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劉備傳

原文書名:


9789570531527劉備傳
  • 產品代碼:

    9789570531527
  • 系列名稱:

    歷史 中國史
  • 系列編號:

    06040134
  • 定價:

    650元
  • 作者:

    張作耀
  • 頁數:

    432頁
  • 開數:

    17x2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10113
  • 出版日:

    20180801
  •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
  • CIP:

    782.825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真實再現劉備「折而不撓終得一方天下」
及其兩面性的一生,
展示出一個不同於《三國演義》
和一般社會觀念中的劉備形象。
以蜀漢角度鋪陳故事的《三國演義》,劉備的際遇是推動情節的主要內容,眾多饒富趣味的生動角色因為劉備而躍上小說舞台,但是劉備作為時代英雄的面貌也隨之模糊不清。《劉備傳》在最大程度上窮盡史料文獻,探求劉備生平,又詳細釐清小說與史實的差異,解構文學塑造的劉備形象,閱讀本書將是還原英雄本來面目的開始。
――王安泰,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本書全面地論述劉備充滿危機與坎坷的奮鬥歷程,深刻地描繪其艱苦的發展道路,對其功過給予適度的評價;並對作為劉備事業的後繼之人諸葛亮、劉禪進行評述。此外,針對《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形象,也做了歷史的、客觀的評述,可說是第一部全面再現劉備生平的學術性傳記。

劉備,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劉備作為三國時期的蜀國皇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跡,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戰爭環境下度過的,可謂鞍馬勞頓,倥傯數十載,終於成就大業。

作者張作耀先生,本著還原歷史人物原來面目的初衷,認真地梳理和研究歷史資料,期許讓讀者能看到最「純粹」的劉備。本書是一本學術性歷史人物傳記,重視向讀者提供可靠的歷史根據,力求在原始材料的基礎上更客觀地呈現人物本來面目,沒有誇飾的包裝,讓您認識真正的「劉備」。

目錄
緒 言
第一章 家世及其青少年時代
漢室支庶
少有大志
亂世發跡
第二章 始為封疆大吏
援陶謙,代領徐州牧
保徐州,頻戰袁術和呂布
第三章 周旋於曹操袁紹之間
受密詔,陰謀誅操
投袁紹,助戰官渡
第四章 試圖在荊州發展
三顧茅廬請諸葛
劉表「托國」
兵敗當陽
會戰赤壁
自為荊州牧
第五章 實現跨有荊益的既定目標
結好孫權
西圖巴蜀
打敗劉璋,取得成都
第六章 自領益州牧
入城前後的幾項重大錯誤決策
用舊部,拔歸順,建設軍政機構
安定社會秩序
東拒孫權,割讓荊州三郡
北抗曹操,奪得益州北門
第七章 漢中王
沔陽設壇場,自為漢中王
授命關羽,出擊曹軍
關羽失荊州,敗死麥城
用人欠思慮,再失三郡地
第八章 蜀漢皇帝
武擔祭天地,自為蜀漢皇帝
浮躁情緒下的政權建設
夷陵—猇亭之戰
第九章 病死白帝城
「托孤」
遺詔後主
還葬成都
第十章 折而不撓的一代人物
折而不撓終有一方天下
重義,愛民,甚知得人之要
用人尚賢而不明於察
尚儒而喜法術
歷經沙場而不善用兵
第十一章 後繼乏人
諸葛治蜀是與非
劉禪暗弱難為國
蜀無能臣謀將
第十二章 《三國演義》是怎樣塑造劉備形象的
續家譜,說天命,「劉皇叔」當有天下
多其義德之行
誇其勇謀,戰功傑出
掩蓋其詭詐和失誤
渲染危難,突出其坎坷人生

附錄 三國帝王大事年表

導讀
還英雄本來面目

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三國演義》第一回《宴豪傑桃園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劉備是《三國演義》開篇首回第一個出場的「英雄」,但凡細讀過三國故事的人,很難理解劉備五易其主、四失妻子的慘淡經歷,如何同武功蓋世的豪傑相提並論。不解之處還在於劉備並非中國歷史上,甚至也不是三國政權第一個登基的皇帝,但長年來加諸於其身的奇異體貌──「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卻構成了民間對帝王尊容的想像。劉備何德何能評上英雄,成就帝王之業,歷史學要如何還其本來面目,張作耀先生以這部數百頁的《劉備傳》作出了回答。
西元220年,漢獻帝宣布退位,皇位禪讓給丞相魏王曹丕,東漢王朝至此名實俱亡。曹丕建國號魏,定都洛陽,改元黃初,封獻帝為山陽公。曹魏代漢雖然並非不可預料,但是對政局人心影響至鉅。隔年盤據漢中巴蜀的劉備於成都稱帝,立國號漢,年號章武。
劉備以「漢」為國號,高舉匡復漢室之旗,批判曹丕無道篡弒,不得民心,因此「人鬼忿毒,咸思劉氏」,指斥曹魏將如過去短暫代漢的新莽,終將覆滅伏誅,漢室社稷復存,有自詡為中興君主的企圖。也可以說出身漢家宗室的劉備,遙遙呼應了四百年前漢高祖劉邦的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史記.呂太后本紀》),強調自身的劉氏血胤,才是具備號令天下的正統之資。不過後世文獻仍將劉備政權稱作蜀漢以示區別,更常以劉備的根據地蜀,代指其政權。直到今日提及三國名號,一般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魏、蜀、吳三國,而非魏、漢、吳。
細究劉備家世,本書已指出劉備實為東漢王室的遠系支庶。雖然涿縣劉氏血統上溯西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其族為劉勝子琢縣陸城亭侯劉貞,但這一系劉姓人於劉貞在世時便失去了封爵,數百年來涿縣劉氏開枝散葉,地位如尋常百姓,在東漢一朝雖有出仕任官者,終究難稱大族。從劉備幼時父亡,從寡母賣履織蓆為生的記載,也可推測劉家非富室巨賈。劉備年少時不好讀書,喜好出遊打獵與音樂華服,幸賴富商賞識贊助,得以結交豪俠,招攬地方少年依附。成年後的劉備以平定黃巾之戰功入仕,形象有別於標榜儒學氣節的儒生士人,卻隱然與漢高祖出身市井的作派合契。因此當中原洛陽傳來曹丕受禪代漢的消息,群臣上書勸進劉備稱帝,即云「夫漢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於漢中也。」(《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東漢末年群雄競逐天下,地域社會力量隨之興起,在這其中有對剝削的反抗,也有對政治敗壞的不滿,還有更多意在取得天下的武裝力量散布各州郡,在沙場中浮沉的劉備也是胸懷大志的一員。不過劉備即便攀附宗室,他本人從未得到朝廷重視,距離政治核心甚為遙遠。再相較於招兵買馬豢養大量部曲的強宗豪族,缺乏根據地的劉備只能帶兵投靠各路強權,資源最為薄弱。更為關鍵的是劉備數十年的戎馬生涯成績稱不上顯赫,敗績多於取勝,同時代人已指出劉備缺乏軍事才能,也沒有根據地可積蓄力量,難以擴大勢力。漢末三國是一個戰爭頻仍、併吞盛行的時代,戰爭不僅帶來傷亡災禍,還瓦解原有的社會秩序,日常生活充滿各種不確定,但從另一個面向來看,擺脫舊制度的束縛也代表了新的機運。謀士武夫離開鄉里故地,不遠千里投奔各地軍事集團不僅是亂世謀生之道,更是企圖搶得先機,冀望主上一統天下,臣子也將隨之晉身為開國功臣。因此在講究武裝實力的戰爭時代,缺才也缺財的劉備不僅發展受限,還不時陷入狼狽敗逃的窘境。
不過縱使武功不濟,三國時人評價劉備仍不乏以「英雄」稱之。曹操曾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周瑜亦稱劉備「有梟雄之姿」,曹操與周瑜兩人的讚許是否出自真心無從驗證,但卻明白顯示曹魏與孫吳陣營深知劉備志在天下,不可能屈從他人,是一個會對自身政權帶來相當威脅的人物。套用現代流行的詞彙,劉備是一個缺乏硬實力(Hard Power)的人,但他最終突破了時代格局的硬道理,在困境之中逐漸壯大聲勢,招納更多的謀臣武將加入陣營,終而建立蜀漢政權,同曹魏、孫吳各據天下一端,箇中原因則在於劉備個人的軟實力(Soft Power)堅強。
一如《三國志》作者陳壽稱許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劉備最為人稱道的並非才能超群,而是其待人接物所顯示的仁德之性,散發出的超凡魅力(Chrisma),吸引各路謀臣武將追隨。由於在入蜀前未有固定領地,劉備集團資源短缺,長時間寄人籬下,軍隊的給養依賴他人,受制於依附的勢力。劉備與其臣屬可稱得上是以義結合的君臣從屬關係,確實難能可貴。劉備另一個人格特點則是懂得忍耐又有恆心毅力,檢視三國時期紀錄,劉備未曾顯露過亂世豪傑指畫江山、豪氣干雲的模樣,史書更以「少言語」、「喜怒不行於色」描述劉備的言行舉止。但細想劉備一生功業從北境幽州開始,輾轉於江淮的徐州、荊州,又從漢中再到蜀地益州。率部隊屈附各地州牧豪強,周旋在曹操、袁紹和孫權幾大勢力間,劉備承受了數十年的失意、數千公里的流離,卻未失其志,折而不撓,持續積聚力量,可說韌性十足。
當然,劉備的人格特點有其優勢,卻不代表完美無暇的道德。在三國相爭時期,持續的戰爭狀態讓競爭勝負成為生死攸關的大事,不顧現實利害將無法生存,多次死裡逃生的劉備自然深明此義。劉備在投奔荊州劉表入駐新野之後,聚養生息、廣納賢士,其後在謀臣諸葛亮策畫下,將曹操南攻帶來的危機,轉化為聯結孫權勢力遏阻曹操,又順勢入主荊州的生機。其後劉備與孫權表面以政治聯姻鞏固關係,暗地裡是對荊州的爭奪。劉備得益州牧劉璋之請,入蜀相約攻打張魯,實際卻是與益州部眾相結,取代劉璋為益州統治者。而當劉備擊敗曹操軍隊,佔有漢中,建立起一方之霸地位,劉備還是需要東漢王室的認可,才得以表彰身為劉姓宗室,堅守漢朝皇權正統的形象,以強化其統治權力。因此群臣上表漢獻帝,請封漢中王。但是在曹丕代漢稱帝後,坊間流傳獻帝駕崩的訊息,劉備政權逕於蜀地為獻帝發喪,又以符應祥瑞展現劉備已承受天命,當承繼帝位,延續大統,而東漢王室的正統已無足輕重。這些權謀兼帶欺詐的作為不免招致非議,但亦是不可不為之。
以蜀漢角度鋪陳故事的《三國演義》,劉備的際遇是推動情節的主要內容,眾多饒富趣味的生動角色因為劉備而躍上小說舞台,但是劉備作為時代英雄的面貌也隨之模糊不清。《劉備傳》在最大程度上窮盡史料文獻,探求劉備生平,又詳細釐清小說與史實的差異,解構文學塑造的劉備形象,閱讀本書將是還原英雄本來面目的開始。

王安泰
2018年7月9日

內文試閱
第一章 家世及其青少年時代

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四年(一六一),卒於三國蜀漢章武三年(魏黃初四年,西元二二三年),終年六十三歲。

漢室支庶
史云,劉備為漢景帝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漢景帝有十四個兒子,賈夫人生劉勝。劉勝其人,樂酒好內,妻妾成群,有子一百二十餘人。其中二十人封侯,劉貞是最早封侯的五人之一。《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說:「勝子貞,元狩六年(前一一七)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酎,音ㄓㄡ,指醇酒),因家焉(家,動詞)。」此記與《漢書》所載不同。《漢書·王子侯表》說:「陸城侯貞,中山靖王子,(元朔二年,前一二七)六月甲午封,十五年,元鼎五年(前一一二)坐酎金免。」《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有兩個明顯的錯誤:一是時間不對,晚了十年;二是爵級不符,把縣級侯國降為鄉亭級的侯爵封號(實際上,西漢無鄉侯、亭侯之封)。劉貞為侯十五年,因「坐酎金失侯」,國除(封國被撤銷),子孫也沒有繼嗣為侯者,降為庶民百姓。所謂「坐酎金免」,實是元鼎年間,漢武帝大規模的削藩行動以便加強中央集權的組成部分。 漢制,每年八月新酒釀成後皇帝要在宗廟舉行大祭,稱謂「天子飲酎」。「飲酎」時,諸侯王和列侯都要獻金助祭,稱為「酎金」。據《漢書·武帝紀》和《史記·平准書》注引如淳的話說:「《漢儀注》諸侯王歲以戶口酎黃金於漢廟,皇帝臨受獻金,金少不如斤兩,色惡(成色不好),王削縣,侯免國。」漢武帝利用這一機會,狠狠打擊、削弱了諸侯的勢力。《漢書·武帝紀》載:「(元鼎五年)九月,列侯坐獻黃金酎祭宗廟不如法奪爵者百六人。」劉貞便是其中之一。
從西元前一一二年劉貞失侯,到西元一九六年「曹公(操)表先主(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中經三百餘年,劉備的直系先人別無封侯者。裴松之注《三國志》時指出:「先主雖雲出自孝景,而世數悠遠,昭穆難明,既紹漢祚,不知以何帝為元祖以立親廟。」元人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時也指出:「《蜀書》雲備中山靖王勝子陸城亭侯貞之後,然自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
具體的世系傳承是很難搞清楚了,但我們從歷史的考察中知道,東漢光武帝劉秀是漢高祖的九世孫,景帝的六世孫;漢獻帝是漢光武帝的八世孫。這樣算來,至少十三世以前,劉備才同東漢獻帝同一祖先—漢景帝。所以,稱他為東漢皇室的遠系支庶是頗為恰當的。
《三國志.先主傳》說:「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據此,可以得到三個結論:一、劉備的先祖官居高位者很少,否則必會述及;二、祖父劉雄、父親劉弘都在州郡內做過職級不高的小官。劉雄孝廉出身,官至範縣(今河南範縣)令,說明家雖不顯,但也頗有一定社會地位;三、父親劉弘早逝,家勢頓落,劉備少孤,為了生存之計,不得不自食其力,與母販履織席為業,過著既非窮困也不富裕的一般的平民生活。這樣的家庭出身,對他的成長以及為人處事自然產生了微妙的影響。一方面,家庭的根基和社會地位使他不會甘於如此平淡的生活;另一方面,經濟的狀況又必然影響他的思想軌跡、制約他的發跡歷程以及交際和愛好。

少有大志
歷史上,凡已成其大業的人物,出生時的鄉土異象、少年時代表現出的若干異人和過人之處,常常被後人根據傳說編織出一些美麗的花環戴在他們的頭上。
《三國志·先主傳》說:「(劉備)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劉備居住的村莊就是以他家的這株大桑樹命名的。這株大樹,由於同劉備有如此的關係,所以也便名留青史了。地理學家、劉備的同鄉、北魏時的涿縣人酈道元作《水經注》時特意提到這一點:「督亢溝水東經涿縣酈亭樓桑里南,即劉備之舊里也。」直到宋代,樓桑村依然比較有名,所以《方輿紀要》也特意提到了它的確切位置,說「樓桑村在涿州西南十五里」。
更有趣的是,劉備家的這株桑樹,不僅高大,而且形狀與眾不同,樹冠猶如大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所以「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為劉備爭正統地位的歷史學家、晉人習鑿齒在寫《漢晉春秋》時,非常重視搜集這樣的異兆和傳說,因而在書中明確地記載著,當時涿縣有一位名叫李定的善知風水的人,看到了這株怪狀大樹,便向世人宣稱:「此家必出貴人。」這貴人,當然就是劉備了。
大樹之下往往是村民集談和少兒玩耍的地方。據載:「先主(劉備)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羽葆蓋車,指用鳥的羽毛裝飾的只有天子才能乘坐的華蓋車。如此企圖做皇帝的狂言,自然屬於大逆不道,會招來滅門之禍,所以引起了叔父的恐慌。著史者記載了這一故事,目的全在於要說明劉備其人自幼懷有大志,表現與眾不同;同時也要說明少年劉備已經引起了家族和世人的注意。
劉備的母親和同宗人等都察覺到劉備有過人之處,因而也都重視對他的教育和培養。十五歲那年,母親讓他出外求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盧植亦涿郡涿縣人,是後漢大儒,「少與鄭玄俱事馬融,能通古今學,好研精而不好章句。」著作甚多,曹操稱其為「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幹」。拜到這樣大儒的門下,自然很不容易,既需一定的學識根基,也需交納不菲的束脩費用。同宗劉德然的父親劉元起「常資給先主」,擔負了他的大部或全部費用,資助數量之多竟「與德然等」。據說,元起的妻子很不高興,因說:「各自一家,何能常爾邪!」元起當即說出了心裡話:「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可見,宗族中人們資助劉備求學,實是作為一種政治投資。
根據歷史的記載推測,劉備跟隨盧植求學時間不會太長。因為劉備十五歲是熹平四年(一七五)。這一年,盧植拜為九江太守,劉備、劉德然、公孫瓚都不可能跟隨到九江從學。 不久,盧植「以病去官」,在家著書立說,並授學於緱氏山(今河南偃師東)中。
熹平末年(一七七),「會南夷反叛,以植嘗在九江有恩信,拜為廬江太守。」歲餘,「複徵拜議郎……轉為侍中,遷尚書。」可見,劉備從盧植求學只可能在盧植「以病去官」後至再拜廬江太守之前的不足兩年的時間裡。因此,他雖然受到大儒的薰陶,但不會是很多、很深刻的,甚至還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
劉備的長相頗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特點。 他身高七尺五寸(按東漢官尺算,約合一.七八公尺),「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長了兩條長胳臂可能是真的,但說垂手過膝,當屬言過其實。因為除非是畸形人,那不符合人類的生理特徵。耳朵較常人為大也可能是真的。呂布罵他「大耳兒,最叵信!」曹操稱他為「大耳翁」,都可以作為證明。但如《三國演義》所說「兩耳垂肩」,則是沒有歷史根據的。
史稱「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當是真的。惜無更多直接的事實證據。這說明,他的家境雖然不甚富裕,但也並非非常困難;同時說明,劉備不是一個善治產業的人,更非安分守己、滿於現狀之輩。
劉備身處東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烈之際。尤其在他二十歲前後的時候,社會必將大亂的形勢已很明顯。因此,他開始積極行動,謀劃在亂世中建功立業。史載,劉備「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善下人」是謙虛待人之意;「喜怒不形於色」表現了善斷大事的風度。這都是能夠成其大事的重要條件。
在此期間,他終究結交了多少豪傑,把多少有志青少年籠絡在自己周圍,不得而知。但就「年少爭附之」推測,定當不少。其中名氣最大的自然是青年關羽和張飛。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三國志.關羽傳》說,關羽「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 《華陽國志·劉先主志》也說,劉備合眾,「河東關羽雲長、同郡張飛益德並以壯烈為禦侮」。關羽因何「亡命」,史無明記。《三國演義》說是因為殺了本地豪強而亡命,自然是一種合理的推測。「禦侮」 是什麼意思呢? 這是一種職務,是個名詞,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抵禦侵犯,語出《詩經.大雅.綿》「予曰有禦侮」。 《疏》云:「禦侮者,有武力之臣,能折止敵人之衝突者,是能?禦侵侮,故曰禦侮也。」用現代話說,就是貼身警衛,就是保鏢。《關羽傳》說:「先主與二子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這段話,固然反映了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同時也表明了他們之間的尊卑關係。人們常見戲劇舞臺上劉備坐著,關、張肅立身後,而以為是關、張對劉備的尊敬,實非僅僅如此,更重要的是職所使然。
張飛,字益德,或作翼德,涿郡人。有關他的家世、出身,正史沒有記載,從而為演義類作品留下了廣泛馳騁的園地。至於其可信度有多少,自然是不得而知的。《三國志·張飛傳》說,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華陽國志·劉先主志》說:「先主與二子寢則同床,食則共器,恩若兄弟,然于稠人廣眾中侍立終日。」所謂桃園三結義云云,就是根據這些記載演義出來的。
在經濟上,中山(今河北定縣)大商張世平、蘇雙等給了重大幫助。據載,這兩人「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劉備)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 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


作者簡介


作者
張作耀
1931年生,山東平度人。1955年考入山東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先後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和馬列主義研究院工作;1977年調至人民出版社,歷任編審、編輯室主任、副總編輯等職,且為《新華文摘》及《新華月報》之主編。曾兼任北京歷史學會常務理事、郭沫若學會理事、中國期刊協會理事等。半個多世紀以來,主要從事政策理論研究和書刊編輯工作。學習和工作之餘,致力於個人學術研究。論文有《也談太平天國革命性質》、《中國農民戰爭與宗教關係》、《〈論語新探〉初辨》、《孔門弟子異同論》、《孟軻》、《廖仲愷思想芻論》,以及有關曹操和劉備、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諸多專題論評等;編著或主編的工具性、知識性書籍有《中國歷史便覽》、《大哉孔子》、《中國歷史辭典》等;學術專著有《曹操評傳》、《曹操傳》、《劉備傳》和《孫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