的。從用遙控飛機改裝無人機到對伊朗發動網路戰,本書為我們講述了以色列的神奇故事。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資深研究員 艾利洛•艾布拉斯
本書回顧與分析了以色列軍隊和技術部門創造與籌畫的一系列具有顛覆性的武器和戰略。兩位作者完美詮釋了一個國家生存下來並開拓進取的秘密:追隨聖經中基甸那樣的軍事天才,並增養各種「麻煩製造者」。
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局長 小羅伯特•詹姆斯•伍爾西
如果沒能在技術上領先對手很多步,以色列根本沒法存活到今天。本書首次講述了以色列是如何解決各種看似無法解決的技術挑戰。作者是具有豐富經驗的優秀記者,只有他們才寫得出這樣既有權威性又才華橫溢的作品。
《創業之國以色列》共同作者 掃羅•辛格
以色列生存下來的方式非同尋常。在缺少天然資源的情況下,以色列充分利用人力資源成為農業和安全技術領域的強者。本書讓我們看到,人是未來最寶貴的資源,讓一片土地變得真正富饒的是一個個工人、戰士和開拓者。
以色列前總統和前總理 希蒙•裴瑞斯
對於任何希望理解以色列及其軍隊的人而言,這都是一本必讀之作。作為以色列最知名的兩位國防事務記者,卡茨和鮑伯特生動地講述了以色列如何在無盡的衝突中勇往直前,並最終成為軍事強國的故事。
以色列國防部前部長和國防軍前總參謀長 沙烏爾•穆法茲中將
文章試閱
序 章
「把望遠鏡給我,」參謀總長班尼.甘茨中將對他身旁的軍官說。他把望遠鏡舉高到眼前,正當他在冬陽下瞇著眼睛觀察時,遠方的影像馬上對好了焦距,成為清楚的畫面。
甘茨正站在卡比爾山上,做著他喜歡的事:打量他的責任區、探索他要保護的每一塊國土。
他轉向北邊,清楚看見以色列與敘利亞邊界上、赫蒙山積雪的山頂。他往右轉九十度,看向東方,可以看到約旦。他只要低頭用望遠鏡往下看,就能看到住著約十三萬巴勒斯坦人的城市奈卜勒斯。
這樣左右看一看,很快就能明白以色列的國土有多小。甘茨在這裡想著,這個國家幾乎沒有戰略縱深可言,敵人根本就是站在我們旁邊。
「那個是什麼?」甘茨問駐地旅長寧錄.阿羅尼上校,他和參謀長一樣,都是空降部隊出身。甘茨指著他說的建築補充問道:「那邊那個,很大、窗戶很多的白色建築是什麼?」
阿羅尼把他的槍放到了一旁、調整自己的望遠鏡。「喔,」他說,「那是個購物中心。」
奈卜勒斯可不是什麼不知名的巴勒斯坦城市。在二○○○年那場名為「第二次巴勒斯坦大暴動」的騷動中,當地成了以色列頭號通緝犯的窩藏據點。甘茨當時是以軍負責約旦河西岸的師長。伊斯蘭聖戰士和哈瑪斯的恐怖分子在奈卜勒斯舊城千迴百轉的石造迷宮中建立了炸彈工廠與總部。舊城是由羅馬人建立,然後再由馬木路克奴隸兵與土耳其人完成。這裡素以隧道網絡與眾多藏身處聞名,很適合亡命天涯的恐怖分子躲藏。
以軍常常派兵攻打這座城市,以便獵捕這些恐怖分子。但近年來,奈卜勒斯越來越繁榮,恐怖活動降到史上新低點,以軍也明顯縮減了對當地軍事行動的規模。
在第二次巴勒斯坦大暴動平息後,歷任的以色列政府都試著與巴勒斯坦人談和。艾胡德.歐麥特在二○○八年對巴勒斯坦總統馬哈穆德.阿巴斯,提出了歷史性的提議卻遭到拒絕。二○○九年,總理班傑明.納坦雅胡還同意暫停建造以色列墾殖區,以便恢復和談。這是前所未見的一步,雖然和談確實恢復了,他們還是沒有談成。
在甘茨於二○一二年來到此地時,巴勒斯坦在奈卜勒斯的證券交易指數正逆著全阿拉伯世界的大熊市問鼎史上最高點。大家都覺得新一輪的和談很快就會開始,並寄予厚望。
但甘茨前來約旦河西岸還有別的理由。
幾年前,原本只是突尼西亞的街頭抗議像野火一樣延燒,最後演變成了後來我們所知道的阿拉伯之春。利比亞的格達費被捕並遭到處決;埃及的穆巴拉克遭到戲劇性的推翻;敘利亞的阿薩德則還在與叛軍交戰,其血腥而充滿爭議的內戰造成了伊斯蘭國與全球聖戰士的興起。在黎巴嫩,真主黨還在屯積精密的先進武器,其對以色列的威脅已不再局限於游擊戰,而是成了一支完整的軍隊。
在以色列的國防圈內,許多人相當擔心這樣的動盪會擴散,而甘茨來這裡的目的,就是確保約旦河西岸保持安寧,如果不平靜的話以軍也能作好準備。
甘茨一開始並非參謀總長的第一人選,而是以候補的身分、在第一位候選人被認定不適任後才接任。
原先甘茨本已打算退休,卻在最後一刻被叫了回來。他穿回制服,接過了這個高位。
「我最喜歡的事,」他總是這樣和別人說,「就是出外和我的部下一起行動。」
聽過了幾回的情資簡報後,這次行程便結束了。甘茨坐進他的裝甲吉普車後座,準備前往附近的直昇機坪。他的侍從官已經有點急了,因為甘茨一如每次類似的行程一樣,總是把時程拖得很晚。吉普車離開基地,並轉入一條顛簸的小路,繞過附近的猶太人聚落,當地的灰泥白色房屋與紅色屋頂就坐落在上頭的山丘上。
「停車,」甘茨突然和駕駛說道。
「什麼?」駕駛兵問他,同時還一面看著前面荒涼的約旦河西岸小路。
「我說停車,」參謀總長更為堅定地重覆了一次,「在這邊靠邊就好。」
駕駛兵重踩煞車,把車停在一處高架橋旁。
「打電話給寧錄,」參謀總長告訴他的侍從官,他說的就是先前陪著他的那位當地旅長。然後甘茨接過電話。
「寧錄,我的吉普車被路邊炸彈攻擊。我受傷了,我身邊有一個人被綁走了,」他這麼說之後馬上掛斷電話,讓阿羅尼連回應的機會都沒有。
甘茨爬下車,看了看他的百年靈銀色手錶,並坐在附近的一塊石頭上。他撿起一根樹枝,將上面的沙土拍掉,然後放在手中把玩。「接下來,等著看吧。」
幾分鐘內,這條路上出現大量全副武裝的官兵,都是收到警報、前來尋找那位「被綁架」的士兵的。裝甲悍馬車則在上面的山丘上就定位,車上還有電漿螢幕顯示著附近所有單位的位置。他還聽到了微弱的嗡嗡聲,是來自天空中緩緩飛過的偵察無人機。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甘茨一邊注意著這些官兵的動向,一邊看著他的手錶。當阿羅尼十分鐘後終於出現時,甘茨也沒多說什麼。
「好,謝謝。再見。」他一邊說一邊爬上車,然後揚長而去。
這天對甘茨而言是很普通的一天,但他抓到機會可以點出他的觀點。中東地區現在正陷入嚴重的混亂,而這位以色列軍的將軍希望確保他手下的部隊都準備好迎接隨時會爆發的戰爭。
「在區域如此不安定的狀況下,下一次戰爭找上門時,我們可能不會事前獲得預警,」甘茨說,「但我們還是會贏,因為我們的官兵到時都會作好準備,而且手邊還有最好的科技輔助。」
這天下午,甘茨用在這次突襲演習中的裝備,只是以色列滿布全球軍武市場,自行生產的眾多軍事科技裡的一小部分而已。
悍馬車車上裝載的電漿螢幕是以色列軍革命性的戰場管理系統「獵人」(Tzayad)的一環。Tzayad是希伯來文「獵人」的意思,其運作的方式類似汽車上的GPS系統,但它能顯示附近地區內所有部隊的確切位置,同時還能區分敵軍與我軍。如果有士兵發現敵軍陣地,他只要在數位地圖上輕觸一下,其他所有使用「獵人」戰管系統的人員馬上都會看得到。
這個科技改變了作戰的方式,並明顯改變了戰場,使發現敵軍到開火攻擊之間——「感測到射擊」——的時間縮短。「獵人」的精確性與在以色列軍的成功案例都受到外界的注意。二○一○年,澳洲斥資三億美元購買這套系統。到了二○一四年,拉丁美洲又有一個國家花了一億美元購置。
緊急前往現場救援參謀總長的士兵,手上拿的「他泊」突擊步槍,是以色列武器工業公司開發的新型突擊步槍。它的重量輕盈、精準度優異且長度較短,得以取代美製M16步槍,成為以軍的標準配備。自這款步槍配發給以軍各部隊之後,它的足跡已遍布世界各地,從哥倫比亞到亞塞拜然、從馬其頓到巴西都有。
甘茨那輛遇到假想炸彈攻擊的吉普車,裝有「帕拉山.沙沙」公司設計製造的裝甲板。這家以色列公司位於上加里利的一處基布茲,就在與鄰國黎巴嫩之間的動盪邊界上。
這家公司成立於一九八○年代,就在聚落裡的白灰泥房舍與奇異果園之間白手起家。該公司的創新裝甲產品採用高密度材料製造,可以替車輛擋下火箭推進榴彈與應急爆炸裝置,同時又不會增加太多重量,因此很快就被以軍看上。
當美軍開始在阿富汗與伊拉克作戰時,IED馬上成了官兵的頭號殺手。帕拉山公司接到的訂單開始暴增,獲利也跟著水漲船高,從二○○三年的兩千三百萬美元一路成長,到二○一一年已超過五億美元。
在奈卜勒斯上空,以軍的無人機正緊密監視著這座巴勒斯坦城市與其附近的以色列部隊。當年稍早,以軍才剛啟動天騎士專案,讓第一線的營級單位配備輕量化的雲雀無人機。這款無人機由艾比特系統公司製造,他們是以色列一家相當先進的國防製造商。雲雀無人機是像美式足球的四分衛丟球一樣以手擲方式起飛,能提供關鍵高地後方的情資,讓步兵作戰可以取得重要的情報。軍方取得這款無人機,使以色列得以繼續鞏固其開發無人機與無人武器系統的世界領先地位。
從衛星到飛彈防禦系統、從無人機到網路戰,以色列身處於現代戰場部署新軍事科技的第一線。本書會描述以色列這個人口只有八百萬人的小國如何成為世界最先進的軍事強權之一,並發展改變全世界作戰方式的科技。
以色列的成功讓眾多航太產業巨掣、軍火製造商甚至是國家代表蜂擁來到這個猶太國家,以便學習該國獨特的創新、進步與科技。
美國、法國、英國、印度、俄國與澳洲的大企業常常與以色列的國防產業合作,而這些以色列公司的規模往往比其外國合作對象小上許多。
如果回想到短短六十年前,以色列的主要外銷商品還是橘子和假牙,這個故事就更引人入勝了。今天的以色列以電子產品、軟體和先進醫療裝置為主要外銷產品。
根據英國軍事工業刊物《詹氏集團》所提供的資料,以色列是世界排名前六名的軍武外銷國。光是武器本身,就佔了該國總出口的一成。自二○○七年以來,以色列每年都要出口價值約六十五億美元的武器。二○一二年以色列的國防產業創下了新紀錄,一共出口了七十五億美元的武器。
雖然以色列並不算是大國,但投入研發工作的金額卻是世界之最(大約佔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四點五),並且一直獲選為世界最創新的國家之一。雖然以色列投入研發的金額本身就已相當優異,其中還有約三成屬於軍事性質的產品。相較之下,德國的總研發經費只有百分之二、美國只有百分之十七屬於軍事用途(註二)。
CNN主持人兼知名新聞專欄作家法理德.札卡瑞亞曾如此評論以色列:「此國的武器明顯比其對手更為先進,有時甚至超前一整個世代。以色列的科技優勢對現代戰場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註三)」
以色列是怎麼做到的?
這正是本書想要回答的問題。我們舉出許多以色列開發出其獨特武器系統與戰術的故事,希望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每一種武器都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局勢下問世。發明這些武器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靈感與動機,同時利用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多元化特性,打造出了以色列獨特的創新文化。沒有任何的特性是特立獨行而不與其他事情有關聯,它們都是合作寫下以色列成為軍事強權的歷史。
常常有人說以色列的文化充滿著矛盾。這個國家數十年來都試著與巴勒斯坦締造和平,但直到今天卻都未能成功重現一九七九年與埃及、一九九四年與約旦的談和。這個國家的國民不分男女都必須服兵役,但這樣非但沒有製造出一個充滿紀律的社會,反倒成了以色列著名的悠閒、非正式文化的主要來源。
以色列全國只有八百萬人口,沒有天然資源,但這個國家卻有僅次於美國與中國、世界第三多在那斯達克上市的公司。自以色列建國以來,每隔十年都有發生戰爭,但每年仍然吸引約三百萬人次的觀光客。
若要解釋以色列在經濟與軍事上的成功,這個國家持續面臨的眾多威脅與自建國之初便持續不斷的生存之戰,應可讓我們窺見當中的部分原因。
舉例來說,甘茨將軍的母親在納粹大屠殺期間就是卑爾根—伯森集中營的囚犯。她是戰後歐洲幾萬名尋找新家的猶太裔難民之一。除了他們之外,還有幾十萬名伊比利猶太人在以色列建國後,被趕出自己位於不遠處阿拉伯國家境內的家園。
如此的生存之戰從沒停過。在以色列各地,糧食都必須配給、沒有大眾交通工具,而醫療服務也非常不可靠。以色列整個國家的存在一直都面臨危機。
當一九四八年以阿戰爭開始時,許多這些大屠殺的倖存者才剛下船,就收到了以色列政府配發的步槍,然後被送往前線作戰。他們一句希伯來文都不會講,還有許多人就這樣死在戰場上。但與他們一起作戰的軍人,都說他們十分勇敢,終於能有機會為自己的同胞和祖國而戰。
雖然以色列人面對的狀況相當嚴竣,但從一開始就處於逆境的這一點,也迫使他們發展出生存所需的重要工具,例如臨機應變、適應環境變動的能力等。
曾任以色列助理國安顧問的魯文.加爾如此解釋這個過程:「新生的以色列國防軍以專心投入、努力、情報與臨機應變等能力,解決一開始在數量上的不足。而這最後也成了以色列軍人的特質。」
以色列這時手上除了移民到這個新國家的人力之外,幾乎沒有任何資源,因此必須善用手上擁有的一切。以色列面對的敵意,以及自建國之初——至今在伊朗等地仍有——便存在主張消滅以色列的呼聲,都使這裡的人努力發揮創意。換句話說,如果以色列的想法不夠有創意,這個國家很可能會不復存在。
這樣的公式十分簡單,就像構思以色列衛星計畫的海姆.艾希德和我們說的一樣:「斷頭臺的陰影能讓人思路清晰。」
但這只能解答一部分的疑問。以色列不是世上唯一在敵意下繁榮發展的國家。舉例來說,南韓也有類似的國安威脅、也有成長快速的經濟,但他們發展先進武器的腳步卻沒有這麼快。
以色列的獨特之處,就是這個國家完全沒有結構。把這點稱為是一種優勢聽起來也許很怪,但正是這種打破社會階級的特點協助推動了以色列的創新。以色列到處都可以看到全國有多麼缺乏階級性。在軍隊裡、在街上,甚至在政府官署裡,都可以看到低階幕僚以親密的外號稱呼他們的部長。
而以色列這個國家外號實在是太多了。總理納坦雅胡的外號是「Bibi」、前國防部長雅阿隆的外號是「Bogie」;以色列總統李佛林外號叫「Ruvi」,反對黨黨魁赫佐格則是叫「Buji」。
而在以色列的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會走各式各樣的捷徑。以色列是個小國家,國民和國家元首與其他首長之間往往只隔著一個人,因此大家都很擅長利用「protexia」——波蘭文「關係」的意思——考進大學到預約知名心臟外科醫師,無所不用。
前面已經提過,一般認為以色列的兵役義務,正是上述不正式風氣的主要來源。以色列人在軍中學到一種強烈反對階級意識的想法,還有一種敏銳的「衝撞」意識。這個意第緒語的詞可以大略翻譯成「大膽」、「膽識」或是「膽量」。
以軍的新兵必須稱自己的指揮官為「長官」。但幾個月後,這些指揮官就會進入一個叫「打破距離」的程序,在完成這個過程後,士兵就可以直呼長官的名字,並且不再需要敬禮。
想像一下這個過程:以色列軍方,眾人希望其士兵都是有組織、有紀律的軍人,但他們卻舉行一個儀式來慶祝廢除階級制度。
「不正式風氣與欠缺階級關係的組合,正是以色列在其他西方國家面前最大的優勢,」著名軍事史學家馬丁.克里費德這樣告訴我們。他說:「以色列是個比較小的國家,大家彼此之間都認識,幾乎所有人都曾在以軍服過兵役,因此要消弭這樣的隔閡非常容易。」
從表面上看來,不正式且欠缺上下關係的文化似乎有礙於一個國家或組織長期擬定戰略的能力。但在以色列,其效果卻恰好相反。打破這樣的藩籬可以建立一種鼓勵、容許所有人自由交換想法的氣氛。在軍階不同的軍官能平起平座、自由地討論的環境下,新的想法才能誕生。
舉例來說,想像以色列空軍的指揮官出外執行訓練任務時的狀況。一般人都會覺得指揮官會坐在與自己資歷相當的飛官所駕駛的飛機上,但他們通常都是坐在年輕飛行員的後座,有些年齡甚至只有自己的一半。
前空軍軍官伊多.內胡什坦少將在一次這樣的訓練飛行後告訴我們:「駕駛艙內是沒有階級的。」他的F-16前座坐著一位二十五歲的少尉。
年輕人能從前輩身上學習,反之亦然。在這樣的訓練飛行後,資淺的飛行員甚至可以批評上級的表現,不必擔心會被降職、失去升遷機會或任何其他懲處。事實上軍方根本就鼓勵他們這樣做。
「這是我們真的很努力建立的文化,」內胡什坦說明,「我們要讓軍方有一種開放、專業且公平的文化。」
對前來拜訪以色列的外國軍官而言,這樣的文化往往帶給他們不小的衝擊。在一九九二年美國空軍的中將兼美國飛彈防禦署前主任朗.卡迪許來到以色列時,他的經歷就正是如此。
卡迪許當時是美國空軍F-16的專案主任。當時F-16的失事率正在節節高升,卡迪許便前來諮詢以色列空軍的意見,因為他們是當時美國以外擁有最多F-16的空軍之一。
當卡迪許抵達基地時,以色列接待人員帶他參觀各個中隊,還讓他看他們的戰機。這些戰機許多都有擊落記號——小小的紅圈,中間有藍點——來自十年前的第一次黎巴嫩戰爭。有一架以色列F-16就擊落了七架敘利亞敵機。
參觀結束後,卡迪許被帶到基地指揮官的辦公室,準備參加這款戰機的技術討論。桌上放著常見的點心——溫暖酥脆的乳酪馬鈴薯薄餅,配上濃烈而苦澀的土耳其咖啡。雙方人馬各自說明了自己對這款飛機機械面與技術面的評估。
然後就有一位與會人員開始和這裡的基地指揮官爭論這款飛機的缺點。卡迪許請他報上自己的階級姓名,結果他居然只是一個維護飛機的士官,而被他大小聲的對象卻是堂堂一顆星的將官。但他仍把自己要講的話講完,大家也都洗耳恭聽,因為除了階級問題之外,他講的話全都頭頭是道。
「坐在一旁的我覺得非常驚奇,」卡迪許回憶道,「在美國,我們的組織結構更為嚴謹,人們都要被點到發言才會發表意見。我在以軍都看不到這樣的狀況,尤其空軍更是沒有。」
卡迪許這時體驗到的就是經典的以色列「衝撞」意識。在美軍部隊內,沒輪到自己發言就開口是難以想像的事,尤其是在來訪外賓面前和上級爭論。但在以色列沒有人這麼想。這位修護人員做的就是他受訓要做的事、他認為上級期望他做的事:發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