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歷史不忍細究 全集 (二版)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9638376系列名稱:
大旗藏史館系列編號:
History128定價:
420元作者:
百家論壇編輯部頁數:
432頁開數:
17x23x1.5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21214出版日:
20221214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公CIP:
610.9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封面文案】
悠悠歲月裡,幾番豐功偉業為後人所傳誦,
時光巨河中,幾許荒謬史事為後世所批判。
歷史,論功論過,孰是孰非……
真相,是真是假,越辨越明……
【內容簡介】
「揭開歷史謎團.還原歷史真相」
姜太公釣魚是為了搞情報?西施的正職是臥底女間諜?
孔子的緋聞:「子見南子」的經過……
匈奴人西遷改變了歐洲的格局?
代父從軍的花木蘭其實不姓「花」?
最早的中日戰爭:白村江之戰,對當時東亞國際關係格局的影響為何?
唐朝不盡然以肥胖為美!
李白的《靜夜思》有中國與日本二個版本,且中國的是山寨版?
明代公主只能嫁與平民?且屢次被無賴騙婚?
「話題君主」雍正篡改康熙遺詔奪得皇位?
大將軍年羹堯遭雍正削官奪爵,賜自盡之謎
大貪官和珅二十條罪狀裡偏偏沒有一個「貪」字!
慈禧的極奢華沐浴全過程……
跟隨本書的挖掘、考證與細究,透過事件知情者、親歷者的回憶,歷史那曾經跳動的脈博和呼吸猶如重現。史料與真相不斷的對話與衝擊,引領著人走進時光隧道,追尋被遺忘的歷史暗角。
【封面文案】
悠悠歲月裡,幾番豐功偉業為後人所傳誦,
時光巨河中,幾許荒謬史事為後世所批判。
歷史,論功論過,孰是孰非……
真相,是真是假,越辨越明……
【內容簡介】
「揭開歷史謎團.還原歷史真相」
姜太公釣魚是為了搞情報?西施的正職是臥底女間諜?
孔子的緋聞:「子見南子」的經過……
匈奴人西遷改變了歐洲的格局?
代父從軍的花木蘭其實不姓「花」?
最早的中日戰爭:白村江之戰,對當時東亞國際關係格局的影響為何?
唐朝不盡然以肥胖為美!
李白的《靜夜思》有中國與日本二個版本,且中國的是山寨版?
明代公主只能嫁與平民?且屢次被無賴騙婚?
「話題君主」雍正篡改康熙遺詔奪得皇位?
大將軍年羹堯遭雍正削官奪爵,賜自盡之謎
大貪官和珅二十條罪狀裡偏偏沒有一個「貪」字!
慈禧的極奢華沐浴全過程……
跟隨本書的挖掘、考證與細究,透過事件知情者、親歷者的回憶,歷史那曾經跳動的脈博和呼吸猶如重現。史料與真相不斷的對話與衝擊,引領著人走進時光隧道,追尋被遺忘的歷史暗角。
作者簡介
書籍目錄
編者序
第一篇 事件追蹤
六百年前鄭和智剿最大海盜集團
梁武帝禁止弟弟逼債收屋:南北朝爆發「金融危機」
匈奴人西遷為什麼改變了歐洲的格局?
雍正大展:中國文物寶藏如何到臺灣?雍正曾篡改過遺詔嗎?
追尋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的命運
光緒皇帝與美國總統麥金萊書信往還的背後
最早的中日戰爭:「白村江之戰」使日本對大唐心生敬畏
華裔國中生破解《靜夜思》日中差異之謎
一九一二年內蒙古烏泰「獨立」事件平叛始末
閱兵:從祭天迎賓到示威的神聖莊嚴盛典
《我的團長我的團》真實記憶: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
第二篇 謎團破解
韓信真的是「背水一戰」嗎?
西施:一個身分可疑的臥底女間諜
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為什麼要投湖自盡?
寒山寺《楓橋夜泊》詩碑千年詛咒之謎
千古疑案: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火燒阿房宮之謎
火燒赤壁是真的嗎?
大貪官和珅二十條罪狀裡為什麼偏偏沒有「貪」罪
瀋陽故宮四大謎團
清東陵乾隆陵墓謎案
一七五七年乾隆澈底閉關鎖國始末
我們為什麼敬仰漢朝?
第三篇 名人新事
川島芳子詐死,隱居長春三十年?
姜太公釣魚是為了搞情報?
孔子的緋聞:「子見南子」經過
乾隆到底是不是海甯陳家的兒子?
偶像皇帝宋仁宗
誰是《紅樓夢》中秦可卿的原型?
慈禧太后為《中國不高興》「作序」
兵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
第四篇 個人隱私
溥儀和他的五個女人
袁世凱與朝鮮明成王后的一段私情
丁夫人為何令曹操抱憾終生
曹操為什麼一生不敢稱帝
中國第一美人西施與范蠡的情愛秘史
最奢華的沐浴:慈禧洗澡全過程
格格想和丈夫同房先要賄賂保姆
唐朝小偷揭出的一樁驚天「婚外情」
潘玉良:從「雛妓」到蜚聲海外的女畫家
唐德宗的自救:挽救大唐帝國的一份檢討書
清末轟動朝野的一樁官場花案
第五篇 真相還原
血滴子與雍正特務政治的真相
雍正賜死年羹堯真相
其實唐朝並不以肥胖為美
「空城計」內幕:司馬懿為何故意放諸葛亮一馬
丘處機勸誡成吉思汗真相
揭密: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實情
代父從軍花木蘭的真相:其實她不姓「花」
東方「福爾摩斯」狄仁傑的真臉譜
末代皇儲口述:溥儀立嗣的隱秘內幕
溥儀被引渡回國真相
慈禧西逃前是如何處死珍妃的?
努爾哈赤被大炮彈炸死真相
中國郵史秘聞:中國第一枚郵票不是「大龍」
老北京探秘:誰是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
第六篇 史海獵奇
花間才子溫庭筠的荒唐事
姜撫:盛唐時代的資深騙子
明代公主只能嫁與平民,且屢次被無賴騙婚
漢武帝最昂貴的一次豔遇:十萬人的生命作為禮物
孫武為何膽敢斬殺吳王寵妃
清宮荒唐事:司機跪著給慈禧開汽車
聖旨原來也有假
古代妓院為何總喜歡開在考場對面
古代新婚夫妻在房事前有什麼禮儀?
砸爛睾丸,剖挖心臟——徐錫麟的悲歌
清初屠城事件:池塘儲屍幾近殺絕
古代日蝕秘聞:讓天文官丟腦袋,曾阻止戰爭
清末彩票:回報率百分之七十
推薦序/導讀/自序
導讀
編者序
英國著名史學家卡爾有個著名命題:「歷史就是與現實不斷地對話。」卡爾說:「並非所有關於過去的事實都是歷史事實,或者都會被歷史學家當做事實加以處理。」歷史學家的事實是一個主觀與客觀相互妥協的產物。歷史學家的原則是求真,但是他追求到的歷史事實總帶有幾分無奈。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因此,閱讀歷史,我們常常會讀出幾分含混、幾分閃爍,也許這正是史家們的難言之隱。而那幾分含混和幾分閃爍中,究竟隱藏著什麼真實細節和生動故事?有哪些史事被誤讀了呢?對歷史的喜好,也許就是源於我們對已發生的未知事物的渴望,並促使我們不斷地去尋找那事、那人,尋找那被人遺忘的暗角……
中國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節目的成功,催生了一股讀史風潮,這股讀史風潮席捲書市,方興未艾。《百家論壇》作為一本應運而生,面向歷史愛好者,在通俗解讀的基礎上正說歷史,「揭歷史之謎團,還歷史之真相」,使人們能在輕鬆的閱讀中解讀歷史、啟迪智慧的雜誌,自創刊以來,得到了眾多讀者的極大關注與支持。在「二○○八年第八屆北京圖書節」上,成為讀者搶購的書刊。
應廣大讀者的要求,我們將《百家講壇》部分文章整理、歸類、集結成書出版,以便於閱讀、收藏和研究。已出版的《歷史不忍細讀》全套書系得到了海內外讀者的一致好評,如今,我們再次應廣大讀者的要求,仍以「破解謎團、還原真相」為主要內容,將知識性、考證性、故事性、趣味性作為遴選文章的取向,同時在考證性、故事性與可讀性方面有所突破,以期更好地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並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您瞭解燦爛中華的文史傳承,引領您去走入歷史與文化的更深處。
本書以大眾為閱讀物件,所輯錄的文章正說歷史,貼近現實,視角新穎,注重通俗化與可讀性,拒絕枯燥。閱讀此書,跟隨作者的調查、考證和探索,透過那些歷史事件知情者、親歷者的回憶,隨之而來的新奇、驚異,獲得新知的刺激感將不斷產生,歷史那曾經跳動的脈搏和呼吸猶如重現……
孫萍
文章試閱
雍正大展:中國文物寶藏如何到臺灣?雍正曾篡改過遺詔嗎?
雍正是清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稗官野史上對這位皇帝的傳說甚多,包括他篡改康熙遺詔、六親不認、個性陰險狠毒等。由兩岸故宮共同舉辦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二○○九年十月七日在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開展,展出的兩百四十六件文物包括檔案、史籍、地圖、肖像、繪畫、書法、瓷器、琉璃、瑪瑙等,全面展示這位頗具爭議的皇帝的文治武功和藝術品味,這是否想要「告訴你一個真雍正」呢?故宮,只有一個,就是北京的紫禁城。文中的「兩岸故宮」指的是同根同源的中國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文化寶藏是如何到臺灣的呢?
探祕臺北故宮:中國文化寶藏如何遷到臺灣? 田志淩、陳容清
二○○九年一月十二日晚上十點三十分,十二集紀錄片《臺北故宮》的第一集《國寶遷臺》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從廟堂之高到漂泊江湖之遠」,是該片的總撰稿胡驍對這些中國文化寶藏輾轉過程的一個總結。《臺北故宮》共十二集,追溯了文物遷臺歷史,並分門別類對書法、繪畫、青銅、瓷器、玉器、珍玩等臺北故宮的館藏一一進行介紹。
連玉做的蟈蟈鬚子都保存很好
《臺北故宮》播出之時,恰好是中國文化寶藏在臺六十年。從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起,五千多箱文物分三批陸續從南京下關碼頭出發,駛向臺灣。「就在紀錄片播出時的六十年前,文物還在茫茫的大海中漂泊」。
這些陸續漂向臺灣的六十五萬件文物多為中國歷代皇家收藏,是中華文化寶藏「精華中的精華」。包括現存銘文最長的毛公鼎、西周散氏盤,傳世僅數十件的宋汝窯瓷器,蜚聲海內外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煌煌巨製《四庫全書》,蘇軾《寒食帖》和黃庭堅《花氣熏人帖》,乾隆皇帝珍愛的《富春山居圖》;百姓熟悉的翠玉白菜、豬肉形石;以及閻立本、米芾、蔡襄、宋徽宗、文徵明、唐伯虎等從唐代到清代的歷代名家書畫。其中從北京紫禁城搬出的那批中國文化寶藏,現在依然以當年《千字文》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為首字編號,與每一間故宮殿閣相對應。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軍入侵熱河,窺伺華北。行政院代理院長宋子文下令將中國文化寶藏遷至上海,並代表政府表示待「北平安靜,原物仍運還」。
但北京此後再無安靜。從一九三三年二月到一九四九年元月,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先後經過南遷、西上、東歸、北運、遷臺,歷時十餘年的長征躲避戰火,再也沒有回到北京。「這當中幾乎沒有一件文物受到損害,也沒有丟失過一件。不管是很容易受損的瓷器、玉器,包括我們看到翠玉白菜上刻的蟈蟈的鬚子都保存很好。這在人類戰爭史和文化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事情。而且學術研究從沒中斷,這些專家們,他們是本著自己的良心做了這樣一件事情。」胡驍說。
一九三三年二月四日深夜,北京故宮午門口戒備森嚴,兩千餘箱北京故宮的文化寶藏在這一天祕密離京。北京故宮玉器專家那志良的《故宮四十年》中,他回憶說:「他們吩咐我們,要等到天黑才啟運。由幾十輛板車輪流運往車站,由軍隊護送,沿途軍警林立。」
此去的目的地是上海,隨後不久轉往南京,籌備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爆發,文物只能再度西遷。從水旱兩路到湖南、貴州、四川、陝西等地。
時任中英庚款委員會總幹事的杭立武,是當時文物遷徙的主要負責人。《臺北故宮》攝製組採訪到了杭立武之子杭紀東。他講述,一九三七年底日軍攻占南京前夕,杭立武在二十天內從水陸兩路搶運了一萬四千五百七十一箱文物出南京城。最後一批重要文物已經找不到船,借了一條英國輪船。「但是英國人跟我父親說,如果你杭某人不上輪船跟我們一起走,我不開船。意思是萬一這個船中途有什麼問題,或者萬一被日本飛機轟炸,那不得了。」
「但船一靠岸,難民看到有船就搶著上去。所以那個船隻能離開岸邊一些。我父親沒有辦法上去,就用那個繩子把他捆起來,吊上去。」這些文物被運到了漢口,再到重慶。之後隨著日軍的逼近不斷西遷,輾轉湖南、貴州、四川等地。
莊尚嚴和申若俠夫婦都是北京故宮的年輕工作人員,剛進北京故宮不久就趕上了南遷,從此一輩子跟著文物南走西遷,直到臺灣。就在這文物遷徙的路途之上,他們先後生了四個兒子,最小的兒子莊靈出生在貴州。
二○○○年,莊靈和他的三個哥哥一起,沿著當年文物南遷的路線重走了一遍,在貴州他們曾住過的山洞裡還找到了父親莊尚嚴留下的題詩。臺灣公共電視特別為他們拍了紀錄片。「當時沒有專人看守和運送文物,就是這批專家自己。一路上他們祠堂、寺廟、山洞都住過。運輸工具從輪船、火車、卡車、馬車,肩挑手扛,什麼都有。」
南遷路上驚險不斷。一次,文物遷到嶽麓山下的湖南大學圖書館內,大家都以為總算平安了。但有一天突然上頭說還不安全,繼續西撤。文物剛剛搬走的第二天,日軍飛機就把這個圖書館夷為平地。
還有一次在貴州山路上,一輛運送文物的卡車翻到溝裡,大家嚇壞了,想說這些文化寶藏都摔壞了。結果下來一看,那一車剛好是古籍書,所以沒事。為此那志良一直說一句話「文物有靈」。
一九四七年,在南方輾轉十多年的中國文化寶藏完好無損地回到南京。然而此時內戰已經爆發,這批文物回不到北京了。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國民政府開始策劃文物遷臺。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七百一十二箱文物在南京下關碼頭登上「中鼎號」軍艦,準備前往臺灣。莊尚嚴夫婦帶著四個兒子一起上了船。
「中鼎號」靠岸的消息不脛而走,船剛停穩,國民黨海軍司令部的官兵家屬就一擁而上,把船占得滿滿的。杭立武立刻給海軍總司令桂永清打電話。桂永清趕到碼頭,登上「中鼎號」,勸大家說,箱子裡都是中國文化寶藏,急需運走,後面還會有船送大家走。終於人們相互攙扶著下了船。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清晨,「中鼎號」起航駛往臺灣的基隆港。這七百一十二箱文物來自五個機構的頂級文物,其中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皇家收藏,中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安陽殷墟出土文物、中國中央圖書館的宋元古籍以及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大批珍貴文物。此外,六十箱重要的外交檔案和國際條約文本也隨船前往,這裡面就有那份著名的《南京條約》。
莊靈和三個哥哥就睡在文物的箱子上,「文物一箱一箱摞起來,然後用繩子固定,上麵包了油布。我們有梯子,爬到上面去,睡在箱子上。」
一月二十八日,第三批中國文化寶藏一千兩百四十八箱登上「崑崙號」。正當副艦長褚廉方準備下令起航時,杭立武又派人送來四隻大箱子。這四個箱子裡裝的是抗戰勝利後從日本追討回來的文物,是汪精衛送給日本天皇的禮物,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副木鏤雕鑲翠玉屏風。船已經超載,褚廉方下令將官兵寢室內的辦公桌椅全部拆除,硬是將這四箱文物搬上了船。
「崑崙號」這一次運走一千兩百四十八箱中國文化寶藏,其中有蜚聲海內外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從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到一九四九年二月二十二日的六十四天裡,南京下關到臺灣基隆港這條水道上,總共有六個機構的五千五百二十二箱頂級文物被運到了臺灣。
扔掉二十多兩黃金,換張大千七十八幅畫上飛機
最後一批遷臺文物是一九四九年國民黨從成都空運的河南博物館文物。十一月,身在重慶的杭立武接到了來自蔣介石的嚴令,不惜一切代價將河南博物館存放在重慶的六十九箱古物搶運臺灣。
河南博物館被專家譽為僅次於北京故宮的博物館,存有包括甲骨文、青銅器、漢簡等價值非常高的文物。國民黨空軍司令周至柔專門調撥兩架飛機,杭立武從六十九箱文物中精選了三十八箱裝上飛機。文物離開的第二天,解放軍就占領了機場。到臺灣後,就以這三十八箱文物為基礎成立了國立歷史博物館。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九日的成都新津機場,國民黨政權撤離大陸的最後一批飛機中,有一輛專機上有五個高層官員。包括「行政院院長」閻錫山、「副院長」朱家驊、「政務委員」陳立夫、「祕書長」賈景德,以及剛剛升任「教育部長」的杭立武。因為紙幣嚴重貶值,薪水發金條,所以閻錫山帶了很多金條。
正當飛機要起飛時,張大千帶著七十八張畫趕到了機場,要求上飛機。杭紀東說:「張大千跟我父親說,他帶的畫是在敦煌臨摹的,非常寶貴。大家說已經超重了,你還要再來。我先父說只有一個辦法,我這裡有二十多兩黃金是我的積蓄,你覺得你的畫如此重要,那我寧願把我的二十多兩黃金丟下來,我就幫你運畫。」
杭立武卸下三件行李和黃金,不過他提出一個條件:張大千手中的畫將來必須捐給故宮博物院。張大千一口答應,並立下字據。到臺灣後,張大千又將這些敦煌臨摹壁畫借到印度、巴西展覽,一九六九年他兌現承諾,把這批畫捐給了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
「歷史本身就特別有戲劇性,不用加工。」胡驍說,《臺北故宮》的每一集都由文物、人和歷史組成,每一集都像一出戲劇。「比如梁廷煒一家五代都在故宮工作。上兩代人是清宮畫師。爺爺梁廷煒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工作,兒子和孫子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工作。爺爺一九四八年把文淵閣四庫全書帶到了臺灣,他的孫子梁金生現仍在北京故宮工作,每天上班都要從文淵閣門口過,而書去樓空。」
六十年前,當這些人來到臺灣時,都以為只是短暫停留。高仁俊到臺灣的時候只帶了一身衣服,索予明還沒來得及安頓好老母親就上了船,那志良到臺灣後勸說大家不要買木質家具,以免回北京時扔了可惜。梁廷煒跟兒子梁匡忠在下關碼頭告別時,以為過幾天就在臺灣見了,然而從此就音信杳然。
在北溝,只要是故宮的人就可賒帳
一九四九年,文物抵臺後開始轉運臺中。杭立武做過調查,臺南太熱,氣候溫和又乾燥的只有臺中,適合文物保存。開始運到臺中糖廠,但糖廠煙囪日夜冒煙環境不好,一九五一年即搬到臺中縣霧峰鄉集峰村北溝。
「北溝這地方乾燥,而且當時出於戰備的考慮,覺得山裡比較安全。文物在這裡一放就是十五年。」胡驍說,二○○七年《臺北故宮》攝製組到北溝拍攝現場,原來的庫房已經在臺灣「九二一大地震」中被夷為平地,只剩下一片荒煙蔓草。
一九五一年,國民黨政府向北溝一個姓林的農民買下一片三萬平方公尺的田地,花了四萬臺幣。在這裡蓋了三排庫房存放文物。來自中國北京故宮、中央研究院、中央圖書館、中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就在附近蓋起簡陋的房子住了下來。過了一段清苦但自在的日子。
索予明回憶說,當年在北溝上班很好玩,有外國專家從臺中來找他和李甯成。看到他們每人搬了一把躺椅坐在樹下,一人拿著一本書,穿著拖鞋,打著赤腳。「他問我們今天是放假嗎?我說,沒有,我們在上班啊。」
當地民風淳樸,他們到霧峰鎮上買東西,百姓叫他們「北溝故宮的」。買東西錢不夠,只要說是故宮的都可以賒帳,下次再給。
中國文化寶藏在北溝,自然有人要來看。高仁俊回憶說,很多人尤其是大官們要來看,就在庫房旁邊拿著板子臨時搭一個辦公室給他們看。「但是很煩,因為經常有人來,所以就臨時蓋了一間陳列室。」一九五七年建了一個陳列室,只有六百平方公尺。蔣介石、宋美齡、張大千等人都先後來參觀。一次蔣介石參觀文物時聽說專家們生活拮据,當即批文增撥五萬元作為補貼,每人可分得兩百元。
「北溝那十幾年是特別輝煌的。儘管條件艱苦,但做的工作特別多,包括研究、整理、保護和展覽。出來很多研究專著,比如那志良的《玉器通釋》。還有一九六一年赴美展覽,把整個美國給轟動了。」胡驍說,展覽後李林燦曾寫了一句話:過去美國人認為東方文化的中心在日本,這次展覽之後他們覺得中心在中國。
李林燦之子李在中說,父親曾經記錄了這樣一件事。一九六一年在美國展出時,曾經主持一九三六年倫敦中國藝術展覽的英國爵士大衛德也趕到美國。「他非常喜歡瓷器,在第一站華盛頓他想摸汝窯的東西。但是這個絕對不可以摸。三個月後在紐約展覽的時候他又來了,很傷腦筋,但還是不能摸,只能讓他近距離地看一下。還有很多人想用某個杯子喝一杯酒,那都是不行的。故宮建立了一套非常嚴謹的典藏制度。」
就是這次展覽,使美國決定資助臺灣建立一個大博物館來存放這些中國文化寶藏。一九六五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郊外建成。輾轉漂泊三十多年的文物終於得以安頓了。
兩岸故宮大展為雍正平反:未改遺詔奪皇位? 佚名
雍正是否如坊間傳言,篡改康熙遺詔奪得皇位?臺灣《中國時報》報導,這項展覽展出兩百四十六件雍正王朝的文物檔案,觀眾可充分瞭解這位從登基到死亡爭議不斷的「話題君主」,而雍正將外界流言編成《大義覺迷錄》一書,也在展出之列。並且這次展覽還包含了北京故宮提供的三十七件展品,是兩岸故宮文物相隔一甲子後,首次合作彙聚展出。
雍正是清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以他為題材的影視劇、小說十分夯。稗官野史上對這位皇帝的傳說甚多,包括他篡改康熙遺詔、為了鞏固皇權六親不認、個性陰險狠毒等。民間流傳最多的是雍正施展少林輕功,從紫禁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方取得康熙遺詔,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雖然史學界對《康熙遺詔》的真偽有所爭論,但目前也沒有留下任何證據,指出康熙要傳位給十四子。在此次「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中,有一件《康熙遺詔》漢文本,可看到遺詔上清楚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位。」
事實上,把儲君名單放在「正大光明」匾額後的先例,始於雍正,而非康熙。經歷骨肉相殘的苦痛經驗,雍正建立祕密建儲制,繼位者名單密封在金匣裡,藏在這塊匾額後方。
不過,此次雍正展借自中研院史語所的《康熙遺詔》上寫的是「傳皇四子」毫無更改痕跡。不過,因康熙生前一直沒有立遺詔,所謂《康熙遺詔》是雍正在康熙死後寫成的,故宮圖書文獻處助理研究員洪健榮說,遺詔確實存在,但內容「真假待議」。
坊間還流傳雍正謀父、逼母、弒兄、屠弟、好殺等十大罪狀,雍正將這些流言編成《大義覺迷錄》一書,一一加以反駁,頒行全國試圖闢謠,沒想到越描越黑。而這本《大義覺迷錄》也在展出之列。
兩岸清史研究學者從雍正遺留文物中發現,雍正四十五歲登基,在位十三年期間,勤於理政、肅貪養廉且國庫充盈,他的藝術品味精緻典雅,本人更精於書法,文采風流。雍正常夜間挑燈批諭奏摺,此次展出的每摺朱批中,少則數十字,多則千字,洋洋灑灑,全是親筆批示,讓人歎為觀止。從中可看到他懲治貪汙,倡行廉政,賞罰分明。
此次大展中,北京故宮提供三十七件文物,絕大多數是臺北故宮缺少的雍正肖像,包括《雍正朝服圖》、《泥塑彩繪雍正像》和十三頁「胤禛行樂圖」,觀眾可一睹雍正廬山真面目。
雍正在康熙的三十五個皇子中,排行第四。根據展出的《大清世宗憲皇帝本紀》描述,雍正母親懷孕時曾「夢月入懷,華彩四照」,出生時亦出現種種祥瑞徵象。文中談到雍正長相「儀容奇偉,高挺鼻子、身材修長、雙耳豐垂、聲音洪亮、目光明亮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