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明宮大太監的逆襲 貳

原文書名:


9786269598557明宮大太監的逆襲 貳
  • 產品代碼:

    9786269598557
  • 系列名稱:

    大旗藏史館
  • 系列編號:

    History151
  • 定價:

    320元
  • 作者:

    胡丹
  • 頁數:

    352頁
  • 開數:

    17x23x1.8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20811
  • 出版日:

    20220811
  • 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公
  • CIP:

    573.515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大太監時代正式來臨!

立了東廠,再來個西廠,閹宦權力的極限在哪裡?
而命運多舛的明皇朝,已經搖搖欲墜、薄暮西山……


荒誕不羈的帝王人盡皆知,但孰不知更厲害的是驚世駭俗的宦官們!

▎最狠毒:為了壓制東廠,西廠橫世登場!
行事作風剽悍狠辣的錦衣衛,從破門抄家、極刑拷問到處斬一條龍,威震八方無人不懼!

▎最巧佞:號稱「立皇帝」,汙衊陷害樣樣來
為了集皇帝專寵於一身,勾結奸黨以文臣為敵,將忠臣良相削職拔冠下冤獄。

▎最偽善:明武宗的新寵,被賜予朱姓的「義子」們
其親密程度可與皇帝同起臥,但背地裡卻大肆貪污又營私結黨培植勢力。

▎最跋扈:最機靈的情報員,一躍晉升成了京城的「小皇帝」
本應最貼身的皇上特務,卻變成權傾一時的京城「小皇帝」,行事蠻橫急躁又肆無忌憚目中無人,竟然只因為路上不讓路給他先行,而於隔日上朝時在朝廷百官面前以下犯上,當眾羞辱官拜三品的兵部尚書!


作者簡介


胡丹

中國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明史學會會員,主要研究明、清史及歷史文化傳播。長期活躍在中國史研究一線,同時致力於歷史文化的普及工作。所著「明宮揭祕」系列白話歷史作品,在天涯論壇的「煮酒論史」版發表後,立即以其紮實的史學功底、犀利幽默的筆法、豐富的想像力、厚重的歷史感和隨處綻發的新見吸引了大量讀者。作者亦被多家媒體譽為令人期待的新銳歷史作家。著有《大明後宮有戰事》、《明代宦官史料長編》、《朱家非比尋常的日常》等書。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卷 那些動亂的日子裡
第一章 莫謂太監不殉國
第二章 公公一聲叱,汝休莫想逃!
第三章 拍馬衝陣的報效內官們
第四章 太監裡出了個大漢奸
第五章 金太監被貶,只因一句真話
第六章 上皇被誣,忠宦殉主
第七章 與弟與弟,還我土地
第八章 「宦權」,如春江水漲
第九章 曹、石驕逐徐有貞
第十章 宦官公子要學曹操

第二卷 一朝天子一朝臣
第一章 大漸託付,太監承遺詔
第二章 急入司禮奪權
第三章 「奸黨」未興而速敗
第四章 一個月,牛太監也完蛋啦
第五章 成化三宗弊
第六章 狐妖牽出來個西廠
第七章 西廠開張,燒起幾把火
第八章 革西廠,司禮監再生變故
第八章 西廠回歸
第九章 內閣「團團轉」
第十章 再革西廠,汪直也被人暗算了
第十一章 東廠太監謀入司禮柄政
第十二章 群奸之中擔道義


第三卷 「弘治致治」的光環下
第一章 但得天下有賢主足矣
第二章 宦官隊裡出了個「海瑞」!
第三章 忠、奸各相宜
第四章 今日李廣!明日李廣!
第五章 「批紅」是這樣的
第六章 監閣共受顧命

第四卷 一瑾死,百瑾生
第一章 名起「八虎」
第二章 絕地反擊
第三章 家世、婚姻:劉太監的日常
第四章 朝堂上忽現匿名信
第五章 劉瑾真是千年富豪?
第六章 張永西征
第七章 千刀萬剮,再來一碗粥!
第八章 張永想學「劉馬侯」封爵
第九章 皇帝竟給自己加俸祿
第十章 寧王朱宸濠反了
第十一章 張永成了王陽明的保護傘
第十二章 拿了江彬,朝廷安穩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明朝的那些九千歲》一共三部,是以「朝代」為序。《明朝的那些九千歲》每一卷寫一朝,讀者會發現,全書故事大致上是銜接的,沒有出現斷裂的情況。這不是因為我筆法高、轉承自然,而是因為朝政的發展有其連續性,而大太監們在推動朝政發展上發揮作用。故我只需轉動歷史的把手,大太監們就一個接一個上場了—他們本為明代歷史上的重要角色。
雖然叫的是《明朝的那些九千歲》,寫的是大太監的故事,但大太監的生成及衰榮,是附生在明代政治機體之上的,如果不對政治史、宦官史的變遷歷程有所交代,則無法完全明白大太監們「力量」的源泉。所以本書在必要的節點上,會用一定的篇幅介紹明代宦官制度的新發展。可以說,《明朝的那些九千歲》是一部以大太監為中心,以太監故事相銜接的通俗明代宦官史。
第一部從開國寫到英宗正統年間,讀者於其中可知,明代之有「大太監」,即所謂「權閹」,並不是中晚期以後才有。早在永樂年間,就「湧現」出不少著名的大太監。大太監太多了,恰恰是最有名的鄭和我沒怎麼寫,因為他的事蹟讀者大多比較瞭解,而我寫的,全是讀者朋友們不熟悉、然確乎可稱大太監的人物。
本書是第二部,副標題是《大太監的生死鬥爭》,從正統十四年(西元一四四九年),土木之變講起,一直寫到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朱厚照駕崩,從湖廣安陸遠道來繼位的世宗朱厚熜還沒到北京,我們這一部的故事就講完了,餘下的,留到下一部講。
過去總說明代是「太監帝國」,宦官「亂政」亂得厲害,可明朝到底有哪些大太監,除了鄭和、王振、劉瑾、魏忠賢,大概再多也數不出幾個吧。
我在每一卷的開頭,都列出了當卷「關鍵人物」,都是在書中占有一定分量的大太監。讀者朋友們可稍微留意,看有多少。全書都循此體例,三部寫下來。我估計,超過一百絕對沒問題。
這些大太監並不都是壞的,比如這一部裡寫到成化、弘治年間的大太監懷恩、覃昌、覃吉等,都是很有「名大臣」之風的好太監,就連素來瞧不起宦官的士大夫們,對他們都讚譽有加。還有一些很有個性的太監,比如「善諫」的何鼎、蔣琮等。對這些太監的書寫,無疑將給「骯髒」的明代宦官史增加兩個側面。
這一本的主題是「大太監的生死鬥爭」,所謂「鬥爭」,是指大太監之間的對抗與鬥爭,比如成化初年牛玉與王綸、正德初年劉瑾與張永等,他們為了權勢發生劇烈衝突。這是發生在明代中樞核心的戰爭。大太監們多是負有輔政之責的司禮太監,他們對於朝政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所以大太監鬥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往往是兩個政治集團間的衝突造成時局動盪,其結果也將影響朝政的發展方向。也就是說,從太監的角度來寫明代政治史,本書應該算是首創吧。
如果讀者朋友讀了通俗的歷史故事意猶未盡,或學有餘力,還可以看看我即將出版的《明代宦官制度:考證與研究》。這是一部學術專著,也是我的博士論文,是國內第一部研究明代宦官制度的專門論著。我寫通俗的明代宦官故事,都是基於我對明代宦官的深入研究,材料多取自我所編寫的《明代宦官史料長編》。
我說這些,是為了告訴大家,您所讀的,是一部信史。

文章試閱


第一章 莫謂太監不殉國
上一部書說到,明英宗朱祁鎮親率六師北征,兵敗土木堡(今河北懷來境內),二十萬大軍一時解體崩潰,隨扈的百官大批死亡。事實上,橫屍荒野、殉於國難、魂不得歸者,除了文武將吏,還有眾多的宦官,只是他們從未得到關注,更無名分可言。
就我所知,在「土木之變」(正統十四年,一四四九年)當日,亂軍中被殺的大太監,除了被視為禍首的司禮監太監王振,其他有名有姓者,還有范弘、錢安等多人。
死於國難,即為殉國、為國捐軀,這是首先需要正名的!
范弘,原名安,弘是明宣宗替他改的。說起來,范弘還是一個「外國人」。哪一國呢?安南國。安國位於今天越南北部,本為明朝藩屬,永樂初年發生內亂,國王向宗主大明求救,永樂帝朱棣遂發大兵馳援。可等「天兵」降臨,發現國王滿門被弒,王族絕嗣,已無人可承王位。朱棣想起一句話,叫「天予弗取,反受其咎」,便不客氣,在平亂後,順手將安南納入版圖(史稱「郡縣之」),從此明朝又多了一個新的「省」:交阯布政司。
安南在明初時向明朝貢納一種特殊的「土產」—閹人,所進人數僅僅少於東北的朝鮮。吞併安南後,交阯成了內廷宦官的穩定供應地,大批交童受閹後被送進明宮。其人數沒有統計,但據我估計,至少有好幾千人。許多交阯籍的宦官在永樂及仁、宣、英之際非常活躍,不少人達到入選本書的標準,可躋身於「大太監」之列。
司禮監太監范弘,就是永樂中以交南閹童身分入宮的—當然,他來時已不是「外人」,而是大明交阯布政司人氏了。
明宮宦官,以在東宮服侍皇儲前程最好。范弘進宮後,就得到這樣的機會,他被調撥到東宮侍奉皇太子朱高熾,也就是後來的仁宗皇帝。這塊墊腳石相當高,之後范弘仕進順達,在宣德中已升任司禮太監。
司禮監相當於「御前辦公廳」,該監太監具有皇帝機要祕書的性質,是天子身邊近臣。范弘和皇上走得近,十分得寵,宣宗朱瞻基不僅親自替他改名,還在宣德七年賜予他和另一名司禮太監金英「免死詔」。
賜臣下免死詔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朕愛你,愛慕之情太深,已無法用金錢表達,那……那就免卿一死吧!」—這愛意,也只有皇帝給得起!
愛卿領了免死詔,從此盡可翻江倒海、為非作惡,放心,朕保證,不殺你!
是這邏輯嗎?
不然真沒法解釋賜免死詔的動機。
總之,皇帝做事太任性了。
范弘免死詔的內容,史書沒有記載,他的墓誌裡收錄了,但原文找不到了。幸虧明末掌故大家王世貞看到這份材料,並抄錄下來,只見得宣宗深情地對范弘說:
(弘呵,你)克勤夙夜,靡一事之後期;致謹言行,惟一心之在國。退不忍於欺蔽,進必務於忠誠。免爾死罪於將來,著朕至意於久遠。
說的是范太監日夜勤勉,從不誤事,真的,一件都沒誤過(「靡一事之後期」)!你為人謹言慎行,一心撲在國事上(「惟一心之在國」),全忠不欺(退不欺,進必忠)。故此,朕決定提前免除你將來的死罪,好使朕的美意傳諸久遠—果如《明史》所言,「辭極褒美」!
免死詔不是宣宗的發明。太祖朱元璋就給幫他打天下的老哥們發了不少,有免死一次、二次,還有三次的,都刻在鐵券上,文字還描著丹(紅漆)呢!
說來好笑,人怎麼能免死於將來呢?這東西不發還好,發了反而害人。想那勳戚大臣,自接奉恩詔,從此「左青龍,右白虎,免死詔在腰間」,樂滋滋做起了「打傘和尚」—和尚打傘,無法(髮)無天—他不胡為,還對不起這份詔書呢!
我不小心便想到歪裡去了:朱元璋頒發這樣的「護身符」,是不是故意鼓勵兄弟們犯事呢?這幫武人懷揣免死詔,胡鬧起來,忘乎所以,得意忘形,突然出其不意,殺其一槍,不撅他個四仰八叉才怪哩,而且殺之還有除害的名義,名正言順、正大光明!看官,可別怪我作小人之想,事實就擺在那裡:免死詔並不能讓它的主人免死,明初的功臣們,個個挾詔而亡。
儘管如此,免死詔仍作為皇帝表達「私愛」的一種特殊形式保留下來。永樂時,光祿寺(光祿寺管內府茶飯)卿井泉、張泌也得到免死詔。這兩位是朱家的私房大廚,從朱元璋起就給皇上做飯,他們只要不往飯裡下毒、吐口水,大概也犯不了啥死罪。皇帝給他們發免死詔,等於發個紅包,主要發揮籠絡作用。大概個別內臣也得到了,只是沒有記載。

除了免死詔,范弘還與御用監太監王瑾、司禮監太監金英一起得到御賜銀記。
銀記是銀製的小印章,可用它來封緘密奏。
向皇帝進密奏,是一種特權,也是一種政治待遇。有銀記的人,可以避人耳目,直接向皇帝進言奏事。
明代,只有極少數人得到銀記之賜,如仁宗時的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皆為親貴大臣。銀記上有刻字,文臣不說了,單說宦官。太監王瑾受賜的四枚銀記,記文分別是:忠肝義膽、金貂貴客、忠誠自勵、心跡雙清。這些詞應為宣宗親擬,除了「金貂貴客」是對宦官的美稱,其他三個均是有褒揚之意的評語。
王瑾原名陳蕪,他的名字也是宣宗給改的,他也是一位來自交阯的宦官寵兒。
王瑾任太監的御用監,一般人可能不太熟悉,我稍微說幾句—
御用御用,顧名思義,御用監當然是主管御用之物的機構。該監早在朱元璋稱吳王的「吳元年」(明朝建國的前一年,公元一三六七年)就已設立,當時吳王宮裡就兩個監,一個內使監,一個就是御用監,首領稱「監令」(後改稱「太監」),品級皆為正三品,相當於外朝的六部侍郎。
此時的御用監,並不全用閹人,而是宦官與外臣兼用。所謂「外臣」,不都是士人,凡襠中掛「槍」的官兒,皆稱外臣。外臣是相對內臣而言的。比如一個叫杜安道的「御用監令」,據宋濂介紹,此人自太祖起兵,即「持刀鑷侍左右,未嘗暫違」,其實就是個剃頭匠。作為朱元璋的御用美髮師,杜安道追隨多年,甚為親近,朱元璋一邊拔毛揪鬚,一邊聽臣子奏事,「帷幄計議皆與知」,並不令杜師傅迴避。杜安道為人亦好,「性縝密不洩」,所見所聞,絕不向外人洩一言,每每見大臣,只一揖而退。以此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從帶刀宿衛一直做到御用監令和光祿寺卿。
御用監設立雖早,但後來頗多變化,如它一度改為供奉司,又改御用司,至宣德元年六月才升為監,至此內府「二十四衙門」(十二監、四司、八局)正式配齊,遂為一代宦官定制。
能陪萬歲爺玩,便是在御用監做太監的好處,御用監在二十四衙門中,地位不輕。王瑾以宣宗親近內臣掌御用監,大概寫字畫畫,他都有一手。此人在前一部書裡出現過,我曾大膽猜測,永樂朝司禮監大太監孟驥,可能就是被他傾軋倒台的,他應該是宣宗東宮出身的舊人。
另一個獲得銀記的,是司禮監太監金英。
金英在「土木之變」後較為活躍,是明朝著名的大太監。據王世貞《中官考》所記,金英在正統中任司禮太監,王振死後,接掌司禮監事。
金英在正統元年親筆撰寫的《(北京)圓覺禪寺新建記》裡,談到了自己的出身,說他「生自南交,長於中夏」,南交就是交阯,金英也是交阯人!
金英自稱為永樂皇帝「撫養訓誨,授以官職」,仁宗恩加深厚,宣宗信任委職,英宗益加重任,「四聖大恩,德同天地」。從其自述來看,金英出身仁宗東宮,與其父子關係密切,故能飛黃騰達,寵眷不衰。
在宣宗眼裡,這幾位三朝老太監,都是忠誠自勵、言行皆清的忠臣,該給他們按讚!事實是否真的如此,不是重點,看官只需想,宣宗心中的宦官形象如此,如果一位大臣忽地跑出班列,拿著古書,回憶古事,巴拉巴拉指責「宦官誤國」,他會怎麼想?他自然是難以認同的。
綜上所述,從王振到范弘、王瑾、金英,這些大太監在仁、宣、英三朝獲得極高的地位,與其出身密不可分:他們都是隨侍皇帝於潛邸的舊臣,有著多年服勞的感情底子,太子、太孫一登基,立馬發達起來。王振不必說了,單說金英吧,他在仁宗即位初,還只是司禮監右監丞,很快飆升做了太監,並得到大量田宅人口的賞賜(皆見《圓覺寺碑》)。
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考察英宗與王振的關係。過去人們指責王振專擅,說他以天子為「門生」,天子呼王振為「先生」,似乎是蠻大一樁罪。可論者是否想過,英宗真拿王振當師傅呢!沒有人像王振一樣,陪伴英宗二十多年,始終不離左右,這份情感是很深厚的。
許多時候,朝臣只顧忘情地表達自己的血忠,而很少設身處地、試著從皇帝的角度來理解政治,故總是不敵宦官,一敗再敗。

在「土木之變」中,還有一位罹難的大太監,名叫錢安,時任內官監太監。
錢安是怎樣「犧牲」的,沒有記載,無話好說,那我就來說說他的經歷與為人。
錢安是薊州西華鄉人,家住山海關。他爸爸名貴甫,死於洪武二十八年(西元一三九五年)。老錢生了三個兒子,長子早夭,次子叫錢聚,第三子就是錢安—錢聚而安,等於存銀行了,好名字!
老錢死時,年僅四十五歲,孩子們還小,母親養不活(我看不是養不活,而是貪圖活得滋潤),就把小哥倆兒送進宮做了宦官。那時是建文三年(西元一四○一年),燕王與朝廷兩家打得正熱鬧,老錢家在燕王的地盤,錢安「選入內庭」,應該是到「反王」府裡賣命,打終身的長工。
錢安生於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入宮時還不到九歲。他長得漂亮,「自幼秀爽,體貌魁梧」,又懂禮數,「周旋殿陛,儀度肅然」,是個做內官的好材料。
燕王朱棣尤其喜歡他三樣:聰慧、惇厚篤實、慎重寡言。
在內庭行走供事,話多、多事,可不是好習慣。前面說的杜安道,服侍朱元璋三十幾年,他人紛紛失寵殞命,唯獨他聖眷不衰,這與其為人「縝密不洩」有莫大干係—奴才不亂說話,萬歲爺才放心嘛!錢安也是「寡言」之人,但寡言不是因為內向,不愛說話,八棍子打不出一個屁,而是他「慎重」。該說話時,比如皇上下問,「凡應對之間」,他能把話說到點子上,「動稱上意」,讓萬歲爺滿意。有一次永樂帝高興了,賞了他一個名:僧保。故錢安又稱「錢僧保」。
與所有大太監一樣,錢安也是從東宮發家,他是英宗東宮輔導班子的成員,與王振為同事。由於在潛邸時結恩深厚,英宗特別照顧他,為了方便他奉養寡居的老母,還專門讓工部在崇文門北的繁華大街上,給他造了一座私宅(見《內官監錢太監(安)瘞衣冠壙志》)。
范、錢、金這幾位,還有王振,在宣德爺時都是大紅人,有做司禮太監的,也有做內官太監和御用太監的,說明那時司禮監尚未取得一監獨霸的權勢,王振同儕濟濟,大太監並立,他也沒達到唯我獨尊的地位。
但在小英宗即位後的正統朝,一切都不同了。大太監之戰,已不可避免。王振與同列鬥法,首先打擊的是錢安與金英。
錢、金兩位都有小尾巴讓人揪:他們一個愛錢,一個好金,都是貪性很重的人。明朝制度,太監不許做生意,置辦產業。可二人硬頂著「詔禁」謀利,在北京「恃勢私創塌店(又稱塌房、邸店,是租賃給商人寄屯貨物的場所)十一處,各令無賴子弟霸集商貨」。錢、金兩家,利用權勢,試圖控制京城商貨流通,「甚為時害」,民憤非常大。
過去沒人敢追究,宣宗皇帝還當他們是德藝雙馨的好公公呢!現在換了天,就有人要對他們的行為說不了。
正統二年四月的一天,內廷突然傳旨,命錦衣衛會同監察御史徹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