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下)

原文書名:


9789570839258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下)
  • 產品代碼:

    9789570839258
  • 系列名稱:

    聯經學術
  • 系列編號:

    161160
  • 定價:

    420元
  • 作者:

    錢理群
  • 頁數:

    376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120131
  • 出版日:

    20120131
  •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公司
  • CIP:

    628.7
  • 市場分類:

    人物傳記(中國)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全書對1949-2009年中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
展開一種回顧性的講述
試圖建立一個「底層(我─錢理群,民間思想者)」、「高層(毛澤東)」、
「中間層(知識分子)」互動的三維敘述空間、結構,此三層之間的互動、反抗、合作、背離形成一個複雜交錯的歷史過程,並構成中國今日思想狀況的藍圖。

錢理群先生以其豐富的史料文本與作為一個歷史見證者、參與者的親歷經建,精采地勾勒出中國戰後思想狀況的景貌,並站在民間的立場、從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角度,為讀者漸次打開、進入中國大陸戰後歷史與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達到心的交流。

錢理群先生順著歷史行走順序,將中共建國之後至今六十年的歷史分為建國初期(1949-1955)、反右運動前後(1956-1958年初)、大躍進年代(1958)、大饑荒年代(1959-1961)、通向文革之路(1962-1965)、文化大革命年代(1966-1976)、後毛澤東時代(1977- )。在同時考量各歷史時期的國內情況╱國際情勢的視角下,錢理群先生將整段歷史以「毛澤東時代」與「後毛澤東時代」作為分野,強調毛澤東與中共在前段時期所奠定的中國共產黨之社會、經濟、政治體制,如何後遺到「後毛澤東時代」、成為後段時期實行改革開放的基礎,同時,錢理群亦先生提出反右運動前後所奠定的「1957年體制」是「1989年體制」的基石,兩者間有著內在的歷史連續性,如此方能歷史化的理解當下中國共產黨的專制政體核心。更重要的是,錢理群先生考察了自1950年代即出現的校園「右派」(校園民主運動),文革間的民間思考、1980年的民運以及1989年的天安門民主運動,並認為它們之間有一脈「社會民主主義」的知識思想連續,亦與1990年代「新左派」與「自由主義」之爭的知識分子論爭以及當下中國的民間社會運動,有著複雜的內連性質,而這些知識運動與黨內思想的分派彼此扯動,形成上下相互吸收、影響的關係。

錢理群先生將當前中國的思想、知識光譜做了歷史化的考察,並以此回應、分析所謂「毛澤東的幽靈」在「後毛澤東時代」浮現的現象,對於當前「中國崛起熱潮」以及與之相應的知識徵候,提出即時、有力的批判與警醒。




作者簡介


錢理群
1939年生,1956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60年畢業,1960到1978年先後在貴州省安順地區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研究生,師從王瑤、嚴家炎先生,1981年畢業留校任教。目前為北京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被公認為東亞區域思想界的代表性人物和19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以研究魯迅著名,並曾名列北京大學學生評鑑「最受學生歡迎的十佳教師」首位。

錢理群先生不僅對魯迅思想擁有一種理解與把握,早在中國大陸八十年代的文化熱中,錢理群先生就在最終決定文學發展的「社會經濟狀況」與「文學」之間發現了「文化」的仲介作用,在九十年代進一步的研究中,錢先生試圖把二十世紀文學置於本世紀的歷史中心課題——「實現全面現代化」的大背景下,考察「現代文學」與「現代教育」、「現代出版」和「現代政治」之間的互動關係,為「文學外部關係的研究」領域上打開一條新的思路。

2002年從北京大學退休後,錢理群先生又重歸中學與貴州,關注語文教育、西部農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同時從事現代民間思想史研究。錢理群先生的重要性在於,歷經中國文化大革命、七九年民主改革、八九年天安門等重大歷史事件,帶著近五十年中國變動的歷史記憶、政治和社會改革思潮,對中國民主運動發出犀利的批判與反思。

錢理群先生著作甚多,出版的書近五十種,他的代表作有《心靈的探尋》、《與魯迅相遇》、《周作人傳》、《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特的東移》、《1948:天地玄黃》等。最新著作為2007年牛津大學出版的《拒絕遺忘──「1957年學」研究筆記》、2008年在台灣出版的《我的精神自傳:以北京大學為背景》以及《我的回顧與反思》、2009年在香港出版的《知我者謂我心憂──十年觀察與思考(1999-2008)等。





行銷計劃


目錄:
前言
一、我和毛澤東、毛澤東時代的關係
二、毛澤東思想、文化的幾個基本特點
三、毛澤東在當代中國
四、毛澤東對世界的影響

第一講 建國初期(1949-1955)
一、歷史交替時期我和我的家庭
二、知識分子的選擇:以沈從文爲例
三、在治國道路和模式上毛澤東的選擇

第二講 反右運動前後(上)(1956-1958年初)
一、蘇共二十大以後毛澤東的反應:尋找中國的發展道路
二、毛澤東的內在矛盾
三、國內外、黨內外的反響和毛澤東的對策
四、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的反應、政治形勢瞬息萬變

第三講 反右運動前後(下)(1956-1958年初)
一、青年學生的反應:中國校園的社會主義民主運動
二、「一切問題都要重新估價」:顧准的思考
三、反右運動中的毛澤東、我和知識分子
四、反右運動以後毛澤東在理論上的修正
五、反右運動以後建立的「五七體制」

第四講 大躍進時代(上) (1958年)
一、「你們難道不願意當聖人嗎?」
二、大躍進:毛澤東的治國宏圖
三、全民大煉鋼鐵、全民圍剿麻雀:大躍進的兩個場景
四、我在大躍進中

第五講 大躍進時代(下) (1958年)
一、人民公社運動:毛澤東的空想社會主義試驗
二、「全民參與」辨析

第六講 大饑荒年代(上) (1959-1961)
一、從「天堂」落入「地獄」
二、大躍進怎麽變成大饑荒
三、存不存在糾錯機制

第七講 大饑荒年代(1959-1961)(下)
一、大躍進、大饑荒的民間觀察與思考
(一)顧準:「社會主義的史前期」批判
(二)《星火》:「國家社會主義」批判
(三)張中曉:毛澤東時代的精神批判
二、如何走出困境
三、我在大饑荒年代形成的毛澤東觀、魯迅觀

第八講 通向文革之路(1962-1965)(上)
一、中國農民的呼聲
二、底層和中層幹部的反應
三、高層領導的回應與選擇
四、毛澤東的决策:重啓階級鬥爭的戰車

第九講 通向文革之路(1962-1965)(下)
一、從大地起風雷
(一)國內戰場:基層、中層和上層的階級鬥爭演習
(二)國際戰場:中美關係與中蘇大論戰
二、中國校園的地下新思潮
三、社會底層的狀况:文革前我個人的遭遇和預感

第十講 文化大革命時代(1966-1976) (上)
發端:「無産階級專政條件下的繼續革命」——毛澤東爲文化大革命繪製的藍圖
一、以高幹子弟爲主體的紅衛兵造反運動與思潮
二、以五七體制受壓者爲主體的造反派的造反運動與思潮
三、從「上海公社」的夭折到軍隊介入、全國大亂
四、造反派的分化
(一)青年毛澤東主義者和文革的國際影響
(二)十七年派
(三)文革新貴
(四)逍遙派與文革日常生活
五、腥風血雨:清查「五一六」、1968夏季大鎮壓、清理階級隊伍
六、新的覺醒:走出毛澤東

第十一講 文化大革命時代(1966-1976) (下)
一、文革後期民間思考的兩大背景
二、文革後期民間思考的特點
(一)自發、自覺的思想運動
(二)面臨的矛盾與困境
(三)思想資源和不同走向
三、文革後期民間思潮的主要收穫
(一)對中國現行社會主義體制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二)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思想啓蒙的呼籲與思考
(三)發展社會生産力、改革農村體制的呼籲與思考
尾聲:毛澤東的「遺言」

第十二講 後毛澤東時代(上) (1977-1989)
一、「毛澤東後」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
(一)上層論爭:鄧小平的决策
(二)社會民主運動(1978-1980):改革與發展的另一種選擇與訴求
二、體制內的經濟改革與思想啓蒙運動
(一)農村體制改革與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組
(二)民間學術文化運動
(三)我和安順朋友的選擇
三、八十年代末的政治體制改革、天安門民主運動

第十三講 後毛澤東時代(中) (1990-1999)
一、「尋找毛澤東」熱
二、我的「毛澤東研究」
三、1998年前後北大百周年校慶的民間紀念
四、「六四體制」:九十年代中國社會結構和體制的變動
五、閃光一現:1998年「北京之春」

第十四講 後毛澤東時代(下) (2000-2009)
一、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的正、負面效應
二、維權運動、網民監督、非政府組織:三大民間運動的興起
三、知識分子的不同走向
四、中國共産黨的分化:黨內毛澤東派與民主派的出現
五、調整與堅持:執政者的回應和選擇

參考書目
後記